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兒童心理研究

兒童心理研究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3-08-15 17:13:2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兒童心理研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兒童心理研究

第1篇

關鍵詞:兒童;心理理論;錯誤信念

中圖分類號:G4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195-03

兒童心理理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繼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研究和元認知研究之后,又一個研究兒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發(fā)展的新視角和新范式,這項研究是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些年來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熱點。

一、心理理論的緣起

Happe等人認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圖、感知、知識、情緒等)的認識,并由此對相應行為做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1]。心理理論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推理,推知他人的意圖和信念,通過推測心理狀態(tài)而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心理理論在人們的相互關系之間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理論發(fā)展良好的個體可以根據(jù)他人的思想和需要解釋他人的行為,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能力[2]。

(一)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的研究及影響

在《行為與腦科學》(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1978年卷中,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報告了一個檢驗黑猩猩是否擁有他們所謂的“心理理論”的研究。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將“心理理論”界定為:某個個體具有心理理論時,意指該個體將心理狀態(tài)歸因于自己和他人(或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物種)。在研究中他們宣稱黑猩猩能夠將心理狀態(tài)歸因于他人,因為他們的被試Sarah能夠在某種實驗情境中表現(xiàn)出對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基于心理狀態(tài)歸因的行為認識,“不是復雜的或高級的行為,而是一種原始的行為”,并提出了幼兒是否也具有這樣一個心理理論的問題[3]。

之后他們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批評,評論中三位哲學家(Bennett,1978; Denne tt,1978;Hurman,1978)獨立提出,只有采用類似下述程序,才可能發(fā)現(xiàn)某一動物是否擁有信念的概念:動物被試看到某一個體將某個物品置于A處,然后離開;然后在這一個體不在現(xiàn)場的時候,被試看到另一個體將物品從位置A轉移到位置B;如果這個時候動物被試表現(xiàn)得好像預測第一個個體將在位置A,而不是在位置B尋找物品,才可以認為被試擁有了某種信念認識。這一程序構想就是現(xiàn)在的經典錯誤信念任務之一“意外轉移任務”的設計藍本。

(二)兒童錯誤信念的緣起

80年代早期,奧地利心理學家韋墨和伯納(Wimmer&Perner,1983)以上述測驗程序的構思為藍本,設計了著名的“錯誤信念經典任務”,即“意外轉移任務”。他們采用這種任務探究了兒童基于他人關于某一客置的錯誤信念而預測其行為的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小于5歲的兒童常常作出錯誤判斷;以后的研究表明:能否認識到故事人物擁有錯誤信念的年齡分界線為4歲。

另一測驗(糖果盒故事)驗證了上述的結果(Perner,Leekam,&Wimmer,1987),實驗者向被試出示了一個盒子(如糖果盒),從盒子外觀不能知道盒子內的內容,并問被試盒子里是什么。在被試回答為“糖果”后,實驗者打開盒子,讓被試知道里面是鉛筆,然后將鉛筆放回盒子,并問被試:其他孩子在打開盒子之前,會認為盒子里裝的是什么?研究發(fā)現(xiàn),小于4歲的兒童常常作出錯誤判斷――“鉛筆”。這種任務也一樣可能出現(xiàn)這種錯誤,在看到盒子里的真實內容后,斷定自己一開始就認為盒子里裝的是鉛筆。

二、“心理理論”的理論模型

心理理論的發(fā)展理論面臨一個更為特異的問題,即兒童是如何習得意圖狀態(tài)的認識的。以下將呈現(xiàn)相關的五種理論觀點:

(一)理論論

理論論是對兒童發(fā)展著的心理理論的一種理論解釋,該理論的核心論點是:兒童對心理的認識或者理解在本質上是像理論的,具有與一般科學理論同樣的基本特征。理論論強調經驗在塑造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中的作用,認為經驗能為兒童提供其不能理解的心理狀態(tài)的信息,這些信息最終致使兒童理解這種心理狀態(tài)并修正和改進他們已有的心理理論[4]。

(二)模擬論

模擬論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來了解他人心理的,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后通過激活過程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激活過程是指兒童能夠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來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狀態(tài)。模擬論強調心理模仿過程在獲取社會認知知識與技能上的重要性。此該理論認為,兒童的假裝游戲或角色采擇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越來越高級的心理理論[5]。

(三)模塊論

模塊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該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理論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心理理論以模塊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神經系統(tǒng)內。兒童需要通過先天存在的模塊化機制在神經生理上達到成熟,從而獲得對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經驗對心理理論的出現(xiàn)只起到觸發(fā)作用。模塊論可以較好地解釋心理理論發(fā)展與其他認知發(fā)展領域之間的分離,但它們難以解釋關于社會經驗的影響方面的發(fā)現(xiàn),比如關于接受口頭教育的聾童的發(fā)展延遲問題。因此,模塊論本身的發(fā)展也有兩個階段:1、心理理論先天模塊觀;2、修正的模塊觀。模塊論獲得的最強有力的支持之一是對自閉癥兒童的問題作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有關自閉癥的相關研究表明,自閉癥者普遍缺乏心理理論,同時他們還存在相應的神經生理缺陷,這支持了心理理論特化模塊先天就存在的的觀點[6]。

(四)匹配理論

匹配理論認為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兒童需要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都處于一定的主體地位,并且是等價的,即兒童在心理活動情境中,逐漸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的相似性。通過不斷觀察和再認,兒童對這種等價關系的認識能夠不斷發(fā)展,從而逐漸獲得關于心理生活的知識[4]。

(五)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

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交流,尤其是成年人或者同齡人中的年長者和兒童的交流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把這種成年人或年長者占主導地位的交流稱為“主導性社會交流”。主導性社會交流與匹配理論不同,其并不是一種地位完全平等的交流,一般來說成年人或年長者對兒童的影響力較大,因此處于主導者的地位。主導性社會交流對兒童的心理理論起著引導及矯正的作用。

以上五種理論各有千秋,其都從各自的角度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行了解釋,孰優(yōu)孰劣各家說法不一。當前理論論、模擬論與模塊論是最具競爭優(yōu)勢的三大理論。李小晶等人認為把上述五個理論結合起來將成為一種比較全面的觀點。理論論被稱之為一種理論,強調心理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及相關性;模塊論的興起主要建立在對自閉癥兒童的觀察與實驗之上,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驗事實根據(jù);模擬論強調心理理論的生理基礎的,強調模仿的重要性。匹配理論強調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等價的主體地位之上,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對心理理論發(fā)展中的社會交流問題進行了限定,匹配理論和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可以看作是對理論論的一種補充[4]。

三、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成果

心理理論的研究是一個逐步拓展的過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5歲的兒童,并只對錯誤信念、表面―現(xiàn)實和視覺觀點采擇能力的發(fā)展進行研究,之后隨著研究的深入又發(fā)展了許多其他方面的研究,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都有拓寬。

陳英和在研究中曾提到:一般認為,兒童在4歲時就獲得了“心理理論”能力。早期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年齡以及不同任務帶來的結果差異等方面問題的探討上[7]。近期研究的焦點轉移到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發(fā)展機制、在特殊群體上發(fā)展差異及心理理論的干預性研究等方面。

