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02 14:48:5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通貨膨脹現(xiàn)狀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通貨膨脹 財產保險 措施
經濟發(fā)展推動了國內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手中的資金、資產也越來越多。一方面標志著國內社會正在積極步入小康社會。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居民財產的增加,相應的財產保險也成為了保險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領域。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式復雜多變,人民幣匯率持續(xù)走低,國內經濟正處于改革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經濟環(huán)境下,財產保險是公民財產安全的有效保障措施。在近幾年,國內的財產保險業(yè)務不斷攀升,創(chuàng)造了非常好的保險業(yè)績。但同時,由于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國內財產保險公司的盈利狀況并不樂觀。重視通貨膨脹下財產保險公司盈利問題的研究對保障財產保險事業(yè)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一、通貨膨脹概述
通貨膨脹是非常常見的經濟學現(xiàn)象。通貨膨脹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同時需要嚴格控制。通貨膨脹一旦超出控制范圍則會對經濟產生毀滅性的影響。目前國內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通貨膨脹控制預警機制,保障國內經濟安全運行。但從財產保險公司的盈利現(xiàn)狀來看,通貨膨脹將是財產保險公司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財產管理任務。正確理解通貨膨脹對做好相關工作有重要意義。
1、通貨膨脹的定義。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對通貨膨脹的定義為: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出現(xiàn)現(xiàn)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xù)而普遍上漲的現(xiàn)象。從通貨膨脹的定義可以看出流通紙幣、鑄幣、信用貨幣的過度發(fā)現(xiàn)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2、通貨膨脹的原因。通貨膨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財產縮水,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是不利的。但為什么還有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流通貨幣的過量發(fā)行,其間接原因則是控制紙幣發(fā)現(xiàn)的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刺激經濟增長或平衡匯率而發(fā)現(xiàn)的。例如:2008年,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在國內實施了四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通過財政刺激拉動內需對保障經濟發(fā)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溫和性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發(fā)展是有利的。因此,通貨膨脹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將不可避免。
3、通貨膨脹對經濟影響。根據(jù)通貨膨脹的定義,可以看成通貨膨脹對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首先,通貨膨脹造成物價整體上漲,間接導致流通貨幣貶值。近幾年,受國內外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國內通貨膨脹指數(shù)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國內物價普遍上漲,人工工資也普遍上漲。其次,通貨膨脹導致流通貨幣購買力下降。當前國內的經濟現(xiàn)狀已經讓人們意識到通貨膨脹對居民存款的影響。財富縮水已經迫使人們開始關注財產保值方面的投資。最后,通貨膨脹一旦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范圍,極有可能發(fā)展為激烈性通貨膨脹。如果一旦出現(xiàn)則會嚴重破壞整個經濟體系。例如: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08年的美國次貸金融危機,都對國內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
二、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財產保險公司的盈利現(xiàn)狀
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同時通貨膨脹也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貨膨脹,最終都會呈現(xiàn)一個結果。即:流通貨幣購買力下降,貨幣貶值。因此,通貨膨脹是居民財產安全的潛在風險因素。同時,通貨膨脹也是財產保險公司面臨的重要問題。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公司的盈利有很大影響。
1、財產保險公司的盈利來源分析。國內財險公司的盈利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所謂承保利潤是保費收入與費用之間的差值部分。投資收益則是財險公司利用保費對外投資所取得利潤。國內所有保險公司的盈利都來自于這兩個部分。其中任何一項收益發(fā)生變化都將影響到財產保險公司的整體收益。
2、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公司承保利潤的影響分析。通脹對保費收入影響主要基于:價格效應、收入效應、替代效應等。首先,通貨膨脹造成國內物價普遍上漲,其中財產保險公司的保費也會在非常上漲的范圍內。受保費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必然會造成一部分放棄投保或改投其他保險或其他投資方式。價格上漲帶來的需求下跌是必然的。因此,通貨膨脹造成了保費收入的降低。其次,通貨膨脹對人們的收入造成了巨大壓力。就以國內近兩年的經濟情況來看,通貨膨脹的物價水平不斷上漲,但同比的工資水平上漲的比較慢。收入沒有很大的增長,但居民用于生活的開支卻在不斷上漲。這樣受生活成本壓力的影響,一些居民會選擇放棄財產保險的選擇。最后,隨著國內經濟發(fā)展,國內的金融市場越來越繁榮。居民投資理財?shù)慕鹑诋a品越來越多,例如:股票、期貨、黃金等等。在通貨膨脹綜合壓力下,居民選擇其他替資方式成為威脅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重要因素。另外,通貨膨脹也增加了財產保險理賠的概率和風險,提高了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理賠成本。
3、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的影響分析。投資收益是財產保險公司盈利的重要來源,而且財產保險公司在投資方面有加大的靈活性。為了實現(xiàn)投資較高的收益回報,一些財產保險公司會將投資鎖定在流動性較高的投資項目上。目前財產保險公司主要以投資銀行存款和債券為主。一般情況下通脹會提高債券投資的收益率。另一方面,由于通脹率升高時,銀行存款率也會隨之上調,因此通貨膨脹下投資銀行的收益率也會提高。因此,一般情況下,財產保險的投資收益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會有所增加。可見,財產保險的是應對通貨膨脹比較有效的投資方式。
三、通貨膨脹下財產保險公司提升盈利水平的措施
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公司的盈利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例如:據(jù)統(tǒng)計2006年,財產保險公司利潤總額1.78億,2008年則損傷83.47億,到了2010年財產保險公司利潤總額225.59億元,實現(xiàn)了財產保險公司盈利水平的大幅度改善。而在2006年到2010年這段時間周期內,國內的通貨膨脹指數(shù)變化明顯,是影響財產保險收入的重要觀測因素。在國內財產保險發(fā)展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積極研究通貨膨脹下的企業(yè)的盈利保障措施是非常必要。
1、財產保險公司要正確認識通貨膨脹對企業(yè)盈利的影響。從前面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企業(yè)盈利影響的分析來看,有壞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因此,正確認識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企業(yè)盈利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正視通貨膨脹下財產保險企業(yè)盈利面臨的問題是關鍵。首先,在當前一些財產保險公司過于追求投資收益,以“現(xiàn)金流承?!钡姆绞綋Q取更多利潤。該方式的操作在增加了財產保險投資收益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財產保險投資的風險。其次,國內現(xiàn)有財產保險體系和制度還不完善。通常財產保險是以承保人財產損失為賠付條件的。在通貨膨脹條件下,承保人的財產損失發(fā)生概率增加,而現(xiàn)有財產保險制度對財產保險的賠付條件、賠付率等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在財產保險管理方面對財產賠付準備金的管理也不科學。這些漏洞都有可能增加財產保險的成本。最后,國內可用于投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投資的風險也越來越大?,F(xiàn)代社會的經濟現(xiàn)狀越來越復雜,通貨膨脹發(fā)生概率和指數(shù)也越來越高。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下,任何一項投資其風險都在增加。理性看待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盈利的影響,充分認識到財產保險公司存在的影響盈利的問題,是做好改善工作的前提。
2、財產保險公司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通貨膨脹的財務應急預案。首先,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套科學的體系用于檢測通貨膨脹指數(shù)。通貨膨脹對企業(yè)造成嚴重影響一般是由于企業(yè)的反應滯后造成的。建立一套完善的通貨膨脹監(jiān)控系統(tǒng),可以幫助財產保險企業(yè)掌握準確的市場信息,獲得及時的通貨膨脹指數(shù),及時做出正確的財務處理,降低損傷。其次,在企業(yè)內部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一方面用于評估承保人的財產風險,相抵理賠風險。另一方面,用于評估財產保險企業(yè)內部投資風險,有效降低和控制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收益。最后,重視財產保險產品的創(chuàng)新。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可替代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受通貨膨脹價格因素的影響,難免會降低財產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做好財產保險產品的創(chuàng)新,定制更加合理和讓消費者放心的財產保險產品,可以大大提高財產保險的市場銷售情況,保障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有效應對通貨膨脹對財產保險的影響。
四、結束語
財產保險已經被現(xiàn)代社會所接納和認可,但在新環(huán)境下財產保險事業(yè)的發(fā)展也面臨了新的問題。通貨膨脹的持續(xù)存在成為影響財產保險企業(yè)盈利的隱患之一。重視通貨膨脹對國內財產保險公司盈利狀況影響的研究是非常及時和有價值的。對保障財產保險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雅琴.論CPI對我國產險保費增長的影響[J].保險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04).
[2]周蘇玉.我國財險公司經營管理效率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11(01).
