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6-12 16:02:0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水稻栽培技術與管理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1、品種選擇選用偏大穗型,分蘗力強,抗病耐寒性能好的中早熟優(yōu)質米品種,要求純度98%以上,凈度97%以上,發(fā)芽率90%以上,含水量15%以下。
2、種子處理播種前曬種2~3天,風選、鹽水或黃泥水選后,用25%使百克乳油2毫升或25%施??巳橛?毫升兌水10公斤浸種日公斤,然后催芽。催芽的正確方法是,將浸好的種子,用40℃溫水預熱10分鐘,然后在地上鋪半尺厚的稻草,并墊好塑料布,把種子倒在塑料布上,插上溫度計,蓋上濕麻袋(絕對不可用塑料布蓋種子,以免造成缺氧,催成只長芽而不長根的種子)。催芽開始時的溫度要達到30℃,高溫破胸,破胸后,將種子攤開,溫度降到25℃,恒溫催芽,種子有80%露白即可。在整個催芽過程中,每隔2~3小時就要翻動一次,使種子受熱均勻,出芽整齊。
3、苗床選擇與整地在旱田地或水田地固定苗床,要培育永久育苗地,位置固定,常年培肥,本田育苗時要填土加高50厘米做高臺育苗床。淺翻8~10厘米旱耙,達到細碎平整,3月20日前扣棚增溫。
4、床土配制及做床選用沃必達、苗必壯等壯秧劑,與過篩細土按比例混拌均勻,達到一次性完成調酸、施肥、消毒等作業(yè)。
5、播種每平方米苗床播芽籽200克,播種時將種子壓入土中使種子充分與土壤接觸,最后覆蓋0.5厘米厚的過篩無草籽細土。當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5t時即可播種,一般在4月19日左右。播種后澆透水,覆蓋1層完整的地膜保溫保濕。
6、苗床水分管理視苗床水分含量情況,缺水時要及時進行補澆,保持苗床濕潤。
7、溫度管理播種到出苗前密封管理,出苗綠化后撤去地膜,1葉1心期溫度控制在20~25℃,2葉期后控制在20℃,此時注意通風煉苗,3葉期后只要無霜,晝夜揭開棚膜放風,適應天然氣候。插秧前用10%大功臣,一遍凈等毗蟲啉類藥劑15~20克/畝,兌水噴霧防治水稻潛葉蠅。
二、寬窄行插秧
1、整地泡田提倡秋翻地,2翻1旋,整地要求耕深15~18厘米,不漏耕,不重耕。插秧前5~7天放水泡田,做到不板不爛。
2、插秧時間當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13℃時開始移栽,一般在5月15日~5月25日,5月30日前全部結束。
3、插秧規(guī)格一般采用(12+6)×4~6寸。一積溫帶栽培水平高的可采用(12+6)×8寸。
4、插秧質量做到行直穴勻,不浮苗,不倒苗,播深要控制在1厘米以內,不宜過深,不漏插,要插滿插嚴。
三、本田管理
1、超稀植栽培在水層管理上應以淺為主,以水保溫、增溫,以水促控,以氣養(yǎng)根,以根保葉,達到活稈成熟的目的。
插秧時,灌花達水,做到淺插,防止漂苗;插秧后,灌苗高2/3的深水層護苗,加快返青;返青后,水層保持在3厘米,增溫促進分蘗;孕穗期如遇低溫,應灌15厘米深水,護胎,防冷害;抽穗開花期保持淺水層,滿足生態(tài)需水;灌漿期開始間歇灌溉,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增強根系活力,保持葉的功能期;到黃熟期停灌,一周后收獲。
2、施肥原則及方法在施足優(yōu)質農肥基礎上,化肥做到前控、中補、后重、把施肥重心向后移。農肥、磷肥全量做底肥。鉀肥分基肥、蘗肥(倒3葉期)2次等量施入、尿素分基肥、蘗肥、穗肥各占30%、奶%和30%,蘗肥分2次施入,6葉期前和7葉期末、8葉期初各施蘗肥總量的50%,穗肥分2次施用,倒3葉期和倒1葉期各施穗肥總量的50%。
3、施肥量畝施優(yōu)質農家肥2立方米,尿素13.3~16.7公斤,磷酸二銨0.7~10公斤,硫酸鉀6.7~10公斤。
4、防治病蟲害殺蟲選用吡蟲啉類殺蟲劑,殺菌選用75%豐登防治稻瘟病。由于采用稀植栽培技術,所以選用的化學除草劑必須對水稻安全,不能抑制水稻分蘗。
4.1 插秧前封閉除草。插前2~3天,水整地后趁渾水未消時立即施藥,施藥時田內保持3~5厘米水層。每公頃用12%農思它3升或60%馬歇特1升或30%阿羅津0.6~0.75升或50%瑞飛特0.9升采用甩撒法施藥,施藥后2~3天換新水后插秧。
4.2 插秧田前期除草。插秧后7~10天,水稻返青后,稗草1.5葉期每公頃用60%馬歇特1.5~2升或30%阿羅津0.75~0.9升或在插秧后3~5天,稗草1葉期之前每公頃用50%瑞飛特1.05升,同防除闊葉雜草的除草劑(吡嘧磺隆或嘧磺隆)混用,毒土法。施藥時保水層3~5厘米,保持5~7天。
水稻栽培學研究的若干進展
1水稻高產栽培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與進步關于水稻群體產量形成及其調控,人們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探索,推出了大量研究結果與許多理論成果,如群體產量構成、光合生產、源庫流理論等。并根據(jù)水稻生育特性和群體合理動態(tài)結構等基本理論,研究創(chuàng)立了水稻葉齡模式、水稻群體質量調控等具有我國特色的高產栽培新理論。“十一五”以來,針對我國優(yōu)質勞力轉移、水稻栽培管理粗放化、肥水藥投入盲目增加、污染加重等制約水稻增產增效與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在系統(tǒng)剖析水稻高產群體產量構成因素之間、光合面積與光合效率之間、物質生產積累和分配之間、冠根之間、源庫之間的矛盾與協(xié)同關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水稻生育進程、群體動態(tài)指標、栽培技術措施“三定量”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以作業(yè)次數(shù)、調控時期、投入數(shù)量“三適宜”為核心的水稻豐產精確定量栽培理論,使水稻生產管理“生育依模式、診斷有指標、調控按規(guī)范、措施能定量”,促進了我國水稻栽培技術由定性為主向定量化轉變的跨越。其中創(chuàng)立的“精苗穩(wěn)前、控蘗優(yōu)中、大穗強后”超高產定量化栽培模式,在多地連續(xù)5年實現(xiàn)了百畝連片示范方12000kg/hm2﹙800kg/畝﹚以上的超高產,并創(chuàng)造了稻麥兩熟制條件下水稻14479.5kg/hm2﹙965.3kg/畝﹚的高產紀錄。
2水稻栽培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與進步
