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漢語言文字畢業(yè)論文

漢語言文字畢業(yè)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1 17:09:5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漢語言文字畢業(yè)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漢語言文字畢業(yè)論文

第1篇

首先,擺正研究生教學管理的位置。明確好教學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對學校的有關規(guī)定與通知,做到上傳下達,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其次,對研究生教學和管理文件進行系統(tǒng)整理。健全各種規(guī)章制度,使研究生導師和學生在執(zhí)行工作、任務時,能夠做到有章可循??山⒌慕虒W管理文件體系包括:教學類如課程教學安排(含教學大綱、教師授課計劃書、聽課記錄、課程試卷等)、研究生個人培養(yǎng)計劃、開題報告、科研情況等;管理類文件包括研究生推免工作章程、中期考核辦法、導師守則等。最后,制定教學工作安排。條理安排學期各階段事務,有條不紊開展工作,切實為師生服務,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二、加強學風管理

要嚴肅學風紀律,做好教學情況檢查,完善考勤管理制度。可成立學院研究生教學情況檢查小組,由教學院長擔任組長。小組成員有:學科帶頭人、各導師、教學秘書、輔導員等。其中,教學院長重點負責對教師上課進行聽課檢查和評價;學科帶頭人重點負責對本專業(yè)的教師授課準備工作進行檢查;導師重點負責對學生專業(yè)學習、科研活動情況進行檢查;輔導員重點負責對學生報到情況、學風等方面進行檢查;教學秘書重點負責對學生上課情況進行檢查,并對相關工作進行協(xié)調(diào)和總結(jié)。任課教師加強上課點名制度,缺勤學生履行請假手續(xù),限制遲到、早退、曠課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三、加強研究生專業(yè)興趣培養(yǎng)、學術實踐及交流

在研究生入學動機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培養(yǎng)其對專業(yè)的興趣。研究生擴招后,在絕大部分學生追求學術理想的趨勢下,不乏存在學生為逃避社會壓力、獲取高學歷文憑等而讀書的現(xiàn)象。因此,培養(yǎng)研究生的專業(yè)興趣,將其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來,是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的首要任務。學術實踐和交流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鍛煉和檢驗其學習效果的最好機會。可采取措施有:(1)鼓勵學生加強學術實踐,定期參加各種讀書會、學術交流,在認真讀書的基礎上,撰寫各類學術論文,以此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2)加強學術交流。鼓勵導師帶領研究生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拓寬其研究視野和領域;在本學科和跨學科領域邀請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給研究生講學,通過與名師面對面的交流,幫助研究生了解治學途徑,掌握研究方法,熟悉學術研究的前沿領域等。

四、改革課程設置

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分為課程學習階段和學位論文階段。通過系統(tǒng)的課程學習,打好學術基礎,可以使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因此,培養(yǎng)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文科課程設置一般在一年內(nèi)上完所有課程,論文寫作、答辯在余下兩年完成。第一年大量課程的設置使研究生缺少時間主動學習研究,后兩年的空閑又容易滋生惰性,不利研究生的健康成長。這種情況下,以一級學科下課程設置實踐為例,我院在充分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學院情況及培養(yǎng)合格研究生的需要,對課時進行了必要的調(diào)整。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中專業(yè)類課程進行整合、精簡,修訂后每生需修公共基礎課2門,專業(yè)基礎課2門,專業(yè)課2門,選修課6門(要求學生跨專業(yè)選修一門,跨學科選修一門),總學分達到34學分,符合學校要求。此外,專業(yè)類課程授課方式調(diào)整為講授與實踐兩方面,基礎理論課程講授課時精簡了三分之一,選修課程課時精簡了二分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及理論實踐部分,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

五、加強研究生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管理

加強對畢業(yè)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答辯、答辯的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zhì)量的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進行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組織學科進行自查。制定開題、中期檢查、答辯工作的時間表及工作步驟,定期召開學科帶頭人會議,通報各學科畢業(yè)生論文撰寫基本情況,及時布置學科進行自查工作。畢業(yè)論文的開題確定了論文的選題依據(jù)和意義、進度計劃等,是研究生學習生涯的立足之本。開題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與導師反復調(diào)查和論證,確定選題,做好開題報告。論文中期檢查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研究生論文撰寫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加強論文工作的過程控制,保證論文的質(zhì)量。論文預答辯、答辯的組織管理主要做到按時提交學位論文,評審人員認真做好論文評閱工作,答辯過程嚴格公正。抓好研究生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的同時,還可在學生、導師、學科各個群體層面分別開展工作。針對不同年級研究生的培養(yǎng)進度對其進行教育。對處于課程階段的一年級學生,鼓勵其對自身嚴格要求,定好學習計劃和發(fā)展目標。對進入論文寫作階段的二、三年級學生,加強學位論文質(zhì)量管理。強調(diào)論文抽檢不合格的后果,要求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端正態(tài)度、盡心盡力,嚴格遵照論文規(guī)范,嚴禁剽竊、抄襲等。此外,可聘請相關博士,對碩士生開題、答辯、修改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輔導,幫助學生寫出優(yōu)秀的畢業(yè)論文。學科之間進行經(jīng)驗交流也是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我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設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及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7個二級學科。其中,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3個學科具有較為豐富的研究生培養(yǎng)經(jīng)驗,在按照學校統(tǒng)一步調(diào)進行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從招生、訂立培養(yǎng)方案、論文開題、中期考核到畢業(yè)答辯等,都能根據(jù)專業(yè)特色及時進行培養(yǎng)措施的調(diào)整和加強,做到切實可行。在歷屆畢業(yè)論文抽檢中,被檢論文均順利通過檢驗。新增學科尚缺乏研究生培養(yǎng)經(jīng)驗,學習老學科的經(jīng)驗,努力提升帶教導師的個人水平,是順利完成研究生培養(yǎng)任務的良好途徑。

六、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第2篇

[關鍵詞]高職;漢語言文學;寫作能力;現(xiàn)狀問題;有效策略

在高職教育階段,寫作能力是最能體現(xiàn)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主要能力,也是影響甚至決定學生未來是否能順利就業(yè)的關鍵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全面了解與分析制約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多種因素,并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可優(yōu)化寫作教學實效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一些積極因素為高職漢語言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的顯著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那么,在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培養(yǎng)現(xiàn)狀問題

筆者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中尚且存在一些問題,限制與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快速提升。現(xiàn)將這些問題總結(jié)如下:

(一)寫作基礎薄弱

與普通院校漢語言專業(yè)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寫作基礎很薄弱,雖然部分高中生源的寫作基礎還較為理想,但是大多數(shù)職高、中專生源的寫作基礎就不盡如人意,并且這些學生在高職教育階段對文化課也不夠重視,這就使得他們不能積極參與寫作訓練與學習活動,從而不利于寫作能力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因為生源來源渠道繁多、寫作基礎差異性過大,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在組織寫作教學活動時很難制定出符合各個特點學生的教學方案,以至于其寫作教學成效一直處于較低狀態(tài)。

(二)教學方式枯燥

在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質(zhì)量不夠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難以激起學生參與寫作教學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使得他們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寫作內(nèi)容與形式,進而制約了教學質(zhì)量的顯著提升。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受傳統(tǒng)“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不重視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將理論教學作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片面地認為只要讓學生學習足夠多的寫作知識與技巧,自然就能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了,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對教學成效的巨大影響作用,從而限制了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的切實提升。

(三)寫作延續(xù)性不足

漢語言文學屬于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生要想真正優(yōu)化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就應該從點滴做起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活動逐漸積累寫作經(jīng)驗與技巧,而不可急于求成。但是,在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育中,院校與師生都對寫作訓練的延續(xù)性認識不足,比如從高職課程安排方面就可窺視一二:很多高職院校只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一新生安排有寫作課程,并且課時數(shù)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能對寫作課程報以嚴肅而認真的態(tài)度,只有在教師明確布置一定的寫作任務時才會動筆,而自身缺乏主動進行寫作訓練的意識。在這種缺乏延續(xù)性訓練的寫作教學背景下,很多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都難以高質(zhì)量、順利完成,這也不利于學生科學寫作習慣的養(yǎng)成。

二、有效應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問題的策略

依據(jù)上文歸納的當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憑借自身多年從事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工作經(jīng)驗,在深度剖析出現(xiàn)以上問題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探究了一些解決對策,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加大基礎寫作技能教學

為切實解決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基礎薄弱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寫作基礎,并刻意加大對學生基礎寫作能力的訓練活動。比如針對作品中條理不清、病句、錯別字較多的學生,教師應加大對這類學生漢語基礎知識的訓練力度,幫助他們增強應用字詞句的能力;針對各種常見文體格式?jīng)]有清晰認識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主動搜集各種文體寫作教程,大量閱讀范文,使得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扎實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規(guī)范。在實際操作中,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1)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明確認識寫作教學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從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入手,逐步增強自身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從而為寫作技能的顯著提升奠定良好基礎。(2)引導學生梳理各種常用文體的寫作格式,為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閱讀素材,鼓勵他們通過大量閱讀與批量訓練,循序漸進地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3)制定健全而科學的寫作教學考核制度??己酥贫炔粌H是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法寶,而且也是引導學生如何提升寫作能力的指揮棒。因此,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依據(jù)學生特點及具體的寫作教學目標,恰當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得學生的寫作優(yōu)點與缺點都能在考核過程中得以清晰體現(xiàn),從而為學生后期的寫作學習提供精準依據(jù),進而使得學生都能更有目的性地參與到寫作教學中,最終快速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二)大膽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方法

在全新的教學環(huán)境與教育目標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應該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究更生動、有趣、形象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得他們都能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寫作教學中。由于高職院校生源過于復雜,學生基礎差異性過大,因此“一刀切”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多個特點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課程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寫作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就業(yè)意愿等情況,在此基礎上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將學生合理劃分為多個層次,然后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結(jié)合具體的寫作教學內(nèi)容,并為各個層次學生制定與其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相一致的教學目標與考核方案,從而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寫作教學中獲得一定的提高與進步,進而使得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都能以更積極而自信的態(tài)度投入到以后的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學實踐表明,在分層教學法組織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課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很高,他們都能以飽滿的熱情、活躍的思維分析與探究寫作知識與技能,最終的教學成效也十分理想。

