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1 17:09:3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中醫(yī)英語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中國英國學前教育制度
中國和英國有著各具特色的學前教育制度。本文旨在比較中、英兩國學前教育的異同,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學前教育的不足之處,從而借鑒英國學前教育的先進經(jīng)驗,以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一、中,英兩國學前教育制度的比較
1.結構設置
中國的學前教育機構主要有托兒所、幼兒園和學前班。其中托兒所招收3歲以下的兒童,主要是為父母提供方便和對兒童進行保教,以保為主,保教結合;幼兒園招收3-7周歲的兒童,它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學前班招收的是沒有條件進入幼兒園的5-6歲兒童(在現(xiàn)階段,它是農(nóng)村發(fā)展學前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兒園數(shù)量不足的一種輔助形式)。
英國的學前教育機構主要有:保育學校、保育班、學前游戲小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學校是獨立的幼兒教育機構,招收2-5歲兒童;保育班附設在小學里,招收3—5歲兒童。保育學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務是對兒童進行保健和教養(yǎng)。學前游戲小組招收2—5歲兒童,主要是通過游戲使兒童得到全面發(fā)展;托兒所分為日間托兒所和寄宿托兒所,招收2-5歲兒童,主要以保育為主。另外,英國設有幼兒學校,招收5-7歲兒童,屬義務教育,相當于我國小學的一、二年級。
2.班級規(guī)模
中國的幼兒園數(shù)、在園幼兒數(shù)特別是幼兒入園率呈現(xiàn)逐年下降的趨勢。盡管如此,其規(guī)模相對于其它國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兒園的班容量達到了40人以上,師生比達到了1:20以上。中國的幼兒園編班形式多是按年齡劃分。
英國的學前教育機構規(guī)模普遍較小,學前教育機構都能嚴格控制班級規(guī)模和師幼比例,隨著年齡的增長師幼率會增大,但最大不超過1:8。英國的編班形式有按年齡劃分的(兒童人數(shù)少時),也有按人數(shù)劃分的(兒童人數(shù)多時)。
3.課程內容
中國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行了《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并根據(jù)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頒發(f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其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中國的幼兒園主要實行全日制。
英國的幼兒教育內容可劃分為如下領域:交往、語言和讀寫、數(shù)學發(fā)展、個性、社會性和情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身體的發(fā)展、了解和理解世界。英國的幼兒園主要實行半日制。
4.收費標準
中國學前教育機構的收費標準一直是按幼兒的年齡來劃分的,不同的年齡班收費標準不同,幼兒缺席時的餐點費和保教費需退還家長,有的學校假期內也提供服務。
英國的學前教育機構收費標準是按天核算的,收費按月進行,每月的第一天交納全月的費用,兒童缺席時的費用不退還,兒童每天提前來園、推遲離園需另外交費,而且參加興趣班也要額外的交費。從1998年9月起,所有4歲幼兒都可以享受每周5天,每天2.5小時的免費早期教育。
二、英國學前教育的特點
1.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
英國的學前教育課程的年齡統(tǒng)劃為3-5歲。從內容上看,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強調讓幼兒過早地識字和書寫,要求幼兒能夠獨立閱讀一系列熟悉的單詞和句子,并且能用鋼筆寫出可識別的字母等(過早的識字到底對幼兒今后的發(fā)展利弊如何,值得進一步研究)。英國幼兒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幼兒的個性與能力,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打基礎,因此幾乎所有的教育內容都與孩子的活動緊密相連。
2.教育方式自由寬松,對家庭、社區(qū)的重視度高
英國的學前教育方式非常寬松,大多數(shù)以個人和小組的方式進行,除了一些音樂活動外,基本上沒有集體性的教學活動。這時,家長是幼兒最重要的教育者。英國政府將幼兒工作者這一概念社會化:首先,把母親關心介入幼兒教育作為一項政策性要求。其次,注重“照顧人員”的介入,如校外支援者、創(chuàng)造者、輔導人員等。再次,重視家長工作,認為家長是學前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導幼兒園與家庭協(xié)調關系,使家庭和社區(qū)成員都成為“幼兒園的合作者”。
3.注重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信息技術已在英國的托兒所里得以廣泛應用。每所托兒所的每個班級里都有一臺計算機,孩子們可以使用計算機玩許多游戲。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由于圖、文、聲并茂,使孩子學起來輕松愉快,教學效果明顯,已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采用。
4.注意減輕幼兒學習負擔和壓力
英國的托兒所給人感覺一般是自由而沒有組織性,但這恰好是英國學前教育的特色,英國學前教育在注重培養(yǎng)幼兒能力與個性的同時,還注意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信心,減少壓力。幼兒一般沒有家庭作業(yè),即使是5-7歲的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也沒有。這一點與中國不同,中國連幼兒園也有適當?shù)募彝プ鳂I(yè)(小學一二年級相對多一點,盡管國家明文規(guī)定要減負)。
三、啟示與借鑒
從中、英兩國的學前教育制度比較不難看出,由于兩國的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兩國在學前教育上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借鑒英國學前教育的先進經(jīng)驗,對發(fā)展我國的學前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1.在班級編制方面
與我國的學前教育相比,英國的班級規(guī)模、師幼比例都比較小,我國應在普及學前教育的同時注意縮小班級規(guī)模,降低師幼比率,提高學前教育的質量。英國的編班形式也值得我國學習。我國可以適當?shù)貙嵭谢忑g編班形式,這樣有利于兒童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彌補了獨生子女缺乏異齡同伴交往環(huán)境的缺陷。
2.在課程內容方面
