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5-19 00:50:1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詞匯教學法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英語詞匯教學;有效教學;聯(lián)想法
英語新教材對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新課程標準對詞匯的要求分了幾個等級。五級要求:理解和掌握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七級要求:學會使用2400~2500個單詞和300~4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八級要求:學會使用3300個左右的單詞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的搭配。九級要求:學會使用4500個左右的單詞和一定數(shù)量的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
二十世紀末我國舊大綱的要求是1800~2300,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高中畢業(yè)時達到七、八級的詞匯量。而2009年高考詞匯要求由2008年的2000左右提高到2500個左右;對于合成,轉(zhuǎn)換,派生等常用詞匯更加重視;考查了在語境中綜合運用詞匯的能力,語篇中的生詞按考試大綱嚴格控制在3%以內(nèi)。單項填空語言真實地道,語境完整可信,采用了一些以口語交際形式出現(xiàn)的語境化句子時代特征明顯,既有很強的典型性,有靈活多樣,所有這些題目中,詞匯起的作用功不可沒,出現(xiàn)了如recommend,reliable,access,adapt等。
單項中有八題考查詞義辨析,占40%。閱讀中還出現(xiàn)了新生代的詞匯如e-nose(電子鼻),也就是說,詞匯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凸顯重要性。作為一名長期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的農(nóng)村高中英語教師,筆者在教學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尤其是詞匯教學,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前進。DavidWilkins在1972年就提出:Withoutgrammarvery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anbeconveyed.
一、初高中銜接教學和激勵教學
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學生中的一些共同現(xiàn)象。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總體素質(zhì)比較差,特別是英語。我們縣的招生政策是這樣的:第一批的學生是進寧海中學,第二批學生進知恩中學,第三批學生進柔石中學,最后這一批在普高線上的學生才輪到我們學校招生。總體上學生成績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語。
對于許多學生來說,英語正是那塊絆腳石,妨礙他們進入知恩及柔石中學。所以很多學生覺得學英語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詞匯。記好單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在聽寫英語單詞的時候,有時會出現(xiàn)老師在報一單詞,學生寫出的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另一個單詞。
這到底是為什么?最大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讀音規(guī)則。這其實反映出學生在初中音標學習中,沒有真正理解掌握。所以在進行高中教學時,我們首先要進行初高中銜接教學:先進行音標教學,如48個音標如何發(fā)音,比如開音節(jié),閉音節(jié)的規(guī)律,五個元音字母在開音節(jié)及閉音節(jié)的發(fā)音,以期待學生能悟到一些規(guī)則,結(jié)合自己的基礎能在記憶單詞上得到些幫助。筆者認為根據(jù)音標來記憶單詞是一種最牢固準確的方法。
二、有效擴大學生詞匯量
在英語學習中需要不斷擴大學生的詞匯量,這時需要教師不斷地在原有的基礎上給學生拓展詞匯量,但又不能太多。這時筆者往往以某一單元的單詞為基礎,利用英語常見構(gòu)詞法:合成法、派生法及轉(zhuǎn)換法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臄U充。
三、充分利用課文
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文中的詞匯,在每一單元中會出現(xiàn)了大量常用的詞匯,因為現(xiàn)行高考中往往考查詞匯在特定語境中的運用。而我們的教材又是教育專家從大量的文章中精心選擇改編的,在這些文章中都體現(xiàn)了英語基本詞匯的運用。筆者往往要求學生在課文中劃下這些常用詞匯,并要求學生熟記這些詞組,熟讀課文。每一單元的閱讀筆者都要求學生背誦兩段,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四、充分利用合適的教學輔助資料
我們學習給學生訂了比較適合學生特點的資料,如《黃金講義》,《學英語》及讓學生自行購買英語字典如《高考必備》、《牛津字典》等等。如在《黃金講義》第四單元中,對turn進行了拓展了:turnon/off,turnup/down,turnto,turnagainst,turnout,turnover,turnaway,turnback。這本資料對于許多常用詞的同根詞進行拓展,如課文中用到了動詞succeed,《黃金講義》中就提到了success幾個常用的同根詞,名詞success,形容詞successful,副詞successfully,而這幾個詞的拼寫及詞性的誤用又是學生常犯的錯誤,需要教師時時提醒。
五、詞匯表達上中英文化差異和驚人巧合
教師平時在教學中應提醒學生注意中英表達詞匯的文化差異。如中文表達“吃了沒有?”英語為“Howareyou?”這兩者均為常見的打招呼時常見用語?!澳傻谜婧?!”“Youdidagoodjob.”“慢點走”“Takecare.”“我渾身上下摔得青一塊紫一塊”“I''''mblackandblueallover.”這里的blue不能解釋為常見的藍色,而為紫色。
六、科學記憶
我們也要教會學生要科學記憶,循序漸進,提高詞匯的學習效率,注意遺忘曲線,加強復習方法的指導。遺忘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fā)明的遺忘曲線表明,在記憶后短期遺忘率相當高,而以后逐漸緩慢。所以教師應注意這種遺忘規(guī)律,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學生最大限地把新學的相關知識在腦海里建立牢固的聯(lián)系,盡可能減少所有知識“回生”。
因此復習是最有效的防止遺忘的辦法??煞譃殚g時復習和過度學習。前者指講學的知識每隔一定時間復習一次,而過度學習是指學習者學完了所有規(guī)定的材料后繼續(xù)學習的情況。就單詞學習而言,必須過度學習,為了達到長期的記憶保持。所以對于單詞學習,教師應時時提醒學生經(jīng)常性讀寫背,達到熟能生巧。
七、適當編制適合學生的詞匯練習
由于學生總體英語基礎比較薄弱,所以應編制適應我們學生的練習。如筆者在教學高一必修二第二單元時,就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編制了一段課文內(nèi)容縮寫。同時在進行閱讀課教學時,筆者利用《學英語》上的課文填空練習,讓學生在進行閱讀的同時,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詞匯短語填寫,借此,可以讓學生初步學習詞匯短語在課文中的運用,并在學習完單詞短語后,布置相關練習,即根據(jù)括號里的單詞、單詞首字母或漢語提示,用單詞的正確形式完成句子。
八、利用brainstorm及聯(lián)想法學習鞏固新舊單詞
如筆者在將高一必修二第五單元及“Usinglanguage”中,就以文中的主角Freddy為例,問了學生一個問題:WhatwillcometoFreddywhenhehasbecomeafamoussinger?Justbrainstormwithyourclassmates.學生就能夠馬上聯(lián)想到以下單詞和短語:
fame,money,expensivecar,alotoffans,alargehouse,beautifulgirls,performancesonTVoratthetheatre,travelallovertheworld,fame,busy。而在這些單詞短語中,像fame,performances為新單詞,其它均為已學過的單詞短語。所以這種brainstorm方式對于學習使用詞匯很有幫助,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
英語的詞匯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文章就像房子,詞匯就像造房子的紅磚,沒有紅磚,房子是無法成形的。所以教師要進行積極有效的詞匯教學,把“房子”的基礎打好。
論文關鍵詞:語法翻譯法,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
1.引言
成為一個雙語者已經(jīng)流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只要有人學英語的地方就勢必有人教英語。眾所周知,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著根本性的地位,怎樣有效的傳授英語一直是眾多英語教學者試圖探尋的話題,而詞匯教學研究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枝。
語法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一直是頗受爭議的,但是與之相反的是,詞匯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似乎得到了較統(tǒng)一的認識,然而,如何有效地進行詞匯教學還是有很多不確定性。
2.詞音傳授
學生對詞匯掌握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相應詞匯發(fā)音的好壞,所以教師必須對語音教學有足夠的重視。遇到新詞時,教師都需要傳授該詞的發(fā)音聽說教學法,可通過自身朗讀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借助播放磁帶或視頻的方式,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fā)音相關單詞。
語音傳授只是詞匯教學中的一部分,而詞匯教學的根本性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恰當正確地使用單詞,而這又得從始于單詞意思的掌握。
3.詞意教學
3.1 語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GTM)
語法翻譯法始于十九世紀,是古典法(Classical Method)的新名稱。此教學法以語法為中心,強調(diào)詞匯的記憶,注重文本的翻譯,進行大量的寫作練期刊目錄。語法教學法在二十世紀之交的語言教學方法改革中經(jīng)受住了考驗,直到今日,此法還是教育機構(gòu)所采用的標準語言教學手段。Prator 和 Celce-Murcia列出了語法教學法的主要特征,其中與詞匯教學聯(lián)系最緊密的是以下幾點:①課堂教學中以母語傳授為主,較少地應用目標語;②很多詞匯是單個列出來講解的;③用語法來講解構(gòu)詞原理,以詞形變化和語音變化為中心。
