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0-12 10:59:0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化學反應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文化因素
一、引言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不斷增多,社會對各類翻譯人才的需求大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隨之凸顯出來。各種門類涉外企業(yè)公司都要求大學畢業(yè)生能夠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用英語翻譯各類資料。然而中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之現(xiàn)狀,確有急需提高之處。許多高校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基本圍繞四六級英語水平測試里的五道翻譯題展開,即只要求學生掌握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句子結構,常用的詞及短語。這種以四六級考試為指向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主要內容就表現(xiàn)為針對精讀文章的重要詞句進行英譯漢和漢譯英的練習。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所謂的“翻譯”并不能引導學生獲得翻譯能力。相反,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感到乏味,無法獲得英語原文帶來的文化美感。原傳道先生對非外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曾做出定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傳譯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傳譯具體的語言內容和非語言內容,獲得語言表達運用的能力”(2004)。這種傳譯能力的獲得往往要求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根據語言的本質特征和外語教學的特點,遵循五個原則:交際原則,文化原則,系統(tǒng)原則,認知原則,情感原則?!保愂缙?,2004)
其中,文化是翻譯過程中必然會面臨也可能是最難的問題之一。文化和語言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為文化常常為一語言群體所特有,在另一語言群體中常常是空缺或差異。這造成了翻譯的困難。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币虼朔g是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要以文化主線來引導翻譯教學的全過程,而不是以翻譯技巧或語言的層面為主線。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引導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本國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1、價值觀差異
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是集體合作精神。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起源于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比如英語中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個稱謂cousin,而漢語中同樣的親族關系可表現(xiàn)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2、宗教差異
不同同樣會產生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人信仰儒教,承認天和天命,但這種天和天命只是一種抽象的力量,沒有主宰的神。它可以是老天爺,也可以是觀音菩薩。 基督教則不同,它只承認一個上帝,認為上帝是世間萬事萬物,同時也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 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人必須絕對地服從上帝。這種的差別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反映得淋漓盡致。漢語中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天命不可違”, “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語言表達。英語則對應的有 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 天 助),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時,這種上的差異也帶來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基督教文化為背景的英語民族側重邏輯分析思維,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側重整體與重形象思維。在英語句子中,其中一個現(xiàn)象就是連接詞的使用非常豐富。比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英文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其中 “If”從句的使用讓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一目了然,表明了西方人擅長的邏輯思維。
3、習俗差異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存在各個方面的差異,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由于天氣和季節(jié)在農業(yè)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最初為農業(yè)豐收慶祝而創(chuàng)立的那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和季節(jié)有關。像“春節(jié)” 與一些農業(yè)活動,如種植、收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清明”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西方國家,宗教是文化和社會的中心。因此,節(jié)日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比如說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西方國家的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另外,英漢詞匯中有關顏色、動植物、吉慶語與忌諱語方面也有諸多文化差異,能夠凸顯出形象色彩的不同。比如結婚時,中國的紅色代表喜慶,而西方喜用白色表示圣潔。再看“pine”( 松)與“crane)(鶴),在漢語里比喻“長壽”?!八伞庇挚捎鳌皥匀滩话巍钡木瘢鼈冊谟⑽闹袇s沒有文化意義。忌諱語方面,中國忌諱數字“4”,因為諧音“死”,所以醫(yī)院住院部里常常沒有四樓。而西方社會習俗中,數字“13”是需要回避的。這來源于“最后的晚餐”中第13個人“猶大”的背叛。