關鍵詞:通貨膨脹;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7月份的最新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為6.40%,同比增長120.69%,環(huán)比增長16.36%,年內首次突破6%,創(chuàng)20個月歷史新高。CPI的過快增長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及社會的強烈反響,央行自2010年11月以來,連續(xù)四次宣布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溫總理也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CPI的漲幅控制在4%以內。然而幾番政策實施過后,通貨膨脹率仍居高不下。探究此次通貨膨脹的原因并找出相關的解決措施,成為當前經濟生活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文獻綜述與回顧
1.通貨膨脹的定義及類型
到目前為止,對于通貨膨脹的定義還存在較大的分歧。西方學者對于通貨膨脹的定義大概可以分為以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物價派”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貨幣派”。本文認為,通貨膨脹是經濟運行中價格總水平大幅度持續(xù)上升的貨幣現(xiàn)象,這個定義包含兩點:(1)通貨膨脹是價格水平的持續(xù)上漲。(2)通貨膨脹是價格總水平的上漲。而通貨膨脹類型根據(jù)誘因不同,可以分為需求拉上、成本推動、混合型、輸入性和貨幣性通貨膨脹。
2.通貨膨脹研究回顧
近年來,國內學者不斷對通貨膨脹的成因進行探討。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價格司課題組認為我國通貨膨脹與貨幣發(fā)行量、經濟發(fā)展速度、投資增長速度、財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長等宏觀經濟指標密切相關;財政部政策科學研究所歸納了國內學者對我國開始的新一輪通貨膨脹原因的三種觀點:(1)糧食缺口、投資膨脹和國際傳到是本輪通貨膨脹的主導因素。(2)資源約束和不合理的管制是本輪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3)外匯儲備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 趙留彥(2011)認為本質上,當前的通貨膨脹是過去兩年貨幣發(fā)行過快的結果,盡管多發(fā)的貨幣對物價的影響會有滯后,然而總要體現(xiàn)在價格上,要么是商品的價格上要么就是資產的價格上。因此,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必須收縮銀根。
本文借鑒了以上研究所使用的規(guī)律觀察、定性分析、實證研究等研究方法,結合我國現(xiàn)階段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將我國通貨膨脹的誘因分為需求面因素、供給面因素、輸入性因素、貨幣性因素4個方面來討論,并選取了能夠較為準確地測度和代表各個誘因的7個指標,作為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誘發(fā)指標,進行了基于2009.01—2011.10期間的月度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具有相對全面的特點。
二、實證檢驗
參考文獻:
[1]Conrad,C.and Karanasos,M. On the inflation uncertainty hypothesisin the USA,Japan and the UK:a dual long memory approach[J].Japan and theWorld Economy,2005.
[2]孫學敏:西方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輸入型;通貨膨脹;傳導
中圖分類號:F82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133-03
我國近幾年通貨膨脹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發(fā)生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以全球經濟危機為背景,伴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和大規(guī)模資本的流動,與發(fā)達國家在經歷了短暫的通脹后開始轉向通貨緊縮形成了對比,呈現(xiàn)出由初級產品價格帶動的結構性上漲的特征,并且顯現(xiàn)出向全面通脹發(fā)展的趨勢。
一、國內外各學派相關研究
(一)國外輸入型通貨膨脹相關研究
西方經濟學對輸入型通貨膨脹國際傳遞的研究,大體上有4種情況:輸入型通貨膨脹的貨幣分析、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凱恩斯派分析、社會成本推進分析和小國開放模型(陳岱孫,厲以寧,1991)[1]。
1.輸入型通貨膨脹貨幣論
約翰遜(H.G.Johnson,1972)提出了貨幣主義學派的輸入性通貨膨脹模型,他認為,國際性通貨膨脹本質上是一貨幣現(xiàn)象,它源于世界貨幣增長率大于世界產量(收入)增長率;在國內信貸不變的情況下,國際收支順差帶來的國際儲備增加將增加國內的名義貨幣供應量,從而引發(fā)國內通貨膨脹,這種由國際收支順差引起的通貨膨脹即是輸入性通貨膨脹,并建議采取緊縮的國內信貸政策來抵消國際儲備上升帶來的貨幣擴張效應,從而有效抑制輸入性通貨膨脹 [2]。
2.輸入型通貨膨脹凱恩斯學派
凱恩斯主義框架下分析通貨膨脹及其傳導的主要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線。Branson(1975)將菲利普斯曲線和貿易方面結合起來,將貿易收支與收入相聯(lián)系,隨后又將本國價格與世界價格相聯(lián)系[3]。Branson和 Marston(1989)則提供了帶來本國價格上升的更詳細的檢驗,指出凈出口將提高收入,且本國收入的增加將直接帶來進口需求、更多的消費或儲蓄;投資的增加將帶來更多的產出和就業(yè),從而推高價格;如果需求的增加發(fā)揮了作用并溢出到不同的經濟部門,那么價格總水平將上升[4]。但Choi (1980)指出,進口價格包含在價格預期中(擴展的菲利普斯曲線),因而較難追蹤通貨膨脹的傳導過程[5]。
3.輸入型通貨膨脹開放小國模型
1970 年,挪威經濟學家奧克魯斯特(Odd Auk rust,1970)首次提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考察結構型通貨膨脹,提出了著名的“小國開放經濟通貨膨脹模型”。該模型認為,通貨膨脹由國際價格推動,主要通過開放經濟部門、勞動力市場以及進口價格傳導至國內。根據(jù)這一模型的論述,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是:世界價格上漲帶動開放經濟部門的物價上漲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應地,該部門的工資水平隨之上漲;隨后,前者的波動又傳導至非開放經濟部門,其工資開始增長。但是非開放部門的生產率低于開放部門的,因此推動了物價上漲。模型表明,假定開放型小國國內商品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是均衡的,該國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會高于世界通脹水平,前提是其不影響世界產品價格。
4.輸入型通貨膨脹結構論
結構主義學者把通貨膨脹過程描述為:對進口產品需求的增長帶來對增量資金的需求,增量資金在外匯短缺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對銀行信貸擴張而得到滿足,從而迫使央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因此,在對外資流入和中間產品的高度需求在外匯儲備短缺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給國際收支平衡表經常賬戶施加壓力,導致本國的名義匯率下降,由此引發(fā)的進口價格上漲觸動了本國居民的通貨膨脹預期和使通貨膨脹過程得以不斷自我加強的工資――價格螺旋,工資價格螺旋上升通過貨幣存量自發(fā)增長而得以維持(林玉紅,2008)[6]。
在此過程中,結構主義理論考慮供給層面的通貨膨脹原因,強調發(fā)展中國家外匯的短缺是通貨膨脹的主要決定因素(Taylor,1983;Yeklan,1993)[7]。
(二)國內輸入型通貨膨脹相關研究
現(xiàn)有國內文獻中,盧鋒(2008)較為全面地歸納了兩種意義上的輸入型通脹含義,一種體現(xiàn)貨幣學派通脹理論展開運用的國際分析視角,考察經濟全球化環(huán)境下不同國家總需求和貨幣過量擴張如何通過貿易、投資和匯率進行跨國傳導;另一種體現(xiàn)非貨幣通脹認識視角,強調外部沖擊推動進口價格上升,并通過成本推動機制向特定經濟體引入通脹。盧鋒(2008)認為,這兩重意義輸入型通脹論建立在不同理論假設基礎上,且?guī)砹瞬町惖恼呷∠颍呵罢吲c各國通過需求管理政策主動遏止、抗擊國際性通脹壓力政策立場相互兼容;后者則認為特定國家需求管理政策對這類通脹無能為力,或認為需求管理政策會“傷害經濟增長”而不具有合意性(Cagan,1980)。盧鋒 (2008)分析認為,中國事實上并不符合國際經濟學標準理論中“小國模型”、“價格接受者”等的假定。張哲人等(2007)認為,輸入性通貨膨脹是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等途徑,導致一國國內經濟產生通脹壓力的現(xiàn)象。
在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途徑上,余珊萍(2002)將其概括為4種,即價格傳導、需求傳導、清償性或流動性傳導、預示和示范效應傳導,并且考察了不同匯率制度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陳全功、程蹊(2004)主要考察了國際貿易中輸入型通貨膨脹傳導途徑,認為主要通過總供求傳遞、貨幣供應量傳遞和價格傳遞三條渠道輸入通脹,影響一國物價水平。
資本項目渠道下的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更具有隱蔽性。鄭超愚(1996)著重考察了外資流入變動所引起貨幣供應量隨之變化的現(xiàn)狀,經分析后發(fā)現(xiàn)匯率政策的制定與現(xiàn)狀存在一定偏差。李稻葵 (2008)提出了兩類輸入型通貨膨脹,其一為國際游資逃離發(fā)達經濟體而轉向新興市場國家形成“熱錢”涌入,從而形成我國外部輸入的總需求膨脹;其二為“國際市場上以原油、鐵礦石等為代表的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上升”使我國總供給遭受沖擊。韓劍(2009)在理論上考察了全球化對國內通貨變動的影響渠道,包括貿易渠道、金融渠道、政策渠道以及心理預期渠道等。
