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人民教育論文

人民教育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2-10-01 14:10:2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人民教育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人民教育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韓貞遵從師訓,把傳授良知之學看做“經(jīng)世之業(yè)”,所以他倦倦以明道化人為己責,畢生安貧樂教。韓貞與泰州王學一樣,在教育對象上無問漁樵與工賈,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當然他的學生還是以平民百姓為主。他特別注意照顧窮困學生,且不斷擴大教育對象,做到平民化,從而使他的教育具有廣泛性,群眾性。韓貞教育精力主要在“化俗”二字上,目的就是讓不善者重歸于仁,從而建立穩(wěn)定安樂的理想世界。

韓貞(1509—1585),字以中,號樂吾,泰州市興化縣人。他是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的次子王襞的學生,明代著名的平民哲學家、教育家。韓貞繼承了泰州學派的傳統(tǒng),把傳授“明倫”化俗鄉(xiāng)里看做是“經(jīng)世之業(yè)”,一生熱愛平民教育事業(yè),終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yè)。他還繼承了泰州王學“有教無類”的傳統(tǒng),教育中“元問漁樵與工賈”,一視同仁,當然他關心得更多的還是貧困的平民學生,他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讓不善者回歸于仁。

一、經(jīng)世之業(yè)在明倫

泰州學派十分重視教育的經(jīng)世作用。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明代中后期社會百弊叢生,儒家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秩序在民間已遭到極大破壞,人心疲憊,無所拘縛,無所戒懼,所以變亂頻繁,盜賊猖獗。整個社會秩序陷于一片混亂之中,正如王艮在《王道論》里所述:“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眾多,制用無節(jié)而風俗奢靡。所謂一人耕之,十人從而食之,一人蠶之,百人從而衣之,欲民無饑寒,不可得也……?!蓖豸廾舾械匾庾R到了這些問題,并希望通過宣傳教育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分析當時的社會情形指出:“所以飽食暖衣,逸居無教而近于禽獸,以至傷風敗俗,輕生滅倫,賊君棄父,無所不至而冒犯五刑,誅之不勝其誅,刑之無日而已,豈非古所謂不教而殺罔民者哉!”(《王道論》)而要改變這種“傷風敗俗”等社會現(xiàn)象,就必須堅持“以德化民”。在王艮看來,圣人是能夠自覺地照著儒家道德規(guī)范去做的,而老百姓則糊里糊涂,要么“失本”,要么“遺末”,所以要強化道德教育。只有強化道德教育,才能提高百姓遵守道德的自覺性,實現(xiàn)平等和諧的社會理想。他曾滿懷激情地做詩說:“若要人間積雪融,須從臘底轉東風,三陽到處聞啼鳥,一氣周流見遠鴻。今日梅花才吐白,不時杏蕊又舒紅?;ど鉄o窮盡,雨霽云收只太空。”(《次答友人·又》)他堅信依靠道德教化這股東風,定能洞開下層群眾求知的心扉,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所以王艮把教育看成是“位天地,育萬物”的偉大事業(yè),是“堯舜事業(yè)”。他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論有位無位,孔子學不厭而教不倦,便是位育之功?!?《語錄》)他認為“師者立乎中,善乎同類者也。故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語錄》)顯然王艮對教育意義的認識是著眼于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王艮認為,“學,講而后明。明則誠矣。若不誠,只是不明。教不倦,仁也。須善教,乃有濟。故又日:‘成物,智也。(《語錄》)王艮始終把講學看做是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在王艮看來,下層群眾只是“后知”而不是永不移易的“無知”,經(jīng)過“先知”者的教化,他會從“后知”轉化為“有知”,因為無論是“先知者”還是“后知者”,都有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所以,圣人與“下愚”的區(qū)別,只是知識積累深淺的區(qū)別、“先知”與“后知”的區(qū)別、已知與未知的區(qū)別。為此他要求人們“以先知覺后知”(《與薛中離》),把講學作為自己的第一重任,通過主動的宣傳教育來啟發(fā)人們的“良知良能”,從而服務社會,影響社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艮的基本思路就是通過“立師道”來“明人倫”,培養(yǎng)民眾的仁善品質,減少人世間的爭斗,從而穩(wěn)定和發(fā)展社會,這就是教育的經(jīng)世作用.

王艮的次子、韓貞的老師王襞與王艮一樣,把啟人修道看做是教育者的核心任務,希望教育者通過啟人修道,恢復其本來純凈的良知,并為穩(wěn)定社會和實現(xiàn)“三代之治”培養(yǎng)良才。所以,在教育的社會作用方面,他比王艮有更深刻的認識,他在王艮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方向,突出了教育的重點,并從治國高度闡述了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意義。王襞特別重視人才在治國治民中的作用,把人才的選拔與任用看做是關系到國家治亂與民眾安危的頭等大事。他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使“圣賢”得到任用。他說:“國家求人才于天下,授之職而用之,將以致之民也,民安而天下治矣。是故天下之治系于民,民之安系于人才之賢而用之也,人才之系不亦重乎?”(《送楊場宰升任》同時,王襞強調,人才來源于教育,并認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其“自立也”(《送楊場宰升任》)。

韓貞遵從師訓,同樣是把傳授良知之學看做濟世的重要途徑。他之所以以“化俗為己任”,就是因為他和他的的老師王艮王襞一樣,把教育當作“經(jīng)世之業(yè)”,畢生安貧樂教。他曾在《簡李中秘敏齋先生》中這樣寫道:“底事匆匆過釣臺,想應都為究心來。迷時萬里源頭塞,悟后千年道脈開。濟世恐非韓柳學,安民還用孔顏才。傳家再見經(jīng)綸手,早溥春風遍草萊?!表n貞的愿望就是能通過教育建立王化社會,培養(yǎng)堯君舜民,他在《寫懷》中寫道:“囊中合得回生藥,世上尋施惜命人??戏煌柢Q圣域,能超千古出凡塵。愿期天下歸王化,堯舜為君堯舜民?!彼谄渌娭幸脖砻髁诉@種愿望和決心,如他在《送儲翠峰移家海上》中說:“民風日下憑君挽,立起中流砥柱身?!痹凇端土枋逃潜鄙稀分姓f:“世風日下誰能挽,道脈年來獨有功。”他看到鄉(xiāng)民們依然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也依然愚昧閉塞,甚至好勇斗狠,相互間惡言相加,深感肩頭擔子沉重。所以,他把講學看做是化民的重要手段。他在《送儲翠峰移家海上》一詩中說:“一刻陽生初破臘,萬方雪化始回春。民風日下憑君挽,立起中流砥柱身。他深信,通過教化,定能改變一方風氣。

二、一生功業(yè)在化人

明代中后期的社會混亂,使從平民成長起來的泰州學派的學者敏感地意識到,要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除了要求封建統(tǒng)治者實施仁政以外,還要從平民自身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從平民自身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的關鍵又在于教育,所以泰州學派的學者往往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

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一生以化人為人生的一大樂事。他曾描寫過有人來求學時自己快樂的心情:“胡子遠來學,一見心中樂。樂得遠來朋,以此知多覺。覺得善人多,朝廷政日和。太和感天地,同樂太平歌。胡生荷軒子,荷軒翁造始。構軒荷池上,號稱荷軒耳。周子愛蓮花,以蓮為君子。若非君子心,焉能同如此?有子善繼志,冊葉追思爾。能侍善山師,又師洛村子。二師善教人,使來四千里。印證良知同,使之知所止。欣然歸復師,如斯而已矣。”(《書荷軒卷》)…正由于他盼望學子來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王艮天天盼求民眾來聽學。李春芳在《崇儒祠記》中曾描述了王艮當時講學的迫切心情:“(予)太守袁君株、大尹朱君車兀、審理宗君部,造先生廬請益。月余,見鄉(xiāng)中人若農(nóng)若賈,暮必媲美來論學。時聞遜坐者,先生日:‘坐、坐!勿過遜廢時!”王艮始終十分真誠地從事講學活動。可以說,他是一生獻教,終而無憾。據(jù)史料記載,王艮出身貧苦,幼年讀書不多,后勤學多年,終于成為一個學派的開創(chuàng)大師。他27歲“悟道”以后,開始講說經(jīng)書。37歲時,“筑斗室于居后,暇則閉戶坐息其間,讀書考古,鳴琴雅歌”,38歲“見王陽明,反復論難,又在金陵太學前聚眾講學?!?0歲時,“欲周流天下”。王艮晚年多病,而四方來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仍扶病就榻講論,臨終前諄諄囑咐諸子:“與友朋于精舍相互切磋,自有長益,無一語及他事?!?《年譜》)真正體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精神。

王襞一生奉獻講壇,“倡大家學”,繼父講壇之后,由于其講學精辟,每次講學都有所發(fā)明,頗使“后學悅服,即先公(王艮)群弟子無不事先生若先公?!薄昂软憫?,恍若心齋在焉”。(王元鼎《年譜紀略》)王襞始終以講學為己任,直到病逝而未改初衷。更為可貴的是,他越到老年越是講學不止。據(jù)記載,62歲,他赴蘇州講學,聽講者遍及“三吳”(即吳郡、吳興和丹陽);64歲,應耿定向聘,會講金陵(今江蘇南京),發(fā)揮王艮“格物”宗旨;68歲,會講海陵崇儒祠,每會為期五日;等等。其足跡遍布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風動天下。王元鼎在《先生行狀》中也說:“東壓克承先業(yè),講學東淘,后進者傾誠悅服,即心齋弟子無不事東壓若心齋也?!?王元鼎《先生行狀》)《先生行狀》中還有這樣一段描述,反映了他講學引起轟動的情形:“東壓過陪都,隨以指授,都人士云蒸雷動,如寄得歸,乃至耆老為之太息,髫齒為之忻愉,貴介為之動容,廝臺為之色喜,上根為之首肯,初機為之心開,一二卓然朗悟可俟將來者,其關鑰皆自東壓啟也?!?王元鼎《先生行狀》)焦在《墓志銘》中也說,“心齋子東壓先生,推衍其說,學士云附景從,至今不絕?!蓖豸拧爸两鹆辏c多士講習,連榻累旬,博問精討,靡不其敬以去。”(焦《先生墓志銘》)這既說明了他的一種誨人不倦的精神,也說明了他學識深邃和講學藝術的高超。隨著王襞聲望的提高,各地聘以主教者紛至沓來。王襞臨死前也不忘講學一事?!跋壬膊⒔K時,三日前即不令兒女人臥房,危坐定氣養(yǎng)神。時命門人梅圣輩雅歌取樂,顧門人日:“爾等惟有講學一事付托之?!蓖踉Α断壬袪睢?