三、文化關聯(lián)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建議
1、培養(yǎng)文化對比意識。翻譯理論家譚載喜曾說:“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譚載喜,1999)。由此可見,翻譯過程一定會受到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制約。所以大學翻譯教學要強調對學生的文化導入,注重學生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意識到文化背景知識的獲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注意研究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表達上的反映,熟悉英語形成和變化所依賴的地理環(huán)境,了解中西方在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2、拓展背景閱讀。大學英語教材在設計上往往偏重于英語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文化背景知識的深入介紹。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學生普遍缺乏跨文化知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小而窄,尤其不太重視課外英語材料的閱讀,只注重課內內容以及強化聽說能力,造成詞匯量難有質的突破。由于知識面狹窄,學生普遍缺少文化修養(yǎng),而翻譯的難點正在于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多數學生只能翻譯詞句,卻難以正確翻譯出英語原文中大量涉及到英語文化、歷史、宗教等背景知識的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的目的語語言文化知識,有意識地接觸經典英美文學作品和報章雜志,多看英美國家原版電影,拓展學生的背景文化知識。
3、重視母語文化
教師在引導學生熟悉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能忽略母語文化的重要性?!霸趦煞N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信息的轉換與編碼時,譯者只有具備了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任何外語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戴淑云,2010)。在英語交際時,往往存在英美文化中心論,歐洲白人文化中心論及主流文化中心論的誤區(qū)。重視母語文化,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避免文字句式的歐化傾向,有助于中西文化間的平等互動。
結論
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大勢所趨。當今的語言研究已經從單純的對文字的研究深入到對文化的研究。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該順應形式體現(xiàn)這種變化,幫助學生意識到語言翻譯是文化活動,翻譯的實質是跨文化交流,對不同語言的理解不能脫離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
參考文獻:
[1]原傳道.大學英語翻譯之我見[J] 教育與職業(yè)2004(20)
[2]陳淑萍.翻譯教學的原則與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J],河南社會科學. 2004(5)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轉化率:在一定條件下,可逆反應達化學平衡狀態(tài)時,某一反應物消耗量占該反應物起始量的質量分數,叫該反應物的轉化率。
任何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xiàn)為放熱或吸熱,所以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也有影響。
改變溫度,若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增大;若平衡向逆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減小。
1.對于焓增加反應,即吸熱反應(H>0),升高溫度,平衡向右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左移動;
2.對于焓減小反應,即放熱反應(H<0),升高溫度,平衡向左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右移動;
(在改變溫度情況下,平衡右移,反應物轉化率提高,生成物轉化率降低;左移則反之。)
這是因為在升溫時,吸熱反應比放熱反應速率增加得快,降溫時吸熱反應比放熱反應速率減小的多的緣故。
二、壓強改變,對反應物轉化率的影響
改變壓強,若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增大;若平衡向逆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減小。
例:N2(g)+3H2(g)2NH3(g)
此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即物質的量)有改變,若減小容積,即加壓,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N2和H2的轉化率增大;若增大容積,即減壓,平衡向逆方向移動,反應物N2和H2的轉化率減??;若在恒溫恒容下充入惰性氣體,即壓強增大,但對于N2,H2和NH3來說濃度沒有改變,所以速率不變,平衡不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也不變化。
例:H2(g)+I2(g)2HI(g)