陳健芷,李巍巍的研究結果表明:5歲兒童在說服他人時較少使用心理理論能力;兒童從7歲開始使用心理理論的能力急劇提高,可見7歲是兒童使用心理理論能力的關鍵期;9歲以上兒童已經基本具備使用心理理論的能力;并且兒童在面對不同地位的說服對象時,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但面對地位高的說服對象(如父母)時表現(xiàn)得則略差一些[8]。

張婷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區(qū)分自己心理狀態(tài)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能力與執(zhí)行功能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混合成分執(zhí)行功能與這一能力的密切聯(lián)系上。在錯誤信念發(fā)展的早期,執(zhí)行功能與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的關系主要集中在“混合成分的執(zhí)行功能與對自己錯誤信念理解能力,工作記憶的執(zhí)行功能與對他人錯誤信念理解能力”這兩對聯(lián)系上[9]。

莫書亮,蘇彥捷在研究中曾指出衡量心理理論能力的任務大多是言語任務,即使有一些是非言語任務,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很難完全排除語言的影響。很難把語言和心理理論完全剝離開來,以便了解在二者的關系中誰是更加基礎性的因素。而且在研究中怎么衡量是否存在內部言語,以及內部語言起什么樣的作用,相對于外部言語而言,它的作用機制也許更能體現(xiàn)出心理理論操作過程的特點。所以今后的研究應該加強對特殊人群(如失語癥病人)的研究,進一步考慮個體對意圖、情緒等心理狀態(tài)的知覺和推理中語言所起的作用,以便從更廣泛的心理層面來探討語言能力與心理理論在個體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關系[10]。

任真對自閉癥兒童的心理理論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結論指出:和同等言語智力水平的正常組兒童相比,自閉癥組兒童的心理理論發(fā)展明顯落后于正常組的兒童,說明自閉癥兒童存在嚴重的心理理論缺損;自閉癥組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水平要遠遠低于正常組兒童,但是兩者的發(fā)展序列基本一致,這與Sparrevohn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和年齡、言語智力的相關都顯著,但在控制年齡因素后和言語智力的偏相關不顯著;言語智力可能是理解心理理論任務所必需的,但不是通過心理理論任務的充分條件[11]。

四、心理理論實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中,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階段觀讓人存在一定的質疑。Mitchell認為,不同的操作要求可能會影響到兒童認識錯誤信念的年齡閾限[12]。現(xiàn)有測評心理理論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自然實驗法,測量任務主要采用故事法。具體是通過一些木偶道具、玩具模擬故事場景,或者是通過圖畫卡片說明故事情節(jié)過程,然后向被試提一些問題以確保其對故事信息的準確理解和記憶,然后提問測驗問題?!板e誤信念”任務測量的是兒童的社會理解水平,主要是讓兒童聽一些短故事,回答關于理解心理狀態(tài)、情感或錯誤信念的一些問題。

在實證研究中,如果主試需要向被試講解故事,這對實驗的整體操控和主試的能力將會有很高的要求。因為實驗中的研究對象是3―6歲的兒童,他們的各項心理機能正在發(fā)展但尚未成熟,那么在研究中做到完全的實驗室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在實驗中一般采用多個主試參與實驗,在這一過程中就很難控制不同的主試對被試產生的影響。例如:主試對指導語的表述(語速、語調、重音、停頓等)不同,這時對被試是否會造成暗示將不可估計。那么是否能夠克服這一問題呢?或許我們可以將實驗程序中的故事情節(jié)設置為動畫形式,然后由主試將被試的注意力引向屏幕,再播放動畫畫面,放映結束后主試向被試提問題,為了避免兒童受到短時記憶差異的干擾,可以在提問過程中輔助相關的圖片。這個設想是否成立還沒有驗證,因為兒童心理理論實驗任務的重測效度很低,我們對同一名兒童進行兩次相同的實驗任務似乎不太合理。

五、對心理理論研究的展望

兒童心理理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使得“心理理論”的研究走上了成熟的道路。如今,“心理理論”的概念、理論模型、研究范式及發(fā)展機制等方面都趨于成形,心理理論成為眾多研究者都熟知的一個領域,也是一個多產的研究領域。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領域可以向更廣闊的空間擴展,它的研究也將會更有意義和價值。

首先,心理理論是兒童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推理或認知,研究心理狀態(tài)的每個方面與信念認識的關系是心理理論研究的核心。但目前的研究并沒有涉及到心理狀態(tài)的每一個領域。例如在注意、想象、意志行為、需要、氣質、能力等多個方面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上。并且一些認知研究領域與心理理論的關系如何,也是需要多加關注的,例如元認知、內隱認知等與信念認識的關系很有必要研究。

其次,一些早期的實驗任務信息量往往過大,且過于復雜,這樣難免導致兒童理解困難。因此在今后的實驗任務設計上可以設計一些兒童容易理解的簡單實驗任務。另外,過去的研究一般使用言語性任務,研究表明兒童心理理論能力和言語技能有一定關系,所以這很有可能低估言語理解有困難的兒童和聾童的心理理論能力,如果使用非言語性任務進行研究或許能獲得新的突破。

最后,盡管心理理論發(fā)展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廣,所涉及的年齡范圍也越來越寬,它的研究從兒童期、青春期一直擴展至成年期,但毋庸置疑,心理理論研究的核心年齡階段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是兒童早期,迄今最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來自對該年齡段兒童的探究。當然,有關心理理論的研究不只打開了年齡的界限,而且對特殊兒童(如自閉癥兒童、聾童等)的研究也逐步走熱,關于特殊兒童的研究雖然會遇到很多難題,但是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總會讓人非常欣慰,當能夠給予特殊兒童及他們的家庭些許建議時,我們的研究就是有意義的。在研究中我們可以將對正常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成果與對特殊兒童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以便于能夠更好地理解心理理論的發(fā)生機制及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促進特殊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fā)展,為其提供支持和幫助。雖然現(xiàn)在關于心理理論特殊群體的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其中確切的影響因素及發(fā)展機制還沒有定論,但是我們應該相信這方面的研究會越來越多的,研究的成果或大或小,但滴水穿石的逐步研究總會慢慢地揭開“特殊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面紗。

綜上所述,心理理論的觀點自提出至今,在理論建構、實驗范式、應用研究領域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期待著有關“心理理論”的研究能夠邁向更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科院

參考文獻:

[1]Happe.,Winner E., Brownell H.The getting wisdom 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2):358-362.

[2]丁艷云,趙俊峰,李培.自閉癥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7(10):86-90.

[3]鄧賜平.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5-19.

[4]李小晶,李紅等.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157-159.

[5]陳友慶.心理理論的研究概述.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31-38.

[6]Frith,U.,Happe,F.(1995).Autism:Beyond“Theory of Mind”. In: Mehler, J. ,&Frank, S. eds. Cognition and Cognition,The M IT Press, 1995,13-30.

[7]陳英和,姚端維,郭向和.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3:56-59.

[8]陳健芷,李巍巍.5―9歲兒童在稅負行為中使用心理理論能力狀況的研究.心理科學.2009,32(2):375-377.

[9]張婷,吳睿明等.不同維度的執(zhí)行功能與早期心理理論的關系.心理學報.2006,38(1):56-62.