1栽培輕簡化、機械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針對我國傳統(tǒng)耕作栽培農藝繁鎖,作業(yè)艱辛與用工投本多的問題,研究建立了以少耕為主體,少免交替、定期耕翻、水旱輪作的稻田輪耕新模式,推出了多熟制水稻小﹙3~4葉﹚、中﹙5~8葉﹚、大﹙9~10葉﹚苗拋秧與機插水稻“標秧—精插—穩(wěn)發(fā)—早擱—優(yōu)中—強后”等輕簡化、機械化栽培新技術。研制出水田復合作業(yè)平整機,行株距不同的插﹙擺﹚秧機等一批實用農機具,并集成了“簡化、省力、節(jié)能、高產、高效”的配套栽培技術,如水稻缽苗機插超高產栽培技術,實現(xiàn)了農機農藝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加速了水稻生產機械化與現(xiàn)代化。
2栽培優(yōu)質化、清潔化緊扣水稻“優(yōu)質、無公害、高效、產業(yè)化”問題,研究闡明了水稻不同類型品種品質形成的溫光生態(tài)特征,提出了優(yōu)質品種區(qū)域化布局。從控制外源污染和有害生產資料投入、實行監(jiān)測與定期評估環(huán)境質量等方面,建立了生產基地環(huán)境質量監(jiān)控技術,研究提出了稻米品質生態(tài)調控、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減量的病蟲無公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構建了以秸稈還田、少耕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模式,集成了不同稻區(qū)水稻無公害優(yōu)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并制定了相應的生產技術規(guī)程。以“企業(yè)+X+農戶”的產業(yè)化開發(fā)模式,提升了一批綠色稻米品牌及其產業(yè)化進程。同時,為了發(fā)揮稻田生態(tài)優(yōu)勢,研究闡明了稻漁﹙蟹﹚共作系統(tǒng)的生態(tài)特征及生境指標,揭示了“半深水稻”生態(tài)特點與產量品質形成規(guī)律,建立了“偏遲熟水稻+扣蟹放養(yǎng)﹙兼青蝦﹚”的稻漁共作農作制、稻蟹生育進程與季節(jié)優(yōu)化同步的安全優(yōu)質高效生產模式。
3栽培精確化、標準化經過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幾十年的努力,水稻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不斷涌現(xiàn),如“葉齡模式栽培”、群體質量調控、水稻精確定量栽培、“稀少平”栽培、旱育稀植高產栽培、強化栽培、“三定”栽培、“三控”栽培、實地養(yǎng)分管理技術等。水稻栽培也從經驗化、定性化為主轉向精確化,操作更加簡化。無論是密肥水等關鍵栽培措施的設計,還是大田水稻生產的平衡促進,都逐步趨向“精確定量”。同時,水稻栽培技術規(guī)范化、標準化研究與實踐,提高了先進栽培技術到位率,促進了大面積水稻平衡增產。而現(xiàn)代高新技術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也不斷融入,更使水稻栽培精確化、標準化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4抗逆減災技術研究與時俱進隨著CO2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極端性氣候如夏季高溫、干旱、大風暴雨等在全球許多區(qū)域頻繁地出現(xiàn)并成災。各地針對性地研究推出了多種御災、避災、抗災的生產技術,如氣候變暖后,雙季稻種植北界北移,一些地區(qū)擴大生育期更長的高產品種的種植,稻麥兩熟地區(qū)則適當推遲稻麥換茬時間,因此研究建立了稻麥周年“雙遲”栽培模式,并在適宜地區(qū)實施“秈改粳”,增加了溫光資源利用,提高了產量與效益。
水稻栽培學的發(fā)展前景
追求水稻增產、高產是我國水稻生產的永恒主題,進一步研究水稻高產增效栽培,促進新技術新理論的形成與應用,實現(xiàn)水稻“高產、優(yōu)質、高效、生態(tài)、安全”,是水稻產業(yè)現(xiàn)代化的重大課題。
1水稻超高產栽培及資源高效利用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可更充分挖掘超級稻以及其它類型品種的產量潛力,為我國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貢獻。因此,加強水稻超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仍是今后水稻栽培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同時,注重農業(yè)資源與生產資料的高效利用,將水稻超高產與資源高效利用結合,發(fā)揮水稻生產的最大效益,實現(xiàn)超高產并更高效。
2水稻全程機械化與輕簡化栽培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特別是機插秧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將極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水稻生產的規(guī)模化、集約化發(fā)展。水稻輕簡高產栽培技術的發(fā)展,在追求高產的同時亦追求省工、省本。揚州大學農學院創(chuàng)立了“標秧—精插—穩(wěn)發(fā)—早擱—優(yōu)中—強后”有序調控的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突破了多熟制下機插水稻高產技術瓶頸,有力促進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發(fā)展。最近率先研發(fā)的缽苗機插和有序拋擺栽超高產栽培技術的突破,推動了水稻超高產栽培機械化、輕簡化,都將是現(xiàn)代稻作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創(chuàng)新;實踐
重慶市武隆區(qū)具有四季分明、海拔高度差大的特點,是農業(yè)生產的極佳地區(qū),該地區(qū)的農業(yè)產業(yè)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據(jù)調查,武隆區(qū)現(xiàn)有水稻面積約為10.23萬畝,水稻總產量4.28萬t,畝單產約418.38kg。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該地區(qū)水稻產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同時對水稻的栽培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實質上是以旱育合理密植為基礎,經過大量的研究實踐得出的能夠實現(xiàn)水稻進一步高產優(yōu)質的栽培技術。
