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1 17:10:1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概念隱喻理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

第1篇

>> 詩歌三級接受理論視角下《好了歌》的英譯對比分析研究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對中國古典詩詞英譯的啟示 認知突顯視角下的隱喻探析 認知隱喻視角下外貿函電隱喻應用研究 常讀常新的《好了歌》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對《紅字》中隱喻的分析 《好了歌》詩詞英譯兩個版本比較 模因視角下的認知隱喻研究 認知詩學視角下李商隱《無題》的概念隱喻研究 認知視角下的隱喻式翻譯研究 認知視角下的英漢愛情隱喻差異研究 認知和文化視角下英漢“教師”隱喻對比研究 認知視角下的“nose”(鼻)的隱喻 認知隱喻視角下英漢動物詞匯的聯(lián)想意義 認知視角下的漢英愛情隱喻異同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概念隱喻理論 論認知學視角下的概念隱喻 認知視角下宋詞中“愁”的隱喻 認知視角下的英漢動物隱喻對比分析 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理論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2] Joly, H.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 Hong Kong: Kelly &Walsh, 1892.

Joly譯文的校對也參閱了姜其煌.《好了歌》的七種英譯[J]. 中國翻譯, 1996 (4).

[13] Hudson, Elfrida. An old, old story [ J ]. China Journal, Shanghai, 1928 (8).

Hudson譯文,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4]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1929. 王1譯文,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5] McHugh, Florence and Isabel ( trans. ) The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1958. Machugh姐妹譯文, 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6]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 s, 1958. 王2譯文,同上參閱了姜其煌的論文。

[17] Bonsall,B.S. 2004. Red Chamber Dream,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邦斯/索爾神父的《紅樓夢》英譯文打字機打印稿(未公開出版),詳細網址為: 。

第2篇

【論文摘 要】本文通過對概念隱喻理論的簡要介紹,說明了將這一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中的意義和指導作用;隱喻理論對外語教學中的詞匯、語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著一定的啟示。

一、概念隱喻理論

認知語言學認為,通過一個概念域來理解另一個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的形成,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結構投射,即利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關性,將指示該事物的詞語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映射,借“它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該類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現(xiàn)。這里的所說的“該類事物”即A指目標域,一般是比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類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們比較熟悉、具體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隱喻具有常規(guī)性、任意性、系統(tǒng)性和不對稱性。前兩種特性為隱喻的一般特性,系統(tǒng)性和不對稱性為概念隱喻獨有的特點。

二、概念隱喻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1.詞匯的理解與記憶。概念隱喻理論與外語教學最容易結合也是應用最廣的方面是詞匯教學。Lakoff認為,我們日常生活在中70%的語言都源于概念隱喻,詞匯在外語教學中歷來都是難點和重點,由于受到結構主義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詞匯教學認為詞語與意義間的關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詞匯的機械記憶,忽略了詞匯間的認知聯(lián)系。往往出現(xiàn)學生將一個多義詞的每個意項分別的、單獨的加以記憶的現(xiàn)象,缺乏系統(tǒng)性有效的記憶與理解。隱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難為易、易記憶、易回憶性、生動有趣和具體形象等特點,可以被用來指導學生學習詞匯,改進詞匯教學。以單詞cool為例,其最初意義為涼的、涼爽的,后來引申出其他相關聯(lián)的含義:冷色的涼的、涼爽的冷靜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師可以借助圖示來解釋cool的本義與比喻義之間的聯(lián)系,說明不同詞義的擴展和轉化是隱喻思維的結果。在詞匯教學中應用概念隱喻理論可以幫助學習者形成推理規(guī)則,減輕學習負擔,省去了死記硬背和重復記憶的麻煩,有助于形成長期記憶。

2.語法的習得。傳統(tǒng)教學,語法一直被視為中性的或是一套邏輯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數(shù)人將語法定義為語法書和教科書規(guī)定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從而把學習語法也當作是死被教條和規(guī)律的過程。語言作為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維的巨大成就,這一點往往被人們忽視。一種語言的語法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并且與民族特性聯(lián)接緊密。舉個簡單的例子,英語中的詞一般在作為句首或專有名詞時首字母才大寫,但第一人稱單數(shù)“I”無論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寫形式出現(xiàn)。如果在這里教師可以把英語語言文化中的崇尚個人主義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說明,相信學生對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中,閱讀是對詞匯和篇章的語義層面和意義層面的理解,是對文本意義的檢索和推斷,教師的重點放在了對詞匯、習語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學習理論將閱讀視為一種認知的、發(fā)展的和社會建構的任務,遠遠超越僅對書本詞匯的理解。閱讀理解應該是一種讀者從話語信息中建構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專家Katherine Maria對閱讀作了以下定義,通過以下三個因素的互動而從書本建構意義的完整過程:(1)讀者由語篇激發(fā)的知識,如詞語辨認能力、世界知識和語言規(guī)則;(2)讀者對作者用來建構語篇的語言之闡釋;(3)語篇閱讀的情景。對詞匯的隱喻認知方式在大腦中構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統(tǒng),以圖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在閱讀理解當中要注意詞語隱喻形成的系統(tǒng),幫助更好的形成對篇章結構、內涵的理解。學習者可以通過目標域與源域的不斷互動,同過兩者之間的相似形形成聯(lián)想,構建起對篇章文本的生動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認知隱喻理論認為,語言是表達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隱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們對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類的一般思維有進一步的認識。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又使得隱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賦予不同的含義,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隱喻來表達,如:漢語中“愛屋及烏”的意思到了英語中變成了“l(fā)ove me,love my dog”。處于兩種文化和思維模式的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難以將對方隱喻中的目標域與源域聯(lián)系起來,因為隱喻思維能力與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對隱喻的理解要取決于對該種文化的熟悉和理解,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一種文化模式下很常見的隱喻,在非本族語看來卻相當難以理解。學習文化的過程與學習該文化的隱喻思維能力不可分割。

參 考 文 獻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第3篇

論文關鍵詞:關聯(lián)論,隱喻,語境,最佳關聯(lián)

 

1.引言

隱喻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 也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人們對隱喻這一現(xiàn)象的探索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對隱喻的研究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重點,如今隱喻已發(fā)展為多學科研究對象,如語言學、語用學、語義學、哲學、符號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不同領域。對隱喻的研究也經歷了一條由修辭學、語義學,到語用學,再到認知科學的發(fā)展道路, 其中產生了對比論、替代論、相互作用論等多種理論。這些關于隱喻的理論分別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隱喻這一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 在不同程度上為闡釋隱喻作出了貢獻。既是語言現(xiàn)象又是思維現(xiàn)象的隱喻,是人類將其在某一領域內的經驗或知識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經驗或知識的一種認知活動。1986年,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論在闡釋交際與認知的同時語境,也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對隱喻提供了新解釋, 從而使人類對隱喻本質的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具有啟發(fā)意義。本文擬從關聯(lián)論的框架出發(fā)淺談如何更好地解讀隱喻含義, 從整體上把握說話人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 從而促進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說明隱喻的理解實際上是尋求隱喻的相似性, 而尋求隱喻相似性的過程是在適當語境下尋求隱喻間的最佳關聯(lián)。

