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2-16 07:57:3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這段小插曲引發(fā)了筆者對如何在教學中,提升兒童思維品質以提高教學效益的思考。中國古典詩文語言凝練、意境深邃、內(nèi)涵豐富,表現(xiàn)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是中華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然而小學生由于知識儲備有限,閱歷經(jīng)驗不足,加之古代詩文與兒童的口語表達相去甚遠,古詩背后宏大的歷史背景離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遙遠等原因,要想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走進詩文,有所思考與感悟,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實屬不易。在當下課堂模型建構的過程當中,筆者非常贊同采用矛盾質疑和還原背景這兩個模型要素來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矛盾質疑就是在教學的關鍵處通過引入矛盾沖突,把學生置于便于質疑、深入思考和換位辨析的情境之中,讓學生去審視、去評判、去質疑,從而推動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還原背景則是“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有意識的引入生活故事、背景故事、知識發(fā)明人的故事,還原當時發(fā)明的背景、情景”。(程紅兵:《課堂模型之明德設計》)
下面,筆者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為例,闡述矛盾質疑與還原背景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寫詩人赴京,在瓜洲隨船停留時遙望家鄉(xiāng),由此產(chǎn)生了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xiāng)的惆悵。通篇立意含蓄悠遠。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對照注釋和工具書能很快理解全詩的大意:從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水(一條長江)的距離,距離鐘山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兩岸,明月什么時候能照著我回到家鄉(xiāng)?
學生讀到“照我還”時能體會到該詩似乎是在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但是學生對詩中三個地名即“京口”“瓜洲”“鐘山”的具體方位是模糊的,對詩人所指的鐘山和哪個地方只隔著數(shù)重山也是不清楚的。還有,詩人此時身向何處,“照我還”是要回到哪里去,這些問題也是不得而知。此時,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擺在了教師面前:就字面解釋,學生獲得的思鄉(xiāng)之情只限于對“照我還”這三個字最淺層次的信息提取,如果學生對上述問題都是不清不楚的,又該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該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提升古詩學習的品味呢?筆者在分析了學生與學這首古詩之間的難點之后,基于學生學習的真實需求,采取了矛盾質疑和還原背景來拓寬兒童思維的空間,推進教學。
在學生能讀通全詩略知大意后,筆者首先設計了一道填空題,將學生的目光引向對詩中多個地名的關注,要學生討論后填寫下面題目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題目如下:
詩人要到( A )去,途經(jīng)( B )時泊船留宿一夜,他遙看(京口)距離( C )只隔著一條長江,( D )與(鐘山)也只隔著幾重山,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兩岸,明月什么時候能照著我回到家鄉(xiāng)( E )?
學生小組討論后,形成以下意見:
1. 對于A處詩人要去哪里,詩中沒有言明,大家都不得而知;
2. 認定B 處應該是瓜洲,因為詩題叫《泊船瓜洲》,就是指詩人將船停泊在瓜洲;
3. 認定C 處也是瓜洲,因為首句告訴我們“京口瓜洲一水間”。
4. 對于D處是何處,學生則產(chǎn)生了分歧,有人認為是京口,有人認為是瓜洲,但都是主觀臆斷,說不出理由。
5. 對于E處,詩中所指的想回來之處是哪里,大家也不得而知。
在此學生心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時,筆者引入還原背景要素,用PPT出示了一張標注長江中下游主要城市的地圖(如圖所示)供學生閱讀,再來作出推斷。這時,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注釋探究后發(fā)現(xiàn):京口即今鎮(zhèn)江,瓜洲在今揚州南面,京口和瓜洲一江之隔,鐘山就是今南京的紫金山,南京和鎮(zhèn)江都在長江的南岸,因此,題目中的D處只能是京口。詩人的行進路線應該是從南京(鐘山)出發(fā),到達京口(鎮(zhèn)江),再乘船渡過長江到對岸的瓜洲渡口停泊過夜,第二天再^續(xù)從陸路前行。詩人從瓜洲往南回看自己的行進路線,心聲感慨,才會寫下這首詩來,而詩人想“還”的地方E處應該就是鐘山了。
那么,詩人要去哪里呢?他為什么要去呢?他為何才啟程就想著要還呢?為了讓學生讀懂詩心,筆者再次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學生整合信息依舊不能解惑時,又及時插入補充資料,對王安石的生平及《泊船瓜洲》的成詩背景加以還原,以再次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突破情感認知沖突:“王安石(1021―1086),江西臨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家之一。青少年時代隨父親在南京居住,視南京為第二故鄉(xiāng)。宋神宗時任宰相,推行新法。因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皇帝也逐漸對王安石失去了信任。王安石萬般無奈,三年后,辭職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從此寄情于山水。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進京,他兩次推辭而未獲批準。1075年春天,55歲的王安石從鐘山出發(fā),上汴京(今河南開封)赴任。據(jù)說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邊,寫下了《泊船瓜洲》這首詩?!比绱耍瑢W生終于明白了:詩人要去的地方A是汴京,他是前往,且不得不去,這回去是禍福難料,前途未卜,因為只要他堅持變法,就會受到保守勢力的打擊、排斥,因此他才會憂心忡忡,感時傷景,還在途中就想著何時能回來。