在中國,英語是作為一門外語來學習的,根據(jù)①和②,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學主要是通過漢語來進行,并不怎么主動使用英語。換言之,英語教師在呈現(xiàn)新單詞的時候,給出單詞并直接把單詞翻譯成漢語(1是指這是本文所討論的第一種具體細化的詞匯教學法聽說教學法,下文中的2~8類同)。例如,單詞characteristic:教師先給出該單詞,并同時用中文告知意思為“特點,特征”(可能是直接讀出,可能是在黑板上寫出來,也可能是用屏幕呈現(xiàn))。而根據(jù)③,又可以延伸出三種詞匯呈現(xiàn)法:用近義詞或同義詞來解釋意思,如用“regularly”來解釋“on aregular basis”;運用詞匯列,如用“fry,boil,bake,grill”來解釋“cook”;用構(gòu)詞法或常見詞綴,如“achievement 和achieve”,“possible和impossible”
目前,語法教學法還是很受歡迎。很多語言教師還是在用這個方法來傳授新詞匯,因為此方法對于教師本身來說沒什么特殊的技能要求,但是,學生面對此方法往往表現(xiàn)出學習積極性不高。
3.2 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
實用語言學家,特別是Charles Berlitz,通過努力創(chuàng)立了現(xiàn)在所謂的直接教學法。該方法的基本前提是第二語言的習得要跟母語習得一樣:要有較多的口語交流;要自發(fā)的運用語言;不要在二語和母語間互譯;不(或幾乎不)分析語法規(guī)則。Richards和Rodgers總結(jié)了直接教學法的幾個基本原則,其中跟詞匯教學最有關系的兩個原則是:
表達具體概念的詞是通過演示、實物和圖片來傳授;表達抽象概念的詞是通過概念聯(lián)想的方式來傳授;
僅僅教授日常詞匯和句子。
具體地說,以直接教學法為基礎的詞匯教學法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種:①用畫圖片、圖表或地圖來表現(xiàn)單詞的意思聽說教學法,如單詞airplane,gear-box;②用實際物體來展現(xiàn)單詞意思,如單詞flowers,blackboard,basketball;③用做手勢或表演來呈現(xiàn),如washingface,playing cards。
直接教學法非常地受歡迎,尤其是在私立學校里,該方法被更加廣泛的采用,因為私立學校里,教師很可能是外籍教師,學生有很高的積極性,很適合該教學法的要求。但是,受財政預算、教室大小、時間和教師背景的約束,直接教學法很難在公立學校中得以實施。
3.3 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ALM)
聽說教學法是以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結(jié)構(gòu)語言學家從事于他們所謂的對各種語言的科學性的描述分析。教學方法研究者則把這種分析運用到了語言教學中(Fries 1945)。同時,行為主義者提出了學習條件和學習習慣形成模式,這兩者正好與聽說教學法的練習形式和模仿任務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聽說教學法的特征中,與詞匯教學最有關的一點是:詞匯是嚴格限制在語境中,并從語境中得以學之核心期刊目錄。該法跟前面所討論的教學有所區(qū)別,它強調(diào)詞匯要在語境中得以傳授,不能單獨講解。
4.建議
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聽說教學法,其目的都是提高教學效果。以下建議僅供外語教師們參考:
1)準備例句。例句最好是自己原創(chuàng)的,而不是直接從字典里抄來的,因為學生有時也會用字典查單詞,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教師很多例子都是跟字典里一樣的話,學生就不愿再聽教師講解,他們會覺得,反正講的內(nèi)容自己都能查的到,所以要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
2)請學生先來解釋單詞的意思,若學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的時候,教師可幫助并引導學生給出正確的意思。
3)考慮如何用相關的詞匯(如同義詞、近義詞等)來呈現(xiàn)單詞意思。
4)想想如何來確認學生是否理解。
5)思考該單詞會在何種生活實景中用到。也就是呈現(xiàn)一些相關單詞的生活實用案例,若能把新學的東西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關鍵詞:翻轉(zhuǎn)課堂;任務教學;形成性評價;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1-0126-02
專業(yè)英語是四年制本科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限選課,它不僅僅是英語語言課程,更與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知識密切相關,是一門為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服務的語言應用課程,涉及體系龐大而復雜的專業(yè)知識,即專業(yè)英語=英語語言+專業(yè)知識。不同于基礎英語,在文體上主要表現(xiàn)為學術論文,一般包括引言、材料與方法、結(jié)果與討論、結(jié)論、致謝和參考文獻等幾個固定的組成部分;在句法方面比較單一,主要是名詞化結(jié)構(gòu)多、被動語句多、長句多、后置定語多;在詞匯方面,由專業(yè)術語、半科技詞匯和語言共核詞匯構(gòu)成。為了客觀、嚴謹?shù)仃愂隹茖W事實,專業(yè)術語多源出拉丁語和希臘語,由詞根(root)、前綴(prefix)、后綴(suffix)和連接元音(combining vowel)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派生而成。
目前,南昌航空大學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課程僅24學時。在短學時、多學生的教學環(huán)境里,如果仍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內(nèi)容教學模式,必然出現(xiàn)“教師簡單講講、學生大概聽聽,課堂氣氛冷清”的現(xiàn)象。因此,探求更合理的教學模式,對課程進行全面改革,是完成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專業(yè)英語課程要求的唯一途徑。
一、基于任務教學法的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
近年來,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翻轉(zhuǎn)課堂已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翻轉(zhuǎn)課堂是指通過顛倒知識傳授和知識內(nèi)化,來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重新規(guī)劃的新型教學模式。換而言之,課堂時間主要用于知識的鞏固和討論,而知識的學習在于課下。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和提高學習效率,成為真正的解惑者。
所謂任務型教學,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個“任務”,根據(jù)每次的授課內(nèi)容,為每個小組設置符合教學目標的研究任務。
綜上可知,課下任務的合理設計是現(xiàn)實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前條件。任務的設計一定要與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前沿緊密相關,又要依據(jù)授課對象的特點控制難度,課下任務過空過泛起不到語言應用的實際效果,任務過大過重不僅學生無法完成,還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結(jié)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對基于任務教學法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以提高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課程的授課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
二、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課程改革
(一)修改教學大綱
課程大綱主要包括授課對象、課程性質(zhì)和地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與習題要求、考核辦法和教材等7個方面的內(nèi)容。本次課程改革圍繞翻轉(zhuǎn)課堂的教學理念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與習題、考核辦法和教材等幾個部分做了大幅改動,如下頁表1所示。
改革后,專業(yè)詞匯和專業(yè)文獻的閱讀等課程基礎內(nèi)容的學習將由課上轉(zhuǎn)至課下,考慮到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仍保留了難點內(nèi)容精講,且將科技論文的翻譯與寫作等知識運用的內(nèi)容放到了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這種精講與任務式教學法的結(jié)合主要是通過實施任務,促進學生自身知識的重組與建構(gòu),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進行閱讀、語言積累和應用。
(二)修訂教材
結(jié)合專業(yè)特點和本校學生英語基礎,筆者曾在2010年自編了一本課程教材,內(nèi)容主要涉及人與環(huán)境、生態(tài)學、大氣污染、水污染與廢水處理、固體廢物及其處理、噪聲及其影響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7個專題的科普文章,以及科技論文的翻譯與寫作技巧的基礎知識。使用至今已近6年,部分專業(yè)知識略顯老舊。6年間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幾度調(diào)整,課程學時由最初的40學時縮減至24學時,加上學生對專業(yè)詞匯掌握薄弱,在課程上占用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詞匯講解,因此,根本無法按最初的設想將目標語言與主題內(nèi)容整合在一起進行內(nèi)容精講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許多知識只能“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本次課程改革,筆者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以王立章等人編寫的《英漢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詞匯》字典為藍本,縮編專業(yè)必備詞匯,供學生課前自學,課上隨堂檢驗。另外,從國外各大數(shù)據(jù)庫的環(huán)境學科期刊,如“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Water Research”、“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Atmospheric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中選取難度適中的英文文章或部分內(nèi)容,補充原教材人與環(huán)境、生態(tài)學、大氣污染、水污染與廢水處理、固體廢物及其處理、噪聲及其影響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7個專題的閱讀材料,并做到每三年更新一次,與時俱進。
