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大學生馬克思論文

大學生馬克思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3-29 09:21:2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大學生馬克思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大學生馬克思論文

第1篇

摘要: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為背景,全面闡述了異化理論。異化理論在當前的社會下已經成為了一種分析問題、考察問題的新角度、新方法。當前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面臨著諸多問題,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看,人才培養(yǎng)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異化。本文就以馬克思異化理論為基礎,分析當前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原因、表現(xiàn)及消解異化的措施。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理論 人才培養(yǎng) 滯后性

馬克思異化理論是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前馬克思理論的研究已經融入到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等不同學科。在“人才最貴”的21世紀,“異化”也成為理解和分析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一個角度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從2008年以來,我國各個高校不斷擴招名額。而在市場上,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面臨“求職難”的現(xiàn)狀;作為需求的一方,用人單位卻苦于無法招聘到能夠勝任工作的優(yōu)秀員工。本文便是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切入點,分析當下中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出現(xiàn)異化的現(xiàn)狀、原因以及消解異化的措施。

1.馬克思異化理論簡析

“異化”一詞源自拉丁文,有轉讓、疏遠、脫離等意思。①異化最初是哲學概念,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從抽象的人的本質轉至現(xiàn)實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使異化理論脫離純粹哲學意義上的概念,有了現(xiàn)實活力。在《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博士論文》中,馬克思使用“異化”一詞,認為人對自然的依附關系就是異化。而后,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認為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離導致了人的本質的異化。在《論猶太人問題》中,他又指出“金錢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同人相異化的本質;這種異己的本質統(tǒng)治了人”。② 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提出勞動異化理論,把它闡述為“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同他的勞動活動的異化、勞動者同他的類本質的異化、勞動中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從起源看,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后果,從即成狀態(tài)上看二者是相互作用的關系?!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將異化擴展到人類的生產活動、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異化?!白晕耶惢北蝗撕铜h(huán)境的相互關系取代,人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和人相異化,異化了的環(huán)境反過來壓抑束縛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整個理論的最終旨歸。目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雖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為導向,但在實施過程中的缺陷導致了人才培養(yǎng)中的異化。

2.中國當下人才培養(yǎng)異化情況分析

根據(jù)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我國高學歷人才培養(yǎng)中的異化現(xiàn)象。

2.1高校專業(yè)設置異化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格局的巨大調整引起人才需求狀況的變化。由于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調整未從根本上展開,部分高學歷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近些年來,結構性失業(yè)是影響大學生就業(yè)的一個重要方面。造成當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yè)的因素很多,其中高校專業(yè)設置滯后、課程結構不合理、高校之間的惡性競爭是造成大學生結構性失業(yè)的主要原因。

滯后性是高校不能準確地對未來的專業(yè)需求進行預測,造成大學生的培養(yǎng)相對于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大學畢業(yè)生結構性失業(yè)。③

2.2學生選報專業(yè)的異化

學生選報專業(yè)時,本來應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yè),從而做好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但由于各種原因,高中生在選報專業(yè)時不能隨心所愿。那些對自己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而又不能轉專業(yè)的學生,會出現(xiàn)種種消極的思想和行動。這樣不僅影響了學生個體的發(fā)展,也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選報專業(yè)的異化體現(xiàn)在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學生所學專業(yè)知識之間的割裂。隨著教育的推進,專業(yè)的細化程度也深入下去。專業(yè)的細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去通盤考慮問題。除了自己研究的那一小片領域之外,高學歷人士不敢輕易聊起自己專業(yè)以外的話題。

2.3社會導向的異化

學生選報專業(yè)時,往往需要向別人詢問相關信息。而被咨詢人自己本身可能并沒有做充分的了解,會給予盲目的指導。由于家長的觀念:教師和醫(yī)生這兩個職業(yè)是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的,高校文學、數(shù)學、英語等專業(yè)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生源,而一些稀缺專業(yè)和技術性行業(yè)則成為鮮有人知而成為冷門。這種情況導致一些行業(yè)呈現(xiàn)出出現(xiàn)飽和甚至過剩狀態(tài),而另一些行業(yè)卻因為沒有人才而無法取得進展。

在高學歷人才培養(yǎng)中,社會導向的異化另一個方面的體現(xiàn)就是行業(yè)待遇的指導作用。比如說,相對于那些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和心血仍然收入一般且沒有保障的行業(yè)來說,公務員穩(wěn)定的薪水和優(yōu)越的待遇對高學歷人才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3.改進人才培養(yǎng)的措施

3.1從窗內轉向窗外,認真收集專業(yè)及就業(yè)信息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只有在掌握了足夠信息的前提下,才能隨時調整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并收到滿意的效果。因此,學生在填報專業(yè)時,可以注意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并進行分析比對。選好自己喜歡的專業(yè)是第一步,在學習以及找工作過程中,同樣需要足夠的信息。因此,現(xiàn)代的高學歷人才應當從窗內轉向窗外,根據(jù)外部情況作出即時反應。

3.2轉變就業(yè)觀念,先就業(yè)再擇業(yè)

“玉在匣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畢業(yè)生要樹立先就業(yè)、后擇業(yè)、再立業(yè)的觀念,走一條面對現(xiàn)實、降低起點,先融入社會再求發(fā)展的道路。在目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下,應該先首先融入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后,可以重新選擇職業(yè)。有了工作經歷,各方面的經驗和能力肯定會有所提高,時機張條件成熟時時,完全可以大顯身手。④

3.3設置專業(yè)預測系統(tǒng)

高校專業(yè)設置與大學生就業(yè)之間不是即時性關系,因此設置高校專業(yè)設置預測系統(tǒng),遵照學科分化組合的內在邏輯,結合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科技發(fā)展變化的方向,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超前設置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要的專業(yè),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使高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產業(yè)對人才的需求達到平衡,從源頭上破解我國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yè)難題。

3.4平衡資源分配比例

高校畢業(yè)生的增多與城市的承載能力和崗位需求的矛盾,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就越來越成為一個大難題。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的解決在大學生轉變就業(yè)觀念的基礎上還有賴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不僅表現(xiàn)在吸引人才的措施上,更重要的是對農村和中小城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的加強。

資源分配的平均問題還涉及到行業(yè)待遇的公平。盡管有大量的高校畢業(yè)生等待就業(yè),人才市場卻依然有很大需求缺口。排在前列的大都屬于工作條件差、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的行業(yè)如果能夠提高工資待遇,上述矛盾便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3.5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隨著國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日益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在城市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仍然沒有平等的對話權。

用人單位擁有資金和社會關系作保障,而大部分的勞動者只有自己的勞動能力。如果二者產生勞動糾紛,勞動者很少有力量可以和用人單位進行平等的商討。勞動合法權益缺乏足夠的保障,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其勞動的積極性。這個問題即需要勞動者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更有待于提高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權威性、公平性。(作者單位:1.鄭州大學文學院;2.河南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豹.馬克思異化勞動的思想啟示[J]蘭州學刊哲學研究,2006,(5).

