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臘月二十四的民俗

臘月二十四的民俗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15 15:05:0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lǐng)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臘月二十四的民俗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第1篇

祭灶節(jié)是小年。因為祭灶節(jié),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jié)、灶王節(jié)。祭灶的傳統(tǒng)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為“送神”,琉球語稱為“御愿解”。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fēng)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2篇

1、2020年01月17日 星期五

2、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fēng)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tǒng)上的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tǒng)。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3篇

――【宋】劉克莊《歲晚書事十首》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間祭灶時。

――【宋】孫緯《獻(xiàn)壽詩》

灶神,也稱灶君(《戰(zhàn)國策?趙策三》),唐以來民間又稱之為灶王(唐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保?,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戶戶都要供奉。歲末臘月祭灶的習(xí)俗,尤為人熟知,它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灶神的來源

灶是烹飪食物的專門場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灶,炊灶也?!鼻宥斡癫米ⅲ骸按墩撸嘁?;灶者,炊爨之處也?!奔矗瑹鹱鲲埖牡胤浇性?。東漢劉熙《釋名?釋宮室》說:“灶,造也,創(chuàng)造食物也?!鄙涞氖沉弦兂擅牢犊煽诘氖称罚x不開灶火。中國人很早就發(fā)明了炊事灶具,據(jù)寶雞福臨堡仰韶遺址發(fā)掘報告(1984年),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就有了構(gòu)思精巧的釜灶,雙釜與灶連體,且共一個火門,灶頂設(shè)有八個排煙?,F(xiàn)在一些鄉(xiāng)村還沿用的炊灶形制在漢代已廣泛流行。民以食為天,從原始石烤到“瓦鬲煮食”,再到釜鼎烹調(diào),灶火之功確實很大。人們對密切關(guān)系日常生活的事物,往往有特殊的情感。在神靈信仰流行的上古時代,人們自然將它們奉為神明。神是人們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灶神的出現(xiàn),以及將灶神看作居家火神,合乎當(dāng)時人的心理。

灶神在先秦列為國家的五種祀典或七種祀典之一。五祀,殷商時已出現(xiàn),《禮記?曲禮》鄭玄注:“五祀:戶、灶、中、門、行也,此蓋殷時制也?!薄抖Y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又說:“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薄墩撜Z?八佾》:“與其媚于奧(屋內(nèi)西南角的神),寧媚于灶。”炊灶,同百姓的生活關(guān)系密切,故祭灶神很早就成了民間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古代灶神,最初以為是火神炎帝、祝融?!痘茨献?論訓(xùn)》:“故炎帝于火,死而為灶?!睎|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卷八《祀典》引古《周禮說》:“顓頊?zhǔn)嫌凶釉焕?,為祝融,祀以為灶神?!毖椎蹫榛鸬轮?,祝融為火官之神,故同有灶神之說。炎帝為三皇之一、祝融為五帝之一,按祭法,當(dāng)用燔柴燎祭于四郊,祭火神于灶陘,不合古禮。故《禮記?禮器》曰:“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编嵭ⅲ骸皧W,當(dāng)為爨字之誤。”“老婦,先炊者也。”據(jù)鄭注,求《禮器》文意,即是說:爨祭,祭的對象是原先有功于炊事的老婦之神,祭祀的時候只是將食物放在盆里,酒盛在瓶里,怎么能用燔柴的方式祭她呢?其實火神炎帝和祝融,都是人格化的自然神,人類由于對火的崇拜,而將炎帝和祝融視為灶神,有久遠(yuǎn)的歷史。把有功于炊事的老婦之神視為灶神,應(yīng)該是母系社會產(chǎn)生的信仰民俗。進(jìn)入封建社會后,灶神為“老婦”的說法,不太適合男權(quán)意識的需要,于是灶神的性別,由女性逐漸變成男子,相貌亦從“老婦”“紅衣美女”變成“狀如美女”的男子,元代以后變成黑面黑須黑衣冠的灶王。

《莊子?達(dá)生》借齊國方士皇子告敖的口說:“灶有髻”,晉司馬彪注:“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其狀如美女”,即是說灶神是貌如美女的男子。

《史記?孝武本紀(jì)》記載李少君以祀灶、谷道、卻老之方博得漢武帝的尊敬。李少君鼓吹祠灶可以致物,而使丹砂化為黃金,以黃金器皿飲食則長生不死。在方士的鼓動下,武帝開始親自祀灶。另一個方士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漢武帝,“少翁以方術(shù)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見焉?!蔽涞圩葬≈型姷脑罟恚ㄔ钌瘢┖蔚饶??《史記》未說。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如淳注:“祠灶可以致福?!庇忠龝x司馬彪注《莊子》云:“髻,灶神也,如美女,衣赤?!?/p>

傳說為西漢淮南王劉安編纂的《淮南萬畢術(shù)》中出現(xiàn)了“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傳說。東漢鄭玄注《禮記?祭法》時,提出七祀之司命、中、國門、國行、泰厲、戶、灶諸神有司過的職能。鄭玄說:這七個神“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而是“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具體主管是:“司命主督察三命,中主堂室居處,門、戶主出入,行主道路行作,厲主殺罰,灶主飲食之事?!蓖鯂S《東山雜記》卷一《司命與灶》說:“古者司命之祀有二?!吨芏Y?大宗伯》‘以(,聚集)燎祀司中、司命’,蓋即《史記?天官書》‘文昌六星,四曰司命’,此乃天神,《楚辭》所謂大司命是也?!都婪ā贰哽搿屐搿运久邮?,鄭注曰:‘此小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又云:‘司命主督察三命’,此與戶灶諸神,俱為小神,《楚辭》所謂小司命是也?!碧瓶追f達(dá)《疏》注“三命”曰:“案《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受命謂年壽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兇也,隨命謂隨其善惡而報之云?!?/p>

司命主督察三命的職能,到了魏晉時代,道教徒便掛到了灶神頭上。灶神不但有司過功能,而且能上天告發(fā)人,奪其壽算。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卷六《微旨》:“按《易內(nèi)戒》及《赤松子經(jīng)》及《河圖記命符》皆云,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算減則人貧耗疾病,屢逢憂患,算盡則人死,諸應(yīng)奪算者有數(shù)百事,不可具論……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jì),紀(jì)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吾亦未能審此事之有無也。”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引許慎《五經(jīng)異義》云:“顓頊有子名黎,為祝融火正。祝融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扶頰?!薄锻ㄋ拙帯肪硎乓S慎《五經(jīng)異義》云:“灶神姓蘇,名吉利,或云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扶頰,字卿忌。”

隋杜臺卿撰《玉燭寶典》卷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p>

《后漢書?陰識傳》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曰:“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夜被(披)發(fā)從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兇惡。宜市豬肝泥灶,令婦孝?!?/p>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四記載:“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常以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jì),紀(jì)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時上天,禺中(日近午)下行署,此日祭得福。其屬神有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尉、天帝長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曰灶神,名壤子也?!边@無疑是唐代的道教徒搞出的一張灶神譜,它不但將先秦民間信仰中一個主炊事的小神提升為天帝下派的督察使,而且天帝還安插了親屬(天帝嬌孫、天帝長兄)親信(天帝大夫、天尉)擔(dān)任灶神的屬神,另外還有本來就安插在各家各戶的臥底,如:“硎( ,磨刀石)上童子”、突(煙囪)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黃庭內(nèi)景經(jīng)》:口為玉池太和宮)這些主管磨刀切菜、燒火冒煙、口舌是非的小特務(wù)。這么嚴(yán)密的一張監(jiān)視各家各戶的蛛網(wǎng),是封建專制集權(quán)國家強化管理措施在道教神譜上的反映。