二、輸入型通貨膨脹傳導路徑分析
(一)國際貿易傳導機制
輸入型通貨膨脹傳導機制表現(xiàn)為國外市場價格變化―進口商品價格變化―國內開放經濟部門的成本和價格變化―國內非開放經濟部門的成本和價格變化―國內一般物價水平的變化。這種傳導機制過程可用斯堪的納維亞通貨膨脹模型來說明。我國學者在闡述這一問題時,主要是對進口量、進口品價格和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考察,以此說明國外因素通過國際貿易途徑對我國的物價水平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陳全功、程蹊 (2004)認為,在國際貿易往來基礎上,一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可以通過價格傳遞路徑、貨幣供應量傳遞路徑、總供給―總需求路徑三條途徑來影響他國的物價水平。研究發(fā)現(xiàn)貿易收支在實體經濟方面對國內通脹水平的影響有限,而在貨幣經濟方面,貿易收支順差所形成的外匯儲備對國內貨幣的供給影響則較大。趙振全和劉柏(2005)通過實證月度數(shù)據(jù)得到,1998―2005上半年我國通貨膨脹由國際收支狀況引導的外匯占款從而貨幣渠道的影響較為重要。
21世紀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xiàn)了大幅波動,表現(xiàn)最為明顯且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國際原油價格和國際糧食價格的波動。左小蕾(2008)在考察2008年我國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因素時,即強調了外部成本推動的作用,主張刺激內需的應對政策。唐安寶、趙丹華(2011)認為,國際市場價格上升引致本國相關產品出口增加、對外貿易出現(xiàn)順差,貿易順差又會使外匯儲備增加,構成外匯占款,導致國內基礎貨幣增加,最終引起通貨膨脹。
(二)國際資本流動傳導機制
在國際資本流動方面,通貨膨脹主要通過世界貨幣供應量、利息率、匯率和資本流入等途徑影響國內通貨膨脹水平,其中資本流入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最受關注。按照流入資金的性質,將資本賬戶下資金劃分為外商直接投資和熱錢。外商直接投資涉足實際生產交換,是資本相對穩(wěn)定的長期資本;熱錢是追逐風險利潤,是投機性較強的短期資本,存在較強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這兩種形式的資本流入,都會導致中央銀行買入外匯,形成外匯占款,增加基礎貨幣的投放,引起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價格水平的上漲帶來一定壓力。其中FDI的流入會增加基礎貨幣和銀行信貸,這樣將增加國內貨幣供應量,并相應地轉化為通貨膨脹壓力。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孫婉潔、藏旭恒(1995)從外資流入對通貨膨脹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入手,考察了外資流入對我國 1993―1994 年通貨膨脹所起的作用,結果表明,外資流入對此階段的通貨膨脹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間接效應遠大于直接效應,因而,國內對外資的消化能力,如資金、技術、物資、人力資源等是決定外資流入能否對國內產生通貨膨脹壓力的關鍵因素。
王健超(2005)通過構造FDI與物價指數(shù)、貨幣供給的方程,發(fā)現(xiàn)FDI與兩者都有正向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穩(wěn)定貨幣政策、疏導投資過熱的政策建議。王健、黃?。?008)認為我國通貨膨脹高企的重要原因是國際游資所為,應以國際視野來看待我國的通貨膨脹問題,并且認為通過匯率政策的調整可以有效地疏通國際游資撤離我國,降低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
(三)匯率傳導機制
從傳導機制上來分析,雖然匯率變動在輸入型通貨膨脹傳導的過程中非獨立存在,但匯率預期對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傳導機制中影響較大。我國現(xiàn)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即本國匯率的調整方向和程度受到限制,且匯率變動更無法抵消不平衡,甚至可能加??;若本國匯率貶值,則反映加劇國內外相對價格水平差異,從而貿易渠道的通貨膨脹傳導將更為明顯,但資本渠道的作用程度還受匯率預期升值或貶值因素的影響。
自匯改后人民幣步入緩慢上行的通道,國內學者開始將重心逐步放到從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的視角來研究經常項目下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鄧永亮(2010)研究發(fā)現(xiàn),人民幣升值降低進口產品的價格,進口商品無論直接進入銷售渠道還是作為中間產品再生產,都能通過降低價格來抑制通貨膨脹。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區(qū)間有利于降低國際投資資本流入我國,因而抑制通貨膨脹;我國存在一定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匯率變動的支出轉換效應在中國并不顯著,因此,用人民幣升值來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有限。
深究匯率傳遞效應遞減的原因,不同學者也做出不同的解釋。Amit Ghosh(2008)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最終產品在不同產地產出,生產成本會因為貿易時的匯率變動方向進行一定程度的抵消,從而降低匯率變動對進口價格的影響。中間產品的因市定價的程度越高,所傳導給最終商品的通脹會越低。
三、文獻述評
研究輸入型通貨膨脹意在為尋找出其傳導機制,切斷或抑制其傳導途徑,從而減少輸入型通貨膨脹對我國的影響。盡管輸入型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的討論在于國外因素如何影響本國的通貨膨脹水平,但在其中實際上涉及兩個具體過程:其一是國外因素如何直接影響本國經濟變量,這一過程中是否涉及價格變量均可;其二是這些受到國外直接影響的變量如何通過本國各部門之間的傳導作用于國內價格水平。從前文綜述的理論可以看到,各學派關注的視角與闡述的內容在這兩個具體過程中均有所差別,而前一過程也部分決定了后一過程的表現(xiàn)。從國際收支角度切入的理論中,凱恩斯開放經濟宏觀經濟模型傾向于總量層面短期傳導渠道機制的分析和歸納;以貨幣數(shù)量論為基礎的貨幣主義學派則強調世界貨幣與本國貨幣的傳導影響,關注長期存量均衡。開放小國經濟模型側重本國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之間的結構性特征以及兩部門商品價格之間的傳導關聯(lián),突出供給層面的價格影響來源,也為發(fā)展中國家輸入型通貨膨脹的結構主義理論提供了借鑒;拉美結構主義學派則提供了對短缺經濟體在開放條件下通貨膨脹現(xiàn)象的啟發(fā)。相對而言,綜合視角的研究對于分析具體國家具體發(fā)展階段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問題更有借鑒意義。
處于轉型與開放并存時期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經濟體,加之面臨的世界格局已與上世紀末完全不同,中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傳導也將體現(xiàn)出與其他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不同的特點。盡管現(xiàn)有國內研究從不同角度討論了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產生、傳導與對策等問題,但豐富的文獻中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對輸入型通貨膨脹涵義界定不明確,從而在研究我國開放變量與國內通貨膨脹關系時無法分辨國外因素還是本國因素主導。如對資本流入引發(fā)通貨膨脹的研究中即沒有深究是什么因素引起了資本流入。
第二,大多只從關注進口價格或資本流入等單一渠道或機制討論外部因素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忽略了各傳導機制同時發(fā)生作用的分析,并未構建討論輸入型通貨膨脹傳導的研究體系。
第三,應對政策的討論傾向于定性說明,且大多關注貨幣政策,缺乏對財政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其他政策制度的系統(tǒng)性綜合考慮。
參考文獻:
[1]陳岱孫,厲以寧.國際金融學說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445-492.
[2]H.Johnson,Balance of payments in the monetarist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MIT Press,1972.
[3]Branson,W.H.Monetarist and Keynesian Model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2):
115-119.
[4]Branson,W.H.,R.C.Marston.Price and Output Adjustmen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Z].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Mass.,USA.1989.
[5]Choi,J.J.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D].1980.
[6]林玉紅.輸入性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的理論和實證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7]Taylor,J.B.,"Low inflation,Pass through,and the pricing power of fir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1.44:1389-1408.
