發(fā)布時間:2022-10-17 18:16:2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與荷花有關的詩句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為做好向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過渡的準備工作,加強公費醫(yī)療管理,根據(jù)《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fā)〔1998〕44號),現(xiàn)就進一步深化公費醫(yī)療改革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繼續(xù)執(zhí)行醫(yī)療經(jīng)費由醫(yī)療機構定額管理的辦法,合理確定定額指標和考核指標,認真落實獎罰措施。
二、享受人員負擔醫(yī)療費用標準
1、符合公費醫(yī)療管理規(guī)定的醫(yī)療費用,享受人員個人負擔低于下列標準的按下列標準執(zhí)行:
年度內(nèi)門診醫(yī)療費支出在3000元(含)以下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20%,3000元以上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10%;
年度內(nèi)住院醫(yī)療費支出在10000元(含)以下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10%,10000元以上的部分職工個人負擔6%。急診留觀且收住院的病人,其住院前7日內(nèi)的留觀費用與住院醫(yī)療費合并計算。
2、門診放化療的醫(yī)療費用,職工個人負擔比例按照住院醫(yī)療費用負擔比例執(zhí)行,門診血液透析、器官組織移植后服用抗排異藥的費用職工個人負擔6%。
3、退休人員個人負擔比例為在職職工的50%。
4、符合公費醫(yī)療管理規(guī)定的醫(yī)療費用,離休人員、在鄉(xiāng)二等乙級(含)以上革命傷殘軍人,按照有關規(guī)定報銷,個人不負擔。
三、器官移植、組織移植列入公費醫(yī)療報銷范圍的項目為:腎臟、角膜、皮膚、血管、骨、骨髓移植。其它器官移植、組織移植的醫(yī)療費用公費醫(yī)療不予報銷。
器官移植、組織移植中器官源、組織源及其相關費用公費醫(yī)療不予報銷,由個人負擔。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愿做一朵荷花。
一提起荷花,大家自然會想起古人贊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是啊,古往今來,那獨具魅力的荷花,人見人愛,人見人夸。
一提起荷花,我還必然想起我的家鄉(xiāng)南宋時期大詩人楊萬里所作的有關荷花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誦讀著這些鮮活清新的詩句,我仿佛穿過800多年時空的隧道,看到了一代詩宗楊萬里偉岸的形象;誦讀這些鮮活清新的詩句,我也理解了一代詩宗楊萬里為何偏對荷花情有獨鐘 !楊萬里的一生為人剛直不阿,做官清正廉潔,是一個畢生追求山高水長風范的人。他,猶如一朵永不枯敗的荷花,是那么的冰清玉潔,又是那么的鮮亮照人。
在人類文明相對發(fā)達的當今社會,保持荷花那種一塵不染的獨特品質(zhì),是多么顯得難能可貴。有了荷花這種高尚的品格,就能強壯拒腐防變的肌體,就不會被糖衣裹著的炮彈所打倒,古往今來,有多少一身正氣的人物讓我們久久感動,難以忘懷;反之,如果不能保持荷花一樣的高尚品格,那么就會陷入污濁之中難以自拔,結果只會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古往今來,也有多少個人民敗類,讓我們深刻警醒,引以為鑒。
我們從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樣需要保持荷花那種一塵不染的獨特品質(zhì)。我們代表國家履行市場監(jiān)管和行政執(zhí)法職責,每天都要同各類的生產(chǎn)者、經(jīng)營者、消費者打交道,在監(jiān)管和執(zhí)法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矛盾和利益沖突,難免會面對各種誘惑。在這些時候,我們就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人民利益為重,堅守一身正氣不染塵的節(jié)操,依法監(jiān)管,妥善處理好各種矛盾和沖突。否則,如果我們懷有私心雜念,視法律為兒戲,拿權利做交易,那么就必然會破壞公正執(zhí)法,損害工商執(zhí)法權威及廉政形象。
我,作為工商行政管理戰(zhàn)線的一名新兵,和許多同仁一樣,肩負著今后工商行政管理事業(yè)發(fā)展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未來充滿希望,但也一定會面臨形形的誘惑的考驗。能否經(jīng)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就看能不能保持荷花那種一塵不染的獨特品質(zhì)。人們羨慕我現(xiàn)在從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他們看來是認為工商部門有權。誠然,工商部門依法具有一定的權利,但權利是把雙刃劍,一切權利是人民給的,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有口皆碑;若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則必遭人民唾棄,還必然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
在今后的事業(yè)和生活里,我愿做一朵荷花,廉潔為民,清白做人,為紅盾增光,為紅盾添彩!