2.關聯(lián)論

交際,是人類最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所謂交際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感情、思想、態(tài)度、觀點等的一種行為”(關培蘭等,1989:262)。言語交際就是“兩人或更多人之間的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Tubbs&Moss,1991:6&24)。Austin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Searle 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以及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都說明了一個共同又普遍的現(xiàn)象,即人們通常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圖,而是通過某種方式間接地實現(xiàn)。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 在他們的專著《關聯(lián)性: 交際與認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以關聯(lián)為原則,以演繹推理為理解模式的關聯(lián)論。它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言語交際過程中的信息推理過程,描述了人們對話語的認知過程以及話語本身與語境的關聯(lián)性。

關聯(lián)論是Sperber和Wilson基于J.A.Ford的認知理論,同時也是針對Grice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的修正和發(fā)展。關聯(lián)論把交際活動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交際,在交際過程中,人們不需要遵循合作原則,卻具有關聯(lián)的直覺語境,以關聯(lián)為取向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首先,把交際活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人們根據(jù)人類認知假設去理解話語,而人類認知假設的條件是關聯(lián)原則,這種關聯(lián)使得人們對話語的意圖做出合理的推理, 達到對話語的理解。其次,言語交際活動涉及兩種意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說話人說話時不僅表明他有傳遞某種信息的意圖,同時表明他有傳遞這種信息意圖的意圖。說話人的目的或意圖能夠被聽話人識別是由于交際雙方對認知環(huán)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具有共識。 另外,言語交際的過程,實質上是明示推理過程。說話人首先在其話語中通過某種能使聽話人顯映的方式表達意圖;所謂“明示”,就是說話人“明確地向聽話人表達意圖的一種行為”(Sperber & Wilson,1986:49),這個明示的過程一方面向聽話人明示傳遞的信息,即信息意圖, 另一方面又向說話人明示這個傳遞信息的意圖語境,即交際意圖。聽話人根據(jù)說話人的明示和相關認知語境, 努力尋找最佳關聯(lián)從而推斷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的過程,便是“推理”過程。

同時,“每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Sperber & Wilson,1986:158),即認為在正常交際中,聽話人總是力圖以最小的努力來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因此,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聽話人在語境中尋找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話語的關聯(lián)程度取決于語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和處理努力( processingeffort)兩個因素。在同等條件下, 語境效果越大, 關聯(lián)性就越強; 處理時付出的努力越小, 關聯(lián)性也越強(何自然, 冉永平: 1998)。聽話人付出處理努力就必定會獲得語境效果; 付出較大努力, 必然會獲得較大語境效果。而理解隱喻這一言語行為, 通常要付出較大努力, 相應地獲得的語境效果也較大。

3.隱喻

3.1 隱喻的產生

當原有的舊的概念已不能反映新的世界, 而需要認知和描述未知的或新的概念的時候, 可以用我們已知的概念去闡釋新的概念。這就是說, 用我們已知的、熟悉的事物來解釋我們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 這個過程正是隱喻產生的核心。它通過把已知的、熟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個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上, 從而加深了我們對不熟悉事物的認識, 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關聯(lián)論的根本原則, 即在相關事物或概念間尋找他們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隱喻正是人們使用隱含表達的產物, 表達了用語言的字面意義無法表達的意義。

3.2 隱喻的特征

隱喻的構成是在于它本身具有相似性。施喻者根據(jù)自己對目標域的認識或為了反映目標域的某一特征或特性, 尋找與之具有相應特征或特性的源域, 最終將源域映射到目標域之上。在此所說的兩個域之間的相應特征或特性其實就是兩者之間的相似性。所以,隱喻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相似性的選擇, 源域是相似性一方的載體, 而目標域則是另一方的載體, 彼此發(fā)生關聯(lián)的紐帶就是相似性。Ortony指出, 所謂相似性, 就是指兩個事物具有共同的屬性。相似性原則告訴我們, 人類往往將相同或相似的東西看作一個單位。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概念,正是因為不同概念范疇的事物只有具有相似性, 才能夠引起人們的類比聯(lián)想, 從而將兩種原本屬于不同概念范疇的事物構成隱喻。所以, 相似性是隱喻產生的基礎,是隱喻的基本特征。例如:(1)“歷史是一條長河,不斷又有細流的滲去和匯入。”歷史和河流屬于不同范疇的概念,但歷史與河流間必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他們具有相似性,正是相似性構成了隱喻。

4.關聯(lián)論對隱喻的闡釋

4.1 認知語境和隱喻認知

關聯(lián)論認為, 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語境,包括交際時話語的上文,即時的物質環(huán)境等具體語境因素,一個人的知識因素。交際者通過經驗或思維已把有關的具體語境內在化、認知化了(Sperber & Wilson,1986:15-16)。關聯(lián)依賴語境,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 聽話人在關聯(lián)原則指導下進行思辨推理, 從新舊信息提供的前提推導出說話人的交際意圖。而隱喻的識別需要語境提供線索,人們通過想象力努力在本體與喻體之間建立統(tǒng)一, 尋找喻底, 如果這種統(tǒng)一或喻底能夠適合當下的語境, 與上下文的意義一致, 就可以獲得隱喻意義。孤立的詞在嚴格意義上講不能被稱為隱喻,只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判斷一個詞是否用作隱喻。隨著語境的變化, 同樣一句話, 可以是非隱喻性話語, 也可以是隱喻性話語;可以理解為不同的隱喻意義論文開題報告范例。比如:

(2)“Jay is atiger.” 這句話是說Jay如老虎那樣兇殘,還是說Jay很勇猛,處在不同的語境假設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認知語境的關聯(lián)性是識別和理解隱喻的依據(jù)和基礎, 在聽話人對隱喻進行辨認和選擇時,聽話人的推理過程就是在多個認知語境中選擇對于新信息來說最具關聯(lián)性的一個。隱喻的理解靠的就是聽話人假定說話人的話語具有最佳關聯(lián), 在此基礎上運用自身關于喻體的百科知識, 構建前提, 推理結論, 從而獲得隱含意義。

4.2 最佳關聯(lián)和隱喻理解

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論中提出的最佳關聯(lián)原則能夠有力地對語言中的隱喻現(xiàn)象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解釋。因為隱喻的理解就是尋找相似性的過程, 從本質來說就是尋找其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

