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6-26 16:15:1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學性質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②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的原理;③掌握二氧化硫的酸性、還原性和漂白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②通過類比預測、實驗探究、理論分析、實際應用來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和科學思維方法,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小組協(xié)作能力和思維的邏輯性。
二、教材重難點
重點: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和漂白性。
難點:探究二氧化硫性質的實驗設計,通過探究實驗,歸納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過程
【投影】歐洲建筑石雕受損,視頻展示酸雨的危害。
師:從視頻中我們能不能看出形成酸雨的物質是什么?
生:二氧化硫。
師:你所了解的二氧化硫,是怎樣的物質?二氧化硫形成酸雨,與它哪些性質有關?
【投影】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
生:酸雨就是溶解了二氧化硫的雨水。
師:那如何驗證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如何檢驗其水溶液的酸性?通過我們提供的實驗用品,你能解決這兩個問題嗎?
【用品】收集二氧化硫氣體的塑料瓶、燒杯、水槽、玻璃棒、pH試紙、玻璃片。
【實驗】二氧化硫與水反應。
生:快速將水注入收集有二氧化硫氣體的塑料瓶中,蓋上瓶蓋,振蕩瓶子,瓶子變癟?;蛘邔⑵孔拥箍墼谒壑?,瓶內液面會上升。用pH試紙測溶液,呈酸性。
師:我們測出的酸性溶液是什么成分呢?
生:亞硫酸。
師:亞硫酸是剛形成的酸雨的主要成分,那么酸雨在降落到地面之前,成分會發(fā)生變化嗎?
【演示實驗】1.將瓶中溶液倒入燒杯,攪拌并用pH探頭精確測量溶液2~3分鐘內pH的變化情況。2.將攪拌后燒杯中的液體分入試管中,分給每組學生。3.播放視頻:二氧化硫在高空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與水化合生成硫酸。4.提供氧化劑:氯水、溴水、高錳酸鉀溶液、過氧化氫溶液。
【學生實驗】向收集二氧化硫的試管中滴加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塞上膠塞,振蕩,觀察現(xiàn)象。
【問題】1.分析為何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會發(fā)生變化? 2.如何證明生成硫酸?3.二氧化硫還能通過什么方式生成硫酸?4.還可以設計什么實驗證明二氧化硫有還原性?
生:1.溶液酸性增強,可能產生了硫酸。2.通過硫酸根離子的檢驗,可以證明產生了硫酸。3.通過視頻得出酸雨形成的第二條途徑,二氧化硫在高空粉塵催化作用下氧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與水作用生成了硫酸。4.二氧化硫還可以使高錳酸鉀和溴水退色,能證明二氧化硫有還原性。
師:我們了解了酸雨形成的過程,那如何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氣?從源頭杜絕二氧化硫的生成,還是做好防范措施?應從哪個環(huán)節(jié)入手進行防治?
生:可以使用無污染的新能源,如果不能杜絕二氧化硫的生成,那么就要控制它的排放,做好尾氣處理措施。
【演示實驗】針管內收集有二氧化硫氣體,抽入少量氫氧化鈉溶液,觀察活塞移動情況。
生:堿性物質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工業(yè)上可以在煤燃燒的過程中加入生石灰,起到鈣劑固硫的作用,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演示實驗】向收集有二氧化硫的試管中滴加少量品紅溶液,塞住膠塞,振蕩,觀察現(xiàn)象。
生: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紅退色,有漂白性。
師:剛才實驗中我們針管里還剩下一點氣體,剩余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硫呢?如何檢驗?
生:1.可以將其壓入到品紅溶液中,看品紅是否退色;2.可以將其壓入到高錳酸鉀溶液或者溴水中,看溶液是否退色。如果溶液退色,說明剩余氣體為二氧化硫。如果不退,則說明剩余的是空氣。
師:二氧化硫雖然對空氣造成了污染,但是二氧化硫的用途卻有很多,你能舉出一些嗎?