從兩國的課程內容比較上看,英國的學前教育更重視兒童的數(shù)學教育。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在2001年7月我國教育部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科學”領域的7個條目中,有1個條目涉及到“數(shù)學”,如何把幼兒的數(shù)學教育有機地滲透到科學教育中,值得我們深思。
3.在收費標準方面
我國的收費標準一直是按照幼兒的年齡來進行的,不同的年齡收費標準不同,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來借鑒英國統(tǒng)一收費的經(jīng)驗,同時不退還幼兒缺席時的餐點費和保教費(可把這部分的資金作為提高教師工資或增加教學設施方面)。
4.在師資要求方面
英國的幼教界要求教師持證上崗,對其學歷沒有過多的要求,但是很重視在職教師的培養(yǎng)與提高,學校常年提供資金鼓勵教師到大學的短期幼教培訓班學習或參加各種幼教會議,也會請幼教專家到學校給教師和家長作講座或參觀其它小學、托兒所;而我國許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都要求幼兒園教師的學歷必須在大專以上,園長和骨干教師的學歷必須在本科以上。因此,很多教師忙于應付各種考試而分散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教的質量。
1地域差異
中西方人處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各自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反映在語言上自會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英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出現(xiàn)了很多與海洋相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奮力圖強)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綢繆)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籃子里都是菜)。而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國家,也就產(chǎn)生了大量與農(nóng)業(yè)有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順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的不同也會讓人對同一比喻性詞語產(chǎn)生不同的內涵聯(lián)想,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西風頌》,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風,假如冬天已經(jīng)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中國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凜冽的西風使人倍感寒冷;詩人為什么要歌頌西風呢?這是因為英國和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當西風從大西洋向東吹來時,即將西風送暖,春暖花開,非常具體地體現(xiàn)了由于地理環(huán)境所引發(fā)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差異
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滲透到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論觀點經(jīng)典是《圣經(jīng)》,有很多來自《圣經(jīng)》里的人物、事件構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比喻性詞語。例如:aJudas(猶大),猶大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為了三十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后比喻指為背叛。AdamandEve(亞當和夏娃),喻為祖先,人類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園),喻為人間天堂,樂園。以上比喻性詞語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漢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詞語中有菩薩心腸、借花獻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來做比喻的,都帶有明顯的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3傳統(tǒng)文化差異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造就了內容豐富的比喻性詞語,很多比喻性詞語的表達體現(xiàn)了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差異。在西方,感恩節(jié)和圣誕節(jié)是人們極為重視的節(jié)日,家庭團聚一定要吃火雞,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比喻性詞語,比如:talkturkey(開誠布公)redasaturkeycock(氣得滿臉通紅)。而中國春節(jié)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出現(xiàn)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文化與心理狀態(tài)差異造成中英民族對表達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詞語所賦予的感彩或意義有所不同。拿動物舉例,同樣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誠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內涵。如:luckydog(幸運兒)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聰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然而狗在漢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視的感彩,有關狗的習語大都含貶義。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頭軍師)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類。再如在中國人從古至今人們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能噴火,兇殘的怪物,災難的象征。
4社會政治地位的差異
在中西方,社會和政治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了比喻性詞語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國指的是主張無論在任何國度里黑人都應該享受政治和經(jīng)濟權利的一種政治運動,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為爭取其權利的運動,體現(xiàn)的是一種民族歧視。
