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漢英翻譯論文

漢英翻譯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1 17:10:2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lǐng)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漢英翻譯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漢英翻譯論文

第1篇

內(nèi)容提要:主位理論應(yīng)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xiàn)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為語篇翻譯單位的研究、主位結(jié)構(gòu)在英漢翻譯中的轉(zhuǎn)換研究、主位推進在語篇翻譯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進模式在語篇翻譯中的轉(zhuǎn)換研究。本文在對不同時期國內(nèi)外學者的相關(guān)研究進行總結(jié)和簡要評述的基礎(chǔ)上,認為應(yīng)加強實證性的研究,在描寫譯學的總體框架下對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結(jié)構(gòu)和主位推進模式的轉(zhuǎn)換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描寫,基于大型語料來探討和總結(jié)這種轉(zhuǎn)換規(guī)律。

一、引言

隨著篇章語言學的興起并引入到翻譯研究中,語篇逐漸成為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的關(guān)注點?!爸魑弧弊鳛橐粋€在語篇的大背景下針對小句結(jié)構(gòu)進行描述時的重要概念,被廣泛地應(yīng)用到語篇翻譯研究中。對不同時期國內(nèi)外學者的相關(guān)研究進行總結(jié)和簡要的評述,可以幫助我們對此有一個概略性的認識,并啟發(fā)人們對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論應(yīng)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二、主位結(jié)構(gòu)與語篇翻譯研究

根據(jù)布拉格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實義切分法,每個句子都可以從語言交際功能的角度劃分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兩個語義組成部分。后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韓禮德(Halliday)接受并發(fā)展了這一理論。Halliday和Thompson均認為任何句子或話語從交際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為主位和述位兩個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發(fā)點,是小句所關(guān)心的成分;述位則是對主位的陳述,是圍繞主位而展開的內(nèi)容。”主位和述位構(gòu)成主位結(jié)構(gòu),主位結(jié)構(gòu)的基本單位是小句。Halliday認為主位結(jié)構(gòu)是一個重要的結(jié)構(gòu)性語篇特征和語篇的結(jié)構(gòu)性銜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曉霞將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主位結(jié)構(gòu)理論應(yīng)用于漢語研究并探討了漢語語篇中的主位結(jié)構(gòu)。研究主位和主位結(jié)構(gòu)的意義在于了解信息在語句中的分布情況及其體現(xiàn)出的交際功能和句子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事實上每個語篇都可以看作是一個主位的序列,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表現(xiàn)為主位的相互銜接和層層推進。主位的選擇決定了語篇的信息起點和發(fā)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組成適當?shù)耐七M模式,體現(xiàn)了語篇的結(jié)構(gòu)框架并有效地傳遞語篇的信息。小句主位還具有銜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過對主位成分的選擇引導讀者對語篇進行連貫的解讀。由于翻譯時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通常發(fā)生在小句的層面上,因此主位對于語篇翻譯中句子的分析、轉(zhuǎn)換和構(gòu)建以及語篇的銜接和連貫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將其作為翻譯單位應(yīng)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譯者首先通過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來了解源語語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況,以及它們在語篇中的地位與作用,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語言轉(zhuǎn)換;而且在譯語語篇的構(gòu)建過程中,選用什么成分充當主位會影響到譯文的句子結(jié)構(gòu)以及上下文的銜接與連貫。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漢翻譯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主位、述位的理論有助于更精確地理解原文,指導翻譯實踐。楊信彰從主位角度探討了英漢翻譯中的意義等值問題,認為與英語原文相比,漢語譯文中出現(xiàn)的主位錯位會破壞原文的信息結(jié)構(gòu),影響原文和譯文之間意義傳遞的效度。劉士聰、余東根據(jù)主/述位切分和翻譯思維的特點,提出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對原文進行分析和轉(zhuǎn)換。認為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對譯文句子的構(gòu)建有直接幫助,同時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點及其在語篇中的銜接功能,特別是它在翻譯過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為翻譯單位還必須考慮到語篇中信息的層層推進和發(fā)展,否則就無異于以句子作為翻譯單位。由于語篇中小句所承載的信息是不斷地向前推進和發(fā)展的,進而構(gòu)成段落和篇章,以語篇為視角研究翻譯,就必須考慮到主位推進以及由此形成的語篇宏觀組織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出語篇的連貫性和動態(tài)性,而不能僅僅停留在主、述位的層面上。

三、主位結(jié)構(gòu)在英漢翻譯中的轉(zhuǎn)換研究

既然主位和主位結(jié)構(gòu)對于理解源語語篇和構(gòu)建譯語語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英漢翻譯轉(zhuǎn)換時如果能夠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結(jié)構(gòu)當然很好。然而,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不是總能做到,因為兩種語言在句子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應(yīng)該尊重不同語言的表達習慣并進行適當?shù)闹魑唤Y(jié)構(gòu)轉(zhuǎn)換。根據(jù)美國語言學家李訥和湯普森提出的新的語言類型學的觀點,英語是主語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語言,漢語是話題突出的(topic-prominent)語言。作為一種主語突出的語言,英語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況下和主語重合?!耙话闱闆r下,除標記性主位以外,英語的主位結(jié)構(gòu)和主謂結(jié)構(gòu)具有極高的相關(guān)性。同時主位與述位的區(qū)別在很大程度上與傳統(tǒng)語法中主語與謂語的區(qū)別相同。”而漢語作為一種話題突出的語言,句子大多不具備像英語中那樣明確的形式結(jié)構(gòu)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組織在一起,以話題為中心輔以評論的句子大量存在?!皾h語句子從本質(zhì)上講是一種以‘話題+評論’為鋪排格局的語義結(jié)構(gòu),漢語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話題?!倍覞h語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時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漢語在主位結(jié)構(gòu)上的這種差異是英漢語篇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需要慎重考慮的因素,將其應(yīng)用于英漢語篇翻譯研究集中體現(xiàn)在主位結(jié)構(gòu)在英漢翻譯中的相互轉(zhuǎn)換規(guī)律。Baker認為由于不同語言之間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譯者無法總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結(jié)構(gòu),重要的是譯文要有自身的語篇組織發(fā)展方式并具有連貫性,并且不損害原文的信息結(jié)構(gòu)。她還特別探討了英語中的主位與漢語中的話題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如何英譯這種“話題+評論”結(jié)構(gòu)。Fawcett認為有些語言之間在翻譯轉(zhuǎn)換時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結(jié)構(gòu),而在其它一些語言之間卻無法做到,因此譯者不能盲目復制原文的主位結(jié)構(gòu),應(yīng)該知道在譯語中借助何種手段以達到原文主位結(jié)構(gòu)的語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過計量研究方法對比分析了英語文本中的主位結(jié)構(gòu)與其在漢語譯文中的轉(zhuǎn)換情況,認為英漢語篇在翻譯轉(zhuǎn)換時主位之間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較主語、主題和主位的基礎(chǔ)上詳細討論了漢語句子主題的英譯,認為漢語的主題主語句多用轉(zhuǎn)移和補加的方式進行英譯,應(yīng)根據(jù)英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來選定句子的主語及語序。李運興把“主位”概念應(yīng)用于英漢翻譯研究,描寫發(fā)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語際轉(zhuǎn)換現(xiàn)象。并針對英漢兩種語言在主位結(jié)構(gòu)上的兩大差異,結(jié)合語料探討了英漢互譯中英語主語主位與漢語話題主位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以及漢語空位主位上的隱性成分在英譯中的顯性化處理,使之成為英語小句中的主語主位。楊明基于“英語是主謂結(jié)構(gòu)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這一理論基礎(chǔ),分別討論了英譯漢和漢譯英中的主位與話題。認為主位問題在英譯漢中往往具體體現(xiàn)在如何把英語中的主語轉(zhuǎn)換成漢語中的話題,在翻譯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確立話題;漢譯英往往具體體現(xiàn)在如何把漢語中的話題模式轉(zhuǎn)換成英語中的主謂結(jié)構(gòu)模式,同時相應(yīng)地轉(zhuǎn)換原文與譯文的主位與述位。王俊華認為在英漢翻譯中要處理好兩種語言之間的主位、述位轉(zhuǎn)換問題,就是要處理好英漢語言中的“主語+謂語”和“話題+評論”的適當轉(zhuǎn)換問題。成麗芳認為漢譯英時影響譯文質(zhì)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語的確定,提出要增強超句意識、以句群或語段為操作單位、分析主位結(jié)構(gòu)、利用主位推進來恰當?shù)剡x擇和確定主語。(說明:此節(jié)是在綜述他人的研究,而這些研究者區(qū)分了英語的主位和漢語的話題,故綜述時只能保留這些術(shù)語。)上述學者將語篇分析理論中的主位和主位結(jié)構(gòu)應(yīng)用于語篇翻譯研究,描述了英漢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發(fā)生在語篇內(nèi)小句主位上的轉(zhuǎn)換現(xiàn)象,并結(jié)合語料探討了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的規(guī)律。當然,這些結(jié)論尚需更多的語料來印證、改進和深化,以期對翻譯實踐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和理論上的指導。

