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4-06 18:40:3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中西方教育差異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論文關鍵詞:中西教育,體制,特點,差異
近年來中國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知識就是第一生產(chǎn)力,社會各界對知識經(jīng)濟的發(fā)展高度重視,對高素質(zhì)、高學歷的人才需求急速提高,有人說未來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yǎng)是和國家的教育體制、學校的教育方式、教學質(zhì)量密不可分的。
對比中西方教育體制,客觀上看各有所長,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在大力弘揚東方教育思想精髓的同時,對西方教育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從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來看,在中國大學老師“吃的是鐵飯碗”,競爭機制不強,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被動授課。在西方,聘任教授是可以被校方辭退的,受聘者需要和校方簽訂應聘合同并接受校方考核,如果不合格就會被校方辭退。教師退休后也有被學校重新招聘的,這些老師不拿工資,他們只拿講課費,西方對教師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國更能充分調(diào)動教師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加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同時也對進一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從設置授課內(nèi)容的側(cè)重點來看,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及應用性的能力培養(yǎng)上,例如在結(jié)束一門課程時,學生如果沒有對該門課程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想中西教育,那么最多只能拿基礎學分。教師布置作業(yè)也只是給出大的方向,至于如何解決,則由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實踐來完成。而我國在授課內(nèi)容設置上往往是填鴨式的教育,學生死記硬背,思維模式相比而言固定僵化,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授課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對基礎性的內(nèi)容掌握比較牢靠,但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國社會目前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的源頭之一,應引起高度重視。
從考試內(nèi)容的設置來看,對于同樣一個知識點的考試,中西方考試內(nèi)容的設置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歷史課成吉思汗歷史知識的考試,我國的考試內(nèi)容常常是成吉思汗生于××××年,死于××××年,學生掌握的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對于非專業(yè)研究者而言意義不大。而西方的設置則要靈活很多,本人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則題目:請說說你對成吉思汗的看法論文開題報告??瓷先ヒ粋€很不起眼的題目,有學生是這樣作答的:“如果沒有成吉思汗,就不會有蒙古帝國,沒有蒙古帝國,東方先進的文化科技就不會傳入歐洲,他讓歐洲陳腐的騎士不堪一擊,喚醒了歐洲的文藝復興,使歐洲開始了空前的技術、貿(mào)易、軍事和思想革命。”同樣的考點,學生的作答卻體現(xiàn)了各自教育的特點。
從中西方大學生的培養(yǎng)方式上看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首先,在西方,學生在進入大學的時候沒并有區(qū)分專業(yè),所學課程都是公共課,然后各個專業(yè)便會派出其最好的老師講自己專業(yè)的經(jīng)典課,以供學生選擇。而在我國,大學生在進校的時候無論自己是否喜歡,就已經(jīng)選擇了自己的專業(y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西方的學生較多的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或者變更專業(yè),即使基礎不如中國學生,但是由于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會在專研過程中主動彌補。而中國學生似乎基礎打得較為牢靠,但是對所學專業(yè)是一種被動的接受,這也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能力不如西方學生原因之一。其次,西方大學生需要將學習和工作相結(jié)合,學生可以半工半讀,工作一個學期后要交技術報告,而如果應聘不到工作就算沒完成任務,這樣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上述兩點決定了西方學生與中國學生相比在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上更強。第三,西方大學采取的寬進嚴出的教育模式,即進大學容易,但是如果在校期間不能達到學校教學要求,要拿到畢業(yè)證書是很難的,反觀我國目前是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每年高考“萬人爭過獨木橋”目的就是要進一所好的大學,而一旦進入了大學學習中西教育,部分學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不思進取,學校也沒有采取更為嚴格的考核標準,總之只要能進來,出去就容易,不光大學,就連碩士也一樣,博士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批量生產(chǎn)。
從上述中西方教育制度對比情況來看,我們中國的大學教育就目前來說還存在著很多的弊端,特別是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像一個“磨具”造出來的,缺乏自己的思想,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待提高,體現(xiàn)在進入社會以后,整個社會的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科學邏輯性不夠,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比爾蓋茨在中國也許不是一個好的學生,因為他中途輟學,在中國叫“不務正業(yè)”,也許他的成功正是由于選擇了自己所熱愛的研究領域,學校培養(yǎng)了他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讓他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因為在西方這樣的教育土壤的培育下,成就了比爾蓋茨的成功,這也是在教育體制上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取長補短,使我們中國的教育理念、教育觀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能跟上時展的要求,尊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更快、更好的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
[2]錢穆.文化與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62.
[3]王蘋劉文捷中西思維差異與大學英語寫作[J]《外語界》,2001(5)
論文摘要:中西方教育在課堂提問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差異。以課堂提I-’1為研究中心,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比較了中西方課堂提問中引導方式、評價方式、問題指向和側(cè)重點、學生自由度、安全度以及學習效果等存在的差異,并提出這主要是由于中西文化、教學理念、考評體制、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也就是說.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溝通師生思想的橋梁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中西方中小學在課堂提問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差異.帶著學習探討精神,筆者試著對這些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并探究產(chǎn)生這些差異的原因.以期提高教學提問技藝。
l中西方課堂教育提問差異比較
1.1從教師角度看
(1)提問的引導方式不同中國中小學里課堂提問有時成為了一種形式.一個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而已教師的引導更多的是對問題和知識的引導.缺乏人性化的提問.引導方式往往生硬死板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雖有所改善.但同時又出現(xiàn)了另一個極端.教師采用的過度開放的“放羊”方式.提問學生時.持著“你們怎么想就怎么答”的態(tài)度。而忽略對學生正確、必要的引導而西方教育者引導的是“思考”.而非知識本身。當學生回答得不盡人意或者干脆對所提問題一無所知的時候.西方中小學教師當然不會馬上把正確答案拋給學生.而會采取一些措施來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下去.直到讓學生自己思考回答正確或者回到正確的方向上來為止