從上引東漢許慎《五經(jīng)異義》至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灶神皆為男性,或披發(fā),狀如美女的男性,而且在許慎所處的時代(東漢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灶神不但由女神變成了男神,而且有了配偶。至唐末段成式撰《酉陽雜俎》,灶神還有了子女。但無論灶神如何變化,他始終離不了女性的陪伴。女性形象的不易抹去,和傳統(tǒng)信仰有關(guān),也與女性在居家生活中的家務(wù)分工有關(guān)。由于臘日祀灶與季冬行儺有關(guān),后世人們又稱灶神夫婦為儺公儺婆,也叫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王國維說,唐宋之際,原本分祀的司命(小司命)和灶神合而為一,證據(jù)就是此時出現(xiàn)的《太上感應(yīng)篇》已稱灶神為“司命灶君之神”。《東京夢華錄》亦云:十二月二十四日,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則北宋時確已謂灶神為司命。自此以后關(guān)于神仙傳說的書,如元秦子晉撰《新編連相搜神廣記》,明刻本《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灶神都稱“司命灶神”?!八久钌瘛钡姆Q謂,意味著兼有司命掌壽夭和灶神司功過兩種功能。從漢代至宋代,灶神從“主飲食之事”的小神轉(zhuǎn)變成家族守護(hù)神。

二、祀灶的習(xí)俗

先秦兩漢盛行夏日祭祀灶神。

先秦有五祀之祭,其中一有祀灶。漢班固《白虎通義》卷二《五祀》:“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也。所以祭何?人之所處出入,所飲食,故為神而祭之?!薄昂我灾屐胫^門、戶、井、灶、中也?!对铝睢吩唬骸潇霊?。’又曰:‘其祀灶’,‘其祀中’,‘其祀門’,‘其祀井’?!薄凹牢屐耄熳又T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時祭牲也。一說戶以羊。灶以雞。中以豚。門以犬。井以豕?;蛟唬褐杏门?,不得用牛者用豚。井以魚?!?/p>

《禮記?月令》說:“仲夏之月,日在東井,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律中蕤賓。其數(shù)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p>

《晉書》卷十九《禮志上》載:漢朝興起,到漢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規(guī)定“立夏祀灶”。東漢朝廷規(guī)定國家祀灶是在季夏的六月。晉司馬彪撰《后漢書?禮儀志中》:“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郊。其禮:祠特,祭灶?!?/p>

為何要在炎夏祀灶?班固撰《白虎通義》卷二《五祀》說:“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養(yǎng)也?!毕奶煲蚧鸲L養(yǎng)萬物,灶為火之主,祭灶神是人自己長養(yǎng)的方式。

魏晉以后,民間流行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祭灶,根據(jù)是陰子方臘日見灶神的神話故事。

東漢應(yīng)劭撰《風(fēng)俗通義》卷八《祀典》引《漢紀(jì)》:“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而灶神見,再拜受神,時有黃羊,因以祀之。其孫識,執(zhí)金吾,封原鹿侯。興衛(wèi)尉,陽侯。家凡二侯,牧守數(shù)十。其后子孫常以臘日祀灶以黃羊。”

晉干寶《搜神記》卷四收錄了這個神話故事,文字略異,云:“漢宣帝時,南陽陰子方者,性至孝,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于邦君。子方嘗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數(shù)十。故后子孫嘗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卷二十三《陰識傳》整合了《漢紀(jì)》和《搜神記》關(guān)于陰子方臘日見灶神的異文,云:“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边@個神話故事,經(jīng)過長期流傳,至南朝梁代,臘日祭灶便蔚然成風(fēng)。然晉周處《風(fēng)土記》又云:“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币环揭凰?,難以備述。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臘月二十四祭灶則肇端于此矣!

南朝梁宗懔著《荊楚歲時記》:“其日(臘日),并以豚酒祭灶神。”以后,雖然有些時候,有的地方講究夏日祭灶,那只是殘存的古俗,并非常態(tài)。例如,清顧祿撰《清嘉錄》卷六記載,嘉慶、道光年間,蘇州地區(qū),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四、十四、念四日,比戶祀司灶,謂之謝灶。諺云:‘三番謝灶,勝做一壇清醮?!霑r以米粉作團(tuán),素羞四簋,俗稱謝灶素菜?!薄肚寮武洝肪硎?,又載: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送灶。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三十九引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云:“十二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節(jié)。”又曰:“舊俗以為七祀及百神,每歲十二月二十四日新舊更易,皆焚紙幣,誦道佛經(jīng),以送故迎新,而為禳祈云?!庇衢小恫柘闶胰n》卷一《交年節(jié)》:“按:此即交年之義也。今人但于二十四日送灶,不知百神皆受代矣?!彼蚊显献稏|京夢華錄》卷十“十二月”條:“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蹦纤螀亲阅痢秹袅讳洝肪砹妒隆罚骸岸娜眨灰愿F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買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敝苊堋段淞峙f事》卷三“歲晚節(jié)物”:“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米餌,及燒替代及作糖豆粥,謂之‘口數(shù)’。”

這里值得注意,關(guān)于祭灶供品的變化。東漢祭灶用黃羊即狗,南朝梁祭灶用豚(豬)和酒。北宋坡《縱筆》詩云:“明日東家應(yīng)祭灶,只雞斗酒定燔吾?!彼未驗榘雅D月二十四定為“交年節(jié)”,“至夜請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祭灶供品時用酒果、蔬食、餳豆。但也并非完全素食供品,南宋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tuán)。男兒酌獻(xiàn)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成大《祭灶詞》不但點明了祭灶的時間是臘月二十四,原因是灶君上天言事,各家男主人為之餞行,奉獻(xiàn)的供品除云車風(fēng)馬供灶神代步之用外,葷素兼?zhèn)涞墓傆胸i頭、鮮魚、豆沙粉餌團(tuán)、燒酒,另外還送了錢。如此熱情豐厚的打點,殷切的囑咐和叮嚀,目的是希望灶神不要去家長里短、多言多語亂匯報,如能討得吉利、好運氣回來,大家都沾光。這種賄賂神靈的行為,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從此以后,每年祭祀灶神的時間和祭品的豐儉規(guī)格,縱然各地有一些變異,但祀灶民俗的固定程式,在南宋時期基本奠定。

明馮應(yīng)京《月令廣義》卷二十《十二月令?日次》云:二十四日,“燕城俗,刻馬印為灶馬,市民競鬻,焚之灶前,為送灶君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合家少長羅拜,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元旦,又具如前,為迎新灶?!?/p>

周作人《關(guān)于送灶》引《月令廣義》文開頭為:“燕俗,圖灶神于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日焚之,為送灶上天?!薄O殿起輯、雷夢水編《北京風(fēng)俗雜詠》選張朝墉、白翔《燕京歲時雜詠》中詠燕京祭灶詩曰:“紙甲馬列廚東,司命遄行薄醉中。天上去來才七日,凡人無此大神通?!弊髡咦宰ⅲ骸啊对铝顝V記》:燕俗,圖灶神以紙印之,曰灶馬,臘月廿四日焚之,謂送灶。具黑豆、寸草為秣馬具,次年元旦,乃迎灶歸?!?/p>