1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意義
農業(yè)是武隆區(qū)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并占據(jù)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對該地區(qū)水稻的產量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武隆區(qū)在穩(wěn)定水稻種植面積的同時,也提高了產量,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加,對糧食的需求量也不斷增長。因此,對土地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實現(xiàn)水稻的優(yōu)質高產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加強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也可以推動該地區(qū)農業(yè)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為糧食的安全發(fā)展提供保障。
2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創(chuàng)新實踐
2.1水稻生產機械化。目前大部分地區(qū)在水稻種植、管理、收獲上都是采取機械化流程,采用機械化種植不但能節(jié)省人力資源,還能實現(xiàn)生產的規(guī)模化,為水稻大面積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水稻種植較多的采用機插秧,插秧機械擁有多種功能,使用時種植人員可以根據(jù)水稻種植需求,對插秧距離和插秧深度進行調節(jié),以實現(xiàn)水稻插秧的規(guī)?;?、合理化和高效化。水稻機插秧的應用盡管已經持續(xù)了很多年,其技術配套也得到了充分完善,然而由于水稻插秧工作具有一定的技術性,水稻機插秧程序相對繁雜,再加上較高的設備成本,導致水稻機插秧技術未能得到全面推廣,因此,農業(yè)技術研究人員還應加大對水稻生產機械的研究力度,促進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全面發(fā)展。
2.2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栽培。從最開始的高稈水稻品種到矮稈品種,再到雜交水稻品種與超級水稻品種,都充分證明:水稻品種的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為武隆區(qū)實現(xiàn)水稻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提供了發(fā)展基礎,而這一切都與良種良法配套有關。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的完善,使得傳統(tǒng)的先有品種后有配套栽培技術轉變成了育種與栽培研究互動,實現(xiàn)了以實際需求為準繩進行針對性的品種選育[1]。隨著近年來水稻栽培技術的機械化、規(guī)?;l(fā)展,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該地區(qū)對水稻栽培技術提出了將育種與栽培科學聯(lián)合的要求。而這也推動了水稻栽培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水稻生產的目標也在最初高產、高效、優(yōu)質的基礎上增加了生態(tài)、安全等更為綜合化的目標。
2.3水稻肥水的高效管理。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化肥的使用通常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化肥能補充水稻成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促進水稻高產;而另一方面,不當?shù)幕适褂脮弓h(huán)境遭受污染,特別是氮肥的使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產生會使空氣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故而,必須加強對水稻生產過程中化肥使用量的控制管理,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同時也要采取高效的施肥方法,通過配方施肥技術確保施肥的合理化,從而將使用化肥產生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另外在水稻灌溉過程中,對水用量也應該進行合理的控制[2],達到既能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又能節(jié)約水資源的目的。通過選取適宜的灌溉方法達到水稻增產的目的,同時也應考慮水資源的節(jié)約問題,將用水與節(jié)約用水進行有效的結合確定水稻生產灌溉的方式,實現(xiàn)水稻種植的優(yōu)質高效高產。
2.4建立水稻災害防控體系。武隆區(qū)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由于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水稻種植制度的改變,再加上新型產品的推廣,各類水稻生產災害的發(fā)生次數(shù)不斷增加。例如造成武隆區(qū)水稻生產的自然災害通常包括高低溫、洪澇和干旱等。因此,對水稻品種的抗高低溫、洪澇和干旱災害的耐性鑒定方法、評定方法和災害損失評估方法的建立,可以初步對品種的抗災性能進行判斷。在生產過程中優(yōu)先選擇抗災品種,同時創(chuàng)新水稻種植抗災避災制度,以全新的水稻災害預警、抗災、減災技術的研究為基礎,建立水稻品種、栽植環(huán)境與技術相結合的災害防控體系。
參考文獻
[1]楊光林.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分析[J].農技服務,2016(05):83.