四、主位推進在語篇翻譯中的作用研究

當一組有意義的句子構(gòu)成一個連貫的語篇時,小句的主、述位之間會發(fā)生某種聯(lián)系和變化,并推動著語篇的有序發(fā)展,這種聯(lián)系和變化被稱之為主位推進(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語言學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進”這一概念,他認為“主位推進是指語句主位的選擇和排列,它們的相互關(guān)系和領(lǐng)屬層次,以及它們與上一級語篇單位(如段落、章節(jié)等)的超主位、整個語篇和情景的關(guān)系”[22]。主位推進是語篇的一種重要組織結(jié)構(gòu),也是語篇銜接與連貫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且構(gòu)成語篇中信息傳遞與延伸的重要途徑。每個語篇都可以看成是一個主位的序列,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表現(xiàn)為主位的銜接與推進,“隨著各句主位的向前推進,整個語篇逐步展開,直至形成一個能表達某一完整意義的整體”。Hatim指出主位推進是翻譯過程中解讀語篇、分析語篇組織結(jié)構(gòu)的一個潛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類型(texttype)聯(lián)系起來。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討翻譯中的語篇連貫時指出,恰當?shù)闹魑煌七M有助于譯文連貫的構(gòu)建。王斌是國內(nèi)較早通過主位推進來探討翻譯問題的學者,他指出了主位推進在英譯漢中的解構(gòu)功能和在漢譯英中的結(jié)構(gòu)功能。趙小品、胡梅紅以主位推進和銜接理論為指導,探討了在以語篇為翻譯單位的漢譯英中,如何從結(jié)構(gòu)層次上和語法詞匯層次上來加強語篇的銜接和連貫。認為主位推進模式構(gòu)成譯文語篇的框架結(jié)構(gòu),銜接手段則加強語篇語義的聯(lián)系和實現(xiàn)語篇語義的連貫,在漢譯英中應(yīng)當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以主位推進為切入點探討語篇翻譯還應(yīng)該考慮到語篇語義的連貫。翻譯就是兩種語言之間以語義為基礎(chǔ)的轉(zhuǎn)換活動,主、述位的銜接所形成的主位推進只是語篇表層的銜接,而語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語義的連貫上,因此必須把語篇通過主位推進所構(gòu)建的形式上的銜接與語篇的內(nèi)在語義連貫結(jié)合起來。

五、主位推進模式在語篇翻譯中的轉(zhuǎn)換研究

雖然語篇的體裁、類型多種多樣,語篇中的主、述位的銜接千變?nèi)f化,但語篇中的主位推進又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者都在探討語篇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歸納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進模式。Danes提出了常見的五種主位推進模式,目前常見的分類還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種主位推進模式;黃衍總結(jié)的七種主位推進模式;黃國文歸納的六種主位推進模式;胡壯麟提出的三種主位推進模式以及朱永生歸納的四種主位推進模式。語篇中各句之間主、述位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幾種基本模式逐步推進的。主位推進模式是語篇中語言材料的排列組合形式,是語篇中小句匯合成篇的信息流動與走向,是實現(xiàn)語篇功能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幫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語篇,也有助于譯者準確地解讀語篇。主位推進模式體現(xiàn)了語篇的結(jié)構(gòu)框架和整體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謀篇方式和交際意圖,是譯者解讀原文和構(gòu)建譯文時的重要參照,因此是語篇翻譯中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譯者都在譯語語篇中較好地保留了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因為在翻譯實踐中譯者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照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譯文在主位推進模式方面應(yīng)盡量與原文保持一致,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以犧牲譯語語篇的語義連貫為代價來模仿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主位推進模式的保留必須以不扭曲譯語語篇為基本前提。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在句法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語篇翻譯中原文主位推進模式的保留。鑒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當語篇翻譯中無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時,應(yīng)在符合譯語規(guī)范的前提下適當調(diào)整或重新建構(gòu)譯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Ventola探討了英語和德語中的科技語篇在翻譯過程中主位推進模式的轉(zhuǎn)換情況。Hatim&Mason認為主位推進模式總是為特定語篇中的整體修辭意圖服務(wù)的,它作為語篇結(jié)構(gòu)的一個方面在譯者構(gòu)建譯文時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還把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體裁(genre)聯(lián)系起來,指出特定的語篇體裁總是傾向于選擇某種特定的主位推進模式,譯者應(yīng)該對此有所了解并設(shè)法在譯文中加以再現(xiàn)。張道振認為翻譯中對原文主位推進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僅僅是保持譯文銜接和連貫的問題。文學語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進模式也往往承載著原作者的詩學意圖和審美傾向,小說翻譯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不僅有利于建構(gòu)相似于原文的連貫?zāi)J胶蛣?chuàng)造類似原作的藝術(shù)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傳達原作者的詩學意圖。劉富麗認為在語篇翻譯中,源語語篇句群中各個小句的主位推進模式所體現(xiàn)的語篇目的和整體語篇效果,要求譯者必須在譯文中再現(xiàn)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以求達到與原文相近的語篇效果。同時她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在漢語譯文中保留英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無法保留源語語篇主位推進模式的情況下,順應(yīng)譯語的主位推進規(guī)范才能構(gòu)建出銜接得當、語義連貫的譯文,再現(xiàn)原文信息結(jié)構(gòu)所產(chǎn)生的交際效果。從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jié)出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推進模式的三種轉(zhuǎn)換情況,即在譯語語篇中直接保留、適當調(diào)整和重新建構(gòu)源語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應(yīng)當指出,目前將主位推進模式應(yīng)用于語篇翻譯研究中的探討多為理論上的思辨,輔以少量例證,這種經(jīng)驗式的研究不利于準確觀察和有效描述翻譯過程中實際發(fā)生的語際轉(zhuǎn)換規(guī)律。今后還應(yīng)在較大規(guī)模語料的基礎(chǔ)上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考察,對語篇翻譯中主位推進模式的調(diào)整和重建的情況進一步分類,使之細化;在對其進行理論上的解釋時還要考慮到譯者的主體性等因素。

六、發(fā)展趨勢

盡管將主位理論應(yīng)用于語篇翻譯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深化了對主位理論和英漢翻譯轉(zhuǎn)換過程的認識,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的研究多為經(jīng)驗式的,即對其進行理論上的思辨并輔以例證,而缺少實證性的研究,這不利于基于大型語料來觀察和總結(jié)翻譯中的普遍規(guī)律。因此,應(yīng)從規(guī)定性的研究轉(zhuǎn)向描寫性的研究,在描寫譯學的總體框架下對英漢語篇翻譯過程中主位結(jié)構(gòu)和主位推進模式的轉(zhuǎn)換進行深入細致的全面描寫。首先要合理地選取語料,并且語料的數(shù)量要足夠大以確保觀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實際翻譯文本中發(fā)生的具體轉(zhuǎn)換現(xiàn)象進行全面的統(tǒng)計和系統(tǒng)的分類并逐一分析,以保證描寫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認真觀察和充分描寫的基礎(chǔ)上說明轉(zhuǎn)換中的規(guī)則現(xiàn)象和不規(guī)則現(xiàn)象,總結(jié)轉(zhuǎn)換規(guī)律,分析轉(zhuǎn)換過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并從理論上作出闡述,盡量做到解釋的充分性。在充分觀察、描寫和解釋的基礎(chǔ)上深入探討英漢語篇翻譯中主位結(jié)構(gòu)和主位推進模式的轉(zhuǎn)換規(guī)律,并在翻譯實踐中驗證這些規(guī)律,必將大大推動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

參考文獻:

[1][3][4]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37-38,38,334.[2]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19.

[5]方琰,艾曉霞.漢語語篇主位進程結(jié)構(gòu)分析[J].外語研究,1995,(2),20-24.

[6][29]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1),8-9,3-4.

[7]楊信彰.從主位看英漢翻譯中的意義等值問題[J].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1),44-48.

[8]劉士聰,余東.試論以主/述位作翻譯單位[J].外國語,2000,(3),61-66.

[9]Li,C.N.Subjectandtopic:anewtypologyoflanguage[A],inC.N.Li(ed.),SubjectandTopic[C].London:AcademicPress,1976:457-490.

[10]Li,C.N.&S.A,Thompson.MandarinChinese:AFunctionalReference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1.

[11][13]Baker,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23,141-144.

[12]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200.

[14]Fawcett,P.TranslationandLanguage:LinguisticTheoriesExplained[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7:85-90.

[15]Ghadessy,M.&Gao,Y.Smallcorporaandtranslation:Compar-ingthematicorganizationintwolanguages[A],inM.Ghadessy,A.Henry&R.L.Roseberry(eds.),SmallCorpusStudiesandElt:TheoryandPractice[C].Amsterdam:JohnBenjamins,2001:335-362.

[16]王桂珍.主題、主位與漢語句子主題的英譯[J].現(xiàn)代外語,1996,(4),46-50.[17]李運興.“主位”概念在翻譯研究中的應(yīng)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19-22.

[18]楊明.英譯漢中的主位與話題[J].外語學刊,2003,(3),84-88.

[19]楊明.漢譯英中的主題、主語與主位[J].山東外語教學,2006,(3),23-28.

[20]王俊華.主位、主語和話題──論三者在英漢翻譯中的關(guān)系及其相互轉(zhuǎn)換[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24-27.

[21]成麗芳.超句意識、主位結(jié)構(gòu)與漢譯英主語的確定[J].中國科技翻譯,2006,(2),16-18.

[22][28]Danes,F.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andtheorganizationofthetext[A],inF.Danes(ed.),Paperson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C].TheHague:Mouton,1974:114,118-119.

[23]朱永生,嚴世清.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02-103.[24]Hati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TranslationTheoryandContrastiveText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80-85.

[25]Papegaaij,B.&K,Schubert.TextCoherenceinTranslation[M].Dordrecht:Foris,1988.[26]王斌.主位推進的翻譯解構(gòu)與結(jié)構(gòu)功能[J].中國翻譯,2000,(1),35-37.

[27]趙小品,胡梅紅.主位推進與銜接手段在漢譯英中的應(yīng)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3,(3),76-80.

[30]黃衍.試論英語主位和述位[J].外國語,1985,(5),34-35.

[3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81-85.

[3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144-145.

[33]朱永生.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7.

[34]Ventola,E.Thematicdevelopmentandtranslation[A],inM.Ghadessy(ed.),ThematicDevelopmentinEnglishTexts[C].London:Pinter,1995:85-104.

[35]Hatim,B.&I,Maso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17-222.