一、基礎色彩教學,提升能力感知美
在進行古代詩歌的色彩感知教學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在看到詩歌色彩的時候能夠產(chǎn)生特定的感受,就需要讓學生學習有關色彩的基礎知識,讓學生對詩歌色彩的創(chuàng)作要素進行了解,讓學生在看到色彩詞的時候,能夠像條件反射一樣來理解詩歌中的意思。在我國古代中色彩不僅代表著人們的主觀感受,還標志著權利的大小,比如在周代,紅色被古代人們認為是正統(tǒng)的顏色,到戰(zhàn)國時期紫色也開始成為帝王衣服的主要色彩,而到了隋朝的時候開始認為黃色是正統(tǒng)的顏色。此外,色彩還具有性格的特征,黑色代表正直,黃色代表善戰(zhàn),而白色代表詭計多端等。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來理解詩歌色彩背后所體現(xiàn)出的美感,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內(nèi)容。
比如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詩中,就通過天、蓮、花、葉以及日落等意象的色彩互襯,將荷花在夕陽中的美感表現(xiàn)了出來,在詩歌中既有碧葉,也有夕陽紅日。在李清照的《怨王孫》這首詞中有“秋千巷陌人靜,皎月初斜,浸梨花?!边@樣的詩句,在詩句中就將梨花的雪白和月光的銀白結合起來,在月光的照耀下,梨花的更加的瑩白透亮,學生此時若是將白色的純潔善良的意思結合起來,就能夠通過這兩句詩來感受到詞人善良、純潔的心境,但是通過透過白色也能夠感受到作者些許的憂傷。古代詩歌中的色彩世界格外絢麗多彩,要通過表面的色彩文字來看到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二、抓住文章主旨,反復誦讀感受美
古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并不是單純地描寫詩歌中的色彩,而是要通過色彩來表達某種意、情以及韻,許多詩歌只能夠大概了解主要內(nèi)容,是不能夠深究的,因此為了感受詩歌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就需要反復誦讀這些含有色彩字眼的詩句,在反復誦讀中的學生就能夠提出出詩歌中所沉淀出來的情感。中國詩歌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注重心理感受,而對形式較為忽略,這也就為反復誦讀提供了依據(jù),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因此學生在誦讀中來感受色彩詞的運用,去體會中國文字的奇妙組合。
比如在杜甫創(chuàng)作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一句絕佳的運用色彩詞的好詩,詩句中使用了黃、翠、白、青這四個色彩詞,色彩之間相互襯托,讓人們感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景象,聽著黃鸝聲,仰看白鷺,遠眺千山,近看千帆,通過色彩詞的襯托,能夠?qū)⒆髡吣欠N暢快愉悅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在杜甫另一首詩《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敝校彩谴罅窟\用了色彩詞,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需要對這些色彩詞進行反復吟誦,讓學生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同時也能夠調(diào)動自己的主觀情感,能夠不僅僅局限于詩句中的內(nèi)容,還能夠通過詩句看到信的東西,這樣才能夠達到更高的閱讀境界。
三、進行大膽想象,沖破束縛體會美
在進行詩歌賞析的時候,需要通過大量的想象來對詩歌的美感進行題目,如果沒有想象,那么純粹就是字詞的學習,是不可能完全理解詩歌的意境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提倡的就是要人們進行盡情的想象, 讓學生通過想象來理解詩句中展現(xiàn)出的畫面,尤其是包含色彩詞的詩句,畫面感更強。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與詩句有關的畫卷讓學生感受美。
又名蓮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故名?!币喾Q“菡萏”“芙蓉”“芙蕖”。按《說文解字》的解釋:“未發(fā)為菡萏,已發(fā)為芙蓉?!薄侗静菥V目》謂芙蓉,即“敷布容艷之意”。
荷花系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古人又多以“水”字起頭命名,如“水花”“水蕓”“水旦”“水目”等。又別名“水芝”“澤芝”,源于三國時文學家曹植之《芙蓉賦》:“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將荷花贊譽為水中靈芝。
荷花氣質(zhì)圣潔高雅,又有君子之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之別名。亦別稱“玉環(huán)”。據(jù)《北夢瑣言》載:唐元和(806―820)年間,書生蘇昌遠居吳中(今蘇州),邂逅一素衣粉面女郎,心生愛慕之情,遂以一枚玉環(huán)相贈。一日,他發(fā)現(xiàn)自家院內(nèi)水池中有一朵荷花開放,十分艷麗,花蕊中有一枚玉環(huán)。經(jīng)仔細端詳,正是其所贈女郎者。大驚之下,他折斷了那枝荷花?!罢壑私^”,從此再未見到那位女郎。故人們又稱荷花為“玉環(huán)”。
蓮子
荷之實,別名“玉蛹”,因蓮肉色白如玉,形似蟲蛹。古代無名氏《蓮子》詩云:“不是荷花窠里蜜,方成玉蛹未成蜂?!惫噬徸佑钟小鞍子裼肌钡难欧Q。
蓮子又別名“湖目”,因藕生湖中而蓮子似目,故名。唐皮日休《夏景沖澹詩》云:“天臺盡得千回春,湖目芳來白渡游?!彼翁K軾在《憶江南寄純?nèi)纭吩娭幸蔡岬剑骸昂恳部肮┭?,木奴自足為生?!?/p>
藕
荷之地下莖,別名“玉節(jié)”,因色白如玉,故名。又別稱“玉玲瓏”,因其白嫩如腕,故名。
藕又別名“玉臂龍”。相傳唐末崔遠家別墅在長安城南,中有一楔池,曾從池中掘出一稍狹巨藕,形如長龍,故名“玉臂龍”,又稱“楔寶”。
荷名之流
荷花在我國廣泛分布。自古以來為人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其艷麗的形象、綽約的風姿與高潔的品質(zhì),為廣大群眾所敬重。因此,許多事物以荷、蓮來命名或附麗。蓮與荷在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表明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如:
我國各地山峰不少以蓮花命名。最著名的有:江西廬山蓮花峰,安徽黃山蓮花峰(三十六峰之一),陜西華山蓮花峰(五峰之一),湖南衡山蓮花峰(七十二峰之一),等等。
水名:福建甌江別名芙蓉江,江蘇無錫有芙蓉湖。
地名:江西省有蓮花縣,臺灣有花蓮市,四川成都別稱芙蓉城。
小地名:北京有蓮花橋、蓮花胡同。濟南市有條古街名芙蓉街。江西萍鄉(xiāng)有以生產(chǎn)煙花爆竹聞名的小鎮(zhèn)――蓮花塘。湖南張家界機場名荷花機場。特別是澳門,因其地勢、地貌酷似荷花與蓮莖,歷來有“蓮花寶地”“蓮花福地”之稱,故其一些地名、街名、村名、廟名多與荷花有關。
人名:古今女性以荷、蓮取名,不計其數(shù)?!都t樓夢》中的香菱,原名英蓮。少數(shù)男性亦不完全排斥用“蓮”字,如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
寺名:安徽九華山有“蓮花庵”。
劇目名:京劇有《秦香蓮》,神話劇有《寶蓮燈》,電影有《芙蓉鎮(zhèn)》,秦腔劇目中有《荷塘訓子》等。曲藝劇目中有廣東“彈詞”《二荷花史》。民間歌曲有“蓮花落”。
書集名:五代釋齊已撰《白蓮集》十卷。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蓮花公主”“寒月芙蓉”等篇。
器物名:唐時銅鏡因形似蓮花而稱“芙蓉鏡”。古時宮中燭臺多為蓮花狀,稱“金蓮炬”。古代用銅葉所制計時器名“蓮花漏”。
衣飾名:秦漢時宮中婦女之頭冠稱“芙蓉冠”。用芙蓉花染繒所制之帳稱“芙蓉帳”。唐白居易《長恨歌》中有“芙蓉帳暖度春宵”之句。
府第名:舊時在朝或地方長官的幕府稱“芙蓉府”,又稱“蓮幕”。
用品名:古時保養(yǎng)紙張的一種色粉稱“芙蓉粉”。
(選自《荷事:中國的荷文化》,山東畫報出版社)
〖請你參與〗
1. 下列對這篇選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 這篇散文主要從荷的花、蓮子、藕的不同別名及蓮與荷在漢語中的使用等方面進行了溯源,表現(xiàn)了人們對荷的喜愛。
B. 按《說文解字》的解釋,把荷花稱作“菡萏”“芙蓉”的依據(jù)是看其是否發(fā)芽。
C. 從“玉節(jié)”“玉臂龍”的別稱中,我們可知藕的色澤是非常潔白的,形狀也比較圓潤,宛如人的手腕、手臂。
D. 蓮子又別名“湖目”,是因為藕只生長在湖中,而蓮子就像湖的眼睛。
E. 這篇文章涉獵廣泛,列舉了很多傳奇故事、古典詩文,及各種山名、水名、地名、寺名等,可見作者對中國荷文化的研究很深。
2. 作者在第三段中進述書生蘇昌遠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在我國浩翰的文學海洋里,有許多描述地理景觀、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原理的名詩佳句。因此,在學習地理知識時,若能將古詩詞進一步深化理解,不僅能學到很多的文學知識,還可以學到不少的諸如氣候、地形、水文等有關地理知識。下面,筆者略舉數(shù)例,以供參考。
1 古詩詞與氣候
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里的“春風”我們理解為夏季風。夏季風從我國東南沿海吹來,由于路途遙遠,使之不能到達我國腹地大西北?!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笔强煨欣滗h或寒潮的極好寫照?!包S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泵鑼懥嗣纷狱S熟的六月,夏季風北進,雨帶隨之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出現(xiàn)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熬龁枤w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泵鑼懥怂拇ㄒ蚴艿匦蔚挠绊?,常形成夜雨的天氣。“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說明城市熱島效應現(xiàn)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笔撬姆N降雨類型中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笨煞从澄锖虻拇怪狈植迹湓蚴撬疅釥顩r隨山體高度而變化造成,這種變化規(guī)律屬于自然帶的垂直地帶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說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及熱量的差異。
2 古詩詞與地形地貌
我國地域遼闊,地貌類型多樣,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和地殼運動等內(nèi)力作用。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贝嗽娚鷦拥孛鑼懥怂拇ㄊ∥鞑可綆n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非常復雜的地形。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本涂衫斫鉃槭菍α魉治g地貌的描繪,即在地殼抬升的情況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對出”。而在對喀斯特地貌的描寫中,唐代著名詩人盧綸的“巴路綠云出,蠻鄉(xiāng)入洞深。”是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處于中期階段的貴州高原地貌的極好詩句。
3 古詩詞與水文
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既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又可從中理解到瀑布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有待我們?nèi)ラ_發(fā)利用。又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既展示了奔騰不息的長江流經(jīng)三峽時水流湍急,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又反映出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xiàn)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