此時,筆者又暴露出另外兩處矛盾沖突,引導學生思考,把學生的思維繼續(xù)引向深入:
師:古代交通多有不便,鐘山和瓜洲已隔著山山水水,正所謂重重疊疊山、曲曲折折路,路途本是遙遠,為何詩人還在詩中說是“一水”“只隔”呢?
(學生討論后,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生:因為詩人一心想著返鄉(xiāng),所以雖說路途遙遠,但他歸心似箭,所以再遠也不覺得遠了。
生:詩人的第二故鄉(xiāng)是鐘山,鐘山讓他感到親切,他想回到家鄉(xiāng),心里的距離自然近,實際的距離遠。
師:體會得真好!再請問詩人想回家鄉(xiāng)為什么會提到明月?明月與思鄉(xiāng)之間有聯(lián)系嗎?
(學生沉默靜思)
師(繼續(xù)點撥):為了表情達意,詩人常將看不見的情感與看得見的事物相聯(lián)系。例如明月就常被用來表達特殊的情意。你們能舉出古詩詞中描寫明月的詩句嗎?
(學生一下子活泛起來,思維的閘門再次被打開)
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鹅o夜思》,李白,表達了詩人思鄉(xiāng)之情。
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也是思鄉(xiāng)之情。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锻聭堰h》,張九齡。
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端{歌頭》,蘇軾。
生: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
……
師(點撥):月圓代表團圓。我國古代文人對月亮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常常在詩句中用月亮來寄托對家鄉(xiāng)、親人、友人的思念之情,這就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外國人不會有 “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感受,他們認為月亮在哪里都是一樣的明。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同屬哲理古詩,編者根據(jù)詩意及含義上的聯(lián)系,將其編排在一起,學生可以根據(jù)其中一首古詩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對比研究的方式,帶領學生展開了探尋比較。
一、對比,把握哲理詩意
哲理詩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并不鮮見,但讓學生正確解讀哲理詩,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尤其是《觀書有感》、《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類和讀書有關的古詩,學生在把握上存在著理解難度。為此,我先展開對比,讓學生將兩首詩做一個整體比較。
這兩首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首先從詩人來說,《冬夜讀書示子聿》的作者是陸游,《觀書有感》的作者是朱熹,同為宋代著名詩人。學生根據(jù)課前準備的資料,將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進行比對。陸游為宋代愛國詩人,其詩作大多書寫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南宋無能者的痛斥。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一生著書立說,創(chuàng)辦書院,講學傳道。
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有何異同?《冬夜讀書示子聿》從題眼可知,這是一首寫讀書的古詩,是陸游和兒子談讀書的詩,而《觀書有感》是朱熹對讀書的一些感悟,講的是自己瞬間的體驗。
在說理上,這兩首詩又有何異同?從共同點上來說,這兩首詩都是哲理詩,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抖棺x書示子聿》從教導兒子的角度,講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队^書有感》則從自己的瞬間領悟入手,體驗到“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思。
這兩首詩的哲理含義有何不同?陸游通過實例告訴兒子,讀書是知行合一的,既能讀到真知又要實踐真知,否則便是空紙一文,毫無用途?!队^書有感》中,朱熹感悟到讀書能夠使人明智,可以使內(nèi)心的湖面清澈如鏡,讓一個人保持聰明和睿智。
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梳理了兩首古詩的異同,從整體上把握了哲理詩的含義,從內(nèi)容上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拓展,豐富哲理詩韻
古詩教學的目的,并不只是讓學生會默寫,背誦古詩,而是要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詩韻的熏陶,思維得到發(fā)展,將哲理滲透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要想做到這點,拓展學生的思維,就要從課堂教學設計入手。
“這兩首古詩中,你理解最深的有哪句話?”學生從《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找到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是陸游舉出例子以告誡兒子。我從古詩的第一句抓起:“‘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ㄟ^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有學生想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币灿袑W生想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蹦敲丛凇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哪個字眼能夠表明讀書的真髓?學生從“紙上”和“躬行”找到這首古詩的關鍵所在,紙上代表的是理論,而不是實踐,只有將理論付諸實踐,才能收獲真知,否則便是膚淺的說辭,對積累知識毫無益處。