[2]陳濯.試論馬克思著作中的“異化”概念[J].甘肅社會科學,1985,(2).

第2篇

關鍵詞: 馬原 原著及其歷史語境 回溯歷史教學法

從2006年秋季新生入學開始,全國普通高校正式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其中“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馬原”)這門課程是對原先的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三門課程的整合。整合后的課程更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把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把握,從而加深對的理解,于教于學都是一次意義深遠的課程改革。但是,一方面,由于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受到了比較成功的教育,對的基本原理可謂熟諳于心。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化和普及化極為成功,基本原理已經成為人們看問題的方式,并逐漸成為一種生活常識。這就給承擔“馬原”課教學工作的教師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在原先比較成功的教育的基礎上,在大學的“馬原”課教育中,使這門課對學生依然具有生動性和新鮮感。

對于這個挑戰(zhàn),筆者認為回到原著,回到產生的歷史語境中尋找答案,不失為一個有益的選擇。

一、原著及其歷史語境是“馬原”課教學的源頭活水

經典著作似乎永遠都有一種神秘的魔力,不論什么時候翻開的經典著作,都像一推開窗戶,馬上就會刮進一股強勁的風來似的。時隔多年,者們的思想還是活的,是流動的。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對西方傳統(tǒng)思想和傳統(tǒng)哲學的巨大變革,在馬克思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再現(xiàn)是如何進行變革的。在的原著中,我們會首先感受到無論是的人的概念、實踐的概念還是真理的概念,都對傳統(tǒng)的人的概念、實踐的概念、知識的概念進行了改造,賦予了它們新的意義。以知識概念為例,之前知識被康德定義為普遍必然性的判斷,普遍性就指的是對任何人都為真,必然性指的是不受時間約束,永遠為真。這種知識觀顯然跟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密不可分。啟始于柏拉圖的西方形而上學認為在變動不居的現(xiàn)實世界之上有一個不變的、永恒的理念世界。只有這個世界才配得上知識的稱呼,現(xiàn)實世界不可能有知識,只能有意見。在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中,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經過各種各樣的改頭換面出現(xiàn)在基督教的天堂中,康德的物自體世界中,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中。相應地,那種普遍必然性、遠離塵世的知識觀也延續(xù)了下來。以實踐為首要和基本觀點的認識論與這種認識論可謂是針鋒相對。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表明知識就是關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知識,真理就是關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真理,知識不可能是普遍必然性的判斷。真理與謬誤可以相互轉換,真理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現(xiàn)實世界在變,真理必須跟著實際走,永恒真理只是一個幻相。我相信,的變革性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得到準確的傳達,就一定會使學生耳目一新。

第二,原著是爭辯性的著作。是在與傳統(tǒng)思想進行激烈爭辯的過程中產生的,上至古希臘的哲學家,如柏拉圖,下至馬克思同時代的哲學家,如施蒂納、費爾巴哈,馬克思批駁過的哲學家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梢赃@樣說,基本上的每一個觀點都是有的放矢的產物,都是先有破才有立。因此,如果能在“馬原”課的教學中遵循產生每一條原理的過程進行教學,如讓學生先了解馬克思所批駁的點,再讓學生知道馬克思是怎樣進行反駁的。由于在教學中還原了當年的思想交鋒,所以一定可以為課堂增色不少。

當我們說到經典著作的變革性和爭辯性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引入了產生的歷史語境問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在批判傳統(tǒng)西方形而上學的基礎上產生的。西方形而上學源遠流長,上至柏拉圖,中間有基督教傳統(tǒng),下至康德、黑格爾,可謂是大家輩出,異彩紛呈。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講到的基本原理的時候,如果能夠聯(lián)系起西方哲學史,把基本原理誕生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就必然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的理解。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句話,老人說出來與年輕人說出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其原因無非就是老人是在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之后來說這句話的。中的很多基本原理,看起來似乎平淡無奇,比如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好像沒有任何文化修養(yǎng)和哲學修養(yǎng)的人也弄得明白。但這樣一句話其實在西方文化的豐厚的土壤中產生的,如果我們能簡要地通過哲學史讓學生了解到這句話是如何產生的,也許就可以把其中意味深長、意義深遠的東西傳達一二給他們。因此,在講授一些基本原理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和思想閱歷,那么他們對于肯定就會有更上一層樓的理解。

實際上,注重思想的歷史語境早已被學界公認為進行思想和哲學研究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們常常史論并提,說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哲學就是哲學史,無非就是對思想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背景的高度重視。在高中教育階段,由于學生才開始接觸,知識面不夠寬,理解能力也不高,教師如果能夠讓學生理解每一條原理,并能夠運用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已經達到了教學目的。大學教育則不同,在大學,學生的求知欲強,要求更高,如果在教學中我們能史論結合,傳達出每一條原理之后深厚的文化、思想背景,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綜上所述,無論是原著還是產生的歷史語境,對于教學來說都是豐富的思想資源,不斷的源頭活水。為了方便論述,現(xiàn)在筆者把這種回歸原著,回到歷史語境,在教學中注重思想的來龍去脈的教學方式稱為回溯歷史教學法。

二、回溯歷史教學法是對“馬原”課教師的新要求

回溯歷史教學法要求對的基本原理的來龍去脈有深刻的把握,必然會對承擔這么課的教師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馬原課”教師不但要讀,而且要熟讀,讀透。此外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這在當前編寫的教材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在回到原著的過程中,要深刻地把握好這種有機的聯(lián)系,這有利于在教學中把作為一個整體傳達給學生。對整體的把握還有助于加深教師和學生對的理解。