4 古詩詞與月相
古人抒情,大多委婉含蓄,而月亮因本身的神話更現(xiàn)風韻,多成為詩人寄意的對象。如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鞭r(nóng)歷的初三時,月亮的形狀是弓形的,屬于娥眉月。又如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睆摹霸侣?、夜半”影射了上弦月。還有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崩斫獯嗽娭械脑孪鄳プ£P鍵詞“月上、黃昏”,日期是農(nóng)歷的十五或十六,月相自然是滿月?;蛉纭敖裣鼍菩押翁??楊柳岸曉風殘月?!北幻以u為柳永的代表之作,廖廖數(shù)語,宛如一幅清新而又略帶悲涼的圖畫:晨光未露,河岸凄清,微風吹佛,柳絲飄搖,一鉤殘月低掛在東邊天際。日期當然是農(nóng)歷月末。
5 古詩詞與旅游景觀的欣賞
“八月潮聲吼地來,頭高數(shù)丈觸山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上三句說明許多自然景觀隨時間、天氣、季節(jié)的變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所以觀賞景觀應把握觀賞的時機。
一、巧借詩文擬標題
文章出彩自題始,一個好的題目不但應具有統(tǒng)攝全篇、引領全文的功能,而且應有新穎簡潔、凝練含蓄、文采斐然的特點,讓人過目不忘,這正是詩歌的特征的體現(xiàn)。巧妙運用詩句,擬出一個充滿詩意的題目,不僅能捕獲讀者的“芳心”,抓住他的閱讀欲望,而且能直接表現(xiàn)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
比如想表現(xiàn)中國文人個性的多樣化,就可以“萬紫千紅總是春”為題,“萬”“千”二字道出人物代有才人出,“紫”“紅”二字形象表明人物鮮明的個性,“春”字寫出了中國文人性格的影響,正是這一朵朵姹紫嫣紅的“花”迎來了我們精神世界的春天。
又如,“海棠依舊?綠肥紅瘦?”這一標題,一看便知是從李清照的《如夢令》演化而來的,由于用得巧妙別致,富有詩情,令人拍案叫絕。充滿詩情畫意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是來自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充滿過往歲月里淡淡的憂傷。
二、巧借詩文活語言
恰當?shù)匾?、化用古典詩詞,可以使文章增色,使語言添彩,也從另一個角度巧妙地展現(xiàn)作者的知識面和文化修養(yǎng)。
最常用的是在一組排比句中,嵌入古詩詞名句,它可以使文章?lián)u曳生姿,更有詩意。
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哪去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飛鳥怎么不見了蹤影?“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的星空為何變得模糊?“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的江水為什么現(xiàn)在是如此的混濁?……那些曾在美麗詩句中真正存在過的美麗景象,在今天人們對自然無情地破壞中消失了,人們在濫砍濫伐式的前進中埋葬了自己的過去,為何我們不能與自然和諧地相處,留住這些流逝的美好?
選用人們熟悉的詩句,卻翻出了新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語言顯得優(yōu)美鮮活,充滿了靈動之氣。
還有一種對作者審美眼光和語言變通能力要求較高的,是對詩句巧妙化用,使之和自己的敘述語言融為一體。由于兼容古今、語言典雅,常能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如:“繽紛成就和諧,試看暮春三月,鵝柳淡煙的嫩黃,映階碧草的翠綠,出墻紅杏的艷紅,卷云時舒的碧空,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但這又有何妨?‘萬紫千紅總是春’,本來萬物都欣然生長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種色彩來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諧的是本質(zhì),繽紛成就的是多彩的豐富,是真正意義的和諧?!保?008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繽紛成就和諧》)
這段文字化用丘遲《與陳伯之書》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杜甫《蜀相》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葉紹翁《游園不值》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等,作者把它們用自己的思想有機地勾連起來,帶領我們進入似曾相識的詩歌意境,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和諧”的心聲。
三、巧借詩文明結構
作文要脫穎而出,除了內(nèi)容深厚、語言精美外,出彩的結構也是不可或缺的。古詩言簡意豐,音韻和諧,化用古詩詞中的相互關聯(lián)之處布局謀篇,不僅能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更能給人以典雅優(yōu)美的感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nèi)打動讀者。
2004年湖南高考優(yōu)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將《琵琶行》一詩中有關音樂描寫的詩句,“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薄扒K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薄氨錆夷^,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座上泣下誰最多,掌上明珠雙眸濕。”等作為小標題,既體現(xiàn)了文章行文轉換的標志,使行文結構收放自如,又巧妙地串起了從小到大父母對“我”愛的生活細節(jié),讀來有別樣韻味,嘆為觀止,力奪高分。
