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古代漢語文學

古代漢語文學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5-16 10:36:2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古代漢語文學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古代漢語文學

第1篇

一、注重教學內容選點,兼顧培養(yǎng)學生興趣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的了解,進一步培養(yǎng)有潛能的對外漢語專門人才。然而,許多學生將這個專業(yè)理解為教外國人說漢語,不可能再深入到教外國人學中國文學經(jīng)典。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忽略了漢語國際教育所承載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作用。在此錯誤觀念基礎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古代文學課程學習現(xiàn)狀從開始就偏離了應有的方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僅有80學時,時間短,任務重,老師縮減授課內容,最終卻顧此失彼,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聽課猶如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既領略不到文學瀚海的博大精深,也難以對課程知識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說對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和喜好,古代文學課程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明顯不足。因此,結合該專業(yè)需求,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是漢語國際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教學重在文學史的構建,以時段為界將古代文學劃分為幾個部分,同時,對代表作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思想內容、作品藝術特色加以介紹分析,重在知識的傳授,重結論,輕賞析,與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有一定距離。作為新興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要想發(fā)揮古代文學課程應有的作用,就要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學生領略到古代文學經(jīng)典之美。以講授杜甫為例。學校課時差別大,選擇內容不同,可以說體現(xiàn)了一個學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主觀傾向。筆者以古代文學史精品課程在網(wǎng)上搜索,從幾所高校公開的精品課程設置的課時進行比較:淄博師專3課時,陜西師范大學8課時,長江大學4課時,鄭州大學2課時。從課時數(shù)字比較可以看出,一個經(jīng)典作家的教學設計,在課時設置差別較大。最多的8課時,最少的只有2課時。在內容選擇上,有的略去了生平。在創(chuàng)作方面,有的略去了古體詩,較多學校只講律詩??梢哉f,內容的選擇和處理,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改革觀念,由此也決定了課時長短。筆者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應充分發(fā)揮學生預習的空間。學生自己能讀懂的,可不講或少講。如杜甫的生平,完全可以教給學生去預習,不必要占用課時來講述。對內容的選擇從量的方面去考慮,可以先不講杜甫的古體詩,課堂上集中時間和精力來講杜甫的律詩,在講授律詩時,也不必過分從詩歌史的方面去梳理,強調詩歌題材轉變、律詩形成過程和敘事技巧完備等,而應結合具體作品來理解和感悟杜甫詩歌的主要風格。當然,在內容篩選方面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在一定量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也就是說,在教學內容的選定方面,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還以杜甫為例,由于時代原因,這些90后的學生很難理解杜甫的憂國憂民及其詩歌的精神內蘊。既要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走進杜甫詩歌,又不至于感覺太枯燥,在授課時就要選擇合適的角度。筆者所從教的漢語國際教育班級,學生大多為女生,她們對于古代女子的關注以及對愛情婚姻的關注會更多。經(jīng)典的《兵車行》《三吏》《北征》等,她們不太感興趣,而且中學階段大多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筆者轉換視角,結合杜甫其他作品來理解,如選講杜甫《即事》:“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卻非。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秋思拋云髻,腰支勝寶衣。群兇猶索戰(zhàn),回首意多違”[1]。這首詩是寫唐代寧國公主慘淡回國,途徑秦州(天水)的事情。安史之亂之后,肅宗為向回紇借兵,平息戰(zhàn)亂,把寧國公主嫁給回紇王,當時才14歲,但回紇王第二年就去世。按風俗寧國公主當殉葬,據(jù)理力爭后達成妥協(xié)條件:寧國公主用割面毀容的方法來免于殉葬。寧國公主用刀子把面容劃破,放還唐朝。杜甫路過秦州,知此事后,把這段史實濃縮成五律《即事》。對于寧國公主的遭遇等,學生興趣非常高。這樣教師可以趁此講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杜甫敘事詩特點、“詩史”特點,等等。又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詠王昭君:“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筆者結合許多詠昭君的詩詞來幫助學生理解此詩,同時也兼顧了學生的興趣。如聯(lián)系南朝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崩畎自佌丫?“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蓖醢彩睹麇酚小懊麇醭鰸h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姜夔詞有《疏影》:“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塑造的昭君多是凄苦、憔悴的哀婦形象。吳瞻泰《杜詩提要》這樣評價杜甫的昭君詩:“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在比較不同的詠昭君題材的作品后,觀看有關王昭君內容的視頻,如“當代梅蘭芳”李玉剛表演的《昭君出塞》、雜劇《漢宮秋》的片段等,詩樂舞一體,古代史實與當代明星相結合,讓學生欣賞、沉浸在令人震撼的美感之中,真實感受古代文學作品之美。從而理解杜甫詩的“詩史”特點,這樣的效果顯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注重國際文化交流的特點,講課時就要對于國際影響大的詩人多補充些資料。如李白與杜甫詩歌講授時,除了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內容外,應增加他們在國際交流方面的資料。如以故事的形式講日本著名學者吉川幸次郎對杜甫的崇拜、日本學者專門到南陽白河岸邊尋找當年李白的足跡,等等,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些大家的印象,又和他們的專業(yè)密切相關,他們的興趣點自然會有所提高。

二、注重學生參與,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qū)

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教學課堂形成了重講輕練、老師熱情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多媒體的使用,成了古代文學課堂授課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據(jù)集美大學孫桂平在調查的基礎上指出:“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國古代文學課堂類似于‘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可能性詩意,而傾向于使教師變成傳授古代文學知識的理性工具?!倍嗝襟w教學在古代文學課堂上所發(fā)揮的作用已超過了其應有的作用而開始走向反面。多媒體教學在形式上顯得過于張揚,而情感心靈等內容實質被光電環(huán)境擠壓,致使“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特征和固有的人文精神正被不斷消解”。復旦大學駱玉明教授在講授古代文學課時,就很少用或不用多媒體。即使用了多媒體,還是要在黑板上板書,用他的話來說:“在黑板上寫字,是當老師的?!彼v課時,書上有的就不講,避免重復。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講課也很少或不用多媒體。他在講杜甫時,也講作家生平,但他善于結合自己的情感和游歷的經(jīng)歷,使人感到不枯燥,效果要比用課件詳細展示杜甫生平卻印象深得多。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古代文學課,在教學方法上,就要努力學習著名學者們授課的精講的本領,而不是把備課功夫都用如何使用多媒體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應該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人才將來要具備傳播中國文化的這一目標出發(fā),在能力方面要有意識培養(yǎng)傳播文化知識的實際操作能力。這不但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而且還要將掌握的知識傳遞給他人。因此,筆者曾嘗試發(fā)動學生搜集資料,結合中國文化交流的熱點問題,在課堂上引入“唐文化的魅力———以XXX為例”微課試講活動。在課堂上利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試講,集體評論。具體步驟是:教師將一個班進行分組,每組選定一個教學內容,集體備課,一人試講,全班師生進行評議。每節(jié)課小組輪流,通過這樣的方式,深化對中國文學對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性的認識,也鍛煉了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操作能力。學生從學習中國文學的被動角色轉入傳播中國文化的主動角色,這既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又體現(xiàn)了本專業(yè)建設的特點。只要持之以恒地開展類似活動,總會顯現(xiàn)出專業(yè)建設的長遠優(yōu)勢,也有利用在教學中營造互動環(huán)境。當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古代文學課堂上還可讓學生吟詠背誦,可以就一個話題討論,可以讓交流自己的心得,等等。總之,老師的講授是在學生充分參與基礎之上才去進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參與者、實踐型的學習者。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沒有任何壓力、領略多媒體的聽眾。

