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0-09 16:08:1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高中語文字音字形歸納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以形索義
以形索義,是通過對漢字形體結構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的本義的訓詁方法。運用以形索義的方法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字形要能反映本義,本義要與字形切合,即要能證明造這個字時,是根據(jù)這一意義來構形的。為達此目的,我們所依據(jù)的字形應是較古的文字。二是探求本義必須參證于文獻語言,即本義不僅要與字形結合,還必須是在文獻語言中有過用例。參證文獻語言來探求詞的本義,可以避免望形生訓。下面我們運用以形索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a href="http://ymbev.com/haowen/50404.html" target="_blank">高中語文第二冊注:“軍,駐軍,動詞。”余行達主編《古代漢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在非判斷句中,名詞如做謂語,活用成了動詞。如:‘沛公軍霸上’,‘軍’做謂語,意為駐軍?!?/p>
中學語文和余行達主編的《古代漢語》都把“軍”解釋為“駐軍”,但前者以為“駐軍”是“軍”的固定義項,而后者認為“駐軍”是“軍”的臨時意義,即名詞“軍”活用為動詞時所臨時具有的意義。孰是孰非?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軍”字的形體結構分析來予以說明。
《說文》:“軍,圍也。四千人為軍。從車,從包省。車,兵車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字從車,從@①,會意。古者車戰(zhàn),止則以車自圍?!庇纱丝梢?,“軍”本為動詞,本義是“包圍”。將兵車圍成一圈時,當然是表示軍隊駐扎下來準備宿營,因此,“軍”引申有“駐扎;駐軍”義。是誰將兵車圍成一圈呢?當然是軍隊,因此:“軍”又引申有“軍隊”義。由此可見,軍的“駐軍”義和“軍隊”義都是由本義“包圍”引申出來的。既然“軍”本為動詞,那么“軍”表示“駐軍”義時當然就不是“名詞活用成動詞”了。由此可知,語文課本的注釋是正確的,而余行達主編的《古代漢語》的解釋是不準確的。
二、因聲求義
因聲求義,是通過對漢字聲音線索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它主要是用來推求語源、解釋聯(lián)綿詞和解決文字上的通假問題。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以古音(即上古音)為依據(jù),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同源詞在上古時已經形成了,訓詁學里說某字與某字音同或音近,也是就上古音而言的;二是以文獻語言為依據(jù),以避免濫用聲訓而流于主觀臆斷。下面我們運用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來考證一條詞義。
歸有光《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p>
高中語文第五冊1984年版和1987年版皆未給其中的“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選本亦不注。似乎“借”就是現(xiàn)在的“借進”。其實不然。歸有光為什么要把借來的書入滿自己的書架呢?這合情理嗎?按,“借”上古屬鐸部精紐,“藉”上古屬鐸部從紐,因此“借”可以通“藉”,為疊韻通假。例如《詩·大雅·抑》:“借日未知?!薄稘h書·霍光傳》引《詩》作“藉”;《荀子·大略》:“非其人而教之,赍盜糧借賊兵也?!薄稇?zhàn)國策·秦策》:“此所謂藉賊兵而赍盜糧者也?!薄敖濉北玖x是古代祭祀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墩f文》:“藉,祭藉也?!奔热皇菈|物,他物便可置之其上。如《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藉萋萋之纖草?!崩钌谱ⅲ骸耙圆菟]地而坐曰藉?!庇纱丝芍?,“借書滿架”就是“藉書滿架”,直譯就是“置放的書排滿了書架”。
三、尋規(guī)律以求詞義
尋規(guī)律以求詞義,是通過探尋古代漢語里詞的內部構造、詞的產生與發(fā)展和詞義演變等規(guī)律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通過探尋古漢語詞匯的內部構造規(guī)律,我們可以避免把古文中兩個單音詞誤認為是一個雙音詞的現(xiàn)象;通過探尋古今詞匯之間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我們可以了解一些古語詞的意義;通過探尋詞義演變的規(guī)律,我們可以了解某個詞在古代具有哪些意義,為什么會具有這些意義,可以了解同源詞的孳乳情況,可以了解古今詞義的差異情況。運用尋規(guī)律以求詞義的方法來探求和詮釋詞義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以古訓為依據(jù),這是因為作古訓的先代學者,尤其是“漢儒去古未遠,經生們所說的故訓往往是口口相傳的,可信的程度較高”(注:王力《龍蟲并雕齋文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0年版,343頁。);二是注意詞義的時代性,因為“古代漢語”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在古代漢語范圍內,各個時代的詞義是有差別的,不明乎此,則往往可能導致以后起之古義解釋更早之古義。下面我們運用尋規(guī)律以求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史記·屈原列傳》“不獲世之@②垢?!备咧姓Z文第六冊注:“不沾染塵世的污垢?!?/p>