目前東北地區(qū)在水稻栽培方面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首先是稻米的質量問題。很多農民在耕種過程中過于追求產量,忽視了水稻本身的質量問題,導致其生產出很多低質量的稻米。生產過剩的低質量稻米逐漸形成積壓,而高質量的稻米卻非常缺乏。這種現(xiàn)象非常不利于稻米市場的發(fā)展。另外,還有一些質量較好的水稻,因為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使生產出來的水稻根本不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其次是生產過程中存在不協(xié)調。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耕作者普遍對生產的中期階段比較重視,結果往往是忽視了產前灌溉與產后修護等環(huán)節(jié),使得水稻生產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過程。要知道,重視水稻栽培,是要有效地將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部分合理的銜接起來,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水稻耕作體系;此外,東北水稻生產規(guī)模較小,不能大量的規(guī)模化生產,導致東北地區(qū)水稻生產效益低下。所以目前東北水稻栽培的一項重要發(fā)展目標,就是朝著規(guī)?;a方向發(fā)展;另外,隨著我國人口密度不斷增加,資源需求量也在不斷膨脹,水資源、土地資源越來越少,環(huán)境污染問題不斷加劇,因此,水稻的產量也就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
2水稻栽培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2.1采用高質量的水稻栽培技術
采用先進的高質量的水稻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水稻產量,更能進一步保護生態(tài)平衡,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F(xiàn)在的水稻栽培技術,普遍以模型化、簡便化為主,通過對一些高新技術的引進,對復雜的農作物栽培生產過程實施綜合分析以及系統(tǒng)分析,建立一種動態(tài)的管理決策系統(tǒng)以及動態(tài)模擬模型,從而實現(xiàn)水稻生產定量的決策,進而促進水稻栽培的科學發(fā)展。在水稻的生產過程中,要對能夠影響水稻產量的各種因素如陽光、溫度、水源、土壤等進行詳細的研究,找出可以生產高質量水稻的有效辦法。另外,根據(jù)東北地區(qū)普遍寒冷的實際情況,還應該采取一些具體的栽培措施,最終形成標準化的栽培。首先是大棚育苗技術。大棚育苗是嚴寒地區(qū)培育壯秧的基礎,在生產過程中,提前對土地實行扣膜以使地溫升高,這樣在化凍后便可以開始整地作床,達到早育苗,搶積溫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地形,可以選擇不同的大棚,如三膜大棚覆蓋、小棚覆蓋等等。另外,在東北地區(qū),采用“少本稀植”的栽培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產品的成穗率、結實率。在插秧過程中,秧苗帶藥下地,插秧密度與規(guī)模要以品種特性、壯秧程度和土壤肥力進行綜合評定,一般規(guī)模為:行距36.3~39.6cm,穴距16.5~19.8cm,每穴兩株為宜。
2.2保證合理的施肥和灌溉
合理的施肥是保證水稻產量的重中之重。在施肥過程中,施用量應該根據(jù)土壤的肥力以及水稻的吸收程度來決定,提高肥料的施用效率,盡最大努力用最少的肥料栽培出最高質量的水稻,從而減少對土壤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施用磷肥能促進水稻健壯和根系發(fā)達,一般畝施5kg左右;施用鉀肥能夠對水稻植株的抗逆性起到增強作用,一般畝施純鉀2.5kg左右。水稻生產需要大量的用水,所以加強研發(fā)節(jié)水栽培技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用水時要注意提高水分的使用效率,嚴格按照節(jié)水原理進行用水,同時可以在生物、工程等方面對農業(yè)進行創(chuàng)新,達到節(jié)水的目的。
2.3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生態(tài)資源
[關鍵詞] 水稻種植 有機水稻 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169-01
引言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近年來媒體報道的湖南“毒大米”事件、“轉基因水稻”等問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對各種有機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有機水稻是水稻種植的發(fā)展方向,對傳統(tǒng)的水稻種植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優(yōu)質高產的有機水稻已經成為我國水稻栽培的一個重要課題。劍閣縣地理位置良好,雨量充沛、陽光充足,適宜水稻生長。
1 品種選擇
近年來對有機水稻的需求逐漸增大,水稻品種也要不斷更新,在水稻栽培過程中,應該要對稻種進行選擇,要選擇一些抗性較好、發(fā)芽率高的稻種。具體說來,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選種應該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選擇生育期適中略偏長的品種;第二,選擇穗粒協(xié)調的大穗型品種;第三,選擇水稻株高適中、葉片直立性好以及抗倒伏性較好的品種。有機水稻品種選擇較多,如嘉花1號、寒優(yōu)湘晴、中優(yōu)169、金優(yōu)137、稻花香2號、空育131等都,屬于有機水稻常見品種。但在具體選擇優(yōu)質品種時,還必須考慮到種植環(huán)境,品種要適宜劍閣物候條件。
2 育秧技術