三、注重課后管理,強化積累習慣的培養(yǎng)

第2篇

兩漢今古文之爭融合許慎鄭學

一、斗爭

西漢哀帝之前立學官五經(jīng)皆為今文經(jīng),當時古文經(jīng)未出,故“古今文經(jīng)”名稱未立,無所謂爭論。大膽地系統(tǒng)地提出各種古文經(jīng)《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毛詩》等,要求立學官,以與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者是劉歆。但劉歆的建議遭到今文博士抵制,至此始有今古文之爭。就史書記載看,較重要之斗爭有四次,第一次發(fā)生在西漢末年,其他三次發(fā)生在東漢初年。

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歆提出為《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毛詩》立學官的建議遭到太常博士反對。劉歆為古文經(jīng)立博士理由有二:一、今文經(jīng)因遭秦火而殘缺不全,古文經(jīng)則較完備,可補今文經(jīng)之缺。如《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又如《禮古經(jīng)》(古文《逸禮》)比高堂生之《儀禮》多三十九篇(這三十九篇即《逸禮》);二、古文經(jīng)較今文經(jīng)可信。以《左傳》為例,左丘明為孔子同時代人,親見夫子,好惡與圣人同,而公羊、梁等人則在“七十子”之后,傳聞之于親見詳略不同,可靠性亦不同。博士們一方面辯解說今文經(jīng)是完備的,另一方面攻擊古文經(jīng)是偽造的。另有一些博士“不肯置對”。劉歆求助于孔光,孔光亦不肯幫忙,劉歆在一氣之下寫成一封著名之信《移讓太常博士書》(見《漢書?劉歆傳》):“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圣意?!币蜓赞o激烈引起眾博士大嘩,“諸儒皆怨恨”,當時名儒光祿大夫龔勝以辭職相抗議,大司空師丹亦大怒,奏劉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劉歆因得罪掌權大臣,恐誅,請出外任。第一次古今文經(jīng)學的斗爭以古文經(jīng)失敗告終。直到王莽執(zhí)政,重用劉歆,扶持古文經(jīng)學,《古文尚書》、《禮》、《春秋左氏傳》、《毛詩》、《易》及《周禮》都立了學官,古文經(jīng)學才第一次取得合法地位,但“新”朝短命,古文經(jīng)博士又都隨之廢除了。

第二次今古文之爭起于東漢初年光武帝時期,韓歆上疏要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劉秀讓臣下議,建武四年(公元28年)正月召集公卿大夫和博士官至輪臺就韓歆之建議進行辯論。今文博士范升加以反對,其理由如下:一、“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倍?、授受不明,“師徒相傳,又無其人。”三、“非先帝所立,無因得立?!彼摹ⅰ敖兴局T置《京氏易》博士,群下執(zhí)事,莫能據(jù)正。《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此比類,亦希置立?!毒贰ⅰ顿M》以行,次復《高氏》、《鄒》、《夾》、《五經(jīng)》奇異,并復求立,各有所執(zhí),乖戾紛爭,從之則失道,不從則失人,將恐陛下必有厭倦之聽?!薄白淞ⅰ蹲笫稀贰保ㄒ姟逗鬂h書?范升傳》)。李封為其博士,李封死后,不復立之。古文經(jīng)學家雖未取得真正勝利,但相信古文經(jīng)者日多,以至朝廷帝王亦傾向古文經(jīng)。

以后今古文斗爭不斷,但較零星,較重要的有兩次:一、章帝時古文經(jīng)對今文經(jīng)的全面挑戰(zhàn)。章帝特好《古文尚書》和《左傳》,喜賈逵之學。建初元年(公元76年)詔賈逵入宮講授經(jīng)學,令其“發(fā)出《左氏》大義長于二傳者”,于是賈逵“摘出《左氏》三十事尤明者”,“斯皆君臣之正義,父子之綱紀”,“五經(jīng)家皆無以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后者,而《左氏》獨有明文”。又命賈逵撰《歐陽》、《大小夏侯》與《尚書古文》異同,賈逵集為三卷上奏,帝善之。復命撰齊、魯、韓《詩》與《毛詩》異同,并作《周官解詁》(《周官》即《周禮》)。建初八年詔諸儒各選高材生授《左氏》、《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jīng)”遂行于世(見《后漢書?賈逵傳》)。由上可見,有最高統(tǒng)治者支持下的古文經(jīng)對今文經(jīng)展開了全面挑戰(zhàn)。二、東漢末年何休與鄭玄之爭?;胳`時期,今文經(jīng)學大師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詁》純用今文說,不引《周禮》一字,又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梁廢疾》。鄭玄站在古文經(jīng)學家之立場,針鋒相對地寫了《發(fā)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何休觀之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見(《后漢書?鄭玄傳》)由上可見,從東漢到西漢,今古文的斗爭中古文經(jīng)學由弱而強,漸占上風。需要說明的是,西漢末年的今古文之爭是利祿之途之爭,東漢初年之爭是維護道統(tǒng)之爭。因東漢時古文經(jīng)者亦可入仕,古文經(jīng)學者亦有反對為部分古文經(jīng)立博士之建議,乃為維護道統(tǒng)也。

二、融合

東漢時期今文經(jīng)學走向了衰落,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今文經(jīng)更加讖緯化。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曰:“漢有一種天人之學,而齊學尤甚。《伏傳》五行,《齊詩》五際,《公羊春秋》多言災異,皆齊學也?!兑住酚邢髷?shù)占驗,《禮》有明堂陰陽,不盡齊學,而其旨略同?!卑磦鹘y(tǒng)說法“齊學”即今文經(jīng)學,今文經(jīng)學的《齊詩》學迷信最重,也滅亡的最早。二:今文經(jīng)越來越繁鎖化?;缸T《新語》:“秦近君能說《堯典》二字至十余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以至統(tǒng)治者要求“刪減經(jīng)說”,桓榮、桓郁父子也刪減經(jīng)說。班固就今文經(jīng)的繁鎖化批判說:“古之學者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笫纻鹘?jīng)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后世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忌也。”