韓貞與王艮、王襞一樣,高度重視教育化人的重大意義,他從泰州學習結束回鄉(xiāng)后,即樹立從教終身的偉大志向。他在《答王東壓師》中說:“乾坤擔子仲尼擔,陋巷顏淵未必閑。眼底莫言行道易,途中應有問津難。三千共學門墻下,幾個相隨陳蔡間。他日周流天下去,區(qū)區(qū)端作御車還?!?注:雍正本所刊此詩,文詞頗異,茲錄于下:“乾坤擔子仲尼擔,陋巷顏淵也并參,身外海浮空避世,途中津問幾停驂,從游陳蔡甘同難。來學門墻道共談。洙泗淵源流萬古,得傳一詠稱奇男?!?(《答王東壓師》)所以,他后半生從事教育直到臨終前還不忘病榻講學,臨終前還不忘囑咐家人及學子“以明道淑人”。萬歷十三年(1585)八月初九日卒。卒之日,召門人至,猶諄諄以明道教人,言不及他,已而危坐而逝。(《理學韓樂吾先生行略》)孫復舉在《敦請講學呈文》中說:“切見隱士韓貞,素行端莊,取重鄉(xiāng)評久矣。邇年雖逾七十,志氣尚未昏忘,病患雖中半身,動履尚能起坐;言語雖若蹇澀,化誨尚爾殷勤。所謂耄期稱道不亂,惟日孳孳薨而后已者,斯人足以當之矣?!惫⒍ㄏ蛩鳌短杖藗鳌分姓f:“先生學有得,毅然以倡道化俗為己任,無問工商傭隸,咸從之游,隨機因質誘之,化而善良者以千數(shù)?!表n貞一生化民的精神為他的弟子所感動,如羅汝芳受韓稱感悟,不僅往納拜稱弟子,而且終身不赴廷試。

三、無問漁樵與工賈

韓貞的“無問漁樵與工賈”,既是一個教育平等的問題,也是一個“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念問題。韓貞的這一思想雖遠承于孑L子,但主要還是受了泰州王學的影響。因為在王艮之前,“有教無類”雖然是一個悠久的歷史命題,但從明代以前傳統(tǒng)儒家理論的整體來看,他們的“有教無類”只是一個號,并沒有真正落實在行動上,就是曾經(jīng)說過“有教無類”的孔子也沒有做到有教無類。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顯然,孔子的教育是把“民”排斥在外的。而王艮則不同,他提出了徹底的平等教育思想,并進行了廣泛的實踐。王艮認為,社會上每一個人,不僅有著共同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而且有著平等的本能,教育不應該有失偏頗。其實,王艮的有教無類思想也包含了平等教育的意思。

王艮繼承了孔子“有教無類”這一傳統(tǒng)。王艮認為,“容得天下人,然后能教得天下人?!彼@里所說的“容”,并非指一般意思上的“寬容”,而是指教育對象上的一種包容,也就是要包容天下一切愿學之人,所以教育對象是不應當有差別的。王艮開始在家鄉(xiāng)講學時就在自家的門上寫著:“此道貫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貴賤賢愚,有志愿學者,傳之。”(《年譜》)王艮的聽眾大多是鄰里、鄉(xiāng)人、鹽民。后來隨著王艮外出講學,傳授對象進一步擴大,有社會的上層人物,也有社會的下層人物。清末袁承業(yè)在重訂王艮、王棟、王襞遺集時,費二年之力,編成《明儒王心齋先生弟子師承表》,雖如袁氏自謂“搜羅未廣,遺漏頗多”,然亦可概見王艮的發(fā)展狀況?!爱敃r熏其德而善良者,陶人不止樂吾韓貞。樵人不止樂齋朱恕。一時士大夫航海而造先生之廬者,任其往來,啟迪不倦,何異乎孔先師設教杏壇、群弟子四方畢至也哉?!?彭梅《王艮奠文》)趙貞吉在《王艮墓銘》中說:“先生接引人,無間隸仆。”或行商坐賈或鄉(xiāng)村野老,或縉紳先生或衣冠大盜,一概迎而不拒。王艮學說的傳播極為廣泛,遍及十數(shù)省,受教育者不計其數(shù),姓名可考的就有四百八十七人,不僅上白師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而且更多的是下層人民群眾,其中有鹽丁、農(nóng)民、陶匠、樵夫等。當時我國東南一帶家有王氏之書,人傳安豐之學。與他的父親一樣,王襞也主張有教無類,同時他還提出了“倡大家學”(王元鼎《年譜紀略》)的思想主張,在他的弟子中亦有農(nóng)工商賈,特別是像韓貞一樣的平民百姓。

韓貞忠實地繼承了王艮、王襞“有教無類”的傳統(tǒng),所以他的平民教育事業(yè)十分興旺。對于韓貞講學的盛況,陸西星在《哀東海處士樂吾韓公》中有一個描述:“聞風一時興,門弟亦何盛。千年振遺響,木鐸聲甫靜?!笔芡豸夼c王襞“有教無類”思想的影響,韓貞講學對象“無問漁樵與工賈”?!稑肺犴n先生遺事》中說:韓貞“倦倦以明道化人為己責,雖田夫、樵子,未嘗不提命之。”孫復舉在《敦請講學呈文》中也說:“庶百姓之所顧安者安之,本縣之所愿化百姓者,而此老聲教之達易易矣?!敝灰敢饨邮芙逃?,韓貞都有接受。韓貞的成人學子以工農(nóng)商賈為多,也有紳士、大夫、官吏師從他,但更多的還是當?shù)氐钠矫癜傩铡T谕山逃矫?,他特別照顧窮困學生,照顧農(nóng)夫、漁夫、鹽民、窮苦人家子弟。對求學困難者免收束修,對求學真有進步者暫時封存束修,如學習退步不愿再學者則將束修如數(shù)退還人家。韓樂吾此舉,鄉(xiāng)鄰稱贊,世人驚異,名聲大振,不少人不顧路途遙遠,將孩童送到他的塾館求學。對此,《樂吾先生行略》中也有記述:“凡來學者,不納束修。間有以誠奉先生者,暫封存之,后有不善,即還其人。”這就使他的教育更具有廣泛性、群眾性和平民性。

四、后有不善歸回仁

韓貞期望天下歸王化,君民歸堯舜,而不善之人回歸仁,而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讓那些不善之人恢復其仁善的品德,不孝之人恢復其固有的孝德。韓貞的這一思想與王艮、王襞的“復初說”是一致的。

王守仁認為,教育可以滅掉個人的私欲,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他說“躁于其心者,其動妄;蕩于其者,其視??;歉于其心者,其氣餒;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比说摹霸辍薄笆帯薄扒浮薄昂觥薄鞍痢敝饕切牟患?,教育可以使學習者陶冶“心學”和“道心”。而王艮則不同,他認為,所謂的“致良知”,其目的就是要恢復人最初的本性。

王艮在《復初說》中說:“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誠,則元事矣。故誠者,圣人之本?!?,誠而已矣?!菍W至圣人,只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知不善之動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動而復之,乃所謂‘致良知’,以復其初也?!?《復初說》)王艮的復初說是建立在他的氣質雜性說基礎上的。王艮在人性問題上繼承了孟子的性善論,但他又認為,人生下來就有“氣質雜性”。他說:“程子云:‘善固性也,惡亦不可非性;清固水也,濁亦不可非水。’此語未瑩,恐誤后學。孟子只說性善,蓋善固性也,惡非性也,氣質也,變其氣質則性善矣。清固水也,濁非水也,泥沙也,去其泥沙則水清矣?!?《答問補遺》)在王艮看來,“惡”不是性,而是“氣質雜性”,如同水中的泥沙不是水一樣,“氣質雜性”并不是真正的性。王艮對于張載的觀點也不完全同意。他說:“張子云:‘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苏Z亦要善看,謂氣質雜性,故日氣質之性?!?《答問補遺》)在王艮看來,氣質之性,即氣質雜性。這種氣質雜性并非人本有的性,但這種氣質雜性,是可以變化的,其主要方法就是學習。他認為“言學不言氣質”,就是說,通過學習教育就能改變人的氣質,祛除氣質雜性?!懊鞯帽M渣滓,便渾化。”(《答問補遺》)他堅信,如果教育能夠真正發(fā)揮改變氣質、祛除氣質雜性、保持善心的作用,那么,由于人的進步而推進社會的整體進步,進而實現(xiàn)天下大治。所以王艮講誠意,其根本目的是要人們端本復初。

第2篇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特殊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 ― 0156 ― 02

把人文關懷作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種符合時展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這為今后有效開展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應當注重理論分析和價值應用研究,研究把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的特殊性,認真分析人文關懷的特殊定位、特殊規(guī)律和特殊功能,進一步做好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培養(yǎng)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一、理解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定位

(一)人文關懷在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含義

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價值、開掘人的潛能、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給人以更多選擇和創(chuàng)造機會的人生哲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中,人文關懷應該體現(xiàn)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心學生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簡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關懷本身都是屬于創(chuàng)造性的人文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將人文關懷作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給予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切,努力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綜合素質,又要倡導各民族大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提高,融合民族文化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工作,使人文關懷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chǎn)生決定性作用。

(二)人文關懷與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關聯(lián)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是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內在訴求。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的核心思想是立足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實際,把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作為自由平等的愛護主體,引導他們根據(jù)思想道德規(guī)范促進自身主體意識的良性發(fā)展。人文關懷應當以提高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為宗旨,尊重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價值,理性對待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價值觀的客觀差異,盡可能的采取多種人文手段,滿足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多樣化的合理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功能得到強化。筆者認為,做好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需要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生存現(xiàn)狀、性格尊嚴、價值取向、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給予真正的情感關切,去認真挖掘每一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個性價值。

二、把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規(guī)律

人文關懷需要重點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教育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教育內容的民族性,創(chuàng)新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更多適合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儲備人才。

(一)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對象的獨特性

認識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是做好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我們知道,作為獨具個性的特殊群體,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除了具備和其他大學生的一般性特征,同樣存在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層次的個性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獨具群體性和個性化,缺乏主體性意識,教育層次不平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筆者從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理論課教學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群體內部存在教育基礎和知識可接受能力的差異,個別學生由于文化基礎弱,專業(yè)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效果不佳,自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筆者以為,應當增強人文關懷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上的情感引導能力,結合每位民族大學生的自身教育背景,在一定范圍試用分層教育模式,發(fā)展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個體人格。

(二)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環(huán)境的復雜性

由于復雜的民族社會文化環(huán)境,再加上網(wǎng)絡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西方政治思潮的全球化影響,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均呈現(xiàn)出群體的民族性。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于自身民族屬性普遍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種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教育者既要考慮到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受教育背景的復雜性,又要結合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讓他們更好地熟悉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規(guī)劃,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民族心理素質、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提前做好人生未來的謀劃。

