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25 17:40:1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高中語文常見文言文常識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朗讀訓練;提問
文言文內容在高中語文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在高考中的比分也比較大,學習文言文一直以來都是學生的難點,因此,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改善教學策略,引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成為當前語文教學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關鍵,是教學的立足點。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也沒有停頓斷句常識是高中生學習文言文普遍存在的問題,“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最好方法。熟讀或背誦課文,當試題或課外閱讀中出現(xiàn)一些實詞解釋,就能聯(lián)系課文相應遷移,就能提高閱讀能力,誦讀和背誦是文言文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
二、教師針對文本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在引導學生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重點字詞和句子的點撥,疏通文章大意,既解決學生在字詞句上遺留的問題,也能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涵。用大問題統(tǒng)領全文,也是教師在引領學生疏通文章的過程,以問題疏通課文的方式,比單純地逐句逐段地疏通要有效得多,這樣可以引發(fā)學生不斷思考,由師生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將各冊課文中出現(xiàn)的大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18個虛詞和常見的文言句式所在的句子挑出來,再選擇一些簡短而典型的例句來記憶背誦,使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需要一定的語感和材料積累,為學生提供掌握文言知識的感性材料。這個工作,教師可以組織引導學生去做,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可以體驗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
改變教學觀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科學安排,不斷創(chuàng)新,激活文言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怪圈,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的,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2003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詩詞接近閱讀內容的一半,高中語文現(xiàn)行實驗教材中文言的學習也占據(jù)了相當多的份額。那么,高中語文中的文言文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從中學到什么?這是一個不得不明確的問題。走進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會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只在大講之乎者也,師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實,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將其等同于外語的教學。文言文中所積淀的古人燦爛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詞。好一個枯燥了得,師生好一個“累”字了得。究其依據(jù),原來是考試題型中有考實詞、虛詞、詞法、句式。殊不知,這種教學則是在藝術、文化的殿堂門外磨蹭卻不能夠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寶、汲其智慧來豐富自我的精神家園。也背離了語文課的課程目標。那么如何給文言文教學進行目標定位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目標為: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五個方面獲得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修課程根據(jù)“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教學,“閱讀與鑒賞”的目標中具體規(guī)定了“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薄伴喿x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边x修課中的“詩歌與散文”系列的目標為:“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薄敖柚ぞ邥陀嘘P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
由此可見,文言文教學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識教學的層面上,還要在鑒賞、領悟、拓展、創(chuàng)新上提升文言文學習的境界。簡而言之,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應為文言、文學、文化三個層面。文言文課堂教學應由文言知識這個語言基礎的層面上升到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文學鑒賞,感受領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藝術的魅力。最后再進一步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內涵,進而構建學生自己的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審視能力、傳承能力,構建學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往往淡化處理語法教學,而學生也不愿花過多的時間學習語法,導致許多高中生語法基礎薄弱,課文分析不明,文言文讀不懂,語言題亂做。許多高中生連一些簡單的語法現(xiàn)象都不能解釋。這也造成了教師在高中語法教學上處于一種十分被動的局面。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法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認識母語最基本的結構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我認為很有必要。現(xiàn)在高中語法教學的實際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統(tǒng)編,教師不正式教,學生不愿意學。因而高中學生語法知識的欠缺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又脫離不了相關的語法知識,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更離不開語法知識,所以為學生補上語法知識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學生實際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中學生了解自己母語的一些基本常識,認識母語最基本的結構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確實很有必要。我認為要從下面幾方面加強:
