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4-01 10:11: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插件技術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1.1移動通信技術特征和優(yōu)勢
第一,移動網(wǎng)絡覆蓋面廣,使用方式靈活,擴展性比較好,在使用過程中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連接到移動網(wǎng)絡中去,沒有其它硬件軟件設備需求,方便快捷地讓用戶實現(xiàn)網(wǎng)絡擴容;第二,移動網(wǎng)絡的價格相對而言是比較便宜的,移動網(wǎng)絡在建設、維護、擴容等方面都是公開透明的,是值得信賴的網(wǎng)絡;第三,移動網(wǎng)絡在使用上更為方便。移動網(wǎng)絡通過終端提供給用戶豐富多彩的軟件設施,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新的移動智能通信終端更是不僅僅在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上使用,已經(jīng)融入到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來。
1.2移動通信技術在檢察業(yè)務中的應用
隨著移動通信網(wǎng)絡的不斷發(fā)展壯大,我國政府也積極地推動電子政務,將移動通信技術應用與高新的電子政務結合起來,不但減少了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還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檢察機關也在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信息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外出辦案時,一些辦案場所比如說看守所之類的對嫌疑人進行詢問時,移動信息技術可以直接對現(xiàn)場進行監(jiān)管,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二是在偵查指揮方面,移動通信技術可以實現(xiàn)上下級之間的任務分派、指揮、詢問等等,可以將現(xiàn)場情況直接轉達到指揮中心,方便了集中的部署和指揮。三是在遠程協(xié)助方面,專家可以通過移動通信網(wǎng)絡對相關的操作進行遠程協(xié)助;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審訊現(xiàn)場等場合,專家可以通過語音、視頻等方式進行遠程指導。四是在視頻會議方面,檢察機關可以通過視頻方式進行提審、工作匯報、在線學習等等,不同地區(qū)的人員也可以實現(xiàn)共同會議。五是在無線監(jiān)控方面,對于那些不方便鋪設有線網(wǎng)絡的地區(qū)可以通過無線網(wǎng)絡進行覆蓋,通過無線網(wǎng)絡對這些地方進行監(jiān)督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與水平。
2移動通信技術在檢察信息化應用中的發(fā)展
2.1更新思維方式,突破觀念壁壘
當前我國政府和許多機構雖然開始實施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些移動通信技術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規(guī)模小,普及率低,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機構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因此,我們必須鼓勵相關人員學習新技術、開拓新思潮、轉變新思路,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提高移動通信技術在工作生活的利用率。
2.2完善制度機制,統(tǒng)一標準規(guī)范
如今,移動通信技術并沒有統(tǒng)一標準,不能兼容使用,帶來很嚴重的資源浪費現(xiàn)象,政府采購限制、入網(wǎng)許可限制、安全保密限制、技術壁壘、標準真空、標準重疊等更是層出不窮。一方面,在政府機關移動通信應用上,我國政府進行了各種限制,沒有采取合理的引導措施;另一方面,如今我國各通信運營商采用了完全自由的3G技術路線,如TD-SCDMA、CDMA2000、WCDMA等。
2.3加強技術研究,注重信息安全
檢察機關信息化應用將會和公民的隱私、社會公平和安全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移動應用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對提升檢察機關移動應用系統(tǒng)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檢察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在檢察機關中,信息化建設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立足根本,利用當前越來越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不斷提高我國檢察機關的能力與水平,不斷增強我國檢察機關的管理與技術能力,保障我國的檢察工作更為順利的展開。
3結語
關鍵詞:公路工程;機械設備;檢查;保養(yǎng);方法;措施;論述
一、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交通基本建設的需求,為工程機械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公路施工過程中已普遍采用機械化施工,公路工程施工對機械設備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然而這些機械大多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作業(yè),而且施工強度高,極易產生故障,一旦發(fā)生故障,輕則影響工程進度和質量,增加工程成本,重則有可能造成嚴重的事故。下面就將對管理工程機械設備的檢查的保養(yǎng)方法和措施展開幾點論述。
二、機械設備的檢查方法與要點
對機械設備定期檢查,對及時發(fā)現(xiàn)和很好的預防機械故障有著重要意義。公路工程機械設備的幾種常見檢查方法有:直觀檢查法、溫度檢測法、壓力檢測法、噪聲檢測法、振動檢測法、金相分析法。
1直觀檢查法。
由操作人員直接觀察設備及零部件的表面狀態(tài)來進行故障的分析,看機械運轉是否平穩(wěn),皮帶是否太松或太緊了,螺絲是否松動,是否有漏油漏水現(xiàn)象等等,這種方法簡單實用,但檢查人員要有豐富的經(jīng)驗。
2溫度檢測法。
以可觀測檢查各機械零件的溫度變化,并以此為信息源來判別機器的運行狀態(tài)。對無溫度指示器的部位,可用溫度計或手感的方法進行判斷。
3壓力檢測法。
觀察和測試機械系統(tǒng)各部的氣體、油壓是否穩(wěn)定,并以此為信息源,通過壓力參數(shù)的變化特征判別設備的運行狀況。
4噪聲檢測法。
聽機械各部件運轉時有無異響,若某處發(fā)現(xiàn)響聲跟平時不一樣,則該處可能存在故障。但一般機械噪聲大,還難辯出有異樣。
5振動檢測法。
觀察發(fā)動機運行過程中的振動情況,并根據(jù)振動參數(shù)變化特征來判斷機器的運轉狀態(tài)。
6金相分析法。
對于一些零件,可觀測其金屬表面裂紋通及顯微組織情況,并檢測其殘余應力,根據(jù)這些物理性質的變化特征,來判別機器設備是否存在故障。
以上幾種檢查方法中,直觀檢查法由經(jīng)驗豐富的人員來實施,溫度檢測法、壓力檢測法、噪聲檢測法和振動檢測法適合在線計算機監(jiān)視診斷,而金相分析法則在離線人工分析中應用較多。
因此,溫度和壓力將作為工程機械的故障隱患分析過程中的主要信息。對機械設備的檢查要注意一些重要部位應著重檢查,如關鍵的液壓系統(tǒng),檢查其是否漏油,液壓油是否被污染,檢查各類儀表是否正常工作,輪胎是否正常,電機是否運轉正常,各種易脆易斷部件是否有裂紋,螺絲是否擰緊等等,往往是這些不容易察覺的部位發(fā)生異常而造成機械設備的大故障。隨著各種檢測手段的開發(fā)和檢測儀器的研制,狀態(tài)監(jiān)測逐步走向成熟,對工程機械發(fā)動機等以往的難點部分的檢測手段也日趨完善。
三、機械設備的保養(yǎng)方法與要點
工程機械的保養(yǎng)是指: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來使機械長期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tài),使其能安全高效的工作,并延長機械使用壽命。保養(yǎng)主要包括檢查、清潔、緊固、、調整等工作。
與其它設備的保養(yǎng)相比,公路工程機械設備保養(yǎng)工作的力度和密度都要大。這是由公路工程中機械施工的特殊條件決定的。時間一久,工程機械設備的零部件便會老化或疲勞破壞,活動部件產生磨損,部分聯(lián)接部位產生松動,金屬表面產生銹蝕,液壓油污染變質等現(xiàn)象。若不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和修理,任其繼續(xù)使用,將會導致進一步的損壞,致使其各方面性能指標均下降,甚至早產嚴重的機械故障或人身事故??梢?有必要對工程機械進行定期保養(yǎng)。在公路工程機械的保養(yǎng)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就車保養(yǎng)法。
此法是根據(jù)保養(yǎng)等級和保養(yǎng)部位的不同情況,將該部件進行拆卸、清洗檢查和重新裝配。此法不僅要拆卸和安裝需更換的零件,機械上一些其他部件和零件也得跟著拆卸和原件回裝,使得保養(yǎng)時間過長,包括拆卸、清洗、安裝時間的總和,所以此法比較落后,工效太低,僅適用于保養(yǎng)單位人員少,設備少,并且類型復雜,配件通用互換性差的工程機械。
2逐件輪流保養(yǎng)法。
此法主要依靠機組的操作手完成,它適用于時間緊迫和保養(yǎng)人員缺少,機械分散且無備用機械的情況下的一級或二級保養(yǎng)。在保養(yǎng)前應提前準備好保養(yǎng)所需的材料、配件和專用工具等物品,利用機械的停工間歇時間進行保養(yǎng)。因此,必須計算出各個保養(yǎng)項目的保養(yǎng)周期,以便協(xié)調好各個保養(yǎng)項目的實施時間。這種保養(yǎng)作業(yè)方法得到了公路施工企業(yè)的普遍應用,因為它比較符合施工單位的實際情況。
3總成分工保養(yǎng)法。
該法將機械設備分為若干總成,如變速器總成、發(fā)動機離合器總成、自動系統(tǒng)、電氣系統(tǒng)以及輪胎、履帶等,然后根據(jù)這些分法將人員編成不同的保養(yǎng)作業(yè)工組并進行編號,并根據(jù)具體的工作內容和程序進行分工、定位,使他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協(xié)同完成保養(yǎng)作業(yè)內容。此法只適合于在保養(yǎng)站內進行的專業(yè)保養(yǎng)作業(yè),需要有較充足的人員、保修設備、工具、和場地。由于條件限制,此法目前使用得較少。
4機動快速保養(yǎng)法。
此法是在前面的總成分工保養(yǎng)法的基礎上,為了在較短時間內快速完成保養(yǎng)任務,各作業(yè)工組采用快速保養(yǎng)工具來輔助完成。由于我國目前各公路施工單位的施工任務普遍比較緊張,因而一般的工程機械保養(yǎng)采用的是逐件輪流保養(yǎng)法;對于機械類型復雜,保有量小的機械設備,由于保養(yǎng)人員少,工具設備不夠齊全,所以一般采用就車保養(yǎng)法。一些施工單位參加了RCM服務,則可異體的機動快速保養(yǎng)法。
四、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加強公路工程機械設備的檢查和保養(yǎng),保持其最佳工作性能,對提高機械設備工作效率,降低工程成本,保證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都有著重要意義。我們機械工作者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和分析,探索和嘗試更多的新的檢查和保養(yǎng)手段和方法,為推進工程機械的維修技術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董維恕.公路施工企業(yè)中機械設備的管理與維修問題[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8.