Sperber和Wilson 提出的關聯(lián)原則是: “任何明示性的交際活動都意味著本活動有最佳的關聯(lián)性”(1986:158)。聽話人在理解話語時, 付出適當?shù)奶幚砼Χ@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在正常的交際中, 聽話人總是在追求和遵循著最佳關聯(lián)的標準, 即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適當?shù)耐度氆@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而這一原則在隱喻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因為隱喻的理解是一個尋求其相似性的過程, 實際上就是尋找隱喻的本體和喻體的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

根據(jù)最佳關聯(lián)原則, 認知語境要求一定條件下對話雙方付出最小努力而獲得最佳語境效果。在這個意義上說隱喻是一個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 體現(xiàn)了最佳關聯(lián)原則。隱喻的理解和接受, 就是一個聽話人通過認知語境將接收到的話語建立在新假設基礎上進行關聯(lián)、激活, 選擇、推理, 最終獲得隱喻含義的過程。

5. 結語

綜上所述, 作為言語交際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及人類一種看待和認識事物的視角, 隱喻不可否認是一個認知過程。關聯(lián)論從認知角度對隱喻做出闡釋, 把隱喻過程看作是聽話人尋求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 同時認知語境在隱喻理解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隱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聽話人通過認知語境將接受話語建立的新假設進行關聯(lián)、激活、選擇、推理, 最終獲得隱喻含義的過程。關聯(lián)論以動態(tài)的方式來考察隱喻的工作機制, 為隱喻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新視角。但是,隱喻的解讀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需要繼續(xù)研究, 才能獲得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2]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李海輝.隱喻的關聯(lián)性解釋[J]. 外語教學, 2000(2) .

[4]林書武.國外隱喻研究綜述[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1) .

[5]劉振前.隱喻的傳統(tǒng)理論與理解模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10) .

[6]匡文濤.隱喻的認知語用學研究[J]. 外語學刊, 2002 (4) .

[7]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何自然,冉永平.關聯(lián)理論&認知語用學基礎[J] . 現(xiàn)代外語, 1998(3) .

[10]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關鍵詞 概念隱喻理論 高中 英語閱讀教學

0引言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專家和學者都對英語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及其關注,首先很多學者已經在英語閱讀教學上提出了一系列理論,其中有影響的理論有自上而下模型,自下而上模型,交互式模型,以及圖式理論。在中國,英語閱讀教學理論有了明顯的發(fā)展,已經不再是只關注于技巧方面,而是轉向多角度以及不同理論的實踐應用。而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專家學者多采用理論研究而很少采用描述性或者實證研究。概念隱喻理論已經不再被看做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是一種認知方法。發(fā)現(xiàn)該理論在英語教學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幾年也越來越多的人將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中。但是更多的專家學者指是關注于大學英語閱讀的教學,而在高中的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筆者在該論文中著眼于概念隱喻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Lakoff & Johnson (1980)兩位學者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了概念隱喻這一理論。Rivers(1997)年在其研究中提到教師、學生,文章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xiàn)了概念隱喻理論。汪少華(2005)指出隱喻認知理論主要包括概念隱喻理論和意象圖式理論這些理論都對英語閱讀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蔣中林(2011)從認知語言寫的角度中證明了概念隱喻理論對英語閱讀效率有促進作用。彭素強(2013)在英語教學在語篇動能進行了概念隱喻理論的分析研究。

正是基于以往的研究結果,作者發(fā)現(xiàn)概念隱喻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主要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概念隱喻理論進行實證研究。

1研究方法

作者將本次實驗定于高中二年級的兩個班,在這兩個班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一樣的。作者將其中一個班定為實驗班,另一個班定為對照班。其中對照班有24名男生26名女生。對照班是23名男生27名女生。作者選擇高二年級的學生是應為其已經經歷了長達的五年的系統(tǒng)的英語學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英語閱讀技巧。同時他們對高中的學習已經相對來說比較熟悉 同時也沒有高考的壓力。同時將此實驗應用于高二年級也可以為以后的教學提升提供必要的參考,對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提高也會有幫助。

2數(shù)據(jù)收集

首先,作者準備兩套高考閱讀試題,為了保證試題的可靠性,讓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做了第一套試題,獲得了預測數(shù)據(jù)。作者運用概念隱喻理論指導實驗班的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閱讀教學,而對于對照班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驗期后,作者讓這兩個班做了第二套試題,獲得了后測數(shù)據(jù)。然后對比前測和后測的數(shù)據(jù)然后進行分析。然后為了全面的了解概念隱喻理論在高中閱讀教學的應用實驗結果,作者在實驗前后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訪談和記錄,訪談的內容主要是關于實驗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作者對學生和老師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 教師的調查問卷主要是關于概念隱喻理論知識的儲備,英語閱讀教學的關注點,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新教學方法的應用。對于學生的調查問卷,主要是關于學生對 英語閱讀的重視程度,閱讀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課外英語閱讀的自主性。.

3數(shù)據(jù)分析

為了了解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作者對試卷,調查問卷以及訪談結果進行了分析。對試卷結果的分析是看概念隱喻理論的應用是否能夠提高高中學生英語閱讀水平。對于調查問卷的分析是為了了解高中學生和教師英語閱讀的整體現(xiàn)狀。最后,對訪談數(shù)據(jù)的分析是為了知道存在于高中生英語閱讀的主要問題。

首先,經過各個數(shù)據(jù)結果的分析,作者發(fā)現(xiàn)概念隱喻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內在意義。其次,這一理論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作者發(fā)現(xiàn)概念隱喻理論的認知功能在英語聯(lián)系、提高英語學習效率方面也扮演這重要的角色,同時也發(fā)現(xiàn)這一理論的應用能夠促進高中英語教學的進步。

4結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分析,作者發(fā)現(xiàn)概念隱喻理論的應用的確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有促進作用。首先,從詞匯方面來看,概念隱喻理論能夠幫助高中學生全面地的理解并記憶單詞,從而擴展詞匯量。接著從語篇結構和意義方面來看,概念隱喻理論能夠幫助學生完整的理解語篇表層含義以及隱含意義。最后,作者還發(fā)現(xiàn)高中教師的概念隱喻理論知識的儲備以及應用也有助于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I

[1] Goodman, K. S. 1998. The Reading Proces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 彭素強.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隱喻語篇功能[J].中國校外教育,2013(21):130-131.