按,這種解釋雖文意可通,然“獲”并無“沾染”義,此屬望文生義?!稄V雅·釋詁三》:“獲,辱也?!蓖跄顚O《讀書雜志·史記第五》對這句話是這樣解釋的:“獲者,辱也。言不為滋垢所辱也?!闭n本亦采此說。
四、明語法以求詞義
明語法以求詞義,是通過語法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或句意的訓詁方法。楊樹達先生說:“治國學者必明訓詁,通文法。近則益覺此二事相須之重要焉。蓋明訓詁而不通文法,其訓詁之學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訓詁,則其文法之學亦必不至也。”(注:楊樹達《高等國文法·序例》,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運用明語法以求詞義的方法來探求和詮釋詞義和句意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注意古今漢語語法的區(qū)別,二是注意對古漢語語法進行斷代研究。下面我們運用明語法以求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初中語文第一冊注:“何有于我哉,哪一樣我能有呢?這是孔子自謙的話?!?/p>
按,這種解釋蓋本于朱熹《論語集注》。朱熹云:“‘何有于我哉’,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比欢@種解釋既不合古漢語語法,又有悖于史實。下面我們僅從語法方面來解釋。
“何有”即“有何”,其中的“何”是疑問代詞作前置賓語?!昂斡小痹诠糯鷿h語里又是一種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其意思較靈活,可以根據(jù)上下文意而譯為“有什么困難”、“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關系”等。下面僅以“何有”作“有什么困難”講為例來加以說明。
《左傳·僖公九年》:“入而能民,土于何有?”杜預注:“能得民,不患無土”因此,“土于何有”就是“得到土地有什么困難呢”。
《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何晏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因此,“何有”就是“(治理國家)有什么困難呢”。
《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朱熹集注:“何有,言不難也?!币虼?,“于王何有”就是“對于稱王天下有什么困難呢”。
至于“何有于我哉”,《論語注疏》云:“此章仲尼言己不言而記識之,學古而心不厭,教誨于人不有倦息。他人無是行,于我,我獨有之。故曰‘何有于我哉?’”劉寶楠《論語正義》云:“與上篇‘為國乎何有’、‘于從政何有’、‘何有’,皆為不難也?!敝档米⒁獾氖?,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1978年版)對這句話注釋為:“在我這里有什么呢?這就是說,這三件事我都沒有?!倍凇豆糯鷿h語》(修訂本)里則改注為:“對我來說有什么呀?也就是說,這三件事對我來說都不難?!庇纱丝梢姡昂斡杏谖以铡本褪恰埃ㄟ@)對我有什么困難呢”。
五、由修辭以求詞義
由修辭以求詞義,是通過修辭方式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或句意的訓詁方法。運用由修辭以求詞義的方法來探求和詮釋詞義或句意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注意區(qū)分修辭方式與一般表達方式,二是注意參證于史實。下面我們運用由修辭以求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司馬光《訓儉示康》:“人皆嗤吾固陋?!备咧姓Z文第二冊注:“嗤吾固陋,嗤笑我固執(zhí)不大方?!?/p>
按,這里的“固”不宜取“固執(zhí)”義,因為穿著樸素根本不存在是否“固執(zhí)”的問題,只是可能讓人誤解為“吝嗇”?!奥庇小傲邌荨绷x,例如《呂氏春秋·節(jié)喪》:“侈靡者以為榮,儉節(jié)者以為陋?!崩畎住囤w公西侯新亭頌》:“儉則不陋,麗則不奢。”“固”有“陋”義,即“吝嗇”義。《廣雅·釋言下》:“固,陋也?!薄墩撜Z·述而》:“奢則不遜,儉則固?!币馑际?,奢侈就顯得驕傲,節(jié)儉就顯得吝嗇。由此可見,“固陋”在這里是運用了同義連用的修辭方式,即“吝嗇”的意思,“嗤吾固陋”,就是嗤笑我吝嗇。
六、據(jù)史料以求詞義
據(jù)史料以求詞義,是依據(jù)與古代社會生活有關的史料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運用“據(jù)史料以求詞義”的方法來探求和詮釋詞義應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內證”與“外證”相結合,兼及“旁證”。我們在探求和詮釋某個與古代社會生活有關的詞語的意義時,最好盡量從本文或本書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去尋找史料來加以訓釋,這便是內證;同時還可以從同一時代的其他作品以及后代撰寫的反映同一時代歷史的作品中去尋找史料來加以訓釋,這便是外證;也可以從較早或較晚的作品中去尋找史料來加以訓釋,這便是旁證。二是以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史料。社會生活是發(fā)展變化的,前一時代的典章制度到了后一時代可能發(fā)生一些變化,這種現(xiàn)象也必然反映到語言中來。因此,我們要以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某些史料,以避免“以今證古”或“以古證今”的現(xiàn)象。下面我們運用據(jù)史料以求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賈誼《論積貯疏》:“歲惡不入,請賣爵子?!备咧姓Z文第三冊(1984年版)注:“年成壞,不能納稅,(朝廷)賣爵位(來增加收入)、(百姓)賣子女(來度過日子)。不入,指百姓納不了稅,賣爵,漢朝有公家出賣爵位以收取錢財?shù)闹贫??!惫a良主編的《古代漢語》注:“請賣爵子:請求賣掉自己的爵級或兒子。秦漢時有賞賜爵級的制度,因此百姓也可以有較低的爵級。這種爵級可以轉賣?!?/p>