筆者的引文見于哈佛燕京學(xué)社漢和圖書館1940年1月15日入藏的明萬歷壬寅(1602)本《月令廣義》,應(yīng)是作者馮應(yīng)京(1555-1606)逝世前四年刊印的比較早的版本,比較可信。周作人、張朝墉以及李家瑞《北平風(fēng)俗類》上冊《歲時》所引《月令廣義》文字,顯然都是隨意刪節(jié)整理過的,最大的破綻是“灶馬”。祭灶的“灶馬”,早期不是灶神(灶君、灶王)像,而是刻的灶神上天乘騎的馬。例如:范成大《祭灶詞》亦無灶神的乘騎的云車風(fēng)馬,即神靈的車馬。明沈榜編著《宛署雜記》卷十七上字《民風(fēng)一?土俗》記明代北京十二月祀灶:“坊民刻馬形印之為灶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農(nóng)民鬻以焚之灶前,謂為送灶君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許為養(yǎng)馬具,群一家少長羅拜,即囑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至次年初一日,則又具如前,謂為迎新灶?!币嗍恰翱恬R形印之為灶馬”。盡管明代《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出現(xiàn)一幅白描木刻司命灶神像,但民間祭灶所用,還只是灶神的坐騎灶馬,而不是灶神的偶像。至清代灶神偶像正式出現(xiàn)在祭灶儀式中,因此清代的灶馬的含義也有灶神的坐騎變成了灶神神像。清闕名《燕京雜記》:“十二月?lián)趑晒?,或謂之臘鼓,又謂之迎年鼓。初八日,累米果至百煮粥。二十四日,刻灶馬祀灶,以板印灶神于紙,謂之灶馬,祀后焚之。”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曰:明代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馬,謂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間一歲事。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禮)記》稱灶老婦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婦女見之;祭余糖果,禁不令得啖,曰啖灶余,則食肥膩時口圈黑也。廿五日,五更焚香紙,接玉皇,曰玉皇下查人間也。竟此日,無婦嫗詈聲。三十日五更,又焚香楮送迎,送玉皇上界矣,迎新灶君下界矣?!必ニ脑罹咸熳啾?,廿五玉皇馬上下界調(diào)查核實情況,而且一呆就是五天,要除夕之夜才回去,如此美化玉皇,顯然是凡間帝王的投影。“竟此日,無婦嫗詈聲”,看來無論是灶君奏本,還是玉皇下界核查,都是針對成年累月圍著灶臺轉(zhuǎn)的家庭婦女而來。更有甚者,明代明確歸定男子祭灶,不準(zhǔn)婦女祭,開啟了后世“女不祭灶”的先例。在父系家長制社會里,男人是家長,不但壟斷了主外的權(quán)利,也掌管人神交往的大事,主祭灶神成了男人的特權(quán)。

是否明代祭灶全用素食齋供呢?明馮應(yīng)京《月令廣義》卷二十《十二月令?日次》云:“祀灶之儀有用牲者,而通俗惟齋供過半。今按,太常用牲禮而古人有黃羊、白雞、豬首之祀,況疾疵資百味,而祀灶獨齋供乎?”

明代南方祭灶也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儀式同北方差不多,但市井之間有“跳驅(qū)儺”、僧道送“交年疏”(灶疏)等節(jié)慶活動。

明田汝成輯撰《西湖游覽志余》第二十卷《熙朝樂事》:“十二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民間祀灶,以膠牙餳、糯米花、豆粉團(tuán)為獻(xiàn)。丐者涂抹變形,裝成鬼判,叫跳驅(qū)儺,索乞利物。人家各換桃符、門神、春帖、鍾馗、福祿、虎頭、和合諸圖,黏貼房壁。買蒼術(shù)、貫眾、辟瘟丹,柏枝、彩花,以為除夕之用。自此街坊簫鼓之聲,鏗不絕矣。僧道作交年疏、仙術(shù)湯,以送檀越,醫(yī)人亦饋屠蘇袋、同心結(jié)、及諸品湯劑于常所往來者?!?/p>

清代祀灶有“官三、民四、D家五”的說法。即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祀灶。據(jù)《清史稿?禮三》記載:“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笨芍肮偃钡恼f法是事實。二十四日民間祭灶是宋以來傳統(tǒng),無庸置疑。水上人家一般居住于福建、廣東等地,上述這些地區(qū)從明代開始就是在二十五日祀灶,這種習(xí)俗也傳承至清。清代祭灶改期主要是在嘉慶、道光以后自北而南變?yōu)槎盏?,祭灶提前到二十三日受到清宮廷祭灶時間的很大影響。

清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云:十二月,“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nèi)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于內(nèi)室,以凈泥涂飾,謂曰掛袍,燃燈默拜?!?/p>

清末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祭灶君日,所謂東廚司命也。皆于上燈后祀神,以糖瓜、糖塊及什錦南糖為供品。直至除夕夜間接神,始竣此一年之事。古之所稱‘黃羊祀灶’者,久已夫不?見此典矣?!?/p>

清末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nèi)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灶惟用南糖、關(guān)東糖、糖餅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馬也。祭畢之后,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謹(jǐn)按《日下舊聞考》:京師祀灶仍沿舊俗,禁婦女主祭。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用二十四日,如劉侗所稱也?!?/p>

清代南方以蘇州為代表,多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清顧祿撰《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tuán)。祭時婦女不得預(yù)。先期,僧尼分貽檀越灶經(jīng),至是,填寫姓氏,焚化禳災(zāi)。篝燈載灶馬,穿竹箸作杠,為灶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燼者,還納灶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具撒屋頂,俗呼馬料豆。以其余食之,眼亮。”

北宋祭灶“以酒糟涂灶門,謂之醉司命”,讓灶神沉醉不醒,耽誤上天奏本的大事,不得言主人之過。南宋以來,祭灶便有用膠牙餳作供品的習(xí)俗。膠牙餳,用麥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類原料熬制而成的粘性軟糖,今稱“飴糖”,俗稱“麥芽糖”,成都人叫“麻糖”。范成大《吳郡志》:“二十四日祀灶,用膠牙餳,謂膠其口,使不得言。”

宋代以來,俗傳灶神騎神馬上天言事,《清嘉錄》不但為灶神準(zhǔn)備了秣馬料(“稻草寸斷和青豆”),而且格外為灶神準(zhǔn)備了神轎。神轎的形制:篝燈糊以木刻灶神像,穿兩根竹筷子作抬杠,即成“灶神之轎”。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燈掛掛錠》條同書又云:“廚下燈檠,鄉(xiāng)人削竹成之,俗名燈掛。買必以雙,相傳燈盤底之凹者為雌,凸者為雄。居人既買新者,則以舊燈糊紅紙,供送灶之用,謂之善富?!卑敢龡钚粮浮端驮钤~》注:“江、震風(fēng)俗,以朱漆竹燈檠為灶神輿,名之曰善富?!眳荵人《新年雜詠》小序云:“杭俗,名竹燈盞曰善富。因避燈盞盞字音,錫(賜)名燃釜,后又為吉號,易燃釜為善富。臘月送灶,則取舊燈載印馬,穿竹箸,送之?!?/p>

民國年間,中國南北仍盛行每月朔(初一)、望(十五)祭灶,臘月送灶的風(fēng)俗。民國24年刊河北《陽原縣志》載:“灶神:民間各供灶神于廚下。每月朔望,具香楮(香蠟錢紙)肅拜,三跪三叩。神像系一男一女,其職司在察各家瑣事。每于臘月二十三日歸天呈報,故是日為祭灶神節(jié)。家供米糖、草豆,米糖以糊神口,草豆以飼馬匹。迷信之深,今不稍衰。”

四川送灶一般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據(jù)四川方志載,各地送灶時間,或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儀式豐儉頗為不一。如:

清嘉慶二十一年刊《華陽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沿街鬻灶神、灶馬及灶糖‘祀灶神’,有于前一夕者。前后數(shù)日內(nèi),人家以米粉和糖,木盒范成餅,用小鐵擊之,曰‘打米酥’,比戶皆然,聲震閭巷。此風(fēng)相沿最久?!?/p>

清同治十二年刊《重修成都縣志》:“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夜人家燃香燭,設(shè)飴餳、酒脯‘祀灶’?!?/p>

民國23年刊《華陽縣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人家‘祭灶’,曰送灶神上天。沿街賣灶疏、灶馬、灶糖?!?/p>

清宣統(tǒng)三年傅崇榘編《成都通覽?成都之民情風(fēng)俗》云:“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焚灶訴(疏),祭灶用果品、白麻糖、茶酒、灶馬?!敝茉儭盾饺卦捙f錄》卷四《度歲》:“十二月二十三為祀灶期,俗雖有官三民四之說,然實無此限制。通城以廿三祀灶者居大多數(shù)。是日自上燈以迄子、丑間,爆竹之聲,蟬聯(lián)不絕?!?/p>

清乾隆四年刊《雅安府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曰‘小除’,俗云‘過小年’。燃灶燈,如‘上元’祀灶神,俗云送灶神上天,用雞、果、糍糕、餛飩諸品物,以糖為餅,云粘住灶神齒,勿令說人間是非。又剪草和豆盛于旁,云灶神馬料。先日,僧道家送年疏并灶料(科)為祀灶之用?!?/p>

清嘉慶二十年刊《溫江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舊傳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燈燭、餳糖、錢楮致祭?!?/p>

清道光二十年刊《江油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張燈燭,通街輝煌,爆竹聲至夜。鄉(xiāng)村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祭,有‘衿三民四’之諺。蓋民終歲勤勤,于焉少憩,對灶神而祈福,炳香楮以迎祥,時和歲稔,稱盛事焉?!?/p>

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堂縣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燃鍋燈,以飴糖‘祀灶’,送神上天,亦有用二十三日者?!?/p>

清嘉慶二十年刊《三臺縣志》: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俗云送灶神上天。獻(xiàn)雄雞及果食、茶酒各品物,以糖為餅,曰‘灶糖’,謂粘灶神齒,勿令說人間是非。又剪草和豆盛于旁,云‘灶神’馬料,亦有次日‘祀灶’者。

清同治五年刊《萬縣志》:“二十四日為‘小年’。二十三日‘送灶’,謂灶君登天也;‘除夕’‘接灶’,謂返自天也。祭用果品及飴糖,謂之‘灶糖’。又于灶中(前)置米、豆、茶、鹽少許,祭畢灑灶中,又?jǐn)嗟静萃瑸⑷?,謂之‘祀灶馬’。”

民國28年刊《巴縣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祀灶’??h俗恒以二十三日夜初,滌釜瀹F,曰‘凈茶’,設(shè)香楮、餳糖,又以s(鍘碎的草)、豆為秣馬,具填灶疏,祭告于廚,然灶燈,曰送灶君上天。按,祭灶當(dāng)是報先炊之義?!?/p>

四川祭灶儀式,各地稍有差異。原因在于清初以來,大量移民入川,五方雜處,各地風(fēng)俗在川交匯融合,自然呈現(xiàn)風(fēng)俗大同小異的格局。

三、祭灶前后

傳統(tǒng)祭灶前后到除夕這期間,還有許多民俗活動,值得一談。

1.“倒牙”

臘月十六日,名曰“倒牙”。何謂“倒牙”?中國自古以農(nóng)立國,生活艱苦,民風(fēng)純樸,勤儉節(jié)約。平時飯食以菜蔬為主,難得吃一頓肉食。《孟子?梁惠王上》說,先秦時代的黎民要滿七十歲,才能“衣帛食肉”,而統(tǒng)治者則天天吃肉,被稱為“肉食者”,《左傳》所謂“肉食者鄙”。以四川為例,直至近代,一般人家也只在每月初二、十六才各食肉一次,謂之“打牙祭”。牙祭的來歷,據(jù)說古代有這樣一個制度:每月初二、十六,軍營中必殺牲以祭牙旗,祭旗后牙沾其潤,人得食肉,即謂之“打牙祭”。打者,即動詞的為字。又據(jù)民國36年刊四川《新繁縣志》云:“縣俗,工商家于每月之初二、十六具肉食勞其傭作、學(xué)徒,謂之‘牙祭’?!妒盎垆洝芬~石林謂,節(jié)度使藏節(jié)之節(jié)堂,每于朔望之次日祭之,號牙祭日。按衙,古作牙,度必用祭余餉其衙役,后遂沿用于市肆。倒牙者,謂牙祭于是日終止也。人家皆匆忙備年事,街衢則各物羅列,市者往復(fù)( ,街市)間,謂之‘辦年貨’,至‘除夕’乃已?!泵駠?3年刊四川《華陽縣志》:十二月“十六日,俗曰‘禱(倒)牙’,商工多于是日結(jié)束?!泵駠?1年刊四川《西昌縣志》說,新年正月初二日,則曰“起牙”。民國16年刊《廣安州新志》云:“十二月。十六日,商賈家牲醴祀神,暢飲,曰‘倒牙’,次年正月十六如之,曰‘起牙’?!闭鲁醵€在過年期間,天天吃肉,商工亦還在休息期間,不存在起不起牙的問題。而正月十五大年過完,十六起牙較為順理成章。

2.打揚塵(掃舍、打埃塵)

打揚塵,北方叫“掃舍”,江南叫“打埃塵”,就是祭灶以后至臘月三十這段時間,家家戶戶,里里外外大掃除,做衛(wèi)生,干干凈凈準(zhǔn)備過新年。這個良好的風(fēng)俗,宋代就有了。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笨梢娔纤闻R安(今杭州)是臘月三十(除夕)掃舍去塵埃。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卷四《新年十事?掃舍》:“掃舍者,除舊更新之意也。然以日日掃地之法,將承塵四壁拂拭之,省卻終年勞攘。未掃先禱告曰:‘土地奶奶躲躲兒,掃了房子供果兒。’或曰祀灶之后,不拘宜掃不宜掃。不知何義?!?/p>

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蔡云《吳Q》云:‘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子細(xì)看。’”憲書,又叫“時憲書”,即歷書,舊時歷書上都標(biāo)明了“宜”“忌”日。

四川最早從臘八日開始掃舍。如,民國17年刊《雅安縣志》:十二月,八日,“煮粥祀先,膾蔬雜投其中,曰‘臘八粥’。執(zhí)竿竹連枝葉作帚,祓除屋舍,謂之‘打檐塵’。”一般是臘月廿三、廿四祭灶當(dāng)天打揚塵,即白天打揚塵,晚上祭灶,或者在打揚塵次日祭灶。如臘月廿三打揚塵,廿四祭灶;臘月廿四打揚塵,廿五祭灶。也有地方先祭灶,后打揚塵。例如,民國23年刊《華陽縣志》: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人家‘祭灶’,曰送灶神上天。沿街賣灶疏、灶馬、灶糖。二十四以后,人家皆掃清舍宇,謂之‘打揚塵’?!贝驌P塵的良俗,一直傳承至今日。

3.吃年飯(團(tuán)年)