第5篇

關鍵詞:隱喻識別;多學科交叉視角;計算思維;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TP31

隱喻普遍存在于人類語言中。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就在《詩學》中把隱喻歸入到修辭學領域中進行了描述。漢語隱喻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出現(xiàn)了“譬”(metaphor)的純熟運用。20 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了以Richard& Black為代表的語義互動隱喻學派,他們認為人的思維是隱喻生成機制的主要動因,為隱喻從修辭格向認知領域的過渡打下了理論基礎。到了70年代,Lakoff & Johnson[1]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理解抽象概念、進行抽象思維的重要途徑。此后隱喻的認知功能和在思維中的中心作用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90年代著名認知語言學家Turner & Fauconnie[2]創(chuàng)建了概念整合論(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進行了整合完善,具有更廣泛的解釋性。近幾年隨著計算機科學的迅猛發(fā)展,隱喻又成為了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熱點。目前學者們在多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對隱喻的識別理解進行多種嘗試[3-5],試圖推動對自然語言更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隱喻已經成為了一個涉及認知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

隱喻自動識別關鍵的第一步是要解開人類對隱喻理解的認知機制,建立語言的形式化模型,使之能夠以計算機能夠識別的形式表示出來。這一過程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認知語言學理論的指導。目前關于隱喻計算研究的綜述性文章主要針對隱喻模型設計、知識庫和數(shù)據(jù)資源建設及隱喻處理的應用方面進行介紹,而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角度對隱喻識別所涉及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探究。以期讓更多的研究人員不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更多的關注計算機技術背后的認知語言學理論基礎,同時為語言教育者提供一些計算思維和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語言教學的新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探討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的本質、識別機制;第二部分介紹計算機科學視角下的隱喻識別的研究進展。第三部分討論了隱喻識別對于計算機專家及語言學家和外語教育者的啟示和展望。

1 隱喻識別的認知語言學視角

1.1 隱喻本質

在認知語言學背景下,隱喻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中的聯(lián)想。概念隱喻觀運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以及意象圖式來解釋隱喻現(xiàn)象,認為隱喻的本質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領域。人類對隱喻識別是指在語境中發(fā)現(xiàn)隱喻表達,找出源域、目標域及映射域的關系。束定芳[6]歸納了人類對隱喻識別的兩種基本方法:(1)基于文本線索;(2)基于語義沖突。

1.2 基于文本線索的識別

隱喻表達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一定的語言標記,可以把這些語言標記作為隱喻識別的線索。這種研究思路在隱喻識別中非常直觀,起到一種“路標”的作用,具有較高的價值。通過隱喻標記語的明確指示,做出不能對該話語做字面意義理解而應做隱喻意義理解的明確引導。由于隱喻標記語的介入,人類對隱喻進行推理的時候,就能很容易地領會蘊藏的意圖,從而作出正確的隱喻識別。因此,隱喻標記語的使用明示了話語的語義邏輯關系,對隱喻的人腦推理過程起到了明示的語用制約,從而幫助理解與識別。束定芳[7]總結了隱喻表達的七種文本線索標記:

(1)領域信號或話題標志。如intellectual stagnation(智力上的停滯)、psychic eddy current(心理旋渦)、時間隧道、歷史悲劇。(2)元語言信號。直接用metaphor,metaphorical,metaphorically或“比如”等字眼。(3)強調詞信號。In fact,literally,actually,really,漢語中的幾乎、差不多、簡直等。(4)模糊限制詞。如英語中的a little,practically,漢語中的“有點”“某種意義上”等。(5)表示隱喻轉換的上義詞。如sort of,type of,“某種”等。(6)明喻。明喻是隱喻的一個種類,其比喻詞like,as,“好像”,“仿佛”等明確表明這是隱喻式話語。(7)引號。

根據(jù)上述認知語言學理論,在隱喻計算機自動識別領域,有一些研究工作是針對文本中的線索而進行的。本文第3.1節(jié)將介紹相關研究方法和技術。

1.3 基于語義沖突的識別

多數(shù)隱喻的出現(xiàn)并沒有什么明確的信號或標志,需要通過對語義沖突的理解來識別隱喻。語義沖突也稱為語義偏離(deviation),指的是在語言意義組合中違反語義選擇限制和常理的現(xiàn)象,是隱喻產生的基本條件。語義沖突可以產生在句子內部,也可以產生在句子與語境之間。Ortony[8]認為某一語言表達成為隱喻的第一要素是從語用角度或從語境角度看,它必須是異常的,即從其字面意義來理解有明顯與語境不符合之處。人類需要根據(jù)話語的字面意義在邏輯上或與語境形成的語義和語用沖突及其性質,判斷某一種用法是否屬于隱喻。

人類對隱喻的理解首先建立在上下文語境的基礎上,根據(jù)語言認知系統(tǒng)知識庫及涉身概念知識庫,對語言形式和字面意思進行分析,確定源域與目標域的語義沖突,并運用概念聯(lián)想提取機制判斷出映射關系,最后作出概念隱喻的判斷[9]。如圖所示:

2 隱喻識別的計算機科學視角

2.1 基于文本線索的方法

國內外很多學者對隱喻標記及其使用進行了分類和歸納總結[10-12],旨在通過文本線索的方法對隱喻進行自動識別。很多建立在對語料庫(如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中隱喻標記統(tǒng)計的基礎上,把標記隱喻的語言信號分為若干類別,并考察其在文本中的出現(xiàn)頻率與隱喻的使用關系。研究表明,雖然帶有語言標記的隱喻句在隱喻句總數(shù)量中存在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存在隱喻標記語的書面語中隱喻的比例達到了大約1/2的比例。除了隱喻標記語的詞匯層面,F(xiàn)errari[13]還把句法分析作為文本線索進行隱喻識別的研究。例如,通常作為隱喻標記的單詞metaphor,在句子“A metaphor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comparison is implied.”中作為主語出現(xiàn),此句不再是隱喻,metaphor也失去了標記的功能。這種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利用規(guī)則約束與機器學習相結合,從語料庫中統(tǒng)計隱喻的語言標記和句法信息出現(xiàn)的概率,以此作為文本線索進行隱喻計算機自動識別。

因為更多的隱喻不具有明顯的語言標記,所以這種基于文本線索的方法只能作為一種輔助來提高識別效果。在前面1.2節(jié)中認知語言學中提到的語義沖突關鍵作用基礎上,接下來探討從計算機自動語義分析角度進行隱喻的識別。

2.2 基于語義知識的方法

由于技術的局限,對這種方法的研究很少到應用認知語言學中的語言系統(tǒng)知識庫和系統(tǒng)概念知識庫,只是把字面上出現(xiàn)的語義或者邏輯不一致當作隱喻進行識別。例如:對于隱喻句“my car drinks gasoline”,由于動詞drink的語義優(yōu)先公式為((* ANI SUBJ)(((FLOWSTUFF)OBJE)(MOVE CAUSE))),發(fā)出drink這個動作的主語即drink應是生命體,而car屬于不具備生命體的語義類別,與系統(tǒng)中汽車文本中語義框架中出現(xiàn)的例如“消耗”等語義并不相符,因此造成了語義類搭配異常,形成隱喻的識別。