(三)鼓勵發(fā)展個性化的寫作

在學生基礎寫作能力得意提升的基礎上,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盡可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寫作需求得意實現(xiàn)。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fā)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參與寫作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使得各個層次學生的寫作學習需求得意滿足。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漢語言文學教育,應以學生的就業(yè)需求為核心,盡可能為學生組織出有助于其職業(yè)素養(yǎng)與就業(yè)能力提升的寫作教學內(nèi)容。比如,有些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希望自己畢業(yè)后能成為編劇、有的希望自己能做企業(yè)的文案、有的希望自己能當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調(diào)查問卷、訪談法等方式對學生的個性化寫作學習需求進行全面而清晰的掌握,然后以他們的就業(yè)特點為核心精心設計恰當?shù)膶懽鹘虒W內(nèi)容與形式。在實際操作中,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重審自身的教學引導者與組織者地位,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鼓勵學生全方位、多層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充分發(fā)揮他們自身主觀能動性高效率學習寫作知識、提升寫作能力。比如,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依據(jù)自身興趣自主選擇相關寫作課程,從而使得學生所學習的寫作知識與自己未來的職業(yè)需求更為契合,進而使得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各種寫作訓練活動中去??偠灾呗毥逃且环N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特殊教學階段,其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就業(yè)意愿,并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盡可能為他們組織出符合他們學習需求的寫作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過程,在重視對學生基礎寫作能力提升的同時,還應兼顧學生的個性化寫作愿望的滿足,并可于與時俱進地將先進性的、生動的、有趣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日常寫作教學活動中,以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參與寫作教學活動的興趣與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為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提供更為優(yōu)質(zhì)的學習平臺,才能循序漸進地增強他們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俊霞.對高職漢語言文學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

[2]吳國忠,牛靜,劉小禾.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學理論,2012(36).

[3]李丹.加強寫作訓練,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寫作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2):37-38.

[4]張培.試論高職漢語言文學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J].知識經(jīng)濟,2013(20):145.

[5]李小亞.如何提高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寫作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2):45-46.

第3篇

關鍵詞:英語教育;母語文教育;地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1-0003-04

2010年1月,在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財經(jīng)大學等6所上海高校進行的自主招生測試中,有4所高?;蚴欠艞壛藢砜粕Z文科目學習成績的考察,或是規(guī)定對考生僅測試其數(shù)學和英語兩科的學習成績[1]。而幾十年前,我國數(shù)學大師蘇步青在任復旦大學校長的“就職宣言”中曾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盵2]同樣是高校招生,同樣說的是語文科目,一個說必考、先考,另一個則說可不考,差別何其大也!

所謂“語文”,通常是指我們的母語。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研究表明,母語除了交際功能外,更重要的它還是一種認知媒介,它會幫助人們進行推理、分析、歸納和綜合,會使人從中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3]。母語是一個人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形成的基礎,是人們的文化積累、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也是人們學習其他民族語言的基礎,語文都學不好,本民族的文化如何能得到傳承與發(fā)展?理科學生應有的分析、歸納、綜合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如何能得以形成?學習外語的認知思維與語言學支撐從何而來?高考不考語文,是一種典型的輕視母語和母語文教育的做法。在目前“一考定終身”的環(huán)境里,高考競爭十分激烈,學生的課業(yè)壓力很大,若高校招生放棄了對語文學習成績的測試,學生就將完全放棄對語文的學習。我們的語文教育中的問題本來就很多,也很大,大學畢業(yè)的學生不會說較規(guī)范的中國話的現(xiàn)象出乎想象地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招生若不考語文,若學生都放棄了對語文的學習,未來中國的大學畢業(yè)生將會是怎樣的情形呢!

一、中國的母語文教育目前正遭受著雙重的擠壓

1.一味地重視英語,英語的地位超過了母語

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們中國,英語熱高熱不退,對語文學習而言,英語的地位似乎超過了母語。多數(shù)孩子從幼兒開始就在學英語,幾乎所有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在學英語。九年義務教育結(jié)束,如果繼續(xù)讀書,還必須學英語,一直學到高中、大學和讀研究生。英語關系到學生的升學、畢業(yè)和就業(yè)。但是,因師資、教法、語言環(huán)境和人們的功利心過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目前仍很不理想。為應對考試,學生在時間和精力上無限地投放,在心理上和事實上對母語的學習構(gòu)成了擠壓和沖擊。上海一些高校招生不考語文,但英語卻屬必考科目,說明語文教育已被擠壓到何種程度!一項關于大學生學習外語和學習漢語時間分配的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用其全部學習時間的1/4以上來學習外語的占到大學生總數(shù)的65%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75%左右[4]。這么多人花這么多的時間學英語,其結(jié)果如何呢?

情形一:中國人(主要是學生)的閱讀量越來越少。根據(jù)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開展的一項對全民的調(diào)查,目前我國國民年人均閱讀圖書僅4.5本,遠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和以色列的64本[5]。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英語學習上的大量的投入,勢必占去對其他科目進行學習的時間。同時,更多的在學習者看來是“新鮮”的英美文化充斥著大腦,還會減弱學生對我們本民族文化的興趣。上述兩個因素導致我們的學生對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及其傳統(tǒng)知之較少,相關知識只限于課本上曾有的。大多數(shù)大學生沒有讀過《三國演義》、《紅樓夢》等中國文學名著,對錢鐘書和巴金等,知道其名字就算不錯了。至于經(jīng)史子集,則更不用提了[6]。如此,久而久之,我們的民族文化就會出現(xiàn)斷代現(xiàn)象。如此,才在某種范圍內(nèi)興起了國學熱,才有試圖推動對我國經(jīng)典名著誦讀的現(xiàn)象;如此,也才有了“解放后一直到現(xiàn)在,偌大個中國,再也找不到一個真正的文學大師了”的慨嘆[7]。

情形二:國人的語言文字能力越來越差。由于讀書少,學生沒有足夠的積累,沒有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拿起筆來,不僅寫不出什么,更有大量的連話都說不明白的,有所謂的“專著”的作者竟也能寫出讓人無法對之稱許的文字來。在2007年11月于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的“全國外語類院校中文學科建設研討會”上,有學者曾發(fā)出這樣的慨嘆:“如今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在畢業(yè)論文中連‘的、地、得’這三個結(jié)構(gòu)助詞用得都不是地方,還滿不在乎;甚至連用母語寫一段兩百多字的通順短文也成了難事。”[8]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賀陽教授組織他的學生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央戲劇學院的319名學生進行了一項測試。測試結(jié)果顯示,在語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學生不及格,68%的學生得分在70分以下。在對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學生進行測試時,賀陽教授發(fā)現(xiàn),66.2%的學生存在著信件書寫格式上的問題,86.5%的學生存在著行文的語氣問題,100%的學生存在著語法問題[9]。2010年12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通過清研咨詢網(wǎng)和民意中國網(wǎng)對3 269人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80.8%的人承認我國當前存在著漢語應用能力差的危機。在受訪者中,有54.4%的人有大學本科或其以上學歷。受訪者坦言,自己在對漢語的應用中存在著不少問題——“詞語儲備不夠、經(jīng)常感覺詞窮”(64.8%),在“詞語的使用或搭配上存在問題”(28.6%),“行文格式上存在問題”(27.8%),“語法上的錯誤比較多”(17.4%),“不認識的漢字太多”(16.4%)[9]。

不僅是學生,就連某些理應有較高一點的語言文字能力的專門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人,其語言文字能力也不容樂觀。作為學術期刊語言文字類專欄的編輯,筆者曾接觸過大量的學術論文,其中字詞使用和標點符號使用上的錯誤或不妥的甚為普遍,語法上有錯的也甚多。讓人感到吃驚的是,更有人寫出的東西讓人不知所云。試看:

例1:某種語言在他國的推廣并非被動地是該國國力上升的副產(chǎn)品,也是語言輸出國的政府、團體、軍隊乃至民眾刻意推波助瀾的成果。

例2:……以他的驕人成績宣告了英語神話的破產(chǎn)。

例3:且不說簡單地增建校舍、加大財力支援、改善設備等方式是否真正能夠最后消弭各個學校之間的差距、差別,實現(xiàn)所謂教育硬件條件的均衡化;通過教師流動是否最終真正能夠使各校教學水準相對均衡?如果說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資源的均衡一定并不能僅僅指絕對意義上的資源配置的平均化和對等化,而應該是更為科學、合理的優(yōu)化配置。

上引三個例子均來自于某大學教授、某出版社編審的投稿。他是教授,是編審。作為教授,作為編審,他居然能寫出這樣的文字來,誰能想到呢?但愿這樣的教授在現(xiàn)今的中國只此一人!賀陽教授曾指出:“漢語應用能力差,如果變成一種長期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漢語本身就會受到侵蝕,作為母語的漢語本體就會出現(xiàn)退化?!盵9]

2.重理輕文,拔“人”助長

上述情形的形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人們的功利追求。功利追求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重理輕文。

對理科的學習離不開語文這個思維與表達的工具,這早已是學界的共識。有初中生在學習物理定律時,竟認為“在這個方向上的力”只能是向上而不能是向左或向右[3];“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數(shù)軸”這一概念初中生也背得爛熟,然改變繪圖習慣,正方向朝左畫,學生就不認為它是數(shù)軸了。對此,除了因語文沒學好而產(chǎn)生了理解上的偏差外,還能有什么解釋?這正如蘇步青教授所告誡的:“數(shù)、理、化當然重要,但語文卻是各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語文學得好,有較高的閱讀與理解水平,就有助于學好其他學科,有助于知識的增長和思維的開發(fā)。反之……其他學科也就學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盵10]

錢學森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較系統(tǒng)的談話,核心內(nèi)容是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想到中國長遠發(fā)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11]。錢老講道:“科學上的創(chuàng)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chuàng)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lián)想中得到啟迪,然后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這形象思維的形成首先基于人的語文素養(yǎng),其次是美術、音樂等藝術素養(yǎng)?!斑@些藝術上的修養(yǎng)不僅加深了我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11]。

上海幾所高校招生不考語文是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文理科的不同特點,是為了能招到理科精英,是為了不讓語文干擾了校方“誠招天下英才”的做法。但是,不考語文或許能招到一些高分的理科苗子,但絕對招不到綜合素質(zhì)好、最具發(fā)展?jié)摿Φ膶W生;放棄語文的大學教育或許能培養(yǎng)出一些技能高手,但絕對培養(yǎng)不出真正偉大的科學家。上海4所大學的校長們,他們想通過不考語文,想通過這種所謂的“不拘一格”來招到天下的英才,到頭來只能是一種一廂情愿的空想[12]。

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英才,語文則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石。漢字和漢語是支撐中國文化的基石。片面地追求理科的發(fā)展而不顧及為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無異于拔苗助長。事實說明,語文教育的缺失,勢將導致教育中的“豆腐渣工程”!

