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6-30 08:28:4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設計教案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口技》的作者以成功的文學實踐妥善地突破了以文記聲的局限,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化聲為形,以文記形,把聽覺形象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即的視覺形象,把作用于聽眾兩耳的聲音,改變成作用于讀者的雙目,形成文學價值較高的書面語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一
授課內容: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從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領悟中國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2.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課文大意。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背誦全文。
4.掌握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及其表達作用。
二、教學設想:
1.重點:積累文言詞語,背誦全文。
2.難點:學習文章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技法。
三、設計思路:
(1)以“表演激趣——整體感知——合作探究——遷移拓展”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教師注重提倡學生之間互相質疑問難和培養(yǎng)學生互相切磋的團結合作精神,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2)“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悟,在讀中感,以此為切人口,理解文意,從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古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普通的嘴,競能將如此眾多的樂器模擬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嘆為“聽”止。我們把這種藝術叫做口技,它是中國傳統(tǒng)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歷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環(huán)也描繪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筆下那位藝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聲音世界呢?
二、誦讀課文
1.初讀
(1) 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嗣( ) 頃( ) 傾( ) 囈( ) 絮( )
叱( ) 鼻句 ( ) 間( ) 許許( ) 曳( )
幾( ) 嘩( )
犬吠( )
2.課內朗讀。
自讀: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斷句。
聽讀:教師范讀?
(學生接觸文言文的量不多,通過反復的讀、形式多樣的讀,培養(yǎng)朗讀文言文的語感。)
3.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 會: 適逢,正趕上 施:設置 安放
少頃:一會兒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畢:全 絕:極點,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 曳:拉
雖:即使 名:說出 奮:卷起
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 走:逃跑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理解的字、句,疏通文意
(1)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2)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
(3)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即使一個人有百只手,一手有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百張嘴,嘴上有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2.思考:口技藝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教師點拔,幫助學生找出標志時間推移的副詞及不同階段場景的內容,幫助學生討論歸納。)
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jié):
夢中驚醒 _____ 漸入夢鄉(xiāng) ______ 火場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賞
合作討論探究以下內容:?
文章中的這位口技藝人使用了哪些道具呢?
明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課文中的口技藝人模仿了哪些聲音?觀眾反應如何?
明確:犬吠?欠伸?囈語?兒啼?婦嗚?夫叱?絮絮,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咳嗽,大呼、齊哭、百千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等。
觀眾反應: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意少舒、稍稍正坐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表演精彩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翻譯全文。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3.感受和領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妙神奇。 二次備課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口技表演中領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深奇妙。 教學難點
1.細膩生動的描寫,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批改或抽查預習案。 《口技》預學案
一、預學目標:
1、能通過注釋和查閱工具書嘗試翻譯課文,并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2、能條理清晰地復述三個場景。
二、預學提示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fā)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述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三、預學作業(yè)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少頃( ) 犬吠( ) 囈語( ) 意少舒 ( )
曳( )屋許許( )聲 幾欲先走( ) 夫齁聲起( )
無敢嘩者( ) 叱大兒聲( ) 中間力拉( )
解釋加點詞(此類活用)?。?