東漢時期古文經(jīng)學家中出現(xiàn)了一大批在學術上深有造詣的著名學者,特別是許慎和馬融兩人,對古文經(jīng)學的發(fā)展和勝利起了尤為重要的作用。許慎(58年―147年),字叔重,河南郾城人,賈逵的學生,博通經(jīng)書和群書,一生經(jīng)歷了從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哀帝、安帝、順帝、質帝到桓帝,共九帝。100年―121年歷時22年撰成《說文解字》,此書收集小篆、古文(戰(zhàn)國文字)、籀文(大篆)等,共9353字,《說文解字》每個字的字型、訓詁都極簡要,全書不過13萬3千字,主解字之本義。人們讀古書、經(jīng)書及漢代法律諸字在此皆可得到解答,集西周以來文字之大成,集古文經(jīng)學訓詁之大成,并使古文經(jīng)學中的文字學、訓詁學第一次成為一門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學問,至今仍有巨大意義,是研究文字學、訓詁學和漢代經(jīng)學所必讀書。這部著作的出現(xiàn),對于不懂文字形、義,只知依據(jù)隸書進行穿鑿附會的今文經(jīng)學是一個嚴厲的駁斥,它顯示了古文經(jīng)學具有堅實的基礎,有力量排斥今文經(jīng)學。

本來今古文經(jīng)學只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兩個不同宗派,盡管其學術源流、治經(jīng)方法、對經(jīng)義解釋不同,但兩者之間無根本厲害沖突,其在鞏固封建統(tǒng)治,維護封建秩序這一根本目標上是一致的。所以從王莽時統(tǒng)治者就對其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東漢統(tǒng)治者從劉秀始就對今古文經(jīng)學有一定重視,其目的是擴大其統(tǒng)治基礎,以爭取和網(wǎng)羅更多知識分子為其統(tǒng)治服務,這是兩者走向融合的根本原因(政治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今古文經(jīng)學的融合主要是由古文經(jīng)學大師完成。古文經(jīng)學大師多能博通今古文經(jīng)說,因此其自身學術素養(yǎng)就具備了促使今古文經(jīng)學融合的條件。古文經(jīng)學在東漢雖獲巨大發(fā)展,但終東漢一代未得立學官,即始終是私學,非官學之地位,故古文經(jīng)學家都銳意于學術上之進取,銳意于學術之完善以便戰(zhàn)勝今文經(jīng)學,故十分重視吸收今文經(jīng)學之長處來充實發(fā)展自己。

第3篇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留學生 古代漢語課

一、引言

問題教學法由來已久,孔子“不憤不啟,不徘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以及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都強調問題的重要。問題教學法注重的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即是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教師總結并以提問的方式授課以及雙方共同分析并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扎實地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點,還能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學習的難點和自己教學方式中的問題,真正地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傳統(tǒng)地對外古代漢語課的教學方法是以誦讀法為主,即是要求留學生在對古文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逐步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誦讀的方式,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古文中的語言韻律及美感,但是否能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國人的語言思維的特點和中國文化的魅力,這一點筆者持懷疑態(tài)度。畢竟留學生不同于母語學習者,沒有古漢語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思維,主要依賴留學生的自我感知和個體的審美體驗來感受古漢語的魅力,并不能達到好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的畏難情緒加重,最終喪失學習古漢語的興趣。

二、研究背景及意義

根據(jù)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以對泰留學生的古漢語應用課為例,選修古漢語應用課的泰國留學生均有三年以上的漢語學習經(jīng)歷,且新漢語等級考試均過4級。雖然泰國屬于漢字文化圈,學習現(xiàn)代漢語有著較大的優(yōu)勢,而學習古代漢語時,卻沒有多大的優(yōu)勢可言,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思想文化,他們對中國古人的生活知之甚少。古漢語應用課所選用的教材為李祿興主編的《今用古代漢語》上冊。這本教材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古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典故,提高學生的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相比起其他系統(tǒng)性學習古漢語的教材,該教材更注重實用性、趣味性、豐富性和現(xiàn)代漢語深度化的學習。教材的編寫和學習者的學習狀況決定了如果采取傳統(tǒng)誦讀法進行教學會存在諸多問題,而問題教學法卻可以很好地符合這一要求,采取“提問――反饋”的方式,能有效地避免出現(xiàn)教師單方式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

三、問題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針對于泰國學生內斂的個性,采取“提問――反饋”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問題。同時,課堂氛圍也會因為問題的討論而活躍一些。其具體實施步驟為:

(一)帶著問題開始學習,培養(yǎng)對古代漢語文化點的感知力

古代漢語的學習不僅是語言的學習,更是語言背后文化的學習。就教材而言,大多以成語故事為主,但很多成語涉及古代器具名稱,如“鐵杵成針”及“自相矛盾”這兩個成語,讓學生試著從字面上理解成語意思的時候,學生大多會在“杵”、“矛”和“盾”這三個字上存在疑問。在教師講解過后,學生會帶著對成語字面意思初步印象展開想象,如“鐵杵成針”就是“把一個大鐵棒磨成針”,他們就會問為什么有人這么傻,想要把那么粗的大鐵錘磨成那么細的針呢?帶著問題開始學習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更有興趣學習成語背后的故事。

(二)在問題中深入學習,了解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之間詞匯以及語法點的差異

學生有了初步的學習欲望后,應結合學生在課文內容大致了解的情況下,展開對課文中具體生詞以及語法點的學習。在學習生詞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現(xiàn)代漢語的知識來解釋古漢語的詞匯。古漢語詞匯大多是單音節(jié)的,而現(xiàn)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那么在理解古漢語單音節(jié)詞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擴展的方法,組詞來理解生詞。如“吾盾之堅”中的“堅”可組詞“堅固”;“吾矛之利”中的“利”可組詞“鋒利”“銳利”等。而語法點的學習更是應該結合現(xiàn)代漢語的知識來了解,并且除了讓學生知曉古代漢語中語法結構的用法及意義外,還需引導學生知曉那些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的結合。如“之”字的學習,在教材中“之”字有四個用法:①助詞,譯為“的”;②代詞,代指人或者物;③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④助詞,提賓作用。而其中前兩種用法和現(xiàn)代漢語結合較為緊密,至今仍在使用。在課后習題中有“特別的地方”改寫為“特別之處”,“貧窮的人和富有的人的中間”改寫為“貧富之間”等。掌握這樣的改寫勢必會提高學生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語表達能力,讓其漢語的學習更深一個層次。

(三)歸納總結問題,引導學生了解課文背后的文化內涵

在一個個問題中理解文章的內容后,教師應該拓展和深化問題,讓學生思考課文背后的文化意義。如《知音》中談到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讓學生領略中國古代音樂的魅力的同時,試著去理解中國人對“知音”的重視。再如《出淤泥而不染》中,作者分別用、牡丹、蓮花來象征隱逸者、富貴者和君子這三種人,但是要想讓留學生明白以花喻人這種象征意味是很困難的,所以用提問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從而讓他們理解這種抽象的象征意味。

四、實施問題教學法應該注意的問題

實施問題教學法可以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有興趣,而且也更愿意了解中國的歷史以及古人的生活。如果僅僅是為了教授課文知識點而教授古文,那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逆反情緒,畢竟古代的故事和古人的思想與現(xiàn)代生活相距甚遠,對泰學生亦是如此。但在實施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依舊會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一)實施問題教學法對教師要求較高