二、母語文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不容我們有任何忽視

1.語文教育關乎外語習得的效率和結(jié)果

外語要學,但若沒有母語做基礎,外語無論如何是學不好的。上海外國語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徐寶妹教授和該學院的陳慧忠教授等學者,根據(jù)該學院及其他外語類院校優(yōu)秀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jié)道:學生的母語水平越高,運用母語的能力越強,其母語對外語學習和外語運用能力的幫助與提高也就越顯著[7]。前任中國修辭學會會長、著名語言學家王德春教授也認為,母語不通,外語同樣也學不好;至少,它不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翻譯工作者[8]。有中學生在翻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時,竟然不知道這里所說的“青山”是什么意思[1]。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安東尼?明格拉深愛中國文化,崇拜中國唐朝和尚詩人寒山,專門拍攝了一部關于寒山的電影。寒山,被美國人譯為“Cold Mountain”,所以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也叫“Cold Mountain”。但是,當這部影片被引進到中國時,我們的所謂電影翻譯家竟把它直譯為《冷山》,從而就阻隔了該電影和寒山之間的聯(lián)系[13]。試想,如果有足夠的漢語言及其文化知識,在譯者身上能發(fā)生這種錯誤嗎?對認知心理學、二語習得理論及經(jīng)濟學上的關于回報遞減規(guī)律等的研究表明,中國人最佳的外語學習起始年齡應是學生上初一時的年齡。對大多數(shù)在母語環(huán)境下學習外語的人來說,外語不會成為他們思維和認知發(fā)展的主動力,母語才是他們的無可替代的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源泉[3]。小學甚至幼兒階段就開始學習外語,不僅會是低效的,并且還不利于幼兒或兒童認知心理的發(fā)展,會使他們失去繼續(xù)發(fā)展的根基。

2.語文教育關乎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fā)展

語文教育不只是單純的語言文字知識的教育,它更是一種文化教育。語文是民族文化傳承、傳播與創(chuàng)新的工具。早些年,我們忽視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導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的傳承上的斷裂;現(xiàn)在我們?nèi)羧院鲆曊Z文學習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則將會導致我們傳統(tǒng)的丟失。隨著中國的崛起,目前我們迎來了一個漢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的大好時機。國家正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建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正設法在國外傳播漢語及其文化。此時,若我們自己不重視漢語,若我們自己都學不好自己的母語和文化,我們的尊嚴將何在?我們又怎樣才能贏得別國人士對我們的尊重?我們又怎樣去向別國人士傳播我們的漢語和漢語文化?

3.語文教育關乎我們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輕視母語文教育,其結(jié)果不僅會導致學生外語學習的低效,會導致學理科者的前途無“亮”,導致我們民族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斷裂,還會使我們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素質(zhì)嚴重下滑,導致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失去基礎。思想這個陣地,你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母語文化的缺失必然會給外來文化的入侵帶來便利。全民學英語,英美文化自然會隨之滲透進國人的大腦,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自我殖民”。對于一部分人,特別是我們的青少年來說,在他們對自己的母語和母語文化尚無基本了解,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化自覺尚未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外國文化的滲透過多,必將深刻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顯然,這絕不僅是一個文化丟失的問題。前任國家教委副主任、國家總督學柳斌在2010年11月5日召開的中華詩教會議上的講話中曾意味深長地說:“學好語文并不是一個小問題,學好母語對于每個國民來說都是第一要務。我們不是常常講愛國嗎,講愛國首要的、最根本的是熱愛并且保護好我們的語言文字。道理十分簡單,我們既生活在物質(zhì)世界里,同時也生活在語言文字世界里。我們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我們民族賴以生存、賴以發(fā)展、賴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不二根基?!盵2]

三、科學規(guī)劃外語教育

應該說,在目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對各個國家而言,外語教育同樣都十分重要。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目前我國的外語教育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較嚴重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目前,外語(主要是英語)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明顯不合理,并且因此也帶來了一系列較為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英語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許多中國人的人生命運。升學,就業(yè),晉級,等等,中國許多人人生中的幾個重要節(jié)點,目前均由英語在把關,并且事實上有“一票否決權(quán)”。在此情況下,不少人因為英語過不了關而不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不少其他科目的學習都很好的學生,就因為英語不過關而喪失了美好的前程。2000年,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導師、著名畫家陳丹青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入圍者中的5人,竟全因英語不過關而被卡住了。其中一個考生,繪畫成績位居第一,但就因外語和政治的考試成績各差一分而落榜了。該考生翌年再考,政治過關了,但仍因外語過不了關而再次落榜。同樣的原因,就因考生的外語和政治的考試成績過不了關,竟使這位陳丹青教授連續(xù)4年招不進一名碩士研究生,最終只能憤然辭職[14]!如此下來,中國的教育能是一種成功的教育嗎[14]?在筆者看來,即便設語言關卡的話,那也應該是母語而不是外語。但可惜,至今筆者還沒有見過或聽到過因母語不過關而不讓畢業(yè)、不能升職晉級或不讓考公務員、當教師的!

外語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比不上母語重要。一般而言,人生絕大多數(shù)時間是生活在其母語環(huán)境中的,他們使用最多的是他們的母語。語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和學習的工具,語言工具中應用最便利、最得心應手的也是母語。任何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主要依靠的也是深諳本國、本民族文化的母語能力強的本土人才。前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王鐵琨曾指出:中國人要尊重自己的母語,要學好母語。一個人,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最高點——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是要靠母語的能力。沒有母語能力,他是不能達到其思想的最高點的。愛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語——德語來思考,他能否創(chuàng)立出相對論都很難說[4]。公民的語言能力中應該包括其外語能力,但這個標準要有其領域性和層級性,要與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相適應?,F(xiàn)階段,中國的有些領域或人群未必一定要懂外語;即使學外語,應學到什么程度,也該有不同的要求。中國的現(xiàn)狀是國人的語文素養(yǎng)從整體上看在嚴重滑坡。在這種情況下,過分地或片面地強調(diào)國民應有外語能力很不實際,全民學外語絕對沒必要,也無法實現(xiàn)。這正如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所指出的:“對外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還是應該結(jié)合職業(yè)的需求來加以認識的?!盵4]實際上,我國的很多職業(yè)基本上是用不著外語的,所以也沒有必要對擬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求學者、從業(yè)人員在資格準入和升職晉級等方面用外語來加以限制。王鐵琨副司長也認為:“人們學習語言的能力不一樣,有些人學習能力很強,有些人學習能力較差。特別是到了一定的年齡以后,你再強迫他學習外語,也不是辦法?!盵4]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出國留學或到外資、合資企業(yè)去工作的,也不是所有行業(yè)或崗位都非要有精通外語的人才不可,那么我們?yōu)槭裁捶且浦藗兌既W外語呢?逼著人們學外語,學了若干年,最后用不上,必須學的則沒有學,或沒有學好,這是多大的浪費!全國政協(xié)委員、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早在2006年就對我國現(xiàn)行英語教育的做法提出了質(zhì)疑:“主要問題不是要不要學,而是如何學,學多少,多少人應該學。就我國現(xiàn)狀來看,在9年義務教育完成后,甚至在高等教育完成后實際使用英語的人究竟有多少?這一數(shù)字可能不易統(tǒng)計,但肯定有不少寶貴的人力、智力和財力被浪費掉了?!盵15]

出于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有些人會主動學習外語,這時國家只需為之提供學習的便利就可以了。至于外語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靠大學教育完全可以解決。

有人強調(diào),學好外語可以直接閱讀外文原始資料,有利于我們對國外先進技術與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吸收。這種觀點無可厚非。但是,就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這多半只是個理想而已,目前國人中有多少人能在學好母語的同時也把外語學到能自己動手對外文書刊資料直接進行翻譯的程度?若不能直接翻譯或閱讀外文資料,這種外語學習對學習者的學習和研究來說到底會有多大的幫助?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益川敏英,對英語一竅不通,但他照樣登上了科學的高峰;俄羅斯沒有多少科學家是具有雙語能力的,但俄羅斯卻是航空領域的先驅(qū)[3]。日本的經(jīng)驗也值得我們借鑒。日本往往能在第一時間把外國先進的東西翻譯過來,然后在自己母語的基礎上對之進行學習和研究,然后再有所創(chuàng)新。這與強調(diào)原汁原味、強調(diào)人人都應學外語的中國模式相比,哪一個更實用,更有效,答案是顯而易見的[13]。

外語很重要,但說到底,對它應是一種選修式的學習,母語才應是必修的。目前我們把它弄反了,目前我們是全民必修英語,甚至高考可以不考母語,而必須考英語。那么請問,我們的大學到底是要為中國培養(yǎng)人才,還是要為英美等英語國家培養(yǎng)人才?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都要出國學習和工作,是不是都能進外企?若他們不能出國學習或工作,不能都進外企,那么他們的出路應該在哪里?