四、巧借詩文增意蘊
此種作文受臺灣作家張曉風發(fā)表于1999年《讀者》上的《不朽的失眠》和邊建松的《永恒的悲愴》的影響,它能使考生的作文富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蘊,理所當然地擁有文學與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厚重與浪漫。比如《詩――中國文化的亮點》:
詩,是唐朝的一株柳,搖蕩在古風河畔;詩,是宋時的一尾魚,游弋在清澈柔波;詩,是元時的一首曲,傳頌在天山草原;詩,是明時的一股風,悠揚在深深胡同;詩,是清時的浣紗女,在河邊唱著絕代的歌……――題記
華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間,人才輩出驚世絕,諸子百家齊爭鳴。不必說夏時的古老傳說,不必說商代的甲骨銘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讓我們驕傲良多,銘表、辭賦、雜說、詩歌……在這萬古奇妍中,惟有詩歌是萬古不倒的青松,是萬千瑰麗的亮點,長存于世,永不消逝……
“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詩中是景物,詩中的春景,在朱熹筆下幻化千萬光彩,這是春的靈感,這是春戀歌,詩中的情,詩中的景,詩一樣的春色。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痹娭械钠婊?,詩中的夏花,在楊萬里的筆下妙趣橫生,這是夏的生命,這是夏的標志,詩中的花,詩中的夏,詩一樣的夏景。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中的紅楓,詩中的秋葉,在杜牧的筆下深邃悠遠,這是秋的精神,這是秋的天籟,詩中的葉,詩中的秋,詩一樣的秋暮。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中的梨花,詩中的冬雪,在岑參的筆下漫天飛舞,這是冬的靈魂,這是冬的樂曲,詩中的雪,詩中的冬,詩一樣的塞外雪天。
……
詩,是在這塵埃中綻放的絕世之花。
詩,是中國華夏千年的不老傳說。
但關于劍門關的詩句,偏偏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細雨騎驢入劍門”一句。劍門有什么細軟溫柔的景物,讓詩人有如此情懷呢?
到了劍門才知道,劍門有一硬一軟“雙絕”,硬的一絕自然是天下聞名的劍門關,軟的一絕是豆腐。游客在品嘗了劍門豆腐后的共同感受是:不吃劍門豆腐,枉游天下雄關。這話聽起來,仿佛劍門的豆腐比劍門關還勝一籌!
確實如此,大約因為去劍門的人,事先都知道有個劍門關,卻不知道那兒還有一個通街賣豆腐、豆腐菜品達200多種的劍門鎮(zhèn)吧??戳藙﹂T關總要吃飯,結果竟吃出一個意外的驚喜,自然對劍門豆腐印象更深刻。
劍門鎮(zhèn)古樸的小街上,100多家豆腐店的招牌令人目不暇接。隨便走進一家,菜單上全是豆腐菜品,100~200個菜名看得人眼花繚亂,沒飽口福,先飽眼福。
劍門豆腐大致分三類:一是傳統(tǒng)家常菜,如麻辣豆腐、雞扒豆腐、熊掌豆腐等;二是做法與三國典故有關的,如桃園三仁豆腐(花生仁、核桃仁、杏仁)、周瑜水師(豆腐燒魚)、火燒赤壁(鍋巴豆腐)等;再有就是創(chuàng)新菜。
創(chuàng)新豆腐分創(chuàng)形和創(chuàng)味兩種。前者如水井豆腐,白盤中間倒扣一玻璃杯,杯中2/3是清水,水面上飄著一朵蘿卜雕成的小荷花,店家端上桌后囑咐:杯子是看的,不要碰,杯子周圍的什錦豆腐才是吃的。食客們便一邊吃、一邊看、一邊猜這道菜是怎么弄出來的,一頓飯平白增添許多熱鬧。創(chuàng)味菜的典型是懷胎豆腐,這是一道象形菜,盤中有10幾個金黃色橢圓形的豆腐球,像懷胎的母兔。兔肚子是雞蛋包豆腐、豆腐包肉陷,層次分明,各層味道迥異。它是在傳統(tǒng)口袋豆腐基礎的一種創(chuàng)新,然其形其味都是一般口袋豆腐不可比的。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種文體。一些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有時經(jīng)過教師的分析講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韻。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令人尷尬的局面呢?為此,本文擬就中學詩歌教學的觀念、方法,特別是詩歌教學的思維特征作一粗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1
詩歌作為一種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聲韻、節(jié)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詩歌還必然表現(xiàn)出其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首先,詩人“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原型作精心的疏理、分類和選擇,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構成精彩的詩歌形象。對于詩人來說,這是一個將生活豐富的內(nèi)涵與作品濃縮的外延相統(tǒng)一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思維的過程。其次,詩歌作為一種內(nèi)容精邃而篇幅簡短的文學形式,對語言的簡潔、準確和傳神方面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文學史上為作品學斟句酌以至廢寢忘食的詩人也是大有人在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便是典型一例。另外,一首佳作無論在思想或藝術上都是高品位的,它在思維和語言上的創(chuàng)造性,往往體現(xiàn)出簡單中蘊含復雜,拙樸中暗藏機巧,淺顯中隱匿深邃,產(chǎn)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多不同”的藝術效果。
簡言之,高明的詩人不僅用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語言去概括生活和表現(xiàn)生活,而且也深深懂得這是把握讀者欣賞心理,調(diào)動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再創(chuàng)詩境的必然要求。同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也遵循這種要求來進行詩歌教學。