1.教師要系統(tǒng)地學習語法知識,在頭腦中建立起自己的語法體系
中學語文教師沒必要像專家一樣研究一些精深的語法問題,加上現(xiàn)在不要求學生掌握名詞術語,卻應在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語法系統(tǒng),對一些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能夠合理分析、自圓其說。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導學生運用具體語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做,可以對學生有效地進行語法知識的滲透,包括語法術語、現(xiàn)象、規(guī)則等。比如,在散文教學中,分析重要語句時,可以進行語法的分析,再進行意義的分析,以幫助學生理解重要文句。語法是語言表達的規(guī)則,語法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現(xiàn)在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因為高考考綱已經不要求單純的語法考點,所以高中語文教材中基本不直接涉及語法,是否在教學中結合語法知識完全由教師掌握。這就造成了高中語文語法教學基本處于一種無序狀態(tài)。
2.加強對學生的語法教學,強化他們運用語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法知識后,教師要及時補充教學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以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較完整的語法系統(tǒng),對一些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能夠合理分析,加強對語文學習的認識。當然,因為教學時間緊張和學生理解能力較低的關系,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教學可以以簡單的框架式呈現(xiàn),課時控制在三節(jié)左右比較合適。過少則不能完整地呈現(xiàn)系統(tǒng),過多容易超出學生的理解承受能力。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曾對漢語知識教學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針,現(xiàn)在進行語法教學也應貫徹這一原則。依照這一原則,應對學生進行綱要式的集中語法教學,使他們在頭腦中建立起語法的概念,增強他們運用語法知識解決實際語言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改變他們只有學外語時才學語法的想法。這樣,我們在解決病句、文言文等問題時就要簡單得多。
3.注意在實踐中運用語法知識,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運用語法知識幫助理解課文中結構復雜的語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在表現(xiàn)內容的復雜性、表達手法的多樣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內容的隱藏性、語言運用的靈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語文教材無法比擬的。學生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就必須對文本中的復雜語句進行分析。高中語文課本中還有很多外國作品,翻譯成漢語時長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結構的分析,學生往往會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二段,近200字,其實只是一個單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作語法分析,學生就很難抓住要點,對一些復雜的復句和句群更要進行語法分析了。
4.語法知識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語言現(xiàn)象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寫建議”中“教材選文要……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的要求,各種語文教材中都會收錄適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就世界文學而言,外國文學作品無論是其思想內容、藝術形式或人文精神,都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是中學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補充。外國文學作品進入我國中學語文教材已有80多年的歷史,這些選文改善了我們語文教材的結構,豐富了中學生的外國文學知識,擴大了他們的視野,提高了他們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而這些外國文學作品無疑都是通過翻譯者譯介過來的,但筆者通覽各版語文教材,發(fā)現(xiàn)教材在選文注釋中常常忽視了翻譯者的名字,這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重要細節(jié)失誤。這里以蘇教版初中教材為例略作說明。
蘇教版初中六冊教材中,幾乎每冊教材中都有未注明翻譯者的課文。在課文翻譯者的署名上,教材似乎存在選擇性。像朱生豪(《威尼斯商人》)、鄭振鐸(《泰戈爾詩三首》)、葉君?。ā痘实鄣男卵b》)、戈寶權(《海燕》)等名家的翻譯作品,教材都注明得很清楚。但有些課文即使本身是名篇,也未注明翻譯者,如,《最后一課》《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等。這或多或少和譯者名氣不大有關。具體情況是:
七年級上冊(以下簡稱)《蔚藍的王國》(屠格涅夫)無譯者,七下《松鼠》(布豐)無譯者;八上《最后一課》(都德)、《父母的心》(川端康成)與《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寧杰)都無譯者,八下《鴿子》(屠格涅夫)、《變色龍》(契訶夫)、《窗》(泰格特)、《二裂銀杏葉》(歌德)和《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左拉)亦皆無譯者;九上《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無譯者,九下《送行》(比爾博姆)與《老人與?!罚êC魍o譯者。
教材編寫者漠視作者和翻譯者的勞動成果,在各種語文教材的編寫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編者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往往擅自刪改作品,不注明譯者,都是常有的事。如,八上《最后一課》,注釋竟為“這篇課文是根據(jù)多種版本改寫的”!所以干脆不注明譯者了。從法律層面來說,這也是不合法的。國際《翻譯工作者》在“翻譯工作者的權利”中明確規(guī)定:“每個翻譯工作者對其譯著享有所在國給予其他腦力勞動者所享有的一切權利?!薄白g著是腦力勞動成果,受有關規(guī)定的法律保護?!薄胺g工作者對其譯著享有著作權,從而享有與原著作者同樣的優(yōu)惠權益?!薄肮_利用譯者的譯文時應該明確、清楚地提到譯者的姓名?!蔽覈摹吨鳈喾ā丰槍滩木帉懱貏e提出要求:“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guī)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fā)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guī)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保ǖ诙龡l)在第十二條中就明確了翻譯作品的歸屬性質:“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p>