Fass[14]對基于語義知識的方法進行了早期的研究,建立語義沖突分類體系,并手工建立了語義知識庫,但對大規(guī)模的語料分析具有局限性,也耗時耗力。Mason[15]通過大規(guī)模語料庫自動獲取詞匯的優(yōu)選語義,從領域語料庫獲得詞匯的語義特征,對比特征語義沖突完成概念映射的優(yōu)選。但由于領域知識庫規(guī)模不足,此方法只能處理與動詞相關較簡單的概念隱喻,對于復雜映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利用詞典和語義搭配知識是基于語義知識方法的另一項應用。如Krishnakumaran利用英語詞典word-Net得到語義知識,計算詞語在語料庫中語義搭配的概率[16] 。同樣,楊蕓利[17]用《同義詞詞林》和《詞語常規(guī)搭配庫》來識別漢語語義搭配型隱喻。

另外,機器學習方法是隱喻自動識別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在處理海量信息上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和廣泛的應用[18-19]。面對日益增多的數(shù)據(jù)與計算機技術迅速發(fā)展,廣泛地嘗試探索基于機器學習的隱喻識別研究十分必要?;旧希朔椒ò央[喻識別的問題轉化成文本分類問題,最終達到識別目的。

3 總結與展望

3.1 語言學家與計算機研究者攜手共進

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對于隱喻識別,有著共同的研究處理對象及共同的奮斗目標――揭示人類語言中隱喻的秘密,開發(fā)人類語言智能的功能。利用計算機對隱喻進行識別,基于規(guī)則和統(tǒng)計相結合的辦法是有效辦法之一,只利用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計算機固然可以迅速地從大規(guī)模的語料中獲取隱喻知識,解決系統(tǒng)的一些具體問題,但是卻不能解釋確切的運行機制和其中的規(guī)則到底是如何建立的。所以需要語言學家對語言進行描述與規(guī)則制定,實現(xiàn)計算語言的形式化,這些都是跟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分不開的。同樣,語言學也需要進一步現(xiàn)代化。而計算機隱喻識別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方向與需求,一方面啟發(fā)語言學家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這必將深化語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計算機改造語言學理論,可以促進語言描寫的形式化、科學化和精密化。計算機科學的發(fā)展,不但為語言學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研究手段,而且擴展了語言學的研究視野。因此,語言學家與計算機研究者加強合作與支持,才能促進隱喻研究的重大突破。

3.2 隱喻知識庫與英語教學

隱喻的各種計算模型往往需要一個或多個知識庫的支撐,這是由隱喻的認知性所決定的。國外在隱喻知識庫方面發(fā)展比較迅速,代表性的隱喻知識庫有Sense-frame、Master Metaphor List、MetaBank和Metalude。在語言學教學實踐中,隱喻知識庫中所包含的詞條、對隱喻的描述以及例句、規(guī)則、分析等給學生提供了實際語言運用中的真實語言材料。這類知識庫所提供的語言學習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隱喻系統(tǒng),提高英語語感、促進語言習得。“教材中非真實語料的例句往往對學生有誤導作用,教學中應更多地使用地道的英語”[20]。例如,Master Metaphor List 知識庫的詞條 force下,隱喻類別示例如下:

Force is a substance contained in affecting causes

Put more force in to your punches.

Each sentence contained the force of an order.

Her death hit us with a lot of force.

Related metaphors: related to Causes are Forces.

Source domain: substance,contents,container,hitting.

Target domain: force.

知識庫中除了三個例句,還給出了與force類別相關的隱喻類別(Related metaphors:related to Causes are Force)。指出了隱喻的源域(substance,contents,container,hitting)和目標域(force),另外還有簡要分析的以幫助理解( note)。例句中都包含概念隱喻的影子。借助概念隱喻可以認識到隱喻表達形式的根源,將原本分散的形式內涵按根源進行歸類。隱喻知識庫所提供的概念隱喻系統(tǒng)使語言學習者了解到隱喻生成機制的原理,利用映射原理對知識系統(tǒng)分類整理。隱喻知識所提供的實例分析和分類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理解和有序的邏輯思維,分清隱喻表述的各部分關系,代替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遵循有效的認知規(guī)律,從語言學習的根源和理論上整體把握,從而提高對語言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果,增強英語語感。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Turner,M.,F(xiàn)auconnier,G.Conceptual Integration and Formal Expression[J].Metaphor & Symbolic Activity,1995,10(3):183-204.

[3]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31.

[4]Shen,Y.,&Gadir,O.How to interpret the music of caressing:Target and source assignment in synaesthetic genitive construc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2):357-371.

[5]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8]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9]黃孝喜.隱喻機器理解的若干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9l:51-52.

[10]Wallington,A.M.,et al.Metaphoricity Signals:A Corpus Based Investigation [D].Technical Report CSRP203205,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03.

[11]Barcelona,A.On the plausibil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on for conceptual metaphor[A],2000b.In A Barcelona,2000.

[12]Croft,W.The role of domai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4:335-371.

[13]Ferrari,S.Using Textual Clues to Improve Metaphor Processing[C].Proceedings of the 34th Annual Meeting 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tudent Session.Santa Cruz,California,1996.

[14]Fass,D.Met 3:A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Metonymy and Metaphor By Computer [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1,17(1):49-90.

[15]Mason,Z.CorMet:A Computational,Corpus2basedConventional Metaphor Extraction System[J].Com2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4,30(1):23-44.

[16]Krishnakumaran,S.,Zhu,X.J.Hunting Elusive Metaphors Using Lexical Resources[C].Proceedings of the ACL 2007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Figurative Language,2007:13-20.

[17]楊蕓.漢語隱喻識別與解釋計算模型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8]Pasanek,B.Sculley,D.Mining Millions of Metaphors[J].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2006,23(3):345-360.

[19]戴帥湘.漢語隱喻分類識別的計算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6.

[20]Kittay.E. Metaphor: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7.

作者簡介:張冬瑜(1977-),女,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自然語言處理;樊宇(1966-),女,遼寧大連人,講師,學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教育管理;李映夏(1978-),女,遼寧大連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第6篇

【關鍵詞】概念隱喻;時間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7-284-01

一、引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边@句詩句通常用于歌頌忠于職守、無私奉獻的老師。這就是隱喻,把一種事物,這里就是無私奉獻的老師,理解成為另一種事物,比如春蠶、蠟燭。隱喻在我們日常交流,接觸新事物方面很常用。它是一種修辭手法,與比喻、擬人、夸張、借代、通感等密切相關。此外,隱喻還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受知識結構、地理位置、家庭背景、性格特征、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

二、概念隱喻的發(fā)展情況及其定義

對隱喻的研究可分為三個傳統(tǒng):一是修辭學傳統(tǒng),二是哲學傳統(tǒng),三是語言學傳統(tǒng)。隱喻的修辭學研究始于亞里士多德。在當時,隱喻僅被當做一種修辭手法,是詞與詞之間的替代。隱喻的哲學傳統(tǒng)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圖。在他看來,哲學應當討論真理問題,而隱喻卻是一種文字游戲,教人如何花言巧語,因此違背了真理的準則。后來的一些哲學家開始關心隱喻與思維的關系,但對隱喻的定義和范圍劃分仍非常模糊。隱喻的語言學代表本旺尼斯特(Emile Benveniste)打破了傳統(tǒng)觀念,把隱喻當做一種話語現(xiàn)象。而烏爾曼從意義變化角度來探究隱喻,用相似性聯(lián)想的理論來解釋隱喻產生的基礎。1980年,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這本書關于隱喻方面的著作影響深遠,將隱喻與人的行為活動、語言符號、概念范疇、思維形式、風俗習慣等領域進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概念隱喻。