此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即物質的量)沒有改變,無論是增大容積(減壓)還是減小容積(增壓),I2,H2和HI的濃度變化相同,速率變化也相同,平衡不移動,反應物I2,H2的轉化率不變;若在恒溫恒容下充入惰性氣體,即壓強增大,但對于I2,H2和HI來說濃度沒有改變,所以速率不變,平衡不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也不變化。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生成物濃度或減小反應物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三、加入反應物,對反應物轉化率的影響
在恒溫恒容下:
1.若只有一種反應物時,加入反應物,相當加壓;減小反應物,相當減壓,平衡的移動依據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即可。
例:aA(g)bB(g)+dD(g)
在恒容下,加入A,開始平衡向正方向移動,但達到的新平衡點與原平衡點比較:
若a=b+d,新平衡與原平衡等效,A的轉化率不變。
若a>b+d,新平衡向正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增大。
若a<b+d,新平衡向逆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減小。2.若反應物有多種時
例:mA(g)+Nb(g)pC(g)+qD(g)
(1)若增大A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動,B的轉化率增大,A的轉化率減??;若增大B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動,A的轉化率增大,B的轉化率減小。
(2)若按原比例同倍數增加A和B的量,相當在加壓,
若m+n=p+q時,新平衡與原平衡等效,A和B的轉化率不變。
若m+n>p+q時,新平衡向正方向移動,A和B的轉化率增大。
若m+n<p+q時,新平衡向逆方向移動,A和B的轉化率減小。
(3)若A和B的量不按原比例加入,分析何者增大倍數較大,則相當單獨加入了這一物質,同a分析即可。
例:N2(g)+3H2(g)2NH3(g)
原充入量1mol4mol達平衡后
又加入1mol1mol
增加倍數1倍1/4倍
經分析相當只加入了N2,則H2的轉化率上升,N2的轉化率降低。
通過不同條件下對反應物轉化率的討論,我們清楚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不一定升高。
四、化學平衡移動的應用
1.判斷物質:由于壓強的改變,根據平衡移動的方向,可以判斷反應物或者生成物的狀態(tài)。
2.判斷系數:由于壓強的改變,根據平衡移動的方向,可以判斷方程式中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計量系數的大小關系。
3.判斷反應熱:由溫度的改變,根據平衡移動的方向,可以判斷正反應或逆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
4.判斷轉化率:根據條件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可以判斷達到新的平衡時某反應物轉化率的提高或降低。
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tài)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部的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
關于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范圍和局限性,學生應明確:
1.平衡移動原理對所有的動態(tài)平衡都適用,為以后將要學習的電離平衡、水解平衡作鋪墊;
2.平衡移動原理能用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但不能用來判斷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所以學生在應用原理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
參考文獻:
[1]魏光,林銀鐘,陳鴻博.論現(xiàn)代化學定義及其原則宗旨[J].化學通報,1997(7).
[2]經懷德.化學平衡中的哲學原理[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6).
Abstract:Thechangeinpercentconversionofreactantsinshiftofchemicalequilibriumisthedifficultpointinseniorhighschoolchemistryequilibriumteaching.Ifchangingoneconditionofinfluencingequilibrium(suchasthickness,pressureortemperature),equilibriumwillshifttoadirection,whichcanlowerthiskindofchange.
英文名稱: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中石化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聯(lián)合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1-7631
國內刊號:33-1087/TQ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guī)范獲獎期刊
聯(lián)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混凝土工程,裂縫
1.1設計粗糙,建設、監(jiān)理單位工作隨意性大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個別建設單位限于自身管理和專業(yè)技術水平的欠缺,任意變更原設計。論文參考網。少數工程由業(yè)主的內部人員組成監(jiān)理機構,監(jiān)理工作失去了獨立性。隨著建筑市場的規(guī)范,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1.2施工工藝或現(xiàn)場操作不規(guī)范
A.混凝土生產時原材料計量誤差大,尤其外加劑的摻加隨意性大,沒有根據砂、石料的實際含水率及時調整施工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在混凝土運輸及施工過程中加水的現(xiàn)象也比較普遍。
B.采用整體式鋼模板施工,混凝土澆筑時不振搗或漏振,混凝土均質性差。
C.盲目追求施工進度,隨意提前脫模時間,使低強度混凝土過程承受荷載,破壞了混凝土結構。脫模后沒有進行混凝土的潮濕養(yǎng)護。
D.夏季施工時砂、石料露天堆放,無切實有效的降溫措施,混凝土入模溫度高。冬期施工時采取的防寒保溫措施不力。
1.3原材料質量差、配合比設計不合理
水泥品種選擇不當,安定性不良,不同批次的水泥混用。碎石、砂級配差,含泥量超標,碎石中石粉含量大,針、片狀物過多,影響了水泥與骨科的膠結。
進行配合比設計時,忽視水泥用量增多對混凝土品質的影響,錯誤認為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強度越高。對摻合料和外加劑的選用缺乏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指導,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常見裂縫問題的處理措施