Review on the input type inflation
LIU Ying-di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 通貨膨脹 影響
一、通貨膨脹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標
通貨膨脹與進出口貿易是不同的經濟范疇,但兩者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通貨膨脹是指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shù)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xù)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按照這一說明,如果僅有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大多數(shù)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持續(xù)上升才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溫和的通貨膨脹,指每年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之內。第二,奔騰的通貨膨脹,指年通貨膨脹率在10%以上和100%以內。第三,超級通貨膨脹,指通貨膨脹率在100%以上。
通常人們用CPI作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那么什么是CPI?CPI即是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tǒng)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shù)升幅過大,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wěn)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shù)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國外需求增加,近幾年來,這種趨勢的出現(xiàn)對出口的影響將會因此維持一定時間,并且出口回落對我國總體經濟有一定的沖擊,也會影響到通貨膨脹。
二、我國通貨膨脹與進出口貿易現(xiàn)狀的分析
1.近年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居高不下。各種日常生活用品都出現(xiàn)了不同幅度的漲價,雖然物價上漲只是通貨膨脹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物價上漲并不代表中國處于通貨膨脹時期。甚至有的專家學者認為,不能因物價上漲,CPI超過3%而認為中國目前存在通貨膨脹。他把目前中國的物價瘋狂亂漲主要歸結于氣候原因,而并非按照定義所說的“貨幣發(fā)行過多”導致物價普遍上漲。但如今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國的的確確處于通貨膨脹時期。
2.通貨膨脹下的貨幣供給。貨幣供給被動擴張,通貨膨脹預期明顯。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在很長一段時間持續(xù)快速增長,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目前,銀行貸款增速非常高。從貨幣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角度分析,出現(xiàn)了微觀主體風險偏好上升,投機交易性貨幣需求旺盛,大量貨幣追逐有限非貨幣資產的現(xiàn)象。除貨幣超額供給的格局外,近年來我國銀行存貸差也日益加大,金融機構存款呈現(xiàn)活期化趨勢,存款活期趨勢增強。外貿順差和國外資本流入,是導致人民幣貨幣被動擴張的主要因素。貨幣流通速度持續(xù)加快,意味著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無論是凱思斯主義的貨幣需求概念,還是費里德緊的貨幣需求理論都表明,貨幣流動速度具有順經濟周期變動的特征。
3.通脹下我國匯率的困境。近年來央行十分繁忙。因為一方面,CPI連續(xù)創(chuàng)下兩年來新高,為管理通脹預期,央行大量回收流動性。另一方面,本土的通脹應該造成外匯市場上的強幣變弱,匯率下降。但現(xiàn)實是,對內變弱,對外愈強,二者無論如何也統(tǒng)一不起來。
三、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影響的理論分析
1.貨幣供給傳遞路徑
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xiàn)長期、大量的對外貿易順差,而形成巨額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會出現(xiàn)以下兩種情況:一方面,商品從國內市場被大量輸出到國外;但另一方面,為收購出口所得外匯,中央銀行要增加貨幣投放。這樣,就會造成流通中貨幣過多,引發(fā)通貨膨脹。另外,當國外資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時,也需要增發(fā)大量本國貨幣用來收購外匯,從而也會導致國內貨幣供應量過多,引發(fā)通貨膨脹。其簡單的傳導機理是:進出口差額——外匯儲備——外匯占款——貨幣供給量——國內通貨膨脹水平。
2.國外商品的價格傳遞路徑
當國外出現(xiàn)通貨膨脹、價格上漲時,在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導致該國對外國商品出口的增加,從而增加該國的對外貿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國外商品的價格上漲,又會減少本國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消費,而轉為增加對本國商品的消費,由此,一增一減,最終引起整個社會總需求的增加。
近年來,我國對外商品出口連創(chuàng)新高,對外貿易連年出現(xiàn)順差。究其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經濟復蘇而導致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內市場需求的增加。快速增長的對外貿易,不僅提高了我國對出口商品的市場需求,而且也引發(fā)了整個社會總需求的膨脹。這種膨脹的社會總需求一旦失控,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3.成本傳導路徑
一國商品和服務的進口形成國家總供給的一部分,出口構成總需求的一部分,在國內供給量和需求量一定情況下,進出口貿易會改變該國總供給—總需求平衡狀況,從而促使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發(fā)生變化。比如,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糧食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并最終引發(fā)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這些年,國際石油價格持續(xù)攀高。造成石油價格上漲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石油需求增加;由于政治、自然等因素導致的石油供應數(shù)量的不確定;各種投資基金等投機商的哄抬物價。我國受石油價格的影響比較明顯。首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全年進口量基本接近美國;其次,我國目前對于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化還缺乏發(fā)言權,只能被動的接受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
參考文獻:
[1]成蓉.我國進口貿易發(fā)展的整體態(tài)勢[J].國際貿易,2012,(23).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中國GDP急速發(fā)展的背后隱藏著通貨膨脹的巨大風險。我國企業(yè)已經切身體會到通貨膨脹對自身生產經營所產生的影響。本文分析了通貨膨脹對我國企業(yè)財務管理的影響,并進一步對通貨膨脹給企業(yè)財務管理所帶來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可以提高我國企業(yè)財務管理的水平,提高企業(yè)應對通貨膨脹的能力。
【關鍵詞】
通貨膨脹;財務管理;影響分析;對策研究
一、緒論
通貨膨脹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經濟現(xiàn)象。通貨膨脹對企業(yè)財務管理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對資金的影響上。首先它改變了企業(yè)資金占用量,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企業(yè)資金占有量明顯增加,同時隨之增長的還有企業(yè)的資金需求,這樣企業(yè)資金的供求矛盾就會變得愈來愈突出,從而造成企業(yè)應收賬款相應增加。在通貨膨脹條件下,企業(yè)的資金來源受到多方面限制,導致企業(yè)資金供給持續(xù)發(fā)生短缺,同時物價上漲也導致利息率升高,因而增加了企業(yè)的資金成本,并且企業(yè)的籌資、投資決策也受其影響,導致財務管理也深受通貨膨脹的影響。
二、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是現(xiàn)代貨幣流通條件下出現(xiàn)的兩種經濟現(xiàn)象。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貨膨脹確實比通貨緊縮更容易發(fā)生,并對現(xiàn)代市場經濟造成影響。通貨膨脹是指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xù)和顯著的上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便是物價飛漲以及潛在的貨幣貶值。而通貨膨脹率則是能夠反映社會商品和服務的總體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比。我們常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物價上漲狀況。
通貨膨脹的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結構性因素。由需求拉動導致的通貨膨脹被人稱作是“過多貨幣追逐過少商品”。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供求關系的不平衡――需求擴大、有效供給不足導致的物價上漲,即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擴大的總需求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xù)顯著上升。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成本上升帶來的物價的上漲。隨著社會勞動力價格的增長,原材料的價格的上升,物價飛漲也是不可避免的。結構性通貨膨脹指由于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動造成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xù)上漲。主要表現(xiàn)是對某些部門的產品需求過多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上漲現(xiàn)象,如鋼鐵、豬肉、樓市、食用油等。結構型通貨膨脹對企業(yè)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生產成本上。通貨膨脹不僅對人們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還能深遠的影響到企業(yè)財務管理狀況。
三、通貨膨脹對企業(yè)財務管理的影響
(一)通貨膨脹對企業(yè)股票投資的影響
企業(yè)籌資行為是以一種合法的方式――發(fā)行企業(yè)股票,從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生產領域。通貨膨脹會帶來企業(yè)資金需求量的增加。在通貨膨脹期間,企業(yè)將會因資金供求不平衡而出現(xiàn)資金短缺的狀況??偟膩碚f,通貨膨脹使企業(yè)籌資總數(shù)額下降,籌資成本和難度增加。通貨膨脹帶來的物價持續(xù)上漲使得企業(yè)資金需求量增加。企業(yè)要想實現(xiàn)生產的持續(xù)循環(huán)發(fā)展必須追加資金,這樣企業(yè)籌資總額也會有所增加。這不僅會產生泡沫經濟,使得虛假繁榮景象出現(xiàn),更是增加了企業(yè)籌資難度;國家在發(fā)生通貨膨脹時會采取貨幣緊縮政策,會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這樣會使銀行的信貸規(guī)模大大減少,而銀行在進行貸款時特別謹慎,貸款的條件也會更加苛刻;企業(yè)的資金成本也因利率的提高而不斷升高。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企業(yè)資金結構也會受到影響。企業(yè)股票投資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競爭力大打折扣。股票投資因通貨膨脹率高于股票利率而使得投資實際利率減少,在投資收益減少的情況下,進駐企業(yè)的資本將會減少,這時便需要我們企業(yè)財務管理人員加以調整和應付以抵擋通貨膨脹的沖擊。
(二)通貨膨脹對企業(yè)房地產投資的影響