第2篇

關(guān)鍵詞:英漢民族;思維差異;翻譯;影響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不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還有彼此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思維風格等,這便是思維差異[1](P38)。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2](P11)。世界上講漢語的人最多,而英語的分布最廣。因為英漢兩民族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而兩民族的思維差異所帶來的困擾一直影響著兩民族間的對話。翻譯作為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的活動,本質(zhì)上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還是一種思維活動[3](P28)。筆者擬從語言與思維的關(guān)系入手,通過思維差異的表現(xiàn)形式,揭示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二、語言與思維的關(guān)系

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任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符號系統(tǒng)來表達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簡單地說,它是人們思維和認識的組織者。思維即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過程,具體地說,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chǔ)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chǎn)生的。作為構(gòu)成思維模式的材料符號中的一個部分,語言通過音、形、義的結(jié)合,系統(tǒng)地儲存于人腦的皮層細胞內(nèi),參與思維活動。由此可見,思維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一方面,思維離不開作為材料的語言。倘若沒有語言,思維則無以定其形,無以約其式,無以證其實。反之,若沒有思維,語言也不具備其多功能性和豐富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思維作用于語言,語言也作用于思維。思維的發(fā)展推動著語言的發(fā)展,而語言的發(fā)展同時也推動著思維的發(fā)展。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4](P53)。

三、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人有別于動物的最大特點是人類的思維活動。世界各民族間的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相差甚遠,思維也存在很大差異,但各國人民對于客觀事物本質(zhì)屬性認識的思維活動卻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語言才有了互譯的可能[5](P41)。翻譯過程包括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過程和譯者用目的語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精確的翻譯源自對原文的正確理解[6](P86)。思維的差異肯定會影響兩種語言的相互轉(zhuǎn)換。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維差異。英漢思維差異的表現(xiàn)及其對翻譯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1、思維方式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在思維方式上,英民族理性思維發(fā)達,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性;與此相反,漢民族直覺思維發(fā)達,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和直觀性[7](P103)。思維方式差異對翻譯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

(1)思維方式不同,詞匯視點不一,使譯文出錯。

兩種不同的文化產(chǎn)生不同的思維方式。英漢民族在觀察某些事物現(xiàn)象時,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如果翻譯時不加倍小心,很容易出錯。例如,中國人出于禮貌請對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時,常說“您先請!”,而英語的說法卻是“Afteryou!”。就是說,同一舉動,同一意思,由于視點不一,英漢的表達方式完全相反,漢語中用“先”表達的意思,英語中卻用“后”表示。又如,在時間的先后概念上,英民族和漢民族在思維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英語中分別用back和forward指稱過去和未來的時間,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此相反。唐詩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中“前”是指“過去”,“后”指“未來”。簡而言之,中國人是面對著過去來區(qū)分時間的先后的,而英民族是向著未來來區(qū)分時間先后的,英漢民族對時間坐標存在不同的思維方式,稍不注意,就會使譯文出錯[8](P100)。再如,漢語中的“九折”,英語常說“Atenpercentdiscount”,這是因為漢語著眼于打折后的實際付款比例,而英語著眼于折扣的比例,兩者視點不一[9](P144)。而“淤青”一詞,用漢語說是“青一塊,紫一塊”,英語中則說是“beblackandblue”。漢語中的“紅茶”,譯為英語則是“blacktea”,這是因為漢語著眼于茶水,而英語著眼于茶葉,“blacktea”在英語中指還沒泡過的茶。漢語中的“大雪”,英語中的說法卻是“heavysnow”,而不是“bigsnow”。由此可見,不同的詞匯視點對英漢語的互譯有很大的影響。

(2)思維方式不同,表達結(jié)構(gòu)不一,使譯文生硬欠妥帖,甚至出現(xiàn)錯誤。

在英語和漢語中,對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達方法。一般情況下,英語為肯定表達時,漢語也首先考慮肯定表達,英語為否定表達時也是一樣[10](P141)。但是,受兩民族的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影響,翻譯中一種語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達的是另一種語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會使譯文與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例如,“Heisthelastmantoreachthere.”這句話如果譯為“他是去那里的最后一個人”就錯了,應(yīng)該譯為“他決不是會去那里的人?!痹渲胁]有否定詞,也沒有含否定意義的詞,但被譯為漢語時卻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說英語和漢語的表達結(jié)構(gòu)不一致。又如“Don’tyouwanttogo?”回答為“Yes,Ido.”(不,我想。)或“No,Idon’t.”(是的,我不想。)如果把“Yes,Ido.”譯為“是的,我不想。”把“No,Idon’t.”譯為“不,我想。”就與原文意思完全相反。再如,“Thepatienthadaseriousstomach.”不能用漢語的“病人有嚴重的胃痛?!边@樣的句子來表達,而應(yīng)譯為“病人胃痛得很厲害?!薄?梢?,英漢思維方式不同,表達結(jié)構(gòu)不一,對翻譯的影響很大。

(3)思維方式不同,句子語序各異,影響譯文的順暢、優(yōu)美。

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在語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漢語句子語序以邏輯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設(shè)后推論,先敘事后表態(tài),先說以前發(fā)生的事,再說最近發(fā)生的事,空間上,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從大范圍到小范圍。談問題由重要意義到次要意義,由程度強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體的順序排列。而英語可以借助它的形態(tài)和豐富的關(guān)聯(lián)詞語,按意思和結(jié)構(gòu)的需要,靈活安排,且英民族在敘事時往往先說最近發(fā)生的事,再說以前發(fā)生的事[11](P61)。例如,“Mikedidnotrememberhisgrandmotherwhodiedofcancerwhenhewasthreeyearsold.”(邁克三歲時祖母死于癌癥,所以不記得她。)漢語先說以前發(fā)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邁克的祖母死于癌癥,再說最近發(fā)生的事即事情的結(jié)果——邁克不記得他的祖母。又如,“IwasunhappywhenIheardthebadnews.”(聽到那個壞消息,我很不高興。)如果把它譯為“我很不高興,當我聽到那個壞消息時。”就顯得很不順暢,也不符合漢語的邏輯順序。再如,“一知道明天可以看電影,他就十分開心?!保℉ewasverydelighted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如果把這句話生硬地譯為“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hewasverydelighted.”就不是地道的英語。在地名的排列順序上,漢民族是由大到小,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中國福建”譯為英語是“Fujian,China”在地理方位的表達上,漢語習慣說“東、西、南、北”,而英語習慣說“east,west,north,south”??梢?,思維方式不同,英漢句子語序不同,對譯文的影響不容忽視。(4)思維方式不同,句式結(jié)構(gòu)各異,使譯文顯得啰嗦。

思維方式不同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內(nèi)容上,受思維方式的影響,英漢句子結(jié)構(gòu)有很大的不同。英語句法結(jié)構(gòu)特點重形合(hypotactic),主要通過連詞、關(guān)系詞、分詞、動名詞以及不定式等連接來構(gòu)成句子,以表示其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而漢語則不同,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特點重意合(paratactic)。漢語句子從時間順序、邏輯文理順序?qū)訉油七M,逐層展開。所以英漢語言句子結(jié)構(gòu)受思維方式的影響,這種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翻譯時常遇到,需調(diào)整句子結(jié)構(gòu)[12](P183)。例如,“機遇只留給有準備的頭腦?!弊g成英文為“Opportunitiesareonlyforthepreparedminds.”漢語省略掉動詞“是”,即“機遇只(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意思表達清楚,而且很簡潔。但是英語重形合,所以必須加上謂語動詞“is”才能使一個句子完整。英國詩人雪萊曾經(jīng)說過:“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翻譯時并沒有把“if”也翻譯出來,這樣不但符合漢語的邏輯且顯得更簡潔。再如,“Sinceitwasearly,let’shavearest.”(時間還早,就休息一會兒吧。)翻譯時可以譯為“既然時間還早,我們就休息一會兒吧?!钡@樣就顯得太啰嗦了??梢?,思維方式不同,句式結(jié)構(gòu)各異,會影響譯文。

2、思維習慣不同,造成詞義理解困難,進而影響譯文的準確性。

詞匯的聯(lián)想意義最能反映出思維差異,同時也對詞匯的理解產(chǎn)生干擾,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常常根據(jù)自己先前獲得的文化經(jīng)驗和思維習慣進行聯(lián)想。例如,當中國人談到“狗”(dog)時,腦海中常出現(xiàn)“癩皮狗、走狗、的、、豬狗不如、狗仗人勢”等貶義色彩的詞,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個中性詞外,主要具有褒義詞的特征,他們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luckydog”(幸運兒),“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13](P36)。再如,“龍”在漢語中是“威嚴、權(quán)威”的象征,而按英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習慣,“龍”卻成了“邪惡”、“魔鬼”的象征。“?!痹谥袊说难壑惺恰俺钥嗄蛣凇?、“任勞任怨”的象征,魯迅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本褪呛芎玫捏w現(xiàn),而英民族的思維習慣是把buffalo與“恐嚇、愚弄別人、令人討厭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fox(狐貍)在英語中指那些“聰明、機靈的人”,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把“狐貍”和“陰險、狡猾、卑鄙的人”聯(lián)系起來。vinegar(醋),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把“醋”同“嫉妒”聯(lián)系起來,尤指男女關(guān)系方面時,稱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聯(lián)想中是指人的“壞脾氣、不高興、尖酸刻薄”等[14](P102)。如果生般硬套地進行翻譯的話,一定會使譯文費解??梢姡季S習慣不同,對詞義的錯誤理解會影響譯文的準確性。

3、思維中心不同,語態(tài)誤用,造成誤譯。

漢民族的主體性思維方式,只強調(diào)主觀感受,將理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覺,而忽視了對客觀現(xiàn)實進行符合邏輯的形式表現(xiàn),以致在翻譯中體現(xiàn)不出語態(tài)的變化,而造成誤譯。例如,“Theywerebeaten,refusedanythingtoread.”這里如果忽視了語態(tài),就很容易誤譯成:“他們受到毒打,拒絕閱讀任何書籍?!逼鋵嵕渲械摹皉efused”是表示被動的過去分詞,應(yīng)譯為“不準”。再如漢語“2004年中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弊g成英語,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強調(diào)客體,就很難譯成“2004sawaseriesofgreateventshappenedinChina.”這種用時間作主語的符合講英語人們口味的地道英語[15](P119)。又如“信寫好了,但還沒有發(fā)出去?!弊g為英語時,如果不清楚主客體意識,很容易譯成“Theletterfinished,butithasn’tsent.”其實應(yīng)該譯為“Theletterhasbeenfinished,buthasn’tbeensent.”漢語說“車修好了”用英語表達時必須說“Thecarhasbeenrepaired.”用現(xiàn)在完成時態(tài)表示動作已經(jīng)完成。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須說“Thebowlshavebeenwashed.”“作業(yè)做完了”必須說“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可見,思維中心不同,語態(tài)誤用,對譯文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4、思維風格不同,句子重心各異,影響譯文質(zhì)量。