(21對提問結(jié)果的評價方式不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它是作用在學生身上的一架“助推器”由于中小學生年齡都比較?。⒆觽冞€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對其人格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當今中國大多數(shù)中小學教師對學生的的評價依然以問題的“唯一答案”的來衡量“對”與“錯”.只追求唯一答案.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普遍缺少鼓勵性語言.總是“以批評為主.以鼓勵為輔”.或者愛與其他學生的回答相比較來評價學生這樣做容易挫傷學生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這一點上.西方國家則重視孩子自尊心的養(yǎng)成.注重發(fā)現(xiàn)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他們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以鼓勵為主.極大地提升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避免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3)提問的指向性和側(cè)重點不同。中國中小學課堂提問的指向較明確.一般是提問前一天所學書本知識.或者關于將要學的知識.內(nèi)容比較局限.往往針對某一具體知識點發(fā)問但由于中國中小學課堂提問側(cè)重點傾向于知識和書本本身.課堂氣氛比較枯燥而西方中小學課堂提問指向性較模糊,不太明確,喜歡繞彎子。學生可以漫無邊際地談論自己的見解看法.問題不局限正確答案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精神。提問的內(nèi)容側(cè)重于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的運用.不局限書本知識學生思想能活躍起來.課堂氣氛較熱烈。
1.2從學生角度看
(1)提問活動中學生的自由度不同。所謂“自由”.不是說讓教師對學生放任不管.課堂上的自由是一種相對的自由.好的課堂氣氛.應該給予學生相對的自由度中國的學生從小學感受到的自由度就是極其有限的。在我國的中小學課堂上,教師占據(jù)了主體地位.學生只有盲目地“跟著走”的份在老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們必須抓緊時間去思考.然后被動地等待老師的“點兵點將”即便是學生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也未必會被老師叫到,某種程度上傷害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而向來各方面自由度都很高的西方國家.他們的學生往往能夠自由回答問題.甚至自由提問學生上課是否積極提問是西方教學衡量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是否勤于思考的標準之一。
(2)提問給學生帶來的安全度不同。安全度.這里尤其是指學生課堂心理安全度.它嚴重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在課堂上.當老師提問時.中西方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安全的狀況也是不同的受到過中小學教育的中國學生不難感受到.我國的一些課堂有似“戰(zhàn)場”當老師講課時.學生心理安全度還算高:一旦老師準備發(fā)問.學生們立刻神經(jīng)緊張.生怕老師“盯上”自己.擔心回答出錯和老師的嚴厲指責。當然.也有另一種情形,即學生知道問題答案的時候.他們就會很坦然地坐在那里等待提問.甚至是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而西方國家中小學課堂教師很少提出記憶性的、知識性的問題,或生硬地提問。學生一般不會“當眾出丑”.這樣學生們大多數(shù)時間是處于心理安全的狀態(tài)中即便老師想要檢查學生所學效果.也是通過討論或?qū)嵺`這種平和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
(3)提問對學生產(chǎn)生的效果不同。中國中小學課堂提問呈現(xiàn)出高強度、高頻度的特點,這樣使得教學比較有序,效率較高,對學生檢驗效果好.且學生收到的信息量較大:但另一方面,提問過多使得教學手段單一、乏味.學生參與高興度難以提高
西方中小學課堂提問比較“自由渙散”,相對輕松許多,這樣使得學生們參與積極度較高.學生勇于表現(xiàn).課堂氣氛活躍。但另一方面.提問的效率較低學生學習的收獲不“立竿見影”
2中西方中小學課堂提問差異的原因分析
2.1中西文化、教學理念的差異影響提問思維方式
中國文化中的信念和價值取向都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強調(diào)“社會人”。重規(guī)范,講規(guī)矩而西方則強調(diào)以個人為主體.強調(diào)個性的張揚,注重實證經(jīng)驗、邏輯推理,擅長作定量研究在求知學習上強調(diào)求異、求變、開拓、創(chuàng)新。就像傅雷先生說的:“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國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以上兩種方式彼此很難融合交流?!?/p>
中國的教育理念從孔子、墨子、孟子開始,特別是孔孟的有教無類、“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思想影響中國二千多年雖然孔子本人也很注重啟發(fā)引導.然而在我國教育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將儒家思想奉為經(jīng)典,并且將之教條化、神圣化,于是產(chǎn)生了“教育異化”.更多地關注對圣哲思想條文的誦記和傳承.而忽視了對思想認知過程的啟發(fā)引導而西方的教育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對西方二千多年教育思想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又叫做精神助產(chǎn)術.意思即自己雖無知.卻能像助產(chǎn)婆幫人接生那樣.引導別人獲得知識也就是說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方法.真正學習的還得是學生自己。
2.2考試制度及評價制度影響提問指向和側(cè)重
在中國有句俗話:“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蹦壳?,我國依然是實行“一考定乾坤”的考試制度.學生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到了大學,但凡“升學”.都要過關斬將.走過猶如“戰(zhàn)場”的考場。我國的學校除了自修大學外.基本上都是“嚴進寬出”.只要進了學校.想要畢業(yè)是很容易的?;旧系扔谏龑W考試通過了.下一級的畢業(yè)證書也到手了而在西方,只要你選修想學的課程.就可以進入任何學校.它是根據(jù)學生選修課程分班的,沒人知道自己上幾年級.但要畢業(yè).必須每門選修課都考得好分數(shù).也就是“寬進嚴出”西方國家的學校不僅僅是以期末的一次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出勤、課堂參與的情況、每一次作業(yè)和實踐活動都會和學生最終的成績掛鉤
2-3教學組織形式不同導致提問活動效果的差異
教學原本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我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成了主體.學生成了客體.教學雙邊活動變成了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單向活動由于我國人口多.教育經(jīng)費緊張.很多地方的班級教學規(guī)模過大.不利于提問活動的開展.更導致教師無法顧及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相比西方學校.他們的班級規(guī)模則較?。欣趲熒g的互動此外.中國“秧田式”的排座方式.雖然某種程度上利于教學管理.但也束縛了學生間的交往,后排學生不免會有被遺棄的感覺。而西方學生則可以圍坐在一起.老師也在其中.共同探討一個問題,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平等地認真考慮老師發(fā)起的問題.不會覺得問題與己無關而且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學會了聆聽和與人交流.對于答案.大家可以通過討論來獲得認識。
2.4課堂上師生關系不同影響師生對待提問的態(tài)度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結(jié)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tài)度等等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而且是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價值、生命意義的具體體現(xiàn)。
在中國學生心里.老師是絕對的權威.老師說的就是正確的,就是真理。教學的權利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只是灌輸知識的對象,學生的大腦成了裝載知識的容器.只有接受的權利,教學常常是一言堂學生無論課堂上還是私底下.都感到與老師的距離很遠,無法接近,有的甚至還怕老師.畏懼、抵觸與老師平等交流學生不敢質(zhì)疑教師的觀點,教學完全以教師為中心中國的學生也稱“弟子”.這也反映出師生地位的不平等性。
而在西方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老師是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西方學生是知識的探索者.實踐者.課程的參與者.所以有很大的自主權老師的教學態(tài)度是坦誠的.這樣一來.學生絕不會不懂裝懂.不懂的問題就說不知道.或待下次回答。有的老師甚至走出課室去請教其他老師.然后答復學生。他們不會因此感到丟臉.學生也不會因此對他們不尊因為師生都在追求知識真理.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師生間容許在相互尊重的同時平等對話、相互批判,教學相長。