[2]高培坤.胡江平試論公路工程中的機械設備管理與維修[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
論文關鍵詞:評教系統(tǒng),分析,插件控件設計,實現(xiàn)
1 引言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任務日趨繁重,多層次、信息網(wǎng)絡化的教學質量評價及數(shù)據(jù)分析系統(tǒng)在各院校的教務管理工作中顯得十分重要。我院的學生網(wǎng)上評教系統(tǒng)采用流行的ASP.NET3.5技術開發(fā),該系統(tǒng)方便廣大學生,只要可以上Internet,則可以對其任課教師進行評教;同時快速集中收集各方面的評教信息,輔助教務人員完成繁瑣的資料統(tǒng)計工作,并對信息進行快速的分析和相關報表的輸出,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學校領導提供相關決策支持。
隨著學院網(wǎng)上評教系統(tǒng)的長期運行,各種相應的不足已漸漸暴露出來,那就是不能隨著業(yè)務的修訂而進行自由擴展,例如:由于每年的評教結果的計算方法都會因各種不同的原因發(fā)生變化(學生參評人數(shù)的百分比控制、統(tǒng)計成績時上下扣除的比例等)。為了提升系統(tǒng)的性能,網(wǎng)上評教系統(tǒng)通過編譯在學院網(wǎng)絡中心的Web服務器上,每次修改源代碼都需要重新分析,其中包括數(shù)據(jù)庫的附加與分離,稍不留意,就會形成新的錯誤。為此,決定對學院網(wǎng)上評教系統(tǒng)進行重構,利用插件式框架設計完成對新需求的擴展,而不是每次都去修訂源代碼。
2 分析設計
按照面向對象的設計原則,要想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功能擴展,各個類之間應該是高內聚低耦合的[1],同時由于總評成績的計算方法是一個可變的因素,而界面是依賴于這個方法而顯示其結果,要想實現(xiàn)動態(tài)更改其計算方法,必須將其泛化為一個抽象類或接口,讓界面依賴其抽象的類,我們知道,抽象的東西才是穩(wěn)定的,而實現(xiàn)是千變萬化的,這就是所謂的“依賴反轉”原則[2],通過這種方法可有效的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系統(tǒng)框架的結構設計方案如下:
圖1 框架設計圖
由于要實現(xiàn)動態(tài)擴展系統(tǒng)的功能,即不改變系統(tǒng)的原始代碼結構的基礎上更改系統(tǒng)的功能,而原有的系統(tǒng)已經(jīng),其內部的代碼現(xiàn)已為動態(tài)鏈接庫的形式而存在。根據(jù).NET的引用機制,可將計算方法實現(xiàn)類實現(xiàn)為DLL動態(tài)鏈接庫形式,然而實現(xiàn)類是實現(xiàn)教師總評成績計算接口的類,因此必須將接口類也實現(xiàn)為DLL動態(tài)鏈接庫形式論文格式模板。
通過這樣的分析后發(fā)現(xiàn),整個系統(tǒng)有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網(wǎng)站界面部門,接口DLL和計算方法實現(xiàn)類DLL。這樣框架布局使得評教系統(tǒng)在編譯之后,如果想要進行教師總評成績計算功能的擴充,不必要修改代碼重新編譯。只需按照預先定義好系統(tǒng)的總評成績計算接口進行插件的編寫獨立的動態(tài)鏈接庫文件,就可以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擴展功能。
3 實現(xiàn)過程
在.NET框架中分析,要實現(xiàn)上述框架,如果想讓教師總評成績計算方法用成績計算方法2類實現(xiàn),用newCtotal_Cal2()的方法實現(xiàn)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實現(xiàn)類的名字出現(xiàn)在系統(tǒng)代碼上,并已經(jīng)編譯到目標代碼中。必須采用一種靈活的方式去實現(xiàn),否則上述的框架只是起到了代碼模塊化的作用,根本不能擔負起插件式自動擴展的功能。這時可采用.NET的配置文件和反射機制來完成。
.NET中提供了一種便捷的保存項目配置信息的辦法,那就是利用配置文件基于XML的Web.config配置文件。在Web應用程序時web.config文件并不編譯進dll文件中。如果將來客戶端發(fā)生了變化,僅僅需要用記事本打開web.config文件編輯相關設置就可以重新正常使用,非常方便。同時.NET框架對于配置文件進行了封裝,形成了以Configuration為基本類一系列類,從而方便對配置文件的管理。比如可以將插件動態(tài)庫的文件名和對應的類名稱分別保存到<appSettings>中,這樣就可利用ConfigurationSettings.AppSettings進行訪問。
.NET還提供了審查元數(shù)據(jù)并收集關于它的類型信息的能力的反射機制,動態(tài)發(fā)現(xiàn)類型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在程序運行時利用一些信息去動態(tài)地使用類型,這些信息在設計時是未知的,這種能力類型相當于程序設計語言的后期綁定,同時反射還能在運行時動態(tài)創(chuàng)建新類型,并且對這些新類型的操作進行調用。結合程序集Assembly的相關方法進行動態(tài)加載動態(tài)庫控件和Activator類的CreateInstance 方法等動態(tài)生成插件類對象,從而調用插件實現(xiàn)類的方法,到達擴展系統(tǒng)功能的功效論文格式模板。
為了使代碼更簡潔,在下述的實現(xiàn)過程中,省略了具體實現(xiàn)教師總評成績的計算算法過程,只是顯示框架的構建過程。具體如下:
(1)創(chuàng)建報表接口的類庫文件Itotal_Cal,其代碼如下:
namespace Itotal_Cal
{public interfaceTotal_Cal()
{Table Total_Cal();}
}
將其編譯成Itotal_Cal.dll動態(tài)鏈接庫文件。
(2)創(chuàng)建報表實現(xiàn)類的類庫文件Ctotal_Cal2,其關鍵代碼如下:
using Itotal_Cal;
namespace Ctotal_Cal2
{public class Ctotal_Cal2:Itotal_Cal
{public Table Total_Cal ()
{//省略其實現(xiàn)代碼}
}}
在實現(xiàn)過程中,要添加對報表接口Itotal_Cal.dll的引用,將其編譯成Ctotal_Cal2動態(tài)鏈接庫文件。
(3)系統(tǒng)代碼布局:在學院網(wǎng)上評教系統(tǒng)中,添加對Itotal_Cal.dll文件的引用,同時在使用教師總評成績計算功能的頁面文件中using Itotal_Cal引用報表的名字空間,以方便代碼的書寫。為了實現(xiàn)自動找到對應的擴展動態(tài)庫文件,可以將編譯生成的擴展動態(tài)庫文件拷貝到評教系統(tǒng)的bin目錄下分析,同時修改web.config文件如下:
<appSettings>
<addkey='ass_name' value=' Ctotal_Cal2'/>
//其中Ctotal_Cal2為插件動態(tài)庫文件名稱
<addkey='class_name' value= Ctotal_Cal2. Ctotal_Cal2'/>
//其中Ctotal_Cal2. Ctotal_Cal2的形式是:名字空間.類名
</appSettings>
在代碼實現(xiàn)上,關鍵代碼如下:
string ass_name= ConfigurationSettings.AppSettings['ass_name'];
stringclass_name = ConfigurationSettings.AppSettings['class_name'];
//訪問系統(tǒng)配置文件中存放的插件動態(tài)庫文件名和具體實現(xiàn)類名稱
Assembly ass =System.Reflection.Assembly.Load(ass_name);
//動態(tài)加載插件動態(tài)庫文件
Type type = ass.GetType(class_name);
Total_Cal obj =(Total_Cal)Activator.CreateInstance(type);
//調用obj.Total_Cal (),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更新。
4 小結
通過上述插件式框架的設計和實現(xiàn),如果要更新教師總評成績的計算方法,只需要按照框架規(guī)定的接口編寫新的總評成績計算方法實現(xiàn)類,將其編譯成動態(tài)鏈接庫,然后將其發(fā)送給系統(tǒng)管理員,拷貝到系統(tǒng)的bin目錄下,同時對系統(tǒng)配置文件web.config文件進行必要的更改,從而實現(xiàn)不重新編譯原來的系統(tǒng)代碼,即可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擴展。當然,也可以此為鍥機,將評教系統(tǒng)的各種需求進行深入的分析,估計其風險,對相關類進行泛化提升,抽象出接口,對相應模塊進行重構,從而全面提升系統(tǒng)的擴展性,靈活地應對系統(tǒng)需求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陳巖;基于角色的插件式網(wǎng)管平臺安全管理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D];華北電力大學;2007年
[2]陳方明,陳奇;基于插件思想的可重用軟件設計與實現(xiàn)[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5年01期
[3]劉興平;馬燕;杜利峰;;插件技術研究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4]祖兆研;基于插件技術的軟件架構設計及應用[D];河海大學;2007年
[5]彭永康,章義來;插件及其接口的研究與應用[J];計算機應用;2003年06期
關鍵詞:MAXSript;勾線效果;暈染效果;合成效果;彩墨效果
中圖分類號:TP391.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21-0000-03