(二)有一定西方哲學史和相關思想文化知識。由于很多“馬原”課教師不是哲學專業(yè)出身的,沒有得到過較好的哲學訓練,要了解西方哲學史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西方哲學家一直以來僅有兩位,一位是黑格爾,另一位就是馬克思。但實際上,馬克思乃是哲學博士出身,對西方哲學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shù)脑诱摰谋容^,這篇論文體現(xiàn)出了馬克思很深的古典文化修養(yǎng)和哲學素養(yǎng),馬克思實際上也把這種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yǎng)和哲學素養(yǎng)帶進了其他著作中。因此,如果缺少西方哲學的訓練,在回溯歷史教學法中,任課教師就只能迎難而上,補西方哲學史的課。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苛刻的要求,當前的哲學研究者越來越關注馬克思與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的緊密聯(lián)系,在“馬原”課的教學中,這種歷史性聯(lián)系最好能夠被體現(xiàn)出來。此外,西方哲學的產生、發(fā)展離不開它的思想文化北背景,“馬原”教師對此也應該有所了解。

(三)能對原著和相關的西方哲學和思想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原著與西方思想文化固然為“馬原課”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但由于大學生的西方思想文化修養(yǎng)還不夠高,知識面還不夠廣。如果我們不能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就會讓學生云里霧里。對此,筆者目前正在積極的探索之中,希望能盡快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不過一些成功的經驗,讓筆者對回溯歷史教學法充滿了信心。例如講到矛盾的時候,為了說明矛盾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普遍性原理,筆者借鑒了茂名學院唐少蓮副教授的教學經驗,引入了悖論的概念,講授了引發(fā)西方數(shù)學史上三次危機的畢達哥拉斯悖論、貝克萊悖論、羅素悖論,并舉了幾個通俗有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悖論,從而告訴學生:當我們想逃避矛盾,遠離矛盾的時候,我們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悖論之中,這從反面說明了逃避矛盾是不可能的,相當于用數(shù)學中的反證法來證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命題。

總而言之,回溯歷史教學法在“馬原”課的運用中,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訓練他們的哲學思維,同時也能產生間距化和陌生化的效果,增強該課程的生動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3篇

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響著他們心理變化和行為表現(xiàn),如果他們找不到自我,不懂得自愛,無法學會與人相處,如何關愛他人,可能會使他們陷入孤立無助、焦慮痛苦之中,影響了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而論文研究的自愛與他愛正是愛商的主要內容,因此,懂得自愛,學會他愛,是愛商修煉的起點,缺乏愛商修煉,容易產生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這里主要談兩方面的內容。

1.高職學生對現(xiàn)實自我的認知偏差———自卑

高職學生自進入大學起,已被無形地標注為“高考的失利者”,這種標簽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容易造成認知偏差,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忽視了自身的有利條件。因為缺乏“自愛”,找不到自我的他們,敏感多疑,易受傷害,往往遇事優(yōu)柔寡斷,進而錯失良機。

2.高職學生易出現(xiàn)自我評價偏高———嫉妒

高職學生邏輯思維雖已基本確立,辯證思維也有相當發(fā)展,但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膚淺性。部分高職學生過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使其容易產生虛榮心,看不起別人,自我膨脹,一些家長的過分溺愛和袒護,更是令他們產生了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包容心,嚴重損害了個人的身心健康,破壞了正常的人際交往。這點也正是“他愛”缺失的表現(xiàn)。

二、愛商的修煉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愛商能力的檢測,可以提高我們對自身生存意義的認識,如愛的需求,從自愛到他愛,從悅納自我到奉獻他人,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高職院校加強大學生的愛商修煉,由愛引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有助于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喜怒哀樂是人生常態(tài),對高職學生而言,其心理相對不成熟,承受能力較弱,身心健康更容易受劇烈情緒的影響。而長期或過度的自卑、焦慮、抑郁、嫉妒等這些不健康的心理,還將可能導致神經、內分泌等生理功能紊亂。馬克思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苦?!币虼耍呗氃盒T鰪妼W生愛商的修煉,可以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雙重意義。

2.有助于改善人際交往關系

愛商可以將愛造就出一種機會,演變成人生中對自己甚至是對他人所需要的一次機遇?!傲Φ教幊P泻檬拢η诽幊4婧眯摹斌w現(xiàn)的就是最大的奉獻,在愛己愛他中傳愛。親情、友情、愛情,在各種復雜的情感中都離不開自愛與他愛,高職學生的愛商修煉,能夠在沖突、矛盾的情境下,寬容待人調節(jié)好人際交往關系。

三、如何加強高職學生的愛商修煉

(一)自愛:懂愛的伊始

愛自己,老生常談,但真正做到自愛的人又有幾何。懂愛、珍愛,才會感受到人間自有情,世界充滿愛,所以,高職大學生首先要愛自己,學會愛己是一切愛的基礎。

1.找到自己

發(fā)現(xiàn)自我,認清自我,才會有真正的自知、自信,也才會有真正自主的人生。高職學生獨立性較弱,較為依賴父母老師,若他們只會奢望異性之愛、他人之愛,卻不會愛自己。從未愛過自己,就難以養(yǎng)成自愛的習慣,結果在“等他愛”或者“愛他”的過程中,學生的自卑產生了,自信消失了,隨之消失的還有志氣、理想、信念、追求、主見和創(chuàng)造精神。

2.悅納自我

筆者對一句話情有獨鐘:“每個人都是限量版,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睈圩约?,不是一種自私行為,而是一種善待自己的情感。高職學生若能善待自己,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是學會了開始愛自己,當他們擁有了這種愛,意味著他們有能力可以把愛奉獻給別人了。

3.提升自身

對于很多高職學生來說,也許暫時無法幫助他人,但他們可以努力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筆者曾記得在一書中提到:“你只負責精彩,命運自有安排?!碑斎?,任何的進步并非不痛不癢、無需付出,很多時候,大學生就是在失敗和挫折中成長起來。關愛自己,也并非溺愛自己,而是敢于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修正自我,從而提升自身。

(二)他愛:自愛的延續(xù)

1.從人的需求來看

培養(yǎng)愛商,可以提升高職學生對愛的追求、對愛的獲得和對愛的給予。按照馬斯洛理論,人的需求大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如果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作為基本需求,把后面三種作為高級需求,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當學生學會了自愛,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和保障,人的需求從基本需求邁向高級需求,進而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愛自己,同時力所能及地去愛他人,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正是他們由自愛到他愛的轉變和升華。

2.從人的屬性來看

第4篇

論文摘要:高校是進行當代理論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開展多種形式的高校教育活動直接決定理論教育的成敗。但是高校在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中存在許多問題,使得理論教育顯現(xiàn)的十分匿乏。本文是在分析每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傳播選擇路徑,不斷開拓高.校理論教育的領域。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大眾化?!备咝@碚摻逃哂信c高校其他理論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特殊的大眾化方式,是指依靠不同的傳播主體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向大學生解讀理論,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得知,高校理論教育是由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四個方面組成,但是由于每一方面在理論教育中的特性和受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的影響,使理論教育在存在許多不足。