論文摘 要:中西方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作思想的根本差異,形成了中西文學創(chuàng)作在寫景方法上的明顯區(qū)別:西方偏重精確再現(xiàn)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現(xiàn)于人眼而被感覺到的客觀“形象”,主客雙方無須通過審美活動達到某種交流或契合;中國文學注重表現(xiàn)自我所感所識,力圖將景物人格化,追求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文學是人學,以表現(xiàn)人為最高目的。中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在對這一原則達成默契的同時,并沒有漠視寫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意義,人與自然景物的現(xiàn)實關系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受到尊重。只是因為中西方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兩大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而使得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對自然景物的掌握、認知方式,必然貫穿于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形成不同的體系。其中,直接間接地影響作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意識及美學思想,區(qū)別尤為明顯,對寫景在中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種種差異的認識把握都由此而生。
首先,從審美意識上來分析,“寫景”在中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中因?qū)徝酪庾R的不同而在藝術態(tài)勢上呈現(xiàn)不同的走向。
在人對自然景物的審美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西方在審美意識上所表現(xiàn)的基本區(qū)別在于:西方一般總的傾向,往往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景處于相待狀態(tài),主體(人)對客體(景)進行欣賞,因而人與景的雙方事實上處于互相分立和對峙的關系中。中國一般總的傾向則與之有別:主體沒入客體,客體融于主體,人與景的雙方暫忘彼我,達到互相契合的一種和諧默契境界。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等等佳句中描述的都是這樣一種境界,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正是中國藝術的精髓所在。
這種審美意識的差異,取決于中西方美學思想的側(cè)重點不同:中國向來是重表現(xiàn)、抒情、言志,而西方重再現(xiàn)、摹仿、寫實。
正是由于這種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的根本差異,形成了中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在寫景方法上的明顯區(qū)別,從而發(fā)生了藝術態(tài)勢的內(nèi)傾和外傾的兩種走向的分野。大致說來,西方因尚“進取”,而在寫景藝術上表現(xiàn)出一種“浮士德精神”,即多向外探索。這種明顯的外傾態(tài)勢導致了西方寫景藝術上的偏重“描物——描寫(再現(xiàn))外界的自然景物呈現(xiàn)于人眼而被感覺到的客觀“形象”。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對巴黎圣母院的大段大段精確細致的描繪,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中對戰(zhàn)爭場面的嘔心瀝血的雕刻等等,都是西方文學所擅長的寫景方法。而中國因較“安分”而偏于內(nèi)向,總是喜歡到內(nèi)心去搜尋情感的表達方法,故而表現(xiàn)出一種中國文學獨特的“老莊精神”,在寫景藝術上呈現(xiàn)明顯的內(nèi)傾態(tài)勢。它注重“表現(xiàn)”自我所感及所識,也就是情景交融、物我相滲、主客同一的景與人雙方內(nèi)在生命律動的“氣韻”。人與景在審美機制中構成了“雙向同構”關系,自然景物取得了人物感情的同化,因而也產(chǎn)生了情。這里人與景的雙向同構的主導方面是人。一旦無人,情消逝了,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王國維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闡發(fā)的。
其次,從創(chuàng)作思想上來分析,中國文學的寫景目的與西方文學也是不一樣的。中國文學傳統(tǒng)講究:“寫景就是寫我”。景物描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是作為一種主體意識的投射和外化。景與人要求達到主客同構,合為一體。景物總是被心靈化、情態(tài)化、主觀化、審美化,一句話,就是努力將景物因素人格化,所謂“情景交融”成為中國文學中寫景藝術的最高境界。在西方,一向有把景物作為對象進行欣賞的習慣,面對景物,以景物為對象,由“我”觀“物”,而重在寫其眼前所見的景色。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中出現(xiàn)的一種追求很能說明這一問題。與中國文學竭力將景物因素人格化的努力相反,現(xiàn)代派文學努力從景物因素中排除人的因素,如法國“新小說派”,他們寫景,不是使客觀外物與主觀情感相交融合——造成一種境界氛圍,而是竭力將主觀思想、情感、情緒掩藏起來,以攝影機似的冷眼來對待。同樣,在“意象派”詩歌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要求在對待自然景物時做到“絕對精確地呈現(xiàn),不要冗詞贅語”。龐德在給“意象”下定義時說:“一個意象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xiàn)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他認為,在人的觀照下的自然景物本身就是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因此,人的理智和情感與物的理智和情感應始終處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之內(nèi),主客雙方無須通過審美活動達到某種交流或契合。
曾有人說:“西方藝術太象自然,中國藝術太象藝術”,在寫景這個問題上更是如此。中國文學中的寫景藝術,就其“藝術性”而論,與西方相比較,無疑更高、更豐富一些。中國的寫景藝術從來不是消極、被動地只求“再現(xiàn)”自然之美,卻是更多地重在“表現(xiàn)”人與景相默契和對景物之美的領悟,并且積極、主動地致力于大大高出“自然之美”的一種藝術之美的“創(chuàng)造”。
論文關鍵詞:文化語境,翻譯解碼,翻譯方法
文化語境是研究語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語言學范疇之一。多年來國內(nèi)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文化語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guī)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點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黃國文,2001:124)“翻譯是語言交際活動,它取決于聽/讀者從譯文中所獲得的信息。”(奈達,1993:116) 譯者既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nèi)容、意圖、風格等,又要滿足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文讀者的要求。“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張美芳,2001:29)
本文從語境順應論的觀點出發(fā),討論語境順應性在翻譯解讀中的作用,提出譯文語篇連貫的重構過程是譯文讀者尋找文化語境的順應過程,因為文化是由不同層次的內(nèi)容構成的, 翻譯也就是不同文化層次的內(nèi)容的翻譯。在此基礎上用例句說明文化語境在翻譯實踐中的啟示和指導意義圖書館,來說明翻譯是不能脫離有關的文化語境而獨立存在的。
1. 文化語境與翻譯
文化語境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年提出的(參見劉潤清,1999:278-284)。文化語境包括當時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語境是翻譯的基礎,翻譯的本質(zhì)是一定的語境下的跨語言―跨文化―跨思維的交際行為。事實上圖書館,譯者翻譯的是文化語境下的語言。語言本身是不能與其文化語境相分離的。BronisLaw 及 Sapir 的理論認為語言基本上來說應該是扎根于文化的現(xiàn)實中的,沒有語境就不能對語言加以解釋。Franz Boas 曾指出圖書館,語言的形式是由其文化語境的形態(tài)來塑造的。他認為,語言就其本身來說并不是思維的障礙圖書館,并且在語言、文化與思維之間存在著動態(tài)的關系。
同時翻譯也是跨思維的交際行為,在翻譯過程中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對差異的處理方式將直接影響翻譯的準確性及質(zhì)量。從中西思維方式來看圖書館,兩者存在的差異可以用領域依附與無領域依附來說明。這是由 Witkin 提出的。表現(xiàn)在認知領域的差別可能是在思維活動時對環(huán)境的依靠程度方面。這兩個極端在思維方式上分別代表的是整體式思維方式和分析式思維方式論文格式模板。在翻譯過程中如果沒有注意到思維方式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翻譯這種交際行為的交際失敗。
2. 文化語境順應與翻譯解碼
翻譯之所以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是因為語言反映文化,并受著文化的制約。語言的翻譯實質(zhì)上是文化的翻譯。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與進步,人們對語言的研究已超出了“純語言”的范疇。人們已將信息論用于翻譯研究。按照信息論的觀點,翻譯猶如一種解碼過程。碼(code)指從一種符號系統(tǒng)到另一種符號系統(tǒng)變換信息的一套預定規(guī)則。在信息論中,語言被認為是極其復雜的信息系統(tǒng),那么,翻譯就是一種將原語的信息變?yōu)槟康恼Z的有意義的信息的過程。