5結語
關鍵詞:英語文化導入英語教學
0引言
和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chǎn)生、演變、發(fā)展都和文化息息相關,可以說,任何一種語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語音、句法、語義以及在不同場合的具體運用都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語言系統(tǒng)的每一個角落,影響甚至制約著語言的結構、修辭、交際模式等。在外語教學中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對加深學生對外語的領悟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把外語教學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就很難甚至無法做到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語言。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人類文化價值觀念構成的知識體系。
我們習慣于用東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盡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離,常常形成難過的關口,所以抓住英漢區(qū)別,了解背景知識,應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公共英語教學已成為整個英語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有的大學生過了大學英語四級、六級,但英語口筆頭的交際能力卻很差,說起話寫起文章來往往詞不達意,這里面原因很多,如過分重視語言的輸入積累而忽視了輸出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模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但教學過程中對文化因素的不夠重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大學英語老師只熱衷于給學生講授語言點,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傳授和解釋語言知識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文化構成了我們“語言的底座”(Sapir,dward.1972.LanguageDefined),對我們的英語學習效率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們知道,要正確使用一種語言必須具備兩類知識,一類是有關該語言本身的結構體系方面的知識,也即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的實際知識;一類是與該語言有關的各種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實際知識,包括各種“語言的”或“非語言的”交際知識、交際規(guī)則,這兩類知識的融合才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對母語和外語都是如此。學生只有在熟知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準確的使用英語,并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
《大學英語》精讀的編寫在內容安排上由淺入深,融知識性、利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課文的詞匯解釋簡明扼要,練習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交際能力,這是這套教材的特點和優(yōu)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教學目的和具體要求,考慮到課堂教學中的可操作性,筆者認為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可以首先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關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這里所說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英語國家的政治、歷史、地理、風土民情、倫理道德、生活習慣、等影響、制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一些宏觀因素。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非常必要,因為他們不象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英語語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時間相對也少。所以在課時最多的精讀課教學中介紹文化背景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大學英語》精讀內容涵蓋政治、經(jīng)濟、歷史、科技、人物、風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個方面的內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獵,課后的注釋也不可能詳盡,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給學生提供一些更直觀、更豐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冊有兩個單元都是描寫發(fā)生在圣誕節(jié)期間的故事Unit5:AMiserable,MerryChristmas;Unit7:TheSampler,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就圣誕節(jié)的起源、它的慶祝方式、它在西方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提問、組織課堂討論而導入課文教學。超級秘書網(wǎng)
2對英語習語的討論
習語是指在意義和結構兩方面都相對穩(wěn)定的詞組和句子,包括諺語、格言、固定表達法等。習語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它受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地理環(huán)境等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盡管英漢語言中部分習語很相近,如“toburnone’sboat”和“破釜沉舟”,如“wallshaveears”和“隔墻有耳”,還有一些英語中的習語已成為漢語習語的一部分,但大多數(shù)英語習語在漢語中是沒有對應的表達方式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需要補充一些解釋和說明,比如介紹它們的起源,和漢語習語進行比較,引入相關的習語,等等,這樣學生既獲得了語言知識,又加深了對英語文化的了解?!洞髮W英語》精讀中出現(xiàn)的習語都很常見且具有代表性,在課堂上花一些時間進行討論是很必要的,這里僅舉一例加以說明。