(三)設計課下任務
依據(jù)本科培養(yǎng)計劃,大學生在畢業(yè)論文期間需完成5000字的外文翻譯、撰寫畢業(yè)論文的英文標題與摘要。但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的作業(yè)質(zhì)量不高,更有部分學生完全借助翻譯軟件應付了事。為此,筆者提前準備7個專題的30多篇閱讀材料,作為畢業(yè)論文環(huán)節(jié)外文翻譯的模擬材料,分別以不同的任務形式發(fā)給每位同學。由于學生英語水平差別較大,任務的設計采取個人任務與小組協(xié)作任務組合的形式,同時做好同學間的幫、扶、帶。標題和摘要的寫作是課程精講的內(nèi)容,課后要求學生完成相關練習,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英語寫作水平。
普通高校的專業(yè)課程很難實現(xiàn)小班授課,課下練習產(chǎn)生的幾十份疑問根本無法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完成。因此學生在完成課前自學后,可通過QQ群、微信群等網(wǎng)絡便捷平臺進行課前溝通討論,鞏固課下學習效果。
(四)課堂講解與討論教學
翻轉(zhuǎn)課堂將知識的學習轉(zhuǎn)入課下,課堂時間主要用于知識的鞏固和討論。因此,課堂第一步是測試學生每個專題的必備詞匯量和對專業(yè)英語基本語句表達方式的掌握程度,并依據(jù)學生水平進行分組。第二是針對學生在課下學習中存在的普遍問題講解科技論文寫作和翻譯技巧,主要包括:(1)翻譯簡史及專業(yè)英語翻譯基本要求;(2)專業(yè)英語中數(shù)字、符號、公式、化學反應式等的讀法;(3)英語科技論文的構(gòu)成及投稿;(4)標題的翻譯;(5)摘要的寫作;(6)專業(yè)英語中常用句型的英漢互譯。
課堂討論主要是針對7個專題的閱讀材料展開。教師首先根據(jù)各組學生的英語水平,布置討論題目,討論結(jié)束后公開發(fā)表小組討論意見,以呈現(xiàn)課下學習和課內(nèi)討論的結(jié)果。同時要求每位同學從7個專題的討論材料里選出部分章節(jié),獨立完成3000字左右的外文翻譯,作為課程的期末大作業(yè)。
(五)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
采用任務式翻轉(zhuǎn)課堂的教學模式組織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教學實現(xiàn)了大學英語教育從應試教育向應用教育的轉(zhuǎn)變,學生課下練習和課內(nèi)交流的頻率大幅度增加,因此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也不應采用“一考定分值”的形式。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有利于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成績可由課內(nèi)詞匯測試、課堂互動、隨堂報告和期末大作業(yè)等幾個部分,按2∶2∶2∶4的比例加權確定。
三、結(jié)語
專業(yè)詞匯是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課程的基礎,語言的專業(yè)應用是課程的最終目標。任務式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法是將課程基礎和最終目標均以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課下預習和準備,專業(yè)詞匯通過隨堂測試檢驗,專業(yè)知識的語言應用在課堂精講與討論中進一步升華提煉,最終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特點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確保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延鵬,羅.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14,(28):187.
[2]陳春燕,朱天菊.翻轉(zhuǎn)課堂在專業(yè)英語中的探索[J].讀與寫雜志,2015,12(11):8-14.
[3]王桂蓮,等.工科類專業(yè)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14):262-263.
1.理論建樹初具規(guī)模。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賴以存在的基礎,是因為它建立在樸素的客觀規(guī)律之上。對外漢語教學盡管頭緒紛繁,卻是有規(guī)律可循,從理論上探索這些規(guī)律,把幾十年來國內(nèi)外漢語教學的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從中歸納出若干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成熟的標志。已故的熙先生說:“現(xiàn)在世界上有各種理論,漢語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提出自己的一種理論來,我認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的?!保ㄎ?,1989)現(xiàn)在,“對外漢語教學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由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兩部分組成;基礎理論包括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和一般教育理論等;應用理論是指教學理論和教學法(教學法的部分內(nèi)容具有理論性質(zhì),因此不妨把它也歸入理論范疇)?!保ā都o要》,1995)至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理論,則是一種綜合的、跨學科的理論,它是建立在綜合應用語言研究、語言學習研究,語言教學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圍繞著理論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論文,其中呂必松、胡明揚是其代表。然而,框架雖然搭起,研究卻還不能說十分深入。真正稱得上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文章,為數(shù)并不多。當然,我們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從事理論研究,但我們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理論研究者。如果說,一個理論研究十分薄弱的學科,猶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決不為過。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對象更加明確。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賴以建立的前提。對特殊對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門學科朝著精密科學發(fā)展的必然途徑。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研究對象,熙在1989年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漢語研究,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是后備力量,離開漢語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就沒法前進;另一方面是對外漢語教學本身的研究,而這決不僅是教學經(jīng)驗的問題。四年之后,盛炎、沙礫認為,對外漢語教學“有明確的研究對象,這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內(nèi)容、途徑和方法”。(盛炎、沙礫,1993)到了1995年,我們對特殊的研究對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就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即研究外國人學習和習得漢語的規(guī)律和相應的教學規(guī)律。研究的內(nèi)容則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全過程。從“學”的角度,要研究學習者是如何學會并掌握漢語的;從“教”的角度要研究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語言測試等全部教學活動,其研究目的是為了揭示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以便指導教學實踐。(《紀要》,1995)只有研究對象明確,才能產(chǎn)生具有指導意義的具體的研究成果。我們根據(jù)研究對象,可以分別開展學科理論研究、漢語本體研究和方法論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點。既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對象是漢語的學習和教學問題,那首先要把“學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漢語本體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側(cè)重點上不同于一般的漢語研究。
在漢語本體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點是運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進行漢外語的比較,從而找出學習的難點,“所謂難點,就是中國人看來容易,外國人學起來困難的地方。在語音、語法、詞匯三方面,漢語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難點。”(王力,1985)研究語法結(jié)構(gòu),研究語音規(guī)律,對本國人來說,一般規(guī)律也就夠了,但對于外國人來說,只掌握一般規(guī)律是學不會漢語的,常常一用就錯,這種錯誤往往啟發(fā)研究者去注意中國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問題,于是促使我們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習慣用法”和“例外現(xiàn)象”的研究。這種從教學中發(fā)掘的研究課題,具有對外漢語教學本體研究的獨特視角。其研究,不僅推動了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也對現(xiàn)代漢語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在漢語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陸儉明、鄧守信、王還、劉月華、趙淑華、佟秉正、輿水優(yōu)等。
至于研究“教”和“學”,與其他語言作為外語教學是有共性的。這也就是在創(chuàng)始階段,我們不斷引進、介紹各種外語教學法的原因。外語教學法的研究,在國外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關于這方面的著作已經(jīng)很多。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無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法,吸取其精華,為我所用。但在研究漢語教學法時,正如張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記漢語本身的特點,二不能忽略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千百年經(jīng)驗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視國外某些教學法它們一方面顯示其優(yōu)越性另一方面卻也暴露出一些嚴重問題的這種缺陷。”(張清常,1990)這是十分中肯的話。