我們觀察不同民族的成員之間發(fā)生的關系是否能夠稱民族關系時,關鍵是這種關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內容?!?〕 在不同的民族學生個體之間發(fā)生的交往聯(lián)系中,若涉及對民族語言、語言風俗、信仰習慣等民族特點不尊重的問題,屬于民族關系,而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同學關系。因此,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的內容既要體現(xiàn)倡導平等意識的民族特性,又要引導各個民族學生平等和諧地交流,學會正確對待解決民族問題,自覺做好民族團結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三)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人文關懷教育內容的民族性

傳統(tǒng)人文關懷教育體系在目標定位上過多強調“集體價值”的一元性,關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目標界定模糊,容易出現(xiàn)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的個體價值定位偏離甚至可能會產(chǎn)生個體邊緣化現(xiàn)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身的民族性決定了人文關懷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式上的選擇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教育內容的講授除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還要貼近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文化背景,探索適合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注重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方法,增加更多的情感互動,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營造寬松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這也是貫徹民族教育平等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

三、明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特殊功能

(一)弘揚民族文化,明確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主體價值

人文關懷應該充分尊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主體性人格,堅持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雙主體觀”?!?〕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雙向互動、平等交流?!?〕

人文關懷教育者首先必須具備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熟悉少數(shù)民族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才能承擔好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合格人才的重任。教育者需要樹立人文關懷自覺意識,認真研究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幫助他們學會了解和欣賞自己的個性。立足于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照顧好他們的學習生活,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發(fā)展好他們的主體意識。我國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源泉。作為民族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和實踐者,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對于民族人口整體素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多選擇民族文化為教育創(chuàng)作題材,適當開發(fā)富有地方民族區(qū)域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鼓勵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學習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二)培養(yǎng)民族自信,關注提升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

采用人性化的關懷服務方式,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搭建更多的成長發(fā)展平臺,是搭建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橋梁。筆者以為,應當定期開展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問卷調查,了解少數(shù)民族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人格特征和政治立場,塑造健全的獨立人格,幫助他們提升民族自信。

管理工作應當適當兼顧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特殊利益訴求,做好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服務;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園人文景觀,使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校園民族風情中陶冶思想情操;拓展社會交往的舞臺,舉辦民族知識競賽、民族宿舍文化節(jié)、民族游園娛樂、民族傳統(tǒng)體育、民族歌曲比賽、民族故事閱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塑造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良好的人文品質。

(三)激發(fā)民族自覺,培養(yǎng)凝聚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中國夢的提出不僅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新的內容,也賦予了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新的時代使命感與高度的責任感。引導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正確把握中國夢的戰(zhàn)略理念,是夯實推動中國夢的共同思想基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所有中華民族成員的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只有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發(fā)展,只有個人的人生理想積極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我們從民族視角去解讀中國夢,強化民族自覺意識,讓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青融入實現(xiàn)美麗中國夢的民族篇章,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性力量,獲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 考 文 獻〕

〔1〕王東莉.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價值〔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04):135.

〔2〕高艷青.人文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4):56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編寫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6。

第3篇

關鍵詞:兩漢;童蒙教育;述評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222-02

“”結束以來,兩漢蒙學教育研究成果卓著,不僅形成了研究的熱點,而且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本文分專著和論文兩方面論述,專著方面又分綜合著作、教育制度、教育史料、專題研究等部分。論文方面分蒙學教育內容、方法,識字教材和私學教育。

一、專著類

綜合性研究方面,毛禮銳、瞿菊農(nóng)、邵鶴亭《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以下省去“年”)、王炳照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等以“中國教育史”命名的十多部。這些著作都對兩漢的文教政策、學校制度、官學和私學,作了程度不同的敘述,對兩漢蒙學教育的研究有很多借鑒。值得注意的是肖川、何雪艷《中國秦漢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是論述兩漢教育史的專著,其中兩漢私學和蒙學教育的內容值得參考。

教育制度研究方面,李國鈞、王炳照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一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以儒家經(jīng)學教育制度為主來介紹漢代教育制度,對漢代私學的恢復與發(fā)展、辦學形式、教學內容、蒙學和蒙養(yǎng)教材、家庭教育等都作了較為詳盡地論述。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商務印書館,1998)對漢代學校的發(fā)展作了介紹。姜維公《漢代學制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是目前對漢代學制問題研究較為深入的著作,該書詳細地考察了漢代官學與私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乃至演變過程,分析了學校的施教人員、教學內容、師生關系及教學形式,論述了四姓小侯及皇儲和諸侯王的教育,并指出太子教育與諸侯王教育的異同。對漢代家庭教育和書館教育的論述也頗為翔實。

關于教育史料,程舜英《兩漢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孟憲承編《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都是資料選編,程書以分專題按編年的方式陳述教育制度及其實施的歷史發(fā)展,從文字和書籍、書館和書師、私學等方面對漢代教育的有關材料進行梳理。熊承滌《秦漢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選入的內容涉及兩漢學校制度的建立、教育內容與方法、書師和師生關系等。

此外,還有一些專題著作也涉及童蒙教育的內容,如熊承滌《中國古代學校教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吳洪成《中國學校教材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對兩漢學校教材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胡幸?!吨袊糯矫窠逃罚ㄖ袊蟮爻霭嫔纾?008)等從蒙養(yǎng)教育與生存技能教育和生育教育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古代平民教育的狀況。幼兒教育涉及兩漢童蒙教育內容的有喬衛(wèi)平、程培杰《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杜成憲、王倫信《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等。商務印書館1997年出版的一套中國古代生活叢書,其中有畢誠《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閻愛民《中國古代的家教》。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的出版推進了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史的研究。

學界對蒙學教育的專題研究成果,影響較大的有喻岳衡主編、岳麓書社出版的《傳統(tǒng)蒙學叢書》,主要是對古代的童蒙讀物的搜集整理,并進行簡單的注釋、評價,進而匯編成書。徐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按時期對古代蒙書進行了梳理,具體介紹了兩漢時期各種體裁和類型的蒙學讀物。徐梓的蒙學研究涉及兩漢的還有《歷史類傳統(tǒng)童蒙讀物的體裁和特征》(《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清代以前的啟蒙教材》(《文史知識》1999年第1期)、《傳統(tǒng)學塾中塾師的辛酸苦痛》(《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4期)等多篇論文。徐梓的研究深入而細致,是近年國內蒙學研究成果較為突出的研究者,為后學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二、論文類

兩漢時期的蒙學教育的研究論文較多,內容涉及蒙學教育內容、方法,識字教材以及私學教育等諸多方面,現(xiàn)擇其要者概述如下。

王子今《兩漢的童蒙教育》(《史學集刊》2007年第3期)兼用簡牘和文獻資料詳細介紹了漢代童蒙教育的具體形態(tài),指出漢代童蒙教育的時代特征和歷史地位。熊承滌《我國古代的兒童早期教育》(《人民教育》1983年第4期)、黃智允《漢代童蒙教育中的儒家因素:以天才兒童形象的探討為中心》(《蘭州學刊》2012年第5期)介紹了我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學習情況。周永衛(wèi)《兩漢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及其特點》(《唐都學刊》2000年第1期)、周慧梅《試析傳統(tǒng)蒙學的主要教育方法》(《尋根》2007年第2期)也對蒙學教育方法、特點做了論述。曾釗新、劉良湖《古代兒童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及途徑》(《教育評論》1993年第5期)、張迎春《中國古代童蒙養(yǎng)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晉陽學刊》2004年第1期)論述了勤儉、禮讓、誠實、孝親等古代童蒙養(yǎng)成教育中德育思想精華。

關于兩漢童蒙教材方面論文數(shù)量頗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是熊承滌,他的《中國古代??平逃慕滩摹罚ā墩n程·教材·教法》1983年第2期)作者對中國古代的算學、醫(yī)學、律學、武學、書學和畫學等專科教育做了介紹。《談談中國古代的兒童教材》(《課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1期)概要地介紹了中國古代兒童學習教材的發(fā)展和情況?!稘h代學校的教材與經(jīng)學(上、下)》(《課程·教材·教法》1986年第1、2期)指出漢代私學教學的程度不一,大致分為授字書、授《孝經(jīng)》《論語》、講授專經(jīng)三階段,但這三個階段并沒有明顯的年級和年齡界限。吳洪成《試析我國古代蒙養(yǎng)教材的特點》(《課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3期)、李良品《試論古代蒙學教材的類型、特點及教育功能》(《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指出童蒙教材具有集中識字、押韻、注重實用知識和道德等特點。賀科偉《漢代蒙學識字讀本出版及其特點淺述》(《出版發(fā)行研究》2011年第11期)介紹了漢代蒙學識字讀本的編撰和出版特點。于興漢《中國古代蒙學教材的編選特點》(《教育史研究》2000年第1期)、李寶迪《我國古代兒童歷史教材編篡的特點》(《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1期)等介紹了兩漢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蒙學教材,并分析了教材的類型、特點及使用情況。

李建國《漢代的童蒙識字教育》(《文史知識》1999年第2期)概括介紹了漢代童蒙識字教育的情況,認為漢代童蒙教材承前啟后,并指出漢代童蒙識字教學在西漢中期前以識字寫字為始,對書法和文字規(guī)范非常重視。沈元《研究》(《歷史研究》1962年第3期)從西漢社會生活史的角度來分析蒙學識字教材,并對《急就篇》進行了目錄學的考察。丁毅華、陳國忠《的史料價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版)》2001年第2期)闡述了《急就篇》的史料價值。

近年來,利用簡牘資料研究漢代蒙學教育也有突出成果。張金光的《論秦漢的學吏制度》(《文史哲》1984年第1期)對秦漢字書的性質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秦時《倉頡》、《博學》、《爰歷》,兩漢《急就篇》都是當時學吏識字、學書、識名物的課本,并非一般的蒙學教材。又在《論秦漢的學吏教材——睡虎地秦簡為訓吏教材說》(《文史哲》2003年第6期)再次加以強調秦漢字書為當時學吏者專用的啟蒙教材,其內容分為識字學書教本、吏德教本、法律典章教本。而張傳官《談等秦漢字書的性質——與張金光先生商榷》(《辭書研究》2012年第3期)反駁了張金光將《急就篇》等秦漢字書視為學吏者專用啟蒙教材的說法,認為從秦“三蒼”到漢之《急就篇》等,都是書寫范本,與當時的籀文、小篆、隸書等書體緊密相關。啟蒙教材、字書、和書寫范本三位一體,是社會各階層通用的啟蒙教材,而非學吏專用。