這句習語取自“It’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為“再也不能忍受”,教師可在課文后面注釋的基礎上進一步舉例說明它的用法。
從大學英語教學的整體要求來看,文化導入對聽、說、讀、寫、譯的教學是一種有機的補充和促進,不會沖淡對語言基本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既要注重對具體的文化點的解釋,又要考慮到宏觀的文化背景,還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這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跨文化意識,要對中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研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shù)學生還不可能到英語國家去親身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所以教師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感悟力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找到英語文化導入與學生興趣的結合點,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鼓勵學生在課外多涉獵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書籍報刊并指導他們進行閱讀??傊@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一旦堅持下去,學生都會受益匪淺的。
參考文獻: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現(xiàn)階段,有很多中職院校中的學生英語基礎水平較差,他們普遍人們英語是一門比較復雜的課程,并不會對學習英語產(chǎn)生較大的學習興趣,這就很難在英語教學課堂中集中住一起。但是,通過將英文影視資源引入中職英語教學之后,能夠起到活躍英語課堂氛圍的作用,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更加豐富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們逐漸對英語產(chǎn)生了好奇欲望,有效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并且,學生在觀看這些英語影視資源的同時,也會記住一些陌生的單詞語句,加深學生的英語記憶力。有利于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場景。通常情況下,在進行語言教學時,為了保障教學質量,一般都需要構建起逼真的學習場景,特別是對于英語教學來說,英文影視資源體現(xiàn)了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而導演和編劇將這些生活元素重新加工處理之后,讓一些復雜的語言變得更加通俗易懂,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同時也為提升學生英語技能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我們之所以能夠喜歡英文影視資源,并去觀看很多的英語電影,主要是因為我們常常會被電影中的人物、情節(jié)所打動,近而轉換成了一種對外國文化的喜歡。盡管在語言并不相通的情況下,人們還是對這些英文影視資源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當將這些英文影視資源靈活恰當?shù)倪\用到中職英語教學中時,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國外文化,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引入英文影視資源的原則
針對性。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實際有目的、恰當?shù)剡x擇和引入影視資源,切不可只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忽視其客觀的效果。另外,所引入的影視資源應圍繞教學目標,聯(lián)系教學內容,重點在于學生詞匯、句型的積累、英語技能的培訓以及相關背景知識的擴充,從而更好地投入到語言的學習中,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適度性。影視資源的引入只是對教學的有益的補充不能把它當做“萬能”的教學手段,注意引入影視資源的時間分配和內容的取舍,不能喧賓奪主,失去木來的積極作用,避免學生在學習中依賴影視資源,產(chǎn)生不愿意動腦思考、動口練習的負面影響。師生互動性。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引入影視作品進行教學時,應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來組織教學,通過前期的背景介紹、主要情節(jié)閱讀、主要人物的展示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三、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引入影視資源的方法
優(yōu)化英文影視的選擇標準。英語老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英語基礎以及心理狀況等,選擇合適的英文影視資源進行教學。由于中職學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英語老師應選擇對白比較日常化、情節(jié)比較簡單的影視作品,幫助學生在理解電影情節(jié)的同時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選取的內容也不能太過簡單。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梯度式的方法提升英語難度,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心和好奇心,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課堂學習效率。向學生介紹英文影視的背景知識。英文影視是對外國社會的一種真實反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以及國家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影視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jù)電影的內容,向同學們介紹影視的背景知識,使他們對這部影片有大致的了解,從而有利于學生在觀看影視作品中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重現(xiàn)電影情節(jié)。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深對英語知識的掌握,英語老師可以對英文影視的經(jīng)典片段進行重現(xiàn),讓學生模仿電影情節(jié)或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配音,使同學積極地參與進來。另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觀看英文影視作品后,對電影情節(jié)進行解讀和評價,讓他們站在編劇及導演的角度,對電影進行再處理加工。