認知隱喻研究目前主要面臨兩大問題:第一,我們需要更多跨語言、跨文化的研究來證明認知隱喻的主要論點,即抽象思維部分是隱喻的。打個比方,時間就是金錢?!皶r間”是基本的抽象概念詞匯,對于它的理解需要借助于隱喻。如果我們不進行多角度、跨語言、跨文化的對比研究,我們就無法證實隱喻在其他語言和文化中也是如此,或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也如此。沒有充分的證據(jù)來論證,其結論就不夠確鑿。第二個問題是關于概念隱喻體系的普遍性或相對性。萊考夫曾經推測:“隱喻映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別:有些情況是普遍的,有些則是分布廣泛的,還有些可能只是某個文化所特有的?!?/p>

萊考夫把隱喻定義為“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是從概念隱喻的存在來加以證明的。概念隱喻與修辭格中的隱喻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聯(lián)系為概念隱喻是建立在修辭格隱喻的認知分析基礎之上;將修辭格隱喻分析的結果(認知功能)用于一般語言的研究中才產生所謂“概念隱喻”。

隱喻通常分為三大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結構隱喻是指用一種概念的結構構建另一種概念,將談論一種概念的詞語談論另一種概念。通常是用源域中具體的或比較熟知的概念去類比目標域中抽象的或比較陌生的概念。方位隱喻,顧名思義,就是參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隱喻概念。實體隱喻是指人們將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tài)等無形概念作為具體的有形實體,以對其進行指稱、歸類、組合和識別。

有些隱喻研究學者從修辭格角度這樣劃分隱喻:擬人概念隱喻、換喻概念隱喻(又分為:部分代表整體;生產者代表產品:被任用的物體代表使用者:控制者代表控制物:機構代表負責人;地方代表事件;地方代表機構)、實體概念隱喻(又分為:指示;模糊量化;認識其特征;認識其原因;表示目的和動機)和時間概念隱喻等。

三、用概念隱喻理論來解讀《匆匆》

我選擇《匆匆》這篇散文主要是因為:一、散文行文優(yōu)美,修辭手法比較多。二、《匆匆》主要告誡讀者要珍惜時間,而時間這一抽象概念通常又是借助于隱喻來構建和理解的。三、《匆匆》本身就是一部佳作,辭藻華麗,富含哲理,發(fā)人深省。四、主題“時間”比較普遍,中西方文化中對這方面的探討很多。

1.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2.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

3.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

4.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

5.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6.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

這些例子都屬于擬人概念隱喻?!扒唷弊峙c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一樣,將形容詞動詞化。偷、藏、逃走、到了、溜走、跨過、閃過等都是人的具體行為。時間就像金錢一樣珍貴,而有價值的東西容易被人偷走,被人藏起來。人因為有腳才能挪移,這里太陽也賦予了人的特點。逃去如飛的“飛”與光陰似箭的“箭”有相似之處,箭一般地飛過去。在我們的交際過程中,總是有意識地選用了習慣表達方式,但卻無意識地運用了概念隱喻理論,用具體的事物來理解抽象的事物。

1.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2.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這兩個例子都屬于實體概念隱喻。與大海相結合,本來就有個成語“海底撈針”的。微風吹散輕煙,初陽蒸融薄霧,這些都是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抽象的時間與生活現(xiàn)象相結合,也便于大家理解。

四、結束語

本論文介紹了概念隱喻的發(fā)展情況和定義,并以此為出發(fā)點,解析了朱自清的《匆匆》。隱喻存在普遍性,但這種普遍性又是相對的。但是用概念隱喻來理解抽象事物的思維方式已經在我們意識中根深蒂固了。這種情況隨處可見。隱喻研究沒有進行跨文化、跨語言的研究,就無法探討它的具體應用,這有待于進一步深入考查。

參考文獻:

[1]Lakoff,George,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Ortony(ed.)[M].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彭建武.認知語言學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第7篇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Lakoff &Johnson認為隱喻是人類語言表面想象下的深層認知機制,隱喻的產生是通過映射(mapping)來突出源域(source)與目的域(target)的相似性而掩蓋或者忽略兩者的差異性[1]。以“MARRIAGE IS A JOURNEY”為例,在該結構性概念隱喻中,“JOURNEY”是源域,“MARRIAGE”是目的域,人們通過從JOURNEY到MARRIAGE的系統(tǒng)映射來理解MARRIGAE,如圖1所示。

在該概念隱喻中,源域是JOURNEY,目的域是MARRIAGE。人們在自身體驗的基礎之上發(fā)現(xiàn)marriage(婚姻)與journey(旅行)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相似性,如同旅行一樣,婚姻需要結伴同行,婚姻中有歡樂有憂傷,婚姻有開始但不一定會結束。盡管兩個概念之間存在有不少差異性,但是就相似性而言,journey的各種顯著結構特征被系統(tǒng)地映射到了marriage這一概念域上,因此就有了以下的表達:

①We just began our life-long journey into marriage.②Tom and Mary’s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支架式閱讀教學模式的課堂

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的大學英語閱讀支架式教學模式(曹雯雯,2016)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提供支架、提供情景、合作探究、獨立探究和效果評價等六個環(huán)節(jié),如圖2所示。在該教學模式中,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基于學生對源域認知的反饋信息,通過教師提供的“支架”對隱喻映射進行認知,幫助學生建構起從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模式,為下一步理解目的域的相關表達打下基礎。

在支架式教學模式中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應該遵循“內容上高于學生已有認知,形式上生動活潑,教學上提供‘支架’”三個原則,即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目標為對隱喻映射的認知,通過設定一定的真實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話題討論,同時教師提供一定的“支架”實現(xiàn)教學目標。具體來說,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包括3個教學步驟:1)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激活學生原有的概念認知;2)學生參與討論,通過教師給予的一定“支架”引導,找到隱喻源域特征;3)教師啟發(fā)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源域與目的域的相似性,對隱喻映射進行認知,建構隱喻映射模式。

三、閱讀教學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2》(第二版)第三單元為例,整篇課文的建構基于概念隱喻“MARRIAGE IS AJOURNEY”,說明跨國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筆者基于大學英語閱讀支架式教學模式,設計以下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

1.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教師依次提出問題:“What’syour most impressive journey?”“Why did you start thejourney?”“With whom did you enjoy the journey?”“Anything special during your journey?”和“How did thejourney end?”要求學生們之間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及親身感受。然后,教師提供電影《The Motorcycle Diaries》的預告片要求學生根據(jù)預告片的內容依次回答以上問題中的后四個問題。該步驟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喚起自身對“JOURNEY”的概念認知。