通貨膨脹不僅會對企業(yè)籌資產生影響,而且會對企業(yè)投資帶來影響。企業(yè)投資行為主要分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通貨膨脹對企業(yè)投資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企業(yè)長期投資活動,對短期投資行為的影響較小。而房地產投資作為企業(yè)長期投資行為對通貨膨脹的彈性較大,也就是反應敏感程度較大。通貨膨脹帶來的物價持續(xù)上漲使得房地產投資成本增加,正常情況下,企業(yè)應當減少房地產投資,以節(jié)約生產成本,補充生產資金。但是房地產也可以作為一種企業(yè)長期資產影響企業(yè)籌資決策和資金周轉。所以在經濟學上稱作是受到兩種效應影響――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如果企業(yè)更加看重長遠投資,企業(yè)則可以增加企業(yè)房地產投資,已獲得價值增值;而企業(yè)若是減少目前資金投入則可以減少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的房地產投資項目。房地產投資因企業(yè)決策的不同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響。所以企業(yè)要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調整企業(yè)投資政策,做好抵御通貨膨脹沖擊的準備。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籌資與投資的統(tǒng)一是企業(yè)改善財務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房地產投資問題上企業(yè)面臨著投資與籌資的選擇,企業(yè)可以根據(jù)自身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制定相關的政策調整,外部環(huán)境的波動性只能是對企業(yè)外部運營情況產生影響,所以企業(yè)投資在通貨膨脹時期的變動是對外部環(huán)境做出的反應。在企業(yè)內部環(huán)境中,選擇適合企業(yè)自身發(fā)展的方案是財務管理所必須考慮到的,這樣才可以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使企業(yè)立于不敗之地。在房地產投資上,可以適當增加投資項目,但必須是在不影響企業(yè)內部正常運轉的前提之下??催@幾年的經濟發(fā)展情況,投資房地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減少由通貨膨脹帶來的潛在性虧損。中國房地產這個暴利行業(yè)利潤會隨著通貨膨脹的愈演愈烈而增加,但就中國目前發(fā)展形勢而言,通貨膨脹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發(fā)展趨勢。所以增加房地產這個固定資產的投資,不僅可以減少潛在的預付成本,房地產增值后還可以緩解企業(yè)資金短缺狀況,減少企業(yè)籌資難度,以解企業(yè)燃眉之急。但是過分增加房地產投資可能會增加企業(yè)短期集資難度,影響企業(yè)日常工作,甚至造成企業(yè)內部虧空。所以,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各個企業(yè)要走出自己的一條發(fā)展道路,決不可照搬他人模式,否則將得不償失。
(三)通貨膨脹對企業(yè)貨幣性資產的影響
貨幣性資產因以貨幣為主導受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影響很大。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yè)貨幣性資產購買力會下降,企業(yè)持有貨幣性資產越多,損失就會越多。但是通貨膨脹帶來的貨幣供需不平衡現(xiàn)狀使得企業(yè)的財務管理陷入困境,而企業(yè)資金周轉也變得很困難。如果企業(yè)貨幣性資金減少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面影響企業(yè)的正常運作。企業(yè)臨時短缺現(xiàn)金就可能會減弱企業(yè)的持續(xù)經營能力和生存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企業(yè)必須擁有足夠的貨幣性資產來應付燃眉之急。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企業(yè)貨幣性資產的管理要兼顧兩
方面的內容:首先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現(xiàn)金保證資金鏈的循環(huán),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而后再考慮持有過多貨幣性資產帶來的購買力的損失。這兩者順序不可顛倒,因為只有保證企業(yè)正常運營才能談所謂的損失,而假若企業(yè)經營無法為繼,購買力的損失就可能是無關緊要的問題了。所以企業(yè)貨幣性資產擁有量必須能維持企業(yè)內部正常運轉,這是一種穩(wěn)健型的做法,有助于幫助企業(yè)主動應付通貨膨脹。而在對企業(yè)應收款項的影響主要是表現(xiàn)在應收款項的回收難度加大。
四、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企業(yè)財務管理對策及建議
(一)籌資管理的對策
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影響下,企業(yè)融資成為一大難題。所以企業(yè)要在籌資管理上加以注意。第一,要適時調整企業(yè)資金結構。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銀行利率雖有提高,但還是比不上物價上漲率,所以實際的利率還是下降的。在這種形勢下,借款籌資是相當有利的,企業(yè)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要調整原有資金結構,增加負債性資金的比重,減少企業(yè)的外借資金。第二,對不同的籌資方式還要采取不同的調整戰(zhàn)略。主要是債券籌資采取浮動利率方式,而普通股采取高股利政策。
(二)投資管理的對策分析
通貨膨脹往往伴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復蘇,所以企業(yè)要多選擇投資消費資料,這樣可以獲得企業(yè)的盈利的增加。其次要采用負債融資方式進行投資。轉移企業(yè)折舊費用的貶值,獲得現(xiàn)值上的優(yōu)勢。還有就是要管理企業(yè)存貨。適當提前購買、囤積生產經營活動中必要的原材料,避免結構型通貨膨脹帶來的企業(yè)生產成本的增加。
(三)貨幣性資產管理的對策
加大應收款項的回收力度。應收款項是屬于企業(yè)貨幣性資產的,在通貨膨脹時期,會遭受購買力的損失,而每個企業(yè)融資都很困難,所以企業(yè)之間互相拖欠債款現(xiàn)象十分常見,這樣企業(yè)應收款項發(fā)生壞賬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加大回收力度,將應收款項變成現(xiàn)金,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是很有必要的,并且還可以有效利用一部分貸款,緩解企業(yè)資金緊缺的狀況。這需要企業(yè)制定更嚴格的信用標準和縮短信用期間,并且設立專人催收賬款。加強其他貨幣性資產的利用率,根據(jù)企業(yè)內部發(fā)展情況適度調整企業(yè)貨幣性資產持有量。
五、結論
財務管理是一個企業(yè)進行日常經營活動和資金管理的最基本內容,是一個企業(yè)管理的核心,關系著其他項目的正常運行和企業(yè)的周轉。財務狀況的良好與否,將給企業(yè)的日常運作和生存競爭能力帶來極大的影響。在市場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企業(yè)的業(yè)務風險和財務風險都會增加。因而要重視通脹的影響,改善和加強企業(yè)的財務管理,是推動企業(yè)管理優(yōu)化和實現(xiàn)企業(yè)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在企業(yè)籌資、企業(yè)投資、企業(yè)貨幣性資產的管理以及生產盈利能力的提高都要加以調整,以適應外部市場通貨膨脹的壓力。在通貨膨脹環(huán)境下各個企業(yè)選擇穩(wěn)健型政策進行調整是較為穩(wěn)妥的做法。
參考文獻:
[1]鄧敏,翁開明.淺析房地產價格對通貨膨脹的影響[J].中國商界,2010
[2]胡衛(wèi)兵.中國房地產價格波動與通貨膨脹――基于35個大中城市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檢驗[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0,(04):178
[3]黃衛(wèi)華,杜娟.通貨膨脹條件下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者融資需求分析[J].中國農業(yè)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7(6):7778
【關鍵詞】 VAR 模型;外匯儲備;通過膨脹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物價指數(shù)逐年增加,通貨膨脹的趨勢已經開始顯現(xiàn)。我國的外匯儲備跟通貨膨脹之間是否存在著相應的影響,本文將利用VAR 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一、相關研究評述
國內學者針對外匯儲備跟通過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究。蒲艷萍、向軍秀(2013)通過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外匯儲備與通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外匯儲備只可以間接影響通貨膨脹,不可以直接進行影響;惠曉峰、王馨潤(2014)以近幾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通貨膨脹的數(shù)據(jù)為實例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自2001年后,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通貨膨脹現(xiàn)象;王呂(2013)認為,外匯儲備跟通貨膨脹現(xiàn)象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只有當外匯儲備可以影響國內貨幣供應量時,才會對物價造成影響從而引起通貨膨脹現(xiàn)象。
二、我國外匯儲備的現(xiàn)狀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以后,我國外匯儲備也是逐年增加,尤其是2011年為甚。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我國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2.0億美元;2014年外匯儲備額已經達到了211億美元,居全球第一;2016年上半年我國外匯儲備是2014年的近百倍,達到24470.8億美元,并呈現(xiàn)繼續(xù)增長的趨勢。雖然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總量雖然較高,但是外匯儲備結構主要以美元為主,結構過于單一,風險較大。
三、實例研究設計
1.計量模型的選擇
一般而言,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確實存在同時增加,同時較少的關系,但是那只是偶爾現(xiàn)象,并不代二者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本文在探索外匯儲備跟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時,主要運用的是VAR模型來進行實例驗證。其中度量貨幣供應量的指標為M 2(廣義貨幣供應量),對物價水平進行衡量的指標是CPI(居民消費指數(shù))。由于外匯儲備、M 2以及CPI三者皆存在滯后相關性,且均是時間序列,因而探究三者關系建立VAR模型最為合適。因此,定義 m 維內生變量的 n 階滯后的VAR(n)模型具體如下:
2.變量定義
本次VAR模型中,以2003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為研究樣本區(qū)間,數(shù)據(jù)以月份為具體的統(tǒng)計單位。之所以選取這幾年的數(shù)據(jù)而不是2008年到2016年,原因在于這幾年的外匯儲備跟通貨膨脹之間關系更具顯著性,更容易得出結果,
本次VAR模型重,不可以直接對原數(shù)據(jù)進行直接使用,必須經過一定的處理。首先就是將FR(外匯儲備量)以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平均匯率進行折算,同時為了進一步消除異方差現(xiàn)象,對CPI、FR和M 2取自然對數(shù),分別為ln(CPI)、ln(FR)以及 ln( M 2 )。
3.VAR 模型的建立
2003年至2011年ln( CPI)、ln(FR)和ln( M 2 )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所示。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物價水平在這一階段內波動不明顯,但是這次期間,M 2跟FR的總量急劇上升,其中FR上升最為厲害。由于這一期間FR的變化率在2008年超出了CPI 的變化率,所以為了更加準確的探究三者之間關系,本文又分別對2003年至2007、2008年至2011數(shù)據(jù)建立起了 VAR 模型,以及三組二維VAR 模型,力求得到更加精確的結論,即:
其中,被觀察變量為η、ψ。Φn代表的含義是第n階滯后時ψ、η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
四、實證結果和分析
1.單位根檢驗
建立AR 模型之前,必須要保證各個變量之間是平穩(wěn)的,才可以進行后續(xù)操作。本次操作具體采用的就是ADF的分析方法來檢驗變量平穩(wěn)性,具體結果如圖2所示,其中取對數(shù)之后p值大于0.050,這就表明三組變量FR、CPI以及M 2在 5%的顯著水平下都明顯的接受原假設,這就證明三組序列是非平穩(wěn)。但是在一階差分后,顯然M 2、FR以及CPI的一階差分序列具有平穩(wěn)性,三組均為一階單整序列。
2.協(xié)整分析
在分析了變量的平穩(wěn)性基礎上,為了避免偽回歸方程的出現(xiàn),還必須對變量進行協(xié)整分析,從而確認三者之間存在的是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本文的協(xié)整分析主要采用Johansen 極大似然估計法來同時對以下三組時間序列進行協(xié)整分析,下圖3給出檢驗結果。
根據(jù)協(xié)整分析的檢驗結果可知,各兩兩變量的VAR模型中,在5%的顯著水平之下,至少有一個協(xié)整關系是成立的,這就說明FR 與CPI、FR 與 M 2、M 2與CPI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的關系。并由此建立無確定趨勢、有截距的協(xié)整方程為:
其中,C 為外生變量,括號中數(shù)據(jù)為方程的標準差。根據(jù)方程可以看出,CPI跟FR之間顯然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當FR每出現(xiàn)1%的變動時,CPI也會同向出現(xiàn)0.048%的變動。但是M 2跟FR和CPI之間存在的是負相關關系,當M 2每變動一個單位時,F(xiàn)R反向變動0.278個單位,CPI反向變動0.318個單位。除此之外,2003年到2007年以及2008年到2011年的這兩次分階段的協(xié)整分析表明,M 2、CPI以及FR三者之間確實存在兩兩正向協(xié)整關系。
五、結論
在探究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以及外匯儲備三者之間的關系時,本文主要采用的是VAR模型來進行實例驗證,結果發(fā)現(xiàn)三者的關系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傾向。
實際上外匯儲備跟通貨膨脹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外匯儲備的增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并沒有顯著的效果。因此,政府想通過外匯干預來抑制通貨膨脹,這并不是一個的合理舉措。
參考文獻:
[1]蒲艷萍,向軍秀. 中國通貨膨脹率與外匯儲備變動關系的實證檢驗[J]. 統(tǒng)計與決策,2008,14:99-101.