[10]莫書亮,蘇彥捷.心理理論和語言能力的關系.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2:86-90.

第2篇

【關鍵詞】流動兒童 心理彈性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96-02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農村來到城市發(fā)展。現(xiàn)階段的農民工更傾向于以家庭形式的整體遷移,這也就促成了另一個特殊的群體――流動兒童的出現(xiàn)。由于戶籍因素的影響,流動兒童在城市中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由此也滋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種處境不利的兒童一直備受心理學家的關注,近年來對于心理彈性的研究,為對處境不利的兒童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 流動與流動兒童

1.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少年是6~14周歲(或7~15周歲),隨父母雙方或一方或其他監(jiān)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有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他們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沒有所在城市的戶籍。

流動兒童根據(jù)流動途徑分為三種:(1)從農村流向城市的兒童;(2)從一個城市流向另一個城市的兒童;(3)從一個鄉(xiāng)鎮(zhèn)流向另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兒童。目前,第一種情況的流動兒童所占比例最多,另兩種則比較少見,第三種尤為少見。

2.流動給兒童帶來的影響

流動給流動兒童帶來了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轉變,而在兒童人格發(fā)展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流動兒童的身心狀況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國內的許多研究表明,流動給流動兒童帶來的影響有這樣幾方面:

首先,多數(shù)研究表明流動給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大。由于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在生活條件、家庭教養(yǎng)、社交環(huán)境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兩者在習慣和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成績等方面出現(xiàn)比較明顯差異。他們對城市有著明顯的疏離和隔閡,人際交往圈狹窄,受到歧視和排斥較多,社會支持較少,學校滿意度低,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非流動兒童。他們的自我評價、自我發(fā)展和自尊水平都偏低,人格健康水平也偏低。由于其父母多忙于生計,容易忽略家庭教育,導致流動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突出。

然而,并不是說流動兒童都會“變質”,有研究表明相對于農村來說,流動兒童的自豪感比較強。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由于家庭的困難,使得流動兒童更早地習得堅強、獨立。流動兒童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到城市學校學習,家庭經濟狀況和教育環(huán)境得到改善,擴展了流動兒童的學識、眼界乃至價值觀,這就促進了兒童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

二 心理彈性與流動兒童

1.心理彈性

對于心理彈性的定義目前心理學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目前人們普遍能接受的是指心理功能未受到曾經歷的或正在經歷的嚴重壓力/逆境損傷性影響,甚或愈挫彌堅的心理發(fā)展現(xiàn)象。

2.心理彈性與流動兒童的關系

心理彈性是由resilience譯過來,很多人把它翻譯成復原力或者是心理韌性。心理彈性通常指三種情況:(1)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環(huán)境的兒童,戰(zhàn)勝了逆境,獲得了良好的發(fā)展結果;(2)兒童雖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但能力不受損害;(3)指兒童能夠從災難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復過來。所以,心理彈性這個概念應該是就兒童而言的。

Luthar等人認為心理彈性包含了各種危險因素與保護性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危險因素是那些預示著極高消極后果可能性的因素,如貧窮、家庭暴力等。保護性因素是能減輕處境不利兒童所受到的消極影響,促使兒童良好發(fā)展的因素。目前,研究者發(fā)現(xiàn)保護性因素主要有三種:兒童自身的積極傾向即人格傾向性、家庭環(huán)境、外支持系統(tǒng)。

心理彈性泛指人們在遭遇困難環(huán)境后受到的影響很小,或者是發(fā)展得很好的現(xiàn)象。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在困境或者是不利條件下才能夠有心理彈性這一特性的出現(xiàn)。而流動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到處充滿了不利條件,這也就意味著流動兒童中存在心理彈性者的可能性最大。那么,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如何、怎樣才能激發(fā)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則越來越受到心理學家的關注。

三 關于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對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還比較少,現(xiàn)階段關于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彈性與歧視知覺以及適應方面。

在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方面,胡芳芳經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近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都有中等程度的歧視體驗,流動兒童多數(shù)適應情況較其他同齡兒童要差些。心理彈性與歧視知覺之間無顯著相關,與心理適應成負相關。心理彈性對歧視知覺和心理適應之間的關系存在調節(jié)作用;王中會和藺秀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的心理韌性對其城市適應有積極影響;在依戀方面,毛向軍和王中會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流動兒童個人、家庭、學校因素對其心理韌性有預測作用,但流動兒童親子依戀對其心理韌性有更強的預測性;對于流動兒童心理彈性的內部結構研究,楊柳發(fā)現(xiàn)了心理彈性的八個維度:自我效能、自我認知、心理控制感、目標感、問題解決能力、情緒穩(wěn)定性、助人和參與感、人際支持。另外父母投入對心理彈性有顯著正向影響,缺乏監(jiān)督對心理彈性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四 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展望

1.存在的問題

第一,目前關于流動兒童的研究中,大多數(shù)都是研究前文所提到的第一類流動兒童,也就是從鄉(xiāng)鎮(zhèn)流動到城市的流動兒童。然而,另外兩類的流動兒童則被普遍的忽視。再者關于流動兒童,大多研究的關注焦點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小學階段的在讀流動兒童,而更小的幼兒以及更大的未讀書的流動兒童卻基本上無人問津。

第二,目前的研究中,關注的負面因素太多,容易給社會大眾一種刻板印象,容易引起對流動兒童的歧視。關注光明面的太少。

第三,有關心理彈性的研究本身就存在很多爭議,很多內容都還不明確。研究流動兒童心理彈性可能會引起更多的爭議。

第四,目前的研究方法還不夠成熟,大多數(shù)都是采取問卷量表形式,但是目前還沒有公認有效的量表。目前人們所使用的量表的信效度都有待研究。

第五,我國目前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的研究比較少,但是對其干預的研究更是少見。改善流動兒童現(xiàn)狀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對其心理彈性水平進行干預,因此對干預的關注與研究應該更多一些。

2.展望

第一,關于流動兒童的研究,我們可以嘗試更多的研究方法,使對流動兒童的研究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此外,就目前使用的量表測量法而言,盡快地使用一套公認的、信效度能夠得到認可的量表才能減少許多疑慮。

第二,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等相關研究,我們目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橫斷研究。然而對于一個個體的成長過程,只用橫斷研究是不嚴謹?shù)摹K?,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更多地去對流動兒童進行追蹤研究,更客觀地了解他們成長的每一個過程。

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方面的研究,目前的關注面還太少。分析其風險和保護因素,應該關注的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做的還有很多;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地深入研究,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進行干預研究,進一步探索呵護流動兒童健康成長的方法。

第三,就目前研究而言,我們缺少大規(guī)模的取樣。未來,我們需要做大規(guī)模的取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最好能夠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取樣。

五 結束語

流動兒童之所以存在這么多的問題,最重要的原因莫過于“流動”。所以,減少流動,就能緩解流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加速農村發(fā)展,則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問題,需要更多的關注、研究。相信不遠的一天,我們能夠真實地了解流動兒童的心理彈性,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干預,呵護我國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1號)

[2]謝文標.我國流動兒童心理研究文獻綜述――基于CNKI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2001-2011年)的分析[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2)

[3]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韌性者甄別諸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9(6)

[4]章超.近二十年來我國流動兒童心理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8)