婦撫兒乳 善口技者 不能名其一處 會賓客大宴
婦手拍兒聲 無不伸頸,側目
解釋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會賓客大宴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當是時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賓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雖人有百手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兩股戰(zhàn)戰(zhàn)
4、辨析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將它們分別填在橫線上。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發(fā)生:
表示同時發(fā)生:
表示相繼發(fā)生:
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fā)生:
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fā)生:
5、課文真正寫口技表演是哪幾個段?寫了幾個場景?請分別復述這幾個場景。
教學設計
一、分享
(一)導入新課
關于口技:它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fā)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fā)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蚱溜L的后邊,俗稱“隔壁戲”?,F(xiàn)代口技表演,演員不必隱身,改為借助擴音器發(fā)出各種聲響,并且可以借助于動作、手勢。
(二)作者簡介
林嗣環(huán),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犊诩肌芬晃倪x自《虞初新志》?!队莩跣轮尽肥乔宕鷱埑本帉懙囊徊抗P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
(三)讀準下列加粗的字,聽讀課文
少頃( ) 犬吠( ) 囈語( ) 意少舒 ( ) 曳( )屋許許( )聲 幾欲先走( ) 夫齁聲起( )
無敢嘩者( ) 叱大兒聲( ) 中間力拉( )
(四)學生翻譯課文,教師糾錯,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
善:擅長 廳事:大廳、客廳
施:設置 安放 少頃:一會兒
但:只 聞:聽見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畢:全 絕:極點,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間:中間夾雜 曳:拉
雖:即使 名:說出 奮:卷起
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 走:逃跑
二、拓展
(一)理清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第二部分(2—4)寫表演過程
一家人夢中驚醒(由睡到醒)
中間的三個場景 : 一家人漸入夢鄉(xiāng)(由醒又睡)
初一語文《口技》教案設計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掌握積累課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詞以及通假字的現(xiàn)象。
三、掌握表示時間的詞
能力目標:養(yǎng)成誦讀文言文的好習慣,學會在誦讀中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積累課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詞以及通假字的現(xiàn)象。
教學方法
朗讀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山東省濟寧市有一個小伙叫劉大成,2010年2月16日在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年度總決賽上,憑借自己的文藝特長一炮打紅,被評為2010年度星光大道總冠軍,劉大成迅速紅遍大江南北。
我們同學知道他的文藝特長是什么嗎?
口技。它是一種運用口腔發(fā)聲技巧,來模擬各種聲音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現(xiàn)在我們可以通過電視看到他精彩的表演。其實,口技在古代就已廣為流傳,但古代沒有錄象、錄音設備,不能記錄當時表演的實況,古代藝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過文字記載流傳下來。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場用文字形式記載的口技表演,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環(huán)寫的《口技》。
二、走進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林嗣環(huán),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
2、出處:《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队莩跣轮尽肥乔宕鷱埑本帉懙囊徊抗P記小說。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教師出示易讀錯的詞。
少頃(shǎo) ?囈語(yì)?
?叱(chì)
中間(jiàn)
曳(yè)屋
?許(hǔ)許聲? ?幾(jī)欲 ?犬吠(fèi)
齁聲(hōu)
意少舒(shǎo)
2、學生放聲自讀,體會語氣節(jié)奏。
3、下面請同學們歸納整理文言詞匯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的現(xiàn)象。
可以小組合作。第一組找古今異義的詞,第二組找一詞多義的詞,第三組找詞類活用的詞,第四組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 古今異義詞:
會賓客大宴?(會古義:適逢,正趕上?今義:會議?)
但聞?(但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但是)?
稍稍正坐(稍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兩股戰(zhàn)戰(zhàn)(股 古義:大腿 今義:屁股)
幾欲先走(走 古義:跑 今義:行走)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中間 古義:其中夾雜 今義:方位詞)
(2)一詞多義:
①絕:A、以為妙絕(副詞,極,非常?)
B、群響畢絕(動詞,斷絕,消失)?
②妙:A、眾妙畢備(名詞,妙處)
B、以為妙絕(形容詞,奇妙)?
③坐:A、眾賓團坐(動詞,坐下)
B、滿坐寂然(同“座”,名詞,座位)?
(3) 詞類活用:
婦撫兒乳 (?乳:喂奶,名詞活用作動詞?)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目:看,名詞活用作動詞?)
不能名其一處(?名:說出,名詞活用作動詞?)
(4)、通假字:滿坐寂然、滿坐賓客坐:通“座”,座位。?