近幾年是中國不平凡的幾年,“中國熱”現(xiàn)象持續(xù)升溫,中國特色動畫形式——水墨動畫經(jīng)歷輝煌、沉寂之后,以三維技術的形式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傳統(tǒng)水墨動畫曾因難度大、耗時耗力而難以為繼,三維水墨技術將水墨動畫的難度一再降低,但水墨動畫并沒有普及,而水墨效果的模擬已經(jīng)成為制約水墨三維動畫發(fā)展的攔路虎。
水墨風格效果仿真的處理方式主要為兩類:一類是基于物理原理的模擬,另一類是基于圖像特征提取的模擬,以及再現(xiàn)。第1類方法的特點是繪制,以原畫繪制為主體,水墨效果以位圖為材質基本元素,效果好,但缺點是非常耗時。第2類方法的特點是更加快速,但繪制效果不如前者逼真,且開發(fā)技術難度大。
從制作動畫的角度考慮:使用第1類方法需要大量原畫人員,且只能進行離線渲染;使用第2類方法渲染速度快,適合應用于網(wǎng)絡游戲及動畫領域。
如何更好的擁有渲染速度快及技術難度低一點的水墨效果設計方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 MAXScript腳本開發(fā)技術
3ds Max作為國內用戶最多的三維動畫設計軟件,大受用戶歡迎,然而其三維腳本插件技術卻鮮為人知。近幾年各高校動漫專業(yè)遍地開花,動漫學習者人數(shù)每年逐次增加,而知道或者聽說過MAXScript的卻寥寥無幾。對于熟悉3ds Max的人來說,腳本絕對可以帶給大家全新的理念。
1.1 藝術設計群體腳本開發(fā)技術分析
一部動畫片是否“好”,不在于其所使用的是什么技術,技術故事畫面和情節(jié)能否打動人才最關鍵。真正好的動畫片,靠的是故事本身的感染力和情感訴求與觀眾產生共鳴。作為其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如何更好地利用現(xiàn)有技術來為展現(xiàn)畫面感染力服務,是設計者最關注的。動畫藝術設計者可以沒有很好的“高深”技術編程能力,但一定需要具備發(fā)現(xiàn)美、展現(xiàn)美的能力。因此,藝術設計者往往會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后者的培養(yǎng),應用編程技術來開發(fā)作品的能力則一般較低。
而三維動畫或為了達到更真實更具美感的效果,或為了更快速而有效的完成某一特效,需要更多功能強大的應用軟件或插件來實現(xiàn)。
然而CG設計行業(yè)的現(xiàn)狀是,插件設計者與一線的藝術作品設計者交集較少。尤其國內,插件開發(fā)者一般從事圖形學和三維重建等的研究,而作品設計者一般是藝術設計專業(yè)人才[1]。如何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需求的插件設計結合起來,使基于插件開發(fā)的群體更好地把握所需特效的精髓,是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1.2 MAXScript腳本特征分析
MAXScript腳本語言最大的優(yōu)勢——易學易用。MAXScript非常適合沒有編程基礎的大眾用戶特別是藝術設計類用戶學習。因為它的語法格式和規(guī)則非常少。MAXScript腳本語言除了能把腳本做成工具欄的按鈕以外,還可以通過命令行窗口將用戶在3ds max用戶界面中的操作轉化為MAXScript腳本。
腳本語言必須具備的特點——功能強大。MAXScript語言具備一般程序語言的普遍特點,而且?guī)缀蹩梢詫崿F(xiàn)所有3ds max界面下的交互操作。MAXScript完全基于OpenGL以及VC核心制作,功能強大。如果能好好利用MAXScript,完全可以在3ds max里實現(xiàn)許多MAYA等工具的優(yōu)勢功能。
與國內應用最廣的三維動畫軟件3ds max——融合最好。MAXScript是3ds max內置腳本語言,是3ds max軟件最好的表達式和插件編寫工具。MAXscript很好地融入到了3ds max用戶界面中,可以將腳本集成為程序面板、卷展欄、浮動窗口或者工具欄中的一個按鈕,也可以用來擴展或替代對象、修改器、材質、貼圖、渲染效果和大氣效果的默認設置界面。
1.3 MAXScript腳本開發(fā)技術應用
3ds max中的插件又稱作外掛濾鏡(Plug_in),3ds max允許用戶對軟件功能進行重新卡發(fā),對軟件功能進行擴展和完善。因此,3ds max中已有的外掛濾鏡,大部分可以重新被擴展,或重新定義——在MAXScript腳本語言中這種能力被稱為“規(guī)劃移植”[2]。
MAXScript并不能對所有的插件進行新對象的擴展,部分插件類型限制只能對已有的插件進行功能性擴展,如本插件中需要用到的貼圖插件。還有個別插件類型暫時還被限制擴展。在編寫MAXScript插件時必須指定對應的插件類型,才能調用該插件類型的相關屬性。
MAXScript腳本文件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程序型腳本(.ms)、插件型腳本(.ms或.dlx)和宏腳本(.mcr)。
根據(jù)類型的不同,文件名和所使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3ds max軟件本身提供了很多腳本范例,都可以直接使用,有些非常優(yōu)秀。另外,國外的一些腳本網(wǎng)站也提供了大量的免費或收費腳本。
3ds max腳本擴展名為*.ms,可以使用記事本來編輯腳本另保存為*.ms,3ds max內置有一腳本編輯器,通常使用這種方式來編寫腳本。
MAXScript腳本語言因其語法格式和規(guī)則非常少,操作相對簡單,適合沒有編輯基礎的用戶。國外有不少免費學習網(wǎng)站,同時還有不少優(yōu)秀的免費插件開源,對于學習MAXScript腳本語言有較大的幫助。
2 基于MAXScript的水墨效果仿真
水墨筆觸的特點遵循了中國特色藝術特點,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描述的是一種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3]。水墨筆觸就是一種墨水與宣紙融為一體,墨的濃淡、宣紙不同位置對墨水的吸收自然呈現(xiàn),仿佛自然存在于宣紙上,沒有刻畫痕跡的特殊筆觸,對水墨筆觸的模擬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ChineseMaterials水墨材質插件是對水墨暈染[4]與勾線效果[3]的仿真設計。通過MAXScript腳本語言對3ds Max的標準材質插件進行擴展,得到本插件。插件功能模塊如圖1。插件功能結構表如表2。
由于兩部分功能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對造型的筆觸描述可以根據(jù)實際場景進行部分效果的模擬,如有些造型不需要勾線效果,只注重內部墨水的自然暈開,就可以只應用“暈染效果”功能直接設計對應材質。
3 仿真效果算法設計
ChinesePainter插件主要實現(xiàn)了對水墨筆觸的模擬,通過材質實現(xiàn)模塊的“勾線效果”、“暈染效果”、“合成效果”、“彩墨效果”四個子模塊,實現(xiàn)了對水墨效果和彩墨效果的模擬。
3.1 “暈染效果”效果仿真
水墨材質插件ChinesePainter 的“暈染效果”模塊是本插件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來調制水墨材質的內部墨水暈開的效果。具體設計算法如下:
Step1 設置材質的不透明度貼圖為衰減貼圖。通過設置衰減貼圖的顏色、類型、衰減方向并調整混合曲線,得到衰減效果。
Step2 設置衰減貼圖1為漸變坡度貼圖。通過指定漸變坡度貼圖參數(shù)的標志1、2、3及漸變類型、噪波相關參數(shù),得到漸變效果。
3.2 “勾線效果”效果仿真
“勾線效果”模塊主要用來模擬外部輪廓線。水墨動畫中也有不描繪外部輪廓的造型,所以“勾線效果”模塊為可選項。
本程序段的編寫具體對材質進行的設置與“暈染效果”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參數(shù)值的變化。
3.3 “合成效果”效果仿真
“合成效果”部分主要實現(xiàn)“勾線效果”和“暈染效果”兩種效果的混合效果,用戶需要先設置“勾線效果”和“暈染效果”兩種材質,通過“合成效果”按鈕指定合成材質的基礎材質為“勾線效果”材質,再指定材質1為“暈染效果”材質,即可實現(xiàn)兩者的合成效果。
當然,在不同的用戶需求下,合成效果的使用情況會有所不同,對于不同動畫造型,可能出現(xiàn)部分使用合成效果,部分只取勾線效果或暈染效果一種效果的情況。因此,合成功能當根據(jù)實際情況使用。
3.4 “彩墨效果”仿真
“彩墨效果”部分主要實現(xiàn)用戶對彩色對象的設置需求,如水墨荷花中的荷花等,自然界的許多動植物都可以調制彩墨效果。
Step1設置材質的不透明度貼圖為衰減貼圖。設置衰減貼圖的color1、color2和curve曲線,并指定衰減貼圖的map1為漸變坡度貼圖,實現(xiàn)衰減效果。
Step2 設置漸變坡度的漸變參數(shù),如:flag1、2、3的位置和顏色,并設置漸變類型和對應噪波參數(shù),實現(xiàn)漸變效果。
4 實驗結果
本文使用上述方法,利用MAXScript設計了Chinese painter水墨材質插件,對多個靜態(tài)造型進行測試,均達到較真實仿真水墨效果。為了驗證將其應用于動畫、游戲及其他數(shù)字娛樂產業(yè)的可行性,而進行了實時動畫的制作。本文使用3ds max設計了一個簡單茶壺模型,對茶壺模型分別進行了三種水墨效果的渲染。并制作了一部水墨效果動畫短片,對其中的花朵應用彩墨效果進行了渲染,渲染窗口大小為800*600(pixel),模型水墨效果仿真如圖4,其中圖4(a)為暈染效果仿真,圖4(b)為勾線效果仿真、圖4(c)為合成效果仿真,圖4(d)為彩墨效果仿真。
5 結束語
水墨動畫作為極具中國特色的動畫形式,在經(jīng)過三維技術重構以后,以全新的形式再次吸引世界的眼球,然而三維水墨技術的開發(fā)難度大,本文提出一種基于MAXScript腳本的水墨材質設計方法,操作簡單易學,并開發(fā)對應的設計插件,可以快速自動生成默認的水墨效果,同時提供自定義模塊,供廣大藝術設計工作者參考使用。
參考文獻:
[1]何芳.基于GPU的3D水墨動畫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王華.3ds MAXScript腳本語言完全學習手冊[M].北京:北京科海電子出版社.2006:755-759.