在《觀書有感》中,何謂活水?從詩的字面意思來解釋,那是半畝方塘的源頭,是清澈的源流所在。在古詩中,大學問家朱熹難道僅僅只是在談論方塘的清澈,追問方塘的源頭嗎?并非如此,作者如此追問,是以方塘的清澈象征人的睿智,以此闡釋讀書之于活水的關系:正因為不斷地讀書,才能用知識武裝自己,使自己獲得滋養(yǎng),更明智。
三、存疑,延伸哲理詩韻
古詩是語文閱讀教學園地里的花朵,每一朵都有著異常豐厚的積淀,學生一旦走進詩境,領悟到其中的意蘊,必能拓展思維。為此,我引導學生從唐詩談起,進行研究比對,看看《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這兩首古詩有何特征,與此種詩歌類似的還有哪些古詩。學生認為,這兩首詩的哲理意蘊非常豐富,之前學過的《游園不值》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也有著豐厚的哲理意蘊,與這兩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還有《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那么,還有哪些詩能給人這樣的感悟呢?學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繼續(xù)探索,我讓學生在課外多找相關的古詩,進行自主探究,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fā),自己體會。
哲理詩的豐富內(nèi)涵,對我們來說,有什么用呢?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認為可以將哲理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如談到讀書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就要用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談到要積累豐富的知識,蕩滌自己的心靈,就要用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貴有疑,疑能得教益。因為疑問,學生有了探究的熱情和興趣,獲得了語文探究的能力,打開了走進語文殿堂的大門。
【關鍵詞】古詩;教學目標;原則;科學描述
眾所周知,三維教學目標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全面、具體、恰當。所謂全面,即要關注到三個維度。所謂具體,即指在本節(jié)課中能夠具體實現(xiàn)的內(nèi)容。所謂恰當,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過高過低都是不科學的。是可操作、可觀察、可評價的。
在目前的古詩教學目標中,存在著重視“知識與技能”,忽略“過程與方法”,淡化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現(xiàn)象。往往只講詩句表面意思,輕視誦讀,略談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談意象意境,不欣賞詩詞之美。
一、在古詩教學中,制訂教學目標的原則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首先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一)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目的是讓學生讀得得法,讀得正確。對于不同的詩,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詩的基調,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情感去誦讀,引導學生分清輕重緩急,掌握頓挫,讀出節(jié)奏。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古詩教學,必須考慮到不同學段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三)整體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則。古詩的精髓在于它的優(yōu)美的意境和優(yōu)美的語言。這恰恰又需要人們在誦讀之時去整體感知和把握大意。所謂整體感知,就是要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從整體上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感悟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所謂把握大意,就是讓學生大體上明白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就行。
(四)情感教育與情景感悟相結合的原則。文道統(tǒng)一,這是語言教育歷來堅持的一條原則。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使學生具有健康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項重要目標。在古詩教學中,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及古詩特征,應著重加強小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他們基本的價值觀,引導他們不斷吸引優(yōu)秀的文化,樹立愛國,愛家的情懷。
二、結合具體課例,說明如何制訂教學目標
老師們在古詩教學原則基礎上,制定三維目標,就容易許多了。以《題西林壁》這首詩以例,先看一下原來的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過程與方法: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描述“教學目標”時都會分三個維度來寫。這說明教師遵循了基本原則,希望盡可能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但教師往往對知識與技能目標描述得最具體,而對讓學生達到的目標――“經(jīng)過……過程,體驗到……理解……運用……掌握……”是不能較好描述的。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彪y道不是能力方面的目標嗎?