總之,教材雖然有其特殊性,但作為作品的所有者,他們的署名權還是應該得到尊重的。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是我們提倡的一種美德。在學術腐敗盛行的環(huán)境里,讓學生意識到必要的學術規(guī)范也是應該的。教材編寫者不管針對中文作品,還是翻譯作品,都應一視同仁,更不能在署名上存在選擇性。所以教材在再版時,理應消除這個細節(jié)失誤,使教材更合法,更規(guī)范。
二、文言文課文排版設計沒有體現(xiàn)人性化
談到語文教材對文言文課文的排版設計,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小事,根本不值得關注,實際上,體式雖小,關系實大。針對文言文排版設計,教材幾十年來沒什么特別變化,文字間的間距與其他文章的排版一致,保持在不到0.5厘米的范圍之內。實際上,我們在具體教學時發(fā)現(xiàn)(包括我們自己做學生時的學習體會),現(xiàn)有的文言文版式設計沒有考慮到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沒有從實際出發(fā),很不利于學生學習(不管是高中還是初中教材)。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是:“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學生對古詩文閱讀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憋@然,新課程標準已經不再要求對文言文進行逐字逐句的教學(尤其是高中教材),但還有很多重點字、詞以及句段教師必須落實細講,即使學生自學也只有識記下來才能理解、積累。一般情況下,學生會密密麻麻地記錄在課本的縫隙處,很是擁擠,復習起來很費勁;而如果記錄在筆記本上,就更不利于學習和復習,還容易丟失。這是個現(xiàn)實問題。
所以,教材在排版設計時,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在對文本處理時不要吝嗇于拉大距離。具體落實到文本間距的調整,筆者認為,以拉至1厘米左右為宜。一些教輔資料對文言文間距的處理,基本上保持在這個度。目前有些刊物在對來稿作規(guī)范要求時,一般也要求打印文稿的文字間至少保持在1.5倍間距,這其中顯然有方便編輯修改的因素在內。這其實是一種常識性的要求,對語文教材的編寫設計者應有所啟發(fā)。或者不改變現(xiàn)有文字間距,而是擴大文本右邊的頁邊距,留出約三分之一寬度的空白處,相當于現(xiàn)在某些教材在處理點評賞析性文章時所留出的空白(如,蘇教版七年級語文《幼時記趣》《春》《月跡》《現(xiàn)代詩二首》等課文)。這種排版設計也不是沒有過,原來的人教大綱版語文教材對所有文章都留出了約三分之一的空白,這種方式至少在文言文排版設計中可以保留下來。這兩種排版方式的設想也只是技術層面的,難度不是很大,最多只是增加了教材的厚度而已。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策略研究
在傳統(tǒng)文化熱此起彼伏的當下,全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進入了一個高度重視的階段。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在學生語言學習和文學思想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成為初中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教師注重逐字逐句解釋,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
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教學生再學是最為傳統(tǒng)可行的教學思路,其教學方法更是可想而知,為了使全班學生無一落伍,教師通常會采取每字每句都做詳細解釋的方法,這樣的教法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認真聽講的學生自然聽懂了課文內容,但對于其他學生或是課后時間,這些翻譯會像烏云見到太陽一樣在學生的記憶里一哄而散,消失殆盡。原因很簡單,就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被動懶散地接受,不利于學生對文言文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以及其自學能力的提高。相反會是一種巨大的阻礙。久而久之,學生會依賴老師的翻譯,而不愿自己動腦分析、動手查閱。
2.教師偏重學生死記硬背,忽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情感把握
在初中乃至高中階段,死記硬背課文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的考試,師生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做出這等不情愿之事,那就是不論內容本身講了什么人,發(fā)生了相關的什么事,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發(fā)生的,有著如何深刻的社會原因,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等等,師生乃至學校關注的永遠是學生會不會背,能不能寫對,會不會得分等等,這種外界壓力迫使其不得不采用老式舊式的教法與學法,此種現(xiàn)狀根深蒂固。
3.教師局限講解書本知識,忽視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與普及
隨著新課改標準的提出,新課改政策的實施,以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教師的個人能力和專業(yè)水平都已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雖然大體改善,但依然有問題出現(xiàn)。部分教師過于偏重課文內容的講解,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個過程上,勢必造成一遇沒學過的文言文便不知所措,茫茫然不知所寫中心思想是什么,更可悲的是學過的文言文依然不知講的什么內容,張冠李戴連最常識的知識都不知道。學《出師表》不僅要知道是誰所作及其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以及造成這種形勢的前因后果。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策略研究
1.學生自主學習先行,教師具體講解后補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不讓其心生畏懼實屬不易,更別說讓其愛之,更是難上加難。初中生心性不穩(wěn),好動調皮,貪玩且好奇心重,教師可抓其特性,摘取文言文中的典故以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有助于推動教學進度,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另外,可給學生放映相關歷史短片,再舉《出師表》為例,典故三顧茅廬說的就是作者諸葛亮,教師可將新版三國之三顧茅廬的視頻放予學生觀看,效果要比直白地講述好得多。
2.多讀多悟,寄情于文,巧記牢記
反復誦讀領悟文章真意不失為學習的一種好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自我的學習、教師的講解,都只是學習的前兩步,第三步的誦讀領悟著實關鍵,是高層次的精神共鳴。讀之思之,字句之意,悟其情感抒發(fā),主旨表達。把自己的感情真切投入到古文中去,感受作者是用怎樣的心情抒寫經典的。然而,用巧法記住的東西才會長存于腦海。
3.多問多思且好學,長知識又闊視野