四川從臘月十六“倒牙”開時,工商之家清結(jié)賬項,開始團(tuán)年,吃了團(tuán)年飯就把伙計、徒弟放回家過年去了。民間一般稱二十三、二十四兩日祭灶為“小年”,祭灶之夜為“小除”,而臘月三十則為“過大年”,“大年除夕”,從祭灶至除夕,各家根據(jù)情況選擇日期,合家團(tuán)聚飲食,謂之“吃年飯”。如,民國17年刊《雅安縣志》:十二月,“二十三日為‘小除’,曰‘過小年’燃灶燈‘祀灶’,備飴糖諸品送神。此后,豬首、雞魚享祀祖宗,繼詣城隍祠祀神,逐日有之,祀畢聚T,曰‘吃年飯’?!?/p>

四川吃年飯最特異者為“分年飯”“灌年飯”的習(xí)俗。

明天一閣藏嘉靖本《洪雅縣志》:“‘除日’,盛饌祀先畢,則家口無大小貴賤均給肉一器,飯一盂,謂之‘分年飯’?!?/p>

清嘉慶十八年刊《洪雅縣志》:“‘除日’,蒸熏豚、雞、鴨,祭家神祀先;分年飯,雖貓犬、花木亦及之?!?/p>

清同治三年刊《嘉定府志》:“十二月。‘除日’分年飯,祭而后分,雖貓犬不遺?!?/p>

民國23年刊《樂山縣志》:“‘除日’,分年飯”。祭而后分,豐儉稱家,大約人各肉一盂,雖貓犬不遺?!?/p>

清嘉慶十八年刊《峨眉縣志》:“‘除夕’,‘分年飯’,祭而后分,雖貓犬不遺。”

清光緒十八年刊《丹棱縣志》:“‘除日’,用熏豚及雞、鴨祭家神、祀先。分年飯,每人肉一盂,貓犬亦及之?!?/p>

清康熙五十六年刊《眉州屬志》:“十二月,‘除日’,‘分年飯’,豐儉隨宜,大約每人肉一盂,即貓犬、果木亦不遺?!?/p>

清嘉慶二十一年刊《犍為縣志》:“‘除日’,分年飯,祭而后分,雖貓犬不遺?!?/p>

清嘉慶十九年刊《彭山縣志》:“十二月?!铡瑹昙?。分年飯,豐儉隨宜,大約每人肉一盂,即貓犬、果木亦不遺?!?/p>

清嘉慶二十年刊《溫江縣志》:“(除夕)合家聚飲,惠及奴仆,以肉食分給貓犬暨果卉之屬?!?/p>

清道光二十四年補刻本《金堂縣志》:“‘除夕’,以牲醴祀先祖,分年飯,雖貓犬不遺?!?/p>

民國16年刊《簡陽縣志》:“(十二月)三十日,陳撰祀祖先,家人聚食,謂‘食年飯’。卑幼拜尊長,謂之‘辭歲’。午后,用肉滓和飯,捶擊成團(tuán),命童子持刀向果木干上斫一小口,納飯其中,謂之‘齲ü啵攴埂。齲ü啵┦弊V曰:‘斫一刀,結(jié)一挑;斫一口,結(jié)一斗?!?/p>

民國28年刊《巴縣志》:“今縣俗,自(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闔家祀先,團(tuán)聚飲食,或邀戚友,曰‘吃年飯’。鄉(xiāng)農(nóng)以刀刃果木中干,塞以年飯,曰‘易接’?!?/p>

第4篇

專管人間灶事的神仙――灶王爺

在我們的民俗生活中,灶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的日常飲食都與灶密切相關(guān),那么如此重要的物品必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傳統(tǒng)社會中,灶王爺是民間信奉最廣泛的神祗之一,人們相信有一位專管人間灶事的神仙在管理家家戶戶的灶事。為了表示對灶王爺?shù)淖鸪?,人們要在小年的這一天來祭祀這位“神”。

灶王爺也被稱為“灶神”、“灶君”、“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灶王菩薩”等,在很早以前的歷史文獻(xiàn)里就有關(guān)于灶王爺?shù)亩喾N記載,其中一種說法認(rèn)為灶王爺本身就是一位神祗?!抖Y記?禮器》中孔穎達(dá)的注疏說“顓頊?zhǔn)嫌凶釉焕瑁瑸樽H冢胍詾樵钌瘛?。此處認(rèn)為火神祝融是灶王爺。另外,在《禮記?禮器》還記載“奧者,老婦之祭也”。鄭玄注說“老婦,先炊者也”。孔穎達(dá)疏日“爨者,老婦之祭也。?…一此祭先炊,非祭火神”。這里指出灶王爺并不是火神,而是一位精于烹飪的女神先炊。另外,還有文獻(xiàn)記載認(rèn)為灶王爺是由普通人死后變化而成的。在唐代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記載灶王爺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狀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家境富裕,但薄情寡性,是一個負(fù)情浪子。他曾娶了賢淑女子丁香為妻,后來又拋棄了丁香,續(xù)娶美貌女子李氏為妻。李氏雖然貌美,但是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chǎn)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后又不幸遭遇火災(zāi),致使雙目失明,最后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門前,主人給了他一碗熱湯飯。張單聽出是前妻丁香的聲音,羞愧難當(dāng),一下撞死在灶前,后來被姜太公封為“灶王”。就如民間流傳的俗語所說:“灶王爺本姓張,搖搖擺擺下了鄉(xiāng)。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面湯?!?/p>

灶王爺和民俗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此傳統(tǒng)社會里,家家戶戶的灶臺上都會供奉灶王爺。民間供奉灶王爺?shù)男问接卸喾N,根據(jù)供奉時間長短,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常年供奉的“金灶”,此又分為雙座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單座的灶王爺。其中,雙座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非常類似于民俗生活中的老夫妻,他們一起端坐在正中,也共同掌管著灶事?!敖鹪睢钡淖龉ぁ①|(zhì)地通常較好,有時還被供奉在制作精美的灶王龕里,終年擺放在灶臺上方,接受香火。第二類是專為祭灶而臨時到香燭鋪購置的“紙灶”,“紙灶”也有雙座和單座的區(qū)分。這類“紙灶”在祭灶之后即被焚化。

民間的祭灶儀式

祭灶,又稱為“送灶”、“辭灶”等,是年終的“歲祭”。按照古代祭祀禮制規(guī)定,天子七祀,祀司命、中雷、國門、國行、泰厲、戶、灶;諸侯五祀,祀司命、中雷、國門、國行、公厲;大夫三祀,族厲、門、行;適士二祀,門、行;庶人一祀,戶或灶。其中,灶是傳統(tǒng)的祭祀對象之一?!抖Y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shè)主于灶徑?!碧拼_隱的送灶詩云:“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笨梢娂涝畹牧?xí)俗由來已久。尤其在傳統(tǒng)社會,無論是皇家官府還是普通人家,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灶儀式。例如清代宮廷每年臘月二十三日要備黃羊于大灶前祭灶神。祭灶前設(shè)供案,安神牌,備香燭,且皇帝和皇后都要親詣壇前拈香禮拜,直到送神望燎。這天晚上,所有的親王、郡王、貝勒等朝廷大員也要在家祭灶。

由于民俗風(fēng)情不同,各地祭灶的時間也略有差異,以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為多,也有一些地方是臘月二十五日。一些地方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侗本q華記》記載老北京二十三日“祀灶”,廣東番禺也是二十三日“小除”;廣西新寧二十四日,夜備香燭送灶神,俗謂之“小年”;福建龍泉臘月二十五日薄暮“祀灶”。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之后一直留在家中,以監(jiān)察這家人在一年中的所作所為。到了祭灶這一天,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切。玉皇大帝則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新一年的運數(shù)告訴灶王爺。因此,對于百姓家庭來說,灶王爺不僅掌管日常飲食,還掌握著家家戶戶的禍福祥異,因此祭灶儀式絲毫不能馬虎。