一、高校理論教育中的缺陷

1.不同傳播主體不和諧

教師是高校理論課的首要傳播者,高校的理論教育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傳播,這使得部分老師認為不用像專業(yè)課那樣進行專門的學習,老師簡單的向學生進行單向理論灌輸,忽視了理論的本質內涵和最終目的,沒有形成完善而系統(tǒng)的理論教學,造成廣大學生課上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課后抄襲作業(yè),考試臨時抱佛腳等,嚴重影響了教學成果;理論科研工作者是高校理論教育傳播的間接力量,有部分科研工作者認為,教義理論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與自己的理授馬克思主沒有什么聯(lián)系,自己的工作是科學研究,與課堂教學不存在關聯(lián)。wwW.133229.COm這些認識與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背道而馳,與此同時也就造成了在客觀上造成了理論“教與學、研與教”相脫離。

2.傳播對象對理論缺乏正確認識

大學生是高校理論教育的接受者,高校通過理論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侵人,在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庸俗化、人際關系功利化,導致了大學生思想行為復雜。由此,部分學生認為理論是“假、大、空”的理論,缺乏社會根基,學習理論課只不過是應付學校的學習要求,課程本身并沒有價值意義,使得部分大學生對理論課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了排斥的心理。還有部分同學認為,理論課與自己所學習的專業(yè)和畢業(yè)就業(yè)沒有聯(lián)系,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用之甚少,理論是“虛”的課程。面對每況愈下的學習現(xiàn)象和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何讓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調動學習理論的積極性,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成為推進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

3.傳播內容缺乏實踐性

理論的高度抽象性使得部分教師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從課堂到教材、從教材到到理論、從理論到理論的不良循環(huán)教學活動,造成了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的偏失。不良的教學活動內容嚴重影響了學習理論的熱情,使得部分同學認為,只要我們記憶好,就能背下理論,理論就是理論不具有實踐操作性和生活現(xiàn)實性,“理論二記憶好”。這樣的認識錯誤與理論的基本原理格格不人,嚴重損害了理論的傳播。

4.傳播方式缺乏多樣性

高校在進行理論教育過程中,課堂是首選方式,理論灌輸為必備措施。但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方式和傳播途徑單一仍然是理論教育普遍存在和集中體現(xiàn)的問題。教師依舊是不停的讀教材、不停的寫板書,學生仍然是不停的聽課本、不停的記筆記,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沒有使理論深人到同學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始終停留在課堂教授的教材和筆記。面對信息膨脹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只有不斷更新傳播方式、拓展傳播路徑,高校理論教育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二、更新理論教育的建議

1.“教研結合”

理論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理論課教師是高校理論的不同傳播者,其中科研工作者是側重于理論的維護,他們主要依靠學術論文、科研著作等等傳播理論,是理論教育的間接傳播者,而教師則是通過課堂教授完成理論的直接傳播,是理論教育的實踐者。理論教育科研工作者不但要為馬克主義理論為上,而且還要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相聯(lián)系,多做調查研究,從具體教學活動出發(fā),完成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具有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同時,理論課的教師要轉變“公共課”的思想,教師自身也要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在講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抓住理論教育的特殊性開展科學研究。

2.尊重個性、培養(yǎng)學習理論的主動性

大學生是社會成員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在這個時期接受的教育內容直接影響今后的事業(yè)和生活,同時也是開始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大學生在同齡群體中,他們的精神氣質更富有朝氣和活力、更具有冒險精神,但同時也存在人格不健全、分析能力差、社會閱歷淺等問題。理論課正是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為基礎,教給大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方面要關注當代大學生發(fā)展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需求,不僅要教給學生“是什么、為什么”,更要教給學生“怎么辦”“授之以魚”,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培養(yǎng)大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既要堅持基本原理的嚴肅性和抽象性,又要增加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如分析時事新聞、巧用成語典例等等,使枯燥的教材和生硬的原理變得具有“趣味性”,誘發(fā)大學生學習理論的熱情。

3.以原理和社會現(xiàn)象為基點,構建多層次、立體式的傳播內容

我國高校理論課的講授是從教材出發(fā)、由理論到理論,前提仍以原理的灌輸,這樣必然造成理論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而成為空中樓閣,但恩格斯早就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社會實踐是理論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是大學生實踐理論最大的舞臺。在堅持理論課堂灌輸?shù)耐瑫r,也要不斷踐行理論。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這個時期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為大學生踐行理論提供了具體且生動的社會素材。由此傳播的內容要以理論為基點,以社會實際生活為背景,充分發(fā)揮理論課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分析社會現(xiàn)象,講授過程中要深人淺出,從而進一步形成一套科學而系統(tǒng)的理論教學內容。這要求教師在教授理論課是時候,應當結合當前的社會現(xiàn)象,如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yè)、城鄉(xiāng)差異等等,使高深莫測的理論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中,不斷更新理論的傳播內容,使高校理論教育青春永駐。

第5篇

關鍵詞 生態(tài)倫理 生態(tài)倫理教育 內涵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04

Connotation of College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CHENG Wenqin

Abstract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to ethical guidelines aimed at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ithin the ecological ethics, and peopl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nsciously seek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front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wareness training stud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from the start, the key and core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studied.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connotation

1 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起點:生態(tài)文明理念教育

高校生態(tài)倫理教育應該首先要樹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①生態(tài)文明理念旨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理念決定著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態(tài)度,支配著人們具體的實踐活動。生態(tài)倫理教育在生態(tài)倫理教育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起點。生態(tài)文明理念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1 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主張的是在促進人類生命體繁衍的基礎上,也要尊重自然界其它生命體,進而實現(xiàn)自然界所有生命體共同繁衍生息。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既反對自然中心論,即將自然界奉為至高無上的神,人類只能消極地聽命于自然,也反對人類中心論,即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中心,主宰著其它生命體的存在和發(fā)展。人類與其他生命體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超越自然,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與發(fā)展。因此,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觀教育,使大學生真正理解人類與其它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生命共同體,進而在實踐活動中尊重自然,最終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2 順應自然的共同發(fā)展觀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順應自然的共同發(fā)展觀教育。人們順應自然并不是指人們在自然界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只能被動地受制于自然,完全受自然界的支配。人們在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可以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條件,使自然界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fā)展。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類就通過實踐不斷地將自然界納入人的生產和生活系統(tǒng)??梢哉f,對人類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自然界,是人類活動即實踐自身創(chuàng)造的,是活生生的,與人類社會不可分離,已經融為一體。雖然自然界先于人類社會而存在,具有“優(yōu)先地位”,但在馬克思看來,在人的實踐活動之外的,與人分離的、抽象的、孤立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相當于是無。自然界并不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之外,而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之中,人類通過實踐不斷地改造自然,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順應自然的共同發(fā)展觀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共同發(fā)展的關系,促使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共同發(fā)展。