[5]辜美惜、鄭雪、邱龍虎.我國流動兒童心理研究現(xiàn)狀述評[J].心理科學,2010(4)

[6]路曉倩、麻彥坤.心理彈性研究回顧與展望[J].天中學刊,2011(1)

[7]胡芳芳.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適應的關系及其影響機制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2

[8]王中會、藺秀云.流動兒童心理韌性及對其城市適應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2(12)

[9]毛向軍、王中會.流動兒童親子依戀及對其心理韌性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3(3)

第3篇

關鍵詞:流動兒童;心理適應;同伴關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3)12-0023-05

① 本文系武漢大學自主項目(人文社會科學)“湖北專項”基金“武漢市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編號:274825)的階段性成果。

一、問題提出

《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規(guī)定“流動兒童指6—14周歲(或7—15周歲),隨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有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绷鲃觾和暮诵氖恰傲鲃印?。隨著父母工作地點的變動,他們從農村到城市或者在城市之間不停的變換居所。流動兒童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使他們成為了社會環(huán)境不利的群體。而有關流動兒童心理方面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問題高于同齡的城市兒童。

心理適應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國內有關心理適應的定義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作為主體對外部環(huán)境做出反應的過程(樊富珉,1996;于麗萍,1997;賈曉波,2001)以及作為行為的內外化問題(趙冬梅,周宗奎,2003)。目前,已經有非常多關于流動兒童心理適應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流動兒童自尊、受歧視、抑郁、焦慮、孤獨、生活滿意度等方面。整體來看,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狀況與城市兒童相比較差(韓煊、吳漢榮,2010;胡韜、郭成,2013),大部分的流動兒童存在輕度或者以上的心理適應問題(肖蕊,2012)。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自尊、孤獨感是流動兒童更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本研究選取了孤獨感、自尊兩項指標考察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狀況。

群體社會化理論指出在兒童人際關系網(wǎng)絡中,同伴關系居重要位置,是決定性因素。同伴關系對于兒童的心理適應有重要的影響(Erdley et al.,2001; Kupersmidt et al., 1990; Parker et al., 1987; Bukowski et al.,1989; 趙冬梅,2007;周宗奎,2003;趙景欣等 , 2013)。

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兒童適應性的質量,是流動兒童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朱文聞(2011)研究了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與自我概念、學校適應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對其自我概念和學校適應具有顯著的直接預測作用。朱丹(2013)采用社會測量法,發(fā)現(xiàn)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存在顯著差異。目前已有的研究對象大多針對普通中小學生,對于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的研究較少,且大多集中在對其總體的關系,影響因素以及社會適應等方面。本研究擬考察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的心理適應特點;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的同伴關系特點;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對心理適應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武漢市兩所高比例流動兒童(占80%)學校,一所低比例流動兒童(占10%)學校的四到六年級的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為被試。根據(jù)分層整群抽樣法,在3所小學取樣施測,每個學校在3個年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的兒童填寫問卷調查,共806人,得到有效問卷623份,回收率77.30%。其中,男生313人,女生310人,流動兒童405人,城市兒童214人。

(二)測量工具

1.同伴提名(Warman & Cohen,2000)。兒童選出自己在班內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3個同學,得到積極提名比例和消極提名比例。兩個比例之差表示社會喜好(sp)作為被試的同伴接納性指標。該記分方法具有較高的效度。

3.《友誼質量問卷》(Parker& Asher, 1993)。量表包括陪伴與娛樂、肯定與關心、幫助與指導、親密袒露與交流、沖突與背叛和沖突解決策略六個友誼維度。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為0.802。

4.《自尊量表(SES)》(Rosenberg, 1965)。根據(jù)中國被試的研究結果(徐維東, 吳明證等, 2005),該量表的第8個項目(“我希望能為自己贏得更多尊重”)與其他項目的相關非常低,因此在施測時刪去。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為0.652。

5.《孤獨感問卷》(鄒泓,1998)。在本研究中,四個分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86,0.80,0.79,0.72。整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92。

(三)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統(tǒng)計、相關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三、結果

(一)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特點

本研究中,所有兒童自尊的得分范圍為1-4,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為2.94(0.59);孤獨感的得分范圍為1-4,平均數(shù)與標準差為2.63(0.66)。

以兒童的性別、年級、類型和家庭收入程度,文化程度,生活流轉性為自變量,分別以兒童的孤獨感和自尊的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僅關注兒童類型和其它自變量的交互作用)。結果(表1)顯示,學校類型(p=.003

(二)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特點

以兒童的性別、年級、類型和家庭收入程度,文化程度,生活流轉性為自變量,分別以兒童的同伴接納和友誼質量的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由表1顯示,學校類型(p=.002

(三)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與心理適應的關系

分別將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對同伴關系(同伴接納、友誼質量)與心理適應(自尊、孤獨感)兩兩求相關。由表3可知,流動兒童的孤獨感與自尊之間成負相關,同伴接納與友誼質量成正相關,自尊與友誼質量,同伴接納成正相關,孤獨感與同伴接納成負相關。城市兒童的同伴接納與友誼質量成正相關,自尊與友誼質量成正相關,友誼質量與同伴接納與孤獨感之間相關不顯著。

根據(jù)同伴接納得分取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其余為中等組,同樣對友誼質量得分進行分組。以同伴接納和友誼質量的組別為自變量,以自尊、孤獨感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表4),發(fā)現(xiàn)僅僅同伴接納組別(p=.005

分別以自尊、孤獨感為因變量做層次回歸分析,考察同伴關系對自尊和孤獨感的預測效應量。第一步采用強迫進入法將可能產生影響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性別、年級、兒童類型、生活流轉性、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情況)全部納入回歸方程,作為控制變量;第二步采用逐步回歸法將同伴關系的同伴接納和友誼質量組別逐步納入回歸方程。為避免結果呈現(xiàn)時表格過于繁瑣:第一步回歸僅呈現(xiàn)具有顯著性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結果(表5)可知,形成的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四、討論

(一)不同兒童類型的心理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對流動兒童與城市兒童在孤獨感與自尊兩個維度的心理適應的差異進行了分析,流動兒童的自尊低于城市兒童,孤獨感高于城市兒童,即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總體低于城市兒童。同時,高流動兒童比例的學校的兒童自尊低于低比例學校的兒童,孤獨感高于低比例學校,這與前人的結論一致(李小青等,2008;方曉義,范興華等,2008;楊磊,2010;徐云,汪菁,2011)。這種結果不受其家庭經濟水平、教育程度的影響。這說明,流動性的身份特征本身會對其自我造成貶損,影響其自我認同,從而降低自尊。孤獨感在年級與性別上并沒有明顯的差異,這一點在前人的研究中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周宗奎等,2007;石慶馨,2005;池麗萍,2003)。這一結果矛盾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二)不同兒童類型的同伴關系具有顯著差異