[3] 鮑海燕.從3DS MAX軟件到三位動畫產業(yè)[J].硅谷.2008,(24):194-195.
[4] Bousseau A, kaplanM,Thollot J,et al.Interactive watercolor rendering with temporal coherence and abs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on-photprealistic Animation and Rendering.New York:ACM Press,2006:141-149.
[5] Luft T,Kobs F,Zinser W,et al.Watercolor illustrations of CAD data [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Aesthetics in Graphics,Visualization and Imaging.Lisbon:Eurographics Association,2008:57-63
論文摘要:自動化通訊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故障。本文通過介紹如何查找故障及如何檢修的具體技術和方法,旨在為電信公司在自動化通信過程中出現(xiàn)的障礙及處理辦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參考。
0 引言
自動化通信設備在運行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故障,影響系統(tǒng)的運行,有時甚至還會起到破壞性的后果。我們要及時準確地查明故障所在,并且排除它,就必須對通信設備的故障分類和檢修有所了解。
1 故障的分類
1.1 按故障性質分為軟故障和硬故障
軟故障是指由于軟件系統(tǒng)錯誤而引發(fā)的故障。常見的軟故障有程序錯誤、病毒破壞、操作失誤,以及設置錯誤和盲目操作等。
硬故障是指設備硬件的物理損壞:一是人為和環(huán)境原因,如環(huán)境惡劣、供電不良、靜電破壞或違反操作規(guī)程等原因造成;二是電器構件原因,如元器件、接觸插件、印刷電路等損壞造成。
1.2 按故障影響范圍和程度分為全局性、相關性、局部性、獨立性故障
全局性故障是指影響到整個系統(tǒng)正常運行的故障;相關性故障是指某一故障與其它故障之間有著因果或關聯(lián)關系;局部性故障是指故障只影響了系統(tǒng)的某一些項或幾項功能;獨立性故障特指某一元器件發(fā)生的故障。如電源熔絲熔斷,使設備不能啟動屬全局性故障,而造成原因可能是相關的某一部件短路,即故障的相關性。局部性、獨立性故障一般是統(tǒng)一的。
1.3 按故障發(fā)生的時間、周期分為固定性故障和暫時性故障
固定性故障指故障現(xiàn)象穩(wěn)定,可重復出現(xiàn),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開路、短路、機械部件損壞或某一元器件失效引起;暫時性故障是指故障的持續(xù)時間短、工作狀態(tài)不穩(wěn)定、時好時壞的現(xiàn)象,其造成原因可能是元器件性能下降或接觸不良等引起的。
2 檢修過程的先后順序
2.1 先分析思考,后著手檢修
引發(fā)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故障的現(xiàn)象,發(fā)生的時間也可能是不確定的。發(fā)現(xiàn)一個故障,首先應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并列出有關范圍,尋找相關范圍的技術資料作為理論引導?!艾F(xiàn)在就做”可能并不適合于設備的檢修,即按部就班,循而有序是很重要的。
2.2 先外后內
任何時候冒然打開機箱都是不對的。只有在排除外部設備、連線故障等原因之后再著手進行內部的檢修,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拆卸。
2.3 先機械部分,后電子部分
應當先檢查機械元器件的完好性,再檢查電子電路結構以及機電一體的結合部分。
2.4 先靜后動
即先在斷電情況下檢修,然后再接電。這里有一個原則性問題,即安全。
3 檢修方法
3.1 直接觀察法
直接觀察有不接電和接電兩種情況。首先應該進行不接電觀察,利用人的感覺器官(眼、耳、手、鼻)檢查有關插件是否松動、接觸不良、虛焊脫焊、斷線、短路、元件銹蝕、變焦、變色,電源短路、過流、過壓和熔絲熔斷等現(xiàn)象。經(jīng)仔細觀察機內外各元器件無誤后,接電觀察,看機內有無冒煙、打火、異常聲響現(xiàn)象,如有趕緊關機,還可輕輕敲擊機箱、構件,看有無接觸不良,同時可用手觸摸懷疑的元器件,看是否有過熱現(xiàn)象并根據(jù)元器件過熱程度以及溫度做出相應的判斷。
3.2 測量法
這種方法比較簡單直接,針對故障的現(xiàn)象,一般能判斷出故障所在,借助一些測量工具,能進一步確定故障的原因,幫助分析和解決故障。
常見的測量檢查方法有電壓檢查法、電阻檢查法和電流檢查法。電壓檢查法是通過測量元器件工作電壓并與正常值進行比較來判斷故障;電阻檢查法是測量元器件對地或自身電阻值來判斷故障的一種方法,它對檢修開路、短路故障和確定故障元件有實效;電流檢查法是將電流表串入電路中測量工作電流,這種方法檢修起來很不方便,亦較少使用。
3.3 插拔法
通過將插件“插入”或“拔出”來尋找故障的方法。此方法雖然簡單,卻是一種常用的有效方法,能迅速找到故障的原因。具體步驟是:
3.3.1 先將故障設備和所有連接設備的連線打開,再合上故障設備電源開關,若故障消失,查連接設備及連接線是否有短路現(xiàn)象(如碰線、短接、插針相碰等),若有,則排除;若無,則查故障設備本身。
3.3.2 將故障設備所有插件板拔出,若故障現(xiàn)象消失,則故障在某插件板上。若故障現(xiàn)象仍出現(xiàn),則應仔細檢查設備電源有無故障。
3.3.3 仔細檢查每塊插件板,觀察是否有相碰和短路,若有則排除;若無再一塊塊地插上,開機、關機測試,這樣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哪塊插件板上有故障。
3.3.4 找出故障插件板,再根據(jù)故障現(xiàn)象和性質判斷是哪一個集成塊或電子元器件損壞。
3.4 試探法
試探法是用正常的插件板或好的組件(大規(guī)模的集成電路)替換有故障疑點的插件板或組件來試探故障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調試和檢修中經(jīng)常使用,尤其是一時還搞不清故障在哪兒時,采用此方法更方便、直接。但如果故障很嚴重,有燒機現(xiàn)象,而又不能明確對象時,可不用此法,因為發(fā)生故障的插件板可能是具有破壞性的,隨意替換可能會導致替換上的新插件板再損壞。
3.5 其它檢修方法
3.5.1 隔離法,也稱分段法,即將各部件分隔開來進行局部的檢查,以確定故障的位置。
3.5.2 比較法,是用正確的特性與錯誤的特征相比較來尋找故障的原因。
3.5.3 升溫法,就是人為地將環(huán)境溫度或局部部件溫度升高(用電吹風可使局部部件的環(huán)境溫度升高,注意不可將溫度升得太高,以致將正常工作的器件燒壞),加速一些高溫參數(shù)比較差的元器件“死亡”,來幫助尋找故障的一種方法。有時設備工作較長時間或環(huán)境溫度升高后會出現(xiàn)故障,而關機檢查時卻是正常的,再工作一段時間又出現(xiàn)故障,這時可用“升溫法”來檢查。
3.6 綜合法
綜合法是指把以上方法統(tǒng)一考慮起來處理故障。這樣對處理一些比較復雜的故障,能及時、準確地找出故障原因并且排除它。
4 結束語
判定故障一定要有良好的技術知識作為基礎,這樣才能準確、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查找故障時,盡量拓寬自己的思路,把各方面能造成故障的因素都想到,仔細地分析和進行排除。
參考文獻:
[1]樂光新.數(shù)據(jù)通信原理.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8.
汪一鳴等.計算機通信與網(wǎng)絡教程.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0.