同學們找的很對也很全,希望我們同學們課后再對你沒找的文言現(xiàn)象進行歸納整理。
4、接下來再?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并歸納概括。
表示突然發(fā)生的:忽 忽然
表示同時發(fā)生的:一時
表示相繼發(fā)生的:繼而
表示在特定時間內發(fā)生的:是時
表示很短時間內發(fā)生:少頃、俄而、未幾。
5、?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內容 。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通過描寫口技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發(fā)出的精彩聲響,以及賓客沉浸其中、如癡如醉甚至以假為真的反應,生動地再現(xiàn)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藝,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魅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準確理解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1、.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
2、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3、.揣摩語言,賞析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描述。
(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容。
2.解釋詞語:(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當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二題。
(二)教師范讀,并要求學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鍵性句子,說明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與練習一)
(三)解決上述問題;學生討論,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钡墓廨x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闭f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
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碧岢鋈牡闹行模恼f理,由此而展開?!皭廴辍迸c“勇于就死”,看來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濟世的革命者看來,是統(tǒng)一的。請在這一段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說明作者是怎樣將這兩者統(tǒng)一起來的。(原句略。小結:林覺民極愛其妻,正是這種感情升華,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為自己享受了愛情、家庭的
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盀樘煜氯酥\永?!倍视跔奚约盒〖彝ブ腋?,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fā)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這一段主要回憶夫婦生活中的數(shù)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中所追憶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憶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誰先死的談話,說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給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說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記愛妻。第三件事是兩次離家未能將實情告訴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說明自己“至愛”妻子,怕妻子擔受不起沉重的悲痛。這三件事的共同之處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對妻子的眷念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即“吾至愛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論說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碑敃r國家腐敗,社會黑暗,災難深重。作者假設了人們命運的兩種情況,具體是哪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死”——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死去;第二種情況:“離”——“即可不死”,也可能“離散不相見”,“較死為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又怎能忍受?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問句式,請找出反問句,說明其作用。(啟發(fā)妻子深思,讓妻子理解、諒解自己的行為和心情。)此段后一層是囑咐后事,自己“死無遺憾”,希妻子把孩子撫育成人,繼承自己遺志。從這些說理與囑咐中,可見林覺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倍诘?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還是論述的深入?(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論。)
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進一步表達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拔崞饺詹恍庞泄?,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個革命
者,當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笨畤@“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
第7段,“當盡吾意為幸?!毕M拮油笍亓私膺z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p>
小結:鐘叔河序葉紹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愛國家、愛民族,真能為國家民族作出一點犧牲,而不是專門講大話唱高調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間,亦必有真感情、真愛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夠有民胞物與的胸懷,有對國家民族的真正責任感?!边@番話,驗之于林覺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
1、抒情是這封遺書的主要表達方式。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fā)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上發(fā)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記敘,二、四、六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
。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彩的詞語和表達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tǒng)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xiàn)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
1.了解鈉的物理性質、結構及用途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二、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用品
學生實驗用品:鈉、酚酞、小刀、鑷子、濾紙、燒杯、玻片、三腳架、石棉網(wǎng)、酒精燈、火柴等
教師演示用品:鈉、酚酞、玻璃鈉柱、錐形瓶、漏斗、導管(帶尖嘴)、大頭針、小燈泡、導線、電源、電極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引言]在人類已發(fā)現(xiàn)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tǒng)稱為堿金屬。