四、結語
關鍵詞:中英習語;文化差異;技巧
一、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及比較
(一)的差異
在中國,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理念對人們的影響比較深刻,它們歷史悠久,貫穿中國歷史,早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而習語也是由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變遷沉淀而成,所以中國的習語與佛教道教的理念息息相關。佛教里面有觀世音菩薩,所以有一個習語是這樣的“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而與道教相關的習語就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樣的,在西方國家,他們大都崇尚基督教,而《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主要代表之一,基督教在西方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對西方的文化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所以英語的習語很多都與基督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許多習語都來源于《圣經(jīng)》。
(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世界各國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都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都有著自己國家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而這些也由于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都深深地影響著各國的習語。中國一直都是農(nóng)業(yè)大國,人們也大都以種植為生,中國的土地資源很豐富,國土范圍很大,所以有一些習語都與“土”息息相關。而英國卻與我國有所不同,英國是一個島國,其捕魚業(yè)發(fā)展的相當好,英國的人們也有許多都是以捕魚為生,所以,英國的習語當中有很多都與“魚”有關。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
由于東西方國家生活與社會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大不相同,從而導致各國的習語也各有春秋。中國人的思想比較傳統(tǒng),在一句話中都會比較強調主語,所以,在習語中也是如此。中國人還比較強調整體意識,常常用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英國人卻恰恰相反,他們強調的是個體意識,也比較注重邏輯,英國人常常習慣于運用抽象思維的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些差異,才有了不同風格的習語,才導致了不同的語言效果。
二、英語習語漢譯的主要方法
(一)套譯法
套譯法就是直接套用漢語中某些相應的現(xiàn)成習語。在漢語里,通常能夠找到為數(shù)不多的,在形象、風格和色彩等方面都與英語習語對等的成語。這樣的成語在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上都基本等值;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與“渾水摸魚”,to add fuel to the fire與“火上加油”,go throughfire and water與“赴湯蹈火”,new wine in old bottle與“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spend money like dirt與“揮金如土”,rack one’s brain與“絞盡腦汁”,castle in the air與“空中樓閣”等。這樣的套譯很好,英語和漢語在喻體、形象和喻義都基本上達到一致。但必須指出的是,能夠在漢語里找到對等的成語來套譯英語習語的情況并不多。因此,套譯法雖然好,但使用范圍有限。要注意的是,有些習語看起來好像很對等,其實不然,如英語習語pull someone’s leg很容易被套譯為“拖某人的后腿”,其實該習語的意思是to deceive someone jocularly,to trick someone(哄騙某人;戲弄某人)。所以在使用套譯法時要注意勿被假朋友(false friend)所騙。
(二)意譯法
英漢習語中有些習語所包含的信息無法直譯出來,這些習語往往有著特殊的歷史、經(jīng)濟、政治和地理內涵,找不到較適當?shù)脑~語來進行對等翻譯,因此只好采用意譯。意譯法只能保留原語的基本意思,卻無法保留其文化信息或比喻形象。如英語when in Rome,do as theRomans do,如按字面漢譯為“在羅馬,像羅馬人那樣做”,那我們就會有疑問,為什么只在羅馬呢?所以改譯為“入鄉(xiāng)隨俗”,這樣較為符合漢文化的表達法,我們也就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又如no room to swing a cat,在漢語里沒能找到可以套譯的表達式,把它直譯成“沒空間吊貓”,國人可能不知所云,尤其是為什么一定是吊貓,吊狗呢?因此只好意譯為“地方狹小”。這樣的翻譯是不得已而為之,它損失了古時英國把貓吊在某處作為活靶訓練射箭的文化特色。意譯往往會損失原語的一些文化背景信息,很難使習語翻譯在語義和內涵達到等值,但必須承認的是,意譯法是習語翻譯中使用最廣的譯法。
(三)直譯法
習語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它的整體意義不是其構成詞的相加,而所謂直譯卻是把習語的構成詞的字面意義直接譯出來。這種方法看起來有悖于習語的性質,但是對那些文化色彩較濃、比喻形象突出的習語可以采用直譯。直譯得當不但把形象和意義轉達了,而且讓譯入語的人們感到新鮮,體會洋味,又能豐富譯入語的表達形式。比如all roads lead toRome翻譯成“條條道路通羅馬”,使用慣了,也就成了耳熟能詳?shù)乃渍Z。這些通過直譯而來的并成為漢語普通表達式的習語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裝到牙齒),to show one’s card(攤牌),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等。直譯法是習語翻譯的最佳途徑,但使用直譯法必須考慮譯入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否則容易弄巧成拙,達不到傳達原義的效果。
(四)直譯+意譯(或注釋)法
許多習語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有的具有很強的典故性,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這些習語看似結構簡單,但不能簡單從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譯,直譯不注釋的話,會讓讀者感到困惑,如Achille’s heel翻譯成“阿基里斯的腳后跟”,這是直譯,但譯語是什么意思,可能要那些對希臘神話頗有了解的人才能懂。對這類習語在直譯后往往加意譯,這時的意譯就是該習語的語義,因此這個習語通常翻譯成“阿基里斯的腳后跟;致命的弱點,要害”。又如帶有濃厚典故性的習語sword of Damocles,如果單純翻譯成“達摩克利斯之劍”,國人可能也不知所云,這時加上意譯,成了“達摩克利斯之劍;臨近的危險”,它的意思就清楚了。