2
就目前的中學詩歌教學情況而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的保守與陳舊直接影響了詩歌教學效益的提高。
首先簡要談一下觀念問題。在詩歌教學中相當部分的教師認為,只要“掃清字詞障礙”,會翻譯詩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學任務,因而將其教學目標歸位于識記(充其量帶點表層理解)的能級上。無疑,這是對中學詩歌教學功能認識的片面化,它只是著眼于某種狹窄的語言因素和知識因素,而忽視了思維因素與情感因素,影響了詩歌教學整體效應的發(fā)揮,其結果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其次,要改變教學方法上的陳舊性,努力體現(xiàn)綜合化與靈活性。教學觀念上的片面保守,必然會導致教學方法上的失誤。這種失誤主要表現(xiàn)為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和教學形式的單一化。就過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無視詩歌寫景狀物、抒情明理時那種既文意貫一、血肉交融,又開合跌宕、靈動多變的表現(xiàn)特點,而一概實施“一解題、二釋詞、三譯句、四總結(往往是一些術語套語的復述)之類的“工藝化”的切割肢解的拼搭組裝。另一方面,與這種程式相呼應的教學手段與形式,是教學滿足于教師一張嘴一支筆單調(diào)乏味的講述與板書,因為據(jù)此實現(xiàn)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經(jīng)綽綽有余。顯然,這種機械的程序與單調(diào)的手段形式降紙了詩歌教學的趣味性,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這就提醒人們要轉變詩歌教學觀念,要從具體作品的具體特點出發(fā),努力體現(xiàn)教學程序與形式手段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就程序而言,可因詩而宜:或以詩眼入手,提攜全篇;或先著眼于詩意的整合,再輔之詞句的剖析;或循景物人事以求題旨理趣,或提示背景主題以推敲物象形體;長詩當然先講析后記誦,短詩不妨先熟讀后品味……
在教學形式和手段上,要防止教師單純的講解和繁瑣的板書,而應根據(jù)詩歌與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有所區(qū)別:或教師主講學生補充豐富,或?qū)W生評析為主,教師概括深化,或口頭欣賞,或書面評論,或變體改寫,或模擬仿作……另外,還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電化教學設備的優(yōu)勢,如借助錄音、幻燈、錄像、電影等聲光電色謀多種媒體,以增強詩歌教學的直觀性與豐富性。
3
在觀念更新、方法優(yōu)化的前提下,教學者思維上的創(chuàng)造性對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益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從思維的方向看,詩人的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向心式的凝聚思維,而我們的詩歌教學卻主要是輻射式的發(fā)散思維,它要求我們把那些內(nèi)涵高度濃縮、外延高度集約的名篇佳作的典型形象與深邃的意境得以生動、傳神的再現(xiàn)。這個再現(xiàn)的過程無疑是一個高度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從創(chuàng)造心理學的角度看,它至少對教學者的思維提出了敏銳性、聯(lián)結性、擴散性、靈活性和統(tǒng)攝性這五大要求。
探幽發(fā)微,思維的敏銳性。歷代的詩文大家,都十分講究行文的含蓄和折,他們有時寫而不“滿”,弦外有音;有時句式變形,運筆迂曲,使詩歌中形成了若干的“空”與“曲”,并以此來激發(fā)讀者廣泛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產(chǎn)生了有限中寓無限,嚴謹中現(xiàn)活潑的藝術效果,體現(xiàn)了“空山聞鳥語”、“曲徑通幽處”的藝術魅力。由于中學生對詩歌的了解無論在數(shù)量與質(zhì)量上都十分有限,他們很難發(fā)現(xiàn)和理解詩歌中的這種“空”與“曲”,對此,往往會感到迷惑甚至產(chǎn)生誤解。這就需要教師的思維具有敏銳的藝術觸覺,去探幽發(fā)微,努力捕捉這些“空”和“曲”,并形神兼?zhèn)涞貙⑵鋬?nèi)容及功能表述出來。我們且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為例,作一簡要分析。
第一句,從邏輯角度和語法常規(guī)看,語序應為“三秦輔城闕”,詩人之所以在語序上這么一“曲”,固然是詩歌的格律要求使然,但另一方面將“城闕”置于句首,顯然又達到了強化凸現(xiàn)這一物象、激發(fā)讀者去心馳神游的目的,其表現(xiàn)功能上的匠心實在是不容忽視的。試想:那撥地而起的巨垣高墻、皇城氣象,那三秦拱衛(wèi)、據(jù)守要津的恢宏氣勢不是躍然紙上了嗎?它的歷史文化,它的熱鬧繁華,它薈萃著無數(shù)的文人雅士,真是一個令人向往,令人留戀的地方??!知心的朋友編編就在這特定的處所與背景中將與詩人分手遠行了,此時此刻當有多少的感慨??!若不是這么一“曲”,五字雖然相同,但那只是呆板地寫出了長安的地理環(huán)境,而長安本身倒被“三秦”給淹沒了,更遑論其包容的人文景觀及詩人的情懷了。