[板書]第二章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第一節(jié)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tài)硬度熔點密度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fā)現(xiàn)串聯(lián)在線路上的燈泡發(fā)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fā)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xiàn)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wǎng)上加熱,觀察現(xiàn)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xiàn)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xiàn)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jù)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wěn)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wěn)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xiàn)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fā)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講解]由Na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物質可使酚酞變紅可知,Na與H2O反應生成了堿,那么,反應生成的氣體又是什么呢?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xiàn)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jù)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顫?,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yōu)?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tài)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tài)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tài)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布置作業(yè)]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教學大綱對彈力沒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沒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彈簧秤的原理,學會用彈簧秤。
由于彈力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同時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彈簧測力計的原理,課程標準將它納入教學內容: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彈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具體事例和實驗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新教材在編寫這部分內容時,首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彈簧等,讓學生感受它們對手有力的作用,從而引出彈力的概念。然后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彈簧測力計等,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知道形變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建立彈力的概念;通過實驗,探究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通過制作,探究學習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
三、教學方法
建立彈力概念主要通過演示觀察、學生操作和交流討論的方式;學習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彈簧測力計的制作主要是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對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主要是通過交流評估的方式進行。
四、教學過程
(一)塑性、彈性、彈力概念的教學
由直觀到抽象,從現(xiàn)象中歸納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
(1)活動感受:學生的課桌上備有彈簧、橡皮筋、一段導線銅心、一段鋼絲,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把玩等活動感知這些物體的特點。
提問:通過大家的觀察、動手活動,你們對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點評:上述提問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誘導,因而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放,學生很可能會在物體(物質)的導電性、金屬與非金屬等方面加以認識,會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學生也會在物體能夠恢復原狀或不能夠恢復原狀方面加以描述,對塑性、彈性、彈力等概念逐漸明晰。當然,也不排除過度的開放會使學生顯得無所適從,這時,教師只要給予適當?shù)墓膭詈吞崾荆瑢W生也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2)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提出塑性、彈性、彈力的概念。
(二)關于彈簧測力計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彈簧的形變程度(伸長)與彈力大小的關系
讓學生經(jīng)歷基本的探究過程,通過觀察、實驗,然后總結出彈簧的伸長與拉力大小之間的具體關系。
實驗與體會:在彈簧或橡皮筋下面掛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
提問:對此現(xiàn)象你有什么想法?
點評:這一問題的提出能夠滿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學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學生會得到規(guī)律性的結論;善于動手實踐的學生會想到制作設計測力計。因為沒有限制問題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目的在于能夠引導學生得到三種不同的回答: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能夠用于工程技術上;我們可以根據(jù)同樣的道理設計制作一個簡單的測力計。而這三種回答其實都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作為一個探究活動,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時才真正進入探究,因為學生的類似以上的回答其實是試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結論性語言應該要求學生設計實驗進行論證。因此,可以說上述教學步驟僅僅是探究活動的一個引子。
2.彈簧測力計的制作探究
導引: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這一關系,并且我們也想到了根據(jù)這個道理可以設計制作一個測力計。那么,現(xiàn)在就請大家實際制作一個測力計,同時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設計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驟、合作等內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對測力計是應用了彈簧被拉得越長,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認識,以及對制作過程中用掛鉤碼作為已知拉力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過程??梢杂脤嶒炇姨峁┑钠鞑脑谡n堂上完成,實驗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種彈簧、各種橡皮筋、紙盒、圖釘、小塊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尋找合適的器材完成。
(4)交流評估。課堂上,先讓學生交流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獲得的經(jīng)驗,然后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彈簧秤,掛重物稱量,并和準確的彈簧秤進行對比,如有較大差異,分析誤差原因。
點評: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很難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完成上述探究活動,因此可以專門安排一節(jié)課時間(科技實踐活動時間或物理課)進行交流,將每一個同學的作品都展示出來,互相學習,并進一步完善。
(5)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根據(jù)制作過程中的認識以及在交流評估中老師的一些示范操作,讓學生討論和總結使用彈簧秤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包括測量范圍、零點、自由伸縮等,再進一步學會讀數(shù)。
點評: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設計突出了新課程實驗教學的以下幾個特點:
(1)提倡使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課堂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具體感知了彈簧、橡皮筋、一段導線銅心、一段鋼絲等生活中常見物品,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