兩漢私學教育研究為考察童蒙教育提供了借鑒和依據(jù)。劉良群《論漢代的私學》(《爭鳴》1992年第5期)、張鶴泉《東漢時代的私學》(《史學集刊》1993年第1期)、李軍《論秦漢時期的私學》(《上海社會學院學術季刊》1993年第3期)都有對兩漢蒙學教育的論述。其中,張鶴泉對東漢的私學類型、招收學生的特點及師生關系等都作了闡述,是目前對漢代私學問題研究較為深入的成果。并將私學劃分為蒙學教育和“明經(jīng)”教育兩個階段,蒙學教育與“明經(jīng)”教育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既有區(qū)別,又密切聯(lián)系。而孫峰、肖世民《漢代私學考》(《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和肖世民《論漢代學校教育》(《唐都學刊》2002年第2期)則認為漢代私學分為蒙學(書館)—初讀經(jīng)書(鄉(xiāng)塾)—專經(jīng)(精舍)三個上下相互銜接的階段。而王炳照(《中國教育通史(第二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則認為初讀經(jīng)書作為私學教育的基本類型尚不十分穩(wěn)定,有時和“書館”教育相聯(lián)系,作為蒙學教育的深入;有時又和“精舍”教育相聯(lián)系,作為專經(jīng)教育的過渡或預備。可見,對初讀經(jīng)書階段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我國臺灣地區(qū)近年來有關兩漢蒙學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臺東師范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東師專學報》1983年第11期),介紹了兩漢的蒙學教材。本文后經(jīng)作者豐富成《歷代啟蒙教材初探》一書,1995年由臺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出版。妙芬《作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2008年第41期)對兩漢童蒙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鑒之處。

三、總結

第4篇

關鍵詞 道德 生活 德育 生活德育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41

Moral Education Returning to Life

――Realization Path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FAN Yalan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Life" is the common voice of the community and even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tide is educated, scientific and marginalization of the crisis, "Return to Life"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Husserl "life-world" ground-breaking int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life and Dewey "Education is life" and Tao's "Life is Moral" Two typical Life Moral elucidation theory, argumentation "moral return to life", students need to practice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oral and ethical life experience with these two aspects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ways.

Key words moral; life; moral education; life moral education

“現(xiàn)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懸掛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這正是現(xiàn)代德育陷人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①因此,德育要回歸生活,打破其原有的知性框架,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悟道德、深化道德,實現(xiàn)道德的內化和外化,讓學生知行合一、內外兼修。“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雹谏钍堑掠母屯寥溃掠齺碓从谏睢⒃谏钪羞M行、又回到生活,生活與德育密不可分。本文所探討的生活德育論就著眼于生活與德育的緊密關系,試圖解決當前德育困境、為現(xiàn)代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1 奠基: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

理論上,德育回歸生活,受到胡塞爾生活世界的極大影響。胡塞爾針對實證主義的科學危機,將生活世界作為與科學世界相對立而存在,提出“回歸生活世界”。生活德育論的研究也需要以此為基礎展開論述。

胡塞爾對“生活世界”是這么定義的:“生活世界總是預先給定的世界,它總是有效,并且預先就作為存在著的東西而有效,但并不是由于某種意圖,題材范圍,或按照某種普遍的目的而有效。每一種目的都是以它為前提;即使是在科學的真理中認識這樣一種普遍的目的,也是以它為前提,并且已經(jīng)是以它為前提?!雹凵钍澜绮煌诶碚摶⒊橄蠡目茖W世界,它是一個具體的、直觀的世界,與我們的體驗直接相關,是切切實實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日常的、可感覺的現(xiàn)實世界。

首先,生活世界是一個日常的人們生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是絕對的中心,沒有人生活世界也無存在的意義可言?!叭藗兙褪巧钣谶@樣的世界中,經(jīng)驗著這個世界,感覺著這個世界。它是人的世界,只有在其中,人的地位和價值才得到充分的彰顯?!雹芷浯?,生活世界是一個奠基性的豐富世界,作為對立面的科學世界也必須建立在它的基礎上。人是靠實踐活動感知自己的存在、體驗與他人溝通的過程并接觸與感官直接相連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就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實踐的場域。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生活世界中進行,生活世界是人的活動的基礎。也因為人的活動的存在,生活世界是豐富的,充滿著無限可能性。最后,生活世界是主體間的世界。胡塞爾十分注重生活世界中人們的交往活動,提出了“交互主體論”,認為人們的交往活動分為互識即相互認識、相互理解與共識即相同的理解兩種。由此,胡塞爾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提高到了生活世界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為“德育回歸生活”作了很好的鋪墊。它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人是生活世界的絕對中心和價值主體;生活世界是所有活動的基礎,是人們實踐的場所,也因此更加豐富多彩;它也應該是交往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為依托的生活德育,也注重學生的德育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悟道德,實現(xiàn)道德的從內化到外化再從外化到內化轉換過程。生活德育論繼承了“生活世界”理論,認為生活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和寶貴的德育時機,學生從生活中習得道德。當然,道德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人際關系,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實現(xiàn)的。因此,生活德育論要求學生必須積極參與交往的生活世界,在交往中感受道德的實現(xiàn)。

2 德育與生活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為生活德育論作了基礎性的解釋,那么德育與生活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進行德育與生活關系的深入剖析能夠幫助我們加深對生活德育論的理解。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德育的手段。因此,探討德育與生活的關系需要以道德與生活的關系為基礎。

首先,道德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源于生活?!皬臍v史的源頭來考察,道德從根本上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社會往?!雹菔澜绫緹o道德,因為有了人,人們?yōu)榱烁玫厣?,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進而創(chuàng)造了道德。生活實質上就是由人與人的交往活動和社會關系組成的。因此,道德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是在與人們共同生活過程中產(chǎn)生的。道德作為一種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規(guī)范,在維持交往性和互動性的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次,生活需要道德?!暗赖屡c生活具有同一性。生活都是道德的生活,盡管不一定都是良善的生活,但一定蘊含著道德的因素。道德是生活的內在規(guī)定,是生活的魂靈?!雹奚鐣徽撌锹菪降纳仙€是波浪式的前進,總的趨勢總是發(fā)展的。而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的改善需要道德,道德是實現(xiàn)社會良序發(fā)展和美好生活的保障。最后,道德在生活中實現(xiàn)。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雹邔嵺`性是生活的基本屬性,道德通過實踐外化出來,也是通過實踐化為內在的德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因此,實踐于生活既是道德的目的也是道德的手段,道德的價值是通過生活的實踐來體現(xiàn)的。

同樣的,德育源于生活,德育是與道德相伴隨產(chǎn)生的;美好的生活需要道德,當然更需要實現(xiàn)道德、進行道德教化的德育;德育的過程不是符號化的知性記憶,而是實踐中的生活體悟,學會做人、將道德踐行才是德育的最終目的。生活承載著德育,德育引導著生活,德育與生活融為一體。

3 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的兩個代表教育家是杜威和陶行知。他們都十分重視教育與生活的結合,消融了教育與生活人為建立的分界線,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希望這種教育模式能夠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和生活體驗。而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德育為“五育”之首,生活教育論的思想對生活德育論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3.1 杜威:“教育即生活”

美國民主主義教育家杜威是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標志著一個時代?!敖逃瓷睢钡乃枷胧撬罱逃枷氲暮诵暮途?。

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論立足于生活的實踐性,認為教育是生活經(jīng)驗的積淀?!耙磺姓嬲慕逃莵碜越?jīng)驗的”,“教育是在經(jīng)驗中、由于經(jīng)驗和為著經(jīng)驗的一種發(fā)展過程?!雹喽磐娬{“做中學”的思想,認為經(jīng)驗只有在生活中、在實踐中才能取得,因此,杜威強調經(jīng)驗的重要性就是強調生活中實踐的重要性。人們所接受的教育不僅來自老師和書本上知識,更多地來自經(jīng)驗的習得。知識是外在于身體的符號,通過生活實踐中的視聽觸味嗅――“五覺”的感官經(jīng)驗將這些符號知識內化、掌握;有些知識更是直接從生活實踐中獲得。例如,老師和書本傳授的道德知識即“我們應當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識,應當在生活中通過實踐來直接體驗,轉化成道德經(jīng)驗、道德事實。因此,德育的過程就是一種生活的道德經(jīng)驗積淀的過程。另一方面,他的思想立足于生活的社會性,也就是“學校即社會”?!敖逃巧鐣畹倪^程,而不是生活的預備?!睂W校是一個小型社會。杜威認為,應當把現(xiàn)實的社會縮小到一種“雛形”的狀態(tài),將這樣一種狀態(tài)應用到學校生活中,讓學生在學校中也能體驗社會的狀態(tài),實現(xiàn)學校與社會的貫通。

總之,無論是實踐性還是社會性,都是“教育即生活”思想的體現(xiàn)。

3.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結合中國的實際,繼承和發(fā)展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主張。

陶行知對生活教育下的定義是:“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苯逃ㄟ^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多地強調教育應當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體悟,生活在這里處于從屬地位;不同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將生活放到首要位置,認為生活才是中心,給生活以教育?!皬恼麄€生活出發(fā),過整個的生活,受整個的教育”,陶行知強調生活重要性,突破了以往生活教育論的保守傾向?!吧鐣磳W?!钡乃枷胪黄屏霜M隘的學校教育的限制,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雹徇@是對教育場所和空間的拓展,旨在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的范疇?!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論。他是這樣闡釋三者關系的:“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彼w現(xiàn)了“教訓合一”、“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理論。他不僅強調“生活”的中心,而且強調“做”的中心,將生活教育論的魅力發(fā)揮到極致。

3.3 德育的生活化與生活的德育化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兩位思想家的生活教育思想有所差異、也各有側重,但是都以生活為基點、以實踐為根本、以人為主體。其實,他們的生活教育論應用到德育中更為切合,也正好滿足了德育的需要。德育就是一種生活德育,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實現(xiàn)道德,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杜威與陶行知分別強調的是德育的生活化與生活的德育化。前者要求德育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后者要求以德育來改造生活,使社會生活成為道德的生活。無論是德育的生活化還是生活的德育化,都是德育回歸生活、融入生活的體現(xiàn);無論是經(jīng)驗的積淀還是做的中心地位,目的都是通過道德的生活實踐體驗,實現(xiàn)道德從內化到外化、外化到內化的轉化;無論是“學校即社會”還是“社會即學?!保际且詫W生為主體地位,通過個體親自參與生活體驗,發(fā)揮人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更好地體悟道德,指向德育的目標。

4 總結

經(jīng)過胡塞爾“生活世界”的鋪墊、德育與生活關系的討論和杜威與陶行知這兩個典型生活教育論思想家思想的解釋,我們對生活德育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生活德育論的最終指向是德育課程,希望能解決當下德育課程“直接道德教學”的困局。杜威對于“直接道德教學”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直接的道德教學只能幫助學生形成“關于道德的觀念”,不能形成“道德觀念”??上У氖?,在以杜威、陶行知為代表的生活德育理論思想提出許久后的今天,德育教學仍無法走出應試教學、知性教學的怪圈,道德教育效果仍不明顯。幸而,近些年來,生活德育理論又重回人們的視線,也取得了大量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相信,實現(xiàn)德育向生活的回歸將指日可待。

注釋

① 高德勝.生活德育簡論.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3).