對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在同伴接納和友誼質量兩個維度的同伴關系的差異進行分析,流動兒童的同伴接納和友誼質量低于城市兒童。同時,高流動兒童比例的學校的兒童的同伴接納和友誼質量低于低比例學校。進一步分析表明,在兒童的家庭文化程度與生活流轉性上對同伴的友誼質量的主效應顯著。低家庭文化程度,高生活流轉性的兒童在友誼質量上的得分最低,高家庭文化程度,低生活流轉性的兒童在友誼質量上的得分最高。這說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會影響流動兒童對待朋友的差異,李寧(2007)認為家庭因素是影響同伴關系的重要因素。流動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具有流動性,當流動兒童隨著父母到一個新的地方,必然要換一所新的學校,這樣不利于流動兒童建立穩(wěn)定的同伴關系,而短暫的同伴關系不利于友誼質量的提升。

(三)同伴關系對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接納在孤獨感上主效應顯著,友誼質量在自尊上的主效應顯著。高接納組的兒童報告的孤獨感更少;高友誼質量組的兒童報告的自尊更高。在回歸分析上可以看出,同伴關系特別是友誼質量對于自尊的預測效應達到14.2%,與其他研究相一致(周宗奎等,2007)。由此可見,同伴關系對于兒童的心理適應的確具有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自尊的保護作用特別強。

通過同伴關系與心理適應的相關分析可見,對于流動兒童來說,同伴接納越高,友誼質量越好,其自尊越高,孤獨感越低。友誼質量和同伴接納對于流動兒童的孤獨感具有顯著影響,這與一般研究結果一致(鄒泓,1998)。對于城市兒童來說,只有友誼質量與自尊相關,但是友誼質量和同伴接納對于城市兒童的孤獨感均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從年齡上來看,友誼對于城市小學生的人際心理感受程度可能不及初中;從關系資源特征上看,城市兒童的同伴關系不是影響他們人際需求滿足的最重要資源,他們的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可能對孤獨感的影響更大,而對于流動兒童來說,同伴關系會伴隨著他們的流動也發(fā)生變化,因此同伴關系是影響其環(huán)境適應的重要而敏感的因素。

總的來說,同伴關系對于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具有促進作用,而學校和家庭環(huán)境對于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家長應盡可能的減少住所的變換,給孩子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人際環(huán)境,盡可能讓孩子到城市兒童比較多的公立小學學習,促進其城市適應和融入。同時,我們應當鼓勵流動兒童更多的同伴交往,尤其注重同伴交往的友誼發(fā)展,這對于保護兒童自尊,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極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樊富珉.社會現(xiàn)代化與人的心理適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2]周宗奎,趙冬梅,陳晶 等.童年中期兒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覺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4).

[3]韓煊,吳漢榮.深圳市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1).

[4]胡韜,郭成,劉敏.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狀況及其相關研究.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1).

[5]肖蕊.北京市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學校社會工作路徑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

[6]Nangle DW,Erdley CA,Mason CA,et al.Popularity,friendship quantity,and friendship quality:interactive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3(4):546-555.

[7]Erdley,C.A.,Nangle,D.W.,and Gold,J.A.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of Friendship Among Children:A Psychometric Comparison of Sociometric-Based Definitional Methodologies[J].Social Development,1998(7):62-71.

[8]Bukowski,W.M.,Hoza,B.,and Boivin,M.Measuring Friendship Quality During Pre-and Early Adolescence: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riend-ship Qualities Scale[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4(11):471-484.

[9]朱文聞.流動兒童同伴關系、自我概念和學校適應的關系(D).四川師范大學,2011.

[10]朱丹,王國峰,劉軍 等.流動兒童同伴關系的彈性發(fā)展特點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8).

[11]李小青,鄒泓,王瑞敏等.北京市流動兒童自尊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學業(yè)行為、師生關系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8(7).

[12]劉楊,方曉義,蔡蓉等.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及過程——一項質性研究的結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13]池麗萍,辛自強.小學兒童問題行為、同伴關系與孤獨感的特點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03(5).

[14]周宗奎,孫曉軍,趙冬梅等.童年中期同伴關系與孤獨感的中介變量檢驗[J].心理學報,2005(6).

第4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問題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指的是農村中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打工、工作超過半年,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親戚、祖輩、同輩監(jiān)護的未成年人。近幾年,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多數(shù)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融入,開始在城市中打工賺錢。但是,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經濟、生活條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不能把子女帶在身邊,只能將其留在農村,托長輩或者同輩人照應孩子,這就使得一種新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出現(xiàn)。據(jù)有關調查,我國目前留守兒童數(shù)量已經超過2000萬,而且這個數(shù)量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不會減少,甚至會進一步擴大。數(shù)量不斷擴大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xiàn)及成因

1.性格缺陷

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表現(xiàn)為:太多自卑與內向。在農村,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都是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者其它親戚代為撫養(yǎng),所以,孩子比較缺少父愛母愛,因此對孩子疼愛過度造成溺愛孩子,通常會為孩子將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事實上,這樣孩子的自主性就被剝奪了,而且,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長此以往下去,就使得孩子的性格特點趨向膽小、內向。另外,小孩子一般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往往缺少安全感,和非留有兒童相比,這些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2.孩子的情緒和認知障礙

孩子和家長之間良好的溝通會有助于學生社會行為的發(fā)展,特別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農村留守兒童,多是缺少親子溝通的機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很少,由于缺少必要的溝通以及父母關愛,很多留守兒童都會出現(xiàn)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往往會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據(jù)有關調查顯示,不少留守兒童有焦慮傾向,有的留守兒童有被遺棄的感覺,有的留守兒童稱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些留守兒童往往不知道該向誰訴說困難和困惑。

3.人際交往障礙

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障礙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通常情況下,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都對學習的組織的集體活動都不是非常感興趣,因此,也不愿意和同學一同參加各項活動,明顯表現(xiàn)出不合群的現(xiàn)象。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孩子不喜歡和他人接觸,比較喜歡獨來獨往,而且他們的性格有些孤僻,嚴重的可能會有自閉的傾向。長此以往產生了交往障礙;也有些留守兒童都是別人叫才會跟著參加集體活動,很內向,表現(xiàn)不積極;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比較喜歡且愿意參加集體活動。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1.政府要擔負起關心留守兒童的責任

首先,政府必須要承擔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重大責任?,F(xiàn)如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探討的焦點問題,解決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的身體發(fā)育、身心健康發(fā)展好壞都直接政府制定的措施有一定的聯(lián)系?;诖朔N情況,各地區(qū)的政府要根據(jù)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調查,逐漸的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與此同時,也可以把此問題納入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工作中來,認真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留有兒童中比較貧困的孩子。在接收農村外來打工人員的地區(qū)政府,要盡量減少人口歧視,并且要盡量提高這些外來打工人員的收入,這樣一來,這些外來打工能夠承擔的起孩子在城里上學的費用,而且,這樣一來,這些孩子就可以留在自己父母的身邊,從而大大減少了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

2.學校應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學校作為教育育人的基地,應當特別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學校在提高留守兒童教育效果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城里的孩子和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感情上的距離拉得更近一些。因此,學校要盡可能的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規(guī)范要求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教育留守兒童要盡量使自律和其它相關的方法結合在一起加以科學教育,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驟。另一方面,還要教育學校更要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這樣一來,幫助這些留守兒童克服其父母不在家而產生的心理影響,進而幫助這些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與價值觀。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明確了解學生的情況,開設親情電話,能夠讓學生的家長方便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情況。

3.家長應當與孩子多多溝通

建立親子溝通渠道,促進父母與孩子間更多的溝通。外出務工的家長往往與孩子缺少正常的溝通渠道,不能與孩子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及親子互動。這樣一來,嚴重的剝奪了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所需的心理環(huán)境,而且,這同時也是留守兒童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為了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這些孩子的家長要在有意識和無意識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進而來彌補留守兒童心理上存在的缺點。外出打工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的學校以及班主任多聯(lián)系,隨時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狀況、學習情況等,有時還要抽時間到學校去看望孩子,在身心發(fā)展和學習上也可以進行必須的教育與引導;外出務工的父母與留守兒童多多溝通,盡量減少孩子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不同,讓他們覺得自己父母就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關心著自己。

參考文獻:

[1]李宏翰,權方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問卷”的編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2][李淑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1(10).