三、結語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蘊含,我們只有了解它的文化,才能把這些文化運用到語言和教學當中去,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才能提高他們對西方國家的了解,提高他們的語言英語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丁群.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方法[J].考試周刊,2011,60:43-44.
論文摘要: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許多差異:整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及教育文化的差異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極其必要的。本文就是從多個角度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將其應用于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得到更加全備的知識。
一、社會禮儀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Good night(晚安)!”
二、服飾禮儀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huán)的習俗。
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
國際社交場合,服裝大致分為禮服和便裝。正式的、隆重的、嚴肅的場合著深色禮服灘尾服或西裝),一般場合則可著便裝。
我國服裝無禮服、便服的嚴格劃分。一般地講,在正式場合,男同志著上下同質同色的中山裝,或著上下同質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領帶,配穿同服裝顏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場合(如參觀、游覽等),可穿各式便裝、民族服裝、兩用衫,配額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質鞋。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xiàn)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美國教育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補。通過查閱有關書籍,我們也意識到:中美教育在各個教育層次上都存在著差異,并以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出在美國,年輕人大多很有主見,這種獨立意識是從小培養(yǎng)出來的。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
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對公民的外語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是培養(yǎng)公民外語素質的重要過程,它既要滿足學生心智和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需求以及高中畢業(yè)生就業(yè)、升學和未來生存發(fā)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和科技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因此,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會意義。
按照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分級總體目標的要求,高中課程標準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具體內容和標準。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這五個方面整合發(fā)展的基礎上,而文化意識則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
一、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
英語交際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更要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各種文化信息。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這有助于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fā)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內涵
在日常交際活動中,我們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但是在語言表達中,客觀的文字只占了7%的比例,語調占了38%的比例,而非語言比如身體語言、眼神、表情等占55%。那么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必須從這三個層面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 書面語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
(1) 深入挖掘教材,認真細致備課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備課。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三Unit 5, 必修五Unit 2, 選修八Unit 1的主題分別是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這三個英語國家。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基礎和水平,有選擇性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了解這些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比如在了解英國的地理時,通過英國的地圖讓學生了解英國是由 England, Scotland, Wales, Northern Ireland組成的,有了直觀感受,學生就能明白為什么常會聽到有人說:“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了。可見,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外國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吸收和體驗異域文化對語言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2) 注重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