(2)重視過程體驗。學生設計制作的具體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點,體驗探究的過程是教學的基本任務。
從“教案”到“學案”的改革,必須把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移到學生如何學,用具有公開性和透明度的“學案”來預先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我的做法是: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和教學要求,參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學生自學指導綱要,稱之為“學案”。一般是每學期初將整個學期的“學案”編制完成,每課時獨立一份;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發(fā)放到學生手中,人手一份。“學案”增強了教學的民主性和雙向交流性,使學生在正式上課前能預先借助“學案”自主學習,初步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概念、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問題,進行自我能力訓練,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交流。這樣學生依靠自己的學習能力可以完成的學習內容,就可以在課前先消化;學生暫時不能理解和解決的真正疑難問題留待課堂學習。課堂45分鐘就可以集中精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學生在自學時可能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老師沒有預想到的問題。預先得到這些問題反饋,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
在編制“學案”時,要依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步驟、分層次地從知識、能力到理論的運用逐步加深。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jù)不同層次目標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我在教學中的“學案”嘗試一般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知識結構、基本線索
包括學科知識結構、單元或章的知識結構、各節(jié)基本線索,它是學科知識的基本脈絡。通過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認識。既可作為學習前的自學路徑指南,又可作為學生學完后對所學知識重新回顧、聯(lián)系和系統(tǒng)化的參照。一般先由老師擬定一個知識系統(tǒng)框架,適當留出部分由學生嘗試概括,根據(jù)學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學生概括的分量,體現(xiàn)老師的主導作用。
二、基本史實概念和觀點
基本史實概念的識記、理解和掌握是學好歷史的基礎。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來設計自學指導,通常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項、過程、標志、特點等要素;三是事件的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或影響、意義、經(jīng)驗、教訓等要素。將這些要素以提問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現(xiàn),讓學生在自學同時完成題目,鞏固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
三、運用能力訓練
學習是為了運用。能力訓練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運用能力首先體現(xiàn)為對各種歷史問題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學內容要求,結合學科相關信息,如學科及教學、考試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觀點,對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歷史現(xiàn)象的內在、外在聯(lián)系進行分析,弄清現(xiàn)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論點與論據(jù)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基本史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訓練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幾年來各級考試所涉及的題型,包括直接選用例題和自己設計題目,根據(jù)各節(jié)不同情況也可以設計其他訓練形式。訓練內容以本節(jié)內容為中心,適當聯(lián)系其他章節(jié)相關內容,或中外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對比,在強調綜合學科能力的今天,要盡可能多設計一些跨學科的綜合能力訓練題。運用能力訓練應有一定層次的難度,學生自學時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訓練。
四、學生探索及反饋
在“學案”的最后預留一部分空間,作為學生自學探索的反饋。學生層次不同、思維方式有較大差異,自學過程中可能發(fā)現(xiàn)許多新問題、提出各種不同的思考。及時從學生的反饋中發(fā)現(xiàn)并正確引導,對培養(yǎng)學生開拓性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可以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記錄在上面,老師在課前收集反饋信息,準備好指導,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即時提出,供討論。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9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教育。
教學重點:
1、清成語故事中精辟的語句,揭示其比喻義。
2、強朗讀和復述訓練。
教學難點:
明白成語故事中包含著的深刻道理。
媒體設計:
投影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頭腦里已經(jīng)記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
(板書:6、成語故事三則)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大多由4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這里的“則”是什么意思?(量詞,當“篇”講)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過渡:課文中講了哪三則成語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讀生字表中的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3)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宇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4)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準備質疑。
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情況。
(l)出示生字詞。
楚國戳穿演奏腮幫俸祿濫竽充數(shù)南郭先生
(2)請你說說哪些字音容易讀錯,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翹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濫”、“祿”是邊音;“竽”是第二聲,不能讀成第三聲。
(3)啟發(fā)學生質疑:文中的哪些詞你不理解?讓學生通過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夸口:說大話。
戳穿:刺穿。(用實物進行演示)
腮幫:腮。(讓學生指指自己的腮幫,再鼓鼓腮幫)
俸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指導書寫
“楚”上下結構,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書寫時注意左寬右窄。第一、四筆都是“橫折”,不是“橫折鉤”。
“濫”左右結構,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奏”上下結構,下面是“”,最后一筆是“點”。
“俸”左窄右寬。右邊注意與“奏”進行比較。
“祿”左邊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寫成“水”。
四、布置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抄寫生字詞語(習字冊)。
第二教時
教學要求:
精讀課文,完成作業(yè)。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詞
1.抽讀詞語卡片。
2.填字成詞。
自相()盾畫龍點()()()充數(shù)張口()舌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討論:“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3.聯(lián)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讀《濫竿充數(shù)》
1.請同學們查,看看“濫”、“竽”、“充”、“數(shù)”這4個字分別是什么意思?