②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中國教育改造.東方出版社,1996:150.

③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xiàn)象學.王炳文,譯.商務印書館,2000:558.

④ 王文鵬.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的德育啟示.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⑤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論論證.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⑥ 馮建軍.“德育與生活”關系之再思考――兼論“德育就是生活德育”.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4).

⑦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6.

⑧ 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jīng)驗與教育.姜文閔,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0.

⑨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633,408.

參考文獻

[1] 高德勝.生活德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 汪鳳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3] 高德勝.道德教育評論2012――生活德育論的反思與展望.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5.

[4] 班華,薛曉陽.學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尋與思考.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6.

第5篇

關鍵詞: 高校師德 現(xiàn)狀 制度化建設

教育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根本事業(y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大學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載體,而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而教師在學校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和人才的關鍵。因此創(chuàng)建一支品德高尚、業(yè)務精湛和教風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對于我國的教育發(fā)展甚而社會主義國家的宏偉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師德建設的重要性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自己本職工作過程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和具備的道德品質,是教師的道德意識、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的總和。在2007年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總書記指出:“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睅煹陆ㄔO既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要超越現(xiàn)實局限,著眼于未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校教師隊伍正趨向年輕化,大批青年教師走上了大學的教學、科研崗位,成為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支生力軍,并將成為本世紀振興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骨干力量。教師的素質決定著教育的成效,而教師素質的核心是師德。高校教師的師德狀況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素質,因而師德建設的重要性日益明顯。

師德建設一方面受社會主義道德的支配與約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另一方面對社會主義道德有著獨特的影響。良好的教師道德風范,不僅可以促進創(chuàng)建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從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可以促進校園文明建設,并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對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和全社會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著重大的影響。另外,良好的師德建設是高校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評價一所高校的辦學水平和實力的重要標志。加強高校師德建設,順應了增強良好校風、學風,提高辦學水平的要求。

二、高校師德缺失的現(xiàn)狀及表現(xiàn)

近年來,國內大環(huán)境的變化已不可避免地波及素有象牙塔之稱的大學,高校學生及教師被卷入到學校之外的大社會中,在面臨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必然會接受形形的挑戰(zhàn)。在這一關鍵時期,高校教師的素質狀況如何,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能否適應時代需要的決定因素。總體而言,我國高校教師品質優(yōu)秀、業(yè)務過硬、值得信賴,為高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還應看到,教師道德現(xiàn)狀仍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很多學校在加強學生德育建設時,卻忽視了教師自身的道德建設,造成了師德建設嚴重滯后,削弱了教師的人格教育力量。如今,高校教師德育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yè)道德意識淡薄,缺乏職業(yè)責任感。

教學是教師的主要工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著敬業(yè)精神,但在部分學校,受不同價值觀的影響,一些高校教師放松了自我修養(yǎng),敬業(yè)精神淡漠,教學表現(xiàn)難以令學生滿意。主要表現(xiàn)為缺乏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不注重知識的更新?lián)Q代,滿足于傳授一般性的陳舊知識;或者為附和學生的興趣泛泛而談,考試劃范圍,閱卷不認真,應付了事。教學活動中與學生的交流過少,甚至將各種不良的個人情緒帶入課堂、發(fā)牢騷、講怪話、言語不檢點,等等。也有一些教師出于功利主義的目的,去別的學校代課,以獲得高額的代課費,卻對原本應該做好的本職工作隨意應付、三心二意。

(二)集體意識薄弱,缺乏信仰。

高校教師有著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應將自己的平凡崗位和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結合起來,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抵御各種不良觀念思潮的侵襲與腐蝕。但現(xiàn)實中,一些高校教師卻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缺乏堅定的信念,經(jīng)不住物質利益的誘惑,重利輕義,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強調個人、索取和現(xiàn)實,而較少考慮集體、奉獻和理想。

(三)學術腐敗。

很多高校不再把教學工作的優(yōu)劣作為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合格及能否晉升資格的標準,更多的是根據(jù)教師的科研與學術論文而評判,如每年發(fā)表幾篇核心刊物登載的論文可以從講師晉升為副教授。這樣的硬性規(guī)定出發(fā)點是為了提高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但是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教學與科研是互相促進影響的,科研的主要落腳點應歸到教學上,將科研的新成果填充到教學內容中去。但部分教師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影響,顛倒并割裂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一味地埋頭搞科研,多寫論文、爭出成果,以便于職稱的晉升。甚至有部分教師為了達到晉升職稱的目的,不顧做人的道德底線,教材抄襲,論文剽竊,教學質量下降,博士生異化,教授濫竽充數(shù),科研成果缺少原創(chuàng)性,等等,使高校教師的社會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三、師德制度化建設

師德建設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jù)時代的進步、形勢的變化,不斷提出新要求,采取新舉措。中國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已在1997年得以明文規(guī)定,包括八個方面:依法治教、愛崗敬業(yè)、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xié)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使得中小學教師的師德建設有章可循。但高校的師德建設至今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道德標準,根據(jù)目前的形勢和高校師德教育的要求,頒發(fā)教師道德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和配套制度,有利于約束高校教師的師德行為,促進師德建設,在校園內形成“重師德、謹師行、培師藝、鑄師魂”的新風尚。

(一)高校教師師德規(guī)范。

高校教師師德制度化建設,首先要制定出統(tǒng)一的切實可行的道德規(guī)范,以約束和調節(jié)教師在職業(yè)活動中的表現(xiàn),成為教師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教師履行教師職責,增強道德意識,正確處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矛盾和問題,使得師生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維持在一個正常、和諧的秩序之中。有了師德規(guī)范,可激勵教師更好地為人師表,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合格的人才,并形成積極向上精神的教師團隊,從而促進高校教師的道德建設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具體的師德規(guī)范包括下列內容。

1.遵循規(guī)律,教書育人。執(zhí)行教育方針,嚴謹教學、德育滲透,勇于探索、因材施教,熱愛教育。

2.嚴謹篤學,開拓進取。不斷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論水平,鉆研業(yè)務、科研嚴謹,實事求是、開拓進取。

3.為人師表,熱愛學生。為學生做好表率,言傳身教,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學術無,授課有紀律。發(fā)揚理論創(chuàng)新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為了學術發(fā)展可暢所欲言、無所禁忌,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政治性和科學性相結合,體現(xiàn)崇高的政治素質和優(yōu)秀的業(yè)務能力。

(二)生活中的道德規(guī)范。

教師不僅在學校中要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在社會上要遵守社會公德,樹立高校教師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關心尊重他人,嚴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對他人的影響,維護正義,遵守社會規(guī)則,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妥善處理好人際交往關系,做一名受社會尊重的公民。

(三)教學常規(guī)工作制度。

高校的師德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并高于一般行業(yè)的道德規(guī)范,教師不僅要遵循一般社會公民的道德規(guī)范,而且要遵守教師職業(yè)的特殊道德規(guī)范。教學工作是教師的職業(yè),教師是通過教學工作直接傳授知識宣傳道德理想和信念的,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并間接影響社會。因而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有一定的制度進行規(guī)范約束,建立相應的教學常規(guī)工作制度:教學制度、科研制度、課外輔導制度(包括論文答辯指導)、學生考試及成績評定制度、聽課制度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得以規(guī)范化。高校可根據(jù)各自的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師德評價方法,采取專家評判、同事互評、學生評教等措施,使師德師風得到科學公正的評判,使得教師清楚自己的差距所在和努力的方向??己私處煱褞煹路旁谥匾恢茫淖儗處煹脑u判中重學歷、重科研但輕道德的現(xiàn)象,使高校的師德建設形成有效的評價機制,既有內在強制性又有外在的制衡力量。

(四)嚴格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

當前高校在監(jiān)督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流于形式,監(jiān)督不到位,須加強改進。加強監(jiān)督管理要廣開渠道,廣泛參與,形成多層次、多樣式的監(jiān)督網(wǎng)絡。首先要建立由領導、教師、學生等組成的師德督導機構,加大對教師遵守職業(yè)道德狀況的檢查監(jiān)督力度。其次要注重發(fā)揮社會監(jiān)督和校園網(wǎng)絡的作用,對通過這些渠道反映出來的師德問題進行明察暗訪,并嚴肅處理。最后要重視網(wǎng)絡對師德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今天的大學師生是使用網(wǎng)絡的主力軍,在高校的內部網(wǎng)絡建立師生共享的論壇,既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又能給師德監(jiān)督提供一種新方式。對于違反師德規(guī)范的現(xiàn)象一定要處罰到位,發(fā)現(xiàn)問題嚴肅處理,才能取信于民眾,提高人們參與師德監(jiān)督的積極性。

四、師德建設的其他思考

《長沙晚報》2009年9月28日報道,湖南省推出了一套師德考核管理系統(tǒng),為師德的考核列出了一份明確的量化標準:“師德成為該系統(tǒng)中首要的考核指標,總分為25分,占到老師績效考核總得分的1/4。每違犯一項,視情節(jié)扣5到25分,后果嚴重者取消當月獎金?!币钥冃Э己说姆绞絹砉芾韼煹?,確實具有開創(chuàng)性,但是把師德進行量化,卻有不尊重教師之嫌。師德,是教師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操守的象征,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的道德抽象。一個教師的師德高尚,我們可以給其名師稱號,給其名譽獎勵或者物質嘉獎,但從來都沒有說過道德、師德值多少錢。然而,現(xiàn)在卻將師德量化,將師德和報酬掛鉤,這實際上是對師德的貶損,是對師德的誤讀和歪解。

用績效考核的方式來管理師德,產(chǎn)生的負面效應之一就是此舉會嚴重玷污師德的純潔性。如果一個教師表現(xiàn)為良好的德行是為了圖謀利益,那么不論表現(xiàn)多么完美,人們也會將其視為一種虛偽或懦弱的表現(xiàn),對他的人格只會更加鄙視,而決不會更加尊重。另外給師德進行明碼標價,師德本無價,但現(xiàn)在“25分=當月獎金”,將師德置于一個廉價的地位,這是道德的悲哀,是在逐步摧毀師德,而決不是在弘揚師德。師德教育決不能靠利益的驅使,要靠信仰的力量,喚起內心深處的道德感。

綜上所述,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盡管目前高校教師道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需要靠自身一點一滴的修養(yǎng),靠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靠領導者的率先垂范,靠輿論的嚴厲監(jiān)督,與此同時,高校要遵循師德建設規(guī)范,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逐步促進教育改革,創(chuàng)建出適應時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師德體系。

參考文獻:

[1]黃榮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黃榮生.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謝國東,賴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7-09-01.