英漢民族各自獨特的思維風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譯中不加以調(diào)整,一定會影響譯文的暢達。如“WhatIsawthatdayinMarridwastamecomparedtowhathappenedinItalyandBrazilwhentheirtwofavouredteamswasshamefullydefeatedinearlyrounds.”(《大學英語》第四冊P.72),這句英文翻譯時若不進行重新調(diào)整,譯為“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睍屓擞X得很蹩腳[16](P15)。這句話正確的譯法應(yīng)為“與在早先的比賽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愛的球隊不光彩地踢敗時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轟動相比,那天我在馬德里之所見可算是溫和的了。”在復合句子中,英語的主語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漢語則一般按照邏輯和時間順序,把主要部分放在句末,即重心在后。例如“Astonesmashedharmlesslyonthegroundwhenitdroppedfromthebuilding.”(一塊石頭從那座大樓上掉下來,砸在地上,沒傷著人。)這句話的重點是“石頭砸在地上,沒傷著人”,但用漢語表達時,必須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邏輯。由此可見,思維風格不同,句子重心的不同對翻譯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5、思維側(cè)重點不同,造成表達形式各異,進而影響譯文的自然、順暢。

由于英民族注重形式邏輯,其句式結(jié)構(gòu)呈主從扣接式,而漢民族不太重形式邏輯,因而漢語的句式結(jié)構(gòu)呈流散鋪排式。在翻譯中如果譯者忽視了這種思維差異而造成的句式特點,那么得到的譯文很可能會是英譯句支離破碎,漢譯句冗長板結(jié)。例如“學得有趣,效率就會高;學得很苦,效率就低?!边@句漢語如果順著漢語的思維,按照漢語原有的句式結(jié)構(gòu)套譯,就一定會譯成“Learnwithfun,efficiencywillhigh,learnverydrudgingly,efficiencywilllow.”這樣成了既不合英語詞法,也不符合英語句法的殘句。正確的譯文應(yīng)該是“Learningismoreefficientwhenitisfun,lessefficientwhenitisdrudgery.”又如把“Ma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譯作“瑪麗不記得她那在她兩歲時死去的母親了?!蓖瑯佑秀S跐h語表達法。這句話應(yīng)譯為“瑪麗兩歲時喪母,所以不記得她?!盵17](P23)。英漢語中有些表達形式看似極為相似,其實際含義很可能相差甚遠。例如,英語“findone’slegs”如果望文生義地被譯為“發(fā)現(xiàn)自己的腿”那就太離譜了,“findone’slegs”其實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鳖愃频倪€有像“拖某人的后退”不能譯為“pullsomeone’sleg”而應(yīng)譯為“setsomebodyback”“pullsomeone’sleg”是“開玩笑”的意思。漢語的“隱形眼鏡”,英語稱之為“contactlenses”,漢語側(cè)重外形,英語側(cè)重方式。英語中叫做“wallclock”的東西,漢語則譯為“掛鐘”,英語中的“deskclock”,漢語則譯為“座鐘”,一個側(cè)重地點,一個側(cè)重方式[18](P93)。由此可見,思維側(cè)重點不同,表達形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譯文的準確性。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思維是翻譯活動的基礎(chǔ)。在翻譯過程中,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對翻譯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影響。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隨著英漢民族的交流的不斷深入,對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的研究,能使?jié)h民族更深層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對漢民族有更深層的了解。因此,譯者應(yīng)當充分重視思維對語言的影響,理解思維與語言的關(guān)系,熟悉英漢思維差異的表現(xiàn)形式,并在翻譯時重視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才能在透徹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使譯文自然、順暢。

參考文獻:

[1]馬繼光.試析英漢翻譯中的正說與反說[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6(5):P38。

[2]耿洪敏.實用英漢翻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P11。

[3]季清芬.中西思維差異在翻譯中的影響[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18(4):P28。

[4]高純娟.翻譯教學應(yīng)加強英漢思維差異訓練[J].無錫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4(1):P53。

[5]賈榮武.關(guān)于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過程影響的研究[J].桂林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3,23(2):

P41。

[6]馬蘭芳.從翻譯中看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J].天中學刊,2004,19(4):P86。

[7]朱山軍.英漢翻譯中的邏輯思維探析[J].韶關(guān)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4):P103。

[8]伍小龍,丁衛(wèi)民.英漢思維方式比較與語言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P100。

[9]龔愛華.思維方式差異與漢英翻譯[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P144。

[10]隋榮誼.英漢翻譯新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P141。

[11]李建莉.英漢思維差異對大學生英語翻譯的影響及對策[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8(3):P61。

[12]孫利.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8(6):P183。

[13]張治英.英漢民族的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8(2):P36。

[14]高桂蓮.思維習慣對翻譯的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1999,(6):P102。

[15]劉梅麗.思維差異與英語翻譯[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2,15(4):P119。

[16]徐華琴.淺議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3):P15。

第3篇

[論文摘要]成語作為英漢語言的精華,帶有濃厚的歷史和民族文化積淀,它的產(chǎn)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成語翻譯歷來是翻譯的難點。文章從英漢文化差異的視角,闡述文化差異對英漢成語翻譯的影響,探討如何靈活運用英漢成語翻譯策略,以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一、引言

成語(set phrases)是習語(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種,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jié)晶。成語一般來自于古代經(jīng)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進行英漢成語互譯,要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成語的形象、喻義、修辭,也要譯出其文化含義。如成語“守株待兔”,是中國的一個古代故事,若譯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會令人大惑不解。若譯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雖然其意表達出來了,但成語的文化特征已是蕩然無存,因而也不可取??梢?, 處理英漢成語互譯的關(guān)鍵是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

二、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jié)晶,集中的體現(xiàn)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梢?,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tǒng)。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文化

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nóng)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guān)重要,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和土地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相關(guān)的成語。如“揮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fā)展,航海業(yè)和漁業(yè)十分發(fā)達,英語中有很多關(guān)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 ailing(一帆風順)to go with the stream(隨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俗習慣文化

風俗習慣的差異是文化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成語當中有較多的反映,特別是在動物形象上。龍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象征著吉利,漢語中與龍有關(guān)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是一種長著翅膀,能夠從口中噴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惡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來形容飛揚跋扈、令人討厭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的成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成語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佛教關(guān)的成語有很多,如“借花獻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們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有許多與God相關(guān)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們詛咒一個人常說God damn you ,危險過后常說God bless you。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漢語的典故成語多出自《四書》、《五經(jīng)》或神話傳說,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等。英語的典故成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漢成語的翻譯策略

一些翻譯理論家,如蘭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認為: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zhuǎn)換活動,不如把翻譯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由此可見文化必須納入到英漢成語翻譯的研究范圍,王佐良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人們?nèi)f,他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確實如此:但是,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p>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語翻譯更應(yīng)遵循這個原則。奈達說:“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魯迅先生講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為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風姿。”就成語翻譯而言,就是能直譯的就直譯,不能直譯的就意譯,盡可能在譯文可讀性和保留原語文化間尋求最佳平衡點,確保在最大程度上將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達到“文化傳真”的目標。實踐當中,英漢成語翻譯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協(xié)定);Wall have ears(隔墻有耳);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樹,后人乘涼(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豐富譯語的詞匯,使讀者體驗到一種新鮮感。

(二)直譯加注法

有些成語,其歷史典故文化比較濃厚,直譯之外,還需加必要的注釋。如a Don Juan 唐磺。 意為風流浪子。Don Juan是英國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個勇敢、風流的騎士?,F(xiàn)在,他經(jīng)常被用來指代具有這些品質(zhì)的年輕人。這類成語如果不加解釋地直譯出來,譯文讀者一般很難理解其寓意。再如,漢語成語“班門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譯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釋語,只譯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國讀者不知道Lu Ban 為何許人,自然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會產(chǎn)生疑惑。 轉(zhuǎn)貼于

(三)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直譯加注釋過長,會破壞成語的簡潔性和可讀性時,就用意譯法,靈活傳達原意。如英語成語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親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漢語成語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況下在英語中難以用直譯法體現(xiàn),也常采用意譯法,雖難以保全成語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卻能簡潔地反映出成語的喻意。如事實勝于雄辯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鍋hold the bag,漢語口語中“背黑鍋”的說法意指某人干了壞事而責任卻落在未干壞事的人身上。英語中把這種情況說成“捧著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講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錯誤的人,也可能是沒有牽連的人。

(四)直譯加意譯法

應(yīng)注意到,直譯和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譯文暢達,英漢成語可部分直譯,部分意譯。如成語“東施效顰”,如意譯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讀者會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許人而無法理解其含義。若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譯“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yīng)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五)回譯法

有一小部分成語,本來自于源語,翻譯時可采用源語的成語,如以眼還眼an eye for eye,鱷魚的眼淚 crocodile’stears,武裝到牙齒 armed to the teeth等。

四、結(jié)束語

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成語具有較大的文化信息負載量,是英漢民族語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正如Lotman所說:“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jié)構(gòu)為中心的?!痹诜g成語時,關(guān)鍵是把握好漢語和英語各自的文化,運用文化差異的視角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恰當?shù)淖g法,盡可能了解民族語言與文化,深刻理解成語本身的意義,才能使成語的翻譯達到最高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Leiden; 1964