2.1.化學反應引起的裂縫及預防
堿骨料反應裂縫和鋼筋銹蝕引起的裂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常見的由于化學反應而引起的裂縫?;炷涟韬秃髸a生一些堿性離子,這些離子與某些活性骨料產生化學反應并吸收周圍環(huán)境中的水而體積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脹開裂。這種裂縫一般出現(xiàn)中混凝土結構使用期間,一旦出現(xiàn)很難補救,因此應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主要的預防措施:一是選用堿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選用低堿水泥和低堿或無堿的外加劑:一是選用堿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選用低堿水泥和低堿或無堿的外加劑。三是選用合適的摻和料抑制堿骨料反應。由于混凝土澆筑、振搗不良或者是鋼筋保護層較薄,有害物質進入混凝土使鋼筋產生銹蝕,銹蝕的鋼筋體積膨脹,導致混凝土脹裂,此種類型的裂縫多為縱向裂縫,沿鋼筋的位置出現(xiàn)。
3、裂縫處理
裂縫的出現(xiàn)不但會影響結構的整體性和剛度,還會引起鋼筋的銹蝕、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勞、抗?jié)B能力。因此根據裂縫的性質和具體情況我們要區(qū)別對待、及時處理,以保證建筑物的混凝土裂縫的修補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補法,灌漿、嵌縫封堵法,結構加固法,混凝土置換法,電法學防護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
3.1表面修補法
表面修補法是一種簡單、常見的修補方法,它主要適用于穩(wěn)定和對結構承載能力沒有影響的表面裂縫以及深進裂縫的處理。通常的處理措施是在裂縫的表面涂抹水泥漿、環(huán)氧膠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瀝青等防腐材料,在防護的同時為了防止混土受各種作用的影響繼續(xù)開裂,通??梢圆捎迷诹芽p的表面粘貼玻璃纖維布等措施。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
3.2灌漿、嵌縫封堵法
灌漿法主要適用于對結構整體性有影響或有防滲要求的混凝土裂縫的修補,它是利用壓力設備將膠結材料壓入混凝土的裂縫中,膠結材料硬化后與混凝土形成一個整體,從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膠結材料有水泥漿、環(huán)氧樹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學材料。嵌縫法是裂縫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縫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剛性止水材料,以達到封閉裂縫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膠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膠等等;常用的剛性止水材料為聚合物水泥砂漿。
3.3結構加固法
當裂縫影響到混凝土結構的性能時,就要考慮采取加固法對混凝土結構進行處理。結構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加大混凝土結構的截面面積,在構件的角部外包型鋼、采用預應力法加固、粘貼鋼板加固、增設支點加固以及噴射混凝土補強加固。
3.4混凝土置換法
混凝土置換法是處理嚴重損壞混凝土的一種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將損壞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換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換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漿、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漿。
3.5電化學防護法
電化學防腐是利用施加電場在介質中的電化學作用,改變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所處的環(huán)境狀態(tài),鈍化鋼筋,以達到防腐的目的。陰極防護法、氯鹽提取法、堿性復原法是化學防護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種方法。
3.6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種新的裂縫處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組織對受創(chuàng)傷部位自動分秘某種物質,而使創(chuàng)傷部位得到愈合的機能,在混凝土的傳統(tǒng)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組分(如含粘結劑的液芯纖維或膠襄),在混凝土內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經網絡系統(tǒng),當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時分泌出部分液芯纖維可使裂縫重新愈合。
4、結束語
施工事故時有發(fā)生,為保證工程質量,應堅持預防為主、防微杜漸的原則。
【關鍵詞】化學反應工程;改革;創(chuàng)新能力
化學反應工程已成為化工類本科教育的一門專業(yè)課程,它以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等化工專業(yè)基礎課為先修課程[1],但由于課程涉及大量的數學模型的建立、理論的推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時普遍感到理論抽象,且在實際問題面前束手無策的高分低能現(xiàn)象。為適應新形勢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要求,我?;瘜W反應工程課程體系在逐漸發(fā)生變化,探索出一種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新的專業(yè)課,為提高工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推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改革與具體研究方法
結合反應工程理論教學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我?;瘜W反應工程課程教學團隊認為該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從單向傳授知識向互動性教學體系轉變,建立系統(tǒng)傳授與探索和創(chuàng)新研究相結合的新教學體系,具體如下:
1.課程體系“1+x”模塊化建設:課程體系“1+x”模塊化建設[2],深化反應工程理論的工業(yè)應用,直接關系到學生反應工程基本原理學習程度以及反應器設計與分析等工程能力的培養(yǎng)質量,不僅能增強理解理論知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也擴展了反應器應用與新能源電容器、燃料電池等領域的應用,提高學生把握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命脈,鍛煉學生的科研思維,為其在將來就業(yè)后能獨立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將化學反應工程課程體系進行“1+x”模塊化整合。其中,“1”指化學反應的基礎理論知識及理想反應器,“x”指化工不同專業(yè)方向的非理想反應器及特色反應器。根據我?;瘜W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工業(yè)催化、制藥工程等專業(yè)方向的特色,分別設置非理想反應器、催化反應設備、聚合反應器和制藥反應設備,并將催化反應設備與結合當代新能源領域電池、電容器研究相結合,幫助學生擴展知識應用范圍。根據學生情況及當代新能源研究熱點,建立師生互動欄目、網絡課堂和自測考試、qq群等,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生活,擴展知識范圍。
2. “啟發(fā)互動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多媒體課件與實際工廠設備相結合[3],有助于提高學生感觀認識;模擬反應器操作的仿真動畫,使學生加深對這些理論、概念的認識、理解,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精心策劃授課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要求課程教學團隊精心策劃、設計授課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與傳統(tǒng)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多采用 “啟發(fā)互動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比如:我校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模擬反應器操作的仿真動畫,結合生產實際操作中各種反應器的影像資料,不僅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難教、學生難懂的難題,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授課效果,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采用flas進行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影放化工過程和化工設備的實際運轉實況,并輔以實驗與理論的緊密結合,有助于教學質量跨上一個新臺階。
3. 建設化學反應工程精品課程:精品課程要求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近年來,我校匯聚了一些化學反應工程的研究人才,如來自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南京大學、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著名學府,其組建的反應工程教學團隊將圍繞反應工程課程建設和當今新能源領域研究熱點進行大量的教學改革,通過課程網站建立師生互動欄目、多媒體課件、網絡課堂和自測考試、qq群等交流平臺,使課堂整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互補充,并將課堂教學延伸到教室外,給學生增添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進而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精選國外經典教材,為實施雙語教學做準備:雙語教育正成為中國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是21世紀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為了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素質,提高學生專業(yè)英語的理解與應用水平,擬實施部分雙語教學在課程的考核中,專業(yè)術語用英文來表述,英文閱讀和答題占試卷的60%以上。
二、改革目標
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創(chuàng)新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確定一套適合我校學生特點的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建立具有我校特點的化學反應工程實踐教學內容和培養(yǎng)方案,進一步提高我校化學反應工程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學生今后順利完成畢業(yè)論文和畢業(yè)設計,以及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扎實基礎。同時,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外,注重培養(yǎng)學生起對工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化工及相關領域的實際問題。
三、結論
化學反應工程已成為化工類本科教育的一門專業(yè)課程,隨著化學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新型反應設備與技術顯得越來越重要,反應要從實驗室放大到工業(yè)生產以及工業(yè)反應器的設計等一系列重要的化學工程問題都離不開化學反應工程的指導,為了適應新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發(fā)展、國家及我校創(chuàng)新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化學反應工程課程改革,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工程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適合新時代人才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其海,周新華,尹國強. 化學反應工程課程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探討[J]. 廣州化工,2010, 38(7): 256-258.