[2]惠曉峰,王馨潤. 中國外匯儲備對通貨膨脹影響的實證分析[J].管理科學,2013,02:100-109.
[3]王呂. 我國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關系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4]趙新疆.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對通貨膨脹影響的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08.
[5]張萍. 外匯沖銷干預對我國通貨膨脹的作用探討[D].西南財經大學,2009.
[6]趙婧. 我國外匯儲備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9.
通貨膨脹對企業(yè)的直接影響往往是負面的,其影響表現(xiàn)在可折舊資產上便更為直觀??烧叟f資產主要是指固定資產。固定資產通常使用年限較長,在使用過程中,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仍能保持其原有的實物形態(tài),其價值逐漸通過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轉移到成本費用中去。通過固定資產折舊,刺激和保證了在一定的期限內,固定資產在實物形態(tài)上得到更新和在價值(貨幣)形態(tài)上得到補償。折舊使固定資產得以更新,維持企業(yè)的再生產能力。中國現(xiàn)行會計制度規(guī)定,固定資產是以購置時的原始成本為計量依據(jù)的,因此,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盡管物價上漲,但企業(yè)仍是按購置時的原始成本,將可折舊額平均攤入成本費用中去,固定資產的價值顯然不能從成本使用中得到足夠補償。從固定資產的整個使用期間來看,固定資產使用前期所確定的折舊額雖然與實際折舊額基本上保持一致,但是在固定資產使用的后期,由于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仍按原有的折舊額進行折舊,其價值就不能從成本費用中得到足夠的補償。企業(yè)因此少計提折舊,最終導致低計了費用,使得企業(yè)的利潤虛增,多納了所得稅,企業(yè)稅后凈利潤減少,股東享有的分配權益減少,并且直接影響了企業(yè)的繼續(xù)再生產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通貨膨脹物價上升帶來實物資本的上升,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和預計凈殘值相對被低估,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賬面價值的可用度和可信度極大地降低,不能正確反映真實的財務信息。進而,當企業(yè)面臨銀行資產評估或是合作伙伴的資產考察時,企業(yè)的帳面資產將遠遠不能反映其真實的經濟實力。因此,企業(yè)的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很有可能由于財務報表數(shù)據(jù)的缺陷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造成經濟損失[2]。
、資產折舊時應對通貨膨脹的措施
目前大多數(shù)企業(yè)資產折舊采用的都是平均年限法。這種方法優(yōu)點很多,但正如上文所探討的,在通貨膨脹時期有兩個明顯的缺點,其一是不能調整因通貨膨脹引起的幣值上升對企業(yè)經營產生的影響。平均年限法的計算方法,只是將固定資產原始賬面價格除以預計可使用年限,每年分攤的折舊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yè)也無法增加折舊額。其二是財務報表遠不能反映企業(yè)真實的經營情況[3]。采用年限法計算的折舊額因為不能體現(xiàn)出物價上漲對固定資產的影響,因此不能準確反映其實時價值。而通過每年的折舊額計算出的利潤、所得稅甚至股利分配的金額都是相對不準確的,這就影響了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削弱了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企業(yè)管理層依據(jù)財務報表進行的一系列的投資、籌資等活動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失誤,甚至可能導致決策錯誤,影響企業(yè)的前景。
(一)引入宏觀經濟通脹率計算資產折舊資產折舊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補償企業(yè)購置可折舊資產的原始成本。那么,真實的折舊就應該如實反映宏觀經濟的通貨膨脹率。以現(xiàn)行稅法要求企業(yè)采用的直線法計算資產折舊為例,年折舊率=(1-殘值率)/預計使用年限,在引入宏觀經濟膨脹率后,計算公式應相應作出調整改變。對一些通貨膨脹率高的可折舊性資產,應當綜合考慮相關因素。另外,在引入通貨膨脹率時,還應當充分考慮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考慮到各行業(yè)資產利潤率的懸殊差距,分地區(qū)、分行業(yè)制訂不同的折舊率。將資產折舊帶來的稅收實惠向中西部發(fā)展地區(qū)傾斜,向朝陽產業(yè)傾斜,向公益性低利潤產業(yè)傾斜,用好資產折舊這根經濟桿杠[4]。由于通貨膨脹率一定是個動態(tài)的變率,建議取一定階段的平均值納入考慮。
(二)以重置成本取代原始成本進行折舊不少學者曾探討提出以重置成本代替原始購置成本進行折舊,其實不無道理。會計學和金融學上也都強調了貨幣的時間價值。通貨膨脹和貨幣的時間價值并不矛盾,通貨膨脹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貨幣的時間價值。因此,在通貨膨脹時期,應對企業(yè)的資產進行重估,并以重估價值入帳,調整計算出固定資產的應當折舊額,以此為依據(jù),計入費用,進行納稅。以重置成本取代原始成本進行折舊,使固定資產的消耗更接近于實際的消耗,筆者認為相當于是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這就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保證累計折舊在固定資產報廢時,能重置原來的生產能力,保證固定資產的更新速度。
(三)提取固定資產通貨膨脹準備不論通貨膨脹以何種數(shù)率存在,它都是無法避免的社會經濟現(xiàn)象。面對這個長期性經濟問題,政府可以考慮允許企業(yè)采用提取固定資產漲價補償準備,以此避免進行資產重估帶來的成本過高、工作量過大的實際問題[5]。與企業(yè)壞帳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各類“準備”科目相類似,可以通過設置一個固定資產通貨膨脹準備科目,重估固定資產在通貨膨脹后的折舊額。與原折舊額相比,提取通貨膨脹后新增折舊額,納入“固定資產通貨膨脹準備”科目管理,允許企業(yè)稅前扣除,既可鼓勵企業(yè)加快設備更新?lián)Q代,提高產值產量。同時又能夠真實反映企業(yè)資產的實際面貌,為企業(yè)內部和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貼近真實的數(shù)據(jù),幫助做出正確判斷。對企業(yè)本身來說,企業(yè)賬面的資產負債率提高,增強了資金利潤率,信用籌資將會相對容易,籌資成本也相對降低。
(四)縮短可折舊資產的使用壽命目前,中國稅法簡單地將可折舊資產進行分類,并分別規(guī)定了最低折舊年限,這有利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也維護了法律法規(guī)的公正性[2]。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其并未考慮到不同經濟時期,宏觀經濟對資產價格的影響,過于一刀切。在通貨膨脹嚴重的局勢,為了消除通貨膨脹對資產折價的抵消影響,應當打破稅法,允許資產在較短的時期內進行折舊,通過縮短折舊年限的方式,間接提高對企業(yè)的補償。以房屋建筑物為例,當前中國稅法規(guī)定的最低折舊年限為20年。在通貨膨脹的經濟局面下,可以適當縮短折舊年限,讓企業(yè)在較短的年限內,通過獲得較多的折舊額補償經營費用。
〔關鍵詞〕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面板數(shù)據(jù);混合回歸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096(2013)03-0049-06
一、引言
當前的世界經濟復蘇處于不均衡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世界經濟展望更新2013》預測,2013年發(fā)達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為1.4%,平均通貨膨脹率為1.6%;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長率為5.5%,平均通貨膨脹率為6.1%。主流發(fā)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比起經濟危機之前都有所回升。然而,歐元區(qū)的債務危機以及美國的財政懸崖問題使得全球經濟危機的復蘇雪上加霜。此外,發(fā)達國家的通貨膨脹率總體來說處于控制目標范圍之內。但是,較高的財政赤字、不加控制的財政政策與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加劇物價水平的壓力。發(fā)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現(xiàn)狀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不同。與經濟危機時期相比,發(fā)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增長率不僅反彈,并且接近或者超過其趨勢水平。與此同時,發(fā)展中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飽受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壓力。
高水平的通貨膨脹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力,生產者面臨日益上漲的生產成本。通貨膨脹也干擾了市場的價格信號機制,提高了交易成本。因此,它破壞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對社會財富造成的消極影響是巨大的。通貨膨脹也使得對于未來經濟的預測變得更加不確定。所有這些因素都給經濟增長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經典的文獻對于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給予了多樣的答案。這些答案包含了所有可能的結果,即不相關、正相關與負相關。Sidrauski[1]證明了如果在效用函數(shù)中加入實際貨幣均衡(Real Money Balances),通過將效用函數(shù)進行最優(yōu)化可以發(fā)現(xiàn)貨幣對于經濟增長是沒有影響的。在均衡的時候,資本邊際產值與不變的時間替代率相等。因此,資本儲存量和產出增長不會被貨幣均衡所改變。Tobin [2]和 Mundell [3]證明了高水平的通貨膨脹率提高了貨幣持有的機會成本。因此,投資者將減少他們持有的貨幣而增加實體資本的積累。這個過程是基于貨幣和資本為替代物的假設,從而發(fā)生的投資組合重新配置的過程。Samuelson [4]證明了基于貨幣和資本為互補商品的假設,在世代交疊模型中,t時刻高通貨膨脹水平會減少t時刻的貨幣持有量。因此,t時刻的儲蓄水平會降低。接著,t時刻的資本存儲也會降低。最終,t時刻降低的資本積累水平將導致t+1時刻的經濟增長率降低。
