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2 17:37:2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農藥化學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從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總體出發(fā),根據有害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fā)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協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tài)、社會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綜合防治,一是要明確有害生物不能徹底消滅,而是要將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和穩(wěn)定的基礎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運用。做到這點,最為關鍵的就是對農藥的使用者及技術指導者觀念的轉變,必須向社會輸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護人才?!掇r藥概論》主要講授農用藥劑學概論,其主體是農藥。要培養(yǎng)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護人才,應首先從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上入手。
2 將IPM理念設計于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建設中
根據新的形勢,對農藥學概論課程大綱進行了調整和優(yōu)化,將傳統(tǒng)課程中的化學部分做了適當精簡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環(huán)境、生態(tài)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術在農藥研發(fā)中的進展、農藥抗藥性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生物農藥的應用、農藥如何在環(huán)境中轉變?yōu)橛押眯袨?;此外,還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生提供其他與農藥學概論課程相關的書籍閱讀范圍,諸如基因工程進展、植物生理學、現代生物技術、環(huán)境毒理學。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術視野,更容易產生創(chuàng)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將多元化融入農藥學概論課程中,除了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更能將有害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融入到教學中,將IMP理念深深樹立于每個學生的觀念中,使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度得到提高。
3將IPM理念體系于學生的畢業(yè)論文中
畢業(yè)論文是對一個本科學生4年學習考量的一個綜合體,畢業(yè)論文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分析運用理論知識,總結問題經驗,鍛煉的是“學中用、用中學”的綜合能力。以往的畢業(yè)論文在選題時往往是針對生產實際中某一特定問題,確定研究內容、目的和任務。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藥劑篩選試驗”,學生和老師在設計試驗方案及實施試驗過程時,更多的關注防治效果,而忽視了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及環(huán)境友好的這一理念?,F今在進行畢業(yè)論文設計、實施及答辯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個老師及學生心中。學生在設計畢業(yè)論文時,已從原來的單一的防治效果,轉變?yōu)閷θ?ldquo;抗藥性的初步研究、農藥對傳粉昆蟲的影響、除草劑對雜草生物群落的影響等”不但學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農藥,而且能更為完備地進行綜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貫穿于學生本科學習,更能使其在進入社會工作崗位上把IMP理念帶入到工作中,成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師資隊伍專業(yè)多樣性建設,強化觀念碰撞
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教學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對于新型理念學生的培養(yǎng),就給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掌握國內外對于IMP理念的應用,并能將其通過教育行為直接影響學生。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列舉案例如“DDT的興衰歷史、色質聯用在農殘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發(fā)等”活躍課堂氛圍,在教學中將IMP理念融入進農藥概論課程的每節(jié)課中。還積極邀請具有影響的學術名師,開設學術前沿講座及學術沙龍。使學生都不出學校即可學習當前本領域的最新理論、最新知識、最新方法和最新進展。
5將IPM理念應用于農藥概論實驗課設計中
采用必選實驗和任選實驗兩種選課方式。《農藥學概論》實驗項目共設有8個,其中4個必選實驗,4個任選實驗。必選實驗是以基礎實驗為主,所有學生必須獨立或協作完成?;A實驗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農藥概論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技能,包括:殺蟲劑的內室毒力測定、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對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農藥制劑加工配制和質量檢測。以上4個實驗是為基礎實驗,在對學生實驗考核時,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對天敵生物影響的觀察。完成必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的就業(yè)方向,在4個任選實驗中選擇2個實驗,2個實驗老師在設計實驗大綱時,只給出實驗方向,不給出具體內容及步驟,任選實驗的內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質,學生主要結合理論所學及在實習中發(fā)現的問題,綜合進行實驗。如同學在實習中發(fā)現三葉草周圍很少生長其他的雜草,故在任選實驗中,設計對三葉草提取物對雜草的防除效果實驗。這是很好地對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將其融合進了實驗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拓寬了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進教學方式改變
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主要通過動畫、表格、視頻、對比等形式把教學中的重難點生動、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從原來枯燥的板書及教師說教中更為形象生動對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掌握。另外學生也參于了課件制作,實習的時候去農藥廠參觀,學生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對生產設備及農藥制作過程的拍攝,還對農藥廠周邊環(huán)境、水體進行了拍攝,這些圖片都在課堂上的多媒體課件上展現,學生除了對農藥加工方法加工劑型的這些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學習,更對農藥對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生分成2組進行自由辯論,更加深刻的理解農藥是“雙刃劍”這一觀點。提高了學生對農藥概論課程的學習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更為關鍵的是學生將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個理念中。
參考文獻
[1]滕春紅,陶波.農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靈芝.關于農業(yè)院校本科生畢業(yè)論文選題的思考[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0,14(1):158-159
[3]宋寶安,趙德剛,楊松,等.農藥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貴州大學學報,2014,31(1):130-136.