1.3 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平等觀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學生進行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平等觀教育。生態(tài)平等觀是指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體都有利用生態(tài)資源的權利以及承擔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義務。所有生命體都享有利用生態(tài)資源的權利主要是指同一國家或地區(qū)的人們或不同國家之間的人們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人類生命體與其它生命體之間都應該平等地利用資源。發(fā)達國家的人們不能為了自身的發(fā)展而損害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當代人不能為了經濟發(fā)展而損害后代人的利益,人類生命體不能為了自身種類的發(fā)展而影響其它物種的發(fā)展。簡言之,不同時空的所有的生命體都應該共同享受生態(tài)資源,共同發(fā)展。人類在促進自身發(fā)展的同時要尊重和維護其它物種的利益,實現(xiàn)人類與其它物種的共同發(fā)展。因此,高校通過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平等觀教育,有利于學生樹立一種平等地享有生態(tài)利益與平等地承擔生態(tài)責任的意識,使人類與其它生命體、當代人與后代人形成一種共生共榮的和諧關系,真正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共同發(fā)展。

2 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關鍵:生態(tài)行為規(guī)范教育

生態(tài)文明理念教育是為了將生態(tài)倫理內化為社會成員的道德律,而生態(tài)行為規(guī)范教育是為了將生態(tài)倫理外化為社會成員的實踐活動,通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真正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梢?,生態(tài)行為規(guī)范教育是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關鍵所在。生產和消費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tài)行為規(guī)范教育首先應該從這兩方面著手。

2.1 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觀教育

生產活動是由投入與產出兩部分構成的,其中投入包括勞動者以及生產資料的投入,產出則包括產品以及廢棄物。生產活動過程作為勞動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②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就在不斷地消耗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而產品則作為生活資料或生產資料進入消費過程作為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不同的是個人消費產生的消費者本身,生產消費則產生與消費者不同的產品。而廢棄物要么重新作為新資源進入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或作為廢棄物的形式回到自然界??梢?,生產活動是從兩方面,即從自然界拿走資源用于生產和生活,或者在生產和生活中將廢棄物排放到自然來影響自然界。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應該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減少對自然的索取,通過循環(huán)利用資源來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因此,人類在生產過程中應該采取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模式,即“把原來‘資源―產品―廢棄物流回大自然’的單一過程,改變?yōu)椤Y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huán)反饋式流程?!雹酆喲灾?,人類要采取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模式,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2.2 科學消費觀教育

個人消費的產物是消費者本身及廢棄物。個人消費主要是從兩方面來影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一是消費的廢棄物或作為新資源重新進入生產過程,亦或以廢棄物的形式回到自然界。二是消費通過生產需要再影響生產過程。消費直接是生產,“因為消費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chuàng)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瓫]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雹芤话銇碚f,合理的需要是有利于激勵人們不斷創(chuàng)新生產,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商品經濟產生之初,人們獲得商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在消費社會,使用價值鏈與價值鏈出現(xiàn)了背離,人們追逐的不是物品的有用性本身,而是物品所反映的社會關系。商品已成為社會價值符號,成為一套話語系統(tǒng),像奢侈品就成為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征。這種“欲望消費”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加劇了生態(tài)危機。同時,“欲望消費”也使人類越來越依附于消費行為,并且“以享樂為人生終極目的,就背離了自己的自然本性,人就會異化為被貪婪物欲所支配的奴隸”,⑤這使人日益降低為與其它生物無異的物質力量。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科學消費觀教育,使大學生從“異化消費”中,從對物質的過分貪婪和占有中解放出來,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3 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核心:生態(tài)信仰教育

生態(tài)信仰是指人們?yōu)榱巳祟愖陨淼挠览m(xù)發(fā)展,在思想上極其推崇自然環(huán)境,并且在行動中時刻以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天藍、地綠、水凈當作檢驗自己行為是非善惡的標準,以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生態(tài)信仰是支撐人類生態(tài)道德生活的基石,是人類生態(tài)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力,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類生態(tài)道德觀念和行為的范圍、層次和方式。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進行生態(tài)信仰教育,生態(tài)信仰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3.1 生態(tài)情感教育

高校生態(tài)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引導大學生要相信自然,接受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與其它生命體一樣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相信人類與自然界可以和諧相處;二是引導大學生要尊崇自然,相信自然會給人類帶來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活環(huán)境,期望自然給人類帶來幸福;三是要使大學生學會愛自然、愛生命,將自身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生態(tài)情感教育應該使人類學會將自己的愛傾注到自然之中,傾注到生命之中,要感恩自然給賦予人類的一切,最后在愛自然、愛生命的基礎上升華為一種生態(tài)信仰。把樹立生態(tài)信仰當作一種美德來培養(yǎng),而內在于德性的生態(tài)信仰對人的生態(tài)行為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一旦形成了這種美德就會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與物上,行為上就表現(xiàn)為由原先自發(fā)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變?yōu)樽杂X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最終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2 人的發(fā)展教育

生態(tài)信仰對大學生的人格的建構有著提升的作用,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是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目的所在。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不可否認是主動的一方,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且通過實踐改變自然條件使自然界朝著有利于人類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當前的生態(tài)危機表面上是人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對資源的掠奪,實質上是人的欲望的無限膨脹,妄圖占有、征服自然。而人的欲望的泛濫本質上是人的內在尺度的畸形變化,是人的異化。人的異化表現(xiàn)為作為人的類本質的勞動的異化,即人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勞動作為人的本質活動,不僅生產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及人與人的各種關系,而且還為人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由于勞動的異化,“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⑥使人漸漸喪失了自己的類本質,不再成為其人。由于勞動的異化、人的異化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危機,而作為人與人關系的反映和縮影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就不和諧。當人與人的關系呈現(xiàn)一種平等、和諧的狀態(tài)時,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和諧,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共同發(fā)展。 因此,要真正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緩解生態(tài)危機,人的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人的內在尺度的完善是根本的途徑。高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人的發(fā)展教育,使人達到對人的類本質的真正占有,實現(xiàn)向自身的復歸,即實現(xiàn)“人―非人―人”的轉變。簡言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人的發(fā)展教育,就是使人在自我完善中尋求人與自然的共同發(fā)展。

注釋

①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②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③ 肖安寶.資源創(chuàng)造論:新時代的資源哲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204.