曹志剛.現(xiàn)代通信原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字】網(wǎng)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微課;數(shù)字化;資源共享
在以多媒體、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下,20世紀80年代的粉筆加黑板、屏幕加投影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逐步被新型數(shù)字化教學形式?jīng)_擊。我國社會信息化不斷縱向深化、教育信息化不斷推進,人們對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學習理念和方法發(fā)生著深刻變革。
一、 搭建網(wǎng)絡教學平臺 豐富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積極響應國家“建網(wǎng)、建庫、建隊”的號召,加強校園數(shù)字化建設?!叭▋善脚_”、世界大學城等隨之興起,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教育上的革命,適合自主學習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逐步建成,為我們實現(xiàn)遠程教學提供了可能,使4A(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學習任何知識)教學模式成為現(xiàn)實。
誠然,網(wǎng)絡教學平臺作為教學資源的載體,與數(shù)字教學資源是相輔相成的,脫離了資源的平臺就是一個空殼。
2003年4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精品課程體系的要求,我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正式啟動,歷經(jīng)十余年至今已建成上萬余門課程,極大豐富了高校教學資源內涵;
2006年11月,教育部提出要重視優(yōu)質教學資源和網(wǎng)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面對在建設過程中暴露出“重基礎設施而輕軟件資源”、“建設重復浪費”“應用面窄”等問題,2010年3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用,促進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加強網(wǎng)絡教學資源建設;2011年8月,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出席全國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座談會,并指出:“數(shù)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共享是科學推進教育信息化加速發(fā)展的基礎工程和關鍵環(huán)節(jié)。
我校以申報自治區(qū)精品課程為契機,于2008年啟動了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并不斷豐富擴充多形式的教學資源。至今,已建成?。ㄗ灾螀^(qū))級精品課程16門、校級精品課程15門,共計31門精品課程;總訪問量達40余萬人次;用于承載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服務器存儲共計10TB。
通過對每門課程的點擊率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開發(fā)了特色教學資源的課程更容易受到學習者青睞。例如,開發(fā)了Flash仿真動畫、《專業(yè)術語釋義》和全套習題集及答案解析的《建筑結構》課程以26307人次的總訪問量成為點擊率最高的課程。
2014年,在《建筑力學》《工程量清單計價》《電工基本知識及技能》三門課程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首次開發(fā)了微課資源?!督ㄖW》課程以4678人次的訪問量在月均訪問量中排名第一。微課作為一種短小精悍、易傳播,且制作方法相對較簡單的新型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形式,為課程建設注入新活力。
二、 微課資源的研究情況
關于微課的話題是隨著可汗學院和翻轉課堂而興起的。微課(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1993 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 Univrsity of Noahem Iowa) Mc Grew LeR A 教授所提出的60 秒課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 1995 年英國納皮爾大學(Napier University) Kee T P 提出的1分鐘演講( 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 [1]。
我國微課的發(fā)展始于2011年胡鐵生發(fā)表的《“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一文,直至2013年,關于微課的研究才逐漸興起,并呈不斷增長的研究趨勢。近三年,微課憑借其微型化、便攜化、碎片化等更為符合移動學習需求的特征得到廣泛普及和應用。
知網(wǎng)上,與微課相關的文獻共計4432篇。通過觀察對比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數(shù)量,見圖1、2,根據(jù)劉建設等人“學術論文代表了研究的廣度,學位論文數(shù)代表了研究的深度”的觀點可以看出,現(xiàn)今微課的研究在我國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但研究深度未及理想。
利用萬方數(shù)據(jù)庫的知識脈絡分析功能通過對“微課”進行熱點分析得出如表1所示,自2012―2015年期間有關微課的研究熱點分布表??梢?,研究者更多的是將微課作為研究對象,以期將其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形式應用于翻轉課堂的實踐,見圖3。
三、 微課資源共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2014年,我校在《工程量清單計價》等3門課程的開發(fā)建設中,首次引入了微課,這些微課資源是由具備了一定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教育技術能力的一線教師,使用PPT課件(PowerPoint)、錄屏軟件(Screencast-O-Matic、CyberLink YouCam、屏幕錄像專家)和視頻編輯軟件(會聲會影、Adobe Premiere、Cool Edit)、其他輔助軟件(思維導圖、Snap、幾何畫板、SmoothDraw)等制作而成的。
經(jīng)不斷嘗試,我們更傾向于使用同時具備了錄制和編輯視頻功能的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課。Camtasia Studio是TechSmith旗下一款專業(yè)的屏幕錄像軟件,同時包含Camtasia 錄像器、Camtasia Studio(編輯器)、Camtasia 菜單制作器、Camtasia 劇場、Camtasia 播放器和Screencast的內置功能。
微課最終以MP4格式渲染導出,再由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轉碼,最終上傳至服務器。在學習者訪問資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播放不暢、無法播放等現(xiàn)象。經(jīng)分析,產生這類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瀏覽器不兼容和瀏覽器缺失所需插件。
(一)瀏覽器兼容性問題及解決辦法
不同廠商開發(fā)的瀏覽器不同,例如Internet Explorer、Safari、Mozilla Firefox、Chrome等,或者同一廠商瀏覽器的版本不同,例如IE6、IE7,瀏覽器內核不同,對CSS的解析認識也不完全一樣,從而導致生成的頁面效果也不同。
2014年9月,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萬維網(wǎng)聯(lián)盟)了HTML5規(guī)范,相較之前的標記語言,HTML5開放性和兼容性更好。目前,主流的瀏覽器廠商,如Chrome、Opera、Firefox、Inter Explorer等,均支持HTML5標準[2],這為微課資源在跨瀏覽器傳輸方面提供了便利。
但是,即使開發(fā)設計人員已經(jīng)嚴格遵照了規(guī)范的HTML及CSS代碼書寫原則,仍然無法避免信息錯亂、播放不暢,甚至無法正常訪問資源等問題。
為了能夠同時兼容不同的瀏覽器,實現(xiàn)在不同的瀏覽器中能夠得到一個與預期效果相同的顯示效果,開發(fā)者大多采用CSS Hack的方法。該方法利用各個瀏覽器的私有屬性甚至是瀏覽器漏洞,針對不同的瀏覽器它們專用的CSS樣式,比如IE6能識別下劃線“_”和星號“*”,IE7能識別星號“*”,但不能識別下劃線“_”,而Firefox兩個都不能識別。該方法有悖于W3C標準要求的通用性原則,并且還可能引起其他新的錯誤,使頁面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這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需謹慎使用。
(二)瀏覽器與插件問題及解決辦法
盡管一個微課資源可能包含多種形式的元素,例如:思維導圖、概念圖及一般圖片素材,PPT等課件素材,解說、配樂等音頻素材,演示等視頻素材,教師還可以考慮是否采用以畫中畫形式進行講解等畫面,而制作微課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元素有機整合的過程。最終,微課是以MP4等視頻格式生成并轉換成適于網(wǎng)絡傳播的格式。從技術層面上看,微課本身就是一段短小的視頻。
微課制作的最后一步是將其壓縮生成視頻,最終將微課轉碼上傳至服務器以實現(xiàn)共享,這個過程涉及到流媒體技術。流媒體(StreamingMedia)是一種以音、視頻數(shù)據(jù)流的方式在網(wǎng)絡上傳遞多媒體信息的技術[3]。
具有跨平臺優(yōu)勢的HTML5規(guī)范提供了多個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音頻和視頻標簽可以直接播放 Web 視頻和音頻而無需借助第三方工具。只要開發(fā)者在頁面上放置和元素,只需要一小段的代碼就能夠實現(xiàn)多媒體的播放,利用和支持的屬性如 autoplay、controls、preload 等[4],即可對視頻音樂的播放進行控制。但是Flash Player 普及已久,技術發(fā)展相對HTML5 成熟許多,其地位在短期內無法動搖,因此想要正常訪問微課資源,還需要在PC客戶端安裝相應的插件,例如:SWF格式的視頻資源需要客戶端安裝Shockwave或Adobe Flash Player插件;訪問RM視頻影像格式和RA的音頻格式的資源,客戶端需要安裝 Real Player 播放器;ASF文件需要Microsoft Media Player播放器,以確保資源的正常播放。
四、結束語
微課已然成為現(xiàn)今流行的教學資源形式,大多微課開發(fā)者憑借自己的熱情做了一些有益嘗試和摸索,但是始終沒有統(tǒng)一技術指標作為參考,在資源共享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問題,也影響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作為信息中心的技術人員,一方面需要指導和配合一線教師制作微課,另一方面,在如何使學習者無障礙的訪問資源,并使資源能好的適應移動學習等方面,還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中興. 微課與微課程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4,06:586-589.
[2] 黃雄.基于 HTML5 的視頻音頻傳輸技術的研究與設計[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2014.
[3] 齊麗君,阿迪雅. 流媒體技術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農業(yè),2015,08:100-102.
[4] 鄭培純. 基于HTML5的多媒體播放網(wǎng)站[D].吉林大學,2014.
【 關鍵詞 】 Web應用程序;安全測試;插件;集成框架;漏洞挖掘
【 中圖分類號 】 TP393.08 【 文獻標識碼 】 A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Detection Platform
Sun Yi Liang Dong-yun Wang Wen-jie
(School of Compu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 Abstract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b application, it is urgent to test and evaluate the security of Web application efficiently to withstand the vulnerabilities. In this paper, key technologies like the detection framework with plug-ins、methods for discovering unknown vulnerabilities and mode of detection tools integration by user-defined are researched. Applying these technologies, the platform is able to scan and discover the vulnerabilities efficiently for Web application before and on running to insure its security.