以上講的是“曲”,再來研究一下“空”。第二句中有個“望”字,這個“望”字的主語是什么呢?當然不是“風煙”,更不會是“五津”,顯然作者將主語“空”了起來。然而“空”決不等于“無”,它可以是詩人,也可以是杜少府,還可以是二人兼指。作者之所以將它空出,固然是按詩詞的慣例,詩人(或其它有關人物)的形象未必要直接出現(xiàn),同時也限于字數(shù)不能寫出,但從欣賞心理的角度看,作者這一“空”,就巧妙地消除了你我他彼此之間的身份與時空之間的界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感情也因此有了交流,當讀者吟誦之時,也就如同站在了詩人的身邊與他一起放目遠眺,并努力地從那一片風煙迷霧之中尋覓著杜少府任將要赴任的“五津”之地,在眺望中,我們仿佛領受到了長安至五津之間的山重水覆、曲折坎坷。我們既可體會到離別的悲涼之情,又能感受到詩人寄托在雄壯景色中的豪放之氣,甚至情不自禁地朗聲吟誦——“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詩歌中的“曲”和“空”往往是詩人有意無意地留給讀者進行藝術再現(xiàn)的契機與天地。作為教師,啟發(fā)學生去尋覓、發(fā)現(xiàn)與分析,使空白處見豐富,在曲折中見深意乃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勾新連舊,思維的聯(lián)結性。由于詩人的某些特殊經(jīng)歷和氣質(zhì)等原因,他們往往會對某種景物有著特殊的偏愛與感受,在他們的作品中這種景物往往會屢次出現(xiàn);有時某種情感會久久縈繞在詩人的胸中,甚至在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對此情結屢屢抒發(fā)。同樣,由于相似的際遇和稟賦,不同的詩人也會在上述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同理,在某種條件下,讀者與詩人也會出現(xiàn)某種程度的相同或近似,以致在閱讀的過程中產(chǎn)生某種共同的情感,這就是所謂的共鳴。要讓學生與詩人形成某種共識以至產(chǎn)生共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巧妙聯(lián)系,善于啟發(fā),促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聯(lián)想與想象,以形成“勾新連舊”的動態(tài)思維習慣與能力——既會將同一詩人的類似作品相互聯(lián)系,以達到溫故知新、強化感受的目的,又善于用甲詩人的作品來補充豐富乙詩人的作品,進而自覺而自然地滲透自身的見聞感受、知識儲備、文學修養(yǎng)來涵詠、深發(fā)。
例如月亮,它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吟詠的對象。李白將它當作知心的伴侶(《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通過它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與激勵(《水調(diào)歌頭·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把它當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借助它來表現(xiàn)出情人間刻骨銘心的思念(《春江苑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柳永卻因它而觸目傷懷(《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人世滄桑,自然永恒這一點的認識上,詩人與讀者豈不是始終相通的嗎?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只要善于勾新連舊,就能使學生把新獲取的信息與原有的儲存信息結合起來,再把它們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作品那豐富深遠的藝術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在我國的詩歌寶庫中,有不少作品不僅給人的感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這也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提高思維聯(lián)結性的訓練,使他們在受到形象美、語言美陶冶的同時,還能在聯(lián)系比較中從更深的層次上領悟作者深邃的思想,久而久之,對提高他們的思想修養(yǎng)也有很大的裨益。
“全息造像”,思維的擴散性。詩歌教學中重要的思維形式是擴散思維,也就是要將高度濃縮凝煉的詩句膨化開來,使作品的詩情畫意如同騰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飛珠濺玉,流光溢彩。這就需要教學者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欣賞過程中藝術地再造詩歌豐富深刻的內(nèi)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可啟發(fā)學生通過“點面輻射”、“感覺遷移”、“動靜聯(lián)想”和“主客相生”等方法去展開擴散思維的翅膀,使其能在一定的深廣度上把握詩歌的意境和特色?,F(xiàn)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為例作一說明。
1.點而輻射。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根據(jù)詩歌給定的具體物象在加深或拓寬上去化合滲透。如:扣住詩中的葉、花、碧、紅、天、日,想象出畫面層次的遠近錯落,色彩的紅綠相映,即有主體的碧葉荷花,又有陪襯的藍天紅日。二是除了對該作品內(nèi)容本身的擴展外,還應借助同類題材的作品來豐富和補充。如:可由《愛蓮說》聯(lián)想到荷的高尚節(jié)操,由《芙蕖》聯(lián)想到荷的種種妙用,還可由《荷塘月色》聯(lián)想到荷含苞時的羞澀,盛開時的瀟灑……這樣,這兩句詩就成了一幅具備了多維空間、絢麗色彩和傳神情態(tài)的工筆畫了。2.感覺遷移。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積累,使詩歌形象通過不同的感官的溝通與轉移來產(chǎn)生豐富與強化的效果。在以視覺擴展的“點面輻射”的基礎上,我們還可對蓮葉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視覺向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面遷移——習習微風送來了蓮葉荷花縷縷的幽香,在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涼意頓生,令人心曠神怡??!3.動靜聯(lián)想。我們欣賞詩歌時,往往要將作品中的靜者化動或動者化靜,以此來增強畫面的生動感。前文所述,我們雖已想象再造出詩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畢意還是一幅孤立的、靜態(tài)的畫面,我們不妨進一步想象:朝陽冉冉升起,清風徐徐吹來,燦爛的陽光把金絲眼縷撒滿了蓮葉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陣陣紅波綠浪,空氣中回蕩著悠揚悅耳的漁歌……這就不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畫面的豐富性,而且突現(xiàn)了景物的動態(tài)美。