高等有機化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對于基礎有機化學內容掌握較差的學生來說是望而生畏的。這門課程共計48學時,每周3學時,內容較多而學時相對較少,學生在學習時大多覺得內容多、難度大、學習吃力。經典高等有機化學主要包含物理有機化學和有機反應兩大部分,課堂上重點講授物理有機化學部分,即有機結構理論和反應機理。結構理論部分主要包括化學鍵、電子效應、立體化學、溶劑效應與活性中間體等內容。結構理論部分要精講,講深講透。有機反應部分對照基礎有機化學,選取延伸內容有側重地進行講授。例如,立體效應除了基本知識點外,“異頭效應”作為重點,飽和碳原子上的親核取代反應重點講解的是鄰基參與機理和應用,芳環(huán)上的反應主要介紹親核取代即苯炔機理,消除反應以介紹Saytzeff和Hoffmann消除規(guī)律和立體化學以及E1CB機理為主等。學生在掌握結構理論之后,有機反應部分的學習相對容易。
二、教師精講為主
學生同步自學結構理論是高等有機化學的基本原理部分,而且是本門課的難點,學好結構理論對于理解后面的化學反應規(guī)律和化學反應機理有很大幫助。因此,這部分內容主要采取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目的是將結構理論細講、深講、精講,使學生深刻理解“結構決定性質”的基本原理和貫穿始終的主線“穩(wěn)定性原理”。結構理論部分包括化學鍵、電子效應、溶劑效應、立體化學、分子結構與化學反應活性間的定量關系、酸堿理論和活潑中間體等。在結構理論中,共振理論和分子軌道理論是重點。分子軌道理論以分子整體為研究對象,考慮分子中原子間相互作用,可以解決許多經典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休克爾(Huckel)分子軌道理論是分子軌道理論的簡化,利用它可以很容易地解釋關于芳香烴的4n+2規(guī)則,再輔之以Frost圓圈法,可以較好地理解共振和芳香性之間的關系。電子效應和哈米特(Hammett)方程是另一個重點內容。Hammett方程是在定量的基礎上,將分子結構及其反應活性聯(lián)系起來,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預測化學反應速度和平衡,是有機化學研究從定性走向定量的一次質的飛躍。以上這些內容相對枯燥,授課過程中教師要盡量挖掘學生的興趣點,并結合以前的有機化學基礎,課前布置預習內容。例如,用共振論解釋反應活性時,課前讓學生復習基礎有機中芳環(huán)定位規(guī)律和羧酸衍生物親核取代活性,再用共振論加以說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機反應部分主要包括脂肪族的親核取代反應和消除反應、芳香取代反應、碳-碳重鍵的加成反應、碳-雜重鍵反應、分子重排反應等。大部分內容要求學生事先做好基礎知識的復習和預習,課堂上完成深層次教學和內容延展。
三、改革教學方法
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高等有機化學教學中,注重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忽略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比較差,仍然習慣于傳統(tǒng)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很少提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利于素質和能力的和諧發(fā)展?,F(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學上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要想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必須打破原有單一教學形式,探索和嘗試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形式。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不僅是教師講授知識,學生也積極參與研討,甚至走上講臺,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論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開展研討甚至辯論,師生關系由主客關系轉變?yōu)楹献麝P系。
(一)布置課程論文