取代反應。濃硫酸加熱后主要產物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易被濕潤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亞硫酸,而三氧化硫與硫酸毒性相同。濃硫酸,俗稱壞水,化學分子式為HSO,是一種具有高腐蝕性的強礦物酸。
由于濃硫酸中含有大量未電離的硫酸分子(強酸溶液中的酸分子不一定全部電離成離子,酸的強弱是相對的),所以濃硫酸具有吸水性、脫水性(俗稱炭化,即腐蝕性)和強氧化性等特殊性質;而在稀硫酸中,硫酸分子已經完全電離,所以不具有濃硫酸的特殊化學性質。發(fā)煙硫酸是無色或棕色油狀稠厚的發(fā)煙液體(棕色是因為其中含有少量鐵離子),具有強烈刺激性臭味,吸水性很強,與水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并放出大量稀釋熱。所以進行稀釋濃硫酸的操作時,應將濃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斷用玻璃棒攪拌。
除了酸固有的化學性質外,濃硫酸還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質,與稀硫酸有很大差別,主要原因是濃硫酸溶液中存在大量未電離的硫酸分子(硫酸分子亦可以進行自偶電離),這些硫酸分子使?jié)饬蛩嵊泻軓姷男再|。
(來源:文章屋網 )
我的設計理念:利用SO2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多個典型事例,為學生“打開門”;通過對探究問題的精心設計、實驗的巧妙引導、漂白原理的精辟講解,讓學生主動“走進去”;在創(chuàng)新設計SO2性質的實驗中,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加強交流與互動,讓課堂 “活”起來。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課是對高中化學無機化合物知識的進一步完善,是整個高中階段元素化合物知識體系的重點之一。此外,本節(jié)課還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涉及了生活中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等環(huán)保知識,體現(xiàn)了“化學走進生活,化學回歸社會”的重要意義。因此,本節(jié)課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個很好的材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說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3.了解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1.領略實驗學習樂趣,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現(xiàn)個人價值。
2.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健康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兩面性(SO2利弊)的辯證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SO2的化學性質, SO2性質探究實驗的設計。
難點:SO2性質探究實驗的設計。
(四)過程與方法
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以問題為索引、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學生親歷科學知識的探索過程,初步掌握利用實驗推導物質化學性質的學習方法。
三、學法、教法設計
學法設計:本節(jié)課的基本學法是“啟發(fā)思考,設計實驗, 共同探索”的發(fā)現(xiàn)式學習。核心是教師帶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深度體驗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法分析:根據(jù)學情,本節(jié)課采用“以問題為索引、學生為主體,引導發(fā)現(xiàn)相結合”的探究式教學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fā)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動手操作,以達成對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接受,同時營造出師生互動、豐富和諧課堂氛圍。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六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景,啟發(fā)誘導
播放短片:“空中殺手”——酸雨
展示圖片:硫磺熏制的食物對比圖片和 2012年10月24日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表(部分)。
教師設置問題:
1.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主要來自哪里?2.酸雨是怎樣形成的?3.不法商販怎樣將銀耳、生姜、饅頭變得更白、更好看,來牟取暴利呢?
[設計意圖]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好奇心、產生求知欲。
(二)猜測性質,科學分析
學生活動:組內交流1分鐘,小組發(fā)言:從分類角度認識SO2的已知性質,猜測SO2的性質,并說出猜測依據(jù)。
問題預測:學生會預測出SO2的漂白性。(預設:如果沒有,教師可以引導)
[設計意圖]大膽猜想,初步認識SO2的酸性、漂白性。這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學習潛力和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fā)展,同時通過討論,充分發(fā)揮交流作用。
(三)制定計劃,科學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任務——如何用實驗證明猜測的正確性呢,引導啟發(fā)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活動:提出實驗方案(根據(jù)教師提供實驗儀器和試劑),相互交流(組內交流,組間交流,師生交流)、相互評價。選取可行性、安全性、環(huán)保性、顏色直觀性、簡潔性的最佳實驗方案。
科學分析、評價學生方案:
創(chuàng)新實驗1.取五只小青霉素瓶,分別裝水、濕潤的石蕊試紙、品紅溶液、氯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用5mL針筒抽取SO2分別注入五只青霉素瓶中,觀察現(xiàn)象。
教師提出深入探究:1.SO2使品紅溶液、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嗎?2.SO2漂白原理與氯水漂白原理相同嗎?
創(chuàng)新實驗2.用針筒分別將1中品紅溶液、溴水抽取2mL注入小試管,加熱,觀察現(xiàn)象。
分組實驗1、2,完成:SO2性質的實驗報告。
評價小組實驗成果、交流:選取兩組將實驗報告投影,對全班同學講解。
學生討論問題:1.酸雨是怎樣形成的?2.不法商販怎樣將銀耳,生姜,饅頭變得更白、更好看,來牟取暴利?3.SO2使品紅溶液、溴水、KMnO4溶液褪色,分別體現(xiàn)SO2的什么性質?