4.主客相生。在詩歌教學這一典型的藝術鑒賞活動中,只有諸者與作者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時,其效果才會理想。此時,讀者的主觀意識深深沉浸到作者描繪的客觀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使之更豐滿、更厚實、更鮮活。這就要求教學者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識,即在必要時使自幻化成作者或與作品相關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聲光形色,體會其喜怒哀樂。在欣賞上述詩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地角色化,使自己的思緒與詩人的心境吻合貫通起來,仿佛正在西湖邊那溫馨的氛圍里,絢麗的色彩中,柔和的陽光下,陪著知心的朋友在漫步賞景,這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和滿足??!恐怕主人忘了送客,客人也忘了辭別了。
上面將詩歌教學中的擴散思維分成四點依次說來,只是因為論述的方便,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它們往往是交叉的、綜合的。
品求詩眼,思維的靈活性。思維迅速地由一類對象轉移到另一類對象上的能力稱作思維的靈活性。詩人是十分重視語言的錘煉的,在一句乃至一首詩中,往往因一字著色而滿篇生輝,人們稱這些妙字妙詞為“詩眼”。由于欣賞角度的不同,這些詩眼的內(nèi)涵往往會呈現(xiàn)出它的多重性,而這些多重的差異性恰恰又體現(xiàn)了詩歌意蘊的豐富性,而要發(fā)現(xiàn)這種差異以體驗其豐富,就需要欣賞者的思維具備迅速轉換跳躍的能力,亦即需要思維的靈活性。在詩歌教學中,固然有因浮光掠影而未識詩眼的情況,但更多的是由于思維的刻板呆滯而對詩眼或視而不見,或“食而不化”。它輕則使學生學來索然寡味,重則抑制阻塞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就要教師本身的思維具有靈活性,而且要求教師以自己思維的靈活性來訓練和造就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
王維的《鳥鳴澗》中“月出驚出鳥”這句雖平白如話且寥寥五字,卻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頗耐尋味的深山月夜圖:月兒在山嘴邊露了臉,如水的月光瀉滿了深山幽谷,它沖淡了籠罩山谷的夜色,也驚起了棲息窩巢的鳥鵲。其中的“驚”字就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詩眼,我們既可對它作——連順延性的聯(lián)想——也許是月光大亮了,使鳥兒感到分外的驚訝,也許是這皎潔的銀輝來得過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鳥驚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兒圓得有些異樣,不由得使鳥兒莫名的驚恐……;同時,又可作反向聯(lián)想——莫不是鳥兒們?yōu)槟芤蕾嗽谂谌诘摹凹依铩?,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賞它們白天無法領略的美景而驚喜呢!試想,若是由于思維的情性,僅滿足于將該句譯為“月亮出來了,驚起了入巢的山鳥”,那又怎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呢?
當然,思維的靈活性與思維的敏銳性、擴散性是密切相關的,要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就必須長期進行綜合化的思維訓練,詩歌教學正是重要的途徑之一。
完整把握,思維的統(tǒng)攝性。前面談到詩歌中往往有許多的“空”和“曲”,但在落筆前,詩人對所寫的情與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其思維一般是高屋建瓴、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講究完整性,從思維的角度來說,就是統(tǒng)攝性。就詩歌教學而言,這種思維的統(tǒng)攝性主要有以下兩個要求。
一是化間隔跳躍為聯(lián)貫流暢。它要求教學者不但要發(fā)現(xiàn)詩歌中的“斷裂”與“跳躍”,理解其內(nèi)涵,還要善于由形入神地將它們表述出來,同時還要與上下文自然得體地連綴貫串起來。這就要求教學者在具備敏銳的發(fā)現(xiàn)力、深廣的理解力、嚴密的分析力的基礎上還得有準確、流暢而又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力。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于語言的?!庇捎谒季S的統(tǒng)攝性主要是體現(xiàn)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的綜合表達,這就要靠語言來實現(xiàn),再加上詩歌教學對教學語言苛刻的要求,這就迫使教師加強自身語言表達力的鍛煉,并以此來感染和訓練學生。
二是由局部到整體的“化歸”。這首先要求教師在詩歌教學時讓學生對詩人有個總體的了解(如所處的時代、世界觀與美學觀、詩人的思想發(fā)展及個性氣質(zhì)等),當然這并不是機械求全地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大講一通時代背景和詩人生平,而是要靈活的、有選擇地將這些內(nèi)容的教學貫穿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其次,詩歌教學要做到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要準確深入理解、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特色;二是要求教師在把握詩人感情脈絡的基礎上,進入角色,以詩人一般的感情來講解賞析,并以此來感染激勵學生,使他們也能會意動情,進入詩歌意境。名家詩作深刻的思想性與高超的藝術性往往是高度統(tǒng)一的,這就忌諱在教學中用一些術語套話不著邊際地插幾個標簽,或者一主題思想二藝術特色等八股式的機械小結,而應在教學的過程中用中國典型實在的生活形象、生動鮮活的語言、靈活自然的穿插點化來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