(“濫”就是不加選擇,“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充”指冒充,“數(shù)”就是數(shù)目)
2.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么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
理解句子:“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竿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p>
出示三個句子:
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
比較這三個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誰能用“總是”說一句話?
朗讀句子:“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p>
這句話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南郭先生裝模作樣的語氣)
3.后來他怎么又裝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讀課文,說說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像“南郭先生”這樣的人,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讀《畫龍點睛》
1.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
(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么不“點睛”?
(2)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
(3)“點睛”的結果怎樣?
2.逐題討論,指導朗讀。
(l)點睛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韻)所以人們覺得怎樣?(人們覺得奇怪、可惜)
(2)張僧繇為什么不給龍點睛?(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后來為什么又給龍畫上眼睛?(應游客的一再要求)
(3)“點睛”的結果怎樣?(點睛后天氣突變,龍騰空飛去)此刻人們的態(tài)度又怎樣?(驚嘆不已)
(4)讀這則故事時要讀出什么語氣?(要讀出人們由奇怪到懷疑最后驚嘆的語氣)
3.啟發(fā)想象,領悟寓意。
游客們看到畫上眼睛的龍真的騰空飛去,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自由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本課是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第5章《認識多媒體》的第二課時,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Windows XP系統(tǒng)中自帶的錄音機錄制聲音的步驟和方法。學會處理錄音機不能錄音的情況。
二、學情分析
1.三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但基礎知識不夠牢固。
2.學生對錄制聲音感到新奇有趣,積極性高。
3.學生在小組中能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聲音的錄制。
三、教學目標
1.復習第一課時內容: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影片和音樂。
2.學會尋找錄音機。
3.學會錄制自己的聲音。
4.學會保存作品。
5.拓展教學:如果出現(xiàn)錄音機無法錄音的情況,教學生如何處理。
四、教學重點
學會錄制自己的聲音。
五、教學難點
保存聲音。
六、教學時間
一節(jié)課40分鐘。
七、教學策略和方法
1.游戲激趣策略。通過競賽的游戲形式,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設寬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
2.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研究并解決。
3.自主實驗探究、小組學習交流策略。給學生創(chuàng)設大量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操作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進行小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空間。
4.問題引導探究的策略。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逐步引導,使學習內容深入。
八、教學環(huán)境及資源準備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網(wǎng)絡教室、教學系統(tǒng)、耳機若干。
2.教學資源準備。一段影片資料、一段音頻資料、課件、寫有各種聲音的紙條若干、學生自評表。
九、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一節(jié)課內容: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影片
老師在課前用Windows Media Player放一段介紹宜春視頻。
(二)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看到的是一段介紹宜春的視頻,從視頻中大家可以看到美麗的宜春。請問大家老師放的這段視頻是用什么播放器播放的呢?對,是Windows Media Player,它是Windows Xp自帶的播放器。我們的計算機不僅能播放視頻,還有錄音功能呢!下面我們來聽一段用計算機錄制的解說詞。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聲音的錄制》(板書課題)。
(三)進入新授課
1.尋找錄音機(板書)。
師:要想錄制聲音,首先要找到錄音機并學會使用它。同學們,你們知道錄音機藏在哪兒了嗎?老師告訴你們,你們把它找出來,它藏在開始菜單的程序/附件/娛樂菜單選項中,你能找到它嗎?給你們一分鐘時間找到并打開它。
生:找到后舉手示意。
師:現(xiàn)在我請一個學生操作給大家看。
學生操作:單擊“開始”;指向“程序”;指向“附件”;指向“娛樂”;單擊“錄音機”。
2.認識錄音機的界面(板書)。
打開錄音機后簡單介紹文件、編輯菜單的內容和作用。
3.介紹錄音工具:耳麥的組成和功能(板書)。
師:現(xiàn)在我們來認識一下錄音必備的工具:耳麥。
耳麥包括耳機和麥克風,麥克風簡稱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話筒。耳機是用來收聽聲音的,麥是用來收集聲音的,也就是說要錄制聲音必須對著麥發(fā)出聲音才有用。
4.聲音的錄制(板書)。
老師為學生示范錄音。
師:現(xiàn)在咱們來做一個游戲:老師這兒有一些寫好的聲音紙條,誰抽到什么聲音就表演這個聲音,老師來幫他錄制,好不好?