師生總結SO2的性質: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價。
■
[設計意圖]1.開拓學習思路,調動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深刻體驗SO2的相關性質;2.培養(yǎng)實驗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3.學會從實驗推導化學性質的學習方法;4.通過實驗現(xiàn)象與理論整合,加深SO2化學性質的理解和認識;5.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健康意識。
(四)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教師歸納總結并板書:SO2的有關性質。
學生思考:本節(jié)課我學到了什么?學會了哪些化學知識和學習方法,還存哪些困惑?
小組辯論:“我來評說SO2”
[設計意圖]培養(yǎng)歸納總結的能力、辯證觀點。
(五)當堂訓練,鞏固雙基
1.SO2有什么用途?
2.下列可以用來鑒別SO2和CO2的方法是( )
A.通入紫色石蕊試液 B.根據(jù)氣味鑒別
C.通入澄清石灰水 D.通入品紅溶液中
3.為除去CO2中的SO2氣體,可將氣體通入( )
A.飽和NaCl 溶液 B.飽和NaOH溶液
C.飽和NaHCO3溶液
D.飽和NaHSO3溶液
[設計意圖]“低起點、小步幅、多反復”。夯實雙基,查漏補缺。把握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六)布置作業(yè),課后探究
必做題: 教材95頁1、3題,96頁5、8、9題。
選做題: 如果等體積的SO2與Cl2混合通入瓶紅溶液,溶液會褪色嗎?
[設計意圖]必做題面向全體,反饋雙基知識;選做題注重知識的延伸性和連貫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O2)
1.物理性質:無色,有刺激性氣味 ,有毒氣體,易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學性質
(1)酸性氧化物:SO2 + H2O ?葑H2SO3 (可逆反應)
(2)還原性:
(3)氧化性(弱):■
(4)漂白性:SO2的漂白性是因為其具有強氧化性。
3.用途
1、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能跟氧,氫,除碘外,金屬等大多數(shù)元素化合,生成離子型化合物或共價型化合物。
2、硫磺在空氣中燃燒,燃燒時發(fā)生藍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粉末于空氣或氧化劑混合易發(fā)生燃燒,甚至爆炸。
3、硫單質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跟碳在高溫下生成二硫化碳,常溫下跟氟化合生成六氟化硫。
4、硫以游離態(tài)和化合態(tài)存在于自然界中,化合態(tài)主要有硫化物和硫酸鹽。
一、火柴的化學組成及原理
火柴包括三部分:火柴頭、火柴桿和火柴盒.
1.火柴頭:火柴頭中主要含有氯酸鉀(KClO3)、二氧化錳(MnO2)、硫璜(S)以及玻璃粉、
膠和其他輔料等組成.
2. 火柴桿: 火柴桿多用浸入磷酸銨(使火柴燃燒時余燼不易落下而保持較完整的焦棒)的松木條加工而成,靠火柴頭的一端涂有少量石蠟.
3.火柴盒:火柴盒兩側的摩擦層主要由紅磷(P)
、三硫化二銻(Sb2S3)、玻璃粉和膠等調制涂刷而成.
原理:在劃火柴時火柴頭和火柴盒側面摩擦發(fā)熱,放出的熱量,生成白煙, 4P + 5O2點燃2P2O5 .反應放出的熱量使氯酸鉀分解, 2KClO3催化劑2KCl + 3O2,生成的氧氣跟火柴頭上易燃物(如硫)反應S+O2
點燃SO2,反應過程產生的熱量,最終引燃火柴桿. 發(fā)生反應 C+O2
點燃CO2.
二、火柴在中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1.檢驗酒精燈火焰的外焰、內焰和焰心
將一根火柴桿迅速平放在酒精燈的火焰中,約1s后取出,可以看到處在火焰外層的那部分最先碳化變黑,內焰燃燒不充分(輕度焦黃),焰心處則無明顯現(xiàn)象,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內焰溫度較低,焰心溫度最低.
2.作火源,引發(fā)化學反應
在滬教版上冊32頁活動與探究2中,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在螺旋狀的細鐵絲末端系上火柴桿,用坩堝鉗夾住鐵絲并點燃末端的火柴桿,待火柴桿即將燃盡時迅速插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引燃鐵與氧氣的反應.鋁箔在氧氣中的燃燒,亦可采用同樣的方法.
3.用作檢驗氣體的工具
(1)檢驗氣體是否收集滿
①檢驗氧氣是否收集滿時可將帶火星的火柴桿放置于集氣瓶瓶口,若火柴桿復燃,則說明氧氣已收集滿.