祭灶儀式,無論貧富人家都會舉行,但供品種類不限,可量力置備。比較富裕的人家會用糖瓜、糖餅、糕點等,甚至?xí)命S羊作為供品,有時還給灶王爺騎的寶馬也供上些上等草料;《日下舊聞考》記載舊時北京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馬。有時人們?yōu)榱吮硎緦υ钔鯛數(shù)木粗?,還給灶王爺糊了八抬大轎、金案寶馬送他上天。在祭灶的供品中,黃羊是傳統(tǒng)的大祭祭品。魯迅在《庚子送灶即事》詩中提到:“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其中的黃羊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标幾臃娇匆娫钌瘢銡ⅫS羊來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以求好運的風(fēng)俗就流傳了下來。相反,如果家境貧寒,無力置辦貴重供品,至少也要放一個燭臺、一個香爐和一碗涼水,并用秫薺桿兒扎成馬的形狀來送灶。就如俗語所說:“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窮,明年再吃關(guān)東糖。”無論祭品豐儉,人們在祭灶儀式中都以誠敬之心恭送灶王爺上天,目的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種祭灶儀式實際上表達(dá)著人們對于新的―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祭灶儀式多在黃昏時分舉行。在有些地方,祭灶由男性主持,女性不參加祭灶儀式,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日下舊聞考》記載京師祀灶仍沿舊俗,禁婦女主祭h到了祭灶時間,一家人先將灶臺附近打掃干凈,然后在灶王爺神像兩側(cè)貼上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然后在灶前擺上桌子,供上黃羊、糖瓜、糖餅等準(zhǔn)備好的祭品。祭灶用糖,目的是讓灶王爺甜甜嘴。有的地方還要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嘴巴甜甜,好話多說,壞話別說?!碧颇遁傁職q時記》中記載唐朝時人們就“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其目的也是使灶王

爺多說好話。魯迅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也記載了他家鄉(xiāng)祭灶時使用“膠牙餳”,“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diào)嘴學(xué)舌,對玉帝說壞話”。

一切準(zhǔn)備好之后,主人跪地向灶王爺敬香,待香快要燃盡時,再將紙馬和草料全部焚化。如果是“紙灶”,則要與紙馬、草料一同焚化,俗稱“升了”。在焚化的過程中,主人要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fēng)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jìn)好言?!?/p>

對于祭灶儀式的時間、祭品、過程、目的,宋代詩人范成大在《祭灶詞》中用詩的語言進(jìn)行了生動而全面的描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xiàn)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分。”除了家人參加祭灶儀式以外,在一些地區(qū),祭灶儀式的參與人數(shù)更多,場面也更加熱鬧。當(dāng)暮色時分,人們準(zhǔn)備送灶時,街頭乞丐們便喬裝打扮,成群結(jié)隊,挨家挨戶唱送灶王歌,跳送灶王舞,名為“送灶神”,以此來換取食物。

老北京人的祭灶習(xí)俗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一頂新氈帽!”這是老北京家喻戶曉的一首童謠。老北京人認(rèn)為“報信的臘八粥”,臘八粥喝了,新年馬上就要開始了。等到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一過,人們就正式忙起年來?!袄掀爬掀拍銊e讒,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在過年的節(jié)序安排中,小年是一個重要的序曲。昔日北京,每逢到了陰歷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油鹽店都要代賣“灶王爺”。老北京的“灶王爺”多是來自華北“版畫之鄉(xiāng)”天津楊柳青的木版水印神像,這種神像上的“灶王爺”神態(tài)和藹,盛裝端坐,給人們以慈善、莊重的感覺。

街頭買了灶王爺神像后,要等到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再將神像貼在灶臺邊,舉行祭灶儀式。北京俗曲《門神灶》中唱道:“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dāng)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爐內(nèi)焚上一股香。當(dāng)家的過來忙祝贊,贊祝那灶王爺降了吉祥?!?/p>

第5篇

[關(guān)鍵詞]豫東地區(qū);春節(jié)民俗;敬神畏天;人際調(diào)整

一、緒論

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我國眾多的民間節(jié)日中,春節(jié)因其時間長、儀式多、鬼神宗教氣息濃厚、禁忌多、重團(tuán)圓、異常喜慶和熱鬧等等多方面原因,成為第一大節(jié)日,在百姓心中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句俗語就是明證。不管是離鄉(xiāng)萬里,還是遠(yuǎn)隔重洋,春節(jié)都要返回老家團(tuán)員。

豫東地區(qū)指鄭州市以東的河南轄區(qū),包括商丘、開封、周口三個地級市。地處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上古時期的伏羲女媧氏政權(quán)建都于周口市淮陽縣,目前淮陽境內(nèi)還有伏羲陵墓,被當(dāng)?shù)厝顺蔀椤叭俗鏍斈埂薄5蹏吭ǘ嫉哪虾辆臀挥诮裆糖鹗芯硟?nèi)。夏朝層定都于商丘市夏邑縣。開封更是中國古都之一,有“十朝古都”、“七朝都會”之美譽。豫東地區(qū)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特殊貢獻(xiàn)決定了研究豫東地區(qū)的春節(jié)民俗對探求中華文明傳承的文化基因,尋找中國人的心靈家園更有意義。

二、沈丘縣春節(jié)民俗的基本描述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沈丘縣的春節(jié)時間跨度也很長,從臘月初八開始算起,到正月十五結(jié)束。沈丘素有“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之說。而正月十五下午,把天灶像焚燒,上香禱告,謂之“打發(fā)老天爺上天”。至此,“年”才算真正過完。

三、春節(jié)民俗中的敬神畏天思想和人際調(diào)節(jié)功能

(一)春節(jié)民俗中的敬神畏天思想

從對沈丘縣春節(jié)民俗中的基本描述中,可以看出,前后長達(dá)三十多天的春節(jié)期間基本是一個人神共住、共歡時期。從臘月二十四祭灶,到臘月三十恭請諸神安坐,再到正月十五恭送諸神升天,無不顯示出人神在春季期間不同尋常的關(guān)系。從供奉到禁忌,也無不彰顯出農(nóng)民對神即敬又畏的雙重心理。追其根源,春節(jié)民俗的這種敬神畏天色彩是源于農(nóng)耕文明中農(nóng)民依賴天時的生產(chǎn)習(xí)慣。

“老天爺”派遣“灶王爺”到每個家庭巡視,觀察這一家人在一年之內(nèi)的善惡。善者受獎,惡者受罰。“財神爺”則是掌管一家人財富多少的神;瘟神爺是為人類制造疾病災(zāi)難的神。為表示對這些神的敬意,春節(jié)期間,每個農(nóng)戶家庭都會在臘月三十這一天把諸神請回家中享用煙火和供品。那些曾經(jīng)馳騁沙場、一身正氣的知名武將成為了“門神”,為百姓攔災(zāi)驅(qū)魔。

貼春聯(lián)也是對神表達(dá)敬意的也很多,比如在井臺上貼上“青龍治水”,在灶王爺畫像兩側(cè)貼的對聯(lián)以及對老天爺畫像兩側(cè)的對聯(lián)。這些對聯(lián)既是對美好生活的祝福,也是祈求神的庇護(hù),更是對神的能力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無論是語言禁忌還是行為禁忌,都是因為春節(jié)期間,神和人共處一室,人的一言一行都被神盡收眼底。不當(dāng)?shù)难孕袝_撞了“神”,引起“神”的不滿。這不但影響節(jié)日期間人神共處的融洽氛圍,更會影響神對整個家庭的看法,進(jìn)而影響“神”在新的一年中賜予這個家庭收成、富貴以及災(zāi)難的多少。