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從詞到句,從句到篇。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文化內涵有助于他們充分準確地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對蘊含文化內涵的典型詞句進行補充介紹,使學生既掌握詞匯的指示意義,又了解它的隱含意義,幫助他們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Unit 2的主題是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通過“世界英語”這一中心話題,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粗略了解世界英語的發(fā)展狀況,認識各種各樣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英語以及它們出現(xiàn)的原因和不同之處。這對于他們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幫助的。
(3) 了解文化背景,強化語言知識
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和發(fā)展。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教師結合文化內涵來進行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六Unit 1, 選修六Unit 2的主題分別是藝術和詩歌。如果不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對于各個國家藝術及詩歌的理解必將是膚淺的,最終也難以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
此外,在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還有一些文學作品,比如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選修八Unit 4 Pygmalion。這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在外語教學中教學文學作品,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水平,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如果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觀點和看法,思考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還會培養(yǎng)他們用外語表達思想的能力和信心。這種信心反過來會促使他們更有勇氣和膽量使用外語與他人進行跨文化交流。
2. 口語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
在日常交際活動中,大部分溝通是通過口語完成的?!皢“陀⒄Z”是不能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對公民的外語素質提出的要求的。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然而,單純的掌握語音、語調和口語慣用法是無法滿足跨文化交際需要的。要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夠得以有效開展,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英語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英語教師要想在授課時發(fā)揮語言的魅力,在課堂上營造出良好的語言氛圍,就要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弱,語言形式太過單一就會使學生逐漸失去英語學習的耐性,在課堂上呈現(xiàn)出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使英語課堂的效率極為低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英語教師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上所要做出的努力,就是提高閱讀量,不斷充實自身,加深語言功底,感受不同句式在教授不同內容時所發(fā)揮的作用。比如,可以將可能得出的錯誤答案與正確答案結合,形成選擇句式來給學生造成迷惑,促使他們進行深度思考,若他們做錯時再進行講解,就要比單獨給出問題和正確答案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當然,教師也不能一味地以教學為目的而進行教學,教師偶爾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用涉及所學知識的寓言故事或名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感受不一樣的英語學習;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切身感受所學英語知識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使英語學習事半功倍。
二、英語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
英語課堂中,在知識點之外的語言要想融入課堂教學中,為英語教學增色,就需要英語教師能夠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將知識點與有特色的語言相聯(lián)系。如果教師單純?yōu)榱嗽黾诱n堂中語言的魅力而強行將不相關的特色語言附加給英語知識,就會使整個課堂僵硬,使原本的效果大打折扣,如同“為賦新詞強說愁”一樣,彼此之間不能很好地搭配,反而互相牽制,無法發(fā)揮出更好的效果。要避免這種情況,英語教師就要在課堂中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想象力,將天馬行空的想象用幽默化或簡潔化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在學習keep...away這個詞組時,教師就可以聯(lián)想到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這個警句來強化記憶,這樣的聯(lián)想既合理又充滿趣味,可以增強課堂教學中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將詞組在語言形式中的運用更好地領悟,同時收獲課外知識。高中英語教學比起中學難度增加,知識點也更加繁雜,對高中生來說,高中英語中涉及的知識點十分枯燥乏味,英語教師就要向語文教師多加交流,借鑒語文教學的經(jīng)驗,將語文教學中所體現(xiàn)的語言魅力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使枯燥的英語課堂在授課語言藝術魅力的感染下充滿趣味。
作者:鄭勇元 單位: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