【 Keywords 】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detection; plug-ins; integrated framework; vulnerability discovering
1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應用開始通過Web形式對外提供,方便快捷的Web應用在政府、企業(yè)、軍隊等都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不安全的Web應用使得我國金融、醫(yī)療、國防、能源和其他重要網(wǎng)絡架構面臨嚴峻的安全威脅。隨著數(shù)字化架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并相互關聯(lián),實現(xiàn)Web應用程序安全的難度也呈指數(shù)級增加。Web應用程序越來越復雜,導致固有的漏洞和缺陷越來越多,因此也正面臨著來自網(wǎng)絡的越來越多的攻擊。目前,Web應用程序安全問題已經(jīng)成為我國信息技術發(fā)展重要的技術挑戰(zhàn),需要有針對性的防護Web應用攻擊,即針對不同的攻擊行為采用不同的防護技術。因此,研究設計Web應用程序綜合測試平臺進行安全檢測,及時發(fā)現(xiàn)Web應用程序漏洞,對于防范各類Web應用攻擊意義重大。
2 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不足
在Web應用軟件分析和測試研究方面,Ricca和Tonella在中提出了一個基于UML的模型。Kung等人將Web應用軟件或者Web網(wǎng)站用一張圖來表示,根據(jù)頁面瀏覽的導航順序,構建測試樹,從而生成測試用例以檢測狀態(tài)行為錯誤的方法。Kallepalli等人提出了一個基于統(tǒng)計使用數(shù)據(jù)信息建立統(tǒng)一的馬爾可夫模型(Unified Markov Model)方法用于應用測試、性能評估及可靠性分析。
在Web應用脆弱性的自動探測技術方面,微軟將安全漏洞分為十個大類,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Web應用程序安全框架的需求。OWASP按照若干漏洞是否緊密相關、是否使用類似的反制措施和是否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Web應用體系結構的標準,給出了十大應用程序漏洞列表。文獻[6,7]針對來自不可信的來源的危險數(shù)據(jù),利用動態(tài)追蹤技術(Dynamic Tainting Technique),高效探測進入敏感區(qū)的危險數(shù)據(jù)。
相對于國外,國內對Web應用安全測試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武漢大學的盧虹等人從狀態(tài)測試的角度對Web應用的測試問題進行了討論,清華大學的武海平等人則開發(fā)了一個Web服務器性能測試系統(tǒng),合肥工業(yè)大學的吳蕾等人應用環(huán)境錯誤注入的方法進行了安全性測試的研究,國防科技大學的鄭理華等人正在研究基于網(wǎng)絡的Web應用安全測試評估系統(tǒng),理工大學的Zhanwei Hui等人在基于軟件安全缺陷(SSD)的Web應用安全測試方法上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過上述國內外現(xiàn)狀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有Web應用安全性測試技術還不能滿足信息系統(tǒng)建設的迫切需求,具體差距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
(1) 缺乏集成統(tǒng)一的Web應用安全性測試框架。當前主流的Web應用測試框架和工具通常只針對某些特定Web應用安全漏洞,無法對安全缺陷展開全面的測試,難以滿足Web應用安全性測試的要求。
(2) 缺乏有效的Web應用未知漏洞的自動掃描和發(fā)現(xiàn)技術。當前的Web應用安全性測試主要利用滲透攻擊檢測已有的安全漏洞,對未知安全漏洞的檢測缺乏可行的方法。
針對Web應用程序安全性測試的切實需求,本文針對上述不足,深入研究Web應用的安全性測試技術體系,建立一個插件式、可擴展、重動態(tài)交互的Web應用安全性測試工具。以確保安全測試準確性和高效性為出發(fā)點,突破未知漏洞智能發(fā)掘方法和支持自定義的測試工具集成方法等關鍵技術,最終為Web應用安全測試提供一整套健壯的、智能化的綜合測試工具奠定基礎,從而在Web應用運行前和運行時,對其進行安全掃描和風險發(fā)現(xiàn),確保Web應用的安全可靠運行。
3 Web應用程序安全
Web應用是一個客戶機/服務器軟件應用系統(tǒng),其中的客戶程序和服務器程序通過HTTP/HTTPS協(xié)議進行交互,通常包括五個組成部分,即客戶端(瀏覽器)、Web服務器、應用服務器、Web應用程序、數(shù)據(jù)源,它們彼此之間通過一定的機制來進行通信,典型的Web應用架構模型如圖1所示。
由于組成Web應用的軟件系統(tǒng)相對復雜,涉及網(wǎng)絡、操作系統(tǒng)、服務器等多個方法,目前國內外對Web應用安全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的定義。嚴格意義上來講,Web應用安全應該包括其體系結構中涉及的所有安全問題,如網(wǎng)絡安全、操作系統(tǒng)安全、瀏覽器安全、Web服務器安全、應用服務器安全等。企業(yè)、政府、軍事單位多采用防火墻、SSL、殺毒軟件、入侵檢測系統(tǒng)等措施來保護Web應用安全,但據(jù)Gartner調查,當前大多數(shù)Web攻擊都直接針對Web應用程序本身。攻擊者通過構造表面合法的HTML、XML、SOAP和Web Services等數(shù)據(jù)流,傳送惡意代碼直接針對Web應用程序的安全漏洞進行攻擊。OWASP(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組織的Web應用程序安全風險報告顯示,跨站腳本、SQL注入等已成為Web應用程序安全的重大威脅,如圖2所示,傳統(tǒng)的邊界防護、病毒查殺等安全手段對此心有余而力不足。
Web應用程序是開發(fā)和組成Web應用的核心組成部分,要保護Web應用程序安全,需要針對不同的攻擊行為采用不同的防護技術。這就要求在真實攻擊發(fā)生前,及時的發(fā)現(xiàn)Web應用程序存在的各種安全漏洞,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進行加固。WhiteHat調查報告指出,漏洞發(fā)現(xiàn)得越早、彌補得越及時,攻擊者利用漏洞進行攻擊的機會就越小。因此,深入研究Web應用程序的安全性檢測技術,開發(fā)測評工具對Web應用程序進行安全性測試,及時發(fā)現(xiàn)Web應用程序所存在的漏洞,對于防范Web應用攻擊意義重大。
4 Web應用安全綜合測試平臺關鍵技術研究
4.1 基于插件的Web應用安全測試集成框架
Web應用安全漏洞成為應用系統(tǒng)安全風險的重災區(qū),而且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當前的Web應用安全測試工具雖然種類繁多,但是無一例外存在一些缺陷,運行效率相對較低。為克服這些缺陷,本文設計了圖3所示的基于插件的Web應用安全測試集成框架,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插件管理部件、掃描管理部件和全局管理部件。
插件管理部件主要負責對漏洞掃描插件的管理與維護,主要包含以下模塊:插件接口層,為擴展層提供插件接插的標準接口和規(guī)范;插件管理模塊,維護插件庫的完整性和時效性,保證框架自身的安全性;插件調度模塊,根據(jù)Web應用系統(tǒng)的業(yè)務邏輯屬性,自主智能地調度最優(yōu)的測試插件進行測試,保證系統(tǒng)運行效率和漏洞檢出率。在這三個模塊之上,是插件庫及插件庫維護模塊,插件庫用于存儲各種插件,包括本地庫和在線庫兩個部分,以方便系統(tǒng)快速檢索并加載插件,其中包括標準的CVE漏洞掃描插件、第三方基準測試插件(包含接口合規(guī)性測試等插件),以及用戶根據(jù)系統(tǒng)特定屬性定義的漏洞掃描插件等。插件庫維護模塊主要負責本地庫與在線庫之間的插件傳輸、插件審核以及插件庫的完整性維護等功能。
掃描管理部件負責調用各種掃描插件,利用插件基于各種先驗知識庫、基準漏洞庫對Web應用展開漏洞掃描。其中主要包括幾種模塊:知識庫/基準漏洞庫,用于存放各種已知的或習得的先驗知識和基準漏洞,作為掃描以及啟發(fā)式學習的基礎;Web應用信息收集模塊,主要用于截獲測試框架與Web應用間的消息,以提供給掃描插件作為分析的資料;插件調用模塊,作為具體插件在掃描部件中的抽象,通過該模塊,掃描部件可以調用相應的插件,并保持掃描部件與插件管理部件的松散耦合;測試報告生成模塊,根據(jù)測試結果生成相應的測試報告并反饋給測試人員。
全局管理部件,負責對整個框架的運行進行監(jiān)控與支持。主要包括以下模塊:系統(tǒng)配置模塊,對全系統(tǒng)各個部件進行配置,保證系統(tǒng)按照測試人員的預期運行;虛擬用戶生成與管理模塊,產生并維護具有不同權限的不同角色的虛擬用戶,利用虛擬用戶可以對Web應用展開近似于實際環(huán)境的測試;用戶交互模塊,使用測試報告生成模塊生成的測試報告產生友好的供測試員閱讀的測試分析結果;錯誤處理模塊,對系統(tǒng)運行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及時的響應和處理。
4.2 支持未知漏洞發(fā)現(xiàn)的漏洞智能挖掘技術
為了最大可能的發(fā)掘新型安全漏洞、檢測與具體Web應用緊密相關的安全缺陷,本文提出并設計了基于智能挖掘的未知漏洞檢測方法,流程如圖4所示。
在基于智能挖掘的未知漏洞檢測中,智能漏洞挖掘模塊在常規(guī)漏洞檢測中,通過自學習服務不斷學習并獲取具體的業(yè)務邏輯和應用特征。然后基于已知的漏洞庫,在啟發(fā)模板的指導下,采取類似“基因變異”的思想,通過未知漏洞服務生成特定的針對具體Web應用的新攻擊向量,檢測應用是否存在已知漏洞庫之外的未知漏洞。針對各種Web應用新型漏洞和與具體應用緊密相關的漏洞層出不窮的問題,論文提出的基于智能挖掘的未知漏洞檢測技術,能夠采用啟發(fā)式學習機制和自學習機制來檢測可能存在的未知漏洞,增強了對Web應用未知漏洞的檢測能力,提高了工具自動化、智能化檢測能力,能夠更加有效的測試應用安全。智能漏洞挖掘建立在常規(guī)漏洞檢測基礎之上,并不能取代常規(guī)漏洞檢測。智能漏洞挖掘需要通過常規(guī)漏洞測試,獲取Web應用輸入和輸出信息以及數(shù)據(jù)流、控制流信息,取得具體的應用特征后,才能擴大測試覆蓋面并生成新的攻擊去檢測新的安全漏洞。
4.3 Web應用安全性測試工具實現(xiàn)技術