第5篇

摘要: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國存在的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是中小學必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文章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等方法進行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查找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進而提出運用校園體育文化改善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旨在為解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農村中小學;校園體育文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園體育文化能夠給學生營造一種人文氣息和文化氛圍,是最能推進校園文化發(fā)展的催化劑,對促進學生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據(jù)網(wǎng)上調查顯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的25.1%,其中小學87066人,占全市小學生總數(shù)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學生總數(shù)的23.4%。① 可想而知,兩年前就已經有這么多的留守兒童,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現(xiàn)在的留守兒童還會少嗎?面對這一數(shù)據(jù)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關注和幫助這個弱勢群體呢?論文主要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運用校園體育文化的優(yōu)勢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學院圖書館、中國期刊網(wǎng)、中國知網(wǎng)和維普網(wǎng)收集大量與本論文相關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給本論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2.2 問卷調查法

對德??h民族中學、泮水中學、德隆初中等幾所中小學的學生進行抽樣,抽取500名學生填寫調查問卷。根據(jù)研究內容親自制定學生調查問卷500份,并親自對調查問卷進行發(fā)放、回收、統(tǒng)計與分析。最后收回問卷494份,回收率為98.8%,其中有效問卷485份,有效率為98.2%。

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調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

2.4 邏輯分析法

將問卷統(tǒng)計處理的數(shù)據(jù)與文獻進行分類對比及分析綜合,并結合相關的體育文化理論,總結出觀點。2.5 訪談法對德保縣民族中學、泮水中學、德隆初中等幾所中小學的體育老師進行訪談,了解與本論文研究相關的情況,收集信息。

三、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xiàn)狀調查

1.留守兒童在農村當?shù)卮嬖诘钠毡樾郧闆r

從表1可以得知農村的留守兒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調查學生選擇了“普遍存在”,達到56.3%,可見隨著外出打工人數(shù)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越來越龐大。由于缺失父母的關愛,容易造成這些留守兒童心理發(fā)育不健全,從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給他們的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帶來許多問題。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已經成為一個常態(tài),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2.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情況

由表2可知,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情況的調查,期末考試的成績跟當學年期中考試成績對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學生成績上升,卻有79.2%的學生成績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較大。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態(tài)令人擔憂,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學生的成績都不是很理想,長期累積就會產生明顯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長期產生自卑心理就會嚴重影響到學習心態(tài),從而導致他們養(yǎng)成不良的學習習慣,成績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對于成年人,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別人的關心與關注,同時需要別人的認可,只有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他們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學習上,不然他們的學習成績只會越來越差。

3.相關農村留守兒童專門工作機構的設置情況

由表3可知,有395人認為沒有為留守兒童設置專門的工作機構,占81.4%,而只有32人認為所在農村有專門為留守兒童設置工作機構,只占6.6%。如果專門為留守兒童設置的工作機構過少,則會使留守兒童難以得到社會的關心,總會覺得自己和別人格格不入。為留守兒童專門設置工作機構,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會使留守兒童覺得有家的感覺,覺得無時無刻能得到社會的幫助,每時每刻都有人在關注著他們??梢?,農村留守兒童專門工作機構設置不健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關心不夠,直接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4.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的性格類型調查

從表4可以看出,在所調查的學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內向型卻有289人,占59.6%??梢娹r村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影響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經常表現(xiàn)為活潑開朗,熱情大方,不拒小節(jié),但是內向型的人感情比較深沉,辦事非常小心謹慎??梢妰认蛐偷娜藢τ趯W習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學也會慢慢地疏遠這群內向型的留守兒童,長此以往,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就會有很大的落差,嚴重的可能會封閉自己,不敢也不愿與人溝通。

5.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情況

由表5可知,對體育運動有興趣的只占17.1%,但是對體育運動根本沒興趣的就占了57.5%??梢姮F(xiàn)在農村中小學的留守兒童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不濃,在校園里缺少體育運動的氛圍,勤奮學生不能起到帶動懶惰學生的作用。所以我們需要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yǎng)留守兒童養(yǎng)成終身體育理念。

6.對農村留守兒童自卑心理的調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會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不會產生自卑心理。我們舉行比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團結同學們的友誼,輸贏不是比賽的最終目的,但是事與愿違,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相當數(shù)量的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會出現(xiàn)自卑心理,這就說明留守兒童的心理比較脆弱,絕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在面對失敗時,心理的承受能力較弱。

7.影響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運動的主要因素

參加體育運動或集體活動首先能讓人快樂,不覺得孤獨,還能使人形成一個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兒童的觀察能力并且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還能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為懶惰或者會編很多種理由不去運動,最后沒有毅力不能堅持運動的留守兒童占了51.2%,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與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爺爺奶奶一般年齡較大,與兒童交流的代溝更深,經常達不到對兒童的監(jiān)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這些留守兒童容易養(yǎng)成懶散的生活習慣,缺乏自我約束的能力和毅力。調查發(fā)現(xiàn),有70.1%的人討厭參加集體活動,這個比例也對應了上文調查中的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性格都孤僻內向的現(xiàn)狀。

8.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喜歡的運動項目情況調查

從表8中可知,在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運動項目的調查中,男生選擇的主要有籃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選擇的項目依次為:跳繩、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這主要是因為農村中小學場地器材的硬件設備不足,并且村級學校除了有少數(shù)的水泥籃球場以及幾張用磚砌成的乒乓球臺外,就沒有其他的體育運動場地了,更別說有標準的田徑場地。從表中可知,不需要專門場地的項目選擇的人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專門場地才能進行的運動選擇人數(shù)偏少,就連男生最喜愛的籃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充足的場地會直接影響學生對運動項目的選擇。

四、校園體育文化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園體育文化能有效調節(jié)中小學生的不良情緒、消除心理障礙

據(jù)調查,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在輸了比賽后有63.1%的人會產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過合適的校園體育文化來調節(jié)他們的不良情緒。體育文化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本體作用,留守兒童通過積極地參加體育運動能夠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同時也能讓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加強自信心及意志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質。體育運動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調節(jié)是最直接、最積極、最容易調控的,所以對于留守兒童更加需要引導和組織他們參加校園體育文化,使自己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為運動的動力,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不是孤單的,而是生活在一個集體里,能夠找到歸屬感。