[5]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石炳生.高校師德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3,(6).

第6篇

從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看,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測試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現(xiàn)代文閱讀測試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卻很低,如何才能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切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呢?我們認為,關鍵是必須認識到,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具有一定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過程。具體而言,這一過程有四個階段構成。

第一是基本知識的積累階段?,F(xiàn)代文閱讀教學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lián)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這里的“基本知識”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人文科學(如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領域和自然科學與科技應用(如心理學、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現(xiàn)代通訊技術研究等)領域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的研究概況。在當今的中學語文界,能全面反映這些既有時代性又有深度和廣度知識內容的教材還很少。在這方面當首推由谷公勝編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蘇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聯(lián)合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本《現(xiàn)代文閱讀》。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所選的現(xiàn)代文均具有豐富的“內蘊”,涉及的知識既廣又深:有的涉及藝術常識和藝術鑒賞知識,如1996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貝多芬之謎》;有的涉及文藝美學,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題;有的涉及思維科學和教育心理學,如1993年全國卷“四/22~28”題;有的涉及對語文教學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國卷第四題的選文《〈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呂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如1992年全國卷“四/26~30”題;有的涉及科技領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幾年高考中連續(xù)出現(xiàn)的科技文章。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一味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高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以上“基本知識”他們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fā)”?基本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幾年語文高考中現(xiàn)代文閱讀測試部分得分較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教訓提醒人們: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基本知識的積累和知識面的拓寬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論的掌握階段。現(xiàn)代文閱讀的有關基本理論是對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形成過程中一系列規(guī)律的概括,是確立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因此,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還必須狠抓基本理論的掌握。這里講的“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理論”,一是指現(xiàn)代文閱讀,一般應從文體、內容和形式三方面進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關鍵性詞語。文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的內容指描敘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點、與景物有關的傳說故事等)和議論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議論文的內容指論點和論據(jù);說明文的內容指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種物品的制作過程,或指某種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點等。形式方面,記敘文主要是指敘述方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順序依據(jù)、線索和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議論文主要是指論證結構方式和論證方法;說明文主要是指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關鍵詞語的確立都有規(guī)律可循,還有概括反映這些規(guī)律的有關理論。篇有中心段,記敘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議論性語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幾個片斷之間的過渡性語段;議論文的中心段一般為文章的引論或結論,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說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確立可通過分析段落的構成情況來進行:若段落由一個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過分析句與句的關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幾個并列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幾個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幾個主從關系的句群構成,段落中心即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關鍵詞語,關鍵詞語的確立理論,可參閱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一、二冊中的有關單元知識。這是對學生進行現(xiàn)代文閱讀的一般理論指導,即對學生授之以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理論的階段,這是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必須經(jīng)歷的第二階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階段?,F(xiàn)代文閱讀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對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程度。學生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識”,掌握了上文論及的“基本理論”,我們便可引導學生確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現(xiàn)代文閱讀基本方法。根據(jù)上述第一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確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驟。文章閱讀,首先要確定文體,接著須根據(jù)文體特點理解內容。以記敘文的內容理解為例,須以記敘部分的內容理解為基礎,以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理解為根本。記敘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理解人物、時間、地點和事件過程等記敘的要素。議論抒情部分的內容主要是應根據(jù)表達方式的運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議論性語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語句抒發(fā)作者情感。其他文體的內容理解,也要根據(jù)文體特點進行。譬如小說,其內容不外乎小說的三要素和主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點并理解其作用。這方面的操作,可根據(jù)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論進行。形式特點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點是如何有利于內容表達的。根據(jù)第二個基本理論,我們便可指導學生從另一角度,即通過分析文章結構層次來理解文章內容。以議論文的內容理解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內容。段有中心句,這個中心句可通過分析段內層次或句群關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內容。學生如能熟練而又靈活地運用以上這些基本方法,現(xiàn)代文閱讀就不會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倘若能這樣,學生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7篇

關鍵詞:高校教育,以人為本,理念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培養(yǎng)祖國花朵的園丁,只有完美人格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完美人格的學生,所以塑造高校教師的完美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對高校教師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其核心在于對教師的人性的的充分肯定,對教師的潛能和智慧的信任,對教師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廣泛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最終促進高校的持續(xù)發(fā)展。

一、大力開發(fā)高校教師的資源

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授治校的管理是以人為本教師管理的本質體現(xiàn),是西方高校理念中最為核心的部分,這取決于高校主要以學術事務為主,是由教師和學生而產(chǎn)生的。教授治校的本質在于高校的管理事務中讓教師參與決策和管理,體現(xiàn)廣大教師的主人翁地位和高校管理的民主性。高校管理者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把教師作為服務對象,開通教師發(fā)表意見的平臺,使其暢所欲言,并要堅持政務公開,保障教師的知情權、參與權。以人為本教師管理的最高層次是教師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教師的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是高校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提高高校整體水平的核心。因此,高校要鼓勵教師繼續(xù)學習和深造,努力創(chuàng)建學習型高校,創(chuàng)造良好的研究環(huán)境,從而實現(xiàn)對高校教師資源的開發(fā)。

二、建立高效的激勵機制

社會實踐證明,激勵有助于抑制人性丑惡的一面,凸現(xiàn)善良的一面,從而能夠促進人性健康的發(fā)展。在對高校教師的以人為本的管理中,要善于觀察和了解教師情況,根據(jù)不同教師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激勵手段。激勵的主要形式有:目標激勵、職位激勵、政治激勵、物質激勵、榮譽激勵等。目前,對高校教師來說,最基本的激勵方式就是進一步改善他們的政治和經(jīng)濟待遇。論文參考。在我國,多年來存在著“官本位”現(xiàn)象,造成了許多年輕教師不能專心致志地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影響著科研隊伍的穩(wěn)定以及他們?yōu)閲ЯΦ姆e極性。同時,高校教師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著教師工資的微薄性和差異性。作為高校管理者,應該建立起科學的業(yè)績考核指標,讓一些有突出成就的教授的政治和經(jīng)濟待遇可以達到或超過院長、省長凳,鼓勵他們集中精力搞專業(yè)技術工作,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三、相信、依靠職工

辦好學校要依靠教師,這是學校管理中不容置疑的。辦學要依靠教師,教學工作更要依靠教師。教師是教學任務的承擔者,是教學內容的講授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是教學方法的運用者和創(chuàng)造者。沒有教師,就沒有學生,沒有優(yōu)秀教師,就沒有優(yōu)秀學生。學校只有相信、依靠教師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要了解教師。了解教師,就是要了解教師的各方面情況,知道教師的心理特點、工作特點和生活特點。

(二)尊重教師。了解了教師的特點,就要尊重教師的特點,尊重教師的工作、思想、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管理。

(三)相信教師。學校領導者分配了教學任務之后,就要相信他們,相信他們能把工作做好,要用人不疑,這樣才能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論文參考。

(四)依靠教師。論文參考。學校教學工作的好壞主要在于教師的工作質量。教師積極肯干,任勞任怨,認真鉆研,嚴謹治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學質量。依靠教師就是放心讓廣大教師積極探索,依靠他們搞好教學工作。

四、促進教師個性的發(fā)展

在信息時代,文化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每一個人都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特點。高校對教師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以教師全面自由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教師的心理特點和特性潛質,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并按其特點、特長進行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教師的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使高校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提高高校整體水平的核心。高校在制定各類教師以及其他人力資源的配備時,要全面認識高校教師的各自特點,靈活地、人性化地把握政策并進行科學實施,使每個教師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達到最大化發(fā)揮。

總之,在高校只有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人才和拓寬一流人才的施展空間,因此高校教師的人本主義管理才能達到目的,從而促進高校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春華 王淑梅·最新高校院系管理標準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工作指導全書·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延峰·最新高校教師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與師資隊伍標準化建設實務全書·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3]劉國忠·高校院系教學管理工作組織實施與教學質量管理使用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4]高峰強·我國普通高校教師管理中的激勵機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8

[5]姚啟和·高等教育管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6]魯克·管理學[M]·北京: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1

[7]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第8篇

[摘要]:當前,電視已成為我國幼兒接觸時間最長的主要媒介,也是對其成長尤其價值觀念形成等影響最大的大眾媒介。但我國幼兒電視節(jié)目遠未充分發(fā)展,自制節(jié)目少,國家主流媒體尚未在該領域建立真正的核心地位,反而洋品牌視聽產(chǎn)品占據(jù)了幼兒收視市場。通過重點分析幼兒節(jié)目的獨特性與特殊價值,提出:應從幼兒心理、節(jié)目制作、角色形象、品牌建構、早教產(chǎn)業(yè)等方面深度培育和開發(fā)本土幼兒節(jié)目品牌,實現(xiàn)節(jié)目品牌價值鏈的時空雙向延伸。

0-7歲的幼兒包括2個年齡段:3-7歲的學齡前兒童和0-3歲的嬰幼兒。包括幼兒在內,2008年我國0-14歲人口統(tǒng)計為2. 5166億人,占總人口的19.0%[1]。調查顯示:學齡前兒童閑暇時間相對富裕,接觸電視時間比中小學生多,且較無機會接觸其他現(xiàn)代媒介,可塑性最大,其電視觀看時間可達到人生的第一個高峰。90年代末的調查就顯示:我國幼兒每天看電視的占72.4%,約44.3%的幼兒1歲前就接觸電視,到3歲約82%的幼兒看電視,且隨年齡增長,每天看電視的幼兒人數(shù)、每天看電視的平均時間均增長,幼兒平均每天收視時間在1.45小時以上。發(fā)展至今,電視已成為我國幼兒接觸時間最長的主要媒介,也是對其成長尤其價值觀念形成影響最大的大眾媒介。