(1)(用教學系統(tǒng)演示給全體同學看)準備好了嗎?開始表演吧!
(2)學生為老師示范錄音。
師: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上來為老師錄一段音,老師表演什么好呢?我念一首唐詩吧!題目是《春曉》。
學生操作錄音步驟,結束后單擊播放按鈕播放錄制的聲音。
師:謝謝!請大家表揚一下他。
(3)學生練習。老師提出要求:同學們兩人一組進行錄音,可以錄制自己喜歡的任何聲音,希望大家互相協(xié)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錄完一個同學再進行互換。做完后的小組向老師示意。
(4)輔導學生完成錄制。對課堂進行巡視,對個別有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
5.保存錄音文件(板書)。
師:剛才大家在互相錄音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xiàn)什么問題?對,因為不會保存文件,前面同學錄的音便沒有了,非??上?。所以我們要學會保存聲音文件?,F(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保存聲音文件的方法。以剛才老師的那段錄音為例。
(1)教師講解操作步驟。
操作步驟1:單擊“錄音機”窗口中的“文件”菜單。
操作步驟2:單擊“保存”按鈕,屏幕上會出現(xiàn)“另存為”對話框。
操作步驟3:選擇好聲音存放的位置,在窗口的“文件名”文本框中,輸入文件名,然后單擊“保存”按鈕,錄制的聲音便保存起來了。
(2)請學生典型示范。把剛才錄制的聲音保存在桌面。(用教學系統(tǒng)演示給全體同學看)
注:由于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到尋找路徑,太復雜的路徑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所以老師先允許學生把文件暫時保存在桌面,以后的課中可以慢慢地加深保存路徑的選擇。學生對打字也不是很熟練,先讓學生用簡單的數(shù)字作為保存的文件名,以后的課中再要求學生輸入中文文件名。
(3)學生練習。學生把剛才錄制的聲音保存到桌面并通過系統(tǒng)提交作業(yè)。
6.成果展示。教師通過系統(tǒng)調出學生錄制的作品和同學們進行分享,并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7.拓展教學。可能會出現(xiàn)有個別學生錄制不了,沒有聲音的情況。這樣教師再度引入另一個問題:
師:為什么有些錄音機不能錄音,問題出在哪?下面老師告訴你解決方法。注意看清楚。
單擊“選項”菜單中的“屬性”
選擇“錄音”“確定”在麥克風的選擇框中打鉤
學生小組合作,實驗錄音效果,證實方法有效。
(四)小結本課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什么呢?
學:學會了如何用錄音機錄音和保存聲音文件。
師:回顧一下本課所學的具體內容。(邊看邊講解)
請同學們課后填好自評表并上交給老師,謝謝!
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下課!