選定稻種之后要及時對種子進行處理。一般包括浸種和曬種兩個步驟,為水稻栽種做好準備。在浸種的時候溫度不能過高,一般用溫湯進行浸種,曬種的時候不能一味暴曬,應該要適時輕輕翻動種子,使得種子接受均勻的陽光照射。在育秧過程中還要注意進行起拱蓋膜,并且及時進行施肥,適時對秧苗進行移栽。在育苗過程中可以采用大棚育苗(秧)栽培技術,這是一種室內有效保護水稻生長的方法。在大棚育苗(秧)過程中要對棚內溫度進行有效控制,平衡好晝夜溫差,并且對秧苗的間距進行控制,確保水稻穩(wěn)定生長。在育苗之前要提前晾曬,并要用百克乳油浸泡,然后催芽。在育苗過程中可以選擇相對固定的育苗地,以便對秧苗進行很好的培護,最好是選擇整塊田地或者水田地,加土50-60cm然后翻動,使得地面更加平坦,播種結束之后要進行施肥,并用薄膜進行覆蓋。
3 栽培模式
有機水稻栽培模式與常規(guī)水稻栽培有所不同,由于考慮到食品安全性,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化肥和農藥,重點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在生長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生病蟲害,因此在有機水稻栽種過程中病蟲害防治要以農業(yè)防治為主,結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對病蟲草害進行控制,以生產優(yōu)質、安全的有機水稻。在有機水稻栽種過程中常用的方式是稻鴨共育技術,這也是當前我縣有機水稻種植的常用技術,通過鴨子雜食性、水田中活動性、鴨糞還田等,發(fā)揮中耕除草、防病控蟲、培肥增效等多重效應,形成稻鴨共生機制,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可以形成一個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得水稻種植過程更加安全、環(huán)保。
在稻鴨共育模式中,放入稻田的鴨子不宜選擇體型較大的肉食型鴨,應選擇成鴨體重在1.5-2千克,抗逆性強的本地鴨或專用鴨。放入稻田的鴨子應該為雛鴨,鴨子為7-10日齡最佳,水稻栽插后10天可以將其放入稻田,放鴨的時間不能太早,因這這不利于秧苗根部扎入稻田;也不能太遲,過遲會導致雜草迅速生L,難以除掉。一般選擇在上午放鴨,放鴨之后無需人工看管。具體的放鴨數(shù)量要根據(jù)稻田的實際情況而定,通常來講,每畝稻田放入12-15只鴨為宜,如果稻田中的雜草較多,或者放鴨時間較晚,則可以增加數(shù)量;相反,則可以減少數(shù)量。放鴨的時候公鴨與母鴨的比例為1:4,這樣可以增加鴨子在田間的活動能力。
4 栽培管理
4.1 除草。水稻生長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雜草,如果不能及時對雜草進行清除,則會影響水稻生長。在清除雜草的過程中不宜使用農藥,宜采用人工除草方式,結合稻鴨共育模式,對雜草長勢進行控制。
4.2 水分管理。灌溉能為水稻提供充足的水分,我縣自然降雨充足,但還是需要適時進行灌溉,以滿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水分需求。尤其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水稻孕穗期時對水分的需求量很大,氣溫逐漸升高會導致水分大量蒸發(fā),這段時期也是水稻栽種過程中需水量最多的時期。在灌溉的時候水不能太多,也不宜太少。水稻生長初期水分要少,隨著水稻生長,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水量。一般插秧之后對水稻進行灌溉,其灌溉水量不能超過秧苗的三分之二。另外,在水分管理過程中可以采用節(jié)水灌溉的方式,提高對水分的利用率,從而實現(xiàn)科學灌溉。
4.3 施肥。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各種營養(yǎng)物質,而有機水稻栽培不宜使用化學合成肥料,提倡施用生物肥料。在施用有機肥時要注意肥料的覆蓋性,不能聚堆,如果有機肥不均勻則可能會導致燒苗,造成水稻產量降低,進而產生其它不良后果。在施肥的時候還應該要保證肥料的充足,根據(jù)天氣、溫度、濕度等自然環(huán)境情況對肥料的用量進行控制,加速秧苗生長。
4.4 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是有機水稻栽種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由于考慮到食物的安全性,不能使用普通化學農藥,而應主要采用農業(yè)防治技術,配合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例如在水稻播種之前首先用泥水或者鹽水對種子進行浸泡,再用1%的石灰水浸種消毒,或采用沼液或醋液浸種消毒,可以提高種子的抗病性。采用植物性驅蟲劑,如辣椒素、苦楝子素等可以對害蟲進行驅趕,而且不會有藥物殘留。采用天敵防治技術,保護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蟲、草蛉、青蛙等天敵,亦可提高防治效果,獲得理想的產量和品質。
結語
水稻作為我縣主要的糧食作物,加強水稻種植管理關乎“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食品健康要求也越來越高,有機水稻是未來水稻種植的方向,在有機水稻種植過程中要加強栽培管理,選擇抗性好品種、科學管控水肥光熱,推廣農業(yè)和造物防治病蟲,即可獲得理想的水稻品質。
參考文獻
[1]吳勇賢.有機水稻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10(01)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86
水稻在我國的農業(yè)產生中占有重大比重,是主要的農業(yè)產品之一,水稻的培育通常分為7個步驟,每一步均有其存在的意義,所以需要在水稻培育過程中,掌握好水稻培育的重點,以此為水稻的培育創(chuàng)造有利空間。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需做好實時監(jiān)控工作,從而進一步保障水稻能夠在相對適宜的環(huán)境中生長,繼而提高水稻的基本產量及基本質量。
1 普通水稻栽培技術