“賣爵”的主語是“朝廷”還是“百姓”?這里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孰是孰非?我們可以據(jù)史料來求詞義。首先,漢代百姓是可以得到爵的,其得爵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賜給。據(jù)《漢書·惠帝紀》載:“孝惠即位,賜民爵一級?!倍怯缅X買。《漢書·惠帝紀》:“民有罪得買爵三十級以免死罪?!比恰叭胨谑芫簟?。這是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提出的主張,“于是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于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shù)為差”(《漢書·食貨志上》)。其次,百姓得到爵級后,是可以轉賣的。《史記·文帝本紀》:“后元六年,大旱,蝗,發(fā)倉庾以振民,民得賣爵?!薄端麟[》引崔浩:“富人欲爵,貧人欲錢,故聽買賣也?!笨梢姟豆糯鷿h語》的注釋是對的。后來1991年出版的高中語文第四冊改注為:“請賣爵子,(百姓)用爵位和子女換錢(以度荒年)。漢朝,人民的爵位可以買(包括由政府手中買)賣?!边@就注對了。
七、考異文以求詞義
考異文以求詞義,是通過比較、考究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中用字的差異,或原文與引文用字的差異,或同一材料在同時之書中用字的差異,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考異文以求詞義的方法主要用來解決四個問題:一是訂正誤字,二是辨識異體字,二是明了通假字,四是同源字的通用和同義詞的替換來詮釋詞義。運用這種訓詁方法應遵循正確分辨異文材料的原則,即要正確分辨異文材料的類別,不要把異體字、同源字、通假字、同義詞等當作誤字處理,也不要把通假字當作同義詞、同源字處理,等等。下面我們運用考異文以求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詞義。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高中語文第一冊未給其中的“以”字作注,其他有關古文選本亦未作注,似乎它與介詞“以”相同而無需作注。其實,無論用介詞“以”的哪一種用法來解釋此處的“以”,都不妥當。按,“以”通“似”。從異文材料來看,《漢書·高帝紀上》:“鄉(xiāng)者夫人兒子皆以君?!鳖亷煿抛⒁绱驹唬骸耙曰蜃魉啤!薄妒酚洝じ咦姹炯o》作“皆似君”。從古代訓詁材料來看,《玉篇·人部》:“以、似,二同,像也?!睆恼Z音方面來看,“以”上古屬之部喻紐,“似”屬之部邪紐,因此“以”可通“似”,為疊韻通假。由此可見,“以秦王之威”,意思是“像秦王那樣的威風”。
八、用邏輯以求詞義
用邏輯以求詞義,是運用邏輯推理并遵循邏輯思維規(guī)律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這種訓詁方法主要用來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側重于探求和詮釋語言中的詞義,即詞的概括義;一是側重于探求和詮釋言語中的詞義,即詞的具體義及語境義。運用這種訓詁方法應遵循充分占有文獻語言材料的原則。下面我們運用用邏輯以求詞義的訓詁方法來討論中學文言文中的一條注釋。
關鍵詞:高三語文 復習方法
高考備考不僅對學生重要,對教師也是如此。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效率,優(yōu)化課堂至關重要。我這兩年帶高三,對于高三的語文復習也有了一定的體會,現(xiàn)在就和大家共同探討。我認為高三的復習課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夯實基礎
高考語文重視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像文字、詞匯、句子、修辭及文言文知識等都是中學課文中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還有文學常識,雖然《考試說明》中不考,但是如果缺少一定文學常識的積淀,在理解詩歌及文言文時就一定會有困難。語文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無法一蹴而就,夯實基礎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所以復習中該記住的要記住,該背誦默寫的要背誦默寫,一點不能放松。對于易混難記的知識點,如字音、字形、熟語、名句背誦部分則應在復習之后隨時回顧,間時鞏固,對于詩歌鑒賞、文言文翻譯和現(xiàn)代文閱讀這三大難點則應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適量的間時練習,在多次間時練習中,逐步提高評鑒、翻譯能力和答題技巧。心理學研究表明,間時復習比不間時復習的效果好。越是較難的材料,間時復習的效果越比不間時復習好。因此,化整為零、日積月累的間時復習策略應當成為化解疑難、夯實基礎的復習智慧和方法。
二、知識系統(tǒng)化