[2] Peter Newmark.翻譯問題探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包慧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5]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魯迅,“題未定”草[A],魯迅雜文全集[C],洛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7]孫會軍、鄭慶珠,譯論研究中的文化轉(zhuǎn)向[J],中國翻譯,2000,(5):11-14

第4篇

關(guān)鍵詞 互文性;軌道交通;公示語;翻譯;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24-0092-03

Intersexuality 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WANG Wei

Abstract In translation classroom,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rail transit system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lacks unified standard, which will be incompa-

tib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unified translation criterion for the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s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Key words intersexuality;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standardization

1 互文性與翻譯教學

在筆者所講授的“時文翻譯”和“非文學翻譯”課程中,通過訪談法得知,在應(yīng)用文體的漢英翻譯實踐中,學生主要遇到的難點有:1)受漢語思維影響,在英語譯文中拷貝漢語句法詞法;2)缺乏語境觀念,選擇具體單詞句式存在誤區(qū)。這兩大難點導致大量中式譯文的產(chǎn)生。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引入互文性理論,可以有效提升漢英教學質(zhì)量,增強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在語料方面,本文選用軌道交通公示語為例,論述互文性的實用價值。

就翻譯單位而言,英文軌交站名是較長的“短語”[1],屬于卡特福德(Catford)分類的第四層級,也就是紐馬克(Newmark)認定的翻譯“操作單位”[2]。依照潘文國的分類,漢語軌交站名是一種較長的“辭”[3],即詞和短語。由此可見,英漢站名處于相同語言層級。

互文性這一概念首先是由克里斯蒂娃(Kristeva)提出并論述的??死锼沟偻拚J為:“任何語篇都是對另一個語篇的吸收轉(zhuǎn)化?;ノ男赃@一定義取代了互主觀性,詩學語言被解讀為至少是雙重的?!盵4]她還區(qū)分了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前者指某一語篇參照或直接借用其他語篇;后者指構(gòu)成語篇的直接或間接的語境,包含語篇、語式以及話語等方面內(nèi)容。哈蒂姆和穆蒂(Hatim & Munday)指出:“語篇成分依存于其他語篇才能傳達意義,而互文性就是傳辭達意的加工機制。”[5]

因此,京津軌交公示語和香港地鐵公示語存在水平互文性關(guān)系,雖然不能直接借用,但香港地鐵公示語英語譯文可以為京津地鐵站名英譯提供參照標準。軌道站點名稱作為公示語的一種,在實際應(yīng)用中主要起到指示和提示的功能,即提示乘客到達站點或換乘站點,因此,譯文必須清晰明了,而不能含混不清。英譯軌交站名必須發(fā)揮指示功能和傳信功能,明確告知乘客車站信息。

2 相P研究

廣義而言,京津地區(qū)現(xiàn)有地鐵系統(tǒng)(subway system)、

規(guī)劃中的北京地鐵平谷線(即郊區(qū)通勤列車,commuter rail)以及規(guī)劃中的京津冀城鐵(inter-city rail)均屬于軌道交通系統(tǒng)。通過分析現(xiàn)有的京津軌道交通公示語的英譯名稱,發(fā)現(xiàn)翻譯質(zhì)量參差不齊,并且缺乏統(tǒng)一技術(shù)參數(shù)標準。如果這種情況不加以糾正,會阻礙交通一體化進程,并且與京津冀地區(qū)的國際化定位嚴重不符。有鑒于此,本研究將從目的論和互文性視角為京津軌道交通公示語英譯提供統(tǒng)一標準,有效提升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國際形象和文化內(nèi)涵,在語言文化領(lǐng)域為這一重大國家戰(zhàn)略提供技術(shù)支持。

呂和發(fā)認為:“公示語是用于公共場合對社會民眾傳達提示、警示、要求和限制等意圖而使用的特殊用語。”[6]公示語在實際應(yīng)用中主要具備四方面功能:指示性、提示性、警示性和強制性。王樹槐提出地鐵公示語翻譯遵從“習慣原則、簡潔醒目原則、譯名從實原則、因況省譯原則、通俗易懂原則、足夠清晰原則、委婉禮貌原則”[7]。本研究把互文性理論運用到公示語翻譯實踐中,參考香港地鐵(MTR)公示語的翻譯標準,為京津軌道交通公示語翻譯提供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

3 語料轉(zhuǎn)寫與分析

為便于語料分析,通過網(wǎng)絡(luò)下載北京地鐵(Beijing Subway,官網(wǎng)地址:http:///)、天津軌

道交通(Tianjin Rail Transit,官網(wǎng)地址:http:///)以及香港地鐵(Mass Transit Railway,MTR,官網(wǎng)地址:http://.hk/ch/)的線路圖,并且將其中的漢語名稱和英譯名稱進行轉(zhuǎn)寫分類(如表1所示)。

具體的翻譯方法(如直譯、意譯、音譯)是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在語言層面的體現(xiàn)。如表1所示,北京地鐵和香港地鐵均采用“歸化―異化”策略,在語言層面上,“直譯”“直譯+音譯”“音譯”都有所運用;而天津軌交則只采用“異化”策略,在語言層面上只采用了“音譯”方法。

4 問題與解決方案

語料統(tǒng)計顯示,京津軌交公示語英語譯文存在諸多問題。按照互文性理論要求,譯者需要參考香港地鐵的英文譯名加以改進。

突出問題 根據(jù)上文的語料統(tǒng)計與分析,發(fā)現(xiàn)兩大突出問題。

1)英譯名稱混亂,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化翻譯方法。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①京津兩地標準不統(tǒng)一。如北京地譯采用3種方法,即“直譯”“直譯+音譯”“音譯”;而天津軌交英譯則只使用1種方法,即“音譯”。②即使是北京地鐵系統(tǒng)內(nèi)部,也存在翻譯標準混亂的情況。如:傳媒

大學站采用直譯法,譯為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而首經(jīng)貿(mào)站和物資學院路站則采用音譯法分別譯為

Shoujingmao和Wuzixueyuanlu;北京大學東門站采用“音

譯+直譯”的方法,譯為East 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而天壇東門站則采用音譯方法,譯為Tiantandongmen;海淀五路居站和清華東路西口站均采用音譯法,分別譯為Haidian Wuluju和Qinghuadongluxikou,二者拼寫方法存在顯著差異;沙河高教園和良鄉(xiāng)大學城均采用“音譯+直譯”法,但分別譯為Shahe University Park和Liangxiang Uni-

versity Town。

2)天津軌道交通站點一律采用音譯法,一部分站點的英譯名稱對于外國乘客也容易帶來困惑,如濱海國際機場(Binhaiguojijichang)、空港經(jīng)濟區(qū)(Konggangjingjiqu)、天津站(Tianjinzhan)、財經(jīng)大學(Caijingdaxue)、周鄧紀念館(Zhoudengjinianguan)、西站(Xizhan)、北站

(Beizhan)。對于不懂漢語的外國游客而言,他們很難理解這些音譯名稱所代表的站點及其功能。

解決方案 參照香港地鐵名稱的英譯方法,京津軌交公示語英譯應(yīng)遵循“通俗易懂,簡潔明晰”這個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具體到翻譯方法,應(yīng)當根據(jù)具體站點及其功能定位,分別運用直譯、音譯+直譯以及音譯這3種翻譯方法,使站點的英語譯名能夠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功能。

1)應(yīng)當采用直譯或音譯+直譯的方法翻譯帶有特殊功能的站名。例如:濱海國際機場應(yīng)當改譯為Tianjin Binhai

International Airport或Airport(參考港鐵譯法,簡單譯為Airport即可);天津站應(yīng)當翻譯為Tianjin Railway Station;而周鄧紀念館則應(yīng)譯為Memorial to Zhou Enlai

and Deng Yingchao;北站則應(yīng)譯為Tianjin North Railway

Station;天壇東門應(yīng)譯為East Gate of Temple of Heaven。

2)把握好直譯的度,不過分直譯。例如:孫河可以音譯為Sunhe,而譯為Grandchild River則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同理,褡褳坡音譯為Dalianpo即可,不必直譯為Long Rectangular Bag Slope。

3)把握好音譯的度,對于某些表示方位坐標名稱的站點,適宜采用音譯+直譯的方法處理。例如:惠新西街南口(Huixinxijie nankou)和惠新西街北口(Huixinxijie beikou)的現(xiàn)有音譯分別有5個漢語音節(jié),非常拗口,而且不容易分辨具體方位,可以改譯成West Huixin Street, South End和West Huixin Street, North End,便于外國友人理解識記;同理,榮京東街(Rongjingdongjie)宜改

譯為East Rongjing Street,而物資學院路(Wuzixueyuanlu)

宜改譯為Beijing Wuzi University Road或Wuzi University

Road即可。

Frederick Hale(2013,學術(shù)交流)認為,在英式英語中,方位形容~與被修飾名詞的排列順序較為靈活,如Strat-ford East和East Stratford的語義是一樣的,不會造成歧義;而美式英語中,方位形容詞一般置于被修飾名詞之前。因此,建議把北京地鐵15號線的關(guān)莊(Guanzhuang)站改

譯為North Guanzhuang,而把地鐵八通線的管莊(Guanzhuang)

站改譯為South Guanzhuang,以示二者區(qū)別。

5 結(jié)語

必須清楚認識到由于翻譯標準的混亂,可能會對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帶來某些負面影響。因此,在實施京津冀一體化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同時,必須從語言規(guī)劃(language planning)的高度統(tǒng)一探討研究交通公示語英譯問題,從而有效提升這一地區(qū)的國際化程度。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除了可以提升漢英翻譯教學質(zhì)量,還符合交通部門技術(shù)標準一體化的要求,并且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屬性,可以為其他地區(qū)的軌道交通公示語英譯提供參照依據(jù)。

參考文獻

[1]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17.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 Pren-

tice Hall,1988:65.

[3]潘文國.字本位與漢語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KRISTEVA J.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66.