2. 尋找源域特征。首先,教師依次提出問題:“What are phases of a journey?”“What are essential partsof a journey?”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教師在學生討論期間在多媒體課件上提供有關旅行同伴、風景、困境等圖片,并在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提問:“Can this be deleted?”或者“Can this phase be skipped?”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并記錄答案。該步驟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找到源域“JOURNEY”(旅行)的特征。

3.建構映射認知。教師播放《Little Fockers》的剪切合成之后的片段,包括Palm和Greg的婚禮、生活、爭吵以及問題的解決,依次提出問題:“What’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Palm and Greg?”“How was their life?”“Why do they become so nervous?”“Can you predict howwill be Palm and Greg’s family in the future?”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試圖回答問題。接著,教師列出旅行的特征和這些問題的答案,要求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找出旅行和婚姻之間的相似性。最后,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以下例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旅行和婚姻之間的相似性,對概念隱喻“MARRIAGE ISA JOURNEY”的映射進行認知,并建構該隱喻的映射模式。

③Palm and Greg start their life-long journey intomarriage.

④Palm and Greg’s life go smoothly.

第8篇

關鍵詞: 啟發(fā)式語言教學 認知隱喻 心理學 哲學觀

一、引言

語言學理論從宏觀上影響著教學法的總體發(fā)展方向,認知語言學不是單一的理論,它是一系列相互支持匹配的理論的集合,含有一系列分析語言的方法。特別是其中基于新經驗主義哲學的隱喻認知觀,可以成為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種重要途徑和策略。隱喻將原本不具相似性的兩個事物并置,從而獲得對某一事物新的觀察角度,有助于認識新鮮事體、熟悉抽象概念、發(fā)展思維能力。隱喻作為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是可取的,Cameron& Low于1999年出版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論文集,提出隱喻研究與語言教學的問題;[1]嚴世清、王寅等學者曾對中國學生使用概念隱喻的情況作過初步研究。[2]但總的來說,這方面研究上處于起始階段,目前對認知語言學的一個特殊的挑戰(zhàn)就是如何把其新理論用于教學實踐。

二、隱喻認知觀的的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傳統(tǒng)隱喻理論主要是受客觀主義語言觀的影響,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主要以“A是B”這種形式存在于文學作品中。因其是以一物言他物,不是對現(xiàn)實的客觀描述,容易導致語義不清和誤解,所以不同于日常的語言,不值得提倡。20世紀80年代,隱喻認知理論的提出使隱喻研究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修辭學的范圍,成為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門的研究焦點。他們指出:“隱喻無所不在,人類的整個概念系統(tǒng)都是建立在隱喻基礎之上的?!保?]由此,隱喻并非項傳統(tǒng)所人為的那樣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是一種認知手段。

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是對傳統(tǒng)形式主義語言學的徹底革命,但這一新的認知觀點并非空穴來風,其理論的建立得益于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范疇化和原型理論的啟示,特別是Rosch的實驗結論為Lakoff理論提供了科學的實證依據(jù)。傳統(tǒng)理論認為范疇是由分享共同屬性的成員組成的,一個成員或屬于一個范疇,或完全不屬于這個范疇。Rosch(1973,1975,1977,1978)推出全新的原型理論對傳統(tǒng)范疇化理論質疑和挑戰(zhàn)。Rosch著力研究不同文化中范疇的形成特征,通過對顏色等詞匯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語言范疇化的一個共同現(xiàn)象,以及范疇成員普遍地圍繞某一個原型成員形成一個類別。[4]另外,認知范疇的原型不是固定的,會隨語境不同而變化。范疇也會因不同的目的以不同方式有系統(tǒng)地擴展。正是這一范疇機制成為語言理解和產出心智過程的基礎。

原型理論認為,各個范疇的特性來自人本身的生物機能,并取決于人們在物理的、社會的環(huán)境中獲取的經驗。[5]抽象概念結構只是間接地表達意義,人們之所以能夠獲得它們的間接意義,是應為這些抽象概念結構和直接意義的前概念結構有著系統(tǒng)聯(lián)系。正如Johnson所說:“在一個社團中人們能夠相互理解和溝通,有著共同的想象力結構。隱喻和借喻是實現(xiàn)復雜心理映射的兩個基本認知機制?!保?]

體驗哲學強調身體經驗的核心作用,由此而形成意義、理解和推理。比如Lakoff提出:方向隱喻賦予一個個概念以空間方位,這樣便使得我們可以通過概念的空間對應關系來組織整個概念系統(tǒng)。[7]例如,受到根隱喻“HAPPY IS UP;SAD IS DOWN(幸福為向上;傷心為向下)”的影響,我們說“他高興起來了”或“他很消沉下去”等。這些隱喻表達法的物理基礎是:當人們悲傷或沮喪時常常呈彎曲狀;而直立的姿勢一般與正面情緒有關。以同樣的方式人們常常借助具體概念理解或表達其它抽象的概念,如,我們通過映射身體經驗來理解“愛”、“人生”等抽象概念。

認知范疇原型機制成為語言理解和產出心智過程的基礎,隱喻性思維通過映射身體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進行抽象思維。隱喻具有創(chuàng)造相似性,建立事體之間新聯(lián)系的功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本文認為,這完全可以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種重要途徑,并為我們認識和學習語言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

三、隱喻思維作為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當今認知語言學不斷發(fā)展,并因其自身的理論優(yōu)勢,即描寫和解釋的充分性,而成為指導語言教學的有效理論受到廣泛重視。從目前認知理論來看,不能將隱喻簡單地劃歸于語言能力之中,更是一種思維能力。探索隱喻認知觀的心理學,哲學基礎可以挖掘研究不同文化中范疇的形成特征,對二語教學啟發(fā)式教育具有重要的實踐應用價值和新的啟示。

1.語言心理相似性的啟發(fā)。

教學法方方面面受到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例如,結構主義語言學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結構上互相聯(lián)系的表義系統(tǒng)。相應的,語言教學就要教授這些結構,通常包括語音單位、語法單位、語法規(guī)則和詞組。結構主義的觀點認為語言中的每一個單位都與其他詞處于一種或是聚合、或是組合的關系之中。例如,“喝”這個詞與“吃”、“飲”等處于一種聚合的關系,句法上可以互相替代;與“水”、“湯”、“酒”等則處于一種組合的關系。由于這些關系相對固定,使用頻率高,在使用者的大腦里便形成了一種圖式結構。關鍵詞一出現(xiàn),相關的意象便同時出現(xiàn)。與此不同,認知語言學派認為語言是后天習得的,它不能基于“普遍語法”發(fā)展而來,并認為語言是象征性的,任何概念都是基于經驗基礎之上的。例如:在對“生命是旅程”這一搭配的理解過程中,旅程的各種顯著結構特征就被系統(tǒng)地映射到了生命這一領域。因此,生命與旅程具有了相似性:同樣有始也有終,在人生旅途中,有時可能一帆風順,有時可能充滿艱辛。相應的,中英文都有如下表達法:It’s been a long,bumpy road.(這是一條漫長崎嶇的道路。)We’re at a crossroads.(我們處在十字路口。)