那如何修改呢?
(一)老師們對“科學描述三維目標”的要點要明確:
1.教學目標表述的基本方式。
一是采用結果性目標的方式,即明確告訴人們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么。描述時所采用的行為動詞要求明確、可操作、可測量。
二是描述時采用體驗性或表現(xiàn)性目標的方式,即描述學生自己的心理感受、體驗或明確安排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所采用的行為動詞往往是體驗性的、過程性的,這種方式指向無需結果化的或難以結果化的課程目標,主要應用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域。
2.描述教學目標時,一般要考慮以下四個因素:
行為主體――體現(xiàn)了誰?(學習者)
行為動作――做什么?(可觀察到的學習行為)
行為條件――在什么條件下?(支持學習的環(huán)境)
表現(xiàn)程度――做到什么程度?(行為的標準)
3.教學目標的描述,也有專業(yè)的術語(如圖)
所以,可以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調整為:
上面教學目標的表述,與前面教學目標表述相比較,主要目標雖然大致一樣,但實現(xiàn)的途徑卻大相徑庭,前者是要求學生達到的結果,而后者則強調了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是學生自己在參與體驗中獲得知識的過程,提高能力的過程。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達到“感受美景,感悟哲理”的途徑和方法是“利用多媒體資料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這一情感態(tài)度目標,是借助“閱讀體驗感悟”來達到的。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三維目標的表述不只是教師的教學意圖,而是將三維目標有機的滲透融合。
綜上所述,在設計過程時,教師要思考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設計是不是遵循了古詩詞教學的基本原則。
第二,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夠不夠細、夠不夠科學,有沒有梯度。
第三,對于需要經(jīng)歷長期過程的內(nèi)容,如程序設計,由于無法放在一個大的任務下,教師還要考慮怎樣設計一個層次遞進的過程。
[關鍵詞] 數(shù)學課堂 鮮活 生命力
我們現(xiàn)實中的數(shù)學課堂,舊的課堂模式在相當范圍內(nèi)仍大行其道,無情地扼殺了學生的想像思維,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呆板,更無新鮮活力可言。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美好的課堂就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是生動鮮活的課堂。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此談幾點關于情境教學賦予數(shù)學課鮮活的生命力的認識與體會。
一、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必要性
構建一個好的教學平臺——情境的創(chuàng)設顯得尤為重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貼近教材、貼近生活的有效情境,對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必不可少。筆者認為,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必要性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
新課改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已學習的知識基礎上的重新構建的過程。數(shù)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成為連接學生已有經(jīng)驗和新的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紐帶,在確定數(shù)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教學過程中也就必然需要一種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有效的情境,可見創(chuàng)設情境是必需的。
2、情境的創(chuàng)設體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造性。
數(shù)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體現(xiàn)了對數(shù)學信息的提煉,情境本身就帶有本章節(jié)知識點,章節(jié)與章節(jié)之間知識點的關聯(lián),也代表了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認識。情境產(chǎn)生的復雜性在于教師對情境本身的理解和學生對情境意義的認識,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共同探索、共同發(fā)現(xiàn)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通過這種多源地交流達到對教學內(nèi)容的良好溝通,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思想的碰撞得到了共同的發(fā)展和提高。
3、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間。
一個良好的情境的提出,對于學生來說就像進入了一個巨大的磁場之中,這種“場效應”能夠使學生將許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不斷提出,在這種效應的激發(fā)下,交流活動不斷增加,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時常得以顯現(xiàn)。此時教師的地位已經(jīng)弱化,學生作為主導,教師進行引導,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真正出現(xiàn)。
二、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常用方法
1、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