下面我們對教學法研究略事回顧:1985年第一屆國際漢語討論會上,漢語教學法研究與國際上交際法原則盛行一時相同步,并開始探索結(jié)構(gòu)與功能相結(jié)合、語言與文化相結(jié)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教學法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預計有可能形成“結(jié)構(gòu)——功能——文化”三位一體的教學法新路子,并向綜合教學與分課型教學相結(jié)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人們對教學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歷史的態(tài)度對以往的教學法進行冷靜的分析和科學的總結(jié),從而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還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適用的。應該更加充分地考慮到不同的語言教學目的和不同的教學階段對教學有著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語言教學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楊覺勇)一文代表了這種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呂必松總結(jié)到:“更快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已成了各種語言教學法流派的共同目標,這也是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不可逆轉(zhuǎn)的一種發(fā)展趨勢?!保▍伪厮?,1993)沒有一種教學法是全能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法是毫不足取的。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今后,我們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斷總結(jié)自己的經(jīng)驗,兼采眾長,摒棄其短,探索漢語教學的新路子。在具體的研究方法上,近年來在研究中比較注重教和學的調(diào)查研究,注意統(tǒng)計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創(chuàng)造條件搞各種教學試驗等科學的方法。
4.研究領域正在拓寬。語言教學的研究,是受語言理論研究制約的。80—90年代,國外普通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向,是喬姆斯基的理論已經(jīng)不似70—80年代那樣風靡一時,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研究。潮流所及,社會文化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用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開始是關注漢語教學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的介紹,繼而進入了跨文化交際的研究領域,開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領域。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語言教學中引入語言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是將語言知識轉(zhuǎn)化為交際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胡裕樹等,1989)不同的語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異的,這種文化差異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障礙之一。近年來,關于如何在語言教學中排除跨文化交際障礙的討論,已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點之一。研究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文化對比,主要是以漢語為背景的中國文化和以英語為背景的歐美文化、以日語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較;另一個是在漢語教學中注入文化內(nèi)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內(nèi)容都與語言學習和教學直接有關?!秾ν鉂h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揚,1995)探討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響語言的學習和使用。文章認為,在語言教學中注入文化因素應考慮到外國學生的母語和漢語在文化上的異同,不要喧賓奪主,不要把語言課上成文化課。這篇文章廓清了在漢語教學中注入文化內(nèi)容的一些不夠清晰的認識,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識。總的看來,語言和文化的研究還剛剛起步,討論漢民族文化特點的文章比較多,討論漢民族文化對漢語學習影響的文章還比較少。領域雖已打通,深入下去還值得探討。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觀。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漢語本體研究成績尤為突出,這是漢語研究專家與對外漢語教師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結(jié)果。對外漢語教學從一個新的角度開拓了漢語研究點,它受到漢語專家熱情的關注,從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研究提供幫助;而對外漢語教師,掌握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特點與難點,從那些中國人習焉不察的問題中,小處人手,大處著眼,發(fā)掘帶有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研究課題,體現(xiàn)了學科的特色,為漢語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在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篇章、漢外語對比以及與漢語教學有關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語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屆討論會的論文選中,有關漢語本體研究的論文共160篇,占全部論文總數(shù)363篇的44%,而其中僅語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總數(shù)160篇的56%。這些論文涉及下列三類內(nèi)容:一是從宏觀上研究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路子,探討浯法教學的改革。二是針對外國人學漢語的難點,深入分析語言事實,發(fā)掘語言規(guī)律。三是在漢語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與描寫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種研究的勢頭,與80—90年代中國語言學界的語法研究不無關系。近年來,中國的語法研究異常活躍,呈現(xiàn)一片繁榮景象,碩果累累,新人輩出,成為語言學科各個部門中發(fā)展最快的一個。(龔千炎,1996)影響所及,對外漢語教學界的語法研究,有以下幾個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論和方法的多樣化,涉及到傳統(tǒng)語法、結(jié)構(gòu)主義語法、功能語法等。二是體現(xiàn)了多角度、多層次、多側(cè)面的研究,特別是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形式與意義密切配合,交互驗證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響著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研究。三是結(jié)合漢語與外語的比較,深入發(fā)掘漢語的特點,滲透著理論的思考。
在教學研究方面,對漢語諸要素教學的研究更深入、更具體,有不少新的教學設想,得出不少有教學參考價值的結(jié)論。通觀教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可以說在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不斷有新的進展。首先,對“結(jié)構(gòu)——功能——文化”相結(jié)合的教學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識;其次,進一步明確丁以總體設汁為主導的教學過程的四大環(huán)節(jié)。對各個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各種浯言技能訓練的研究,更有理論的深度,對教學也更具指導作用。對于各種語言技能從設課到訓練,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規(guī)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斷地完善有效的漢語水平考試系統(tǒng)等等。
自1987年中國對外漢語教材規(guī)劃會以來,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幾年來編出了上百種不同類型、不同課型、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漢語教材,可謂洋洋大觀。在這些教材中,大都能較好地體現(xiàn)漢語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則,并帶有不同的教學法理論傾向,應該說各具特色和優(yōu)勢。(楊慶華,1995)對外漢語教材的建設與發(fā)展,實際上反映了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聲日高,我們期待著新一代教材的盡快問世。