到我們的校園去看看,目前有多少孩子在啃外語。我們的許多孩子隨口能說“good morning”,但見到老師卻不知道問一聲“早上好”,在得到師長的幫助或父母的給予后往往也不知道說一聲“謝謝”。幾歲的小孩就能較流利地背誦一段英語短文,但一個大學畢業(yè)生卻未必能背得出幾首唐詩宋詞,未必看過我們的“四大名著”。長此下去,其狀況令人擔憂。

外語很重要,但重要的也不僅僅是英語。“外語也是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多掌握一種語言就多掌握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4]。那么,獨尊英語是出于一種什么考量呢?難道只有英語國家或英語民族的文化才是天下最好的文化資源?難道只有說英語民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是天下最科學的?2007年,筆者曾撰文呼吁改革我們的外語教育,呼吁應樹立一種“大外語”觀,以著力培養(yǎng)多語種的外語人才[16]。由于獨尊英語,目前我國小語種的外語人才極缺,缺到已經(jīng)影響到國際交往的地步。目前我們還不具備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有重要事件發(fā)生時我們都能及時地為之提供合適的語言支持的能力。而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應該有這種能力。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長在2011年10月召開的“第七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研討會”的閉幕式上談及中國的語言國情時曾指出:中國能夠開設的外語課程的語種目前不到50種,我們經(jīng)常在使用的外語有10種左右。我們語種人才的分布極不合理,除英語外,所有語種都是人才不足。

四、結(jié)語

目前在國際上呈現(xiàn)出一種漢語熱的狀況,這是值得國人驕傲和欣喜的一種狀況。但在我們國內(nèi),我們有些人卻在忽視自己的母語和母語教育,在貶低母語的地位,這讓歐美人士知道了會不會也覺得學漢語是沒有必要的?中國目前實際上正在普及英語教育,并且這種普及的力度還非常大。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雖然沒有用行政手段強制加以推行,但若從把英語考試合格作為學生升學、就業(yè),作為在職專業(yè)人員評職、晉級等的必備條件來看,政府實際上對此也是贊成和支持的。筆者呼吁,政府在這方面應略加留意,條件成熟的話,應盡快制定出一個關于外語教育的政策出來。

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外語人才,也離不開理科中的精英。但是,學外語不能喧賓奪主,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因此而忽視了對我們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學習。為此,必須合理規(guī)劃外語教育,必須設法處理好外語學習與母語學習的關系,必須處理好文理科之間的關系,以為合理的語文教育掃除障礙,還母語教育以應有的地位。作為中國語言生活的綠皮書——《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應該關注并反映各級各類學校的語文教育中的問題,以引起相關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不考語文實際上是放棄對學生掌握漢語語言和漢語文化的要求,這是萬萬不可以的,必須堅決予以制止。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嚴重走偏方向。

參考文獻:

[1]上海31名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反對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語文[EB/OL].(2010-01-29[2010-11-17]. .

[2]柳斌.大家都應當讀點詩詞[N]. 中國教育報,2010-11-28.

[3]牛強,李開拓.母語環(huán)境下外語教育的起始年齡探究[J].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4]新華網(wǎng).教育部 “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會文實錄[EB/OL].(2007-08-16)[2010-10-13]..

[8]繆迅,周凱. 母語學不好外語能學好嗎[EB/OL].(2007-11-14)[2010-11-13]. http:///publish/portal0/tta414/info193265.htm.

[9]向楠.80.8%的人確認我們存在漢語應用能力差的危機——專家呼吁“保衛(wèi)漢語”;71.1%的受訪者建議將語文課列為大學必修課[N]. 中國教育報,2010-12-21.

[10]子這樣曰過: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說語文[EB/OL].(2009-11-10)[2010-10-13].http:///dis/upload/viewthread.php?tid=1133.

[11]涂元季,顧吉環(huán),李明.錢學森的最后一次系統(tǒng)談話—— 談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EB/OL].[2010-11-13].http://.cn/gn/news/2009/11-05/1947844. shtml.

[12]西江月冷. 從蘇步青的先考語文到今天的不考語文[EB/ OL].(2010-03-20)[2010-10-13].http://.cn/index.php/thread/view/id-46400.

[13]唐發(fā)鐃. 擴大漢語國際傳播應改善國內(nèi)語言環(huán)境[J].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14]奚旭初. 從陳丹青“出走”到賀衛(wèi)方“罷招”.[ EB/OL].(2005-06-28)[2010-11-12].http:///comments/2005-06/29/content_3149807.htm.

第4篇

一、“語文意識”的定義

根據(jù)資料顯示,“語文意識”這一概念最早見于1999年第10期《語文教學之友》所刊載的錢呂明先生題為《關鍵是培養(yǎng)語文意識》一文中,隨后著名語文教育研究專家王尚文先生在2003年第5期《語文學習》上發(fā)表《語文意識:語文學習的階梯》,對“語文意識”下了定義之后,相關研究與探討才逐步深入展開。

錢呂明先生是利用類比推理方法提出“語文意識”的,由于各種原因,當時錢先生所提及的“語文意識”還只是一個只可意會、頗難言傳的概念。但該概念的提出對于語文教育、教學及研究具有深刻影響。浙江師范大學王尚文教授在《“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一文中,明確將“語文意識”定義為:“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關注。”王先生緊接著指出:“‘語文意識’關注的是言語本身的物質(zhì)存在,就要認真聽聽它的聲音,辨辯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體溫’,把它擺在它和整體的關系之中,擺在它和語境的關系中反復審視、掂量、咀嚼、玩味,從這里出發(fā)走上正確的語文學習之路?!盵1]王先生以其扎實的研究、睿智的思想和積極的探索,對“語文意識”這一玄而又玄的新概念進行了界定,這一界定對于推動“語文意識”研究向更深、更理性、更科學的水平邁進具有重大意義。此后,相關研究者對“語文意識”的界定基本上是在王先生的定義上發(fā)展、豐富的,例如,溫州大學彭小明教授認為“語文意識是指我們在聽、說、讀、寫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布局謀篇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即對語文的自覺關注?!盵2]董明鳳老師認為“語文意識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首先是一種對語言的敏感, 即‘語感'?!盵3]隨著研究的深入,錢呂明先生在《“再”論語文意識》一文中給“語文意識”下了一個更為全面的、合理的定義,即“‘語文意識’是對于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審美意識?!盵4]

我們試著將王教授、彭教授、錢先生及董老師所下的定義進行對比觀照,不難發(fā)現(xiàn)彭教授關注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過程中的自覺,將王尚文先生所界定的概念具體化了,跟中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了,因而有利于指導中小學語文教學在方法和程序上做到有的放矢。錢先生所下定義突破了王先生只關注客體的片面性,考慮到了主客體的動態(tài)變化與思想的內(nèi)在生成,即教師或者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要素的變化。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是靈魂充實和敞亮、人格健康與完善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錢先生對“語文意識”的重新界定更加全面、更加豐富。而就董明鳳老師論及的語文意識即語感這個角度而言,語文意識還應該涵括語文教學中的兩極——閱讀與寫作,即對語言文字凝練處、精彩處的思考、品味與內(nèi)化。

我們認為語文意識這一概念應該包含以下幾個要素:⑴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⑵本質(zhì)是對語言文字得體運用的有意注意、自覺關注及審美評價;⑶重點是通過對言語內(nèi)容的斟酌品味、推敲鑒賞涵養(yǎng)情感,發(fā)展思想然后抽象出言語形式。比如在賞析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時,除了要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更要關注一個“綠”字何以成為全詩的詩眼。掌握其形式:詞類活用,化靜為動,富于色彩美感。因此,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過程中應該聚焦于“怎么說”,也就是語言文字具體是怎么運用的;⑷途徑是強調(diào)家庭啟蒙、學校教育、網(wǎng)絡學習、社會實踐四位一體系統(tǒng)培養(yǎng);⑸目的是通過培養(yǎng)語文意識提高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

二、語文意識的分類

錢呂明先生在2004年第8期的《中學語文教學》上刊載的《“語文意識”培養(yǎng)之我見》一文中認為,一般而言,“語文意識”至少應該包含朗讀的標準意識,說話的達情意識,書寫的規(guī)范意識,詞匯、名言警句、常見典故、生活素材的積累意識,語言運用的通順、得體意識,與常見文體相關的審美、評價意識等等,并且指出咬文嚼字、推敲斟酌應該是“語文意識”的核心。這是錢先生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fā),站在與中學語文教學緊密聯(lián)系的聽、說、讀、寫等角度去概括和劃分的。

王清華在《開發(fā)學習資源 培養(yǎng)語文意識》中認為通過開發(fā)學習資源來培養(yǎng)的“語文意識”包括培養(yǎng)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積累、整合意識;培養(yǎng)學生實踐、運用意識。[5]

我們認為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類:⑴語言文字意識。即學生自覺地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否嚴謹、妥帖、巧妙,通過有意識地對語言文字運用做出辨析、品味,從而促進自身語言審美、反思和遷移能力的提升。⑵文學文章意識。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和再現(xiàn)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本文在此強調(diào)的文學文章意識其實也就是文體意識。那么,什么是文體意識呢?王元臣在2006年第8期《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上發(fā)表的《文體感下的寫作行為》一文中指出:文體感指的是主體對某種特定文體的全部表現(xiàn)形式規(guī)范的領悟與把握。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也曾論述過“閱讀與寫作是一種文體思維”。我們認為文體意識是指人們在文本的閱讀鑒賞與寫作實踐中,對不同文體模式的自覺關注、深刻體驗、熟練運用。對于學生而言,也就是要區(qū)分且把握文章體裁中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文學體裁中的詩歌、詞、賦、駢體文、小說、戲劇的本質(zhì)。文體意識的凸顯對于促進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⑶民族文化意識?!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是課程目標之一。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字是祖國文化的結(jié)晶和載體。此處,民族文化意識即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自覺關注語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在心靈上獲得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在實際教學中, 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文化因子引導學生閱讀,啟迪學生與先賢和文本對話, 感受與領悟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智慧。如此,學生不僅能體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而且能受益于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陶冶,從而開闊視野,發(fā)展思想,升華精神。

三、語文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錢呂明先生從“語文意識”是審美意識的角度出發(fā),以審美的心理機制為抓手,總結(jié)了“語文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罢Z言積累是養(yǎng)成語文意識的基礎,咬文嚼字是養(yǎng)成語文意識的關鍵,聯(lián)想、想象是催生語文意識的激素,語文知識是培養(yǎng)語文意識的向?qū)??!盵6]

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鄭軍艷的碩士畢業(yè)論文《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意識研究》一文,從學校生活、課外生活、社會生活三個方面總結(jié)了“語文意識”培養(yǎng)途徑。例如,在學校生活中通過課文的朗讀教學、揣摩語言、積累素材、修改作文、作業(yè)藝術化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在語文課外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及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yǎng),發(fā)掘生活中語文資源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7]

彭小明教授對“語文意識”培養(yǎng)策略也提出了見解。他認為,首先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語文意識。指出了構(gòu)建有效的語文知識體系和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非認知因素”以及教師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意識”的重要作用。其次,樹立大語文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8]