整地是普通水稻種植的最基礎環(huán)節(jié),整地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土層的氧氣呼吸能力,從而確保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汲取養(yǎng)分。普通水稻整地主要分粗耕、細耕及蓋耕3個階段,在此階段的整地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土地氧氣吸收能力,繼而進一步提高土地儲氧量。目前的整地工作已不再采用人工耕作,主要采用機械耕作的方式,機械耕作不僅在質量上對人工耕地有所超越,在耕地均勻與整齊度方面也具有相對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
育苗是普通栽培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如在育苗過程中發(fā)生技術及其它方面的問題,則極有可能導致種苗死亡,極大降低了水稻的成活率。環(huán)境溫度是影響育苗播種期的重要要素,要考慮到播種量的相關問題,一般情況下,普通稻田用種量相對較為平衡,通常在1.4~2.2kg/667m2,可根據(jù)區(qū)域的實際情況適量選擇。秧田用種量則相對較多達到7~13kg/667m2。受生長特性的影響,雜交稻本田的用種量相對較低,僅有1.1~1.3kg/667m2。
為提高插秧過程中秧苗的營養(yǎng)吸收能力,在水稻插秧中要時刻把控好出穗溫度,將溫度控制在23~31℃,以便于秧苗能夠有效地適應環(huán)境。水稻株行距離問題不容忽視,是確保其穩(wěn)定生長的重要保障,水稻株行距離并非是由單一的因素而決定,主要根據(jù)秧苗的種類、生長期間等因素進行調整。
除草與病蟲防治。在完成插秧后,要實時掌握水稻的生長動態(tài),一旦發(fā)現(xiàn)存在雜草及蟲害問題,需要及時制定相關計劃并進行處理,要根據(jù)水稻品種選擇適宜的蟲害防治藥物,之后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好雜草的拔除工作,在拔除過程中,要盡量降低對水稻的影響,從而達到最佳的除草與病蟲防治的效果。
施肥與灌排水。在施肥方面,要檢測土壤的吸收及養(yǎng)分供給能力,如能夠符合秧苗的生長需要,則不需要進行施肥,如土壤養(yǎng)分供給情況較差,則需要根據(jù)苗木的生長情況適量使用化肥。
2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
種植地點選擇。有機水稻區(qū)別于普通水稻,對于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通常需要選擇綠色無污染的區(qū)域,要確保土壤的肥沃。有機水稻區(qū)需要距離城市及工業(yè)區(qū)域30km以上,以確保土的質量。在地點選擇的過程中,要確保水源的絕對充足,并能夠迅速建立灌排水系統(tǒng),從而達到有機水稻栽培的標準。
品種選擇。品種的選擇要從種子的外部情況進行觀察,種子要具備籽粒飽滿、粒型整齊等特點。在種子的詳細信息中,需要具有抗性強、適應性廣及產量高的基本特性??筛鶕?jù)以上要求,選擇無病害的種子進行種植。
育苗。有機水稻的育苗對苗床要求較高,需要在育苗前,選擇適宜生長的苗床,并做好消毒工作。在苗床的選擇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后期施肥的問題。在育苗前,做好苗床的檢查工作極為重要,需對每一個細節(jié)均做好相關的處理工作,一旦發(fā)現(xiàn)有病苗的出現(xiàn),則應立即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繼而保證秧苗整體的優(yōu)質程度。
插秧。有機水稻插秧需要選擇淺栽及淺插的方式,以提高有機水稻的營養(yǎng)吸收及成活率,在整田過程中,需要選擇1犁3耙的整田方式,以此確保秧苗的順利生長。株行距離仍是水稻插秧的關鍵要素,做好株行距離的控制極為必要,是提高水稻光合作用能力及增加生長空間的有效方式。
科學施肥。有機水稻備受消費者傾心,關鍵就在于其無公害這一優(yōu)勢上,所以施肥時應以綠色環(huán)保觀念為原則,始終堅持以有機肥為主、無污染的化學肥料為輔的施肥方法,使用農藥時應堅持低污染,嚴禁使用高污染的違規(guī)農藥,尤其是一些高殘留的農藥和化肥應嚴禁使用。
病蟲防治。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葉鞘腐敗病、胡麻斑病等,這些病害主要是以農業(yè)防治為主。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科學調控施肥、適時曬田控制徒長苗等水稻栽培措施,來增強植株抗性,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病害發(fā)生次數(shù)。
3 結語
水稻栽培技術是確保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在本文中,主要討論了普通水稻栽培技術及有機水稻栽培技術,以上2種技術在我國多個地區(qū)均得到廣泛應用,并在使用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從最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的糧食溫飽問題,對我國各行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也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對于確保我國公眾的食品食用安全及農業(yè)水稻種植行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水稻栽培 技術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176-01
一、安徽阜南縣水稻栽培現(xiàn)狀
由于安徽省阜南縣地區(qū)的陽光充足且水量豐富,因此水稻的種植范圍比很廣,種植面積大,水稻種植技術全國知名,我縣的水稻規(guī)模也將逐年擴大。在產量上也是相當可觀的。據(jù)統(tǒng)計水稻種植產量占全國產量的很大的一個比重,安徽省水稻種植的總產值占全省總產值的17%,由此可見,水稻種植將會成為安徽省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從目前安徽省水稻種植情況來看,由于其栽培技術存在一定的難題,所以尋求水稻高效栽培的技術成為當務之急。
二、限制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
1.秧苗質量差