在翻譯界有關翻譯的理論與原則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最大的是翻譯究竟是采用“交際翻譯”還是“語義翻譯”,兩者有何差異。Peter Newmark對此作出了如下的解釋:“交際翻譯試圖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盡可能接近的效果。語義翻譯試圖在譯語的語義與句法結(jié)構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貼切地傳達原文的準確的語境意義。”可見,兩種譯法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文化方面:交際翻譯完全以譯語文化取代原語文化;語義翻譯卻強調(diào)保留原語文化。順應論強調(diào):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nèi)部與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作出語言選擇的過程。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tài)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jù)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不同的文化層次在翻譯中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使譯文語境順應,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
2.1表層文化內(nèi)容的直接轉(zhuǎn)換
翻譯中的直接轉(zhuǎn)換,指在符號層面上進行直接轉(zhuǎn)換的翻譯方式, 即能用譯語中某單一表達方式替換原語中某一單一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被稱為“一對一等值”(one-to-one equivalence)。這種直接轉(zhuǎn)換法很少考慮人文、心理、深層無意識價值觀等因素。因此,一旦在一種文化中形成固定的表達方式,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相對應的方式也就不困難了。如:“The streets around the three-storey red brick law court sproutedwith rickety stands selling hot dogs, religious books and watermelons.”
在紅磚砌成的三層樓法院周圍的街道上,突然擺滿了東倒西歪的貨攤,出售熱狗、西瓜和宗教書籍。譯文所表達的表層文化內(nèi)涵通過“一對一等值”轉(zhuǎn)換已清晰明了。(“hotdogs”譯為熱狗,已被接受。類似對應的表達方式如:hotline熱線,chain stores連鎖店,round-table conference圓桌會議)。
2.2 深層文化內(nèi)容的間接等值
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早就賦予語言文字以豐富的內(nèi)涵,因此,在本民族特定的語言文化中,很多字詞、習語、典故所具有的比喻義、引申義等都不言而喻,而在另一文化語境下,卻很難理解。等值的概念是首先由里烏(E.V.Rieu)在1953年提出的。他認為在語際翻譯中,符號與符號之間一般不可能有完全等值的關系,只有信息才可用來充分解釋外來的符號和信息。翻譯涉及到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兩個等值的信息。卡特福德提出了篇章等值概念(textualequivalence,1965)。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語境中追求完全等值幾乎不可能。Verschueren的語境順應理論卻給在不同的深層文化語境中求得間接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不管是什么譯論,譯者都應從尋找文化語境順應的過程中求得原語與譯語的間接等值。
例如: If you are expecting the stork to visit your home this yearand he has to come by way of Royce city, he will have to bring a check-book topay his bill before delivery. 如尊夫人有喜,要來羅伊斯城留產(chǎn),請備足款項交費,才能接生。特此通告。(王宗炎譯《光榮與夢想》)。本例出自美國現(xiàn)代史The Glory and the Dream.它是得克薩斯州羅伊斯城兩位醫(yī)生所登的一則廣告,目的是為了預防經(jīng)濟大蕭條年代的美國人產(chǎn)后賴帳。根據(jù)英國民間傳說,嬰孩是由鸛鶴stork帶來的。倘若不了解這一文化語境的深層含義,譯文將此翻譯成鸛鶴,那就無法順應該文化的深層語境了。
3. 文化語境及其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下文從幾個不同方面來說明文化語境順應在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3.1 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fā)展不同,因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沉淀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也不盡相同。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時,會經(jīng)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語境差異而出現(xiàn)的翻譯難題。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nèi)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直譯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和再現(xiàn)原典故的含義。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成語的內(nèi)涵,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采用意譯和增譯的辦法論文格式模板。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crude imitation withludicrous effect.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文化博大精深,與此聯(lián)系,在翻譯時,應在弄懂典故意蘊的基礎上,注重歷史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shù)姆g方法。要譯好這些歷史典故,必須注意中西方兩種文化語境之間的差異,采取適當?shù)姆g方法。
3.2中西方的價值觀念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在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下,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反映到跨文化語際中,也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我們必須注意中、西方民族在價值觀念上的異同。西方人對個人隱私(privacy)、個人的獨立自主看得很重。這種文化差異必然會影響人們的言行和思維習慣,不了解這種差異,勢必會造成誤解。比如,一位中國人在聽到一個外國女孩是素食主義者,而且已經(jīng)十幾年沒吃過肉的時候,表示出極大的震驚和疑惑,隨后是一連串的問題:例1.A: You do not eat meat? Whynot? Are you Christian? You do not eat meat because you want to lose weight? B:No. It is just my habit. A的問題涉及個人的宗教信仰、體重、身體狀況等隱私問題。外國人是忌諱的。按照西方的文化,問這樣的問題是無禮的。但問問題的人卻覺得無所謂, 因為中國的民族文化并不認為這些問題有什么失禮之處。所以文化差異會影響到對同一信息的認同感受。
3.3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及其翻譯方法
由于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應予以充分注意。例如下面一句:I believe, because of my religious faith, that I shall “return toFather” in an afterlife that is beyond description.( From Why Measure Life inHeartbeats; from Reader’s Digest, Feburary, 1980) 由于受東方宗教文化特別是東方佛教文化的影響,許多譯者都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來世”或“來生”。“來世”或“來生”均為東方佛教用語,指人的生死輪回,而西文基督教卻無此概念,而是認為人死后靈魂仍在,或升入天堂,或墮入地獄,并無“來世”與“來生”之說。由于作者是基督教徒,根據(jù)原文的宗教文化背景應把an afterlife理解為“人死后那段時光。”故可譯為:“基于我的宗教信仰,我相信在我身后難以描繪的時光里,我將回歸圣父。”可見,在翻譯中宗教文化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如果不了解源語中的宗教文化背景,則可能使目的語中的讀者想當然,造成交流的障礙,因此我們應予以重視并采取恰當?shù)姆绞接枰员磉_。
4.結(jié)束語
語言的翻譯實質(zhì)上是文化的翻譯,而文化的內(nèi)容又分屬于不同的層次。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作出動態(tài)順應,這種順應應根據(jù)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際雙方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層面上,翻譯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nèi)容的直接轉(zhuǎn)換,也可以是順應文化語境內(nèi)容的間接等值。它要隨著不同層次上的翻譯解碼,而獲得不同的內(nèi)涵。在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文化語境,并采用合適翻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Jin Di & Eugene A. Nida. On Translation[M]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1984.