根據(jù)上述理論和技術,最后實現(xiàn)一個針對Web應用的可用的安全性綜合測試工具。該工具將集成上述安全測試技術,對Web應用的已知漏洞、接口合規(guī)性、業(yè)務動態(tài)安全性以及未知漏洞展開全面的測試,確保在Web應用上線前發(fā)現(xiàn)大部分潛在的安全漏洞,保證基于Web應用的新型信息系統(tǒng)的安全可靠運行。一個利用該工具的典型Web應用安全測試場景如圖5所示。
測試人員使用控制臺對測試工具進行配置并啟動測試過程,測試框架根據(jù)測試人員的配置調用相應的插件構造測試(即一個經(jīng)定制的測試工具的實例),該生成若干具有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虛擬角色,虛擬角色通過網(wǎng)絡向帶測試的Web應用發(fā)起測試請求,測試工具截獲請求與服務返回的響應,之后使用配置好的插件對Web應用的安全漏洞進行智能的發(fā)現(xiàn)與挖掘,高效地發(fā)現(xiàn)大部分Web應用安全漏洞。
5 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Web應用程序安全測試技術,并構建了插件式、可擴展的安全測試技術框架。以確保安全測試準確性和高效性為出發(fā)點,突破未知漏洞智能發(fā)掘方法和支持自定義的測試工具集成方法等關鍵技術,最終為信息系統(tǒng)建設中的Web應用安全測試提供一整套健壯的、智能化的綜合測試工具,在Web應用運行前和運行時,對其進行安全掃描和風險發(fā)現(xiàn),確保Web應用的安全可靠運行,為推進Web應用安全提供支撐和保證。
參考文獻
[1] Ricca, F. and P. Tonella. Analysis and testing of web applications. 2001: Published by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2] Kung, D.C., C.H. Liu, and P. Hsia. An object-oriented web test model for testing web applications. 2000: IEEE.
[3] Kallepalli, C. and J. Tian, Measuring and modeling usage and reliability for statistical web tes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1: p. 1023-1036.
[4] Microsoft. 備忘單:Web 應用程序安全框架. 2005; Available from: http:// msdn.microsoft. com /zh-cn /library/ms978518.aspx.
[5] OWASP. OWASP Top 10 Application Security Risks - 2010. 2010; Available from: https:///index.php/Top_10_2010-Main.
[6] Jovanovic, N., C. Kruegel, and E. Kirda, Pixy: A static analysis tool for detecting web application vulnerabilities (short paper). 2006.
[7] Nguyen-Tuong, A., et al., Automatically hardening web applications using precise tainting.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the Age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2005: p. 295-307.
[8] 盧虹,徐寶文. 一種 Web 應用的狀態(tài)測試方法.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2. 38(002): p. 55-57.
[9] 武海平,蔣東興. Web 服務器通用性能測試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 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 2003. 24(002): p. 188-190.
[10] 吳蕾, 李心科, 汪洪.基于錯誤注入技術的 Web 服務可靠性測試研究.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 2007. 28(1).
[11] 鄭理華. Web應用安全測試評估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12] Zhanwei, H. and H. Song. Software Security Testing of Web Applications Based on SSD. in Advanced Intelligent Computing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ICIC 2010. 2010. Changsha, China.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179029)。
作者簡介:
孫熠(1993-),女,北京人,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和關注領域:信息安全、Web漏洞檢測等。
關鍵詞:輸電線路微機保護;硬件;插件
1 前言
1.1微機線路保護的發(fā)展歷史
自從本世紀初第一臺機電型感應式過流繼電器在電力系統(tǒng)應用以來,繼電保護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的發(fā)展[1]。在最初的二十多年里,各種繼電保護原理相繼出現(xiàn),如差動保護、電流方向保護、距離保護、高頻保護,這些保護的原理都是通過測量故障后的穩(wěn)態(tài)工頻量來檢測故障的?;谏鲜鲈淼睦^電保護裝置經(jīng)歷了機電型、整流型、晶體管型以及集成電路型的發(fā)展階段。雖然保護原理也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是這些保護的基本原理沒有變,它們至今依然在電力系統(tǒng)繼電保護領域里起著主導作用。目前,反應工頻突變量的保護(如反應工頻變化量的LFP-901型及反應正序故障分量的WXH-25型等產品)已在我國各大電網(wǎng)中獲得了日益廣泛的應用,且運行效果良好,而反應暫態(tài)分量的行波保護[2],國外已有產品生產,但從國外引進的行波保護運行效果來看很不理想,幾乎無法正常運行,其根本原因是對于故障信息處理的手段落后。
1.2輸電線路微機保護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根據(jù)系統(tǒng)穩(wěn)定的要求,輸電線路保護的配置一般為兩套主保護和一套完整的后備保護。因此在硬件設計上一般都采用高冗余的多CPU結構,以提高硬件系統(tǒng)的可靠性。
采用微波或光纖通道構成的分相式電流差動縱聯(lián)保護,是一種性能較佳的縱聯(lián)保護原理,它克服了其它縱聯(lián)保護原理存在的相應問題。目前在日本及西方國家,由于電力系統(tǒng)通訊事業(yè)的發(fā)展,已廣泛地采用此保護原理作為主保護。在國內由于電力系統(tǒng)通訊手段較弱等原因,沒有得到普遍應用,從長遠的發(fā)展來看,采用微波(光纖)實現(xiàn)縱聯(lián)保護必然會隨著電力系統(tǒng)通信手段的提高而占據(jù)線路主保護的主導地位[3]。
1.3本文研究的目的
隨著電力系統(tǒng)高速發(fā)展,電網(wǎng)結構日趨復雜,這對電力系統(tǒng)運行的繼電保護裝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保護技術向數(shù)字化和智能化方向發(fā)展。為了確保電力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減輕故障對電力系統(tǒng)造成的危害,微機保護除了實現(xiàn)基本保護功能外,還應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數(shù)據(jù)的長期存放空間,快速的數(shù)據(jù)處理功能,強大的通信能力,與其它保護測控裝置和調度聯(lián)網(wǎng)以共享全系統(tǒng)數(shù)據(jù)、信息和網(wǎng)絡資源的能力等。
為了滿足電力系統(tǒng)對繼電保護設備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本論文提出了一種基于雙CPU結構的新型微機保護裝置的設計思路,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微機保護功能模塊的數(shù)字化、芯片化、智能化,旨在為輸電線路提供快速可靠的故障監(jiān)測與故障排除。
2 保護的硬件設計
微機繼電保護裝置相對于傳統(tǒng)繼電保護產品的一系列優(yōu)點,大大提高了電力系統(tǒng)輸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進了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的發(fā)展,然而現(xiàn)在電力系統(tǒng)中應用中的微機保護產品采用的CPU大多為16位的單CPU或多CPU的結構[4]。由于其CPU指令功能有限,尋址空間小,運算能力弱,新算法、新原理的實現(xiàn)受到一定的限制。隨著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各種電壓等級的線路不斷投用,要求保護除了完成基本保護功能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其可靠性與快速性。
2.1微機保護硬件設計的總體思想
現(xiàn)代的微機保護裝置一般采用模塊化設計[5],保護功能的完成主要取決于保護軟件的編寫。保護的模塊化設計簡化了維護保護裝置的難度,也減少了各個保護插件之間相互干擾的概率,更為重要的是,保護的模塊化設計非常便于我們?yōu)榱藨獙Ρ槐Wo對象的新的更為嚴格的要求而對保護設備進行的升級。
該套微機保護主要由七大插件模塊組成[6],分別是:電源插件,開入插件,開出插件,交流插件,CPU插件,管理插件,人機接口插件。作為核心的CPU插件由兩個分立的子插件CPU1插件和CPU2插件組成,CPU1插件由DSP+MCU組成,CPU2插件也同樣采用了MCU處理器。兩塊CPU插件分別擔負不同工作,承擔不同保護任務,增加了裝置的冗余度,提高了整套系統(tǒng)的可靠性,同時也發(fā)揮了各CPU插件的優(yōu)勢,進一步提高了保護裝置的處理速度。其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