我們認為可以從家庭語文教育、學校語文教育、網(wǎng)絡語文學習及社會語文實踐等四個方面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具體而言:(一)培育語文意識要基于家庭語文教育。著名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的?!奔彝ソ逃诤⒆诱Z文意識的培養(yǎng)上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家長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快樂的心境、創(chuàng)造民主的家庭氣氛、培養(yǎng)興趣、引導孩子感悟藝術等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意識。(二)提高語文意識則要注重學校語文教育。主要包括:1.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講授語文知識、示范語文運用、訓練語文能力是學生養(yǎng)成語文意識的基礎;2.學生的主體努力:積累語言、品味語言、應用語言是養(yǎng)成語文意識的關鍵;3.學校的環(huán)境優(yōu)化:養(yǎng)成語文意識的條件。(三)強化語文意識可以提倡網(wǎng)絡語文學習?!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敝匾暰W(wǎng)絡語文學習,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利用網(wǎng)絡的新穎性、共享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發(fā)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四)鞏固語文意識則要強調(diào)社會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蔽覀円?chuàng)設條件,開發(fā)多種語文實踐形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語文實踐,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內(nèi)容,鼓勵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交流,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體驗、感悟、積累、提高,從而達到鞏固學生語文意識的目的。

四、語文意識的研究意義

王尚文先生認為“語文意識”是培養(yǎng)語感的途徑,應把“語文意識”視為語文教育的階梯,對提高語文教育的效果而言,這個“語文意識”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語文的韁繩。[9]

彭小明教授認為對“語文意識”的研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特別是能在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感能力的過程中找到抓手,并指出學生語感能力培養(yǎng)好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就提高了,這涉及語文教學的根本、終極目標。

錢呂明先生認為研究“語文意識”一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益的需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比教授主體的積極性更重要,任何訓練題都不能代替學習個體的積極參與;二是因材施教,培養(yǎng)個性的需要。是引以促進學生個性思維品質(zhì)的形成,形成自己特有的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乃至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還可以促進學生個性言語品質(zhì)的形成;三是終身教育的需要。[10]

我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王尚文先生曾在《“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一文中指出:“如果我們有了自覺的語文意識,學習語文就會事半功倍?!闭Z文意識強調(diào)的是學生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對如何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一種自覺且有意識的審美活動。學生主體對語文學習的自覺行為、審美活動涉及到其意識的開發(fā)及開發(fā)之后的內(nèi)化,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語文學習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語文意識為語文教學提供有效抓手,從而有助于豐富語文教育理論。觀照我國傳統(tǒng)語文的教學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基本上處于朦朧不可言說的狀態(tài)中,而這種狀態(tài)可以說是語感教學。教師讓學生熟讀、涵泳、品味但并不作深層次的講解,有悟性的學生是能悟出其中一二,但終究弄不懂的學生也大有人在,作文教學亦然。因為讀書、練筆、熟讀、涵泳這些都強調(diào)的是對語言和文字的感覺力和感悟力,而這種感覺即語感屬于語言無意識,無從傳授與考查。因此,與其說培養(yǎng)語感不如說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架設語文意識這座通往語文教學光明大殿的橋梁有助于我們把握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和目標,豐富語文教育理論。

注釋:

[1][9]王尚文.“語文意識”:語文教學的階梯[J].語文學習,2003,(05).

[2][8][10]彭小明.語文意識論.中學語文教學[J].2005,(06).

[3]董明鳳.注重語言形式是培養(yǎng)語文意識的重要途徑[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7,(05).

[4][6]錢呂明.“再”論語文意識[EB/OL].http://.cn/qianlvming,2009-03-12.

[5]王清華.開發(fā)學習資源,培養(yǎng)語文意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4).

[7]鄭軍艷.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意識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

第5篇

關鍵詞:語言學;概論;語言類型學

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1],普通語言學以人類所有語言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語言的本質(zhì)、共性,形成有關語言的普遍理論[2]?!罢Z言學概論”作為概述普通語言學的課程,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如果從胡以魯?shù)摹秶Z學草創(chuàng)》算起,課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1980年起正式列入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計劃[3]。在現(xiàn)行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中,語言類課程中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構(gòu)成了這個一級學科的半壁江山,“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4]。但從教材和教學實際看,該課程卻存在這樣那樣的認識偏差和實踐困惑。在教學內(nèi)容上,所講授的語言學理論知識大多過于單一,而且有相當部分比較陳舊,與該課程的領先科學性質(zhì)不相符合,申小龍就明確說:“這門課程的理論框架長期沿用西方建立在印歐語基礎上的語言學理論,已經(jīng)不適合發(fā)展?jié)h語語言學理論的需要,亟待改革?!盵5]。在語料選擇上,大多為漢語例子,偶用少量英語、俄語或拉丁語的例子,有失語言理論的“普遍”屬性。在教學目標上,或者偏向于純粹傳授理論知識,或者偏向于遷就庸俗“實用論”。在教學方法上,或者“一只粉筆打天下”,或者“一只鼠標打天下”;或者滿堂灌,或者滿堂蜂,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新技術新思維條件下的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總是難以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在教學效果上,學生不愿學老師不愿教的情況大量出現(xiàn),課程評價走低。上述問題已經(jīng)引起相當部分語言學概論教師和學者的注意,并做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教改嘗試。本文從另一個角度為“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種思路,主要致力于探討“適當”在該課程中引入語言類型學成果。

一、語言類型學

語言類型學被譽為當代語言的一門顯學,以跨語言研究為其特色[6]。類型學已有很長的歷史[7, 8]。傳統(tǒng)的類型學主要根據(jù)詞法形態(tài)對語言整體進行分類,可稱為“形態(tài)類型學”階段,這種研究可以追溯到17、18世紀[9]。到 了19世紀,歐洲學者對不同語言在結(jié)構(gòu)形態(tài)方面的共性和特性有了更多的研究興趣,試圖據(jù)此對語言進行分類。洪堡特在Schlegel兄弟研究的基礎上,將人類的語言分為屈折語、粘著語、孤立語和復綜語四種形態(tài)類型就基本固定下來[10]。到了20世紀,薩丕爾(1921)根據(jù)詞的形態(tài)類型和概念特點把語言分為三類:“分析的”、“綜合的”和“多重綜合的”[11]。薩丕爾的分類更有價值的一點是他引入了連續(xù)性分類觀念,語言類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程度性的。

嚴格意義上的當代語言類型學研究一般認為是從Joseph H. Greenberg在1963年發(fā)表《一些主要與語序有關的語法共性》((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12, 13]開始的。Greenberg依據(jù)精心挑選的30種語言材料,歸納了有關語序的共性45條,大部分都采用“條件-結(jié)果”來表達“蘊涵共性”,例如共性17(文中編號):“以絕對大于偶然性的幾率,以VSO語序為優(yōu)勢語序的語言,形容詞后置于名詞”。當代語言類型學不像傳統(tǒng)類型學那樣只關注語言的形態(tài),也不滿足于僅僅只是對語言進行分類,而是主張通過多種語言的多個參項的比較,用歸納法找出語言的共性并解釋這些共性,因此當代語言類型學的全稱應該是“語言共性與語言類型學”[9]。當代語言類型學有特有的研究方法,包括語種庫的建立及語種均衡性的追求、參項的選擇、相關語言要素或語言特征間的四分表分析及其空格的發(fā)現(xiàn)、絕對共性和蘊涵性共性的建立、對跨語言的優(yōu)勢現(xiàn)象和標記性的總結(jié)、將蘊涵性共性串成系列的等級序列的建立、基于大規(guī)模語種庫統(tǒng)計的和諧性的總結(jié),等等[14][15]。其研究套路被陸儉明總結(jié)為“從差異切入,進行多語言或多方言比較,給以形式描寫,功能解釋”[7]。盡管起初的語言類型學成果集中于語法領域,但后來的研究成果擴大到語言學的各個領域,在音系學、詞匯學、語義學、語法學等領域都有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最近興起的“語義地圖”研究,更是在共同的語義關系背景下研究語言的個性,把語言形式和概念語義結(jié)合起來做跨語言研究[7, 16]。

語言研究的目的需要而且要求進行語言類型學的研究[7]。語言學是嚴格意義上的經(jīng)驗科學,經(jīng)驗科學的目標是追求隱藏在千姿百態(tài)的世界表面形式背后的普遍共性規(guī)律,通過這些普遍的共性規(guī)律來解釋世界之所以有各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原因和機制[6]。當代語言學所使用的語種庫從1963年Greenberg的30種語言,到1977年Keenan和Comrie的50多種語言,到1983年Hawkins的200多種語言,再到1992年和1999年Dryer的625種語言和940種語言[14],而2005年出版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世界圖冊》(WALS)所調(diào)查的語言更是高達2560種[17],幾乎占人類語言總量(5000多種)的一半。在大量語種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改進抽樣方法來平衡語種分布,改進參項選擇和統(tǒng)計分析方法,辨析和解釋語言的個性類型,并通過分析語言變異的界限來概括出語言的共性?!罢Z言類型學的研究彌補了單一語言研究的不足,為觀察人類語言的本質(zhì)提供了單一語言所不能提供的視角,也為單一語言的研究提供了在語言內(nèi)部所達不到的視角?!盵9]類型學研究極大地促進了理論語言學的發(fā)展:一方面,驗證了一些語言理論,弄清了哪些語言理論才是最符合語言普遍實際的理論;另一方面,為語言理論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課題,一些在以前的單一語種研究中不曾留心的現(xiàn)象也在類型學框架下獲得了研究價值。劉丹青認為,“語言類型學和漢語語言學的結(jié)合,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并且將給普通語言學和漢語研究兩方面都帶來巨大的促進”[14]。