[2]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Translation [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3]Dahl,Stephan.CommunicationsandCultureTransformation-CulturalDiversity,GlobalizationandCulturalConvergence[J/CD].Internet,1999.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年.
[5]何兆熊.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J].外國語,1997(6).
[6]張美芳.從語境分析中看動態(tài)對等論的局限性[J].上海科技翻譯,1999(4).
[7]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
[8]屠國元,廖晶.翻譯等值概念述評[J].中國科技翻譯,2001(2).
[9]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在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各種文化之間都有著互相的滲透,跨文化交流在實際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應仍以老舊的英語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要增加對英語文化的學習,才能夠使英語的學習有著更加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隨著我國在世界經(jīng)濟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國與各國之間也有著很多的貿(mào)易往來,但是原有的英語知識教育已經(jīng)遠遠的跟不上了時展的需求,現(xiàn)代化需求的英語人才是要能夠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如果英語教育仍然以基礎知識和單詞語法等來作為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想必已經(jīng)很難滿足現(xiàn)代社會所需求的英語人才了。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跨文化英語教育進行一些探討。
一、各國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
如果外語學習者學習過英語之后,和外語使用者進行交談時,由于不懂得他們國家的文化,不能夠正確的理解他們的說話意圖,反而說出了一些中傷他們的話,使他們產(chǎn)生誤會,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商務談判中,這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可能因為一句不禮貌的用語,導致了生意上很大的損失。所以是否能夠和外語使用者之間進行無障礙溝通,不僅僅在于英語單詞和語句、語法的學習,另一方面更應對英語國家和我國在文化上的差異性方面進行學習和了解,只有真正的掌握了文化的差異,才能對英語從真正意義上進行應用。
二、文化在實際交際運用中差異體現(xiàn)
(一)涉及個人的隱私問題
西方人在個人隱私方面非常重視,他們非常在乎對自己的年齡大小,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和工資等隱私問題進行保護,必須在和他們交流時避免此類問題的交流,應該換一些不涉及隱私的問題,不能因為文化的差異導致和西方人交流上有所困難,甚至會發(fā)生不快,雖然中國人把問對方年齡視為是關心對方,但是,西方人認為對于隱私方面,其他人是無權過問的,所以在交流時,必須能夠注重隱私方面的文化差異性。
(二)中西方思想觀念上的差異
在和西方人交流時候,不僅要極為注重其隱私的談話,還應意識到中西方思想觀念上的差距,中國人將謙虛作為其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認為自謙是對別人的尊重和禮貌,但是即使我們這樣認為,也不能將思想強加于外國人身上,如果硬性的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為交流的重點,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交際的失敗,甚至會導致更大的矛盾以及沖突,因為西方人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自己能做好的就要正確的對待別人的夸贊,以一句謝謝作為回應即可,如果表現(xiàn)的過分謙虛,則會被認為是虛偽的,可見在英語交際中更要注重思想觀念上的差異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英語交流中,各國之間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差異性,以上兩點僅是我國和西方國家在文化差異上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的文化差異需要了解,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更應注重跨文化的學習。
三、目前我國在英語跨文化教育上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我國對英語教學提出了很多的新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國更應注重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差異,雖然新課改的思想已經(jīng)慢慢的滲入到英語教學中,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的教師沒有改變其教學理念,在英語教育中,只將基礎學習作為重中之重,而忽視了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英語人才很難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無法從真正意義上進行對英語的正確應用,所以我國應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時,使教師能夠在真正的教學活動中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加以重視,才能改變我國目前的狀況。
四、實現(xiàn)跨文化教育的對策
(一)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
由于很多老師仍然把英語教育理解為單純的基礎學習,比如單詞,語句和語法等,從而忽視了對英語文化差異的學習,極大的不利于學生對英語進行實際的應用,所以,作為老師要一改原有的教學理念,加強課堂上教學對文化差異的滲透,能夠引導學生注意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 ?。ǘ┰谟⒄Z教學中,注重加入文化元素
教師在英語教育中,應該在學習教材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入相對應教材內(nèi)容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能夠了解到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生活習慣和一些習俗等,因為中西方之間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差異,要想和用英語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流暢的交流,就必須全面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比如個人隱私,面對稱贊時的反應,還有主人邀請你吃飯是代表什么意思等,如果不了解這些,只按照中國國家的生活習慣和外國人交流的時候,就一定會使溝通產(chǎn)生障礙,比如中國人在別人家做客時,都是過于拘謹,不能打開心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會考慮很多,比較在乎別人的眼光,但是如果在國外,沒有人會叮囑客人吃,客人都是想吃就吃,如果不了解這些,就只能餓肚子了或者把場面弄得很尷尬,所以一定要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的重要性。
(三)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加以理解
在英語教育中,不僅要對英語國家的各種習俗加以滲透,還要使學生在思想上建立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進入西方文化的世界里,了解其思想,感受和中國不同的西方文化和內(nèi)涵,可以多加發(fā)揮外教在英語文化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外教本身來自西方國家,他們對西方的本土文化非常了解,是一本活教科書,應該加強中國學生和外教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異國的文化風情,才能從思想上對西方文化有著一定的認識。
(四)調(diào)動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學生能深切的了解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底蘊,就必須要建立起同學在此方面的興趣,如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教學技術,放一些有關于英語的影片,從影片中的生活場景中可以了解到英語國家的人的生活習慣,這樣通過感官上的介入,使得學生對英語文化的學習更加深刻,并且能夠擺脫枯燥的講說教學,極大的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英語文化的學習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教育中,挑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動物單詞,比如天鵝在漢語中僅僅代表天鵝本身,具有美麗高貴的意思,但是在英語國家,天鵝還有著更為深層次的意思,代表著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因為希臘傳說中,音樂之神的靈魂里進入一只美麗的天鵝,以此產(chǎn)生了寓言:杰出詩人靈魂都會進到天鵝的身體里,所以天鵝在英語國家里有著更深層的內(nèi)涵;英國有一個地區(qū)產(chǎn)的牡蠣是最好的,好的牡蠣都是呈現(xiàn)緊緊閉嘴的狀態(tài)的,所以借此來形容沉默寡言,口風緊的人,像這些文化差異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只是極小的部分,要想更多的了解文化的差異,必須要以一些實例來加強同學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夠更加注重英語文化的學習,為英語交際打下基礎。