首先是教師要有良好的組織能力,能夠掌控課堂秩序,不能使學生的問題信馬由韁,偏離課文的重點。如筆者授課的班級有同學對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及演變有興趣,在講到《守株待兔》時,文中出現(xiàn)“宋國”,學生會問這和《自相矛盾》中的“楚國”有什么關系。但這樣的討論應該點到為止,并不應該展開介紹春秋戰(zhàn)國各個國家;其次是教師應該了解問題的輕重,并善于歸納總結升華問題。學生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課文內容問題和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問題。所以在問題選擇的解答上應以課文內容為主,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為輔,引導學生注重課文內容。如在教授《教學相長》的內容過后,提問課文中用了哪兩個例子來說明“教”與“學”的關系,學生能很容易地找到相應的答案。然后結合學生的答案問為什么用這兩個例子來舉例呢?學生一般都答不出來。這個升華課文內容的問題在講授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應的方式來向學生說明。“嘉肴”與“旨”,“至道”與“善”是相互對應的。美味的東西只有吃了才知道味道美不美,最好的道理也只有學了之后才知道好不好,這種對應關系很容易讓學生了解“學――知不足――自反”和“教――困――自強”的意義。而通過這樣的講解讓學生能夠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是教師需要有拓展課文內容和引導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點對于留學生的古代漢語學習相當重要,課文內容的拓展深度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深度,而知識的應用則是古漢語應用課的教學目的。如學習過課文中的成語及俗語后,讓學生做造句練習。學生會給出“吃飯應該多多益善”“我們班是我的知音,他們很了解我?!边@樣的句子很明顯有問題。對于這兩個問題句來說,“多多益善”整體上是一個動詞,所以前面的主語最好是一個名詞,應改為“干活的人應該多多益善”;“知音”的意思是指相互了解、有共同語言(的人),強調使用“知音”這個詞的時候,應該注意到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上一個句子應改成“我們班的同學是我的知音,他們很了解我?!?/p>

(二)實施問題教學法對學生也有一定的要求

泰國學生不太主動,而且喜歡團體活動,這樣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泰國學生的特點。筆者采取的方法是個體性和團體性相結合,既要求學生個體思考題,也要求通過分小組的形式來增加團隊合作性。對個體的要求是學生需要做課堂展示,由于教材主要以成語故事為主,所以要求學生每個人找一個成語故事,分享給大家并用這個成語造句,這樣做給了學生其他機會從成語入手接觸中國古代漢語的知識,也給了他們一個古漢語知識拓展的機會,不至于僅僅就學習課本上的知識。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每個學生的興趣點也不一樣,所以僅僅依賴對個體學生的提問來維持課堂進程,會演化成一種被動的“提問――解決”模式,這樣不僅加重了教師的負擔,而且也沒有達到好的教學效果。采取小組合作的模式便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引導問題的思考內容及方向,而學生之間的配合與合作則相當重要。

(三)把學習到的古漢語知識應用到現(xiàn)代漢語中難度很大

古漢語的大多數(shù)知識都應用在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語中,對于中高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古代漢語能夠解決他們在學習漢語過程中遇到的上升瓶頸,而漢語水平的高低也體現(xiàn)在學生能否把古代漢語的知識融會貫通在現(xiàn)代漢語中。針對課文內容,能夠應用在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點主要為古漢語的虛詞,如“之”“而”“于”等,如果把授課的中心集中在知識點的講解上,那么學生很容易把古漢語的知識和現(xiàn)代漢語的應用分割開來,且知識點的講解須恰到好處,講得太深了,有些學生便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拒絕使用古漢語知識的應用,認為即使學不好也不影響表達;講得太淺,學生容易一筆帶過,沒引起足夠的注意和重視。

(四)不能以單一的問題教學法展開教學

課堂教學應以問題教學法為主,并結合其他教學法,這樣收效才明顯。問題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合作型教學法、誦讀法等相結合能起到很好效果。使用其他教學法的時候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具體情況,以筆者教授的泰國學生為例,給予學生適當?shù)娜蝿詹⒁髮W生個體自主或是團體合作完成,在學習到說理性的文章時,恰當?shù)厥褂谜b讀法也能起到作用,泰語是有聲調的語言,這與漢語有一定的相通之處,給學生播放朗讀課文的音頻或讓學生自己朗讀,學生能感受到古漢語聲調起伏所帶來的美感。如《出淤泥而不染》中,學生朗讀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時,由于句尾的押韻,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感受到語言所帶來的美感。

五、結語

問題教學法不同于以往教學中的“提問――解決”模式,它不僅僅是教師單方面的提問、學生做被動的回答,而是教師重在引導,學生提問為主,教師發(fā)散思維,學生思考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教師總結歸納問題,這樣雙向教學的模式能把教師單調的課文內容輸出引向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自主輸入,實現(xiàn)教學相長。而在留學生古漢語課的課堂上,問題教學法在中高級階段的漢語教學中的使用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且在使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一些課堂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克服學習古漢語的畏難心理障礙,帶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古漢語中的知識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并利用古漢語的知識提升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曉雯.“提問――反饋”教學法在對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1).

[2] 潘蘭英.張傳詳.張佳麗.“問題教學法”的應用效果[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3] 李紅梅.采用“問題教學法”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J].教學研究,2003(3).

[4] 韓梅.淺談留學生古代漢語教學[J].現(xiàn)代語文,2006(5).

[5] 黃愛華.談留學生的古代漢語教學[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1).

[6] 崔立斌.談留學生古代漢語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2002(6).

[7] 馮曉莉.問題教學法在二外教學中的應用[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6(1).

[8] 楊珍.對泰大學生古代漢語情景教學模式設計[D].山東大學,2012.

第4篇

在漢語國際教育大潮流下,與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外國留學生漢語普通語言進修教學相對照的,是平穩(wěn)有序的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學位教育。我們在重視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生的量的同時,也應注重漢語教育的質,即切實地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漢語言能力和漢語文化知識的人才,這項任務需要漢語言本科及碩士甚至博士教育來完成,雖然與普通進修生的漢語教學相比,學歷教育培養(yǎng)的數(shù)量有限,產(chǎn)出周期較長,但是它有著普通語言教學所不能相比的意義。張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要依托漢語言本科專業(yè),以及隨之建立起來的研究生學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生結構應當是以四年制漢語言專業(yè)本科生為主體,同時招收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中外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漢語進修生。人為地適當控制漢語生或非學歷生在留學生中的比例,將是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發(fā)展的一種趨勢。這種高瞻遠矚的觀點無疑是將我們的漢語教學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來關照的。值得漢語國際教育界借鑒。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本科專業(yè)教學體系既屬于漢語國際教育的范疇,也屬于國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學體系范疇。因此留學生漢語言本科教學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學特征,也應遵循二者的教育規(guī)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教學體系要從各類課程上保證本科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確保培養(yǎng)符合本科培養(yǎng)目標的人才。規(guī)范的四年制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系統(tǒng)的漢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漢語語言及文化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出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的漢語技能,并能熟習中國國情及中國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甚至學生有潛質成為各國的漢學家。