二、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適當引入語言類型學知識的作用

傳統(tǒng)的類型學知識在大多數(shù)現(xiàn)行的“語言學概論”教材中都有所體現(xiàn),如洪堡特的四種語言類型、薩丕爾的兩/三種語言類型在一般的教材中都是要介紹的。當代語言類型學已經(jīng)成為與形式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并立的三大當代語言學范式,“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在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語言學對國際語言學新理論新方法的介紹和借鑒中,類型學是幾大流派中最欠缺的。”[9]專業(yè)性的介紹和借鑒尚且欠缺,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的介紹和應用就更少了。除部分教材介紹過一些語言共性知識和語序類型學(結(jié)構(gòu)類型)知識外(如邢福義、吳振國主編的《語言學概論》[18]、李宇明主編的《語言學概論》[2],絕大多數(shù)教材都很少論及當代語言類型學的成果和研究方法,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這種傾向與當今語言學概論課程深受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理論的影響有關,結(jié)構(gòu)主義的興起加強了對具體語言內(nèi)部要素的發(fā)掘,但壓制了傳統(tǒng)語言學本已漸成氣候的對語言共性的探索傾向?!霸诮Y(jié)構(gòu)主義階段,主流語言學更強調(diào)語言之間的差異性而非共同性。且看當時的一句名言:你今天認為是人類語言共同特性的東西,也許在你明天調(diào)查的一種語言中就被打破?!盵9]這樣的差異性導向自然不會對語言的普遍共性感興趣。

根據(jù)教育部頒布課程教學大綱和各種通行的教材,“語言學概論”課程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傳授兩種基本知識和培養(yǎng)兩種基本能力,兩種知識指基本的語言學知識和語言知識,兩種能力指基本語言研究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為了更好地達到課程目標,為了更好地彰顯課程的“普通”屬性,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適當引入當代類型學知識。

(1)有助于在教學上正確確定語言學基本概念的范圍。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要介紹語言學的基本概念,但是,哪些概念是“基本”的語言學概念?類型學研究的非先驗性特征要求其所應用的基本概念和調(diào)查框架普遍適用于所有語言,因此可以幫助正確確定“基本”語言學概念的范圍。如果只是依據(jù)有限的語種資源,因選擇性注意和選擇性理解的遮蔽,[19]對基本的語言學概念的選擇可能過寬或者過窄。劉丹青就認為由于漢語研究有自己特有的一些傳統(tǒng),語法描寫和研究所依據(jù)的工作框架與世界上通行的框架有諸多出入,許多基本的普遍性概念在漢語語言學中還不為人所熟悉,如中動結(jié)構(gòu)、非受格動詞、標句詞、關系化和關系從句、核心標注——從屬語標注等等[14],這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語言學概念需要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介紹。適用于某種或某幾種語言的語言學概念往往因為材料的局限而上升為基本概念。如漢語的“動補”結(jié)構(gòu)可能并不是普遍的結(jié)構(gòu)類型,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是否需要引入類似于漢語“補語”這樣的概念是存疑的[20]。如歷史上曾有學者比照拉丁語、法語、俄語等,認為人類語言都應有“性”的語法范疇,英語也不例外,并強行規(guī)定英語名詞的性。其實,現(xiàn)代類型學調(diào)查顯示,“性”范疇只存在于部分語言中,在《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世界圖冊》調(diào)查的256種語言中,沒有性范疇的語言高達144種[17]。再如,如果只看漢語和英語,那么可能會在“介詞(附置詞)”和“前置詞”之間打上等號,導致概念過窄。

(2)有利于準確介紹語言學基本概念。確定了課程需要引入的語言學基本概念后,如何準確定義和例釋概念?如何讓這些基本概念的定義放諸各種語言而皆準?例如:詞類問題當然是語言學的基本概念,要向?qū)W生介紹在人類語言中什么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詞類,如果僅僅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判定標準和英語、日語等少數(shù)幾種語言的情況,要把詞類界定標準講準確是很難的。Hengeveld等在充分分析了各種語言的詞類表現(xiàn)之后,用“阿姆斯特丹模型”(Amsterdam model)來判斷詞類的存在和詞類的區(qū)分,認為:“動詞是一個不需要采用更多的手段就能用為謂語的實詞;名詞是一個不需要采用更多手段就能用為一個指稱表達核心的實詞;形容詞是一個不需要采用更多手段就能用為名詞性核心的修飾語的實詞;一個副詞性實詞是一個不需要更多的手段就能用為非名詞性核心的修飾語的實詞?!盵21][22-25]引入語言類型學觀點就可以適當解決這個基本問題。Croft認為人類語言詞類共性可以在跨語言相似的形式特點、它們定義的語義范疇及它們表達的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中發(fā)現(xiàn),這種高層次的形式、語義和功能的典型關聯(lián)是不同語言中區(qū)分主要詞類的基礎,主要詞類的區(qū)分是屬于普遍語言的。Croft的方法是在語義類型、句法功能和語用功能之間建立一種無標記關聯(lián),認為人類語言都會表現(xiàn)出這種關聯(lián)性:“名詞——指稱一個對象;形容詞——用一個屬性修飾;動詞——描述一個行為”。Croft把這種定義方式稱為“類型學的典型”(typological prototyes)[26]。Hengeveld和Croft對詞類的定義和識別方法具有跨語言的有效性,遠比依據(jù)狹義形態(tài)、組合功能、造句功能等標準來得“普遍”。我們在課程中講述有關詞類的概念的時候,并不一定要把類型學的相關文獻一一呈現(xiàn),但有必要向?qū)W生展現(xiàn)人類語言詞類問題的復雜性,并簡要介紹功能和語義結(jié)合的標準是相對而言更普遍的詞類判定標準。而且,具有類型學視野有助于準確選擇術語,如在有關“詞素”和“語素”的名稱之爭中,呂叔湘先生是贊成“語素”這個術語的,他的理由之一就是,可能會存在一些句子根本不是由詞構(gòu)成而直接由語素構(gòu)成的語言,這樣的語言中與漢語的語素相對應的成分就無法稱之為“詞素”。呂叔湘先生的認識是非常準確的,確實有些語言就是由語素直接構(gòu)成句子,而且是一個為數(shù)不少的語言類型。一些其他傳統(tǒng)基本語言學概念,也只有置于大規(guī)模的語種中考察,其內(nèi)涵表述和特征描述才能更準確和更具有普適性。如主語、謂語、賓語的概念,如附置詞的概念,如標句詞、并置、內(nèi)嵌等概念等等,都需要重新審視。

(3)有利于準確、深入表述基本的語言學理論并提供鮮活例證。“語言學概論”課程在本質(zhì)上屬于普通語言學,需要教授普遍適用于各種人類語言的語言學理論,并用典范的例子來支持這些理論,這可以借助于語言類型學。洪堡特就曾明確提到:“即使是為數(shù)不多的語言樣品,即使其選取的方式不完全適當,比起通常意義的語法研究來,對這類語言樣品進行比較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一種語言所具特性的總體印象。通過這種方式,特別是在那些結(jié)構(gòu)十分獨特的語言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東西在語法書和詞典里根本就找不到;尤其是語法書,往往會輕易放過那些無法強行納入常規(guī)途徑的現(xiàn)象,而這類現(xiàn)象可能正反映了語言最深在和最具個性的特點。”“因此,首先我們必須尋求盡可能詳盡的語言樣品?!盵27]建立在分布平衡的大量語中材料的基礎上的語言學理論才是更可靠的、更科學的語言學理論。如Greenberg(1963)所概括的45條共性在據(jù)以分析的30種語言中都是普遍適用的。如在部分語言學概論教材中提到一條共性:所有的語言都有名詞、動詞、形容詞詞類。而據(jù)Hengeveld[21]、Rijkhoff[28]、Heine(2010年中國社科院語言所講座)等人的研究,很多語言可能沒有形容詞詞類,有的語言可能連名詞和動詞都很難區(qū)分。再如語言混合問題,一般的教材和教師就簡單介紹有洋涇浜語和克里奧爾語兩種類型,然后簡要描述其表現(xiàn),理論深度不夠,例子也多趨于老舊。一般認為混合語都存在簡化現(xiàn)象,而簡化的結(jié)果基本由相關的語言中的共有標記性特征和類型差距的結(jié)合來決定。但是,曾曉渝對我國境內(nèi)的混合語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顯示,相接觸的語言之間的類型差距,控制著語言變異的構(gòu)成特點:如果始發(fā)語、目標語之間的語言類型差異大,那么,其混合語的第一百核心詞以目標語的為主,而語法則以始發(fā)語的為主;如果始發(fā)語、目標語之間的語言類型差別小或基本一致,那么,其混合語里第一百核心詞以始發(fā)語的為主,語法及其細微處則以目標語的為主。這兩種情況在我國內(nèi)地都可以找到例證,前者如倒話、五屯話;洋涇浜英語、琿春朝漢中介語。后者如誒話、畬語、莫話[29]。

(4)有利于引導學生科學地認識具體語言特別是漢語的特色,厘清“現(xiàn)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差異。人們對于漢語的“特點”多基于同英語等少數(shù)印歐語的一點印象式的比較,面對數(shù)千種類型各異的人類語言,這種印象式比較得出的結(jié)論難免片面[14]。沈家煊也認為“把漢語置于世界語言變異的范圍內(nèi)來考察,在普遍適用的語言變異模式上找出體現(xiàn)漢語特點的變異參項,這應該是我們的一個研究方向。……沒有語言類型的眼光,我們對漢語的認識也不可能十分深刻?!辈⒂谩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詩來表達囿于單一語料會導致偏見的必然性[15]。有了語言類型學的視角,我們才能在漢語研究中較好地把握有關漢語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語言學價值,從而使?jié)h語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服務于語言學理論的建設[14]。如在所有SVO型語言中,漢語的指示詞定語、代詞定語、數(shù)詞、形容詞定語、關系從句都位于中心名詞的前面,這一點才是漢語在已有研究的所有語言中“只此一家”的特點,這樣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違背了類型學的一些普遍規(guī)律或傾向性規(guī)律[30]。而這樣的漢語特點往往因為比較對象的單一而被很多學者忽略。而像漢語有聲調(diào)、有量詞等反復被人們提到的特點,其實在很多語言中都存在,如瑞典語的búren(籠)和bùren(負擔)、gíftet(毒)和gìftet(婚姻)的區(qū)別就是靠聲調(diào)[31],漢藏語系的很多其他語言也有聲調(diào),更值得關注的倒是有聲調(diào)這一特征和其他語言特征的相關性。另外,在“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也會涉及一些語言理論,但是這些語言理論往往具有“專設”性,在理論本身的表述和例證的選擇上都必然偏向于漢語,這種偏向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學習“語言學概論”課程時對語法理論的認識,認為語言學概論課程也不過就是表述得更抽象一點而已。如果引入類型學知識,一方面讓表述的語言理論更可信,一方面拉開和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距離,正確認識漢語特點,避免偏見。通過介紹異族語言的情況,在展示語言的多樣性的時候,引導學生跳出已學過的現(xiàn)代漢語的圭臬,以更廣闊、更普遍的視野來看語言問題,使課程實至名歸。