②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時將燃著的火柴桿放置于集氣瓶瓶口,若火柴桿熄滅,則說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
(2)區(qū)別氣體
用燃著的火柴桿伸入三瓶分別盛有氧氣、二氧化碳和空氣的集氣瓶,根據(jù)火柴桿的燃燒狀況不同,即可將三瓶氣體區(qū)別開來.
4.驗證二氧化硫的性質
(1)驗證二氧化硫的氣味
火柴在整個燃燒過程中,只有硫與氧氣反應放出的二氧化硫氣體具有刺激性氣味,所以在火柴頭剛燃燒時,可以驗證二氧化硫的這一性質.這也是為什么平時劃火柴時有股刺鼻氣味的原因.這個實驗可算是簡便易行了.
(2)驗證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在滬教版上冊6頁觀察與思考實驗中,該實驗關鍵是燃燒產生的SO2要能充分被KMnO4溶液吸收,所以實驗在操作方法及器材選擇上可作一些改進.方法:取幾根折去了火柴桿的火柴頭放入一只干燥潔凈的試管中,同時把一團蘸有KMnO4溶液的棉團塞在試管口,用試管夾夾持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試管內火柴頭燃燒,產生白煙,可見浸有KMnO4溶液的棉球會逐漸褪色.該操作比較簡單可行,且實驗效果也很明顯.
5.觀察紅磷的顏色
因為火柴盒側面的主要成分為紅磷,所以我們平時就可以觀察到紅磷為紅棕色粉末狀固體.由于這種顏色比較柔和,易被接受,所以我們平時見到的火柴側面一般都沒有加其他顏料而呈現(xiàn)的是紅磷的本色.至于火柴頭,我們見到的各種顏色則是制造者們加入了各種相應的顏料的結果.
6.用火柴桿做木材干餾實驗
實驗操作:把一支玻璃尖管用酒精噴燈彎成90°,將幾根剪去火柴藥頭的火柴桿,裝入玻璃尖管中,用試管夾夾持,并用濕紙團封緊玻璃尖管的一端,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后火柴桿變成黑色,產生的氣體從尖管冒出,用火點燃能安靜燃燒,火焰高達2~3 cm,尖管彎角處凝結有黑褐色油狀液體,證明木材干餾生成木炭、木焦油和木煤氣.
7.用火柴做“試管大炮”實驗
在滬教版上冊13頁活動與探究:加熱試管中的火柴頭.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實驗成功率低,且每次實驗用到三根火柴頭,浪費資源,加熱火柴頭燃燒時有二氧化硫生成,污染環(huán)境,所以實驗在操作方法及器材選擇上可作一些改進.方法:用直徑3毫米,長5厘米的玻璃管,在酒精噴燈上給一端加熱熔化封堵,“微型試管”就做成了(僅能容下一根火柴).實驗時只需將一根火柴插入底部,用鑷子夾住對其底部加熱,火柴燃燒,橡皮塞象炮彈一樣被彈出.若多裝些火柴頭的火藥則實驗更刺激.此改進,安全、操作簡單、成功率極高.
8.制作微觀模型
一、物質的變化
例12001年3月11日13時,日本東海岸發(fā)生9.0級地震,地震引發(fā)大海嘯,造成巨大損失。下列由地震海嘯引發(fā)的破壞活動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房屋倒塌
B.山體滑坡
C.火山噴發(fā)
D.樹枝折斷
解析:本題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進行考查。房屋倒塌、山體滑坡、樹枝折斷這些災難發(fā)生時,只是物質的形狀發(fā)生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是物理變化。而火山噴發(fā)時,生成了二氧化硫等物質,是化學變化。答案 C。
二、物質的性質
例22011年3月17日,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一處天然氣管道發(fā)生爆炸,隨后引發(fā)大火。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下列性屬于甲烷化學性質的是()
A.極難溶于水
B.具有可燃性
C.密度比空氣的小
D.無色、無味的氣體
解析:本題是對物質性質的考查。甲烷的顏色、狀態(tài)、密度、是否溶于水都屬于甲烷的物理性質,而甲烷具有可燃性是通過甲烷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屬于化學性質。答案B。
三、性質與變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例3 2011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倡導綠色消費、支持綠色生產、共建綠色家園”,酒精是一種綠色能源。下列是對酒精部分性質與變化的描述:①酒精是一種無色透明、具有特殊氣味的液體;②易揮發(fā);③能與水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種物質;④酒精易燃燒;⑤常作酒精燈和內燃機的燃料;⑥當點燃酒精燈時,酒精在燈芯上邊汽化邊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據(jù)上述敘述可歸納出:
(1)用序號回答:屬于物理性質的是;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2)用文字回答:屬于物理變化的是;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性質和變化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判別時要把握好概念之間的本質區(qū)別,以及敘述時使用詞語的差異。物質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及是否溶于水是物質本身固有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酒精揮發(fā)、酒精汽化只是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是物理變化;酒精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的物質,屬于化學變化;酒精易燃燒是通過酒精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這一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化學性質。
答案: (1)①②③;④
關鍵詞:善學樂學;途徑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357-01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書本設計的各個欄目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課本,以達到活用課本的能力。
一、培養(yǎng)學生對定義關鍵詞的全面理解
一個定義,往往有幾個不同的關鍵詞。例如,物質的凝聚狀態(tài)一節(jié)中,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定義為:標準狀況(273K,101Kpa)下,1摩爾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為22.4L。