在漢語言本科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中,根據(jù)大綱的要求,教學內容包括:1.漢語言語技能教學,也就是進行漢語聽、說、讀、寫各專項技能及綜合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漢語言語能力及交際能力。2.漢語知識教學,比如詞匯、語音、漢字等基礎知識的講授,使學生具備系統(tǒng)完整的漢語言理論知識。3.中國人文知識及與專業(yè)方向有關的知識教學,比如中國文化、中國概況、中國文學、人文地理等,使學生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具備基本的中國人文知識。課程體系體現(xiàn)了由打好語言基礎到對語言理論的掌握,再到文學文化知識的浸潤的過程。課程體系尊重二語習得的規(guī)律,也重視了人文知識的傳授要求。

作為在高年級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是文化類專業(yè)的必修課。古代文學課是依據(jù)國家漢辦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yè)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屬于中國人文知識課群。在該課群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修習時間是在第四學年,每學期2學分,共4學分,與之相應的,還有中國名著選讀和漢語古籍選讀課程,均為4學分,三門課程總計12學分,在人文知識課程類別中占重要地位。中國名著選讀與漢語古籍選讀均屬作品選讀鑒賞類的課程,在教學中可單獨開課,也可以納入中國古代文學課中,與文學史的教學相得益彰。我校在課程設置中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兩門課由一位老師統(tǒng)講,在教學中既介紹文學史的發(fā)展流變,又賞析經(jīng)典作品,使學生對古代文學有感性和理性的雙重理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學這門課程。

一門語言上升到藝術的高度就是這門語言的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人們的精神境界,通過審美的方式發(fā)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文學一方面是語言的精華,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著該民族認知世界的方式、審美特征、民族人格內涵等。因此,學習一門語言都要升華到學習該民族的文學的層面上。通過文學可以更好地掌握語言,也可以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蘊。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就是基于此,我們不但說中國古代文學是民族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的文化精華,更是基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中國古代文學飽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寄托著古人或空靈或濟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蘊含的中國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學生學習并成為滋養(yǎng)自身精神世界的養(yǎng)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讓現(xiàn)代人在這個科技化的時代還保有著心靈的自由與愜意。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yè)教育,我們也要考慮到美育和思想領域的教育,這種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崔永華老師認識到對外國人的漢語言專業(yè)教育,也要利用課堂教學、語言實踐活動和校園的文化環(huán)境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學、身體、心理、審美、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質的教育,培養(yǎng)勤奮學習、工作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使他們能成為適應國際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問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和藝術就是最好的載體。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課承擔著獨特的責任,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和文化的教學,其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閱讀與交際的能力,在教學體系中它既是文化類專業(yè)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起著漢語言專業(yè)的精神導師的作用,使留學生在學好漢語的基礎上,能夠體認中國的文化精神,讓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作品滋養(yǎng)自己的心靈世界。

二、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策略

基于留學生的漢語認知水平及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實施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真正地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夠激發(fā)學習熱情,達到教學目的。從教學實際出發(fā),筆者在從教的過程中積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文學史發(fā)展脈絡作品賞析作家地位三位一體的講授策略

對于外國留學生而言,他們不似中國學生那樣,在中小學階段就對古代詩歌和散文有所接觸,對古代文學有著感性的認識。古代文學于留學生而言,不僅具有語言文字的難度,也具有理解中國獨特審美情懷、中國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難度,而后者的難度更大。講授中國文學,留學生可以通過古代的經(jīng)典作品體認中國士人的審美世界,家國情懷及思辨精神,這些毋庸置疑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讓他們能夠真切地理解作品的優(yōu)秀內涵與文藝特色,就要對文學的發(fā)展脈絡,甚至是中國歷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呂蔚老師也曾提到這一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古代文學課應當讓學生對古代文學有一個史的了解,這一了解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哲學等基礎之上的針對中國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課一般稱作中國文學史或古代文學史,要使學生掌握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流變,首先要對各種文體的演變歷程有理性的把握,對古代文學各個階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對于留學生而言,我們對文學史甚至是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的介紹目的不同于中國學生,而是要通過文學史的簡要介紹,讓學生能加強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寫作動機與蘊含的感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文學史的發(fā)展做以簡要的介紹。經(jīng)典作品應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的中心內容,掃除作品中的古漢語語言障礙后,教師應著重將教學內容放在對作品的賞析上,讓留學生仔細體會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學課是以語言課為承載的文化及藝術鑒賞、審美鑒賞的課程。對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作品的藝術欣賞,從而感知中國文學的深厚與美感,是課程的一個重要意義,孫蘭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學所承載的教學任務是什么?是文化的輸入,也是審美鑒賞的輸入。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國文藝美學的獨特之處,言不盡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而這種以含蓄為主的文學面貌就形成了中國文學甚至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對經(jīng)典作品的解讀,才能讓學生親自去感知。

在對作品解讀之余,也要給學生介紹重要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風格及其對后代的影響有較為理性的認知。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作的同時,學生也應該了解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教師應該介紹陶淵明對后代的影響及他的詩作的開創(chuàng)性,才能與作品的賞析交相輝映。我們在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上,要做到將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與優(yōu)秀文學作品閱讀賞析、作家的藝術特色及地位三者統(tǒng)一結合起來,讓學生既對作品有感性的認識,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對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流變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實施

中國的《尚書堯典》就曾經(jīng)提出詩言志,作為中國文學大觀的詩歌,是歷代文人表情達意抒發(fā)內心情感的工具,詩人們借詩來將內心的情志抒發(fā)得淋漓盡致。不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亙古未有而孤獨大氣的內心獨白式感慨,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靈動淡然,無一不體現(xiàn)出作者個人的獨特精神氣質與別樣的情感世界,而這種精神、這種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豐碑。所以我們給留學生講授古代文學,就是將我們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我們中國人所敬仰并傳承的精神,傳達給外國學生,讓他們也能領會人類的精神高點,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將作者所處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如果換成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想?是否與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時候,留學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說出了心中要表達的語言。將作者情之所動,情之所處讓學生來體會,可以增強學生對作品意蘊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移情的策略重在讓留學生能夠從情感上體認經(jīng)典作品中蘊含的作者的情與志。筆者很贊同涂文暉老師的見解文學藝術最講究傳情,不能調動學生的感情,這門課就是失敗。對外漢語教師在古代文學課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者,更應當擔負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學巨匠和外國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橋梁,讓我們的經(jīng)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動留學生的心靈,帶給他們別樣的情感體驗,感受詩作中的韻味。

(三)通過吟誦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詩歌在誦讀的過程中更能展現(xiàn)其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音繞梁。中國古代的蒙學即要誦讀詩歌,孩童雖不通其意,然而在誦讀的過程中已經(jīng)慢慢影響了他們,使他們感知古文古詩,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而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時我們也歷來重視吟誦的意義,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即是也。在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地誦讀,會將詩中蘊含的感情生動傳情地傳達出來,易于學生接受并樂于去認知。引導學生們自己去誦讀作品,既可以體會漢語的韻律美,又可以增強學生的漢語語感,領會古詩中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語法規(guī)則,從而可以將學生的漢語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豐富學生的詞匯量。