一些文獻也針對通貨膨脹影響經濟增長的渠道入手分析。Bruno [5]使用了混合回歸法對1961—1991年16個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了回歸。Pindyck 和 Solimano [6] 使用了1960—1991年16個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這兩個研究都發(fā)現(xiàn)由高水平的、波動程度強的、未被期望的通貨膨脹率導致的不確定性是資本回報率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此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通貨膨脹可以影響未來投資市場的信心。我們把影響投資的這條渠道叫做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積累效應。Kormendi 和 Meguire [7]指出通貨膨脹影響經濟增長的兩條潛在途徑。第一,導致生產要素的生產率降低的途徑叫做效率途徑。第二,通貨膨脹成本也可以通過名義剛性實現(xiàn),即一些公司不能及時調整價格從而造成了菜單成本。通貨膨脹扭曲了價格信息,可以使得經濟預測變得愈加困難,最后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Rousseau和 Watchtel [8]使用了世界發(fā)展指數(shù)中,1960—1995年84個國家的面板數(shù)據(jù)來檢驗通貨膨脹、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的三方關系。他們發(fā)現(xiàn)通貨膨脹能夠通過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效應來影響經濟增長。這種間接的效應可以通過對金融發(fā)展的負面影響而實現(xiàn)。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兩個獨立的效應實現(xiàn):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表明,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存在正相關效應,即經濟增長將提升市場需求從而導致短期通貨膨脹;直接與間接效應將一同推動長期負相關效應的形成。
很多研究針對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進行了檢驗。但是,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并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兩者之間撲朔迷離的關系表明我們需要在這個領域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使用帶有異方差的混合回歸法(Pooled Least Squares),就213個國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數(shù)據(jù),研究物價穩(wěn)定性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與該影響發(fā)生的相關渠道。
為了分析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我們決定使用帶有異方差調整的混合回歸法作為計量經濟模型。在我們正式開始實證分析前,我們先對實證分析時用的數(shù)據(jù)樣本進行一個討論。
三、變量定義與數(shù)據(jù)樣本
為了檢驗物價穩(wěn)定對于人均GDP增長的影響,我們使用213個國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于世界發(fā)展指數(shù),并且數(shù)據(jù)樣本是顯著平衡的。下面我們將定義模型中所使用的變量。
人均GDP增長率(GDPPCG it )為模型的因變量。我們定義其為每年增長率的五年平均值,即GDPPCGit=(lnGDPPCit+5-lnGDPPGit)/5×100,其中,GDPPC it 為人均GDP。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使用實際GDP增長率作為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而非名義GDP增長率。因此,在本文將使用實際GDP增長率來計算經濟增長。
通貨膨脹虛擬變量(P1、P2、P3)為模型的自變量。我們模型中的通貨膨脹不是一個連續(xù)的變量,因為我們的興趣不在于衡量當通貨膨脹率變化百分之一時,經濟增長率變化百分之幾。相反地,我們假設存在某些臨界值使得通貨膨脹率足以影響經濟增長。換句話說,只有當通貨膨脹率達到某一水平時,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才是顯著的。因此,我們將通貨膨脹定義為虛擬變量。這些虛擬變量將數(shù)據(jù)樣本分為四個區(qū)間:通貨緊縮經濟體、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P1)、高通貨膨脹經濟體(P2)與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P3)。通貨緊縮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低于零;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大于等于0,且小于10%;高通貨膨脹率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大于等于10%,且低于50%;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大于等于50%。我們在模型中將通貨膨脹率的五年平均值作為通貨膨脹的衡量指標。本文旨在檢驗這四組具有不同通貨膨脹經歷的經濟體的不同經濟增長情況。
本文使用的通貨膨脹率是基于GDP平減指數(shù)計算的。同時,我們使用總通貨膨脹率(總通貨膨脹率是使用物價指數(shù)的所有組成因子進行計算的),而非核心通貨膨脹率來衡量通貨膨脹水平,因為物價指數(shù)中的波動因子對于各經濟體有明顯的不同。比如,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食物產品在新興市場經濟體與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食物產品的價格波動是較大的,但是如果在計算核心通貨膨脹率時剔除它,對于新興市場經濟體與發(fā)展中國家通貨膨脹率的衡量是不合適的。因此,我們不使用核心通貨膨脹率來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盡管它更能夠反映出未來通貨膨脹的趨勢。
其它變量。投資率(IRit)是總資本形成與GDP的比率。金融深度(FDit)是由國內私有產業(yè)信貸與GDP的比率衡量的。初始金融深度為金融深度的一期滯后值。開放程度(Openness it )是由進出口總量與GDP的比率衡量的。人口增長率為PG it 。初始人均GDP(linigdppc it)是相對人均GDP(RGDPPC it)的一期滯后值。相對人均GDP是指一國人均GDP與美國同年人均GDP的比值,即RGDPPCit=GDPPCit/GDDPCUSt。
表1給出了主要變量的統(tǒng)計概要。表中的數(shù)值反映出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的關系:從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到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其經濟增長率遞減而通貨膨脹率提高;與高通貨膨脹、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相比,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有較高的物價穩(wěn)定性和經濟增長穩(wěn)定性。
四、模型設定與估計
GDPPCG=β0+β1P1+β2P2+β3P3+ε(1)
為了檢驗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們建立初始模型,它只包含通貨膨脹虛擬變量。我們使用帶有異方差調整的混合回歸方法(Pooled Regression)對該模型進行估計。所有檢驗都基于5%的顯著性水平。我們首先對模型進行異方差檢驗。
H0: 隨機誤差項呈現(xiàn)同方差。
H1: 隨機誤差項呈現(xiàn)異方差。
為了檢驗隨機誤差項的方差是否隨著單位的變化而變化,我們使用分類異方差檢驗。根據(jù)Greene[9]的相關研究, 定義σ^22=T-1i∑Tit=1(e2it),i=1,2,…,Ng。Ng是橫截面單位的數(shù)目。σ^2i是第i個橫截面單位隨機誤差方差的估計量。該單位可行的殘差數(shù)目是Ti,第i個單位的殘差為eit。定義Vi=T-1i(Ti-1)-1∑Tit=1(e2it-σ^2i)2。經過調整的沃統(tǒng)計量[10]為W=∑Ngi=1(σ2i-σ2)2vi。其中,σ^2是同方差下隨機誤差方差的估計量,W服從自由度為Ng的卡方分布。我們使用經過調整的沃統(tǒng)計量進行異方差檢驗,該檢驗的P值為0.000。對于原假設的拒絕表明隨機誤差呈現(xiàn)異方差。
基準模型的回歸結果在表2中列出。實證結果表明,所有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影響都是統(tǒng)計顯著的,也是經濟顯著的。聯(lián)合顯著性檢驗結果也表明,模型當中至少有一個系數(shù)是顯著不為零的。這些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系數(shù)意味著與不同通貨膨脹經濟體相關的截距。模型當中原始的截距項是通貨緊縮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因為通貨膨脹虛擬變量是模型中的唯一解釋變量,所以一個組別的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就是它們的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系數(shù)與原始截距項之和。實證結果表明,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1.461%,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1.653%,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是1.608%。
基準模型的估計結果表明,從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到高通貨膨脹經濟體,或者從高通貨膨脹經濟體到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時,經濟增長率具有下降的趨勢。由于通貨膨脹虛擬變量是基準模型中唯一的變量,遺漏變量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問題。因此,為了提升模型估計結果的穩(wěn)健性,我們通過引入三組不同的控制變量集合建立三個擴展模型。
在第一個擴展模型中,我們引入以下控制變量以進一步研究通貨膨脹的影響:投資率“ir”、初始人均GDP的對數(shù)形式“l(fā)inigdppc”、人口增長率“pg”、開放程度“openness”及初始金融深度“inifd”,它是“fd”的一階滯后數(shù)值??刂谱兞康倪x擇基于之前的研究文獻與我們的興趣。
投資率反映了投資占經濟的比重。我們預計一個較高的投資率會提高經濟增長率,因為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們預計人口增長率會對經濟增長有負效應,因為較高的人口增長率會導致年輕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這些新生人口不具備勞動能力,也不能創(chuàng)造財富,他們依靠父母維持生活。因此,當人口迅速增長的時候,人均收入將降低。開放程度是衡量國際貿易比重的指標,它是經濟增長的另外一個重要驅動力。我們期望它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積極的。初始人均GDP的對數(shù)形式衡量了一國初始人均GDP與美國的初始人均GDP之間的距離。根據(jù)聚合效應理論,具有較低初始人均GDP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較高。因此,我們期望初始人均GDP的對數(shù)形式對經濟增長率有負效應。初始金融深度對經濟增長的效應是不明確的。一些研究,諸如King 和 Levine [11]已經發(fā)現(xiàn)金融深度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影響;而其它研究,諸如Rousseau 和 Wachtel[8]發(fā)現(xiàn)金融深度不能影響經濟增長。