④ 馬克思.資本論(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

第6篇

論文摘要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是活躍于大學生群體中的一種不可消除客觀存在的群體,加強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和引導對改進和創(chuàng)新大學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通過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的探析,提出了幾條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夠改善大學生管理工作。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念逐漸多元化。朝氣蓬勃的大學生群體也會因各種需要和心理傾向而結成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非正式群體。這里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是指除團學組織外,大學生中實際存在的,純粹由大學生自發(fā)形成的集合體,是無正式規(guī)定下學生自發(fā)而形成的群體。

1 形成原因

雖然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有自發(fā)性,但是其形成和產生不是盲目隨意的,他是大學生主觀心理因素的誘發(fā)和外界的社會客觀條件催化而形成的產物。具體原因總結如下:

1.1 大學生的主觀心理因素

(1)孤獨和寂寞是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產生的心理基礎。在知識經濟充斥的社會,“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口號唱響的時代,大多數(shù)學生已遠離家鄉(xiāng),踏上大學求學之路,進入陌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已經習慣了在父母呵護下成長的“小公主”、“小太陽”們不得不獨立生活和學習,這樣他們自然會產生孤獨感和寂寞感。而大學的班委、團委等這種正式群體管理相對嚴格和規(guī)范并且有較大的約束力,無法滿足大學生釋放孤獨和寂寞的需要,他們?yōu)榱藢で蟾星榧耐斜銜园l(fā)形成非正式群。

(2)興趣與愛好的需要。現(xiàn)代大學生面對激烈殘酷的社會競爭,已不僅僅滿足于專門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他們積極拓寬視野,主動尋求興趣點并極力想完善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因此,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學就會自發(fā)組織一些小團體活動,即所謂的興趣學習小組,如舞蹈協(xié)會,書法協(xié)會等。這種以興趣愛好為中心的非正式群體便會油然而生。

(3)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大學階段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而且大學生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較高,因此他們會積極尋求自我實現(xiàn)和渴望自尊,僅僅依靠大學中存在的正式群體是無法滿足他們渴望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的。大學生通過參加不同性質和類型的非正式群體來認識自我,保護自尊,升華自己,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因此,大學中的某些非正式群體就成為那些渴望自尊與尋求自我實現(xiàn)的學生的“棲息地”和“家園”。

(4)價值觀的一致性和群體成員的共同利益。還沒有完全踏入社會的大學生所受教育,生活實踐及閱歷基本相當,很容易在認識上產生認同感,價值觀和人生觀也有一致性,而且他們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生活閱歷和共同的利益,他們容易溝通,感情深厚,有一見如故之感。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思想從來都是與人的本質、需要和社會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梢?,共同利益是維系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重要子因素。

1.2 社會客觀因素

首先,當代大學生處于社會主義改革和轉型期,中西思想相互融合和碰撞,所以多元文化必然給大學生帶來影響,使大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而且緊跟時代先聲。在這種現(xiàn)實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不免覺得正式群體太具約束力和規(guī)范性,所以他們就會自發(fā)形成一些滿足自己需要的非正式群體。其次,隨著網絡技術,傳媒技術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大學生認識和交往渠道多元化,為形成非正式群體提供了便利。再次,社會競爭和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促使大學生主動的尋求社會化,通過非正式群體來發(fā)展和提升自己,而大學相對寬松的教育教學體制和管理體制也催化和促進了非正式群體的形成。

2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和引導策略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與大學生正式群體共存,共同影響和制約著高校教育管理活動和教育教學質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辯證法的觀點正確的認識和對待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適時加強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和引導。

2.1 正確認識,重視影響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出現(xiàn)和存在是一種客觀必然現(xiàn)象,是對大學生正式群體的一種有益補充,它的存在有其積極合理性。滿足了大學生求知與好奇的需要,可以學到在正式組織中某些無法學到的東西,正確加以引導就會有利于大學生正式群體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大學生之間迅速敏捷傳遞信息等。所以,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接受其存在,正確認識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原因,性質和類型,了解和掌握其運行機制和基本狀況,科學地將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納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而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小幫派”,“小團伙”對其嚴厲打擊,堅決禁止和非法取締。

2.2 區(qū)別對待,藝術引導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中要做到區(qū)別對待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群體,采取恰當有效的管理策略,注意引導和管理藝術。首先,對于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要給予保護,鼓勵和支持。如有積極意義的娛樂興趣型的非正式群體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保護大學生興趣的多樣性和愛好的廣泛性。有科學價值的學術研究型的非正式群體也要以資鼓勵,予以表揚,喚醒和提高大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其次,對中間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要堅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如網絡虛擬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引導和管理時注意發(fā)揮其傳遞信息迅速快捷和信息溝通量大,時間跨度大,范圍廣的積極功能,同時又要注意克服在傳播信息中的虛擬性,不現(xiàn)實性,以及小道消息和不健康信息的傳播等負面影響。再次,對消極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要嚴肅處理,堅決予以解散和取締。

2.3 重視“核心”,以點帶面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中會自然形成“核心”人物,這些“核心”人物一般綜合素質和活動能力較強,對非正式群體具有較大的感召力,同時對非正式群體的目標實現(xiàn)和群體成員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也是無容置疑,無可厚非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高度重視“核心”人物的管理教育,以點帶面。具體從以下幾方面管理和導控:

首先,注意加強學生干部的教育和培養(yǎng),提高學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使非正式群體成員自覺的服從和信任學生干部的領導。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加強對“核心”人物的思想教育與引導。對思想品德良好,活動能力較強的“核心”人物要動之以情,進行有效的思想溝通和說服教育。引導其主動號召非正式群體其他成員服從學校管理者的領導。再次,高校管理者和班干部要多參加小團體活動,積極主動的了解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運行機制和規(guī)律,并與非正式群體成員積極溝通,與重要成員維系良好的關系。

2.4 加強聯(lián)系,利導轉化

非正式群體的功能和作用滲透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和班干部在教育管理中要調整和改變非正式群體中與社會要求和正式群體規(guī)范制度不一致的部分,盡可能協(xié)調二者利益,做好非正式群體向正式群體的轉化工作。對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和積極影響,賦予更高的存在價值和意義。比如,將非正式群體公開化,提供其與正式群體相同的條件或待遇;將非正式群體與相類似的正式群體合并等。