[5]HATIM P, MUNDAY J.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 Routledge,2004:86.

[6]呂和發(fā).公示語的功能特點與漢英翻譯研究[J].術(shù)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shù),2005(2):21-26,35.

第5篇

關(guān)鍵詞:文化 不可譯性 補償策略

Abstract: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ult in the un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And discusses several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culture untranslatability compensation strategy

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過程。一般的語言交際活動的媒介是同一語言文化,而翻譯還涉及譯者,其媒介是不同的語言文化,當信息源與信息的最終接收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語言與文化鴻溝時,譯者無論采取何種手段都無法做到譯文和原文盡善盡美的對應(yīng)。(廖七一,2002:235-236)從而出現(xiàn)了可譯性的限度或不可譯性問題。本文在卡特福特對于不可譯性分類的基礎(chǔ)上,論述了英漢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現(xiàn)象,并分析了應(yīng)對這種不可譯現(xiàn)象的補償策略。

1 文化的不可譯性

翻譯是兩個語言符號系統(tǒng)之間的轉(zhuǎn)換,它是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nèi)容重新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實踐活動。奈達提出“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的概念,然而在翻譯的實踐過程中,由于源語和譯入語本身語言特征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而無法做到完全對等,因此產(chǎn)生了不同語言系統(tǒng)中的不可譯問題。英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J. C. 卡特福特根據(jù)不可譯產(chǎn)生的原因把它分為語言上的不可譯和文化上的不可譯?!罢Z言不可譯(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譯語沒有與原語文本對應(yīng)的語言形式特征。”“文化不可譯(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產(chǎn)生的原因是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guān)的預(yù)警特征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廖七一,2002:108-109)

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包括服飾、飲食、生產(chǎn)、教育、法律、政治、風俗習慣、歷史典故以及氣質(zhì)情感、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宗教心態(tài)等諸多因素。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焦點,如果兩種語言的文化焦點相去甚遠,翻譯中就會出現(xiàn)兩種語言詞匯間語義的沖突甚至是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

2 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現(xiàn)象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民族語言都負載著該民族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與文化,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民族,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社會習俗乃至生活習慣不同,必然體現(xiàn)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個性,并突顯在人類的語言表達方式上。因而,兩種文化的差異構(gòu)成了翻譯的障礙,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了不可譯現(xiàn)象。

2.1 英漢習語差異

習語是文化的產(chǎn)物,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非常深刻,因而體現(xiàn)出的由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可譯現(xiàn)象。

2.1.1 成語

成語與其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這些詞匯雖然簡練,但其含義深刻,因而有時從字面上看,難以領(lǐng)會其意義。

如下兩例:

A smart mouse has more than one hole.

As timid as a hare

在漢有語中,“鼠”在十二生肖中是體積最小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以“鼠”比喻“小”或“少”。漢語中有“鼠目寸光”“膽小如鼠”等成語。而英語文化中的mouse則有狡猾之意,因而在上例的兩個習語中,兩種語言中的動物意向需要相互替換才能在譯文中呈現(xiàn)確切的表達,應(yīng)該翻譯為“狡兔三窟”和“膽小如鼠”,而非“狡鼠三窟”和“膽小如兔”。

又如班門弄斧的英譯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 . 對于不清楚魯班這個人物故事的英文讀者就會摸不著頭腦。

2.1.2 歇后語

歇后語是漢民族獨有的,它所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很可能在英文中形成空白,難以形神兼?zhèn)洹?/p>

例如:狗攆鴨子――呱呱叫,在這個歇后語中,“呱呱”指鴨子的叫聲,而“呱呱叫”又是“好極了”的意思,所以如果把此話譯為“Chased by a dog, the ducks quack――crack”, 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必定不知所言何物了。這是因為在英語中找不到類似的表達方式,類似這種歇后語造成了不可譯現(xiàn)象。

如:扯胡子過河――牽須過渡(謙虛過度)

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2.2 英漢歷史典故差異

語言中的典故往往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淵源,為民族文化所獨有,因而造成了歷史典故的文化不可譯現(xiàn)象。盡管采取了意譯法進行翻譯,也會因在譯語中找不到對應(yīng)詞或相應(yīng)的事物而丟失原文的寓意形象。

如: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后臺封上戲箱,要等年初一開戲。譯文: On the twenty-third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 Kitchen God went up to heaven, and the theatre shut down until New Year’s Day. “灶王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管廚房的一個神,西方國家既沒有中國式的“灶頭”,更沒有“灶王爺”之說了。英文讀者對于中國民俗文化知之甚少的話,就無法理解這類表達了。

同樣,漢語里的“事后諸葛亮”也只能意譯為“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如此一來,讀者雖能理解其含義,卻感受不到與此相關(guān)的形象與樂趣。

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要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對等的事物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引起了翻譯中的文化不可譯性。

2.3 英漢飲食文化差異

一個民族的飲食傳統(tǒng)反映著其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特征都可以在飲食文化中找到“影子”。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講究頗多。中華菜式多種多樣,追求色、香、味、形、意俱全。光是表示做菜方式的動詞就有“煎”、“炒”、“炸”、“爆”、“熘”、“”、“燉”等, 由于中西方烹飪方式的差異,在英文當中除了 “fry,stew, bake”之外,很難找到與此對等的貼切的動詞。此外,中華飲食中,有些食材如雞血鴨血,狗肉貓肉等,如果翻譯出來的話,必會令西方人覺得不可思議。由此以來,東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傳統(tǒng)差異,往往造成了菜肴和烹飪方式的不可譯性。

2.4 對等詞缺失

以一種語言為參照,其他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場中都可能有“詞匯空缺”,由此形成了不可譯現(xiàn)象。英語中的cousin一詞,詞典中有八種稱呼,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如果用cousin來翻譯這八個稱呼當然都不盡能表達親屬的確切關(guān)系。相類似的還有aunt, uncle,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ister-in-law 和brother-in-law。此類詞匯看似簡單,但若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也是不能確切理解和翻譯的。

3 應(yīng)對文化不可譯性的補償策略

“翻譯是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與另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之間的意義轉(zhuǎn)移,必然涉及到文化建的相互沖突和交融,其復雜性往往取決于文化差異的程度?!薄#纹咭?,2002:22)在漫長的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英漢語言積淀了豐富的文化,而東西方國家的民族文化焦點各異,形成了文化的不可譯性,翻譯的難度因而增大。然而,文化差異引起的不可譯性,亦非絕對的不可譯。針對文化的不可譯因素可以通過補償手段進行處理。這要求譯者要找到合理而有智慧的方法,盡量減少翻譯中文化信息的流失,盡可能的傳遞源語的文化信息。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廣大譯者針對文化不可譯性,總結(jié)了直譯加注、意譯法、替換法、音譯法等補償策略。

3.1 直譯加注

對于一些具有豐富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成語和典故,可以才用直譯加注解的方法。這種方法盡可能地保留了源語詞匯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得讀者易于理解,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譯語的語言表現(xiàn)力。以《紅樓夢》第三十四回選文為例:

“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郵箱顰兒來葬花不成?”因而笑道:“若其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是可厭?!?/p>

譯文: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to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 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一般的英美讀者都不大可能了解譯文中出現(xiàn)的“Tung Shih” 和“His Shih”, 更不用說“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的典故了。因此才用直譯加注的方法,加注如下:“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韋忠生,胡奇勇,2004)

因而直譯加注的補償策略,既能表達原文的實際內(nèi)涵,又提供了背景知識,使讀者一目了然。

3.2 意譯法

所謂意譯就是至保持原文內(nèi)容而不保持原文風格與形式的翻譯方法。亦即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語,直譯優(yōu)惠增加讀者的困難或使譯文的信息傳達收到影響,這時就才用意譯,用規(guī)范的譯語把原文信息表達出來。

如: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這一歇后語,可意譯為“act according to the old ways”, 如果勉強直譯成”the nephew carry a lantern―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這必定讓英美讀者困惑不解。

又如:

“現(xiàn)在合同已簽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只好如此了?!?/p>

意譯為:

“As the contract has been signed,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

“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是漢語俗語,比喻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已經(jīng)無法改變,如用直譯法,譯文顯得冗長,英美讀者也未必能理解,意譯則能清楚的把原文信息表達出來。

3.3 替換法

“有一類特殊的漢語文化負載詞往往需要通過‘文化替換’(cultural substitute)的方法才能已成英語。”(廖七一,2000:246)如果在譯語中找不到對等語時,用譯語中已有的概念或表達法取而代之。對于典故、成語的翻譯常常采用這種方法,即用譯語中意義相近的典故或成語等直接替換原語的典故或成語。如:

“這實在是叫做‘天有不測風云’。她的男人是堅實人,誰知道年紀輕輕,就會斷送在傷寒上?”(魯迅《祝福》)

“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Her husband was so strong; nobody could have guessed that a young fellow like that would die of typhoid fever.”(楊憲益 戴乃迭 譯)

其中“a bolt from the blue”藍天中的閃電,即是“突如其來,始料不及”之意,與中文的“天有不測風云”恰恰是匹配的。

3.4 音譯法

當一種語言中存在著的詞匯或文化概念在另一種語言中無對應(yīng)成分時,就會出現(xiàn)語義空白或文化真空。在這種情況下,原文語言與譯文語言的差異最大,當意譯或音意結(jié)合的辦法無法解決時,只能采取音譯法。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很多音譯詞匯已經(jīng)為譯入語國家普遍使用。

如進入中文的詞有“coffee”(咖啡);“l(fā)ogic”(邏輯);“sofa”(沙發(fā));“Brandy”(白蘭地);“chocolate”(巧克力);“Coca-Cola”(可口可樂);“radar”(雷達);“humor”(幽默)等。

而已進入英文使用的詞有“功夫”(Kungfu);“臺風”(typhoon);“點心”(Dim Sum);“餛飩”(Won Ton); “豆腐”(Toufu) ; “餃子”(Jiaozi); “麻將”(Mahjong);等等。