中國的詩歌十分講解意境之美。詩作中往往會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漢詩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說的意境。興象玲瓏不可湊泊是詩作的較高境界。這種韻味與意境僅僅通過講授是很難體會的,必須通過閱讀者的參與,即留學生要通過自己的誦讀來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意境,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作品的意味悠長,獲得美的享受。這種個體的審美認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誦讀,從中獲益。此外,一些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應該適度要求學生們背誦,教師的吟誦以及學生的誦讀和背誦的要貫穿教學始終。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教學策略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寫對優(yōu)秀作品的讀后感想,不必長篇大論,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即可,重點在于讓學生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啟示,這是讓學生能夠內化所學優(yōu)秀作品的一個方法。留學生的古代文學課與中國學生的教學有所不同,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又要兼顧知識點的講授,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欣賞,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分清教學輕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

三、基于此教學策略的教學效果

第5篇

顧彬之所以引人關注,原因在于他的“外語論”。將“不會外語”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病灶之一,這顯然是一件非?;氖虑?,也顯示出顧彬在文學研究中的獨到之處。比如他舉的那個例子:漢學家需要借助古漢語的工具來了解孔子。這個話當然說得沒錯。因為孔子是部分漢學家的研究對象、為了接近這個對象,研究者需要一定的語言工具。這本就是漢學家的份內工作。不過話鋒一轉,顧彬(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者)又對中國作家(研究對象)的語言提出要求來。這就好比一個修理工責怪螺絲的形狀不符合自己帶來的扳手。顧彬大概是古代漢語不是很好,不知道有“君子不器”一說。何況,細論起來,孔子也并沒有使用過“古代漢語”這樣一個東西,他有的只是倫理與文化的自覺。中國當代文學,大抵也是如此。

說到這里,不免要追問一句“文學的功用”之類的沉重話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浩如煙海,細分起來不外“文學審美”、“個人經(jīng)驗”或者“敘事本能”,有時往知識者的高度上一站,還能找到“啟蒙”什么的。說來說去,文學都是個關乎“自身”的活動――對作者來說,關注的是作者自己,對讀者來說,關注的是讀者自己。

不過,有一種人卻常常站在作者與讀者之外,建立了關于文學的第三種身份――文學研究者。這個物種的出現(xiàn)讓局面顯得有些混亂了。當文學研究者將自己的研究工作視為文學活動的中心,并要求作者以此為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則時,問題愈加明顯。古代漢語管這個叫“越俎代庖”。

隨后,面對陳平原的反駁,肖鷹先生再次站出來為顧彬“兩肋插刀”(見《新京報》4月3日C02版)。他并沒有直接評價顧彬及其“外語論”,而是遠兜遠轉,祭出一個“大國小民心態(tài)”。肖先生說這種心態(tài)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學者普遍沒有真正的母族文化認同感”。

不過,“外語論”一個振振有辭的理由是,中國的作家理應通過外語的研習,反過來觀察母語,并進而提高母語水平。這種說法并不希奇,古代漢語管這個叫“假道伐虢”。先不管這種怪異的母語修煉方法是否有效,看看它的內在邏輯:僅僅憑借自身的環(huán)境,無法達到漢語文學的最高境界,只有借助甚至進入“世界”(亦即西方的,或者現(xiàn)代性的)的“文化視野”,最高境界才可能被達到。

肖先生撇下問題不談,轉而討論態(tài)度,所以無從查考對這種邏輯的看法,不過至少從表面上來看,它與肖先生所謂“極力尋求西方學者的認同與首肯”極為相似。

第6篇

關鍵詞:文學研究;語言問題;語言思考

一、前言

文學是一種語言上的藝術,所以立足于語言這個角度進行文學研究可以說是應文學研究發(f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是一種本質方面的研究,同時也是一種本體方面的研究。分析目前的實際情況得到,大部分中國所謂的“外國文學”一般都是選擇翻譯這一個形態(tài)來完成行世工作的,在實際工作中,外國文學研究的“第一問題”就是有效的“翻譯”,但是,翻譯的本質其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語言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立足于語言這一個角度,來實現(xiàn)外國文學的有效研究,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xiàn)本真性的更深刻認識[1]。

二、辯證分析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不同語言情況

我們可以在辯證分析文學史發(fā)展、文學理論發(fā)展的過程中得到,對于文學史發(fā)展、文學理論發(fā)展等,其中非常重要的重要標志或者表象就是語言,同時,文學史發(fā)展、文學理論發(fā)展的過程中最為關鍵性的因素之一也是語言,所以,語言是文學史發(fā)展、文學理論發(fā)展最為主要的基礎。語言不同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跟中國古代文學最為不同的一個點,在分析兩者外形差異的時候,其中最為顯著的差異就是語言上存在的差異。漢語文學同時包括古代文學跟現(xiàn)代文學兩種類型,但是古代文學跟現(xiàn)代文學兩者可以算得上是不同類型的文學類型,古代文學其實質上具有非常明顯的古代性的古代漢語的文學,對于古代漢語體系來說不同類型文學其發(fā)揮的影響是不一致[2]。同時,現(xiàn)代文學是具有現(xiàn)代性的現(xiàn)代漢語文學類型,對于現(xiàn)代漢語體系的現(xiàn)代性來說,其所存在的現(xiàn)代性跟其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聯(lián)系。一般情況下,現(xiàn)代漢語其實質上是白話文的形式,相比較于古代口語白話文來說,其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也就是說可以實現(xiàn)古代漢語語言詞匯的吸收,同時還可以從根本上吸收西方詞語,實現(xiàn)西方思想文化以及科技詞語等的有效融入,跟中國古代的詞匯、語法有著非常顯著的區(qū)別,同時跟西方語言體系之間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區(qū)別。

三、在語言的層面的文學研究思考

研究文學理論的話語,同時研究文學問題的關鍵詞研。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曹順慶等學者對文論話語理論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同時還相對提出了“失語病”觀點以及“中國文論話語重建”觀點。并且完成了系列論文的發(fā)表以及專著的寫作。同時也完成了文學話語問題的研究。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文論話語方面的研究以及文學語言專題方面的研究等,側重于文論術語以及文論概念的研究分析。因此,比較研究范疇以及中西方文論也是文學研究中的語言問題部分,其中,《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是極具代表性的一項著作,同時還有《中國文學批評范疇及體系》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側重于比較分析中西詩學,同時還取得了中西文論范疇研究的成果比較多,但是需要重點關注自覺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還要關注話語意識的培養(yǎng)[3]。立足于語言這一個角度來完成文學的研究翻譯,同時還要完成其跟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的研究翻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目前中國現(xiàn)代文學深已經(jīng)逐漸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目前在新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中,正在實現(xiàn)西方文學的學習以及借鑒,所以一般會選擇使用翻譯文學的中介來實現(xiàn)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所造成的影響。需要從根本上說明,中國文學怎樣對西方文學進行學習,同時還需要定位在學習西方文學具體該學習些什么,所以都可以在文學翻譯這個部分得到其應有的解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翻譯文學并不可以跟外國文學想等同,其還是明顯區(qū)別于真正外國文學的,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其存在明顯的漢語性,逐漸漢文化、漢文學漢語的特性,其本質上是在交流和碰撞中西方兩種文學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妥協(xié)。因此,需要從根本上立足于語言這一個角度來完成翻譯文學的研究,重點分析在現(xiàn)代漢語發(fā)展過程中,翻譯文學所造成的影響,同時重點分析其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所造成的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立足于語言這一個角度對文學理論、文學史等內容進行研究已經(jīng)成為目前文學研究過程中非常重大的一個突破,在學術方法上述得到明顯的創(chuàng)新,同時還創(chuàng)新了學術模式。但是需要重視的是目前語言視角文學研究過程中還是存在非常多的問題的,還需要重點研究史實清理,同時研究理論方法,在上述的基礎上實現(xiàn)研究的深入化以及細致化。隨著各方面研究的深入,促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語言哲學、語言學等內容,將來在語言視角文學問題方面的研究將會更加的深入。