結(jié)束語: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以往的教學理念進行英語教育,而是要在英語教育活動中,更加注重英語在實際中的應用,同時更加注重各國家之間文化差異進行英語教育,學生只有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加以正確把握,才能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沒有語言觀念上的阻礙,這樣的教學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我國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英語人才,可見,對于跨文化的英語教育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賀蘭.文化差異視角下的跨文化英語教育研究[J].時代文學,2009(16)
[2] 昝榮麗,姚佳.淺談中西方英語文化差異[J].青春歲月,2012(4)
[3] 張莉.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研究[J].才智,2011(25)
論文摘 要:英語聽力是英語學習者習得第二種語言的過程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影響英語聽力理解的諸多因素出發(fā),著重分析了文化背景知識差異對我院中高職生英語聽力理解的影響,最后提出幾點可以提高中高職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方法。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漸頻繁,英語聽力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在我國英語教學中,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英語聽力教學方面還相對薄弱,效果不太好,學生的聽力水平亟待提高。我院中高職生英語基礎相對較薄弱,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根據(jù)幾年的實踐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措施,期望對英語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幫助。
1 制約聽力提高的因素
1.1 忽視聽力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然而在我國,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普遍存在聽說能力嚴重低于讀寫能力,很多人都是“啞巴英語”,與外界溝通的聽說能力極差。聽力是人們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聽的過程是捕捉、理解信息的過程,是聽者運用記憶中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語言信息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過程。而我院的學生聽力方面極其薄弱,中高職學生詞匯量少、基礎差,再加上中學時基本上沒有聽力課,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幾乎不具備聽英語的能力,以致英語四六級的過級率極其低。
1.2 聽力教學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
英語聽力課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聽力技巧。中高職學生一方面反應課堂枯燥無趣,類似于填鴨式的應試教學,另一方面本身基礎就薄弱,最后甚至有時學生對聽力課有了逆反情緒,這在學習中成了最大的絆腳石。因此,教學中對學生加以適當引導,加強趣味性教授,便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聽力的學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文化差異對英語聽力的影響
(1)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詞具有不同的意義。在實際交際中,人們總是根據(jù)自己的思維廣度、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去理解別人所說的話。不了解中西文化、社會風俗等方面的差異,就會造成語言理解上乃至行為上的障礙,這一點在聽力過程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中國和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風俗習慣。例如:英語中有很多類似的詞,如:chicken-hearted(比喻缺乏勇氣的,膽小的人)并非“雞心”;“l(fā)ucky dog”(幸運兒)而非幸運的狗。
(2)對話在英語聽力材料中占有相當?shù)谋壤?。而在對話方面,由于東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不同,使人們在話題的選擇、問候方式、道別方式、稱呼語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差異。這些對話看似簡單,卻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的許多層面。如果學生不注意這些方面的差異就會使他們在遇到這些聽力材料理解時作出錯誤的回答或選擇。比如:中西方人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就反映著不問的文化背景。我們中國人見面喜歡說:“吃飯了嗎?”“您這是去哪兒呀?”等等;西方人則通常把談論天氣作為問候的方式,這也反映了他們比較尊重個人隱私,不愿意與關系一般的人談論這方面的問題。
3 提高中高職生英語聽力的途徑
(1)日常教學中,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適時地把課本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聯(lián)系,激發(fā)中高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提高對學習和生活的認識;注重關注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文化意識,為學生的聽力理解提供知識經(jīng)驗的準備。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公共場所的女士優(yōu)先的優(yōu)雅風范;西方倡導的個人奮斗、自強獨立的價值觀;中西方對贊同和否定的表達方式折射出的思維方式等。
(2)鼓勵中高職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豐富生活經(jīng)驗,指導學生閱讀世界名著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并利用電腦等手段增長文化知識。利用多媒體,指導學生看涉及外國生活的影視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為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進行知識經(jīng)驗的積累。
(3)了解風俗習慣的不同,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基本都是封建社會時期形成流傳下來的,因此,許多節(jié)日無不以家族、家庭內(nèi)部活動為中心。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歡,那是不可理解的。西方的節(jié)日就不同了,更多地是表現(xiàn)出人們的互動性、參與性、狂歡性、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個性張揚,比如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莫不如此。這與中國節(jié)日的家族性正好相反。因此,了解西方的節(jié)日對于更好的理解會話有很大的幫助。
(4)結(jié)合英語影視片,英語影視片是對語言文化的最直觀、最生動的展示。它通過視、聽兩種途徑將國外的風土人情,人物的言行舉止、生活環(huán)境、衣食住行等方面展示出來,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文化認知,也可以培養(yǎng)中高職學生邊觀看邊學習異域文化的意識和能力。
4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影響中高職生聽力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而在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聽力課堂教學來啟發(fā)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使文化規(guī)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同步進行,以提高學生聽力理解的水平。相信只要我們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輔以合理的教學手段,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不斷的提高我院中高職生的英語聽力能力。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胡文仲.英語教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 黃國營.英語教育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張若蘭.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
[5] 李冬梅.近十年來國內(nèi)英語聽力理解研究述評[J].外語界,2002(2).
[6] 劉紹龍.背景知識與聽力策略[J].現(xiàn)代英語,1996(2).