2.校園體育文化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目前,很多中小學的體育課都是 “放羊式”的教學,甚至有些學校為了升學率,都取消了高三的體育課,在這種形勢下,學校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學??梢砸载S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為載體,著力營造人文、科學精神相融合的校園文化,使學校思想政治狀況、宣傳輿論氛圍、師生文明素質、校園綜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促進了教職員工的交流與溝通,增進師生員工的團結和深度融合,通過體育文化的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校園體育文化能減少孩子因長期獨處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諸如開家長會父母不能到場參加、參加文體活動父母不能來現(xiàn)場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學們認為是沒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兒童產生一定地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學生不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眾所周知,體育運動可以促進人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學生在不開心或者心理有壓力的時候可以選擇通過體育運動來進行緩解。

4.校園體育文化能讓學生在成績落后的情況下鼓起信心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促進人樹立信心。體育運動過程本來就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過程,參與者可以從中體會競爭、合作、成功、失敗和自信,能夠使人在這一過程中體驗與感悟其中的奧妙。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覺得在比賽失敗之后會產生不自信的表現(xiàn),而他們往往會以消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失敗,因此,需要合理利用體育文化激起他們的自信心態(tài),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賽能夠做的更好,并將這種心態(tài)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五、有效發(fā)揮校園體育文化對中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促進作用的對策

1.加大招聘體育老師的比例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

通過對部分中小學體育師資狀況的調查,有53.6%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存在師資不足,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教師是教育之根本,體育老師水平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學水平。調查顯示,只有少數(shù)的中心小學配備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體育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體育教師比例較小,再加上為了學校實際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數(shù)的體育教師還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導致體育老師用于專業(yè)教學的時間不夠。因此,農村中小學應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引進高水平、高素質體育專業(yè)教師;對現(xiàn)有的體育教師加強專業(yè)培訓和增加他們進修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運動場地設施

通過對留守兒童喜歡參加的體育運動項目情況的調查,有78.5%的學生選擇參加對場地要求不高的我項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農村中小學的體育經費嚴重不足。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不完善,必然影響體育活動的有序開展,針對這一問題,學校必須重視起來,加大資金投入,盡可能完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加強對現(xiàn)有場地器材的維修和更新;盡最大的努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活動環(huán)境。

3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和交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體育興趣的調查,有57.5%的留守兒童對體育運動沒有興趣,有很多人都是覺得原有的上課模式陳舊,沒有新意,激發(fā)不起自身的學習興趣。因此,面對我國實施的新一輪體育教學改革,我們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快樂體育”方向,使體育課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真正發(fā)揮良好作用,將運動與健康有機結合,通過體育運動促進健康,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課內外組織多樣化的體育類集體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

參加體育類集體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同學們的身心發(fā)展,增加同學們的凝聚力,體現(xiàn)他們自身的存在價值。但是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70.1%的同學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為他們進行人際交流提供平臺。眾所周知,人際交流不僅是一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所以學校組織多樣化的體育類集體活動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我們組織的集體活動難度不能太大,因為難度太大會傷到他們的自信心,我們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歡籃球的就組織籃球比賽,喜歡排球的就組織排球比賽等。這樣既可以豐富學校校園文化生活,又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5.學校要加大對開展體育文化活動的支持,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活動項目

體育運動項目多種多樣。通過對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喜歡的運動項目情況的調查,有19.2%的學生喜歡打籃球,35%的學生喜歡打羽毛球,22.4%的學生喜歡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歡跑步等。所以在各類運動項目中,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體育項目興趣不一樣。有的喜歡打籃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歡排球,但是身高不夠高;有的人喜歡跑步,但因身體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現(xiàn)象經常存在。如此以來,就會讓他們產生畏懼心理,失去信心,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應。那么學校就應該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強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力度,構建體育項目體系。根據(jù)開發(fā)體育課程資源的需要,體育教師、學者等應共同努力對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針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興趣愛好,開發(fā)出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項目。

六、結語

第6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guī)摸向城市遷移,在城市務工以謀求生存和發(fā)展。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1.自卑與焦慮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大多缺乏依賴感和安全感,雖然有祖輩們的照顧,但老人們所能給予的更多的只是身體方面的關心,而心理方面大多愛莫能助,這種長期的矛盾心理導致了孩子極易產生焦慮心理。此外,父母不在身邊的兒童總覺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再加上同伴們的冷嘲熱諷以及學業(yè)不良,他們更易表現(xiàn)出膽小怕事,行事萎縮以及自以為不如別人等自卑消極心理。

2.任性與自我中心

兒童的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對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滿足造成的一種心理特征。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因代養(yǎng)人過分溺愛嬌慣造成的任性的現(xiàn)象尤為嚴重。祖輩們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往往只注重簡單的滿足,不愿讓孩子受半點委屈,積久成習,便逐漸使孩子形成任性的個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為人處事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原則,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識。

3.學習滑坡、厭學逃學

遠離父母,由于臨時監(jiān)護不夠,使得“留守兒童”出現(xiàn)學習觀念淡薄,尤其是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沒人輔導,加之成績不好,嚴重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就使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傲羰貎和痹趯W習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監(jiān)管和鼓勵,出現(xiàn)學習滑坡,對學習喪失信心甚至對學習有一種恐懼感。有些“留守兒童”因學習成績差被教師忽視或被同學譏笑,由此感覺受到冷落或打擊,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喜歡學習,有的甚至害怕學習,經常逃學。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教育對孩子有著直接、持久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幾乎是空白。在農村,很多“留守兒童”因祖輩管教不力,在學習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時間耗費于看電視、與伙伴嬉戲,甚至沉迷于錄像、網(wǎng)吧、電子游戲,學業(yè)幾近荒廢,隔代撫養(yǎng)下的“留守兒童”在學習習慣培養(yǎng)上的疏漏,嚴重影響了其自身的學業(yè)成績。另外,隔代撫養(yǎng)下的農村“留守兒童”,一方面由于道德情感的缺乏和發(fā)展偏差,另一個方面由于祖輩的驕慣,缺乏監(jiān)督和管教的能力,自律道德水平很低,道德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誘因的影響而做出違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

2.學校教育不足

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將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但由于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約了“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大部分農村小學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缺乏正確的引導;部分教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很多的“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家訪過,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fā)展。

3.社會教育不良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多元文化的沖擊,學校周圍林立的網(wǎng)吧、游戲廳、歌舞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學習、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不錯的學生,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監(jiān)督,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紀意識滑坡。他們開始逃學、曠課、不交作業(yè),后來沉溺于網(wǎng)吧、游戲廳、歌舞廳,以至于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一旦受到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們就容易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發(fā)揮父母和監(jiān)護人的教育職責

“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慎重地選擇留守監(jiān)護人。充分考慮到祖輩撫養(yǎng)和教育的勝任力,而不僅僅是選擇一個能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輩確實沒有教養(yǎng)兒童的能力,建議父母雙方留下一方 ,承擔孩子的撫養(yǎng)和教育任務。再如果被委托者年齡很大,身體欠佳,本身的行為能力有限,那么這種委托不但沒有意義,甚至有害。“留守兒童”的祖輩也應該轉變教育觀念 ,學習教育兒童的新策略、新方法,嚴格要求孩子 ,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把更多的精力從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轉移到教育上。

2.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責任主要在政府。建議相關政府部門要組織有關“留守兒童”的專項調查研究,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部門要把“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提到重要決策層面上加以重視,作為當?shù)乜沙掷m(xù)發(fā)展的一項基礎工作來抓。各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要積極醞釀,制定有利于“留守兒童”中貧困孩子接受教育的政策,并計劃投入一定資金資助這些孩子。