2.2 相對于傳統(tǒng)硬件設計有明顯改進之處
2.2.1 開入插件
開入插件主要用于接入跳閘位置,隔離開關位置,各保護壓板,收信輸入和告警信號等開關量的輸入,以便協(xié)調控制微機保護的運行。開入插件實現(xiàn)開關量開入有很多方法,傳統(tǒng)的做法是開關量通過24V電壓信號引入插件,同時插件在采集24V電壓信號前首先要剔除各種干擾,以防止采集到錯誤的開關數(shù)據(jù),單個通道的開關量輸入電路設計均是通過光耦、電阻、電容等器件的組合對開入量進行檢測。這種方法存在有以下缺點:
1)需要考慮如何對開入量進行預處理濾除信號中的雜質,搭建簡單的濾波電路;
2)開關量信號在進入CPU 前需要用光耦進行電氣上的隔離,主要是實現(xiàn)地電位的隔離,抑制共模干擾。而光耦是容易損壞的器件,所以又需要使用額外的二極管器件對其進行保護;
3)開入電路占用PCB 板的面積較大,受外部的干擾較大;且每一路開入采用的器件較多,增加了出錯的環(huán)節(jié),因而其可靠性低;
4)每一路開入需要占用一根CPU的并口線,整個開入電路就占用了大量CPU資源。
參閱文獻[7],為了保證微機保護裝置運行的可靠性與穩(wěn)定性,克服以上傳統(tǒng)開入電路的缺點,本裝置設計了利用專用芯片MC33884[9]實現(xiàn)開關量輸入的開入插件,旨在為DSP與電子開關之間提供一種有效的接口,其性能特點如下:
1)芯片有很寬的供電范圍(VPWR),可以在7V-27V之間正常工作,我們可以利用24V開人電壓為該芯片提供電壓;
2)引腳的輸入電平范圍是-14V~40V,即既可以對24V開關量檢測,也可以對接地的開關量檢測;
3)與DSP通過SPI口通訊,可以節(jié)省MCU的口線資源,節(jié)省占用PCB板的面積,從而節(jié)省成本;
4)單個芯片可以同時檢測6個對地、2個對電源、4個可編程(通過編程即可設置成對電源,也可設置成對地)的開入量狀態(tài);
5)有四種靈活的方式可供選擇(睡眠、常規(guī)、查詢、查詢+中斷),因此可以滿足不同工程的需求。
微機保護開入插件的開入量分為來自裝置面板接點的開關量和來自裝置外部端子排引入裝置的開關量,本套微機保護設置了36路開關量的輸入(見表1),這些開關量為保護設備對于故障做出正確處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2 開出插件
開關量輸出插件相比開關量輸入插件在整套微機保護設備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直接關系到保護裝置的可靠性與正確性。開出插件主要用于輸出跳閘、啟動失靈、啟動重合閘、告警等信號,使保護裝置可靠動作。傳統(tǒng)的開出插件同傳統(tǒng)的開入插件具有相似的弊端,且為了提高動作的可靠性還必須為其增加專有的自檢回路。為此,本套微機保護設備選用了專用芯片MC33291以解決傳統(tǒng)開出插件出現(xiàn)的問題[10]。
為了可靠地輸出開關量,以保障微機保護裝置的安全運行,本套保護采用了40路開關量輸出(見表2)。
由于每片MC33291只有8路開出端口,因此我們采用5片并聯(lián)接入MCU芯片的方法滿足輸出的開關量數(shù)量的要求,主要優(yōu)點有:
1)節(jié)約了MCU芯片的端口資源。由于專用的開出芯片MC33291采用了新的SPI方式與上位機通訊,使得上位機MCU不需要為每一路出口繼電器提供通訊端口,同時還大大節(jié)約了PCB板的面積,使得保護設備可以制造的更為精簡。
2)MC33291芯片具有完善的自檢功能和閉鎖功能。MC33291通過對MCU發(fā)出的命令字和從MC33291反饋回MCU的狀態(tài)字的比較,來判斷是否有故障以及屬于什么樣的故障。MCU通過向MC33291連續(xù)發(fā)兩個相同的命令字,然后比較第二個狀態(tài)字和前一個命令字,如果兩個值相等,則沒有故障,如不同,則有故障。MC33291可以自檢的故障有過熱、短路、過電壓和輸出閉合時開路故障。
3)芯片本身提供了強大的驅動能力,取消了先前由于MCU端口的驅動能力有限而添加的驅動電路,取消了與非門模式,使電路更為簡單,占PCB面積大大減少。
4)省去了中間邏輯繼電器和光隔,降低了綜合成本。也降低了設備故障的幾率。
5)輸出電路可直接驅動電感負載,驅動能力大,可直接驅動出口繼電器。
2.2.3 CPU插件
CPU插件作為本套微機保護設備的核心部件,采用了先進的雙CPU插件結構。雙CPU插件分擔了傳統(tǒng)的單CPU承擔的繁重任務,并且充分發(fā)揮了每個插件的強項,使得整套微機保護裝置能在快速高效的前提下有條不紊的運行。CPU1插件為保護CPU插件,包括了核心DSP,專用的A/D轉換芯片,外擴存儲器,雙口RAM,MCU,整體結構如圖2。
DSP承擔了保護算法和出口邏輯、故障錄波的功能。MCU完成人機接口,上送模擬量和開關量信息,軟硬件自檢等功能。數(shù)字信號處理核心部分完全利用DSP芯片內部資源,可做到“總線不出芯片”。
CPU2插件是啟動CPU插件,完成微機保護設備的啟動和閉鎖功能,包括了核心MCU,專用的A/D轉換芯片,外擴存儲器,外部接口電路,串行接口電路等模塊,整體結構如圖3。該插件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在它能夠在故障時開啟動作窗口,正常運行及震蕩等不正常運行狀態(tài)時關閉動作窗口防止保護誤動作。
CPU2插件最重要的功能是整套保護設備的啟動及閉鎖。當被保護線路出現(xiàn)故障時,CPU2插件檢測到故障信號后,其常開觸點QD會立即閉合,開通出口保護繼電器電源,開放保護,此時CPU1插件根據(jù)故障類型判斷后打開相應出口繼電器,實現(xiàn)保護功能。具體實現(xiàn)電路如圖4所示。
2.3 微機保護裝置的運行方式
該套微機保護裝置在運行的過程中,被保護線路的電氣量經(jīng)過電流互感器和電壓互感器進入微機保護的兩套模擬量輸入通道。在第一輸入通道中,電量變換器將電流和電壓轉換成適合于微機保護用的低電壓量,再由模擬低通濾波器濾除直流分量、低頻分量和高頻分量以及各種干擾波后,進入CPU1插件。在該插件內部經(jīng)過采樣保持,將一個在實際上連續(xù)變化的模擬量轉換為在時間上的離散量,完成對輸入模擬量的采樣。通過插件內部的多路轉換開關將多個輸入電氣量按輸入時間前后分開,依次送到模數(shù)轉換器,將模擬量轉換為數(shù)字量輸入DSP系統(tǒng)進行運算處理,判斷是否發(fā)生故障,MCU通過開關量輸出通道輸出到出口繼電器發(fā)出跳閘脈沖給斷路器跳閘繞組。同時也完成了人機通話,通信等主要輔助功能[14]。
第二輸入通道中,CPU2插件控制部分的作用是對整套出口繼電器進行總啟動和總閉鎖,在經(jīng)過判斷后開啟或者關閉出口繼電器的電源,只有在開啟繼電器的情況下,主保護CPU1插件才能順利發(fā)出跳閘信號進行跳閘[15]。
這樣的設計方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保護誤動的可能性,同時也增加了系統(tǒng)的可靠性。
3 總結
在閱讀大量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種優(yōu)于傳統(tǒng)方案的輸電線路微機保護硬件裝置設計思路,并提取現(xiàn)有微機保護設備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詳細闡述了其改進方案。
參考文獻
[1] 阿泰勒,劉紅梅.電力系統(tǒng)微機保護技術的發(fā)展趨勢[A].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68-69.
[2] J. D. Duan,B. H. Zhang,S. B. Luo,J. F.Ren. Study of Non-unit Transient-based Protection for EHV Transmission Lines Using Backward Traveling-wav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6:1-7.
[3] 崔文廣.微機繼電保護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A].中國科技信息,2005,9:38-39.
[4] Wang Li,Suonan Jiale,He Shien,Song Guobing.The Development and Perspective of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IEEE Innovative Smart Grid Technologies - Asia (ISGT Asia),2012:1-4.
[5] 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RCS-931系列超高壓線路成套保護裝置技術和使用說明書[R],2006.
[6] 北京四方繼保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CSC-101A/B、CSC-102A/B數(shù)字式超高壓線路保護裝置說明書[R],2007,6.
[7] 張順.微機保護開入電路芯片的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4,7(14):202-203.
[8] Qin Xiao ‘an,Zeng Xiangjun,Xu Yao,Pan Hui,Wang Yang.HHT Energy Spectrum Based Non-unit EHV Line Protection Using Traveling Wave.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ICMIC) ,2010:466-470.
[9] Motorola Instruments.MC33884 User’s Guide[R],2001.
[10] 張順.微機保護開出電路芯片的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4,6(14):141-144.
[11] M. Lúcia,R.Cezari,D Erwin,JC Theron,M. Thakur.Perfecting Performance of Distance Protective Relays and It’s Associated Pilot Protection Schemes in Extra High Voltage (EHV) Transmission Line Applications.IEEE 59th Annual Conference for Protective Relay Engineers.2006.
[12] Motorola Instruments.MC33291 User’s Guide[R],2001.
[13] Texas Instruments.TMS320F2812 User’s Guide[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