可以指定內容讓學生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最后以講座或報告的方式進行匯報交流。這種以學生討論為主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通過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的合理分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選擇與自己研究方向相近并且與高等有機化學知識點密切相關的領域進行關聯(lián)、剖析,進而了解高等有機化學的應用,并在科研課題中體現(xiàn)。如2010級一位學生進行萘的異丙基化反應制備2,6-二異丙基萘研究,首先用共振論解釋α和β位的活性,然后闡述立體效應的影響,最后點明反應需要擇形催化的必然性。這篇課程論文應用高等有機化學多個知識點,有理有據。通過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很好地實現(xiàn)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化理解和綜合應用,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
(二)學生走上講臺
一、開設課程設計、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和反應器優(yōu)化設計的能力
我院開設了為期2周的化學反應工程課程設計,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硫酸轉化器設計,采用二轉二吸中的“3+1”或“2+2”式工藝、四段間接換熱絕熱式固定床催化反應器。每個學生的設計規(guī)模、進一段的原料氣組成、凈化率、轉化率、吸收率不相同,學生自己查閱文獻資料、查找設計方法、搜集計算公式、選擇工藝參數進行設計。完成后撰寫設計說明書,內容包括設計任務書、目錄、設計方案簡介、工藝計算、設計結果匯總、設計評述與討論、參考文獻,等等。設計過程中學生之間廣泛討論,商討設計方法,學習氛圍濃厚。雖然過程相似,但設計條件不同,每個學生都要單獨完成自己的設計任務。通過該課程設計,學生對固定床催化反應器的形式和特點,固體催化劑的性能、內擴散有效因子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平衡溫度、平衡溫度曲線的概念和繪圖方法,最佳溫度、最佳溫度曲線的概念和繪圖方法,各段進出口溫度、進出口轉化率的最佳分配方法,利用本征動力學方程,通過數值積分計算反應時間的方法,催化劑用量的計算及校正方法,反應器直徑、高度及其它附件尺寸的計算方法等知識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較好的掌握。
二、逐步加大實驗、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實驗動手能力
對于化學反應工程這種實踐性很強的工程學科來說,實驗是學生參加實踐獲取知識所必需的學習途徑。而化學反應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應用理論推演和實驗研究工業(yè)反應過程的規(guī)律而建立的數學模型方法。所以教會學生如何建立各類實驗反應器,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反應條件選擇和數據處理非常有用。為此在課程建設中,我院通過專業(yè)實驗課、綜合設計型實驗課,逐步加大與化學反應工程有關的實驗。目前開設多釜串聯(lián)流動特性的測定、管式反應器流動特性測定兩個驗證型實驗;開設乙酸乙脂水解反應動力學的測定、乙醇催化裂解制乙烯反應動力學測定、乙苯脫氫制苯乙烯、反應精餾制乙酸乙酯等四個綜合設計型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對返混、脈沖法、階躍法的概念以及停留時間分布的測定方法,多釜串聯(lián)模型、軸向混合模型的流動特性,理想流動反應器與實際反應器停留時間分布的區(qū)別,連續(xù)均相流動反應器的非理想流動情況及產生返混原因,全混釜中連續(xù)操作條件下反應器內測定均相反應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反應精餾與常規(guī)精餾的區(qū)別,連續(xù)流動反應體系中氣——固相催化反應動力學的實驗研究方法,溫度、濃度、進料流量對不同反應結果的影響,轉化率、選擇性及收率的概念及計算方法等知識點,有了透徹的理解。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不但在實驗中得到驗證和鞏固,而且得到了應用,掌握了反應動力學的實驗測定和相關設備的使用方法。
三、開展仿真實訓、培養(yǎng)實踐操作能力