3.改進學校教育方式,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本在于引導他們建立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鍛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促進他們自然、順利成長。班級應成立“留守兒童小組”,學校要成立“留守兒童”委員會,要選用其中具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擔當成員,從而擴大他們的影響,發(fā)揮他們的輻射作用,讓他們在老師、學校的引導下自我管理。不管是班級還是學??梢越ⅰ傲羰貎和睂iT檔案,跟蹤他們的成長過程,他們生活上的求助給予解決,對心針對“留守兒童”的個別問題和個性問題,學校還要設立相應的咨詢機構,如:設立“留守兒童辦公室”,成立“留守兒童熱線”,確定接待時間,委派熱心且懂心理知識的老師負責接待。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會危及他們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fā)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政府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xié)調合作,構筑起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立體化網(wǎng)絡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永鑫,駱鵬程,譚亞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研究,心理學,2008-4,3-7

[2]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3]一張.留守兒童,t望,1994,45

[4]佘凌,羅國芬.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理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新視角,心理學,2008-4,15-18

[5]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心理學,2005-5,63-70

[6]周宗奎,孫曉軍,范翠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對策,心理學,2008-4,19-24

第7篇

農村留守兒童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留守兒童中更為脆弱的特殊群體,他們占了相當大的比例,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均在6周歲左右,有相當多的兒童在嬰兒期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們留在農村交于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yǎng)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長期的缺失、祖父母親戚朋友教育的缺陷以及農村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滯后等不利因素,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處境和生存狀態(tài)更加艱難,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留守兒童的利益迫切需要得到關注和重視。本文主要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此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留守兒童

農村兒童

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吃苦耐勞的農民工為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社會經濟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遍及全國各地,任勞任怨做著最苦、最累、最危險,收入?yún)s最低的工作。他們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然而最讓他們揪心的是離家打工后留在農村的子女教育發(fā)展問題。大多數(shù)農民工很難將子女帶在身邊,只能交于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管教。一個新的特殊弱勢群體就這樣誕生了——留守兒童。

目前,已有大量的社會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將注意力投向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但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和關注較少。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解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親屬或委托人照顧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是指0到6歲的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由父母以外的監(jiān)護人負責一切生活起居的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成因

現(xiàn)代教育是一個大系統(tǒng),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為教育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在各自的領域擔負著培養(yǎng)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是兒童社會化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兒童學習的主要場所,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時時刻刻影響著兒童的生活和學習。通過調查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諸多問題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學校教育主導性不強、社會教育的環(huán)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嚴重缺位

一是親子教育陷入困境。親子教育是啟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深化、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良好的親子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下一代。然而,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長期在外,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造成親情淡漠,導致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相對疏遠,親子教育基本從孩子的成長中淡出,親情教育功能幾乎喪失,這種缺乏溝通和親情的關愛,很容易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二是單親教育力不從心。單親監(jiān)護人因家務負擔較重而無暇顧及孩子的情緒與情感變化,對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部分單親監(jiān)護人幾乎不與孩子溝通,很少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稍有不如意,便實行“呵斥教育”。殘缺的家庭教育給留守學前兒童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可低估。三是隔代教育難以勝任。部分祖輩對留守學前兒童過分溺愛,僅僅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卻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確引導。也有部分隔代監(jiān)護人教育觀念保守落后,對孩子要求甚嚴,一旦犯錯非打即罵,容易導致留守學前兒童敵視或報復心理產生。

(二)農村學前教育問題

留守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監(jiān)護堪憂導致留守學前兒童身心發(fā)展不利,本應通過學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彌補,但目前農村學前教育資源的嚴重缺乏、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育缺乏規(guī)范等問題造成了留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導,教育得不到良好發(fā)展。李向東在《農村幼教現(xiàn)狀堪憂》一文中指出,當前農村幼兒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五大問題:一是居住分散,生源不集中且逐漸減少,開園辦班受到嚴重影響;二是師資力量薄弱,從業(yè)人員素質低下;三是不懂幼兒教學規(guī)律,教學管理小學化;四是幼兒教師待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五是無人重視,管理混亂,隨意性大,幼教事業(yè)發(fā)展舉步維艱,停滯不前。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幼兒教師素質不高,幼兒的課程主要以音樂、繪畫、游戲和文化知識為主,而對兒童智力開發(fā)、心理輔導等有助于留守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知識存在著欠缺。這就需要對農村幼兒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但目前農村學前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他們很難獲得相關培訓。

三、改善農村留守學前兒童教育的建議

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是三個相互關聯(lián)、相互協(xié)作的環(huán)節(jié),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共同給予留守學前兒童關心和幫助才能解決好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多種方式促進留守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留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教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從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一是向留守學前兒童父母宣傳父母關愛對留守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鼓勵留守學前兒童的父母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孩子聯(lián)系,以保持對孩子的關心和溝通。二是建立父母與孩子、幼兒園的聯(lián)系紐帶。幫助留守學前兒童父母建立孩子成長檔案,隨時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

(二)學校應當加強對留守學前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對于留守學前兒童,農村幼兒園應當給予更多地關注和關愛。一是建立農村學前教育規(guī)范制度。二是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力量,鼓勵優(yōu)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到農村幼兒園任教,定期為農村幼兒園教師組織業(yè)務培訓,教授幼兒心理溝通等方面的知識。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因為父母為了生計在外打工而成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更需要獲得關愛和良好的教育,雖然留守兒童是城鄉(xiāng)二元化結構的產物,留守兒童的問題目前還不能得到完全解決,但我們應當正視這一問題,為促進留守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改善教育環(huán)境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p>

[1]張珍輝,彭尚平.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教育導刊,2004(8):67

第8篇

>> 重慶市特殊兒童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相關分析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研究 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研究 徐州市天主教信眾與普通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對比研究 軍人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初產婦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 深圳市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策略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相關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措施 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肥胖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體育鍛煉關系的研究 建筑工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構建 本科實習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 醫(y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 漢川市農村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關于泰順縣九峰鄉(xiāng)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01-21/2014-08-10.

[2]劉志芬.社會支持的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11(30).

[3]李祚山,黃小琴.殘疾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編制[N].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3).

[4]陳一心,周洋.中國弱勢兒童心理健康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6(22).

[5]葉盈.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與親社會傾向的關系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7(22).

国产白丝扒开做爽爽爽网站| 91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密臀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久久免费电影| 亚洲午夜精品美女写真| 日本女优高清不卡一二三四区|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三级国产在线| 日韩在线国产亚洲精品| 202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欧美三级特黄在线播放| 久国产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九九视频精品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精品情侣av自拍|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草免费公开视频久久| 亚洲欧洲美洲中文天堂| 十八禁无遮挡污污污网站| 丰满人妻视频一二三区| 欧美日韩三级性生活水平|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码| 91精彩啦在线看国产| 白白在线观看网站看看亚洲| 1区2区3区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网免费在线看|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a三区| 国产传媒免费在线播放| 2020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中文字幕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综合网|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精品区| 毛片91成人在线播放| 成人爱爱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麻豆本子|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