學會成立以來,研究的重點開始由“教”轉(zhuǎn)向“學”。學習者學習行為的過程和規(guī)律的研究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研究的范圍涉及到對學生特點和需要的分析,對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的描寫,外國人學習漢語過程中的偏誤分析及中介語研究,外國人學習漢語行為過程的調(diào)查與實驗,以及對課堂上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的觀察研究,等等。學習規(guī)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論、模式和假設,對促進漢語教學研究由“經(jīng)驗型”向“科學型”的轉(zhuǎn)變,將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的說來,研究成果應該重視,值得提及。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真正找到一條全面體現(xiàn)語言規(guī)律、語言學習規(guī)律和語言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路子,世界各國的同行們都處于探索過程中,力求逐漸加深認識,不斷地改進處理方法,爭取良好的教學質(zhì)量。(呂必松,1993)這是我們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顯的不足
1.關于學術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問題座談會指出:“由于近年來我國涉外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新的情況,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性質(zhì)和內(nèi)涵等問題上便產(chǎn)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本身也產(chǎn)生了某些懷疑?!保ā都o要》,1995)在理論和實踐上存在的分歧,不但關系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科地位和研究對象,而且也關系到對外漢語教學的專業(yè)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對課堂教學也不無影響。面對這種局面,學術方向出現(xiàn)搖擺。
這次座談會經(jīng)過坦誠的切磋,在學術方向上可說達成共識,從而明確了學科的性質(zhì),規(guī)定了學科的內(nèi)涵,維護丁“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名稱的唯一性、穩(wěn)定性和嚴肅性。會議指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在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區(qū)別,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教學,教學規(guī)律也沒有足夠的共同點,所以它們不可能屬于同一學科?!保ā都o要》,1995)這樣就擺正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今后,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突出學科特色,把握住對外漢語教學的學術方向,仍是不容忽視的。
2.關于研究視角。從總體上看,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視角還略嫌偏窄,一個領域的各部門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漢語本體研究中,詞匯及其教學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幾年來毫無改善,極需加強。近年來,語音及其教學的研究,有滑坡現(xiàn)象,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質(zhì)量有待提高。這方面的研究論文其數(shù)量在歷屆論文集中呈遞減趨勢。漢語語段、篇章,漢語風格及其教學的研究,除個別文章,幾乎無人間津。
在教學研究中,探討一般教學法的文章較多,而探討具體語言要素教學的文章較少,能為單項語言技能訓練尋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學習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種教學實驗,也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行為的調(diào)查報告及相關的科學數(shù)據(jù)。由此看來,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視角還應更開闊些。
3.關于學術課題。在學術課題的選擇上,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課題還沒有被攻克。比如,我們還沒有一個科學的、統(tǒng)一的、具有國家水準的漢語語言能力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我們雖有《當代北京口語語料》,也還只是初級產(chǎn)品,還有待于系統(tǒng)地、全面地開發(fā)研究,我們迫切地需要通過開發(fā)研究為對外漢語口語教材找到真正的現(xiàn)代漢語口語標準。我們雖然有《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那還只是一個“暫擬”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論框架,似嫌陳舊,我們還應研制一個適合外國人學習漢語語法的應用型的教學大綱。有些基礎研究工作,個人難以完成,有關部門應組織人力,成立課題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來分散的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成果,分門別類,整理歸納,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一方面便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從中發(fā)現(xiàn)薄弱環(huán)節(jié),以便補苴罅漏,填補空白。有些幾經(jīng)繁難,辛勤勞動研制成功的基礎項目,對外漢浯教學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系統(tǒng)》、《現(xiàn)代漢語句型系統(tǒng)》、《現(xiàn)代漢語研究語料庫系統(tǒng)》等,要物盡其用,不可束之高閣。(張旺熹,1996)
4.關于論說方式??茖W研究的成果應以嚴謹?shù)男问絹眢w現(xiàn)。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科研論文還只是教學總結(jié),或斷想式的經(jīng)驗之談,甚至寫成了工作報告,嚴格講來這都不能算作科學研究論文。有的論文選題不錯,然而或論證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邏輯層次紊亂,讓人難明事理;或淺嘗輒止,失之于膚淺。有的論文所用語言不是科學論說語言,過于散文化或口語化。有的文章不列“參考文獻”,也沒有注釋,引文也不注明出處,看不出自己的新見解,甚至對所研究的某一問題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問題所有的資料。這些都是對外漢語教學在由“經(jīng)驗型”向“科學型”轉(zhuǎn)變過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應該有一批水,平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三、樂觀的前景
1.語匯及其教學研究將邁入新起點。長期以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比較重視語法教學,把詞匯及其教學的研究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于是,詞匯的教學與研究就成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是成年人、外國人這一根本特點,混同了對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的漢語教學。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學齡前就掌握了漢語的基本語匯及其用法,他們在達意上沒有困難,以后的任務是擴大詞匯量及提高語言表達水平的問題。外國成年人學漢語要一個詞一個詞地學,要掌握每個詞的用法,日積月累,熟能生巧,最終才能掌握一種語言。如果只學一些干巴巴的語法規(guī)則,充其量只能表達一些簡單的標準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開口——動筆就錯誤難免。特別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外國人會覺得語法條條不管用,而一個個詞的用法才真正解決問題。以至于有的外國學者認為:“在學生看來,漢語語法規(guī)律不像其他語言那樣嚴密、系統(tǒng),而且有不少語法規(guī)律不好歸納,甚至等于學一個個詞的用法?!保ㄝ浰畠?yōu),1991)其實,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就說過:“學習中國語言有三大困難,其實只是一個,即中國語詞的問題?!保ǜ弑緷h《中國語與中國文》)這是因為語匯是語言存在的唯—‘實體,語法也只有依托語匯才得以存在。語法也可以說是無數(shù)具體語匯的具體用法的概括與抽象。因此,胡明揚說:“語匯教學的重要性是怎么強調(diào)都不會過分的。也正因為如此,加強語匯研究和語匯教學就成了當務之急。”(胡明揚,1996)現(xiàn)在,我們看到,語匯及其教學的研究已經(jīng)邁入新起點?!冬F(xiàn)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標志。這是一部為外國人編的漢語學習的原文詞典,它收詞3700多個,有準確的釋文,豐富的例證,簡明的用法,更寶貴的是備有錯用的提示。這是語匯及其教學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漢語學習和教學的需要。
最近,語言學領域新出現(xiàn)一個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論點,這一論點將各種語言之間的不同歸結(jié)為其虛詞成分和詞匯方面的差異。,(袁博平,1995)與此相關,又有“詞匯語法”(Lexicon-grammar)之說,認為:“語法理論,無論是轉(zhuǎn)換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詞匯分類相結(jié)合則不可能有任何實質(zhì)意義的突破?!保ㄠ嵍W,1995)理論語言學的這些新發(fā)展,必將對語匯和語匯教學研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帶來新的契機。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和教材編寫注入新的思想。