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打比方說:“復習不是為了修補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為了加固原來的結構,并且添建一層新的樓房?!边@話很精辟,它告訴我們,應有效地指導學生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形成知識系統(tǒng)。教師要傳授解題方法,幫助學生盡快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使之能熟練地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三、充分利用教材
形成知識體系最好的辦法是整理教材。在語文復習中,很多教師認為高考語文中教材幾乎不考,就忽視教材。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教材是知識歸納整理最好的依據(jù),可以使知識形象化。對教材的回歸,對文本的關注,首先應在“夯實”二字上大做文章。比如字音、字形的識記,詞語(成語)的掌握,名句名篇和文學、文化常識的溫習都與高考考點及其能力要求密切相關。尤其是課本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等相關語言知識,翻譯技能的演練,更是高考古詩文閱讀所需知識的源泉,所備能力的直接生發(fā)點。那種脫離教材和文本,好高騖遠式的文言文復習之舉是舍本逐木、緣木求魚的低效勞動甚至無效勞動。其次,深入“挖掘”文本固有信息是我們應當樹立的又一教材使用策略。文章不厭百回讀,常讀常新收獲多。比如,我們可以再次挖掘文中人物、事件的全新內涵,豐富作文素材,以此來詮釋、支撐相應的作文話題或主題;也可挖掘、借鑒文本中適用于高考作文的構思、立意及表達的技法,還可從課后練習中挖掘、歸納出一些閱讀理解的常見題型、解題思路和方法??傊?偏重課外復習用書,而又始終不廢教材,課內課外雙管齊下,彼此兼顧,應當成為我們復習時恪守的基本原則。
四、注重課堂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高三復習課一般都和高考掛鉤,注重實用性,注重利用方法解決問題。這無可厚非,但難免過于功利。這使得學生過多地注意文章或詩歌會出什么樣的題,標準答案是什么。這樣只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會簡單記憶知識,而不能陶冶性情。所以,即使是高三的語文課堂,也一樣應該注意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近幾年的語文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對考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檢測,強化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完成有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這與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對于高考迎考訓練,我們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詞句的語文知識的分解,局限于純知識的講解,認為加強素養(yǎng)的考查就是強化知識點的考查。這樣已不適合高考的要求。語文教學應該是豐富的,既有基礎知識的積累,又有文化素質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五、突出知識的應用性
在知識理解的基礎上,應注重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精選典型例題,在學生“悟”的基礎上講清知識規(guī)律和解題思路并以做出示范。高三的復習課典型例題既可以是高考經典題,也可是教材中典型的例子。我選擇的典型例題有2006年和2009年高考詩歌鑒賞題,還有第三冊教材中的典型例子。這樣既讓學生明確高考的考查傾向,又對教材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時還要精選練習題,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這也是復習課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實踐,搞好知識遷移,形成能力。
六、增添一些趣味性
由于高三的復習課注重方法規(guī)律的整理歸納和針對性的練習,所以復習課難免程式化,難免枯燥機械。結果是老師教得索然,學生學得無味。所以,在復習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詩歌鑒賞專題。中國古典詩歌,內涵豐富深刻,聚集、積淀了人類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現(xiàn)如今的中學生讀起來,總有幾分隔膜。因此,教師應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鋪設欣賞情境,渲染欣賞氛圍,誘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古詩鑒賞”世界。
七、關心時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寫在無錫東林書院的一副對聯(lián),表現(xiàn)的是讀書人既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思想恰恰形成對比。其實,當代青年學生更應該有這樣的胸懷。我們培養(yǎng)的下一代不僅要有真才實學,而且要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和壯志,這也是新課改語文高考的方向。語文老師可以利用讀報時間結合新聞選修教材內容精選一些時評文章讓學生去看去讀,這樣,學生既能了解國際國內時事,又學會了新聞的寫作方法,還能積累新鮮的寫作素材,是非常有用的。