(二)春節(jié)民俗中的人際調(diào)整功能

顧希佳先生在其《社會民俗學(xué)》(2003)一書中,提出了社會民俗的四種文化功能,即規(guī)范功能、維系功能、調(diào)節(jié)功能和教育功能。春節(jié)作為最為重要的民族節(jié)日,也是包含民俗最多的節(jié)日。其不可避免地包含有一般民俗的文化功能??v觀沈丘春節(jié)民俗,其文化功能中最為突出、最有意義的是調(diào)節(jié)功能,這表現(xiàn)為春節(jié)民俗中的人際調(diào)整功能。

同樣,親戚關(guān)系也通過燒紙祭奠長者得以確認(rèn)。比如,每年正月初二,外甥要去外婆家給逝去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媽燒紙。通過這種活動,表兄弟之間親情得到確認(rèn),血緣讓親緣更進(jìn)一步。兄弟姐妹之間、表兄弟姐妹之間一些不睦很可能通過一次燒紙而“一笑泯恩仇”。

無論是同宗族內(nèi)的拜年還是給親戚的拜年,都是依照血緣關(guān)系的遠(yuǎn)近而以此進(jìn)行的。這就是說人際關(guān)系的調(diào)整首先從血緣關(guān)系最近的開始。這說明血緣關(guān)系牽扯的親情,容易調(diào)整,也必須優(yōu)先調(diào)整。在以宗族和姻親關(guān)系組成農(nóng)村人際關(guān)系中,血緣關(guān)系是最重要的。很多家庭的困難也是在這些血緣關(guān)系最近的人幫助下渡過的。

四、小結(jié)

本文通過對豫東地區(qū)沈丘縣春節(jié)民俗的描述和考察,透視了沈丘春節(jié)民俗的敬神畏天思想,根據(jù)文化功能理論分析了沈丘春節(jié)民俗中的人際調(diào)整功能。然而,由于春節(jié)期間所涉及的民俗太多,太廣,太雜,很難一下子把春節(jié)民俗折射出的思潮和內(nèi)蘊的文化功能分析到位。比如,在至親的禮品交換中,為什么遵循“大饃換棗山”原則;為什么沈丘民間的祭灶,選擇臘月二十四而不是通行的臘月二十三。對于前者的解釋看,沒有專家給出解釋,筆者所調(diào)研的村民解釋是,大饃是用于對長者報喜,說明過去的一年中收成不錯,日子過的也不錯,而長者給晚輩送“棗山”是希望晚輩日子越過越好。對于后者的解釋,筆者根據(jù)文中的那個順口溜推測可能源于農(nóng)民的畏官思想或官貴民輕的思想。以上對兩個民俗的解釋雖有一定道理,但沒有足夠的資料或研究支撐。只能看做一家之言。春節(jié)民俗,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需要學(xué)者繼續(xù)進(jìn)一步挖掘。

參考文獻(xiàn):

[1]巫肇勝.文化社會學(xué)視野下中國習(xí)俗與文化變遷[J].石家莊經(jīng)濟(jì)學(xué)院學(xué)報,2008(4):105~108

第6篇

曾當(dāng)過宋朝宰相的呂蒙正,在未中舉及仕之前,家道衰落,一貧如洗。有一年送灶神之夜,家中沒有祭物,便供上清香一支、清水一碗、打油詩一首以祀之。詩云:“一炷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蒙正文章不值錢。"詩人在詩中借題發(fā)揮,把自己家翁及滿腹才華無用處的幽怨情緒作了盡情的宣泄。他要灶神報告玉皇大帝,在人間呂蒙正的文章不值錢,實際是對當(dāng)時現(xiàn)實社會輕視人才的抨擊。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xiàn)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fù)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這首《祭灶詞》寫得饒有情趣,像是一出小戲――有場景,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對話。場景是臘月二十四,灶王爺神像前擺好祭品:爛熟的豬頭、新鮮的兩條魚、豆沙甘松,還有圓碌碌的粉餌,相當(dāng)豐厚。人物是一家之主――祭灶的主持者和受祭的灶王爺。情節(jié)是灶王爺準(zhǔn)備好“云車風(fēng)馬”快要上天見玉皇大帝了,祭灶主持者拉住灶王爺請他逗留一會兒,接受豐盛的祭祀。祭祀開始了,主持者發(fā)號施令,叫婦女們趕快回避,叫兒孫們逐一獻(xiàn)上祭品,把酒灑在地上,還燒了很多紙錢。于是灶王爺哈哈大笑,非常高興,主持者乘機(jī)在灶王爺?shù)亩吳那恼f:“女人的爭吵你就當(dāng)沒聽見;貓狗拉屎撒尿你也不要見怪?,F(xiàn)在你酒醉飯飽,我們送你上天。家里勺長勺短的小事你老人家包涵,不要婆婆媽媽學(xué)嘴學(xué)舌跟玉帝說。最要緊的是向玉帝討一份大吉大利的利市,回來分給我們!”看到這有趣的對話,讀者也會忍俊不禁,更可從字里行間窺見詩人對百姓生活的深刻關(guān)切。

“一年沒吃一點啥,臨走灶糖粘嘴巴。你這一家好人家,叫我咋給玉帝夸?”這首《灶君怨》打油詩,以灶王爺?shù)目跉鈱懗??!凹涝?時請灶神吃糖,用意是以麥芽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上,防止他見了玉阜大帝說三道四。此詩寫得幽默風(fēng)趣,讀來饒有興味。

第7篇

關(guān)鍵詞:清代;長沙;民俗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童編號:1003-949X(2014)-04-0022-02

本文根據(jù)清同治及嘉慶的兩本《長沙縣志》,光緒年《善化縣志》,民國年間《長沙縣鄉(xiāng)土地理志》、《湖南省民俗風(fēng)情調(diào)查》大致描繪了清代時期長沙地區(qū)的歲時民俗情況。

1.正月

①“元旦”。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元旦”在清代時候的長沙地區(qū)也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通常人家會備好香燭、祭祀用的紙錢、酒水、果品還有米面,在第四次用鼓打更報時也就是凌晨一點至三點時候,家族中的長幼都會穿著整齊地去祭拜天地和自己的祖先,之后長幼有序互相拜賀新年的到來,稱之為“賀年”。元旦第一次出門,人們會講究選擇吉時和方向燃放爆竹,各個商戶也會選擇在良辰吉日開市。

②“立春日”。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官方還會在立春日這一天舉行迎春禮,這是很重要的農(nóng)業(yè)禮儀。同鄉(xiāng)顯達(dá)的官吏行香主禮,由人扮“句芒”執(zhí)彩鞭擊打土做的春牛三匝,禮畢回署,表示催耕迎春。這里的牛不是代表耕牛,也不是祭祀的象征,而是寒冷的象征。將牛立于城外,并鞭打意味著送走寒冷,送來春天。因此牛也被稱為“送春牛”。

③“元宵”。元宵以“燈節(jié)”著稱。這天家家戶戶剪紙為燈,或?qū)⑵鋺覓煸陂T戶之下或街道旁邊;或者走上街手持彩燈形成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龍燈;或者將燈彩堆疊成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的山。游燈的人們徹夜游玩觀賞,走遍每個大街小巷。在鄉(xiāng)下,人們聚在一起湊錢飲酒,歌唱為樂,向土地神祈禱,這叫做“祈年”。