2.學習規(guī)律的研究將出現(xiàn)新推進。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重點多集中在“教”和“學”的內(nèi)容,以及“怎么教”這兩方面,對“怎么學”的研究重視不夠。語言學習和獲得是一種特殊的心理過程,研究語言的學習和獲得的規(guī)律,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是至關重要的。國內(nèi)漢語學習規(guī)律研究起步較晚,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國較早的學習規(guī)律研究是對比分析,即從兩種語言本身的比較來預測學習中的難點,繼而是中介語研究。研究者認為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一個特定階段,學生使用的實際上是一套獨立的語言體系。這套體系既不是學生母語的語言體系,也不是第二語言的體系,而是學生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研究這套語言體系,可以了解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而學生的語言偏誤正可以觀察中介語在學生頭腦中的運作情況。七十年代,國外第二語言教學中,偏誤分析曾風靡一時,風尚所及,對外漢語教學界曾把錯誤分析、對比分析和中介語分析結(jié)合起來進行研究,作為學習理論研究的突破口。(呂必松,1993)近年來,克拉申(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也曾影響學習理論的研究,如區(qū)分“習得”與“學習”,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輸入信息提高聽力教學的質(zhì)量等。八十年代,喬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這不僅僅是一種語法理論,同時也是一種語言習得理論。普遍語法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著某些共同的語言原則,這些原則是天生的,人的頭腦中固有的。有人認為,目前世界上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發(fā)展趨勢是,以語言原則參數(shù)理論為基礎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已成為近年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對外漢語教學的學習研究必將在這一趨勢影響下,展開新的研究未來。
3.電腦化教學研究將跨向新高度。應用現(xiàn)代技術進行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八十年代,視、聽材料進入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僅僅是利用電視機、收錄機的效能開展教學。近年來,計算機輔助漢語教學迅速發(fā)展,也僅限于以常見情景;常用句型為線索,配以常用語詞和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教學,還不能充分發(fā)揮這類設備為語言教學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綜合性、直觀性、可選擇性等,開辟教學的新路子。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新發(fā)展,諸如筆輸入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信息網(wǎng)絡技術的出現(xiàn),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新的希望。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這些先進技術,開辟教學的新途徑,研制新一代教材,促進科學研究,已經(jīng)提到了議事日程。
僅以多媒體為例,編寫多媒體教材應立即著手去做,多媒體是既能處理文本信息,又能處理圖像、圖形和聲音的多功能技術,并具有人機交互的能力。以這種技術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種文字、聲音、圖像立體發(fā)展的教材,必將給對外漢語的教學帶來一場革命。又因多媒體信息量大,具有跨時空特點,可變平面教學為多元立體化教學,因之也更符合語言學習的心理過程,我們相信,必將會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一番新的景象。
參考文獻
熙1989《在紀念<語言教學與研究>創(chuàng)刊十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上的講話》,《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胡裕樹1989《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兩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對外漢語教學的定性、定位、定量問題座談會紀要》,《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揚1995《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陳亞川1990《漢語教學研究的拓新與深化——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讀后》,《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鄭定歐1995《“凝固”析——詞匯語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現(xiàn)代漢語配價語法研討會論文
李憶民1995《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用法詞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龔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漢語語法研究》,《漢語學習》第2期。
楊慶華1995《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初步構(gòu)想》,《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評述》,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輿水優(yōu)1991《通過常用語法錯誤來看處所詞的用法》,《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清常1990《對外漢語教學法·序》,現(xiàn)代出版社。
趙金銘1985《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舉要》,《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舉要》,《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述評》,《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1993《漢語教學與研究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獲——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綜述》,《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論文內(nèi)容摘要: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認知語言學涉及人工智能、語言學、心理學、系統(tǒng)論等多種學科。本文從認知角度談語塊教學,通過介紹語塊理論及語塊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討如何提高學習者語言的地道性和流利性,從而切實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
語塊,即詞匯短語(lexical phrase),就是事先預制好且被頻繁使用的多個詞的組合,這種詞匯組合有自己特定的結(jié)構(gòu)和相對穩(wěn)定的意思,可整體或稍作改動后作為預制組塊供學習者提取和使用。由于語塊的概念突破了傳統(tǒng)上的單詞、詞匯的范圍,且作用已遠遠超出了詞匯搭配等的范圍,而是擴大到整個句子、甚至語篇的領域,所以語塊教學將是帶動整個英語教學的最佳突破口。
一.語塊的分類
(一)多詞詞匯:如 as well as,傳統(tǒng)上,這些詞匯被歸為詞組,而現(xiàn)在則被看作多詞詞匯的特殊形式,作為語篇銜接的形式,它們不僅在理解上而且在書寫時都作為像單詞一樣的整體的形式來看待。
(二)高頻搭配:也就是那些以較高頻率出現(xiàn)的單詞組合。
(三)慣用表達式:主要指說話者可以用來整體存儲的語言構(gòu)塊,包括諺語、警句、交際套語等形式。包括那些形式是固定或半固定的。如:Have a nice day. Once upon a time.
(四)句型框架:為表達某個概念提供一個句子框架,并且框架內(nèi)容允許一定的變化。如:I think(that)+陳述部分。如I think that it’s a good idea.I think that you’re right.
二.語塊教學法的理論依據(jù)
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xiàn)的詞匯法教學(the lexical approach)認為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理解和產(chǎn)出詞塊的能力,因為學習者正是通過這些詞塊來逐漸了解語言系統(tǒng)本身并熟練掌握和使用某種語言。由于詞塊突破了傳統(tǒng)上的單詞、詞匯的范圍,它的作用已遠遠超出了詞匯搭配等的范圍,擴大到句子甚至語篇的領域,所以詞塊教學將是帶動整個英語教學的最佳突破口,符合現(xiàn)在提倡的整體教學思路。
三.實施語塊教學的措施
(一)培養(yǎng)外語學習者的語塊意識
語塊是記憶組織單位,由以往形成的語塊連結(jié)而成,并作為一個整體被儲存和提取。由于受傳統(tǒng)詞匯教學模式的影響,過去語塊一直沒有到認可,語塊化的優(yōu)勢嚴重被忽視,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樹立和培養(yǎng)語塊意識。這要求教師要了解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語塊化,復合詞、多元詞、搭配、習慣用語、句子構(gòu)造成分以及篇章框架,這些都可能是語塊化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要將語塊理論內(nèi)化為大腦中的知識。
(二)熟讀語塊
語塊是相對固定的,不是隨意生成的,它不用經(jīng)過語法分析,在交際過程中作為一個整體語言單位。因此,學生在識記的過程中,要將語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對待,而不是作為粘在一起的單個的詞看待。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目的、有意識、有策略地講授語塊,鼓勵他們要養(yǎng)成以語塊為基本單位記憶和使用詞匯的習慣。
(三)增強輸出能力
教師通過英漢互譯、說寫結(jié)合等輸出方式,著重訓練學生在語塊層次上的連續(xù)表述能力,最終提高小句、句子的連續(xù)表述能力。譬如在翻譯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搜索和使用平時積累的同母語相對應的目的語語塊,增強譯文表達的自然性與流暢性;在口語教學中,根據(jù)所教語塊的語用功能特點開展相應會話活動。
(四)在運用語塊的同時注重語塊的文化內(nèi)涵
語言學習者在接受了語言輸入后會有一個理解和產(chǎn)出的過程,教師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設計相應的練習,盡可能縮短學生從理解上升到產(chǎn)出所需的時間并擴大產(chǎn)出。因此,除增強學生的詞塊意識外,教師還要注意多給予學生輸出詞塊的機會,進行產(chǎn)出性訓練,通過不同形式的操練,將預制語塊學習和語言技能的學習結(jié)合起來,進一步強化詞塊意識,并使整體輸入的詞塊在反復運用后變成學生的“自然語言”,在輸出時做到快速方便,準確流利,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
參考文獻
[1]丁言仁,戚焱.詞塊運用與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的相關性研究.
[2]桂詩春.我國外語教學的新思考[J].外國語,2004(4).