參考文獻:

[1]昂智慧.文學創(chuàng)作和閱讀中的語言問題——論保爾•德曼對“新批評”的批評[J].文藝研究,2006,3(33):31-38+159.

[2]王小梅.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發(fā)展問題[J].群文天地,2012,14(34):78-79.

第7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言語法知識:教學方法

近些年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法教學逐步走向不合理,有被淡化甚至被排除的傾向。本文筆者經(jīng)過研究并結合語法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一些當今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試提出幾點解決建議,以警醒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語法知識的相關教學應加以重視。

首先,現(xiàn)今大部分地區(qū)在初中語文課本編制中缺乏語法教學的相關體裁。

由于語法知識在初中不作為考試內容,老師教學、訓練時就降低要求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也不那么扎實了,只是一知半解,形不成能力。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就必須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將現(xiàn)代漢語語法常識編排到課本中并在考試內容中添加相關知識的考核。其次,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很難弄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語法特點,影響了古詩詞的閱讀能力。

向學生調查后發(fā)現(xiàn),在初中階段,老師基本不教語法知識了,即使教也只是在練習中出現(xiàn)相關知識時才講一下,學生還是不得要領。誠然,語文教學之目的在于提搞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系統(tǒng)、完整的語法知識教學無助于達成這樣的目標,淡化語法是有道理和應該的。但問題是,淡化并不等于淡出,不追求系統(tǒng)、完整的語法知識,并不等于完全不要語法知識。語文知識不能直接轉化成能力,但語文能力是需要語文知識支撐的。一直以來,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難點就在語法知識的理解上,而古代漢語語法和現(xiàn)代漢語語法兩者之間具有相似性,用桑代克的遷移理論來看,知識產(chǎn)生遷移的基礎是兩者之間具有相似性。因而要使學生學好古代漢語語法就得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基礎上進行知識與能力的遷移。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存在理解上的難度的。因而,應調整語法教學內容,使之形成合理的梯度。如要減輕初中教學負擔,則應在初中階段安排一些語法教學內容??稍诔踔须A段結合單元訓練介紹語素知識和詞的構成知識,讓學生從構詞法的角度認知詞義;結合“理解句子”的訓練介紹一些復雜單句和多重復句知識,搞一些復雜單句和多重復句分析,讓學生從語法的角度把握結構、理解句意;還可以結合閱讀寫作訓練介紹一些句群知識,讓學生運用句群知識去閱讀寫作。

語法知識是其中的語文知識,把語法知識全然逐出語文課堂,是有損語文能力的提高的。當然,有人會反駁說,李白、杜甫不曾學過語法知識,他們的語文能力不是很高嗎這種論調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個道理,就是不學過語法知識并不意味著不懂語法知識,他們以自己的天才,在學習和生活上自悟那些有用的知識。而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普通的初中生,他們自悟的能力是不高的,而且現(xiàn)代學習生活是如此繁忙,學生不可能再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奢侈的學習語言之路。

最后,淡化語法,不利于其他學科教學。

第8篇

關鍵詞:文言詩文教學 堅守 改革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言。”[1]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語言為基礎形成的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文言文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它使我們這個人口眾多,方言復雜的多民族國家在書面語言上求得了統(tǒng)一,同時,記載下了我國歷代高度發(fā)展的文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文名篇。

優(yōu)秀的文言詩文能夠承載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這些優(yōu)秀的文言詩文能夠更好地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通過對其學習達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盵2]的語文課程目標。文言詩文的教學歷經(jīng)百年,對于文言詩文的教學,我們既要堅守又要改革。在堅守與改革的基礎上,學習文言詩文中充滿永久生命力,符合當今時展要求的東西,借鑒前人的智慧,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古為今用,從而更好的反思自我、發(fā)展自我。

一、堅守文言詩文教學

(一)堅守文言詩文的教學價值

文言詩文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一種歷史語言現(xiàn)象,離現(xiàn)今比較久遠。就內容而言,其不易為學生理解,無法引起共鳴;就形式而言,其表達與現(xiàn)代漢語也相去甚遠;加之現(xiàn)代社會快餐文化的影響,很多學生缺乏學習文言詩文的興趣,在文言詩文學習中容易產(chǎn)生排斥和應付心理,認為“古文難,古文難,一提古文心就煩。”有部分學者甚至認為文言詩文已經(jīng)過時,文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與其死記硬背地學習不如全部放棄,呼吁取消基礎教育語文課程中的文言文學習。筆者認為這種提法是非常不合理的,雖然文言詩文具有歷史性,但張志公先生曾經(jīng)說過:“決不能因為文言文不是現(xiàn)代的,那么,談語文學科的現(xiàn)代,就必須排除文言。這樣的邏輯推理是站不住的,不應當?shù)贸鲞@么一個公式:現(xiàn)代化=不要一切非現(xiàn)代化的東西。這不是現(xiàn)代化,而是簡單化、絕對化、片面化。”[3]為了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要學會反觀古人,向古人借智慧,從古代漢語文化中汲取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思維方式和觀點,亦或適當聯(lián)系社會生活,讓傳統(tǒng)古漢語文化富于時代思維??傊?,基礎教育階段的文言詩文教學需要堅守。

首先,文言詩文具有語言的教學價值。經(jīng)典的文言詩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語言質量很高,精練、準確、成熟、雅致,且風格典雅,內涵深遠,和諧統(tǒng)一。此外,當時的一些語音、詞匯、語法現(xiàn)象還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幾千年的文化典籍中數(shù)以千計的文言成語、格言、警句等流傳至今,仍被經(jīng)常使用。一百年來的許多文言詩文,在篇章構思、表現(xiàn)手法上堪稱經(jīng)典,其布局嚴謹,行文順暢,音韻和諧,氣韻生動,創(chuàng)作成熟,文采斐然。因此,優(yōu)秀的文言詩文具有較高的語言教學價值,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其表達方式,提高現(xiàn)代文的讀寫能力。