2.5 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豐富活動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和正確的輿論環(huán)境。在大學校園中要積極開展健康活潑,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這種活動不僅可以很好的滿足大學生的各種需要,彌補正式群體的不足,還可以將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吸引到正式群體的活動中去,減少非正式群體的消極性和破壞性,增加正式群體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開展積極向上,風味有趣,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既然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既是一種實然,那么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從事其管理工作是要用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認識,但是也要注意發(fā)揮管理者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大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門藝術,所以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科學指導,藝術領導,人文化管理。

參考文獻

[1]陳濤,崔德明.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分類管理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第7篇

摘 要 在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以強大的信息傳播力量,正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互聯(lián)網是一個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參與的互動平臺,不僅引起了教育方式的歷史性變革,對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網絡體育資訊的傳播還影響著天津大學生體育參與行為。網絡體育資訊傳播媒介給受眾提供了網絡討論、互動區(qū),網絡體育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更為另一種體育參與意見表達提供了新興場域。大學生利用網絡這樣的傳播工具和表達方式從網絡傳播媒介中獲取體育資訊,利用網絡參與體育的行為。本文欲探討天津大學生的網絡體育資訊接觸行為與體育參與的關聯(lián)性。

關鍵詞 網絡體育資訊傳播 天津大學生 體育參與 影響

在本研究中,以“每周”接觸網絡體育資訊的時間來分析天津大學生平時接觸其媒介體育資訊的時間長短。天津大學生接觸網絡體育資訊的時間劃分為7個時間段:沒有、接觸0.5小時以內、接觸0.5-1小時、接觸1-2小時、接觸2-3小時、接觸3-4小時、接觸4小時以上。

表1顯示,天津市大學生接觸網絡體育運資訊的時間在4小時以上的占30.3%,接觸3-4小時的占19.2%,接觸2-3小時的占10.3%,接觸1-2小時的占10.2%,接觸0.5-1小時的占18.8%,接觸0.5小時以內占9.7%,只有7.4%的大學生在此調查中,沒有接觸過媒介體育資訊。

一、天津大學生網絡體育資訊接觸時間與其體育參與的相關性

我們每個人都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經常會考慮到正在發(fā)生變化的一些現(xiàn)象,并且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更好的適應社會。源源不斷的信息接觸式將直接影響人們行為的改變。對于公眾來說,參與體育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現(xiàn)實的參與,另外一種方式則是網絡參與。

數(shù)據(jù)顯示(表2):天津大學生的網絡體育資訊接觸時間與其體育參與呈顯著相關。說明天津大學生的網絡體育資訊的接觸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體育參與。也就是有可能,大學生接觸網絡體育資訊的時間越長,體育參與活動的時間就越少。

在調查中問及“您認為網絡體育資訊的傳播對您參加體育活動的影響程度”時,被調查的天津市大學生中有44.5%的大學生回答“有變化”,24.5%的大學生回答“變化很大”,可見,媒介體育資訊傳播效果,受到了廣大天津市大學生的認同和好評?;卮稹安恢馈钡恼?.5%,另外有17.7%和3.5%的大學生回答變化不大和沒變化。

調查結果顯示:在本研究中,天津市大學生的網絡體育資訊接觸對天津大學生參與體育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體育資訊傳播對天津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影響程度,可直接反映出網絡對體育資訊的傳播效果。

網絡體育資訊接觸行為使天津大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有了更加深刻的變化,愿意通過參加體育活動多角度、多方面來鍛煉和完善自己。年輕的大學生群體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大學生這樣反映了天津大學生具備理智的心態(tài)和良好的素質。

二、網絡體育資訊傳播對天津大學生體育參與的影響闡述

傳播效果可以分為不同層面。根據(jù)學者們大體一致的看法,傳播效果依其發(fā)生的邏輯順序或表現(xiàn)階段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們的知覺和記憶系統(tǒng),引起人們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構成的變化,屬于認知層面的效果;作用于人們的觀念或價值體系而引起情緒或感情的變化,屬于心理和態(tài)度層面上的效果;這些變化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xiàn)出來,即成為行動層面上的效果。從認知到態(tài)度再到行動,是一個效果的累積、深化和擴大的過程。 傳播效果是體育傳播的最終目的,它表現(xiàn)在:體育信息傳播速度、范圍與效力、體育信息共享的程度、傳播過程中體育信息的失真度、接收者的認同性、接收者合理的情緒反應與行為的轉變。

網絡體育資訊傳播對于天津市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它對個人社會化的影響上,網絡傳播媒介通過體育資訊傳輸強化或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是社會化重要因素。有關競技運動的信息,有震撼人心、令人陶醉和神往的變化,是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信息,所以傳播效果極佳。網絡媒介的先進傳播技術,特別是一些大型體育賽事這樣受世界矚目的世界性大型運動會的資訊傳播,競技運動自身內容十分感人、加之媒介的制作的真實、準確??陀^、生動以及傳播技巧的運用,其就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傳播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特定的內容傳遞給受傳者,引起受傳者的注意、興趣、記憶并影響其參與行為,網絡體育資訊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有利于大學生在短期內的新的行為模式。當人們由于某種原因對媒介描述的人物產生認同時,這種認同就會促使他們在各種情況下模仿其行為,這在社會化進程中的大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著我們主要在其中活動的精神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網絡體育資訊傳播對天津市大學生體育參與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在當今社會,媒介體育資訊傳播是具有權威的信息提供機構,能夠及時地向社會和廣大學生提供描繪反映體育界各類信息內容,以新聞報道、人物論壇和其它不同形勢,豐富多彩,靈活多樣方式進行傳播和教育。這就促使大學生通過網絡媒介體育資訊的接觸和認知媒介體育資訊的基本內涵,在接觸和認知網絡體育資訊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他們自己的體育參與行為―網絡體育參與行為。

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網絡體育資訊傳播媒介給天津大學生提供了體育參與的空間,大學生的網絡體育資訊的接觸行為對其體育參與發(fā)揮著積極引導和影響作用。

三、建議

首先,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幫助受眾對體育知識、體育信息、體育精神能夠正確的分析、理解和認知,使其在體育參與中能夠發(fā)揮、提高、完善自我,體現(xiàn)人生價值。其次,應在網絡傳播體育資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以改進,努力提高網絡傳播效果。充分發(fā)揮媒介傳播的綜合功能,促進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 羅春,網絡傳播與傳播效果理論[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 鄧一銘.體育傳播的基本組成和模式[J].貴州體育科技.1998(1):13.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2.

[4]吳麗娟.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動機分析及引導[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6(第15卷2期).