我們可以設計例題判斷正誤:1標準狀況下,1摩爾水的體積約為22.4L,2標準狀況下,1摩爾氯氣和氧氣混合物的體積約為22.4L,3 非標準狀況下,1摩爾任何氣體的體積可能約為22.4L,4常溫常壓下,1摩爾氯氣的體積大于22。4L。通過一道習題不同選項的設置,啟發(fā)學生從定義的不同關鍵詞下手進行選擇,再進行歸納,深化對定義的理解。再例如:電解質定義的學習:在水中或熔融狀態(tài)下,本身能電離出陰陽離子而導電的化合物即為電解質。我們出一道題,要求學生選擇出是電解質的1、氯化鈉2、碳酸鈣3、二氧化碳4、碳酸5、銅6、乙醇,通過對這些習題的練習,幫助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對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應該全面理解每個點,而非以偏蓋全,草草了事。
二、用好書本的圖表模型介紹,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添了一些更具體鮮明的圖表,物品模型,照片等,這些都是書本設計者精選的東西,蘊涵深刻的化學道理。例如,高一書本表1-4 1摩爾物質的體積,學生經過計算后,會在老師的提問下很自然地答出,1摩爾固體或液體的體積各不相同,而1摩爾氣體的體積都相同。老師在贊許的同時,幫助學生深入思考,1摩爾氣體的體積都相同的前提是什么?為什么要這個前提?氣體的體積由什么因素決定等等,為下文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作用是選好書本的圖表模型素材,精心設計好問題,決不能一下子將底全展現(xiàn)給學生,失去探究的趣味。
三、設計好合理的實驗設計教學,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探究能力
許多學生受初中一些錯誤的學法誤導,認為化學的學習只要背熟一些反應即可,對實驗只停留在描述現(xiàn)象,能分清對錯基礎上。結果是,在遇到新問題時,腦筋中很混亂,無法加工信息。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質和應用一節(jié),書本有三個實驗,可先讓學生自習實驗信息,大致判斷可能產生的現(xiàn)象和原因分析。老師在實驗一二氧化硫與水的反應前,可讓學生從酸雨知識下手,為了獲知溶解的多少,如何選擇實驗用品?產物酸堿性的程度如何檢測?實驗二在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同時,點出其漂白的實質是與有色物質結合成不穩(wěn)定的物質,緊跟著可設計一道演示實驗題目:二氧化硫通入氫氧化鈉和酚酞的混合液,顏色褪去??赡艿脑蛴心男?,如何證明自己的猜想哪一種是正確的?在經過分析和討論后,老師點出二氧化硫作為一種酸性氧化物,與堿反應成鹽,降低了堿性。這也是二氧化硫第一個性質的延伸。第三個實驗,二氧化硫溶液中加入氯化鋇前,先提問學生,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許多學生會脫口而出:有沉淀生成。老師在這時候做一下實驗,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沉淀,就急于想知道為什么,老師在這時候可作適當解釋,然后提問加入雙氧水,會有什么現(xiàn)象?然后從硫的化合價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從而引出二氧化硫的一個重要化學性質-還原性。
四、抓好復習環(huán)節(jié)的知識網復習,提高學生對比學習知識的能力
在進行硫酸的性質的復習時,我首先提出了一個實際問題現(xiàn)有一瓶濃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樣用簡便的方法將它們鑒別出來 在復習氯氣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氯氣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這些用途是利用了哪些性質;氯氣有哪些危害;怎樣預防和處理;在復習碳族元素時,我提出了一個看似與高考無關的問題焦碳,木炭,活性炭,碳黑是一樣的嗎?談談你對它們的認識?在復習鎂與鋁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大家討論從理論上說,用什么試劑除去鋁壺中的鍋垢最好?還有什么方法?在復習氧族元素時,我這樣提問黑火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古代就能制成黑火藥的有利條件是什么?如何解釋硫易碾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水酒精,易溶于CS2。所有這些問題的提出,既圍繞著高中化學知識展開,也圍繞著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既體現(xiàn)了化學的學術性,又體現(xiàn)了化學的社會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 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設計 實踐
0.引言
在新課標要求下,教育改革不斷升入,高中化學教學需要順應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化學素養(yǎng)。但是,在目前高中化學教學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急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以便提高教學效率。而支架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能夠以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1.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化學課堂教學設計
1.1基本原則
首先,以學生為主。目前,教育改革需要確保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學習教學觀念,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下更應如此,從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次,以問題為中心。學習主要是一種認知過程,在進行支架式教學的時候,主要以問題為主線,逐漸引導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從而獲取新知識與新方法、新思想等[1]。
1.2基本流程
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設計中,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其次對教學內容與情境進行設計,再次需要對支架進行設計,對合作學習進行設計,最后對評價進行設計。通過一系列的教學設計之后,可以確?;瘜W課堂根據(jù)計劃執(zhí)行,以便確保教學的條理性與系統(tǒng)性。
2.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分析
2.1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化學基本概念教學中的實踐