4 結(jié)語

翻譯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是文化的導入,因而翻譯活動實質(zhì)是一種文化信息互動的復雜的思維轉(zhuǎn)換活動,這種思維的復雜性關(guān)鍵在于兩種文化通過語言轉(zhuǎn)換的方式實現(xiàn)有效對接。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引起了一定程度上文化的不可譯性,并且導致文化信息在翻譯過程中的流失現(xiàn)象。然而,從發(fā)展的觀點來看,文化的不可譯是相對的,并非絕對的不可譯,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增加,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不斷接觸、碰撞和滲透,人們對文化差異越來越寬容。加上翻譯理論和翻譯手段的不斷發(fā)展,原來被認為是“不可譯的東西”,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可譯”了。廣大譯者的責任是不斷提高自己對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應(yīng)用各種補償手段,盡可能地縮短兩種不同文化的距離,讓譯文成為傳播文化的媒介。

參考文獻:

[1] 陳偉蓮. 試論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的對立統(tǒng)一[J],《南華大學學報》, 2005(2)

[2] 陳永國. 翻譯的不確定性問題[J], 《中國翻譯》,2003(4)

[3] 姜治文,龔琳. 英漢對比研究與翻譯[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4] 劉宓慶. 文化翻譯論綱[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廖七一.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6] 王才英. 試論中國菜名的相對不可譯及對策[J],《長沙大學學報》,2009(4);

[7] 韋忠生,胡奇勇. 不可譯現(xiàn)象和翻譯補償手段的應(yīng)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1);

第6篇

關(guān)鍵詞 公示語 翻譯 語料庫 頻率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9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licity Methods Related Papers Keyword Statistics based on Corpus

YUAN Changwan, JIN Shuangju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wide appli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keywords of 2196 CNKI articles on public signs using corpora.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theory and method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orpus; frequency

0 引言

公示語是指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chǎn)、生命、生態(tài)、生業(yè)休戚相關(guān)的文字及圖形信息(方夢之,1996)。公示語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強制性四種突出的應(yīng)用功能(呂和發(fā),2004;戴宗顯等,2005),它通常被喻為“城市的名片”,規(guī)范、得體的公示語翻譯是經(jīng)濟、文化、旅游等領(lǐng)域?qū)ν饨涣鞯男枰?,是一個城市國際化、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人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等的有效途徑。

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專家委員會先后審議通過了《上海市公共場所中文名稱英譯基本規(guī)則》(2004年8月),《上海市道路名稱英譯基本規(guī)則》(2007年6月);北京市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于2006年先后了《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通則及其組成部分;深圳市經(jīng)過一年多的調(diào)研、編制,于2013年9月頒布了全國第一個公示語譯用管理法規(guī)《深圳市公示語英文譯寫和使用管理辦法》。各大中小城市的公示語翻譯專家委員會相繼成立,公示語譯用辦法不斷出臺。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和數(shù)據(jù)采集

研究對象為公示語相關(guān)學術(shù)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guān)鍵詞。因為學術(shù)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guān)鍵詞部分具有語言簡明、規(guī)范,結(jié)構(gòu)嚴謹?shù)奶卣魍?,還從內(nèi)容上客觀地反映了調(diào)查研究的目的任務(wù)、主題范圍、理論方法、結(jié)果結(jié)論以及研究者突出強調(diào)的觀點等重要信息。

數(shù)據(jù)采集基本情況:登陸(2014年9月30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http://),以“主題=公示語(模糊匹配)”為檢索式進行簡單檢索,返回自2002年以來檢索結(jié)果2278條。選中全部檢索結(jié)果,CNKI E-Learning文獻輸出,以excel形式導出。以輸出字段“題名”、“摘要”、“關(guān)鍵詞”為主要依據(jù),人工辨別論文是否與“公示語”密切相關(guān),對導出文件進行篩選(刪除不相關(guān)的82條),以實現(xiàn)對目標文獻的查準查全,共計余下相關(guān)論文2196條。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建設(shè)“公示語”論文摘要微型專用語料庫。對采集到的公示語相關(guān)學術(shù)論文的篇名、摘要和關(guān)鍵詞進行語料庫建庫清潔、整理、標注。

采用語料庫NLPIR漢語分詞系統(tǒng)(ICTCLAS2013)對公示語相關(guān)論文摘要語料進行分詞處理。利用語料庫工具wordsmith對關(guān)鍵詞等進行量化統(tǒng)計;采用wordsmith的詞表工具生成“公示語”相關(guān)論文的關(guān)鍵詞(非語料庫Keywords)詞頻表及關(guān)鍵詞詞云圖。

2 統(tǒng)計分析

2.1 論文關(guān)鍵詞統(tǒng)計

以上述“公示語”相關(guān)文獻微型語料庫中的論文“關(guān)鍵詞”為語料(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2196篇文獻的8736個(形符)關(guān)鍵詞),采用wordsmith的詞表工具生成關(guān)鍵詞(非語料庫Keywords)詞頻表。將關(guān)鍵詞形符分類匯總,將形符轉(zhuǎn)換為類符,類符共計2750個,以及每一類符的出現(xiàn)頻次及百分數(shù)。

2.2 論文關(guān)鍵詞分析與分類匯總

將cnki“公示語”相關(guān)論文的關(guān)鍵詞詞頻表進行語義上分析和歸并匯總。將關(guān)鍵詞詞頻表中出現(xiàn)頻次大于等于10的關(guān)鍵詞歸并匯總,這些關(guān)鍵詞共計101個(類符),其在關(guān)鍵詞中出現(xiàn)的頻次占總頻次的54.10%。

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是“公示語”相關(guān)概念關(guān)鍵詞(括號內(nèi)數(shù)值為該關(guān)鍵詞在詞頻表中的頻次,下同),如:公示語(1152)、公示語翻譯(208)、公示語英譯(47)、標識語(44)、旅游公示語(26)等。其次是“翻譯”相關(guān)概念關(guān)鍵詞,如:翻譯(405)、漢英翻譯(267)、公示語翻譯(208)、英譯(137)等。

公示語翻譯相關(guān)論文主要涉及常用翻譯理論,原則、方法和策略等。

常用的翻譯理論包括:目的論(138)、功能翻譯理論(87)、關(guān)聯(lián)理論(28)、順應(yīng)論(22)、模因論(21)、翻譯目的論(18)、功能理論(13)、功能目的論(13)、翻譯理論(13)等。

翻譯原則、方法和策略等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詞包括:翻譯策略(154)、對策(90)、翻譯原則(67)、交際翻譯(60)、生態(tài)翻譯學(57)、策略(55)、功能對等(47)、翻譯方法(37)、原則(32)、跨文化交際(32)等。

與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詞如:問題(80)、錯誤(56)、語用失誤(54)、規(guī)范(48)、規(guī)范化(40)、翻譯錯誤(32)、錯誤分析(30)、誤譯(25)、翻譯問題(20)、翻譯失誤(19)等。

此外,與文本類型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詞如:文本類型(42)、語言特點(18)等;與文化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詞如:文化差異(39)、跨文化交際等;與旅游相關(guān)的關(guān)鍵詞如:旅游景區(qū)(39)、旅游景點(34)等;其它常見高頻出現(xiàn)的還有:外宣翻譯(33)、對外宣傳(13)、國際化(12)、語境(12)、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10)等。

3 討論

以上統(tǒng)計分析表明,十年來公示語相關(guān)研究集中于公示語的英譯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公示語翻譯的常用翻譯理論、原則、方法和策略;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guān)分析;公示語翻譯的文本、語言風格特征相關(guān)分析;公示語翻譯的文化內(nèi)涵及跨文化交際;公示語在旅游、外宣等領(lǐng)域的翻譯應(yīng)用現(xiàn)狀等。

結(jié)合相關(guān)論文及其摘要分析發(fā)現(xiàn):翻譯理論、原則與公示語翻譯實踐聯(lián)系不緊密。通用公示語(各國家、地區(qū)共有的公共場所標識,如:出口(EXIT)、停車場(Parking)、禁止吸煙(No Smoking))的重復研究較多,各自為政,資源浪費。非通用公示語(具有明顯區(qū)域經(jīng)濟、政治、歷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公共場所標識,如:頤和園(Summer Palace)、天壇(Temple of Heaven)、孔廟(Temple of Confucius))研究有待深入。公示語翻譯錯誤、問題相關(guān)分析較多,以實證研究為主,公示語糾錯、調(diào)查、統(tǒng)計占有較大比例,分析、建議有待深入、拓展。

基于上述統(tǒng)計分析,建立公示語語料來開展通用公示語的縱深方向研究,適當減少公示語翻譯相關(guān)的實證調(diào)查統(tǒng)計。對各國家、地區(qū)共有的通用公示語翻譯研究應(yīng)在翻譯理論指導下,通過大量實地采集目標語的公共場所標識,搜集、整理建立公示語語料庫。通過語料庫工具統(tǒng)計分析,以目標語的使用頻率為重要參考,以功能對等為主要依據(jù),分析研究,甄別選用恰當、得體、規(guī)范的公示語譯文?;谀繕苏Z國家公示語的語料庫大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忽略語言的歷時發(fā)展、區(qū)域變體,重視當代英語的高頻使用公示語,有利于公示語的規(guī)范、得體,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同時,具有明顯區(qū)域特色的非通用公示語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這部分公示語翻譯應(yīng)符合國際通用慣例,重視源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尊崇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推動源語言的文化傳承和對外傳播。翻譯公示語時,譯者應(yīng)該熟知公示語的語言特點和功能意義,了解漢英公示語的文化差異,并將譯文讀者的文化習慣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確的譯文(賀學耘,2006)。

基金項目:2014年四川省社科規(guī)劃專項課題(批準號:SC14WY23)、2013年度南充市社科聯(lián)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規(guī)劃課題(批準號:NC2013B043)和川北醫(yī)學院2014年科研發(fā)展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戴宗顯等.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以2012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倫敦為例[J].中國翻譯,2005(6):38-42.