近年來,隨著國家廣電總局關于《廣播影視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方案》等相關政策的推行,幼兒電視節(jié)目取得了不少進步,出現(xiàn)了《智慧樹》、《小小智慧樹》等品牌節(jié)目和專門針對學齡前兒童的中國教育臺早教頻道等。但與數(shù)億幼兒及其家長的觀眾數(shù)相比,現(xiàn)有幼兒電視節(jié)目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質量上都還很薄弱。深入分析我國幼兒電視節(jié)目存在的問題,并合理建構切實可行的發(fā)展戰(zhàn)略,已成為媒體研究刻不容緩的責任。

一、我國幼兒電視及幼教視聽產(chǎn)品市場的發(fā)展現(xiàn)狀

(一)自制的幼兒電視節(jié)目品牌很少。

目前,我國專門針對幼兒開設的電視欄目、節(jié)目相當有限,這是一個尚未充分開發(fā)的領域。盡管已開辦了30多個少兒頻道,但多數(shù)節(jié)目以7歲以上少年兒童為目標受眾群,專門關注到7歲以下幼兒的節(jié)目較少,針對0-3歲嬰幼兒的電視節(jié)目更少。自制幼兒節(jié)目,包括幼兒動畫片在內,節(jié)目總量過少,相對固定且有影響力的幼兒節(jié)目品牌太少,遠不能滿足幼兒及其家長的收視需求。

央視少兒頻道25個欄目中僅有《智慧樹》、《七巧板》、《小小智慧樹》3檔幼兒欄目,其中《小小智慧樹》、《七巧板》針對0-3歲孩子;此外是央視《寶貝一家親》育嬰欄目;中國教育電視臺早期教育頻道有《伴隨成長》、《幼兒園的故事》等3、4檔欄目——但該頻道一直以數(shù)字付費電視形式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廣大幼兒和家長的收視選擇;在當前全國數(shù)字付費用戶有限且年度增量也有限的情況下,該頻道幼兒節(jié)目尚不具備影響力。

(二)現(xiàn)有節(jié)目成人說教味太濃,幼兒特性不夠突出,品牌影響力不夠。

我國現(xiàn)有幼兒節(jié)目還存在著說教意識過濃、角遮蔽幼兒視角、成人思維代替幼兒思維等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到“以幼兒為主體”,制作理念、制作的精良程度、節(jié)目品牌推廣等方面還無法與國外品牌節(jié)目抗衡。

研究表明,在節(jié)目中,兒童的參與程度越高,兒童的主體性發(fā)揮越顯著。但我們常犯的毛病就是:幼兒的主體性常常有意無意被忽視,成人主持人往往成為了節(jié)目的主體、主角,占據(jù)節(jié)目中心地位;節(jié)目中的幼兒還是處于較被動的、受支配地位。幼兒品牌欄目“《智慧樹》的11個子欄目中……以成人為本位的欄目有6個,占55%”,超過一半以上。

《智慧樹》作為僅有的幾檔自制幼兒節(jié)目中最有影響力的品牌節(jié)目,仍舊存在不少問題。這就暴露出:幼兒和家長收看國產(chǎn)幼兒節(jié)目時,選擇品牌節(jié)目的余地相當有限。

(三)洋品牌視聽產(chǎn)品占據(jù)幼兒收視市場。

由于適合幼兒收看的自制電視節(jié)目很少,家長們轉而尋找市場上可售的其他幼教視聽產(chǎn)品。筆者作為幼兒家長,所搜集到的目前市場適合幼兒的主流視聽產(chǎn)品主要有:CBBC的《天線寶寶》和《花園寶寶》、迪斯尼的《小小愛因斯坦》和《小熊維尼家族》、瑞士的《企鵝家族》、德國的《邏輯狗》光盤、捷克斯洛伐克的《鼴鼠的故事》,以及日本教育集團倍樂生株式會社(Benesse Corporation)借中國福利會出版社推出的《巧虎》DVD,等等。它們中既有娛樂類節(jié)目,也有教育類節(jié)目,更多是二者結合的,筆者將之統(tǒng)稱為幼兒娛教節(jié)目。但它們無一為我國自制幼兒視聽產(chǎn)品,且都并不來自主流電視媒體。

這些視聽產(chǎn)品品牌背后都是國際傳媒集團,他們對我國幼兒娛教節(jié)目市場虎視眈眈,并一定程度上已在品牌推廣和市場培育等方面占得先機,抓住了幼兒及其年輕父母觀眾群的注意力。

“幼兒階段……發(fā)展起對自然及周圍世界的理解,建立觀點和想法……將影響他們的一生”。我國自制幼兒電視節(jié)目的匱乏和弱勢,說明國家主流媒體還未在幼兒娛教節(jié)目領域建立真正的核心地位,這就很難對我國幼兒的身心成長、尤其是對其本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涵養(yǎng)熏陶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為什么主流電視媒體沒有更多投入到幼兒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播出乃至發(fā)行領域?反而是讓境外媒體借助各種途徑搶占了家長和孩子的注意力市場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數(shù)兒童電視研究者認為,兒童電視是專業(yè)化的窄播媒體,存在著諸多困難:廣告商不青睞、經(jīng)費不足、利潤太低,加上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人才匱乏、經(jīng)營不善、制作落后等等。換言之,由于各方面資源和經(jīng)費不足,吸引不了廣告,也吸引不了優(yōu)質人才,因此節(jié)目制作投入有限,節(jié)目不好看,自然經(jīng)營更加困難,經(jīng)費更加不足,陷入惡性循環(huán)。與一般少兒節(jié)目相比,幼兒電視具有自身特點;而要解決現(xiàn)有困境,必須要從幼兒電視的特點出發(fā),找到良性循環(huán)的路徑,即找到幼兒電視節(jié)目運營的長效贏利模式。

二、我國幼兒電視節(jié)目品牌發(fā)展策略

(一)抓住幼兒認知心理,制作品牌娛教節(jié)目。

幼兒電視的特點是娛樂教育一體。如何制作出寶寶喜歡的幼兒娛教節(jié)目?安伍德說:“創(chuàng)意來自孩子,如果你要為孩子制作一些節(jié)目,那么你首先要問問自己,孩子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掌握幼兒獨特的視聽思維規(guī)律和言語行為特征是制作幼兒電視節(jié)目的關鍵。必須堅持將“幼兒主體”的創(chuàng)作觀貫徹到每一個細節(jié),從根本上剔除成人思維對節(jié)目的不良影響?!肮?jié)目的定位、內容的設置、視聽運用、欄目編排及主持人塑造等要從‘兒童是主體’出發(fā)”,處處從幼兒視角,依據(jù)幼兒認知心理創(chuàng)作節(jié)目。關鍵看節(jié)目有無充分體現(xiàn)幼兒特有的心理特征

1、玩耍是幼兒最主要的生活內容。《天線寶寶》的主創(chuàng)安伍德通過對幼兒的長期觀察總結說:“他們什么都不知道,就只會玩”[10]。家庭和兒童休閑設施設計領域的國際權威人物RandWhite指出適合兒童的且具有發(fā)展能力的“玩”應具備如下7個特征:令身心非常愉悅、注重過程多于結果、兒童自發(fā)自導式、促發(fā)想象力的、不受任務和成人強加規(guī)則的影響)、分享式的、開放式的[11]。風靡全球的《花園寶寶》、《天線寶寶》,當中的角色就是每天玩,“白云白藍天藍,天線寶寶出來玩啰!”重復單純的兒童語言、簡單易懂的情節(jié)、明亮的色彩、容易模仿的舞蹈、節(jié)奏明快的音樂;玩,就是天線寶寶們的全部生活;鏡頭的中心也總是快樂玩耍的孩子,成人僅是配角。

2、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筆者對照研究了現(xiàn)有的幼教視聽產(chǎn)品,發(fā)現(xiàn):節(jié)目中幼兒角色的互動體驗式游戲和情境化的游戲過程,往往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肚苫分切√斓亍犯鶕?jù)1-6歲各年齡段的不同特點,開發(fā)出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認知程度的互動體驗式游戲,借助情境化的游戲模式,以唱游形式編排,著力吸引孩子在唱唱跳跳當中模仿巧虎的言行,從而實現(xiàn)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如自我保護、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等。相比之下,《智慧樹》大部分欄目側重以發(fā)展幼兒知識技能為目標,知識教育痕跡較重,游戲的編排還有待加強。

3、直覺認知與情感滿足是幼兒主要的心理需求。兒童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0-3歲是幼兒的感知發(fā)展階段,3-6歲則是直覺思維階段。因此,抽象的知識教育很難讓幼兒理解,幼兒往往是通過色彩、圖形、運動、音樂等元素來獲得對周圍世界的直覺認知。美國傳播學鼻祖施拉姆在上世紀的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兒童使用電視以得到個體的滿足,主要是情感滿足和認知滿足[12]。而幼兒對電視的內容訴求與學齡期少兒又有很大差別,其生活能力的模仿式認知學習和情感感知的體驗式滿足,要超過抽象的知識教育訴求?!短炀€寶寶》和《花園寶寶》就通過臺詞、韻律和音樂將孩子帶入寶寶們快樂游玩的樂園世界,讓孩子們在歡笑中體驗“互助”、“友愛”、“分享”、“探索”等美好事物,獲得情感滿足,同時也通過寶寶、音樂、色彩、運動等形象元素獲得對同齡人生活世界的直覺認知。

4、幼兒傾向于模仿同齡的角色化形象,并獲得認知滿足。幼兒以直覺形象思維為主,獲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是視聽覺,主要依賴大量生動有趣的視聽形象提供的信息來獲取概念和經(jīng)驗認知。在幼兒節(jié)目中有無讓孩子喜歡并印象深刻的角色化形象塑造,顯得尤為重要。研究發(fā)現(xiàn),角色化形象塑造必須具備如下形式要素:親和力、目光溝通、同齡孩童、鮮艷的顏色和造型、引起注意的聲音[13]?!吨腔蹣洹分械募t果果、綠泡泡、小咕咚等形象就較成功。英國高收視率低幼節(jié)目《方塊娃娃》通過四個活潑可愛、個性鮮明的擬人化角色唱歌跳舞,搭配幽默有趣的對白與動作,每集不同的主題故事,讓孩子在模仿方塊娃娃的過程中認識世界和學習英語?!肚苫分切√斓亍芳兴茉斓暮⑼伺记苫⒊蔀楹⒆有哪恐心7碌耐g人榜樣,幫助幼兒培養(yǎng)了各類生活習慣。有研究指出,由于成功的本土卡通形象缺席,幼兒對國外卡通形象具有明顯偏愛,嚴重影響了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及我國兒童文化認同感的形成[14]。在我國幼兒電視節(jié)目中塑造成功的角色化形象,從文化建設角度看也是非常迫切的。