不恥于下問多問、勤于思而好學者,總不至于落人后。在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中,常見句式的判斷很容易出錯,特別是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句式,一旦問題堆積不解決,在后面的學習中就困難重重,所以配合老師的差異比較法和歸納整理法就很容易記住混淆多變的句式。如在學習《木蘭詩》一文中,教師可以利用“文章在敘事和描述上有什么特點”“文中的互文修辭、對偶句有哪些”等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另外,多閱讀經典名著,不僅能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更能開闊一個人的視野與胸懷。你所擁有的知識越單一薄弱,越不容易在社會里立足競爭,要做就做文理兼通的復合型人才。
學好初中文言文是對高中語文學習的良好鋪墊,既是過渡更是基礎,所以初中文言文的教學尤為關鍵,因此對其教學的思考與研究也是必然。綜上所述,唯有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做到全面透徹地分析,才能找出原因,尋求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才能改變思路創(chuàng)新方法,才能有益于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一、課程
校本課程“成語與文言同步學”系為配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學習而設計開發(fā)的。其構成可以概括為一體兩翼三板塊四結合,即以文言知識作為課程的主體,以必修教材課文和成語中的文言知識的梳理為兩翼,包括文言知識、文化知識和成語典故文選三個主題,注重學習方法與學習興趣、方法指導與實踐操作、語言知識積累與表達運用能力、課內與課外學習四個方面的結合。
(一)背景分析
立足點――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中考文言文考查課內文章而高考考查的是遷移能力,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對文言文學習有很多困惑,他們讀文言而色變、視文言如畏途。該課程從分析學生學習的現(xiàn)狀入手,努力做到貼近高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能力的形成需求、文言文和成語的教學需求、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求,是為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學難點而搭設的一座橋梁。
出發(fā)點――被人們稱為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的成語,是語言的精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文言和文化知識。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成語作為校本課程的突破口,在古今漢語的融通上著力,把三者溝通起來,能夠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fā)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學好文言文的需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資源點――在近30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嘗試著用成語作為文言文教學的輔助手段,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了,學習成績好了。駑馬鉛刀,功在不舍。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積累的成語材料整理成數(shù)十篇文章,相繼發(fā)表在《語文報》《語文月刊》《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十幾種語文報刊上,并于2002年應邀主持了《語文世界》的“成語大觀園”欄目。校本課程就是在這些教學與研究的實踐基礎上醞釀誕生的。
(二)課程目標
總目標:按照語文學科學習的規(guī)律,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把成語、文言和文化知識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從中“擷取語言菁華,提升語文修養(yǎng)”。
具體目標:(1)積累、豐富成語,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成語的能力;(2)學習文言知識,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3)學習古代文化知識,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開啟智慧,涵養(yǎng)品性,豐厚底蘊。
(三)學習主題
該課程包括文言誦讀、文言默寫、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詞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辭、文言翻譯、文言斷句、文言短章、文化常識等十一章內容。
本課程安排在高一的兩個學期。第一學期每個周都安排一個課時將文言知識點分散到每篇課文,以配合語文必修教材第一冊、第二冊的文言文的教學。第二學期將第一學期所涉及的知識點再循環(huán)一次,配合必修教材第三冊、第四冊文言文的學習,以加深理解與鞏固。例如:
每個章節(jié)的課時教學目標均圍繞以下三個要點實施:
1.梳理、識記相關課文中的文言知識點;
2.借助成語記憶與課文相關的文言和文化知識;
3.掌握相關知識點涉及的常見成語。
要求學生緊跟教學進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識要點;同時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校本課程《成語與文言同步學》,同步學習其中的相關成語,注重對成語詞典等語文工具書的使用。
每個月都舉行一次內容豐富多彩的、形式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成語活動,諸如成語接龍、猜成語謎、成語知識競賽、成語故事會、成語中的百科知識講座等。
(四)評價活動
主要采用過程性評價,以學生自評為主。一是建立成長記錄夾,讓學生自己收集學習過程中反映自己成長的資料,例如學習卡片、小論文;二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評價表,可以對學生參與活動的表現(xiàn)隨時進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評價時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度。
二、課時
設計《萬馬奔騰:“馬”字成語知識競賽》這節(jié)校本課的時候,我充分利用2014年是農歷馬年和央視《中國成語大賽》《中國謎語大會》熱播這一有利契機,主打“馬”文化這張牌。
(一)教學目標
1.能借助注釋流利地閱讀文言短文《指鹿為馬》,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
2.通過對“馬”字成語的分類梳理,積累成語,提高理解、運用成語的能力。
3.積累和“馬”有關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習古代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二)課時資源
首先,要求學生搜集、查閱“馬”字成語,我也從報刊、網絡上搜集了《馬年話馬》《“馬”字成語歌》兩篇文章,推薦給學生,為競賽活動作好較為充分的準備。
其次,從《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選擇了“指鹿為馬”一段成語典故,作為每天例行的“課前演講”的內容,以體現(xiàn)成語與文言同步學的課程特點。
第三,從網絡和相關的書籍里搜集了上百條謎語資料,篩選組合成包括兩個回合的以“馬”為主題的謎語,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四,編制了一個百“馬”歸“圈”表格,對相關的“馬”字成語從內容、色彩等多個角度進行分類梳理,為準確運用成語做好準備。并要求介紹蘊含在這些成語中的成語知識、文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系統(tǒng)化。