關鍵詞:有機磷農藥,快速檢測
有機磷農藥能有效地控制害蟲、雜草及細菌的生長,提高農業(yè)產量。但農藥中有些物質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下能長時間保持其毒活性,若長時間攝取殘留農藥則會影響人類的健康。殘留農藥在人體內不斷累積,能引起各種嚴重疾病[1]。因此,研制出有機磷農藥快速、可靠、靈敏和實用的農藥殘留分析方法,使其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等條件限制,有利于及時發(fā)現問題,采取措施,控制高殘留農藥蔬菜的攝入,降低農藥中毒發(fā)生率,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1.氣相色譜法
1.1 氣相色譜技術
氣相色譜法(GC)是一類分離分析方法,它是根據分析物質在固定相和流動相之間的分配系數的不同達到分離目的,并將分析物質的濃度轉換成易被測量的電信號,然后送到記錄儀記錄下來的方法。GC法的分析對象是氣體和可揮發(fā)物質,其優(yōu)點是分離效能高、選擇性高、分析速度快。目前,GC法已由過去以填充柱為主轉到以毛細管為主。但是,對于沸點高和熱穩(wěn)定性差的農藥,GC法不能進行分離檢測,需先進行衍生化法處理后再進行GC分析檢測。
1.2 氣相色譜現狀
氣相色譜法是檢測有機磷的國家標準方法,檢出限為1 ng,具有既能定性又能定量、準確、靈敏度高,且一次可測定多種成分等優(yōu)點。其主要通過相對保留值來定型,通過峰高與峰面積并采用內標法和外標法來定量。曲麗萍、張曉波[2~3]等分別對大米樣品和小麥樣品中殘留的有機磷農藥,通過較為簡便的提取方法和實用有效地凈化處理,用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進行測定,方法所需時間短、干擾小、準確可靠、易于操作、回收率和檢出限均能滿足大米、小麥樣品中殘留農藥檢測的需要。劉永波[4]等采用選擇離子—氣相色譜—質譜聯用(SM-GC-MS)方式,依據保留時間和特征離子峰度比,對農藥進行確證,此方法可在36min之內檢測有機磷、有機氯、擬除蟲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48種農藥,并可同時定性和定量,對蔬菜、水果等多種農產品進行檢測。盡管色譜法靈敏且準確,但需要對樣品進行前處理,成本高,而且所需儀器昂貴而笨重,需要專業(yè)人員維護,不適合在線檢測。
2.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是研究最多且相對成熟的一種對部分殘留農藥進行快速檢測的技術。利用有機磷農藥可特異性的制昆蟲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破壞神經的正常傳導,使昆蟲中毒致死的原理進行檢測。
2.1 電化學法
電化學方法對有機磷的檢測一般有兩種傳感器。一種是膽堿酯酶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常用的又有單酶傳感器和雙酶傳感器。單酶傳感器是將乙酰膽堿酯酶(AChE)固定在電極表面,酶催化底物乙?;蚨□€基膽堿生成巰基膽堿,通過對有機磷在AChE抑制前后生成的巰基膽堿的檢測來測定有機磷的含量。免費論文。而雙酶傳感器是用AChE與膽堿氧化酶(COx)共同修飾制備酶電極,通過對生成的雙氧水的檢測達到對有機磷檢測的目的。宋昭[5]等以絲網印刷電極為載體,以明膠包埋為主要方法制備了基于乙酰膽堿酯酶和膽堿氧化酶的電流型生物傳感器,并對其性能進行了一系列評價,發(fā)現該酶電極在pH值為6.8,溫度為37℃時對氯化乙酰膽堿有最大響應,其穩(wěn)定期可達30d,測量的平均相對偏差為2.18%。利用敵百蟲對酶電極的抑制作用,可實現傳感器對其的快速檢測,測定時間可控制在10min,其測量的線性范圍為10-10~10-15mol/L,對敵百蟲的檢出限為1×10-10mol/L。盡管膽堿酯酶生物傳感器在環(huán)境檢測方面靈敏實用,但在線分析應用上仍存在不足:如這類傳感器只能測出各類農藥的總量,其選擇性低;酶電極重復使用率低,成本高,檢測過程繁瑣、費時;AChE本身是不太穩(wěn)定的酶,制備的生物傳感器穩(wěn)定性也不太好等。
2.2 酶片顯色法