其次,文言詩文具有人文的教學價值。文言詩文作品是古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映射出古代燦爛的文化,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對繼承和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意義重大。通過對經(jīng)典文言詩文的學習,中學生能夠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能夠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能夠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榮辱感,從而進一步增強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研習經(jīng)典的文言詩文有利于全面涵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優(yōu)秀的文言詩文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文言詩文的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要關照其人文價值,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審視和學習文言詩文,通過對經(jīng)典的傳承浸潤心靈,涵育品德。

(二)堅守文言詩文的教學方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上強調7―9年級的學生要能夠“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盵4]因此,基礎教育階段的文言詩文教學既要立足于文本,注重語言形式的教學,強調“工具性”;又要立足于培養(yǎng)中學生文言詩文的閱讀與鑒賞能力,注重語言內容的教學,強調“人文性”。在文言詩文教學中,要堅守文言詩文的教學方向,要將“工具性”與“人文性”完美統(tǒng)一,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首先,文言詩文教學要去粗取精。誠然,文言詩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但不可否認,部分文言詩文中存在著形形的糟粕,如強烈的封建意識,落后的價值觀念,濃重的奴化思想以及固定的僵化思維等,這些糟粕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與價值取向,我們必須清醒認識,正確對待。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批判的意識、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去對待傳統(tǒng)的文言詩文,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視其文學價值、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以期傳承文明,發(fā)展自我。

其次,文言詩文教學要消除隔閡。第一,要消除時代隔閡。由于時代久遠,文言詩文中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及思想觀念不易為現(xiàn)代的學生理解與接受。因此,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補充必要的知識,如時代背景、作家作品、風物人情等,幫助學生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內容,用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客觀評價古代作家作品。第二,要消除語言隔閡。文言詩文的教學首先要掃除文字障礙,在讀懂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鑒賞。因此,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掌握古漢語的規(guī)律性知識,指導學生運用積累、比較、歸納、演繹的方法掌握古漢語知識,為文言詩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最后,文言詩文教學要分清層次。由于學生的古漢語知識文化的積累、閱讀知識面的寬窄、對于新知的接受程度、學習能力的大小不盡相同,對于文言詩文的學習會出現(xiàn)“吃不下”與“吃不飽”的情況。因此,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可以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分為必學內容、補充內容與選學內容三個層次。對于教科書中所選的文言詩文,學生必須透徹掌握,這是必學內容;與所學文本相關,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有所補充,有所啟發(fā),有所拓展的內容是補充內容;針對課內所學,教師推薦相關書籍及學習資料,并且給予一定的學習指導,學生依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自學的內容是選學內容。這三個層次的劃分,考慮到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文言詩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改革文言詩文教學

(一)科學選編文言詩文教材

語文教科書對于文言詩文的選編要堅持科學性、連續(xù)性和多樣性的原則。

首先,要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入選教科書的文言詩文必定是文質兼美的,要符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生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能夠理解并欣賞所學的文言詩文,從而提高語文技能、提升人文素養(yǎng)、傳承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材編者要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作指導,科學地考察、反復地推敲,長期地實踐,建立科學的教材體系,確保所選文言詩文的科學性。

其次,要堅持連續(xù)性的原則。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教科書對于文言詩文的選編要有連續(xù)性,要形成序列,確保學生對于文言詩文的學習不出現(xiàn)斷層。小學階段應注重選編一些易于學生閱讀和背誦的文言詩文;初中階段要增加選文的數(shù)量及難度,要與小學階段學生接觸過的文言詩文正相關;高中階段要在初中的基礎上,增加選文內容的難度、知識的廣度以及思想的深度。

最后,要堅持多樣性的原則。選編的經(jīng)典文言詩文要篇幅適中且風格多樣。選取不同時期,不同作家的作品,讓學生能夠接觸多樣的風格。以古典詩詞為例,可以選編激越高亢的豪放派的作品,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選編清新綺麗的婉約派的作品,如柳永的《雨霖鈴》;可以選編語言秀麗的作品,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可以選編語言平易的作品,如李紳的《憫農(nóng)二首》等。多樣化風格的文言詩文作品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沉浸其中,從而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文言詩文教學整體規(guī)劃

文言詩文的教學要考慮到不同學段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將小學、初中、高中的教學整體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確保教學的連續(xù)性。小學階段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在此階段,學生要多接觸經(jīng)典的精短文言詩文,加強閱讀與背誦,形成良好的語感,增加積累,打好根基。初中階段要增加閱讀量,加強語言形式的學習,注重文言字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形成成套的語言學習系統(tǒng)。高中階段要注重“義理”的學習,進一步把握文言詩文深遠的內涵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蘊,將課內與課外的文言詩文的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習的層次與趣味。

(三)文言詩文教法改進創(chuàng)新

第一,重視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學好文言詩文,就要激發(fā)其學習文言詩文的興趣,讓他們能夠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教師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參和教輔,教師自己要對作品有閱讀心得,要避免呆板的、貼標簽式的、填鴨式的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進行自主的閱讀、思考與感悟。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感悟,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就會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文言詩文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去學習。此外,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比如分角色表演,針對話題進行辯論,采用競賽的形式考量學生的掌握程度等。

第二,重視吟誦,引導學生品味美感。美文需要美讀,文言詩文大都短而精,講究平仄,講究起承轉合,抑揚頓挫,讀來朗朗上口。因此,文言詩文的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首先,教師要范讀,引起情感共鳴。聲情并茂的誦讀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言詩文的節(jié)奏及情感的變化,產(chǎn)生心靈的律動與情感的共鳴,更好的融入到作品當中。其次,學生要多次吟誦,力求“聲入心通”。大聲而有感情的誦讀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感悟作品的語言、節(jié)奏與音韻。立足于誦讀,學生能夠逐漸熟悉文言詩文,將它變?yōu)樽约旱恼Z言習慣,從而更好的感悟自得。

第三,重視探究,引導學生“瞻前顧后”。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聯(lián)系舊知,學習新知,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語言知識的學習向來不是孤立的,知識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在文言詩文的學習中上下、左右聯(lián)系,形成網(wǎng)狀的學習結構,能夠較好地鞏固所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并給予適當?shù)囊龑?,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式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主動探索,學會分析鑒賞,進而深入理解文言詩文作品。

(本文得到了2015年揚州大學大學生學術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堅守與改革文言詩文教學的意義與途徑”的資助,項目編號為:[x2015026]。)

注釋:

[1]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頁。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頁,第11頁。

人妻日韩精品综合一二三四|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v| 精品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女同欲望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黄片大全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特黄在线播放| 国产黄片免费高清观看| 熟妇人妻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美女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男人av天堂手机在线|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99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少妇人妻| 久久这里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福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午夜福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激情国产综合久久|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黄片|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久久| 精品亚洲美无人区乱码| 亚洲一区日韩精品颜射 | 色偷偷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中国美女下面毛茸茸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视频| 久久99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色视频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v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成人亚洲| 超薄丝袜美腿一二三区在线播放 | 色综合色很天天综合色| 浮力草草日韩欧美三级| 人成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视频成人| 欧美一日韩一级片免费看| 男女搞j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啊啊啊的视频| 中出亚洲精品日韩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