水稻的幼苗要進行脫毒培養(yǎng),才能培育出健康耐生存的品種。但是由于阜南縣地區(qū)保留舊的栽培模式,沒有專業(yè)的人員對種植水稻的農民進行指導。以致選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種植后容易死亡。再加上當?shù)氐霓r民為了實現(xiàn)高產,不顧播種的合理性,于是加大對秧苗的播種密度。這種較為激進的栽培方式,使得在播種時許多秧苗受到較大程度上的傷害,導致水稻秧苗的死亡。秧苗質量沒有保證,產量自然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農民的效益也會大打折扣。
2.水稻移栽密度較小
目前水稻栽植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手動插秧,但是由于勞動強度過大,并且愿意從事手動插秧的勞動力又相當緊缺。于是在高強度下的手動插秧,其栽培密度達不到應該有的標準。秧苗的密度不夠,為了提高水稻的穗數(shù),水稻種植戶只能通過加大施肥從而保證穗數(shù)。二是機器代替手工插秧,但是操作機器的農民為了加快速度,將機器插秧的行距調節(jié)的過大,這樣插出來的秧苗密度也會過小。水稻移栽密度不夠一直是我縣水稻種植的一個常見問題,想要提高水稻的產量,首先就是要解決好水稻栽培密度過小的問題。
3.氮肥使用量過大
對水稻的施肥工作也是田間管理的一部分,水稻種植戶為了獲得高產量的水稻,就出現(xiàn)了施肥不科學的現(xiàn)象。尤其是氮肥的使用率過大,其主要是受到產量目標定的過高的影響。我縣地區(qū)所用的施肥量是按照豐產田的標準制定的,但是實際水稻田的產量并不能夠達到豐產田的標準。所以這就導致了水稻氮肥使用比例過大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做好氮肥的使用顯得至關重要。
4.大水漫灌或斷水過早
由于水稻生長期對水的需求是很大的,所以很多種植戶在種植水稻時,為了減少灌溉的次數(shù),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式,將水稻田里灌滿了水。而這種漫灌水稻的方式,不僅沒能夠幫助水稻吸收到足夠的水分,還極有可能對水稻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同時大水漫灌將土壤里的許多養(yǎng)分和肥料,隨著大水的沖刷而減少,這也是十分不利于水稻的生長的。在水稻的生育后期,大多種植戶就對水稻田斷水處理,斷水過早會導致水稻的產量降低。
三、實現(xiàn)水稻高效栽培的技術
1.培育壯秧
為了解決水稻秧苗質量較差的問題,我縣采取了培育壯秧的手段,大大改善了水稻秧苗的質量,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要想培育出產量較高的水稻秧苗,首先就要加大對水稻種子的處理,主要處理方法:為用稀釋了一百倍的多菌靈進行浸種,時間為一到兩天。之后要進行催芽工作,在將浸種后的水稻種子進行處理,將其放入清水中10個小時左右并且將種子洗干凈,避免殘留在水稻種上的多菌靈對催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水稻種子催芽一般是在溫度為27~38攝氏度下進行的。以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秧苗,其抗性和耐性都會比一般的秧苗要強。
2.合理使用肥料
前面提到水稻在氮肥的使用上缺乏節(jié)制,導致水稻的產量不高,并且造成了氮肥的浪費。可見,合理的使用氮肥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水稻種類,其在氮肥的使用上和配比上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按照科學的配比進行氮肥的施用。一般來說是采用人或牲畜的糞便、餅肥、草塘泥混合后作為底肥。輔以有機肥,應該注意的是有機肥要在充分腐熟之后再施用。同時要采用尿素、硫酸銨或是人糞尿作為面肥。這種肥料相結合方法給水稻提供了充足的營養(yǎng)。
3.輕干濕交替灌溉
在灌溉問題上,水稻在7月25號之前都要生活在水中,對于水溫的要求,一般來說18攝氏度左右最佳。過早或過晚的灌溉都會對水稻的產量有影響,所以在灌溉上要慎重。目前我縣在水稻灌溉的方式中采取的是輕干濕交替灌溉,通過這種灌溉方式可以增加測量土壤水分含量的精確性,而且受到土壤類型的影響較小。通過張力計監(jiān)測土壤水勢,在水稻的各個生育期內按照水勢的指標和要求來進行灌溉。
4.在適當?shù)臅r期進行收獲
水稻的收獲時期需要按照水稻的種類和當?shù)氐姆N植經驗來判定,但一般來說,水稻的收獲為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這段期間收獲最佳。種植戶應加大對水稻收獲的重視,水稻的收割時間決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產量。在水稻出穗后50天進行水稻的收割工作,因為這個時期段可以提高水稻是整米率。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對水稻的收割,避免對水稻的產量產生危害。
四、總結
通過對阜南縣種植水稻的情況作了一番了解和介紹后,我們從中了解到水稻種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何提高當?shù)厮镜馁|量和產量一直是種植戶思考的問題,文章針對水稻種植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給予剖析,并給出了解決措施。通過這些措施,我縣水稻種植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完善和改進。若要實現(xiàn)水稻高效栽培,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努力,其他水稻種植地區(qū)也要不斷改進傳統(tǒng)的水稻栽培技術,因地適宜地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努力實現(xiàn)水稻的高產。
參考文獻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型作物,最近幾年,隨著國家農業(yè)結構不斷得到調整,水稻的種植面積和規(guī)模在不斷的擴大,其產量和品質也不斷的得到提升。但是在水稻栽培過程中,由于種植的不科學和不合理導致了一些地方的水稻產量和品質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本文主要就疏導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進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促進水稻栽培種植有一定的幫助。