一、引言
究竟什么是“雙語教學”?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據(jù)英國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當然他的母語語言知識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語言的。雙語教學是指用英語等外語講授非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活動,一般是指在用母語進行部分學科教學的同時,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教學的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是對外語教學規(guī)律深入探索而出現(xiàn)的一種培養(yǎng)外語能力的新教學方法。它順應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外語教學與學科內(nèi)容相結(jié)合”的趨勢,滿足了對雙語人才的國家需求。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中開展的會計雙語教學通常是運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進行會計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語言是掌握知識的媒介,雙語在會計教學中的運用是希望學生通過兩種語言的協(xié)調(diào)運用更好地掌握會計專業(yè)知識。但必須明確的是,會計雙語教學不是英語語言教學,其實質(zhì)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牢固的專業(yè)知識。此外,也希望通過會計雙語教學使學生能初步掌握如何通過英文相關專業(yè)文獻的閱讀實時了解專業(yè)發(fā)展的動態(tài)。
二、會計雙語教學實施的基礎
(一)編制合理的專業(yè)教學計劃。編制合理的專業(yè)教學計劃表是成功達到會計雙語教學目的的基礎。必須明確會計雙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牢固的專業(yè)知識。在高校的專業(yè)教學體系中,所有的會計專業(yè)課程都可以使用雙語教學,但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進行雙語教學。制定專業(yè)教學計劃時,一門課程的開設要考慮與其他課程的銜接。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年級的學生都適合以雙語進行會計專業(yè)教學。低年級本科生由于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理解程度不夠深入,同時由于英語水平的有限,適合以母語中文開展專業(yè)教學;隨著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高年級本科生適合開展會計專業(yè)課程的雙語教學。因此,在制定專業(yè)教學計劃時,在一、二年級專業(yè)必修課程中,諸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課程適合以母語教學;在三、四年級專業(yè)必修課程中,諸如管理會計、財務分析等課程,或是在專業(yè)選修課程中,可以選擇相應的課程開展雙語教學。
(二)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生的英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會計雙語教學的效果。英語水平?jīng)]有達到一定高度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在雙語教學中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開展會計雙語教學之前應了解相關學生的英語水平。因此,建議在高年級本科生中開展會計專業(yè)課程雙語教學,此時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前兩年的學習中應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三、會計雙語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中西方會計準則的差異。由于會計專業(yè)的特殊性,中西方會計準則存在一定差異,這也就決定了會計雙語教學相比其他專業(yè)的雙語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雙語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原版教材中會計處理會與以前中文學習中的會計處理不一樣?”這就充分說明會計專業(yè)課程雙語教學并不是簡單以雙語進行專業(yè)知識的講解,并不是簡單的中英文對照,由于中西方會計準則的差異,基于不同準則對于相同情況下經(jīng)濟業(yè)務的處理也就存在差異。在會計雙語教學中首先應向?qū)W生介紹中西方會計準則的差異,同時要向?qū)W生指明對于同一經(jīng)濟業(yè)務在不同會計準則下處理結(jié)果存在的差異。特別是我國2006年頒布的會計新準則雖然已進一步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但畢竟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會計雙語教學中應運用比較法來揭示不同準則下會計處理的差異。通過系統(tǒng)的比較使學生掌握不同會計準則,理解不同準則下會計處理的差異。
(二)會計雙語教學中教材的選用。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離不開一本好的教材,會計雙語教學也不例外。教材是教學內(nèi)容的載體,適合的教材是實施雙語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如何選用合適的會計雙語教材成為決定會計雙語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首要前提之一。
目前,會計雙語教材的選用有幾種選擇:1.選擇國內(nèi)相關優(yōu)秀學校已經(jīng)出版的雙語教學的教材;2.采用自編英文教材、雙語教學英文參考資料;3.采用國外原版教材。依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建議采用國外原版教材。因為國外諸如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會計教材一直走在各國前面,引導世界潮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仔細研讀、認真領會,可以達到高屋建瓴,“望盡天涯路”的效果;從原版教材中可以領略英語的真諦,品味英語的妙趣,探尋英語的奇奧,從而達到登堂入室的境界。西方教材的編寫方式、思維方式、說理、陳述、舉例、練習、作業(yè)、實習等各個環(huán)節(jié)與中國的都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進而使他們有興趣學好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中有的地方文字高深、結(jié)構復雜、論證嚴謹、深奧難懂,通過語法分析,層層深入,使學生既掌握了專業(yè)知識,又提高了英語水平。學生們普遍反映,原版教材內(nèi)容編排科學合理,說理深入淺出,比中文的專業(yè)教材還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會計雙語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應注意其中國實踐性。由于原版教材中有許多案例是基于西方經(jīng)濟環(huán)境背景下編寫,這就意味著很多案例并不適合中國經(jīng)濟現(xiàn)狀。因此如果沿用這些案例脫離了中國實際情況,不利于學生基于中國實際理解專業(yè)知識,也不利于今后學生的工作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對于背離中國實際的案例,教師應結(jié)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寫,同時可以考慮采用中國企業(yè)的現(xiàn)有資料編寫相關案例進行雙語教學。這樣不僅達到了會計雙語教學的目的,同時也使學生對于中國企業(yè)的實際情況有了相當?shù)恼J識,便于學生今后工作。
(四)教學中雙語語言比例的掌握。會計雙語教學中應恰當運用英語,注意掌握好中英文講授比例的尺度,這也是決定會計雙語教學成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書面文字一般都應運用外文,如教材、PPT、板書、作業(yè)、小論文、試卷等。上課時應視情況決定中英文講解比例。一般來說,教材中普通章節(jié)盡可能用英文講授,而重點章節(jié)中的難點建議加大中文講解比例,便于學生理解。此外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外語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加大外語授課比例是比較合理的策略。
(五)建設課程教學和學習資源。在單一漢語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厚重的英文原版教材對學生而言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很困難的。因此,教師有必要預先在心理上和學習資源上做好充分準備,降低學生的畏難心理和語言障礙。教師在教學中應向?qū)W生提供一些針對性、工具性學習資料,建立豐富的立體化的學習資源系統(tǒng)、實時的學習輔導渠道,比如:教師手冊(包括教學目標、講義大綱、討論練習參考意見、課堂活動建議)、習題解答、題庫、課堂演示文稿和課堂教學光盤、學習指南、教學錄像、即用課堂筆記、教學投影膠片、網(wǎng)上資料、教學網(wǎng)頁以及針對特殊課程的教材等。此外,我們還可以借鑒國外先進做法,圍繞一本教材設立一個專門的網(wǎng)站,并及時提供最新的補充材料和教學資源,同時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課程交流平臺,學生交流課程學習體會,提出課程學習中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平臺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并回答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通過教學平臺的建立使教學資源得到最佳配置。鑒于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花費大量精力制作多媒體課件和課程網(wǎng)站,編寫中外專業(yè)詞匯對照表,英文習題集等。在這方面,建議可以以專業(yè)課程組的方式由多個教師分工協(xié)作。