我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讀報時間看書報,了解社會,寫新聞評論,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總之,高三的復習時間短、內容多、任務重,這需要我們探索如何優(yōu)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好地面對高考。
參考文獻:
1.《人是教育的對象》.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教育心理學著作
我們面對的學生層次較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積極性不強,意志力薄弱。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本著在進行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堅持語文人文性教育。語文組肯于花力氣,肯于在繁忙的工作中堅持批改作業(yè),精選套題,能夠針對性強的進行系統(tǒng)性復習,做到重點突出,善于分層次教學,側重教會學生解題的方法和技巧。
二、我們的感受和做法。
(一)我們的感受
我們的感受,用一個字概括是“累”;用兩個字描述是“疲憊”;用三個字形容是“壓力大”。我們每個人要負責個性鮮明、桀驁不馴的學的教學工作,面對我們學校這樣的學生,我們“背著”“抱著”“拖著”他們,“打著鴨子上架”,想方設法讓他們學得多點兒,記得牢點兒,掌握得更好點兒,高考多拿一點分,少給和平區(qū)拖后腿。我們盡全力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二)我們的做法
1、和諧勤奮的備課組是搞好復習的關鍵
我們非常重視市、區(qū)級的教研活動,積極按時參加,教研活動不但加強了區(qū)與區(qū)之間、校與校之間、同仁之間的交流,給我們搭建了學習新進的教學理念、實用的教學方法的平臺,更是給我們提供了提升和展示我們自己的機會。我們組還很注重校本教研,秉著“三化”的原則,即“經?;⒅黝}化、時效化”。教研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教研日,基本上做到了隨時隨地進行,互通有無,誰有好資料、好辦法都拿出來大家共用,誰有困難麻煩大家一起幫助解決;“主題化”就是要保證每次的教研內容不泛泛而要有明確的指向性、針對性;“時效化”則是要把握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對每個階段的任務、內容、方式通過教研活動及時進行改進和調整,以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效果。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在復習前努力做好準備工作,精選資料、素材、習題。處理好課本,上好專題課,把考點分成若干個專題,講練結合。學生上交的試卷、作業(yè)要及時閱判,及時反饋,及時講評。雖然我們的壓力很大,困難很多,工作很辛苦,但在團結和諧的氛圍里工作,我們的精神還是很愉快的。
2、大力表揚激發(fā)熱情
了解學生是搞好教學的前提。我們的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他們缺少毅力、缺乏自信,但他們熱情、講義氣,吃順、愛聽表揚。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學習上嘗夠了失敗的苦澀,急需老師的肯定,使自尊心得到滿足。俗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借用此話,欲揚之功何辭沒有?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確性質,提高信心,胸中有數(shù),積極投入。我們從他們的作文中找出一兩個好的句子,冠上他的名字,寫在黑板上,向大家展示;在測驗的試卷上,發(fā)現(xiàn)選項做得好的,寫上“好樣的”,在激勵性學習中,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fā)了他們智慧的火花。從寫作文看,他們的熱情就漸增,有些同學經常找同學中的好的作文片段做范文,互相借鑒。對于這些來自身邊的好文,他們感到更親切,教師激勵學生,學生相互激勵,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氣氛。
3、用“美麗的謊言”引導學習
謊言是貶義詞,但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的,“美麗的謊言”就另當別論了。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對語文課普遍不重視,缺少主動學習、鉆研的積極性,有些學生甚至把語文課當成休息課。怎么辦?我們編了一些“美麗的謊言”。如下的話是我們常說的:
①離高考的時間不多了,念念語文就能上分。
②語文上100分不難,不就折合成百分制的60多分嗎。
③語文得給其他學科背背分。
④試卷中的文言文是座金礦,挖一挖就會有驚喜。在老師的“美麗的謊言”不斷煽動下,同學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普遍提高。
4、用“請君入甕”介入方法促進學習
電視節(jié)目什么最火?“星光大道”“非常6+1”“幸運52”都是收視率很高的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不一定水平有多高,而是都采用了觀眾親自參與的形式。
這便有了人氣,有了親自體驗的!語文教學也是一樣,優(yōu)秀的教師不一定多能講,講得多高深,而是設法引導你的學生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班上,針對有些學生的學習優(yōu)勢分別封以“文字專家”、“文言專家”、“背誦專家”、“修改病句專家”、“閱讀專家”等等??傊?,“專家”越多越好,越多他們課下用的工夫就越多,生怕自己失了頭銜,丟了面子。有表揚還要有批評,恩威并施。不寫的要罰他幾遍,題做錯了要重做一遍,
對不聽話的吼上幾聲,回過頭來再安慰幾句。舉起鞭子,再輕輕放下。以真城的心對待學生,各種教育方法才能起效果。