1 水稻育苗技術分析
1.1 曬種
在浸種前,選擇晴暖天氣將種子翻曬1天,可以增強種皮的透性,使種子內部有足夠的氧氣,促進種子內部酶的活性,消除種子間含水量的差異,浸種后吸水均勻,提高發(fā)芽率并使出苗整齊。另外,曬種還能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
1.2 浸種消毒
用浸種靈、強氯精等浸種,可以防治通過種子傳染的惡苗病、白葉枯病、干尖線蟲病等。浸種時間最好5天左右,浸種時間過短或過長對發(fā)芽都有不利影響。
1.3 做床
苗床最好選在水源和交通方便的旱田上,如在水田地里育苗,不易在低洼易澇田塊上做床,床面盡量高一點。床土要選肥沃、無病菌、無草籽、偏酸性、通透性能好的土壤,如山地腐熟土、草炭土、蔥地土、壩邊土等,做床時,要干整地干做床,使床土平整細碎,土質疏松。做好床后澆透水,不用抹平,以免破壞床土的理化性狀。
1.4 播種
稀播是育壯苗的一個關鍵措施,播種密度一般4~5g/m2,如怕苗不夠,可增加苗床面積,但不要增大播種密度。播種時間,中稻晚熟種在4月15~4月25日播種,中晚熟種在4月25~5月初播種。
1.5 通風煉苗
苗長的好壞、徒不徒長,通風是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葉一心前要求溫度在30~35℃,一般不用通風。如遇特別高溫天氣時,可從棚兩頭通風降溫,溫度降到30℃以下時,馬上封口。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時,要求溫度在25℃~30℃,好天一般都需要通風降溫。二葉一心至三葉一心時,要求溫度在23℃左右,當氣溫穩(wěn)定在13℃以上時,可選擇晴天上午把膜完全揭掉。
1.6 苗期病害的防治
水稻苗期主要有爛種、爛芽、立枯等病害。發(fā)病原因除種子質量、床土肥力、通透性、病菌、種子和土壤消毒不徹底,以及苗長的瘦弱或徒長等外,主要是因長期低溫和水份過大造成的。一般健壯的秧苗不會發(fā)病,因侵染秧苗的病菌多數(shù)都是弱侵染性的。因此,水稻苗期病害的防治應把培育壯苗和藥劑防治結合在一起。按上面育苗技術做好了,一般不會發(fā)病。如播種后遇低溫、多雨漫水時,應及時挖溝排水降濕增溫。盡量減少發(fā)病機會。在秧苗發(fā)病時可施用壯苗寶、敵克松等藥劑進行防治。
2 水稻大田栽培技術
2.1 培育壯苗
播種后曬秧板1~2天后直到出苗后才回水。始終前期濕育和中后期水育的方式。秧苗生長到二葉一心之后施入斷秧肥。一般施入完全腐熟的人畜肥并混入少量的磷肥。或者每畝施入尿素3~4公斤。生長到四葉一心之后施入分蘗肥,每畝施入勢是尿素4~5公斤并混入氯化鉀3~4公斤。適時追肥,在播后7~8天灌水,每畝秧田施復合肥5公斤。拋秧前兩天排水,促使畦面干爽,易于起秧和拋秧。秧苗1葉1心期每畝本田秧用l5%多效唑1克兌水1公斤噴施,促進秧苗矮化,增加分蘗,做好秧田病蟲草害防控。
2.2 合理密植
對于中等地力的稻田,一般每畝插播1.5~1.8萬穴,插播的規(guī)格為(27~21.7)×16.7cm,晚插播的水稻每畝插播1.8~2.0萬穴。插播的規(guī)格為(21.7~20.0)×16.7cm。對于地力條件比較好的稻田應該適當減小插播的密度。
2.3 科學管理
首先,前期以泥皮水拋秧或淺水插秧,薄水促分蘗,移植后如遇陰雨天氣,可排水以露田為主,以增加土壤氧氣,促新根和分蘗;其次,中期當苗數(shù)達到夠苗的80%時,開始采取多露輕曬的方式露曬田,以促進根系深扎,防止倒伏,控制無效分蘗的產生,使畝苗峰控制在35萬左右,成穗率達60%以上。幼穗分化初期回淺水,施肥后保持濕潤;最后,后期拔節(jié)孕穗期保持10~15天淺水層,其它時間采用間歇濕潤灌溉;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防止斷水過早。
2.4 病蟲害防治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通過多種病蟲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對病蟲害的防治能力。例如,選用抗病的品種,播種前對種植進行有效的處理、科學的施肥管理,保證水稻健康的生長。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該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根據(jù)預測和預報,以主要病蟲害為防治對象,降低化學藥劑的使用量。注意做好紋枯病、銹病、稻飛虱等主要病蟲害的防治。
結語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很多地區(qū)水稻種植技術不斷得到提高,在水稻種植和生產環(huán)節(jié)中,水稻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已經成為嚴重制約水稻獲得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制約因素。但是,在具體的生產和實踐過程中,水稻栽培和育苗還存在一定的技術性方面的不足,在種植過程中對稻田的保護性差,導致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下降,甚至對秧苗造成了破壞,使得水稻的下降,基于此研究水稻栽培技術和育苗技術就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周匯,徐云,施曉群,林莉. 云南水稻栽培專家系統(tǒng)研究與開發(fā)[J].農業(yè)系統(tǒng)科學與綜合研究. 2010(01)
[2]梁志業(yè),徐虹. 吉林省水稻栽培現(xiàn)狀及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吉林農業(yè)科學. 2010(02)
[3]戴清明,謝年保,李建民,鄧龍飛. 湖區(qū)水稻栽培科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 作物研究. 2012(02)
[4]陶漢之,黃文江,張玉屏,胡焱,黃義德,方一平,蔡永萍. 水稻對旱作環(huán)境的響應和適應性研究[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