四、通過會計雙語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英文專業(yè)文獻的能力
在會計雙語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熟練運用英文理解專業(yè)知識,因此,會計雙語教學實際上也就是鍛煉了學生閱讀英文專著的能力。通過會計雙語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自行閱讀英文專業(yè)文獻,掌握專業(yè)前沿知識。會計專業(yè)學習應隨時關注專業(yè)前沿動態(tài)的發(fā)展,西方國家諸如美國、英國的會計學者往往在專業(yè)前沿問題上有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撰寫相關論文和專著。由于這些論文和專著均以英文撰寫,因此對于中國學生而言,讀懂這些專業(yè)文獻不僅有利于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和鞏固,而且有利于掌握專業(yè)前沿趨向。而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會計雙語教學的開展。
五、結(jié)論
會計雙語教學的實質(zhì)目的是通過中英文教學使學生掌握牢固的會計專業(yè)知識?;诖四康?,在會計雙語教學實施前必須結(jié)合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制定合理的專業(yè)教學計劃,選擇合適的專業(yè)課程開展雙語教學。在會計雙語教學中選擇合適的原版教材,通過中英文教學使學生掌握中西方會計準則的差異,并結(jié)合符合中國實際的案例使學生在理解會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了解中國企業(yè)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賀妍.對建立高校會計專業(yè)雙語教學體系的思考.教育與職業(yè),2006;(32)
2.劉曉盈.高校會計專業(yè)開展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6;(07)
3.黃育妝.高校雙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醫(yī)學教育探索,2006;(03)
關鍵詞: 高等教育 翻轉(zhuǎn)課堂 教學方法 課程內(nèi)容
一、引言
翻轉(zhuǎn)課堂譯自英文“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指重新調(diào)整課堂內(nèi)外時間,將教學中心由教師轉(zhuǎn)向?qū)W生的教學模式。無論是美國“翻轉(zhuǎn)課堂”取得的經(jīng)驗,還是我國各高等院校在本科教育中進行的探索和實驗,都證明翻轉(zhuǎn)課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最終實現(xiàn)學習成績提升。
二、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
中西高等教育中本科生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國內(nèi)是“填鴨”式教育方式,而國外是“放羊”式教育方式。國外高校課堂教學除教師講授外,有一半時間是課堂討論,即專題討論課。教師結(jié)合課本中的教學內(nèi)容給出目前學科中一個專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由于課前布置,讓學生廣泛閱讀講義、參考書籍和科研論文,學生準備充分、各抒己見,課堂教學活躍,對該主題目前國內(nèi)外發(fā)展狀況進行了討論,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因此,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理論體系,并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素質(zhì)培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
另一方面,國外高校每門專業(yè)課程分有習題課、實驗課和輔導課。通過習題課講解,加深對知識和理論體系的認識。如悉尼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yè)的“電氣工程技術”課程(包含電子學與電路課程內(nèi)容),總學時78h,其中,課堂講授26h,實驗16h,習題課26h,輔導課10h。而國內(nèi)高校課程越開越多,但課程學時數(shù)越來越少。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yè)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總學時64h,其中,課堂講課56h,自學交流2h,課堂討論4h,實驗輔導2h,課外實驗20h。因此,國內(nèi)高校課程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幾乎沒有更多時間進行習題講解和專題討論。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效果較差。
通過近幾年課程教學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教師和學生以考試及格、獲得學分為教育目的,而國外則以實用的知識傳授(教師)和求知實用(學生)為教育目的。
在課堂教學方面,國內(nèi)、外高等院校都在運用“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西方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課與提問,教師必須回答。由于學生對授課內(nèi)容有充分的了解,甚至有些問題與教師的觀點不同。而中國課堂幾乎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幾乎沒有問題可問。因為,他們平時很少看書,只有期末考試前用功一下,如有問題也是尋求考題之類的。
在學習主動性方面,國內(nèi)學生較差,課程學習是為了得到學分,而不是獲取知識。而西方學生一旦進入本科學習,就能制定學習目標,形成自己的學習觀點,選擇好的學習方法。
三、課程內(nèi)容和教材
國內(nèi)專業(yè)課程及內(nèi)容設置較細。如自動化專業(yè)分別設置“電路”、“模擬電子技術”、和“數(shù)字電子技術”;而國外高等院校分類較粗,將上述課程設置為“電子學與電路”和“電路分析”兩門課程。另外,國內(nèi)自動化專業(yè)基礎課“控制理論”分為“自動控制理論1”和“自動控制理論2”,而國外設置為“控制導論”和“高級控制”兩門課程。
課程內(nèi)容上國內(nèi)外高校也有差異。國內(nèi)高?;A課程內(nèi)容多,國外基礎課程內(nèi)容少而淺,但國外可通過選修課加強基礎課程內(nèi)容,如“模擬電子學”和“數(shù)字電子學”單獨作為選修課,可彌補基礎課學習的不足。
其次,國內(nèi)外高等院校本科生課程教材內(nèi)容差異較大。國內(nèi)課程有各種各樣的教材,不同院校和不同地區(qū)均有各自教材,甚至有些是所謂的“精品課程”,一本教材可以使用多年;國外除基礎課“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等有材外,其他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都是自編講義。國外高校要求老師每年根據(jù)學科發(fā)展增加新內(nèi)容,這樣,教師每年工作量較大,要花大量時間備課,但教學效果較好,可結(jié)合學科前沿發(fā)展授課。總之,國外課程內(nèi)容自由靈活,注重實踐。
四、結(jié)語
通過國內(nèi)外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培養(yǎng)的對比,兩者存在較大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一方面,中西方高等教育起步時間不同,中國高等教育受前蘇聯(lián)教育的影響,以及教育投入?yún)T乏等因素,導致高等教育及課程設置趨于專業(yè)化,而不是系統(tǒng)科學化。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教學理念不同,中國以“灌入式”教育為主,雖然基礎較扎實,但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而西方更注重實踐及實踐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中國高等教育除保持基礎扎實特點外,應結(jié)合中西方教育的優(yōu)點,遵從高等教育自然規(guī)律,積極借鑒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和方法,創(chuàng)造更能適應中國乃至世界發(fā)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模式,即減少必修課程數(shù)量,改進專業(yè)化培養(yǎng)模式,實施“工程師”培養(yǎng)模式。同時,采取自主學習、專業(yè)靈活選擇、注重實踐的方式,以通才教育(通識教育)為主,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使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具有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李祖來,劉瑞瑜,黃國雄,楊盛安.“翻轉(zhuǎn)課堂”在材料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考試周刊,2015(17):173-174.
[2]UTS Handbook[EB/OL].2014.http://handlook.uts.edu.au/archives.
[3]江學建等.大學課程設置體現(xiàn)的中西文化差異-國內(nèi)外大學創(chuàng)新教育比較研究[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6,78(1):26-31.
[4]張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較與啟示[J].黑龍江高等教育,2005,131(3):155-157.
[5]龍大為.論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zhuǎn)型-中美高校比較引發(fā)的思考[J].學術探索,2005(5):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