根據(jù)Rosch的心理學范疇理論,這種相似性可以是物理意義上的相似,也可以是心理相似性,即一種心理感受上的相似。如:“好人是正方形的?!闭叫魏秃萌酥g不存在任何形狀或功能上的相似,可是他們卻因為都是“完美的事物”而被歸在了一類。從這個角度看,隱喻甚至可以說是對事物的一種重新分類。利用這一原理,如果將同一主題框架內的不同詞匯通過概念隱喻聯(lián)系在一起,發(fā)掘其內在關聯(lián)性,學生就能更牢固、更全面地掌握詞匯,從而減輕詞匯記憶的難度。例如下面這組介詞短語:at a depth of 30 meters(位于30米的深處),on the one hand(在一方面),in plain clothes(身著普通的衣服)。如果對它們作初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英文中這些表示地點的介詞基本遵循著“點―面―體”的規(guī)律,而在向抽象概念域映射時,也存在著類似的規(guī)律:at the thought of(一想到……,on schedule(按計劃),in danger(限于困境)。學生如把握這一方法,多角度、多層面地來分析語言中這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就能夠發(fā)現(xiàn)更多的規(guī)律,減少“慣用法”所帶來的記憶困難。

隱喻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系統(tǒng)性,將原本似乎并不相關的表達通過概念隱喻連接在一起。利用這一思維的啟發(fā)式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詞匯多種用法中的隱喻聯(lián)系,幫助學生們認識隱喻在語言中的普遍性、多種用法中的關聯(lián)性、抽象概念表達的理據(jù)性,啟發(fā)同學們的思路。例如,bead有“珠子”、“祈禱”、“救濟院”等多種意思,這些詞義其實有著隱喻機制和基督教文化的內在根據(jù)。這樣,bead一詞由客觀物質“珠子”,逐漸隱喻引申到“禱告”、“祈禱者”的多義現(xiàn)象,并有了beads of sorrow(淚珠),count [say,tell] one’s beads(數(shù)著念珠禱告)等一系列搭配。由此可見,許多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借助隱喻來說明其含義。一個詞匯今天所具有的多種意義都是語言長期發(fā)展的結果,而隱喻過程是語義延伸的一個重要機制,如果讓學生了解同一詞匯不同意義之間的隱喻關系,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該詞,也有助于發(fā)掘詞匯的文化內涵。

2.利用隱喻機制,開拓想象力

中國古人向帝王進言時善于用隱喻式的方法來勸說帝王接受或拒絕某一事情;而西方自然科學的很多抽象理論,微觀世界常用隱喻來解釋。當然,在創(chuàng)造隱喻過程中也不可漫無邊際,讓人不知所云。亞里士多德指出:難能可貴的是做一個隱喻大師,它也是天才的一種標志,因為一個好的隱喻隱含著在不同事物中發(fā)現(xiàn)相似性。[8]劉勰對好的隱喻標準為:“物雖胡越,合則肝膽”,并提出“喻巧而理至”。由此可見,一個好的隱喻既不能不太生僻,又不能太平庸,只有這樣才會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和想象活動,令人耳目一新,并拓展認識。我們在生活中常能遇到這樣充滿智慧和才情的好隱喻。如,余光中在一段文字中說:“我這一生的關系,可用很多女性來說明,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弊髡哂谩澳赣H”、“妻子”、“情人”和“外遇”等身邊具體的人物表達內心微妙不可言表的復雜情感,不但使語言簡練,而且把更大的想象空間留給了讀者,產生一種朦朧和意猶未盡的美感。

我們身邊常能耳濡目染精彩睿智的隱喻,在日常生活和語言學習中,應鼓勵學生注意收集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語句,著力尋找其后所隱含的深邃思想。背誦部分妙言警句、奇特隱喻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更應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隱喻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鼓勵高年級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增加適當分量的寓意深刻的文學作品、哲學文章的練習。這既有利于學生們語言水平的提高,增強文學修養(yǎng),陶冶情操,又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創(chuàng)新思路。特別應注意鼓勵理工科的學生加強這方面的修養(yǎng),要多讀詩歌,這對于提高他們的隱喻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都是大有裨益的。

隱喻能力對于語言能力的掌握、交際能力的提高,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不可低估的影響。因受傳統(tǒng)語言觀的影響,我國《辭?!?999版仍將隱喻視局限于傳統(tǒng)的“修辭觀”,將其視為比喻的一種,這一觀點反映在英語教學大綱或教學實踐中,更傾向于將其歸入修辭學,因而并沒有將其視為語言教學中的一項教學內容來認真考慮。我國教學應進一步更新理念,打破學科間的嚴格界限。如在英國、美國很多大學不是按照學科來劃分學院的,如劍橋、牛津大學的下屬學院都是多科兼有的,這對于學生們達到“厚基礎、寬口徑、高標準”的目標,進行跨學科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隱喻作為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是可取的。隱喻理論是認知語言學重要組成部分,其認知觀有助于認識新鮮事體、熟悉抽象概念、發(fā)展思維能力。在語言教學中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之外,培養(yǎng)隱喻能力也應作為一項語言教學內容得到重視。如Ellis所言:“很多對學習者的語言研究都以語言學為導向的,語言教學從語言學中可以獲得重要啟示?!保?]作為語言教師,我們應該懂得語言學理論,善于吸收和利用語言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從而打破傳統(tǒng)模式,更有效地教學。

參考文獻:

[1]Cameron,L.& Low,G.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UP,1999.

[2]嚴世清.論隱喻[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3][7]Lakoff,G.&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14.

[4]Ungerer,F(xiàn) & 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認知語言學入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38-39.

[5]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d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2.

[6]Jo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Press,1987:172.

日韩av一区二区久久久|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无吗| 精品国产美女主播在线| 91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97资源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在线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色片网站在线看| 日韩一区欧美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性感人妻系列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一区| 国产又黄又爽不卡的视频| 视频在线免费观看97| 日本韩国视频一区二区|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三级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国产剧情av专业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特黄在线播放| 操你啦夜夜操狠狠躁天天爽| 人妻露脸国语对白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女同蝴蝶在线看完整版| 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午夜福利|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精品| 日韩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观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大片|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 男人午夜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黄片免费播放| 99热这里只有精品最新|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热免费| 亚洲精品精品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2021| 国产精品亚洲伦理在线| 91好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久久久久久| 欧美午夜视频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精品无遮挡猛进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