高中化學基本概念是化學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是將化學現(xiàn)象與事實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歸納與總結出來的理性知識,主要反映出化學現(xiàn)象與事實的本質。該知識是學生必要掌握的,并且也是難點。由于其概念知識比較抽象、枯燥,不容易被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化學基本概念[2]。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知識教學中,需要優(yōu)先對其教學進行設計,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主要目的是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進行了解,并明確其本質是電子的轉移過程,掌握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教學重點在于從化合價升降角度來了解其本質;難點在于對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了解與掌握。其教學過程主要以逐層搭建支架為主,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對反應概念進行引出,從而構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內容,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或者獨立探究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并幫助學生將其運用到實踐中。
2.2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化學元素化合物教學中的實踐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知識中的基本知識,在改善人們生活條件方面具有較大的作用。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識較多,記憶性較強,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獲取更好的知識[3]。例如,在“硫與氮氧化物”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二氧化硫與大氣污染知識進行支架式教學設計,設計的教學目標包括硫酸型酸雨的概念、原因、危害以及防止措施等進行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用途以及化學性質。重點在于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難點在于酸雨的原因與防治措施??梢酝ㄟ^支架式模式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便測定酸雨的PH值,并搭建支架來探討酸雨的形成因素,之后通過試驗探究其形成過程??梢酝ㄟ^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酸雨的危害以及化學相關知識點。教師可以根據(jù)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情況以及國內酸雨危害視頻與圖片等分析我國酸雨分布情況,并逐漸引導出本章節(jié)的知識點。可以通過模擬酸雨的小實驗讓學生了解酸雨的形成過程與化學反應原理,確定其形成原因,并對其進行防治。通過支架式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酸雨的形成過程,對其化學相關知識點進行理解,從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2.3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中的實踐
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均屬于程序性的內容,其主要是通過物質結構理論以及化學反應等理論的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基本理論知識體系,并逐漸形成微粒觀、結構觀以及平衡觀等理念。例如在化學反應速率與限度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化學反應限度”這一基本理論進行支架式教學設計,其設計的教學目標包括該理論的概念以及特點、性質等,理解反應達到最大限度的特點與本質。其教學重點在于其概念與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而難點在于其本質以及達到化學平衡時的特征。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有效地搭建問題支架,需要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以便正確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并逐漸引出“化學反應速率與限度”的概念,并對自身不懂以及質疑的地方進行提問,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其相關概念與知識框架進行構建與理解,并逐漸掌握該知識點。同時,對其實際運用進行有效的探討,以便提高自身的實踐運用能力。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圍繞二氧化硫與氧氣反應生成三氧化硫、一氧化碳與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這兩個反應進行分析,其中各個物質的量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教師可以通過這兩個反應將其概念引導出來,并進一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對其概念與特點進行熟練掌握。之后逐漸建立自身的概念體系框架,將其運用在實踐中??梢酝ㄟ^支架式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對化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簡化內容,以便確保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并培養(yǎng)學生探究、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
3.總結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通過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簡化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知識,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以便順應時代的需求,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炳林.支架式教學法及其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技術導刊,2013,2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