在數(shù)學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就是將教學內(nèi)容,通過各種需要進行處理,以“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主要是要展示教師描繪故事情境的能力,如何通過繪聲繪色的語言調動學生視聽覺,使學生盡可能多的進行感官理解和知識構建,盡快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狀態(tài)。教師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為基礎的,并且要體現(xiàn)故事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合理遷移。
2、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置障礙,讓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tài),將其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重要原則是激情引趣,即通過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興趣。
3、創(chuàng)設協(xié)作情境。
學生通過競爭、協(xié)作等方式進行學習,針對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一般情況下,在數(shù)學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協(xié)作學習情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對搜集信息的整合;對學習任務和目標的確定;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成果的交流;教師總結與評價。
4、創(chuàng)設模擬實驗情境。
實驗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之一。恰當?shù)膶嶒灴梢允箤W生把當前學習內(nèi)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jīng)知道的事物相聯(lián)系,并以這種聯(lián)系加以認真思考,從而建構起當前所學知識的體系。但實驗的條件在課堂上并不一定能都得到滿足,而創(chuàng)設模擬實驗情境可以取代。如上七年級《可能性的大小》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自帶骰子等物品,課上進行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然后通過學生手頭的計算器來模擬產(chǎn)生隨機數(shù),讓學生比較真實實驗與模擬實驗的結果,從而對可能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有一個直觀的印象。
三、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素材來源
1、從數(shù)學故事中引出情境。
數(shù)學故事、數(shù)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了解數(shù)學知識的起源,提高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興趣。例如:相似三角形識別一課,可以引用這樣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一位神殿的司祭長陪同他去參觀胡夫金字塔,泰勒斯問司祭長:“你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嗎?”司祭長告訴他:“不知道。”泰勒斯說:“我可以馬上測出金字塔的高度。”說完,泰勒斯隨即從白長袍下取出一條結繩,在他的助手幫助下,測得塔高是131米。此時提問:“誰能說出泰勒斯是如何測出塔高的?”學生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本節(jié)課的相關知識??梢姡脭?shù)學故事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新學內(nèi)容的強烈關注,使他們帶著求知欲、好奇心主動地學習。
2、從日常生活中濃縮情境。
數(shù)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現(xiàn)象入手,抽象濃縮出可供選擇的情境,讓學生易于接受所學的新知識,從而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上同類項一課之前我在電腦上面準備了下面許多圖片:洗衣機、蘋果、書柜、沙發(fā)、電視機、香蕉、空調、西瓜、躺椅、電冰箱、床、草莓等,看似毫不相關,但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進行分類,學生毫不費力的將以上物品按家電類、水果類、家具類一一歸類。借此,在表揚學生聰明才智的同時,適時地提出了同類項的概念,學生接受明顯比較容易??梢?,生活場景的穿插和引用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要。
3、從時代變化中提取情境。
我們每天都會通過收看電視、讀書讀雜志、上網(wǎng)來獲取有用的知識,從各種紛繁的新聞中我們知道了每天發(fā)生的事件甚至整個世界的變化;于是,我們可以通過提取其中獲得的相關素材來創(chuàng)設數(shù)學情境。如前不久,央行多次提高了存儲利率,借此情境可以讓學生在計算利率變化前后的獲利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更多有關存款、儲蓄、利息利潤等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來;再如,報紙上一再登出某某買彩票中500萬的信息,在學習機會大小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大致地估算中獎大小的幾率,隨后在這個基礎上,提出許多不同的事件,讓學生對不同事件的可能性大小進行逐一排列,這樣學生就能夠解決這樣一類看似很容易出錯的問題了。
4、從其他學科中借用情境。
新教材越來越強調各門學科之間的整合與聯(lián)系,數(shù)學與物理化學之間本身具有很多的契合點;而對于像語文、美術、音樂也可以進行情境借用,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我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次嘗試:在一次畫三視圖的公開課上,我采用了對廬山的同一山峰不同角度拍攝風景圖片配合音樂,并引用了蘇軾的《題西林壁》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了不同方向看同一物體的不同效果,各學科的同時滲透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身心發(fā)展的數(shù)學情境,對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展現(xiàn)教師風采,提高教學質量起著必不可少的關鍵作用。教師通過有效的數(shù)學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展現(xiàn)了數(shù)學世界的豐富多彩,更賦予數(shù)學課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