(5)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并可藉此改進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伴L見識”也是大學生的追求之一,“語言學概論”課程介紹有趣的語種知識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眼界。如果局限于單一語言來講語言學概論課程,學生幾年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下來,除了自己母語,對人類語言的基本狀況和規(guī)律仍然所知極少,這肯定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對新奇事物具有強烈興趣是人的本性,對各種非母語的介紹總會吸引學生的眼球。人們對自己的母語猶如人的內(nèi)臟器官一樣習焉不察,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學習往往缺乏足夠的好奇和興趣。而語言學概論課程就不一樣了,如果引入各種異族語言的例子,學生面對的是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的語言形式,語言的奇妙和多樣會吸引他們?nèi)ヌ剿?,如果能夠從多樣的語言現(xiàn)象中概括出一些規(guī)律,會更吸引他們?nèi)ヌ剿鞲嗟囊?guī)律。展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帶領學生歸納、解釋,讓語言學規(guī)律不再神秘和陌生,這也是解決課程的實踐性不夠的途徑之一。而且在類型學框架下為學生提供漢外語言比較、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調(diào)查的課題,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母語方言,并把方言中的語言現(xiàn)象置于類型學的框架下進行考察,并鼓勵他們在課程論文和畢業(yè)論文中選擇相應的研究選題。

三、如何“適當”引入語言類型學知識

類型學知識以語言材料取勝,能保證“語言學概論”課程中介紹的語言學學知識的必要性和科學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沖淡語言學概論的玄之又玄的印象,但同時也增添了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復雜度,而且語言的多樣性會讓那些歸納概括能力較弱的學生無所適從。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開設語言學概論課程的高校,其課程一般開設一個學期,每周2~3課時,給課程的總課時大多在36~54課時之間,在如此緊湊的時間內(nèi),不可能引入太多、太復雜的類型學知識。因此,“語言學概論”課程中語言類型學生知識引入的“度”和“方法”就尤為重要。根據(jù)多年的嘗試和思考,我們認為以下幾種嘗試是有效果的。

(1)語言類型學知識作為教師的知識儲備,為適當選擇和準確表述基本的語言學概念和理論服務。蘇霍姆斯基指出:“只有教師的知識面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多,他才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精工巧匠?!币粋€“語言學概論”教師不必是懂很多語言或者方言的人,但必須是個具有人類語言視野的人,必須是個對人類語言的基本情況有一定了解的人?!爸R淵博”、“見多識廣”等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寫照,而要做到這一點,基本的語言類型學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如我們在講授國際音標總表的時候,對于該表設計的科學性和普適性往往認識不足,講述的時候泛泛而過,在音標表中找出與漢語或者英語有關的幾個音標稍作例釋就過了,對其他不熟悉的音標連教師自己也心中無底。適當?shù)厣娅C基于類型學的音系學和語音學研究成果,就可以從中獲取國際音標的必要數(shù)據(jù)支持,如Ladefoged和Maddieson在1996年編寫的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收集了世界上超過270種語言、方言的語音材料。討論了世界語言中語音的停頓、鼻音和鼻輔音、摩擦音、邊音、兒化音、吸氣音、元音等10個專題[32]。教師了解這些知識后,自然在講授國際音標的時候底氣十足。

(2)引入作為博物學的語言類型學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對語種知識的介紹和對陌生異族語言的相關現(xiàn)象的描述,類似于博物(分類)學的工作。分類學曾經(jīng)以它表象的新奇與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而激發(fā)了很多學者和普通大眾的強烈興趣,如果達爾文沒有登上“小獵犬”號帆船環(huán)游,沒有認識各種千奇百怪但又有規(guī)律可循的動植物,他的進化論思想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人總是好奇的,《山海經(jīng)》、《西游記》、《鏡花緣》等以及各種科幻小說之所以能夠保持旺盛的吸引力,關鍵就在于它們向人們展現(xiàn)了各種不一樣的環(huán)境、人物、物品、文化等,雖不一定真實,但其博物性質(zhì)卻實實在在很吸引讀者。同樣,電影《阿凡達》對觀眾的巨大吸引力也部分來源于奇特星球上那些豎耳朵且能與樹交流的人、可供人驅(qū)馳的飛龍、漂浮的山石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植物。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介紹各種與學生熟悉的母語和外語很不一樣的語言情況,必然會吸引學生的眼球,開闊學生的眼界。如我們在教學中講到在北美的一些印第安語言中,“性”這一語法范疇不限于雌雄,而是分“立著的”、“坐著的”、“躺著的”……或分“稀的”、“軟的”、“土的”、“石的”、“木的”等“性”類型[33]。講到拉伯人(Lapps)有20個詞表示冰、11個詞表示冷,41個詞表示各種形式的雪,26個動詞表現(xiàn)上凍和解凍。講到新西蘭的毛利人給每種東西都命名,如他們的住宅、獨木舟、武器以至衣服都各有自己特殊的名稱,他們的土地、道路、海島四周的海灘、馬、牛、豬以至樹、巖石、山崖等全都有自己的名稱。[33]學生聽得都張大了嘴巴,興趣盎然。

在展現(xiàn)語言的多樣性的同時還能引導學生認識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徐烈炯提倡應該對本族語以外的語言有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多了解一些其他語言就“一定會”認識到,語言和語言之間有共性,也都有個性。[34]當我們向?qū)W生介紹說非洲的伊博語(Igbo)的形容詞詞類只有8個成員時,學生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我們因勢向?qū)W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伊博人,你所使用的語言中形容詞只能有8個,你認為最需要的是哪8個?”學生從驚奇中轉(zhuǎn)入思考,各種各樣的答案都有,但最后集中學生意見,正確答案中的“大-小”、“新-舊”、“黑-白”、“好-壞”都被相當部分學生提到。最后,教師總結(jié)形容詞語義的四個最基本的領域:空間域、時間域、顏色域和社會評價域,并進一步拓展到形容詞的詞類特征和次類結(jié)構(gòu)、詞類判定中的語義因素等方面。

(3)集中或者穿插引入類型學中已被廣泛證明的共性知識。如 “人類語言必然具有輔音,所有的語言都有唇音”、“所有的語言都至少有實詞和虛詞(或功能詞),所有語言的動詞都有時間屬性,名詞具有空間屬性”、“所有語言的句子都有代表談論對象的話題性成分以及代表評論或陳述的敘述性成分”等等[35]。有時把這些共性知識穿插在其他知識點中講,如講語言的起源的條件時,人的發(fā)音器官只有能夠發(fā)出[a][i][u]這三個“語音三角”的元音,語言才可能產(chǎn)生。這一點就可以用“人類語言普遍具有元音,而且至少有三個以上的元音”這條普遍共性來作旁證。

(4)巧妙地運用類型學成果或工具來豐富某些語言理論的解釋。如跨語言的詞匯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討語言的相互影響和文化傳播,以“茶”這個詞匯為例:“茶”最初多產(chǎn)于中國,因此世界上有關“茶”的詞都直接或間接地借自漢語。有學者專門調(diào)查過“茶”(tea)這個詞的語音在230種語言中的語音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有109語言中“茶”的語音和漢語的chá有來源關系,有81種語言中“茶”的語音和漢語方言閩南語的te55有來源關系。我們可以利用WALS,在地圖上把這200種語言中“茶”的語音分布標示出來,古代茶葉貿(mào)易的兩條路線躍然紙上,清晰可見:一條經(jīng)由北方出中國到歐亞非大陸內(nèi)部,一條經(jīng)由福建海洋出中國到各大洲沿海,特別是各大洋的海島上的語言,都是清一色的來源于閩南語的te55[36]。這種地理分布還可以和歷史互相驗證:荷蘭人曾是從中國販運茶葉到歐洲的主要商家,他們一般從福建廈門、臺灣等地收集茶葉運送到歐洲,導致歐洲的很多語言和原屬荷蘭的殖民地的“茶”都和閩南語的te55有淵源關系。而最早從事茶葉貿(mào)易的是16世紀的葡萄牙人,他們是從澳門開始進行這一貿(mào)易的,因此葡萄牙語中的“茶”是來源于粵語的chá。這種跨語言的詞匯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探究歷史文化的交流與變遷,一方面對研究語言接觸和影響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這種語言類型學研究,能夠很好地詮釋文化和語言的關系,比之印象式的描述,這種依據(jù)大規(guī)模語料和調(diào)查的研究更讓人相信,其研究結(jié)果也更明晰。