(五)教學評價設計
1.總結。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學會使用錄音機錄音和保存錄音文件。學生通過練習掌握了錄音的操作步驟并學會了如何處理錄音故障。
2.學生自評。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回答下面的問題,并在括號內涂上顏色。
錄一首歌或一段解說詞:( )熟練( )會( )不會
保存文件:( )熟練( )會( )不會
找出錄音故障:( )熟練( )會( )不會
3.教師的教學反思。本人在設計本課時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故采用精彩的影片視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融入學生熟悉的畫面,讓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引入新課。本課采用講授與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通過展示學生的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再度活躍。
預期達到的效果:
(1)學生積極性高,完成情況良好。
(2)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完成教學內容。
(3)作業(yè)完成情況良好。
(4)作品展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流程表:
我們一直教育學生要學習先輩的英雄事跡,愛國精神?,F(xiàn)實生活中如何落實先輩的精神?有學生說真是生不逢時,和平時期,英雄毫無用武之地,怎么學習?針對學生的疑惑迷茫開展此次活動.
適用年級:高年級
活動目標:
在尋找身邊英雄,推薦英雄的過程中認識到“英雄”離我們并不是那么遙遠,“英雄”做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事。英雄就是認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平平常常的事他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也能成為英雄。
前期準備:
各小隊尋找、采訪身邊的英雄,拍攝采訪視頻,收集相關的實物、相片,上網(wǎng)搜索有關人物的報導作品。最后推薦一名英雄參與班級英雄比拼。
活動過程:
1、踩著《英雄兒女》的節(jié)奏進場各小隊向隊員推薦自己的英雄:
第一小隊:推薦人物——蔡其矯
小隊長提問:《我是大海的子民》這首詩是誰寫的?介紹蔡其矯其人,視頻播放蔡其矯故居、臥室、墓志銘“我是大海的兒子”,邀請蔡其矯的弟弟現(xiàn)場講述其哥哥的故事、接受隊員們的現(xiàn)場提問。詩朗誦《我是大海的子民》小隊長小結:蔡其矯作為抗戰(zhàn)時期著名的歸國華僑詩人,我們園坂村的一份子我們身邊的英雄他當之無愧。
弟二小隊:推薦人物——護送路隊的爺爺
隊長邊播放視頻辯解說:我們學校坐落于324國道旁,每天有一半的同學要橫穿車流不斷地國道,我們的學長就有人在過馬路時被車撞到?,F(xiàn)在車越來越多越開越快,看著飛奔的汽車要過馬路的我們心驚膽寒。自從來了護送我們過馬路的爺爺,我們橫穿公路不再害怕,爸媽放心老師放心,學習也更好了。謝謝你們護送路隊的爺爺,這是在護送我們過馬路我們難忘的一瞬間(展示小隊同學為路隊爺爺畫的畫),這是我們想對你說的心聲(誦讀為路隊爺爺作的小詩)演唱改版歌曲《雨花石》。
第三小隊:推薦人物——楊凱暉的爸爸
展示相片楊凱暉提問:大家認出這一位在冰天雪地高空工作的人是誰嗎?他就是我的爸爸一名電業(yè)線路工人。今天我就來講講我的爸爸(結合演講出示98抗冰救災時用過的物品厚厚的大棉襖、鋪棉的皮靴、棉耳罩,工作時的照片,結束工作后獲得的證書獎章紀念章)
第四小隊:推薦人物——蔡金坤
小隊長提問:我們學校有幾位老師,(出示視頻)這位時常出現(xiàn)在操場上的老師是誰?——他就是退休老校長蔡金坤。為什么推薦他為英雄請聽我們小組細細說。(以快板的形式介紹老校長為學校做的貢獻操場改造他奔波集資頂著烈日監(jiān)工、游說村里愛心人士捐款建立教育基金會、學校活動幫忙維持秩序)
2、投票表決你認為的身邊的英雄,請個別同學說說投票的原因
3、活動感言
4、輔導員小結:英雄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身邊就有英雄,他們沒有三頭六臂,他們不是遙不可攀,他們就是一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只是擁有一顆愛心:愛祖國愛家人愛生活愛自己的工作,相信未來我們也能成為一名英雄。
5、合唱由李煥之譜曲、蔡其矯寫詞的校歌,在歌聲中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