最后,搜集了運用“青梅竹馬”的幾個句子,以及與“馬”相關的兩幅漫畫,設計成搶答題,以落實成語的活學活用。
(三)精彩片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圍繞“馬”字成語這條明線,通過朗誦、講述、競猜作答、歸類整理、多角度解說、判斷、擬題這些豐富而靈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完成了預設的學、猜、篩、說、用“馬”字成語的五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同時把知識積累、梳理、拓展、運用等知能訓練的暗線貫穿于競賽活動的始終。明暗兩條線索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基本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
課堂環(huán)節(jié)一覽表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 教學方法 改革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4-0019-03
作者簡介:趙東明(1975―),江蘇灌南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江蘇南京市化工園區(qū)南化第二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文言文閱讀教學。
文言文是千年歲月里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千錘百煉的語言,斐然可觀的文采,匠心獨運的章法,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當代中學生,多讀一些古代的詩文佳作,培養(yǎng)一點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對他們提高文化素養(yǎng),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還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文言文教學的新方法。
一、強化預習,自主學習
我們可以嘗試著讓學生走上講臺來講課,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積極質疑、解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具體作法是:
(一)給予提示,明確要求
在學生自讀課文前,教師要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提示及一定的預習要求,應體現(xiàn)教材單元和課文的目的要求,做到從整體出發(fā),從大處著眼,“文道”統(tǒng)一。
(二)閱讀思考,學會提問
文言文自學要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字典隨身帶,邊看邊查;開動腦筋,邊看邊想;筆不離手,邊看邊畫;防止遺忘,邊看邊批;深思熟慮,邊看邊讀。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歸納、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方法。
圍繞主題的探究,應多設問、巧置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提問題的必要條件,學生提出的問題可組織小組討論解決。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自主學習時放手讓學生對照文言文課下注釋,邊讀課文,邊練習譯講課文、常識,解決重點詞句的意思,遇到疑難問題,同桌、小組討論或舉手問老師;教師可指名中下等水平的學生練習試講,客觀檢測學生預習和自學效果。
二、激趣點撥,學法指導
在文言文教學中,老師要努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引導其作深度思考,讓其充分享受認知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起學生興趣,不使其感到厭煩,讓他們覺得學文言文有意思、不枯燥。
(一) 導入新穎、有趣,引起學生的注意
上課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用一些較有趣的俗語或涉及課文的笑話等來導入,也可以讓學生來析題。導入得法,就可以激發(fā)學生整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
(二)做到課文與現(xiàn)實的緊密結合
對課文的分析切忌照本宣科,平鋪直敘,應做到古今一體,融古于今,今古結合,以古照今,以今視古。
(三) 學會質疑,自主解決問題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致力于導。”“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所以應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師的價值在于點撥關鍵的詞句,使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識,了解社會歷史知識,消除時代隔閡。
(四)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進行審美教育
運用教學內容中滲透著真善美的資源,教師要以敏銳而富有個性的目光發(fā)現(xiàn)教學內容中的美,并力爭把這種美的感受準確地傳達給每一個學生。
(五) 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和表現(xiàn)的機會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課文內容,多元化評價,通過各種活動發(fā)現(xiàn)學生細微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與學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
(六)激起共鳴,感染學生,提高興趣
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優(yōu)美情境與氛圍,熏陶激趣,讓學生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三、拓展訓練,開闊視野
新《課標》下的“綜合實踐課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得到充分體現(xiàn)。教師應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充分拓展延伸,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在形式上可采用演出、繪畫、講述、演唱(演唱詩歌)、看幻燈片、欣賞影碟等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唱、表演、繪畫的能力。
學生是否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看其能否運用已學過的文言文知識,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向課文難度相當?shù)恼n外文言文遷移,關注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掌握自己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的社會功能十分廣泛,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作為文言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許多文言名篇給我們刻畫了個性鮮明、光彩照人的歷史名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樂觀豁達、與民同樂的“醉翁”太守歐陽修,關心百姓疾苦、為民請命疾呼的柳宗元,意堅如鋼、百折不撓的老愚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哪一個不是栩栩如生的學習典型呢?