2.三月

①“上巳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多是三月初三。這一天,人們或去踏青,或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借以除災(zāi)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

②“清明日”。清明節(jié)之時,人們往往準(zhǔn)備美酒佳肴來到先祖墓前祭拜,清除掉墓上叢生的雜草,加上一層土蓋上,接著將紙錢撒于墓上,也就是“掃墓”。

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jié)氣。每年從小寒到谷雨這8個節(jié)氣里共有24候,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到了谷雨即是寒冷季節(jié)過去接下來就是立夏了。

3.四月

“四月初八”。初八這天,人們會做烏米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chuàng)。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烏米飯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也叫做“青精飯”。因為四月初八乃釋迦摩尼誕辰日,佛教寺院會舉辦“浴佛節(jié)”。因此《本草綱目》中接著說道:“(烏米飯)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p>

4.五月

①“端午”。通常人家采葛藤、蒲艾掛于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qū)鬼辟邪,而艾草和菖蒲都是中藥,揮發(fā)出的氣味可以驅(qū)除蚊蟻。人們飲雄黃酒,并給小孩子佩符蒜,涂雄黃酒汁于額頭在于祛病解毒和避疫。家家戶戶“食角黍”,也就是如今的粽子。這些與龍舟競渡的“送瘟”等共同構(gòu)成了端午節(jié)的意義指向,那就是送瘟避邪和禳解毒氣。

②“夏至日”。在清時長沙又稱“社日”,是農(nóng)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祀社后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享用祭酒等物。

5.六月

“六月初六”。又被稱作“半年節(jié)”。民間則多在這天將衣服和書籍搬出來晾曬,免得夏天發(fā)霉,生蛀蟲。故六月六又稱“曬衣節(jié)”。,寺廟祠堂也有翻曬經(jīng)譜之習(xí)俗,故又稱“曬譜節(jié)”。這個月早稻已經(jīng)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要向先祖報告,備好美味佳釀,用剛收獲做好新米飯請老祖宗嘗新,這叫做“試新”,之后全家再聚坐而食。

6.七月

①“七夕”。很多人家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等瓜果,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女子要當(dāng)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連續(xù)排列的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xù)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因此“七夕節(jié)”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②“中元節(jié)”。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jì)念賢人。清代長沙一帶“中元節(jié)”從農(nóng)歷七月初十至十五。中元節(jié)是個敬祖盡孝的節(jié)日,這幾天通常人家都會準(zhǔn)備好羹飯酒食并擺上幾桌,焚燒紙衣紙錢,稱作“薦祖”。在人群居住密集的地方,會舉辦“盂蘭盆會”,誦經(jīng)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盂蘭盆是用纖竹制成安放百味素食,并“貯紙錢”用以祭祀祖先的器物。這是根據(jù)佛教目犍連救母的故事而來的。

7.八月

①“中秋”。是日,家家戶戶都用西瓜和月餅來接待賓朋親友,設(shè)酒賞月。民間相傳,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為“南”與“男”諧音,摸到扁豆則生女孩,因為扁豆也稱“娥眉豆”。所以那些祈求生子的婦女,中秋之夜會乘著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別人家的園圃中去偷摘瓜豆,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責(zé)怪“偷摘”者,反而以此為樂。所以有好事者,扮成“送子娘娘”,懷抱南瓜飾成的嬰兒,于“更初”之時送于新婚夫婦或缺子之家。這就是所謂的“摸秋”,也叫做“送瓜”。

8.九月

“重九”。農(nóng)歷九月初九,因含兩九故稱重九,俗稱“重陽”。人們以茱萸泛酒,蒸面為糕。因為茱萸入藥,可制酒養(yǎng)身祛病?!俺愿狻贝妗暗歉摺钡囊馑迹斯湃司旁伦鞲獾谋疽?。人們還把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fēng)俗看作是免災(zāi)避禍的活動。

9.十月

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朔”,也叫“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祭掃先墓,與“清明節(jié)”習(xí)俗無大差異。

10.十二月

①“臘八日”。即十二月初八,相傳這天是釋伽牟尼佛成道的日子。最早是僧人在這一天煮粥祭佛,后來傳為民間習(xí)俗。每逢該日,佛教信徒用拌有香料的水灌洗佛像,謂“浴佛”亦稱“灌佛”。從農(nóng)歷十月至臘月民間多舉行婚姻、喪葬及祈謝神祗之類。

第8篇

繁榮小學(xué)五(6)班孫嫵紫薇

春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春節(jié)中有許多傳統(tǒng)的習(xí)俗。淮安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燦爛的春節(jié)文化,千百年來,淮安人過春節(jié)有著自己的民風(fēng)民俗,下面我就為大家介

紹介紹我們淮安人是怎么過年的。

二十三日: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日,俗稱“小年夜”,傳說二十三日這天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據(jù)說,在臘月二十三日這天,灶王爺要上天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家家戶戶都送灶王爺上天,人們會在灶王爺像前的供桌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爺上天的坐騎備料準(zhǔn)備的。祭灶還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二十三也是過年的開始,二十四寫春聯(lián),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臘月剩下的七天都要為新年做準(zhǔn)備。

大年三十:包餃子

大年三十那天,就是我們所說的除夕夜。午夜12點前,包好餃子,守歲,晚輩向長輩叩頭,長輩發(fā)壓歲錢。午夜12時,正是農(nóng)歷大年初一的開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tuán)圓、吉祥如意的意思。傳說很久以前,女媧在捏土造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了個小洞,用細(xì)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jì)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了餃子,把餃子捏成耳朵的形狀,里面有餡(“線”的諧音),用嘴咬著吃。

“福到”:倒貼“?!弊?/p>

過年,家家戶戶都在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著大大小小的“?!弊?。民間流傳:明太祖朱元璋當(dāng)年用“?!弊肿鳛榘涤洑⑷?。好心的馬皇后為了免除這場災(zāi)禍,令全城上下每家門上都貼一個“?!弊?,沒想到竟有一家人將“福”字貼倒了。朱元璋大怒,要把那家人滿門抄斬,馬皇后知道后,對朱元璋說:“倒過來,不就代表福到了嗎?”朱元璋大喜,下令立刻放人。從那以后,家家都把“?!弊值惯^來貼。

…… ……

春節(jié)還有許多的習(xí)俗,放鞭炮、掛紅燈、大拜年、開財神門……春節(jié)是全家團(tuán)聚的日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節(jié)日。出門在外創(chuàng)業(yè)的人、飄泊的海外游子……哪怕相隔千山萬水,都會傳來鄉(xiāng)音的問候,誠摯的祝福。

優(yōu)秀范文
97视频在线中文字幕| 91人妻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av| 日本一区二区手机在线| 久国产精品久久久极品|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 黄色资源网日韩三级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午夜一级特黄大片| 97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站| 日日淫夜夜操熟女视频|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日韩 欧美 国产 亚洲 综合| 日韩一区二区高清看片| 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一区二区电影| 超碰91人人草人人干| 免费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 日本一本高清免费不卡| 高清国产国产精品三级国产av| 扒开少妇毛茸茸的大荫萍蒂|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日韩欧美| 国产97精品在线播放|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国产精品中文第一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麻豆| 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 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高清在线观看新| 九色91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不卡一区|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欧熟女乱色一二三区日韩|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人妻日韩精品综合一二三四| 粉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大香蕉一区二区亚洲欧美| 精品一级人片内射视频|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