我院以前有四周生產實習,實習中遇到企業(yè)為了安全和效益等因素不允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時,學生得不到實際操作設備的鍛煉機會;一般實習一個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學生掌握了工藝流程、生產原理之后,實習后期學習興趣、主動性降低,影響實習效果等問題。而且目前大部分化工企業(yè)采用DCS控制,技術員主要在控制室通過電腦操作控制生產過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采用仿真技術將復雜的工業(yè)反應過程虛擬化,從而在計算機上以“慢速”再現(xiàn)反應過程及變化特征,將“抽象”化為“形象”,動態(tài)演示工業(yè)生產過程。并且,仿真實訓具有無消耗、無污染、可重復操作等優(yōu)點。為此我院購買了北京東方仿真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的化工培訓軟件,在校內建立仿真實驗室,開展仿真實訓教學。將以前四周全在企業(yè)的生產實習改為前兩周在企業(yè)生產現(xiàn)場實習,后兩周在校仿真實驗室開展仿真實訓。目前我院開設的與化學反應工程有關的仿真實習項目有固定床反應器單元、流化床反應器單元、間歇反應釜單元,以及30萬噸合成氨生產工藝中的反應部分、甲醇生產工藝中的反應部分,等等。學生要進行冷態(tài)開車操作、正常生產操作、停車操作、故障處理操作,以及單人單工段、多人單工段、多人多工段等操作環(huán)節(jié)的實訓。通過仿真操作訓練對于學生了解化工反應過程、以及工藝和控制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特性、提高對化工生產過程的運行和控制能力具有特殊效果。這種運行、調整和控制能力,集中反映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所以,仿真訓練是運用高科技手段強化學生掌握知識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新型教學方法。
四、參與科研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論文關鍵詞:綜合實驗試題中加入某物質的作用歸納與解析
綜合試題中經常出現(xiàn)考查新加物質作用的試題,這類試題既能考查學生對物質性質的理解,還能考查學生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考查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新加入的物質的作用一般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思考。
一、從發(fā)生的反應考慮
從發(fā)生的反應來看,新加入的物質作為反應物或生成物,有的使原料溶解;有的提供氧化劑或還原劑;有的是通過反應除去雜質;有的是抑制某些離子水解;有的是抑制某些物質吸收等等。
例1(2011鹽城二模):鐵氧體可用于隱形飛機上吸收雷達波涂料。一種以廢舊鋅錳電池為原料制備錳鋅鐵氧體的主要流程如下:
問題1:酸浸時,二氧化錳被還原的化學方程式為:。
問題2:活性鐵粉除汞時,鐵粉的作用是(填:氧化劑、還原劑、吸附劑)。
解析:對于問題1,硫酸的作用主要是使鋅等固體溶解;根據問題1中的信息“二氧化錳被還原,說明H2O2的作用是還原劑,化學方程式為:MnO2+H2O2+H2SO4=MnSO4+O2↑+2H2O。對于問題2,活性鐵粉除汞時,鐵粉的作用主要是作為還原劑,使溶液中的汞離子變?yōu)楣瘑钨|。
例2(2009江蘇第15題改編):醫(yī)用氯化鈣可用于生產補鈣、抗過敏和消炎等藥物。以工業(yè)碳酸鈣(含有少量Na+、Al3+、Fe3+等雜質)生產醫(yī)藥級二水合氯化鈣(CaCl2·2H2O的質量分數為97.0%-100.0%)的主要流程如下:
問題:酸化操作是加入鹽酸,調節(jié)溶液的pH約為4.0,其目的有:①;②;③。
解析:在酸化操作未加鹽酸時,溶液中有過剩的氫氧化鈣,所以教育論文,目的之一是除去過剩的Ca(OH)2,使之轉化為CaCl2;由于Ca2+在蒸發(fā)結晶時(160℃)會部分發(fā)生水解,在酸性條件下可以抑制Ca2+水解;另外,在酸性較弱或堿性條件下,氯化鈣會吸收空氣中的CO2,酸性條件可以抑制CO2的吸收。
二、從反應所需要的條件考慮
若從反應發(fā)生的條件考慮,加入某物質的作用,有的是作為催化劑;有的是提供反應所需的溫度,如作為燃料燃燒放熱提供熱量,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銨可以使溶液溫度降低;有的是為了控制溶液的酸堿性以提供反應所需的酸堿性要求,等等。
例1(2008江蘇第17題):工業(yè)上制備BaCl2的工藝流程圖如下:
某研究小組在實驗室用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對工業(yè)過程進行模擬實驗。查表得
問題:實際生產中必須加入過量的炭,同時還要通入空氣,其目的是
,。
解析:加入過量的炭可以使BaSO4得到充分的還原(或提高BaS的產量);由于①②為吸熱反應,炭和氧氣反應放熱可以維持反應所需高溫。
例2(2011蘇南二模第15題)工業(yè)上用粗氧化銅(含雜質FeO)為原料制取氯化銅晶體(CuCl2?2H2O)的生產流程如下:
物質
Fe(OH)2
Cu(OH)2
Fe(OH)3
完全沉淀時的pH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