四、歸納總結,精心設計
歸納總結,注重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知識,而且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閱讀水平。教師平時可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歸納整理,做到縱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但積累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lián)系、歸類、比較。此外,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資料摘錄的習慣,指導學生制作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成語、警句、名句。教師要加強指導,促使學生將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提高整體閱讀能力。
前后聯(lián)系容易讓學生形成對文言詞語的系統(tǒng)認識。對文言文虛詞、實詞、句式等知識,許多學生學到后頭,忘了前頭。在教改實驗中,筆者總是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已經學過的知識,以舊帶新,增強知識的連貫性。這樣,學過的課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好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觸類旁通。
學完課文應趁熱打鐵,當堂檢測,及時反饋小結,著重抓好“雙基”,其作用是強化記憶,鞏固知識,訓練的項目有:文學常識、文言實詞、虛詞、常見的文言句式等;培養(yǎng)能力和技巧,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可以選擇以鍛煉能力為目的的課外題。教師要探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學課堂設計方式,如:
(一) 運用線索式板書,進行互幫互助式背誦,化難為易
(二) 引表演進課堂,化靜為動,讓無聲文字變成直觀動作
(三) 以形式多樣的活動,代替簡單的復習檢查
1. 知識競賽??梢赃M行小組或男女生之間的知識競賽。
2.過關制。一節(jié)課教學結束以后,老師抽取幾個較有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通過即是過關,否則重新再答,做到“人人清”。
五、合作交流,探究規(guī)律
文言文教學的關鍵在于使學生能夠消化吸收,豐富思維,接受文化熏陶。由各篇文章獲取的知識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須通過學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
文言文的很多知識點的規(guī)律性很明顯,老師可引導學生主動相互合作交流,探究一些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語文教師也要善于把規(guī)律性的內容教給學生,幫助學生自主構建文言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以總結文學文化常識、詞類活用示意圖、文言文疑難詞句判別規(guī)律表、文言文特殊句式判別規(guī)律等方式,給學生提供示范。
六、寫作實踐,求新求異
著名學者張中行認為:“讀,有目的,也可分為三級,一是理解,二是深入,三是仿作?!?作為初中學生,在寫作方面如果能從文言文中汲取營養(yǎng),不僅可以學到遣詞造句法,還可以學到文章結構法,以及各種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的還應落實到寫作上來,“讓學生通過有意識的模仿借鑒,逐步學會寫作、創(chuàng)作,并最終有效地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記錄生活、再現(xiàn)生活,有效地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反映個性化的生活?!币龑W生拓展閱讀與寫作思路,讓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體驗、挖掘,以悟出文章真諦。學生有了扎實的文言基礎后,想象將更豐富,寫作中將求新求異,用句簡潔、語言生動,富有情感。因此,幫助學生學好文言文也是寫作教學的基礎。
學習文言文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古人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技巧,學生將學到的文言詞匯和文章技法遷移到現(xiàn)代文學習中,“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可以提高自己的現(xiàn)代文讀寫能力。文言文布局嚴謹、行文簡潔、氣韻生動,學習文言文,還可以借鑒其章法,提高現(xiàn)代漢語的寫作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用心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引導他們積極地感受生活,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時才能以情感人。我們要鼓勵學生在作文時向文言文名篇學習,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不斷審視自己,用文言名篇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發(fā)展。
古人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成功的經驗之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學以致用。寫作教學實踐表明:立意高遠、言詞優(yōu)美、行文流暢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認真學習文言文的學生。文言文行文簡練、遣詞造句考究,也可以促進現(xiàn)代文寫作水平的提高,促使學生出奇制勝,寫出《赤兔之死》《吊屈原賦》這樣優(yōu)秀的文言作文。
抓住學生思維的興趣點,有效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促使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積極、愉快的學習狀態(tài),引導其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解讀作品,對文言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觀察,提出質疑,還可以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帶領學生進入課文,走近古人。