論文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學策略
與生機勃勃的基礎教育新課改和百家爭鳴的大學外語教改相比,有關外語專業(y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目前國內(nèi)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理念和學術論文規(guī)范上,對于微觀層面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問題仍缺乏深入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語專業(yè)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zhì)量。(戴煒棟、王雪梅,2005)鑒于此,本文在結(jié)合筆者多年執(zhí)教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之上,對一門重要的研究生學位課程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探索與感悟,以期與同行共同探討研究生教育改革,構(gòu)建新型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論”是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學位課程。主修這門課程的研究生將來多數(shù)會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由于碩士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師資中學歷較高的群體,他們對推行中小學外語教學改革和提高基礎外語教學質(zhì)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為此,我們對這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長期的、全面的探索:從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到課程內(nèi)容的抉擇,從教學方式的更新到教學評估體系的變革。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一門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的、開放的研究生課程已經(jīng)建立?;仡櫸覀冏哌^的歷程,主要在如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因此,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從這方面入手。在課程與教學的運行當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確立課程教學目標。(Tyler,1949)在考慮我國外語教學,特別是中小學外語教學的實際與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之上,把“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培養(yǎng)研究生的外語教學理論素養(yǎng)和外語教學方法。此課程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是考慮了碩士生未來職業(yè)的需要,二是考慮了他們將來從事基礎外語教學工作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外語教學方法的訓練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教學理論素養(yǎng)是他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
在課程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改革。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種類繁多而且日新月異,加之這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xiàn)象?;谶@種情況,我們把教學內(nèi)容分為剛性內(nèi)容和彈性內(nèi)容。剛性內(nèi)容是指研究生必須掌握的課程知識,包括中外外語教學流派的評析、各種外語教學方法的語言學和心理學基礎等等。彈性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對外語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的分析討論,這部分內(nèi)容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而變化的。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我們克服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課程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的弊端,采取“學生主題發(fā)言和教師講授相結(jié)合,課堂學習與課堂討論并重”的新型教學模式。例如,我們常常要研究生輪流在課堂上作主題發(fā)言,精要介紹一種外語教學流派或外語教學方法,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補充完善。這樣做可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師講授的主要是難點、疑點和重點問題。存在爭議的問題和熱點問題就構(gòu)成了課堂討論的內(nèi)容。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兩者相得益彰。
在教學評估方面,改變了以往單憑學期論文評定成績的方法,而將研究生的權威著作閱讀效果、課堂主題發(fā)言、課堂討論、學期論文四項內(nèi)容作為成績考核的依據(jù)。這樣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指定必讀權威著作,嚴格檢查閱讀效果
實踐證明,對于任何一門碩士學位課程來說,要選擇一本內(nèi)容全面、對問題闡發(fā)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常常給研究生指定幾本有關外語教學與研究方面的權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權威著作。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這些著作進行綱要式地介紹,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讀完,以便于系統(tǒng)地把握外語教學的歷史與現(xiàn)狀,了解外語教學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領會外語教學法不斷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和緣由。為了檢查研究生閱讀權威著作的效果,我們經(jīng)常和研究生的導師積極配合,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嚴格檢查,如提交讀書報告或組織討論交流。
三、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
眾所周知,學術期刊是反映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tài)的主要載體之一(另一主要途徑是學術會議),它在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術素養(yǎng)和撰寫學位論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學習指定的權威著作之外,還必須經(jīng)常閱讀外語學術期刊。事實上,很多研究生對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應該閱讀哪些期刊,二是閱讀過的文獻七零八碎,缺乏歸納整理的方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參考文獻庫所收錄的論文必須來源于國內(nèi)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然后根據(jù)這門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把參考文獻庫進行逐級分類并逐年更新。一級分類包括:國內(nèi)外外語教學流派及其批判與繼承、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心理學與外語教學、詞匯教學研究、語法教學研究、閱讀教學研究、口語教學研究、聽力教學研究、寫作教學研究和中國外語教學改革研究等十大類。一級分類類別不宜過多、過細。在一級分類的基礎之上,我們又進行了二級分類。例如,在一級分類參考文獻庫“詞匯教學研究”下設了七個二級文獻庫:詞匯量調(diào)查研究、教學大綱詞表研究、詞匯學習策略研究、詞匯水平研究、寫作詞匯研究、口語詞匯研究、心理詞典研究和詞匯搭配研究。研究生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研究興趣對二級參考文獻庫進行進一步分類,以構(gòu)建個性化的參考文獻庫。為了及時更新參考文獻庫,我們對每屆研究生進行了分組,每組負責及時更新一個一級參考文獻庫,教師定期查看更新情況并給予相應指導。
實踐證明,參考文獻庫的建立,不僅使研究生對該門課程的研究范圍、研究歷史和最新研究動態(tài)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極大地方便了研究生進行文獻檢索,使他們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為他們未來的碩士論文選題提供了有用的文獻資料。通過師生共建課程參考文獻庫,教師也把握了外語教學研究的概況及研究前沿,極大地開闊了師生的學術視野。
四、選擇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時間、空間跨度很大,所涵蓋的內(nèi)容十分龐雜,加之這門課程的授課學時有限,我們不可能在教學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則就會陷入以“講授為主,討論為輔”的“本科化”教學方式。(羅堯成,2006)因此,有必要對課堂講授內(nèi)容進行抉擇,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根據(jù)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選擇了一些外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專題介紹,然后讓研究生在閱讀指定專著和課程參考文獻庫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就這些專題展開討論。就這門課程而言,我們把重點放在了對各種外語教學流派的歷史分析及批判繼承上;難點在于各種語言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如何催生了外語教學法的產(chǎn)生和流變;熱點問題是動態(tài)的,隨著外語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斷變化。
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進行專題討論,我們常常會提前公布討論話題,并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話題,組成研究小組,進行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培養(yǎng)研究生共同發(fā)現(xiàn)式的、合作式的學習。(文秋芳等,2006;戴煒棟、王雪梅,2005)此外,我們會對每個研究生在討論中的的表現(xiàn)進行記錄評分,作為課程考核成績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因此,研究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專題討論既可以以點帶面,又可以培養(yǎng)研究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獻綜述能力和理論思辯能力,同時還可以檢查和監(jiān)督研究生的學習狀況,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加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營造科學研究的氣氛和求實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學者認為,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研究”二字上,離開這一點,就談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勛,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體現(xiàn)在論文寫作上。要寫好學術論文,其關鍵是做好論文選題,因為“發(fā)現(xiàn)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半”。過去,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研究生在論文(包括學期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比較茫然,要么選題太泛,要么重復別人的研究,要么把沒有人研究過的問題誤認為是學術創(chuàng)新,即把學術空白等同于學術前沿。(林文勛,2005)通過專題介紹和專題討論后,發(fā)現(xiàn)研究生在論文選題方面比較敏銳,選題通過率明顯提高,而且他們所提交的學期論文選題和碩士論文選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師生課堂互動所探討的重點、熱點問題或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涵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外語學習的最佳起始年齡、外語自主學習、我國基礎外語教學改革、任務型教學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論與實踐互動,培養(yǎng)研究生的實際教學水平
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一直沿用“課程學習+發(fā)表文章+學術性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結(jié)果導致與社會需求脫節(jié),學非所用,不少學生甚至遭遇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尷尬。(阮平章,2004)外語研究生的大多數(shù)課程都比較注重提高理論素養(yǎng),(張德祿,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將會在學術性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突出。隨著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和社會的快速變革,單一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要,分類培養(yǎng)是研究生教育發(fā)展過程的必然選擇。(阮平章,2004)基于這些理念,我們著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因此,在開設“英語教學論”這門課程的同時,盡可能地給研究生安排適量的教學任務或是讓他們自己去尋求教學機會,或是讓他們充當本校任課教師的助手,目的是讓他們親歷外語教學第一線,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這對于研究生來說是彌足珍貴的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鍛煉機會。
論文摘要:寫作是英語學習的難點,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語言并不是由語法和詞匯組成,而是由大量的預制語塊組成”。筆者進行了語塊教學法的實驗,介紹了實驗的理論依據(jù),實驗過程和結(jié)果分析。
一、引言
寫作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覺最難的學習任務.語言學家(Lewis,1993)發(fā)現(xiàn)“語言知識的獲得和交際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擴大學生的詞匯塊、搭配能力和有效掌握最基本詞匯和語言結(jié)構(gòu)而實現(xiàn)的”。所以,語塊教學法的提出為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二、理論依據(jù)
心理學家 Miller 創(chuàng)造了組塊(chunks)來表示儲存在記憶中有意義的單位。Becker 和 Lewis等專家對語塊進行了研究, Becker提出,語言的記憶、儲存和輸出并不以單個詞為單位,而以固定和半固定模式化的“板塊”為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語言交際更多地建立在長短不一的詞匯成分上,使用者更多使用儲存在記憶系統(tǒng)里的語塊。Lewis認為語塊包括:1、短語,由一個以上詞組成的固定短語;2、搭配,以較高率出現(xiàn)的單詞組合;3、慣用話語,具有固定語用功能的單詞組合,既可是完整句子,也可是固定的句子開頭。4、書面中的框架和引語,用于書面語中,作為篇章組織手段,形式和功能固定或半固定的短語(Lewis, 1997)。
三、實驗設計與過程
1.實驗目的
由語塊理論得出,信息以語塊形式儲存更易于檢索和提取,對于語塊的掌握無疑會增加英語寫作的流暢性和準確性。寫作中,學生最大問題是無法把要表達的詞組和句子準確寫出,常是所表達的與所希望表達的大相徑庭,這說明其大腦儲存的語塊有限,輸出時不能立刻提取信息,只能從記憶中的單詞搜取相應的詞語來編碼,輸出結(jié)果常是不地道的,且大量孤立單詞的儲存增加了學生的記憶負荷,影響了學習效率,打擊了學習信心。為改變該狀況特進行了以下實驗。
2.實驗方法
本實驗持續(xù)一個學期,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英語》(必修)第二冊(上)為教材,以語塊教學法為主線,通過輸入和輸出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效掌握并熟練運用語塊,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3.實驗過程
以該教材第一單元為例說明實驗過程:
3.1增強語塊意識——辨認語塊
為增強學生語塊意識,筆者在第一節(jié)英語課中進行兩項活動:1、指導學生辨認語塊。使他們感性認識語塊是英語交際最小單位。2、讓學生當堂翻譯幾個句子(漢譯英),其中一半給出提示詞,另一半給出提示語塊。該對比方式使學生初步體會到語塊的作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同時標出語塊,為教師的語塊教學法準備。
3.2熟悉語塊用法——操練語塊
在課堂教學時間完成兩大任務:一是驗證預習中獲取的信息。二是結(jié)合課文語境學習語言知識。語言知識的學習通常通過語言點的教學來完成。語言點包括重點詞、詞組和句型。語塊教學法則以語塊為單位進行語言知識的教學,根據(jù)語塊類別和難易程度分配不同的教學時間。
3.1.1固定短語搭配
如work on; go by; dream of; use up… 此類語塊在單詞表中出現(xiàn)且用法較簡單,學生容易記憶和掌握,故可分配較少教學時間。
3.1.2含重點詞的語塊
如a promising student; beyond imagination; have a genius for… 此類語塊雖結(jié)構(gòu)用法較簡單,但靈活性較強,要根據(jù)語境替換單詞,故在操練時注意其靈活性和替換性。
3.1.3結(jié)構(gòu)特別的句型
如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th; It is obvious that… 此類語塊已是半固定的句型,對學生句子的輸出意義重大但不易被學生掌握,故應分配較多的教學時間。
3.1.4名言警句
針對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和寫作要求,可先為學生歸納名言警句,再要求學生課后積累。如Knowledge is power;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etc.