高三語文教師總結(二)本學期我擔任日語文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深感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放松自己。為了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和同學的希望,爭取較出色的完成高三語文語文教學。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打牢語文基礎知識,使自己能夠比較自如的進行語文教學;另一方面,繼續(xù)向老教師學習,抽出業(yè)余時間向王鵬洲、林和海等具有豐富高三語文教學經驗的老師學習。經過一個學期師生的共同努力,我與學生的關系處理得比較好,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F(xiàn)總結如下:
一、思想方面
作為一名教師,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師德修養(yǎng)。平時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和會議,并經常注意翻閱報紙和雜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動態(tài)和教育信息,學以致用。在為人師表方面,嚴格遵守“中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謹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堅信教師無小節(jié),時刻注意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隨著教齡的增長,越來越向名師看齊,敬業(yè)愛崗,誨人不倦。能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爭取讓他們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新型人才。我基本上是以校為家,可以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全身心投身于教學工作。
二、教學方面
為了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和同學的希望,我決心盡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爭取較出色的完成高三語文語文教學。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打牢語文基礎知識,使自己能夠比較自如的進行語文教學;另一方面,繼續(xù)向老教師學習,抽出業(yè)余時間向王鵬洲、林和海等具有豐富高三語文教學經驗的老師學習。對待課程,虛心聽取他們意見備好每一節(jié)課;仔細聽課,認真學習他們上課的安排和技巧。這一年來,通過認真學習語文教學理論,刻苦鉆研語文教學,虛心向老教師學習,我自己感到我比前兩年的我在語文教學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另外,深入研究考試大綱,重視信息的溝通,在高三開始,細致研究分析2018年的語文考試說明,準確把握高考動態(tài),并且及時加以落實。
在教學中,除了抓緊學習有關業(yè)務知識外,還注意和同事研究學習,從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講授到復習考試的合理安排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認真吸取他人有益的教學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分析學生每次考試情況,對癥下藥。
每次考試之后,我們都認真分析,找出薄弱環(huán)節(jié),與學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失分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基礎知識的4~6題、文言文翻譯、詩歌鑒賞、現(xiàn)代文閱讀中的主觀題,還有作文。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注重過程管理,從四個方面落實教學任務:力爭把目標落到實處,細化內容。深化輔導。另外,專項復習,狠抓薄弱環(huán)節(jié)。
1.基礎知識的復習注意長短線結合,對字音、字形、詞語、病句等內容在第一輪復習之后,穿插在下面各專題的復習中,進行不間斷的訓練。在穿插復習的過程中注意精選題目,做到短平快,盡量不影響專題復習的正常進行。
2.復習文言文,我們把大綱規(guī)定背誦的10篇文言文和30首詩歌歸攏在一起,印發(fā)給學生。將120個文言實詞和15個文言虛詞的用法與意義歸納總結也印發(fā)給了學生。文言文復習中不足表現(xiàn)在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應該師生共同歸納再整理,另外忽略了教材所選文言文的作用。
3.對詩歌鑒賞,我們分三步進行復習:
(1)進行題型示例,精選出詩、詞、曲鑒賞題作為例子,讓學生對這類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消除其神秘感。
(2)把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表現(xiàn)手法等整理出來作為一般常識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領悟詩歌中的意象,體會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現(xiàn)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