[2] 方夢之等.漢譯英實踐與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

關(guān)鍵詞:我與地壇 英譯漢 主語 轉(zhuǎn)換

1 引言

本篇論文翻譯部分選自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的前五部分。這篇文章極富感彩與文采。作者在遣詞造句的過程中,沒有一味拘泥于刻板的句子結(jié)構(gòu),而是使用了豐富多變的句型,來營造出散文的美感。特別是在主語的使用問題上,作者在不同的語境下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由于英漢思維及表達習慣的不同,這一點在英譯的過程中就成為了難點。要尤其加以注意。

2 漢英句子主語的比較

七十年代末,美國語言學家李納(Charles N.Li)和湯普生(Sandra Thompson)提出新的語言類型學的觀點,按注重主語和主題的不同程度,將語言分為“注重主語”(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注重主題”(Topic-prominent Language)、“主語和主題均注重”(Both Subject-prominent and Topic-prominent Language)、“主語和主題均不注重”(Neither Subject-prominent nor Topic-prominent Language)四種類型,認為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漢語則是“注重主題的語言”。

3 漢譯英過程中主語的確定策略

在漢譯英的實踐中,對主語的確定可以采取三種策略:以原句主語作譯文主語;轉(zhuǎn)換主語;增補主語。

3.1以原句主語作為譯文主語

英語句中的主語只能是名詞、主格人稱代詞或名詞性的詞語。當漢語原文中有明確的主語,而且該主語由名詞或主格人稱代詞充當時,我們可以以原主語作為英譯文的主語。

把漢語原文的主語直接翻譯為英語的主語,是一種最簡便、最可靠的對應(yīng)方法,因此也是我們做漢譯英確定主語時首先考慮的方法。在《我與地壇》的譯文中,為了不影響作者意思的表達,很多主語的確定都選擇了以漢語原文中的主語作為譯文主語。如: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

A world without difference will become a puddle of backwater and a desert without feeling and fertility.

該句的主語為名詞“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英語中最常見的就是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因此翻譯成英文時,可采用同樣的主語。

3.2轉(zhuǎn)換主語

主語的轉(zhuǎn)換在漢譯英中非常重要,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漢語中原句的主語并不能與英語譯文中的主語相對應(yīng)。這時我們就需要轉(zhuǎn)化主語,重新選擇和確定主語,以保證譯文邏輯通順、行文流暢、語一言自然地道,行使與原文相似的功能。同來替換原主語的,可以是句中其它成分,也可以是句外的詞語。

在《我與地壇》一文的翻譯中,出現(xiàn)了類似的問題,如:

他的衣著過分隨便,走路的姿勢也不慎重,走上五六十米便選定一處地方,一只腳踏在石凳上或土埂上或樹墩上,解下腰間的酒瓶,解酒瓶的當兒瞇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內(nèi)的景物細細看一遭……

形式上看,該句的主語是名詞“衣著”和“姿勢”,但再往下看去,作者描寫的是喝酒老頭在院子里喝酒是一系列卓爾不群的動作,這一系列動作的發(fā)出者都應(yīng)該為“他”,而不是“他的衣著”或“他的姿勢”,因此,在譯文中,應(yīng)把“he”作為主語,鑒于本句中接下來喝酒老人的動作很多,因此把“衣著”和“姿勢”處理成介詞短語形式,可以適當減少句子的累贅。因此譯文為:

With excessively casual clothes and indiscrete walking gesture, he chose a certain place after walking fifty or sixty meters, go to one foot on the stone chair, earth bank or tree stump, unshipped the bottle around his waist and at the same time squinted through the scenery around in a 180-degree perspective carefully...

4結(jié)語

總之,漢譯英是一種技巧和策略。在漢譯英的過程中,主語的確定很重要,在某種程度上,句子的主語一旦確定,整個翻譯也就有了眉目。在確定主語的過程中,有時是為了譯文行文結(jié)構(gòu)上安排的方便,有時是為了強調(diào)句子的某一概念,而有時則是使句子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我們要考慮英美人的思維,并結(jié)合原文,做出合理的選擇。在翻譯《我與地壇》的過程中,這一點也得到了深刻體現(xiàn),只有合理地確定了主語,才能使翻譯的過程更加順利,也才能夠使譯文更符合英文的行文習慣和英美人的思維。

參考文獻:

[1] 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2] 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chǔ).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第8篇

關(guān)鍵詞:《政府工作報告》;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英譯

本論文為2013年杭州市外文學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珠四字詞組英譯研究 課題編號:HWKT2013007

H315.9

“四字結(jié)構(gòu)”是漢語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它具有言簡意賅、整齊勻稱、音節(jié)整齊的語言特點。而“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是一組四字結(jié)構(gòu)依次排開,語義層層遞進,連貫流暢,具有極強的修辭效果,展現(xiàn)了漢語的言辭華美?!墩ぷ鲌蟾妗肥且环莨俜降恼焦_文件,語言上要求準確、精煉,而“四字結(jié)構(gòu)”符合這一語言特點。因此,它被大量運用到《政府工作報告》中,讀起來鏗鏘有力。如何有效翻譯《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是政論文翻譯中值得大家思考的一個問題,對政論文翻譯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價值。

一、《政府工作報告》中四字結(jié)構(gòu)的語言特點

《政府工作報告》中“四字結(jié)構(gòu)”可以分為“四字成語”和“四字詞組”兩種類型。四字成語:“休戚相關(guān)”(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防微慮遠,趨利避害”(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廉潔奉公,勤勉盡責”(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和衷共濟”,“心心相印”(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等,其特點是結(jié)構(gòu)固定,具有本身特定的含義。四字詞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府清明”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穩(wěn)中有為,穩(wěn)中提質(zhì),穩(wěn)中有進”(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準發(fā)力”(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為政之道,民生為本”(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等,其特點是結(jié)構(gòu)相對較松散,在句中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也可以拆開去理解。

二、《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漢英翻譯策略

賈文波在《漢英時文翻譯教程》一書中提到:“漢語四字句的翻譯,大多取義而舍行,化‘繁’為‘簡’,譯得平白樸實,而歷歷俱足、字字對應(yīng)的情況實在不多?!保ㄙZ文波,2008:188)“適當減去某些不言自明或意在其中的詞語,增加某些原文隱含的語法要素和詞義,即可使譯文信息明確,語義清楚、句式流暢,令讀者一目了然”(賈文波,2008:188)。因此,在翻譯“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的過程中,譯文不能僅僅局限在詞語層面,而應(yīng)充分理解“四字結(jié)構(gòu)”的深層含義,并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M力尋求對等的譯文。如果片面追求字字對面,就會造成譯文表達松散堆砌,不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

1.直譯法

例(1)、“規(guī)范行政行為,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quán)責統(tǒng)一。”(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譯文:We will standardiz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ensure that our administration is based on law and reason, executed through proper procedures, highly efficient, convenient for the public, honest and trustworthy, and that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are united.

在這組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中,“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這兩個結(jié)構(gòu)一致,可以合并譯為“our administration is based on law and reason”。 “程序正當”是主謂結(jié)構(gòu),根據(jù)上下文的特點,譯為“executed through proper procedures”。“高效便民,誠實守信”這兩個四字結(jié)構(gòu)中,“高效”,“便民”,“誠實”,“守信” 這四個形容詞并列,譯為“highly efficient, convenient for the public, honest and trustworthy”。 “權(quán)責統(tǒng)一”為主謂結(jié)構(gòu),譯為“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are united”。

2.意譯法

例(2)、“政府工作人員要恪盡職守、夙夜在公,主動作為、善謀勇為。”(2016《政府工作報告》)

譯文:Government workers must take an active approach to their work, carry out effective planning and decisive implementation, fulfill all their duties, and work tirelessly in service of the public.

英語是一種非常具有邏輯的語言。通過分析理解,將本句中“恪盡職守、夙夜在公,主動作為、善謀勇為”這組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語序為“主動作為、善謀勇為,恪盡職守、夙夜在公”。這四個四字結(jié)構(gòu),在英語中沒有完全對應(yīng)的英語,因此,只能根據(jù)他們的上下文意思,用盡可能準確地英語來表達。

例(3)、“所有公務(wù)員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廉潔奉公,勤勉盡責,真正當好人民公仆?!保?014《政府工作報告》)

譯文:All public servants must put people's interests first and perform their duties honestly, diligently and faithfully.

在譯文中,“廉潔奉公,勤勉盡責”這兩個四字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成三個形容詞“honestly, diligently and faithfully”。譯文簡潔,準確,完全傳達了原文的含義。

以上例句均選自《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華社譯文。在連珠四字結(jié)構(gòu)英譯中,若譯文能順應(yīng)原文形式,而不影響譯文表達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直譯法。若譯文按原文字面翻譯,拖泥帶水,顯得累贅,就可以舍“形”取“義”,使譯文信息明確,語義清楚,句式流暢。

參考文獻:

[1]程鎮(zhèn)球. 2004. 政治文獻的翻譯[J]. 中國翻譯,(1).

[2]陸谷孫. 2010. 英漢大詞典(第二版)[Z].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優(yōu)秀范文
青青草原激情综合网| 色偷拍亚洲偷自拍二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婷婷| 国产国语久久91老女人| 亚洲男女尻逼片视频网站| 日本久久91跳蛋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内射| 日韩暴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91精品女同性恋| 日本色小姐美国青青草原| 夫妻性生活视频一级片| 国产三级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 免费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第一区国产精品| 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三级黄片在线观看| 97超碰国产在线观看| 哪里可以看日韩免费毛片| 蜜臀在线免费观看黄片视频| 素人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av影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乱子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精品少妇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自偷自拍一区|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午夜| 亚洲三级黄色在线观看| 91久久国产免费网站|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欧美黑人少妇高潮喷水| 亚洲最大av免费在线看| 一区二区人妻乳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日韩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丁香综合激情啪| 亚洲国产综合亚洲综合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