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改革,既發(fā)展了學生健康的個性,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與良好素養(yǎng),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意識,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讓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劉永康.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中學語文教材中,語法方面的訛誤也存在。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有“又欲肆其西封”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往西擴大邊界??梢姡颂幍摹拔鳌狈g成了狀語?!胺狻钡氖恰敖纭保拔鳌钡奈恢迷凇胺狻钡那懊?,因此“,西”應譯為定語“西邊的”。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作品選》對此處的注釋為:必然要擴張西面的國界③。此種翻譯才是正確的。所以,文言文翻譯時,不但要注意句意的通順,還要看句子的語法結構是否規(guī)范、正確。
注釋詳略不當
1.需要詳解,卻過于簡單。有的注釋過于簡單,以致于讓師生費解。例如:必修1中的《鴻門宴》一文,有“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亡關中?!闭n文下的注釋為“左司馬,官名”。讀高中時,我曾質疑過這“左司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到現(xiàn)在才明白,“左司馬”并非一般無足輕重的官員,而是軍中管理軍務、執(zhí)行軍法、參與制定作戰(zhàn)計劃的重要成員。這樣的一個核心人物居然當了內奸,難怪劉邦在回營之后,立刻誅殺了曹無傷。如果課文此處的注釋能更詳細些,那么學生對課文內容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有利于主旨的體會。又如,必修2《蘭亭集序》一文,有“一觴一詠”一句。課文注解為“喝點酒,作點詩”,對“一”沒做解釋。古代漢語字典中對“一”的解釋,其中的一個義項為:<連詞>或者。②《孫子兵法•謀攻》: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戴圣《禮記•雜記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可以推出“一”確有“或”的用法。課文應該作注解,以免學生對最簡單字的錯誤理解。必修3《過秦論》一文,有“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甕牖繩樞,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門板,形容家里窮。牖,窗戶。樞,門扇開關的樞軸?!啊碑Y牖繩樞”這四個字都是名詞,每個字在此處都應是活用的。因此,注釋應標明:“甕、繩,用作狀語。譯為,把甕,用草繩。牖、樞,用作動詞。譯為,做窗戶、系門軸。”必修5《陳情表》一文,有“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見背,棄我而死去。古代漢語詞典中對“見”的解釋為“:見,指加在動詞前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譯為‘:自己’‘、我’?!雹茉撐闹械摹耙姟笨梢隇椤拔摇薄Un文應注明“見”的引申義“我”,直接對“見背”進行解釋,有點令人費解。
2.沒必要做注釋的,卻做了注解。有些簡單注釋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出現(xiàn),后面沒有必要再次出現(xiàn),以免重復啰嗦。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的《鴻門宴》一文,有“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之沛公軍,到劉邦駐軍地。之,到?!爸弊衷诔跻粫r就有注解,這里就無需再注解了。選自《韓非子》中的《鄭人買履》一文中,有“至之市”一句,在這里“之”課文注解為:之,到……去。既然在初中課本中已經出現(xiàn),并且作了解釋,那么在高中教材中就沒必要再次注出,重復的出現(xiàn)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注釋欠準確
注釋欠準確是文言文注釋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在注釋時要考慮很多因素,結合客觀實際、上下文、具體語境,盡量使文言注釋接近本義。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三峽》一文,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課文將“曦”字解釋為“陽光”,是不準確的。首先,從結構上看,“不見曦月”中的“曦”與“月”并列,“月”翻譯為“月亮”,那么對應的“曦”就應該是“太陽”。古代漢語詞典中有此說法:“曦,指陽光。也代指太陽。”④因此,此處的“曦”應翻譯為“借指太陽”。在此篇中還有一句“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一句。課文注釋為: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根據(jù)生活常識,我們可知道,這種解釋不符合客觀實際。“白色的急流”是無法“倒映各種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較為平靜時才現(xiàn)出其“碧綠”,也可以“倒映著”岸邊的“各種景物的影子”。譯文應該是“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七年級下冊《木蘭詩》一文,有“可汗大點兵”一句。課文注解:皇上要大征兵?!翱珊埂保覈糯r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在諸多的歷史劇中,我們都可聽到此稱呼。課文譯為“皇上”不合乎當時的稱呼,應保持“可汗”的稱謂不變。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一文,有“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憂讒畏譏,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把“譏”解釋為“譏諷”顯然是不對的。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譏,指責。④后面用“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一句對此種意項進行舉例說明。因此課文中的“誹”并非“譏諷”之義,而是“批評、指責?!比私贪娓咧姓Z文課本必修1《鴻門宴》一文,有“婦女無所幸”句。課文注解為: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叫“幸”。