模型(2)的估計結果在表2中給出。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影響仍然是顯著的。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的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效應平均是1.253%,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是1.115%,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是-0.958%。該擴展模型仍然證明了從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到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的下降趨勢是明顯的。模型中其他所有的系數(shù)都是顯著的。投資率和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的相關性,而初始金融深度、人口增長速度、初始人均GDP與經濟增長負相關。聯(lián)合顯著性檢驗表明至少有一個系數(shù)是顯著不為0的。
因為金融深度與投資率很可能與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相關,所以我們有必要檢驗通貨膨脹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否受到上述共線性的影響。
在式(2a)中,投資率是因變量,三個通貨膨脹率虛擬變量和初始人均GDP是自變量。我們期望富國相對窮國有較高的投資率,且初始人均GDP對投資率有正的影響。除此之外,較高的通貨膨脹率提高了市場的波動性。大多數(shù)投資者是風險厭惡的。因此,高通貨膨脹降率低了投資者的投資意愿,我們期望它會降低一國的投資率。我們定義這個回歸的殘差為“residir”,這個殘差意味著投資率中與通貨膨脹虛擬變量不相關的部分,即我們在經濟增長模型中需要的獨立的控制變量。
inifd=β0+β1P1+β2P2+β3P3+β4linigdppc+ε(2b)
在式(2b)中,我們將金融深度對初始人均GDP與三個通貨膨脹虛擬變量做回歸。通貨膨脹對于金融機構有負的效應,因而會降低金融深度。我們期待通貨膨脹對金融深度的影響是負的。我們也期望富國與窮國相比有更高的初始金融深度。因此,我們期待初始人均GDP對金融深度有正作用。我們定義這個回歸的殘差為“residinifd”,它代表了金融深度中與通貨膨脹虛擬變量不相關的部分,即我們在經濟增長模型中需要的獨立的控制變量。
在第二個擴展模型中,我們使用“residir”和“residinifd”來替換模型(2)中的“ir”與“inifd”。模型(2)中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系數(shù)是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總影響。模型(3)中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系數(shù)是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影響中與金融深度和投資率不相關的部分。如果這兩組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系數(shù)是不同的,那么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通過其對金融深度和投資率的影響而實現(xiàn)。
GDPPCG=β0+β1P1+β2P2+β3P3+β4linigdppc+ε(3)
模型(3)的結果證明了與模型(2)相吻合。從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到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不斷下降的經濟增長率趨勢仍然存在。但是,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系數(shù)與模型(2)中的數(shù)值發(fā)生了變化。這個差異證實了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通過其對金融深度與投資率的影響而實現(xiàn)。
與金融深度和投資率不相關的通貨膨脹的效應是指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不斷提高的信息成本等。逆向選擇是不相關效應的一個好例子。高水平的通貨膨脹扭曲了市場的供求機制,使得“看不見的手”失去了資源配置的效力。與金融深度和投資率相關的通貨膨脹的影響主要是指金融機構對貸款的排斥以及投資者對投資的排斥。高水平的通貨膨脹也會導致緊縮的貨幣政策。我們期望利率底線會降低金融市場的寬松性。最終,低水平的金融市場寬松性會導致較低的經濟增長率。
在第三個擴展模型中,為了允許各通貨膨脹組別的經濟體對于金融深度和投資率有不同的斜率,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了金融深度殘差與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互動項,以及投資率殘差與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互動項。模型的估計結果在表2中給出。所有通貨膨脹虛擬變量的系數(shù)都是顯著的。結果表明,當我們從中低通貨膨脹到高通貨膨脹與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時,經濟增長率下降。該擴展模型中,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負相關關系仍然是穩(wěn)健的。
我們使用了多種不同的標準對通貨膨脹率進行定義,這里僅列舉出三種比較典型的標準。定義A考慮以五年為一個窗口的初始通貨膨脹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名義剛性是我們考慮這個定義的主要原因。面對價格調整,一些市場參與者不能及時地做出反應。于是,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滯后的。定義B考慮以五年為窗口的終年通貨膨脹率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這個定義主要考慮了市場的理性預期。我們假設市場參與者都將根據(jù)未來通貨膨脹與貨幣政策的信息做出準確的預測。定義C是上述兩種定義的結合。我們認為定義C是最好的標準,因為它同時包含了名義剛性和理性期望兩種效應。主流文獻也證明傷害經濟增長的是高水平的通貨膨脹周期,而不是一個高水平的通貨膨脹時刻。此外,定義A與定義B的回歸結果顯著性比定義C差。因此,定義C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我們本文所用的定義。除此之外,我們還使用了一個初始模型和三個包含不同控制變量的擴展模型。所有模型的回歸結果都表明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效應是顯著為負的。
五、結語
本文的結果揭示了在長期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具有如下特點:第一,超高通貨膨脹經濟體比高通貨膨脹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低。第二,高通貨膨脹經濟體比中低通貨膨脹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低。第三,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被分解為與金融深度和投資率相關和不相關的效應。一方面,與金融深度和投資率不相關的效應是指高水平的交易成本、市場機制的失效等。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引起了金融機構對于放貸的排斥,從而造成了投資的波動性和風險的上漲。低水平的金融深度與投資率最終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消極的作用。
實證結果表明,通貨膨脹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為負的。進一步來說,這種影響可以被分解為與投資率和金融深度相關和不相關的效應。相關效應表明通貨膨脹可以通過影響投資率與金融深度來影響經濟增長。
基于本文的發(fā)現(xiàn)我們給出三點政策建議:第一,在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劃中高度重視對通貨膨脹率的控制。我們的實證結果表明,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危害效應。經濟增長的穩(wěn)定與物價水平的穩(wěn)定都是衡量宏觀經濟表現(xiàn)的重要指標。第二,通貨膨脹率的控制應當有具體的方法和目標。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具體分析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因為有效的通貨膨脹控制應該是因時因地的。比如,財政政策通常是處理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的有效方法,而貨幣政策通常是處理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有效方法。第三,建立有秩序的金融系統(tǒng)。完備的金融系統(tǒng)可以促進通貨膨脹的控制并有效地抵御其帶來的惡性影響。其中,中央銀行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一個優(yōu)秀的中央銀行能夠進行準確的預測,提供清晰透明的調控目標并進行及時的反應。中央銀行有可能在短期欺騙市場,但是市場對通貨膨脹率的長期預期水平將會提升,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控制通貨膨脹的難度。換句話說,貨幣政策只有在市場參與者信任中央銀行時才能奏效。良好的貨幣政策執(zhí)行會有效地幫助市場恢復信心與流動性,并且會將未來的通貨膨脹率控制在一個理想的水平。
通貨膨脹的控制與經濟增長的保持在短期是一對矛盾。嚴格的打壓通貨膨脹一定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損失,因此,未來的研究將著重檢驗最優(yōu)通貨膨脹率的水平,為政策的制定提供進一步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Sidrauski, M.Rational Choice and Patterns of Growth in a Monetary Economy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57(2): 534-544.
[2]Tobin, J.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J].Econometrica,1965, 33(4): 671-684.
[3]Mundell, R.A.Growth, Stability and Inflationary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 73(2):97-109.
[4]Samuelson, P.A.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8, 66(6): 467-482.
[5]Bruno, M.Inflation and Growth in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NBER Working Paper No.4422, 1993.
[6]Pindyck, R.S., Solimano, A.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Aggregate Investment[R].NBER Working Paper No.4380, 1993.
[7]Kormendi, R.C., Meguire, P.G.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5, 16(2):141-163.
[8]Rousseau, P.L ., Wachtel,P.Infl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R].Working Papers No.00-10,2000.
[9]Greene, W.H.Econometric Analysis[M].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200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