3.2促進學習自主——積累語塊
3.2.1小組合作
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課后要學生積累和拓展其他學習材料中出現(xiàn)的常用語塊,具體如下: 根據(jù)英語基礎和自主性程度把學生分成水平相當?shù)男〗M,每組挑選一名組長負責分配組員具體學習任務并對本組積累的語塊進行收集和整理。
3.2.2小組競爭
為促進學習積極性,組織小組間比賽和競爭,根據(jù)積累語塊的質(zhì)和量以及組員掌握程度評選出優(yōu)秀小組.
3.3發(fā)揮語塊作用——運用語塊
3.3.1運用所學語塊編故事
為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語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要求學生運用所學語塊編故事,語塊使用量越多越好.
3.3.2運用到課堂限時作文中
利用課堂限時命題作文的方式,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語塊。在寫作成品展示時,選擇高分作文(24分以上)和低分作文(18分以下)(以高考作文總分30分為例),對其中的語塊使用質(zhì)和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高分作文語塊使用的量和質(zhì)明顯高于低分作文,使學生更直觀地意識到語塊的重要性.
四、實驗結(jié)果
實驗發(fā)現(xiàn),基礎差的普通班和基礎較好的重點班寫作能力都有較大程度提高.學期初普通班出現(xiàn)的10分以下作文在學期末已消失,學生個體縱向比較,作文分數(shù)平均增加3-5分,寫作的信心大大增加(評分按高考標準)。
五、結(jié)論
語塊課堂教學實踐表明:語塊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語塊教學法提倡積累大量語塊,將學生的注意力轉(zhuǎn)向固定或半固定短語、句型等,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寫作詞匯量不足等問題,使他們的語言輸出更流利準確和得體。
參考文獻
[1]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A].England:LTP.1993.
[2]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關鍵詞】小學英語詞匯教學 語境化 情景會話
引言
詞匯包括記憶、延伸、用法等多方面,是學習英語的基礎,也是一大難點。小學生年紀尚幼,抽象思維薄弱,對直觀形象的失誤比較感興趣,如果采用單純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法,必然不會取得良好結(jié)果,這就要求將詞匯教學融入相應的語境中,實現(xiàn)語境化詞匯教學。
1 語境化詞匯教學及其所遵循的原則
1.1語境和詞匯教學
語境,即使用一種語言進行交流時所處的環(huán)境,而語言總是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如果脫離或失去了社會環(huán)境,語言則變得沒有意義。作為一種語言的基礎,詞匯自然與語境密不可分,英語中很多詞匯都有延伸義,在不同的語境中詞意也不同,如paper,基本意思是紙,紙張,可組成a piece of paper ;而a term paper則表示論文,a white paper 是政府文件的意思。
語境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能夠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有利于引出新的課程,在開始一節(jié)新的課程時,教師可根據(jù)本節(jié)內(nèi)容選擇以往學過的相關詞匯,在同學鞏固舊知識的同時,也將新課程自然引入。語境還可以幫助學生確定詞義,英語詞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例如根據(jù)上下文或其他特殊場合的語境可了解詞匯的多種意思,在遇到生詞時也可進行猜測。此外,中西文化有一定的差異,如dragon,在我國是龍,是民族象征;在西方卻是罪惡的象征,在不同的語境下,其內(nèi)在文化也不同。
1.2需遵循的原則
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應遵循真實性原則。因為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語境中進行的,人們都要遵守各種語境下的交際規(guī)則,英語詞匯教學也應在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中開展,使學生能夠明白詞匯是從實際中學來,同時能夠運用到實際中去;
②其次便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而且,英語是一門外語,記憶單詞對小學生而言有很大的難度。認知是一個思維過程,在學習新知識時,小學生很可能會產(chǎn)生恐懼感,教師應結(jié)合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先回顧所學知識,然后巧妙地引入到新知識中來,由淺入深,并不斷加強鞏固;
③英語詞匯應有重點的教,對一些必須掌握或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應作重點教學;
④最后,語境下的詞匯教學還應結(jié)合文化背景進行。每種語言都有其形成發(fā)展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如果對彼此差異不了解,很容易理解錯誤。如Black Friday可翻譯為“災難的一天”,是基督耶穌的難日,如果不了解他們的基本,便很難理解這些詞的正確意義。
2 語境化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①實物呈現(xiàn)法
小學英語詞匯較簡單,教師可利用一些實物較學生學習生詞,如利用尺子(ruler)、鉛筆(pencil)、書包(bag)、橡皮(eraser)等一般的學習工具展開教學;或利用辨識人體部位的方式,使學生熟記head(頭)、ear(耳朵)、mouth(嘴)、finger(手指)、foot(腳)等單詞;
②圖片法
小學生對直觀形象的事務更容易接受,教師可借助圖片或運用多媒體,將一些內(nèi)容表達出來,如使用多媒體制作一些動畫,有藍天、白云、紅花等物,能夠很快地吸引學生,然后將一些顏色(如white 、red、blue、black等)順序打亂,令學生將其與圖片中的具體事務進行連接。初步掌握后,便擴大范圍,讓他們說出每個人衣服或書包的顏色,以加強鞏固。
此類方法較多,不僅限于圖片,也可用廣告等形式吸引學生。
③將課堂生活化
如小學三年級Unite4“We Love Animals”,在學習這節(jié)內(nèi)容時,教師便可引入生活化教學,同學生進行對話。
A:Do you have anyth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
B:NO,what good idea do you have?
A:How about going to the zoo ?
B:It sounds good.
A:We can see the elephant,monkey,panda,bear and squirrel there.
B:Good!I like monkey very much .
A:It's OK ,we can take a photograph.
此外,還可根據(jù)上下文令學生猜測生詞匯的意義,這種方法是極其有效的,久而久之,學生便可從中總結(jié)出經(jīng)驗,是一種很好的聯(lián)想學習法。
3 結(jié)束語
為提升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應積極引進語境化教學法,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開展教學,可取的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俸遠飛,盧文輝.論小學英語詞匯語境化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2011,20(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