這句話是范增勸項羽時所說,文中“婦女無所幸”說的是劉邦的態(tài)度,當時的劉邦顯然不是“封建君主”。教材的錯誤在于將君王的寵幸和帶有“尊崇”意義的“幸”字沒有區(qū)別開。然而,這篇課文中還有一句“今事有急,故幸來告張良?!贝颂幍摹靶摇苯滩闹袥]有給出任何解釋。此處的“幸”應當做敬詞講,表現(xiàn)出對方使自己感到榮幸。因此“,幸”字的含義很豐富,不可狹義理解。又如,必修1《鴻門宴》一文,有“奉卮酒為壽”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奉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此處“,壽”是作“祝?!敝v的,此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壽”字的本義是“長壽”。在古文獻中,向尊者敬酒或贈送禮物以祝其長壽即稱為“壽”。古代漢語字典中“壽”有一個意項是:敬酒并祝人長壽。②本文中還有一句“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贝颂幍摹皦邸弊衷谖闹袥]有做解釋。其實,此處的“壽”和奉卮酒為壽中的“壽”字含義相同,即,敬酒并祝人長壽。又如,必修2《短歌行》一文,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越陌度阡,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駕來訪。存,問候、懷念。把“存”解釋為“問候、懷念”是不準確的。“問候”和“懷念”是兩種意思。從文意可知,老友來看望,此時,應翻譯為“問候”更為準確。若譯為“懷念”則說明作者同好友還未見面,這與史實不符。再者,古代漢語字典中,是這樣解釋“存”的,一種意思是,看望、問候。②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绷硪环N意思是,思念,如《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眱煞N不同的意思,在本文的注釋中,卻合為一項,令人費解??梢姡疚慕忉層姓`。再如,必修3《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有“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請以戰(zhàn)喻,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將“喻”解釋為“比喻”是錯誤的。《論語•里仁》中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被寿┦琛埃河鳎瑫砸病!笨梢姡惹貢r代,“喻”表示“明白”、“開曉”之義。實際上,“喻”表示“比喻”之義,開始于戰(zhàn)國晚期以后。在孟子寫此篇時,還未出現(xiàn)“比喻”義,以此說明本文中的“喻”應當是“明白”、“開曉”之義。
對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的辨別有誤
所謂古今字,是歷史上先后產生的、表示某種同一讀音和意義的形體不同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來造的叫今字。古今是相對的概念,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兩者為古今字一般寫為:“某”同“某”。所謂異體字,是兩個或幾個形體不同而讀音、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字?;楫愺w字關系的字一般寫為“:某同某”。所謂通假字,古代漢語書面語言中,某個字本有專字,可古人書寫時沒有使用這個專字而是借用了一個與它音同或音近的字,這種現(xiàn)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來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稱借字。兩字之間意義上沒有任何聯(lián)系。兩字為通假字一般寫為:某通某。在中學課本中,某些注釋對三者的辨別有誤。
1.把古今字錯判為通假字。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論語》八則中,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課文注釋為:說,通“悅”,愉快,高興。“說”和“悅”兩個意義完全不同,“說”有開導的意義,心中苦悶,被好友開導過后,心中歡樂,而“悅”有“高興”之意??梢姟埃瑦偂焙汀罢f”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是古今字,非通假字?!蹲髠?#8226;僖公三十年》中,有“秦伯說,與鄭人盟?!闭f,后來寫作“悅”,高興。因此,二者實為古今字。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的《鴻門宴》一文,有“拒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內,通“納”,接納?!墩f文》:“內,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庇纱丝梢姟埃瑑取钡谋玖x是納入、進入。課文中“內諸侯”的意思是把人才賢士招進家門,可以理解為收容之意;與“外”相對又有“內部”的意義。后人為了區(qū)別“內”的接收、接納與它的其他含義,在“內”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系”部,使它的表意功能更加明確?!墩f文•系部》中解釋“:納,內也?!彼哉f,“內”是“納”的本字,“內”和“納”說為古今字更為準確。必修2中的《離騷》一文,有“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章通彰”。很明顯,兩者在此處被判為通假字?!墩f文解字》中“章”的意思解釋為: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shù)之終也??梢姟罢隆钡谋玖x為樂曲演奏結束,觀眾的掌聲和喝彩。因此“,章”有“表彰”之義。《說文》中也有對“彰”的解釋“:彰,文章也。從系、從章,章亦聲?!睆拇丝梢姟罢谩弊质恰罢隆奔右恍畏鴺嫵傻摹6邞獮楣沤褡值年P系。必修2中的《赤壁賦》一文,有“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馮,通憑,乘。古代漢語詞典中對“馮”的解釋如下:“馮,憑的古字。憑借,依恃?!雹诳芍邽楣沤褡株P系。
2.通假字誤判為異體字。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4《竇娥冤》一文,有“這都是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一句。課文下的注視為:每,元代時的口語,用在人稱代詞后面,表示復數(shù),相當于現(xiàn)在的“們”。在這把兩者誤認為了異體字。實際上,其二者應為通假字關系?!懊俊?,《說文解字》注曰:草盛上出也。其本義為果實?!懊俊北旧聿痪哂凶鳛檎Z助“們”的功能。二者在意義上沒有聯(lián)系,但古代二者讀音相似,二者互為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