(5)通過呈現(xiàn)多語種事實,引導學生驗證相關語言理論,自行歸納語言共性,尋求多角度解釋,以此認識語言的本質(zhì)。我們在講授“數(shù)”這個語法范疇時,重點講解單數(shù)和復數(shù)的形式,我們先列出單數(shù)、復數(shù)和加標記、不加標記組配的四種理論上的可能:a.單數(shù)不加標記,復數(shù)不加標記;b.單數(shù)不加標記,復數(shù)加標記;c.單數(shù)加單數(shù)標記,復數(shù)加復數(shù)標記;d.單數(shù)加標記,復數(shù)不加標記。并依據(jù)已有的語種資料,告訴學生上述四種類型中a,b,c三種類型都有實際的語言,但d類型的語言是不存在的。然后問學生兩個問題:“怎樣用一句話來概括上述事實?”“這個語言規(guī)律反映了語言的什么特點?”在得出“單數(shù)的形式不會比復數(shù)復雜”的規(guī)律后,進一步抽象到意義和形式的像似性原理。然后再探求各種類型的語言數(shù)目差異背后的原因,進而引入經(jīng)濟性原則。這個例子我們多次在課堂上使用,效果很好。在開始時展現(xiàn)人類語言豐富的“數(shù)”的區(qū)分和表達手段,學生們明顯在驚奇中帶著迷惑,但最后用一句話把規(guī)律概括出來,并上升到像似性和經(jīng)濟性原則用以解釋其他貌似不相關的語言現(xiàn)象時,學生恍然大悟。這樣的例子多了,學生會在事實呈現(xiàn)和規(guī)律的發(fā)掘中找到快樂,對課程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6)通過帶領學生從多語種材料中歸納語言規(guī)律,教給學生一些語言調(diào)查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研究能力?!罢Z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應該體現(xiàn)出其理論性和研究性[37]。其中研究性的實踐一直是本課程教學的難題,學生的自身素質(zhì)、研究的基本技能以及文獻、材料的獲取等都會影響研究性教學的展開。介紹研究方法和提供研究資源是解決該問題的兩個有效途徑。謝奇勇提出“在介紹“語言學理論”時,注重“方法論”的介紹,使學生更多了解分析語言現(xiàn)象的方法”[38]雖然結(jié)構(gòu)主義特別是美國的描寫主義因為傳統(tǒng)和實踐而具有一套相當?shù)陌l(fā)現(xiàn)和描寫程序,使語言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語言學,其手段如替換、刪除、增添、重疊等等,通過對比歸納,能夠很好地發(fā)現(xiàn)語言問題并描寫它們。但這些方法在探求語言普遍共性時是不夠的,需要另外一些更普適的研究方法。如有好幾本較近出版的語言學概論教材介紹了人類語言中S(主語)、V(動詞)、O(賓語)的語序類型(或叫做“句法類型”,與傳統(tǒng)的“形態(tài)類型”相對),我們在講授時,先列出S、V、O三者在理論上可能的六種類型,然后借助《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世界地圖》(WALS)的統(tǒng)計把六種類型的實際語言數(shù)標出:SOV型497種,SVO型435種,VSO型85種,VOS型26種,OVS型 9種,OSV型4種,另外有172種語言沒有S、V、O優(yōu)勢語序。六種類型各自的語言數(shù)量差異是很大的,SOV和SVO兩種類型在共計1228種語言中合占76%。我們要求學生觀察這些語言的數(shù)量分布情況,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約著六種類型的語言數(shù)量差異,即“為什么前兩個類型語言數(shù)量這么多?”“為什么后兩種類型語言數(shù)量如此少?”,引導概括出兩條傾向共性:a.賓語要求靠近動詞,越靠近動詞的賓語可接受度越高。b.主語離動詞的距離比賓語遠。[35]解釋SOV和SVO型語言之所以多,是因為這兩條共性都符合,而OSV型語言少之又少,是因為兩條共性都違反了,而另外三種則只違反了其中一條共性,語言數(shù)量也居于前兩類之間。這種分析正是由因變量推導自變量的過程,較好地鍛煉了學生探求事物因果關系的能力。

四、結(jié)語:兩個類型學網(wǎng)站

自20世紀80年代起,當代語言類型學開始為中國大陸的語言學界逐步有所了解,陸丙甫、陸致極翻譯了Greenberg的經(jīng)典論文[12],沈家煊翻譯了Comrie的《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學》[39],外研社引進了Croft的《語言類型學與普遍語法特征》[40]等英文版著作,這些都是語言類型學的經(jīng)典之作。國內(nèi)學者在譯介的同時開始了具有主體意識的類型學研究,如沈家煊的《不對稱與標記論》[41]、劉丹青的《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9]、石毓智的《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42]等專著,還有大量有關類型學的譯介和原創(chuàng)性的。這些文獻都可供“語言學概論”教師參考。

有兩個網(wǎng)站特別方便課程教師和學生查找語言類型學知識:

第一個是《世界語言結(jié)構(gòu)圖冊》(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簡稱WALS),由Martin Haspelmath、Matthew Dryer、David Gil和Bernard Comrie四大類型學巨頭主編,原書由牛津大學2005年出版(李金滿有過專門的介紹[43]),2008在網(wǎng)絡上提供電子版免費使用,網(wǎng)址是http//wals.info。該網(wǎng)站資源豐富,總共描述了58000多個數(shù)據(jù)點,涉及2560種語言,參考文獻高達6700多本,分音序、形態(tài)、名詞范疇、名詞句法、動詞范疇、語序、簡單句、復雜句、詞匯、手語和其他等11部分共128個語言結(jié)構(gòu)參項。功能強大,提供多種查詢方式,既可以查詢單項參數(shù)的類型分布,也可以自由組合多個參項的類型學分布,還可為查詢結(jié)果提供彩色地圖演示,直觀清晰。廣大語言研究者、學習者和愛好者可以通過這個網(wǎng)站自由研究學習,了解人類語言。

第二個是德國Konstanz大學的共性檔案庫(The Universals Archive),由Frans Plank及其合作者整理和建立,網(wǎng)址是http://typo.uni-konstanz.de/archive。該網(wǎng)站幾乎搜羅了歷史以來所有類型學研究所概括的共性規(guī)律,如我們于2009年12月9日檢索該共性庫,找到與“adjective”有關的共性多達127條,涉及形容詞的詞類性質(zhì)、類別、句法功能等多個方面。而且,該共性庫不但列出了共性,還對共性的發(fā)展(如反例)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如Greenberg (1966[1963])提出的共性5(共性檔案庫的編號):“假如一種語言的優(yōu)勢語序是SOV,且領屬定語后置于核心名詞,那么屬性定語也后置于核心名詞?!边@條共性有反例,Dryer(2000)就提出Tigre 語就不符合這條共性。

據(jù)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上述兩個網(wǎng)站基本能夠滿足“語言學概論”課程所需的類型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伍鐵平. 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論語言與語言學的重要性[M].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4.

[2] 李宇明. 語言學概論(第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7,58-59.

[3] 彭澤潤. 素質(zhì)教育和“語言學概論”的學科建設[J]. 語文建設,1999(2): 49-53.

[4] 張先亮. 關于“語言學概論”內(nèi)容與方法的再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2010(2): 44-47.

[5] 申小龍. 談“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J]. 中國大學教學,2005(1): 22-27.

[6] 金立鑫. 語言類型學——當代語言學中的一門顯學[J]. 外國語,2006(5): 33-41.

[7] 陸儉明. 關于語言類型學研究的一點想法: 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與民族語言研究學術論壇[Z]. 北京語言大學, 2010.

[8] Croft,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2nd 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eg University Press, 2003.

[9] 劉丹青. 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1-6,15.

[10] 羅天華. 語言類型學和我國語言學研究[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 2006(4): 38-41.

[11] 愛德華·薩丕爾. 語言論[Z]. 陸志韋校訂,陸卓元譯.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07:114.

[12] Greenberg, Joseph. 某些主要同語法有關的語言普遍現(xiàn)象[J]. 國外語言學,1984(2).

[13] Greenber,J H.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A]. In Universal of language(2nd edition)[C], Greenberg J H, Cambridge(eds.),Mass.:MIT Press, 1966: 73-113.

[14] 劉丹青. 語言類型學與漢語研究[J]. 世界漢語教學,2003(4): 5-12.

[15] 沈家煊. 語言類型學的眼光[J]. 語言文字應用,2009(3): 11-13.

[16] 郭銳. 以補充義為核心的副詞語義地圖: 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與民族語言研究學術論壇[Z]. 北京語言大學: 2010.

[17] Haspelmath M, Dryer M S, Gil D, et al.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8] 邢福義,吳振國. 語言學概論[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25.

[19] 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Z]. 郭鎮(zhèn)之,孟穎等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0:71-78.

[20] 沈家煊. 如何解決“補語”問題[J]. 世界漢語教學,2010(4): 435-445.

[21] Hengeveld K. Non-verbal predication:Theory,typology, diachrony[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2:47-72.

[22] 沈家煊. 我看漢語的詞類[J]. 語言科學,2009(1).

[23] 沈家煊. 英漢否定詞的分合和名動的分合[J]. 中國語文,2010(5): 387-399.

[24] 完權(quán),沈家煊. 跨語言詞類比較的“阿姆斯特丹模型”[J]. 民族語文,2010(3): 4-17.

[25] 沈家煊. 從“演員是個動詞”說起——“名詞動用”和“動詞名用”的不對稱[J]. 當代修辭學,2010(1): 1-12.

[26] Croft, W. Parts of speech as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as language-particular categories[M]. Approaches to the typology of word classes, Vogel, Comrie, 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0, 65-102.

[27] 威廉·馮·洪堡特. 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Z]. 姚小平編.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236.

[28] Rijkhoff J. The Noun Phras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2.

[29] 曾曉渝. 語言類型差距在語言接觸變異中的作用問題探討: 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與民族語言研究學術論壇[Z]. 北京語言大學,2010.

[30] 劉丹青. 粵語句法的類型學特點[J]. 亞太語文教育學報,2001(2).

[31] 高本漢. 漢語的本質(zhì)和歷史[Z]. 聶鴻飛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4.

[32] 江軼. 國際當代語言類型學發(fā)展動態(tài)[J]. 現(xiàn)代外語,2006(3): 302-308.

[33] 列維-布留爾. 原始思維(1930)[Z]. 丁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0:143,167.

[34] 徐烈炯. 中國語言學在十字路口[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2.

[35] 金立鑫. 什么是語言類型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52-53.

[36] Dahl O. Tea[M]. In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Haspelmath M, Dryer M S, Gil D, et al,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54-557.

[37] 郜峰. 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原則初探[J]. 中國高教研究,2006(8): 83-84.

[38] 謝奇勇. 關于“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內(nèi)容幾個問題的討論[J]. 中國大學教學,2010(1): 52-55.

[39] Comrie Bernard,沈家煊譯. 語言共性和語言類型[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9: 325.

[40] Croft, William. Typology and Uniersals.(語言類型學與普遍語法特征)[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41] 沈家煊. 不對稱與標記論[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42] 石毓智. 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野[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

免费午夜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午夜激情的三级网| 五月天丁香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爽爽| 日本激情诱惑免费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视频欧美成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高清视频1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伦理 | 人妻中出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特级黄片|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夫妻性生活免费的视频| 黄色三级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日韩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夫妻性生活视频播放| 97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一区二区秋霞免费| 伊人不卡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av一区蜜臀av| 国产91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 91薄丝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五十路六十路美熟人妻| 日韩av在线黄色免费大全|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 韩国黄色理论片一区二区麻豆| 欧美亚洲国语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久久| 一级黄片电影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一偷一偷国产| 国产午夜福利一区在线| 精品欧美熟妇高潮喷水特黄| 久久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2021亚洲精品午夜精品国产| 日本岛国一区二区在线| 快播av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原创传媒在线观看| 91国产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 国产欧美日韩91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