第8篇

【論文關鍵詞】全面發(fā)展;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本世紀前20年,是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機遇期,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是人才。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shù)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shù)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备叩葘W校擔負著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任務,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們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現(xiàn)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盡快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順利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而,如何實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眾多教育工作者殫精竭慮的事情,筆者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同時也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對人的認識,尤其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認識,是我們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科學內涵

在探討“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命題之前,首先要解決“人是什么”的問題。從古希臘的普羅泰戈拉到近代的費爾巴哈等一大批思想家都試圖對這一問題做出合乎邏輯的解釋,但他們都把“人”扔到人生活的社會之外去理解,因此,“人”在他們那里是一個看不見的抽象物。WWw.133229.CoM只有在馬克思那里,“人”才真正顯露其面目,“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倍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币虼?,人的本質不是抽象的,而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歷史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會的,而這一切,都應在人的實踐中得到理解。也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人的全面發(fā)展才具有有效性。由此,也才能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科學內涵有著比較科學的把握。

1.人的全面發(fā)展表現(xiàn)為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边@里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人的勞動。正是勞動使人從動物界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本質和存在的根據(jù)。因此,人的發(fā)展首先是人的勞動能力的發(fā)展。也正是勞動“使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fā)展和改造著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睆闹?,可以這么認為,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核心。

2.人的全面發(fā)展表現(xiàn)為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因為人的本質在現(xiàn)實性上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人的發(fā)展也必然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誠如馬克思指出:“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边@也表明,人的全面發(fā)展不僅是個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且表現(xiàn)人類的全面發(fā)展。

3.人的全面發(fā)展表現(xiàn)為人的自由個性的發(fā)展。人是現(xiàn)實的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彼v的人并不是棲息在社會之外的抽象的“類”和“種”,而是從事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的個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全面發(fā)展必然要落實在每個人的自由個性的發(fā)展。人的個性是現(xiàn)實的個人在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特異性,這種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個人活動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審視下的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誤區(qū)

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時代的任務和主題。時代的任務和主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主題,因而重新審視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在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審視下,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誤區(qū)。

1.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上:以遠期目標代替階段性目標,造成目標的高不可攀與遠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指教育者根據(jù)社會的要求與人的發(fā)展要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一定時期內所達到的預期結果。由于我國長期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思想教育目標也要求高度的保持一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常常以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所代替,按照以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所要的要求來實施任務。這樣目標的設定沒有結合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思想認識、身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與階段性特征,使得目標高不可攀,人們失去信心。

2.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與歸屬上:片面強調個人的社會價值,過分強調其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中心工作的服務保證作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中無人”,使得工具性價值發(fā)揮到極致,忽視其目的性價值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個體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由于受我國傳統(tǒng)的、片面的社會本位主義的影響,在教育中,存在著把個人的社會價值與人的自我價值人為的對立起來,片面強調社會價值,忽視甚至否定個人的自我價值。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體主義片面理解為反個性、反個人利益的整體主義,甚至貶斥個人欲望、利益、自由。這種過分強調集體、社會、組織,淡化了個人;強化了個體的人身依附關系,抑制了個人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

3.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上:不恰當突出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育對象過于客體化。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教育者為惟一主體,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為教育者的活動方式,忽視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忽視個人的物質化、精神化的需求,把受教育者僅僅視為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客體,使思想政治教活動內容的選擇是單純取決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受教育者成為沒有獨特能動性、缺乏創(chuàng)造自為性的“自然動物”。受教育者的過于客體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發(fā)揮其疏導人心理、激發(fā)人的內在積極性的功能,嚴重地挫傷受教育者的積極性。

4.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內容確定上:只重視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內容過于狹隘,陳舊。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其核心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倫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幾十年一貫制,教育周期長、信息量少,基本上是一種按部就班的循環(huán)教育。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們普遍關注科學知識的學習積累,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德育功能的發(fā)揮,忽視其智育功能,使其內容空洞化。同樣,高校學生正處于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轉折的關鍵時期,相對大學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賦予學生更為強烈的成熟追求,進而也使得他們對于自身個性人格品德的形成,產生了極為強烈的渴望心理。然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養(yǎng)聽話、服從、謙恭、克制和無私的形象。因此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利于社會的大學的安全穩(wěn)定,卻容易扼殺人的進取心和創(chuàng)新能力,壓抑個人的發(fā)展。

5.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實施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輸方式,途徑單一。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被僅僅歸附為“傳道”即以強制灌輸為中心。灌輸教育方法指向性十分明顯,即向大學生灌輸社會意識形態(tài)、指導思想、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這些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會、階級培養(yǎng)人的手段。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再加上說服教育法運用不當,自然會引起學生對教育內容與教育行為的排斥,必然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削弱。

三、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為指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奠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石。當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工作要創(chuàng)新。要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努力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人的自我價值中的高層次需要,只有努力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極大地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使人更好的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有價值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良好氛圍,為個人的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為每個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fā)展提供廣闊舞臺。

2.方式要得當。多樣性、互動性的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實質上是追求個體生命自然而和諧地發(fā)展,促使受教育者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要改變過去那種居高臨下,我講你聽的傳統(tǒng)做法,更多地采用民主討論的方法、平等交流的方法、寓教于樂、寓教于文之中,增強現(xiàn)實感、親切感、吸引受教育者積極參與,讓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唱主角。

3.結合要緊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想結合;堅持思想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特別是教育與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光靠正面灌輸是不夠的,必須結合運用管理手段,以保證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施。思想教育工作為管理工作提供思想基礎和輿論支持,而管理工作又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證、法律支持,二者統(tǒng)一于管理系統(tǒng)之中,共同推進目標的實現(xiàn)。

97超碰97资源在线|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成人高清av在线| 国产特级黄色片免费看| 操你啦夜夜操狠狠躁天天爽|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不卡| 国产av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人| 丰满少妇亚洲中文字幕| 人妖系列中文字幕欧美系列| 亚洲码欧洲码一二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一区|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69| 日韩三级在线观看av| 国产又爽又乱的视频在线| 91超碰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日本免费观看一区久久| 国产黄片a三级久久久久久| 男人午夜影视在线观看|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黑人| 高潮的毛片激情久久精品|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麻豆网| 亚洲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成年人性生活一级视品|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欧美午夜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97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婷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日本在线区一区二| 日本岛国大片在线视频| 很黄无遮挡在线免费网站| 日韩夫妻性生活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搜索|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综合| 日本欧美国产污黄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女人的天堂亚洲的天堂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