轉貼于

(二)拓展幼兒節(jié)目品牌價值鏈,建立長效贏利模式

近年來,境內外不少媒體通過品牌經(jīng)營和產(chǎn)業(yè)鏈整合,涉足幼兒電視節(jié)目市場并獲得豐厚收益。2003年NICK少兒頻道以年收入11.5億美元占據(jù)全美電視頻道收入排行榜第10名,其中“NICK”品牌每年衍生品開發(fā)收入達到了10億美元[15]。我國臺灣地區(qū)幼兒電視頻道發(fā)展也很快,除了收視第一的“東森幼幼臺”,還有富邦電視集團的“MOMO親子臺”,緯來電視集團的“QTV緯來兒童臺”等,幼兒電視節(jié)目已成為臺灣主要電視集團的重點發(fā)展項目,人們紛紛看好該收視市場的發(fā)展?jié)摿Α?/p>

所謂品牌價值鏈,就是利用品牌號召力,將各種品牌拓展活動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品牌價值最大化[16]。我國幼兒電視節(jié)目要走出困境,就應挖掘收視群體的潛力和節(jié)目品牌價值,從節(jié)目品牌構建進一步延伸到幼兒娛教市場開發(fā),構建品牌價值鏈。

1、節(jié)目品牌價值鏈的時間延伸。幼兒發(fā)展理論認為,幼兒正處于模仿、認同和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幼兒期建立起來的品牌認知會影響到其成年后的品牌選擇,幼兒時期的電視觀看行為會影響未來少兒期、青少年期的媒介使用行為[17]。皮亞杰通過實驗研究指出:“幼兒階段是孩子的態(tài)度形成階段,發(fā)展起對自然及周圍世界的理解,建立觀點和想法?!@種態(tài)度的形成階段,將影響他們的一生”[18]。幼兒期的收視偏好會對其一生都產(chǎn)生深遠影響。幼兒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忠誠受眾群。電視節(jié)目品牌對幼兒的吸引力,使這群受眾往往成為最忠誠的觀眾,也是電視頻道培養(yǎng)未來觀眾的手段之一。

2、節(jié)目品牌價值鏈的空間延伸。幼兒的電視收看行為,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往往呈現(xiàn)為2種狀況:一是與父母一起收看,節(jié)目同時獲得了成人觀眾;另一種是,幼兒通過節(jié)目收視獲得的態(tài)度偏好乃至品牌偏好影響了父母的消費選擇?!梆B(yǎng)育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每花1美元,就有75美分是根據(jù)這些兒童的需求和欲望花出的??梢哉f,學齡前兒童掌控著比其他任何群體都更多的金錢。他們決定著父母的購物地點、吃飯的地方、居處之所在,乃至開什么車,去什么地方度假”[19]。幼兒電視節(jié)目其實是通過抓取幼兒的注意力,最終獲得了具有消費能力的成年父母受眾群。

幼兒節(jié)目受眾群的擴展,使其獲得了更多經(jīng)營保障。英國幼兒父母傾向于選擇優(yōu)質的本土節(jié)目,因此面向0-6歲嬰幼兒的CBeeies頻道收視率勝過觀眾群定位為6-12歲兒童的CBBC頻道[20]。后者因美國少兒節(jié)目的沖擊,經(jīng)營限入困難,CBeeies頻道則因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收視保障,經(jīng)營良好。

3、節(jié)目品牌價值鏈的主要實現(xiàn)方式:開拓幼兒娛教衍生品市場。調查發(fā)現(xiàn),對幼兒電視抱積極態(tài)度的家長,對該電視衍生產(chǎn)品如配套音像制品和玩偶愿意購買的,分別占70.45% 和58%以上[21]。假如不局限于“賣廣告時段”這種傳統(tǒng)的電視贏利模式,幼兒電視節(jié)目有著更多商機,應致力于發(fā)展品牌節(jié)目的衍生品服務,延伸品牌價值鏈?!皟和?jié)目的關鍵在于,故事和人物都能在屏幕外引起回響,出版、玩具等業(yè)務也因此能夠附加在節(jié)目之上。作為一個兒童節(jié)目的專業(yè)營銷者,最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我怎么讓節(jié)目及其附加物成為一個孩子一天24小時、一周7天都離不開的東西?”[22]

當前,多家視聽傳媒以幼兒及其家長為收視對象和目標市場,著力開發(fā)其中的無限商機?!肚苫分切√斓亍反罅﹂_發(fā)和促銷巧虎開心成長系列周邊產(chǎn)品,通過出售的讀本、DVD、故事游戲書、父母育兒書、各類游戲玩具、生活用品、卡通形象和人偶等相互連動,引導孩子和家長的消費趣味。我國臺灣的東森幼幼臺過去以播放外購卡通節(jié)目為主,結果與目前很多地方少兒頻道一樣廣告匱乏、片源不足、經(jīng)營虧損。2000年定位為針對0-7歲兒童的幼教頻道,強調快樂學習和親子互動,其收視群中高達34%是25歲至45歲的家庭主婦與職業(yè)婦女。第二年就扭虧為盈,2005年挺進全臺灣收視率前十名,僅廣告收益就達5億臺幣。同時積極進軍幼教商品市場,經(jīng)營所播品牌節(jié)目的衍生品:VCD、CD、錄像帶、錄音帶、平面兒童書刊,還有卡通肖像授權加工制成的配件、服飾、家庭用品、文具等,收益相當可觀。這種品牌延伸戰(zhàn)術被多數(shù)幼兒視聽產(chǎn)品商采用,是目前較行之有效的贏利模式。

4、節(jié)目品牌價值鏈的整合營銷策略:與相關品牌、機構強勢聯(lián)合,增強品牌競爭力。相比已具品牌基礎的節(jié)目,資金不足、起步較晚、資源有限的地方臺幼兒欄目,前期節(jié)目開發(fā)與后期經(jīng)營會遇到更大困難,更需聯(lián)合與幼兒消費市場密切相關的實力機構和品牌商,通過產(chǎn)業(yè)鏈整合,聚合彼此價值鏈上的核心能力,增強節(jié)目號召力與競爭力。國內私營媒體互力健康傳媒,2007年聯(lián)合貝親、恒安等著名婦嬰消費品商制作節(jié)目,開發(fā)了0-1歲嬰幼兒節(jié)目《貝親親子樂園》和《恒安親子樂園》,聯(lián)合全國20多個重點城市品牌醫(yī)藥醫(yī)療機構為播出平臺,鎖定婦嬰為主力受眾,大力拓展親子節(jié)目市場,拓展“嬰童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鏈。《喜羊羊與灰太狼》的開發(fā)、制作、生產(chǎn)、出版、播出、銷售及衍生品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都與一線品牌商合作,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利用品牌聯(lián)合打造幼兒節(jié)目品牌開發(fā)制作與播出發(fā)行的大平臺,以整合營銷方式提高節(jié)目的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有助于品牌塑造和累積人氣。

要將節(jié)目一次售賣即凋謝的速朽轉化為更持久的品牌生命,就有必要構建并延伸幼兒節(jié)目品牌的價值鏈,把節(jié)目品牌影響力傳達給消費群體,進一步鞏固品牌節(jié)目的市場地位,實現(xiàn)節(jié)目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國外傳媒集團及民營媒體對幼兒節(jié)目市場虎視眈眈,已邁出了競爭步伐并開始市場布局。我國現(xiàn)有幼兒節(jié)目還未充分開發(fā)品牌價值鏈,如僅滿足于現(xiàn)在的廣告經(jīng)營模式,不去盡力拓展市場,長遠看有可能導致收視市場萎縮。主流電視媒體應盡快拓展思路,抓住契機占領幼兒娛教市場。本土幼兒娛教節(jié)目興盛,孩子和家長就有了更多選擇具有本土文化品質的節(jié)目的可能性,也是新一代幼兒國民傳承與認同民族文化價值觀的需要。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09年2月26日。

陳崇山《中國受眾研究之回顧》,《當代傳播》,2001年03期。

李嘉梅《學齡前兒童媒體識讀教育之初探——臺北市幼稚園兒童電視觀看行為之研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張令振《電視與兒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頁。

王春燕、張晉萍《對學前兒童收看電視狀況的調查研究》,《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周裙贊《我國當前幼兒電視節(jié)目的教育價值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瑞士] 皮亞杰著,盧浚選譯《皮亞杰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頁。

王海龍《玩樂+驚喜:BBC天線寶寶的核心理念》,《視聽界》2008年06期。

姚汝勇《以“兒童本位”理念構建群體守望的精神家園—兒童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作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10]《“天線寶寶”背后的故事》,臺灣PTS網(wǎng)站http:pts.org.tw/~celetubbies/

[11]RandWhite,2003,That’s Edutainmem by Randy White,White Hutchinson Leisure & Learning Group, http:whitehutchinson.com/leisure/articles/ededutain-ment.shtml

[12]W.Shramm,J.Lyle&W.B.Parker,1961,Television in lives of Our Children, Stanford, California, P61-69.

[13]A. C.Huston & J. C.Wrighe, 1983, Children’s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 The Information Functions of Formal Features, in J. Bryant & D.R.Anderson (ed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79-81.

[14]熊芝《中外卡通形象比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5]王彩平《境外少兒頻道運營面面觀》,《聲屏世界》2006年03期。

[16]姜向陽《品牌延伸應遵循的原則》,《企業(yè)研究》2006年01期。

[17]W.ACollins, 1981,Schemata for understanding television, In H. Kelly &Gardner (eds.), New direction for children development: viewing children through televis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pp.31-45.

[18][瑞士] 皮亞杰著,盧浚選譯《皮亞杰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頁。

[19]胡泳《從“天線寶寶”看兒童營銷》,《成功營銷》2004年07期。

[20]《英國兒童電視走向沒落》,來源:新華網(wǎng),2008年3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
欧美日韩国产激情另类| 爽妇网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激情小说|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电影|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视频| 成人在线免费黄色小说| 扒开少妇毛茸茸的大荫萍蒂| 国产亚洲av看码精品永久| 熟女亚洲一区精品久久| 丰满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专区| 午夜18禁毛片免费看| 久久日韩制服丝袜人妻| 欧美大片免费高清观看| 黄片超刺激在线看在线| 成人黄色小视频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一国产精品| 国产免费很黄很色视频|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跟丝袜av专区| 日本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三级黄色片免费久久久| 韩国一级av免费在线| 亚洲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黑人 | 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与老人| 视频播放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女同|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子伦| 免费在线观看污污污网站|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三级三级三级精品8ⅰ区| 日本熟女肥臀一区二区| 欧美日本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97视频在线中文字幕|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综合色| 精品传媒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制服另类国产| 亚洲字幕中文在线乱码mv| 护士一级特黄特色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