在酶抑制作用下,減弱某種顯色反應來完成有機磷的檢測。免費論文。劉海霞等在檢測有機磷農藥的酶分析法中,通過兩種不同顯色劑(2,6-二氯靛酚乙酯和固B鹽)的顯色原理及性能對比實驗,證實了采用2,6-二氯靛酚乙酯既兼顧了底物和顯色劑雙重作用,又具有底物穩(wěn)定性好、靈敏、簡便、實用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2,6-二氯靛酚乙酯法的優(yōu)越性。大量實驗證明,用植物酯酶片代替從動物體和血液中提取的膽堿酯酶作為酶源,不僅來源廣、價格低,而且獲取方便。紀淑娟等發(fā)現有機磷農藥可以抑制膽堿酯酶的活性,在無有機磷農藥存在時,氯化乙酰膽堿在膽堿酯酶作用下可以生成醋酸;當有機磷農藥存在時,膽堿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作為其分解產物的醋酸也相應減少。農產品施用有機磷農藥后,樣品對膽堿酯酶活性抑制程度的高低,可以反應有機磷農藥殘留量的多少,而且可以通過產酸量的多少進行估算。根據上述反應特性,依據指示劑顏色或反應液pH值的變化,就可以對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情況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免費論文。酶片顯色法可快速地對農藥進行在線檢測,但它也存在酶容易失活的問題。
3.結語
有機磷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甚至危及到人類的健康,發(fā)展有機磷快速檢測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人們對環(huán)保問題的日益關注,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逐步提高,新的農藥品種將不斷進入市場,并且對農藥檢測限的要求將會更低,所以需要研究更加靈敏、可靠、快速的檢測技術,以期在測定方法的多樣化、測量靈敏度的提高、響應時間的縮短、儀器自動化程度和現場檢測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 D.M.Ivnitskii,J.Rishpon.A potentio-metricbiosensor for pesticides basedon the thiocholine hexacyanoferrate(III)reaction[J]Biosens. Bioelectron,1994(9):569~576.
[2] 曲麗萍,國娜.氣相色譜法快速測定大米中多種農藥殘留[J].黑龍江糧食,2005(6):21~22.
[3] 張曉波.氣相色譜法快速測定小麥粉中多種農藥殘留[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05(4):14~16.
[4] 劉永波,賈立華,牛淑妍. 氣-質聯用快速檢測蔬菜、水果中農藥多殘留的分析方法[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3,24(6):491~495.
[5] 宋昭,黃加棟,胡敏,等. 快速檢測敵百蟲濃度傳感器酶電極的研究[J].傳感器技術,2005,24(7):16~18.
論文摘要現代農業(yè)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對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tǒng)地分析了現代農業(y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jié)水灌溉和有機農業(yè)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確保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自上世紀30年代初,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yè)生產,標志著現代農業(yè)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yè)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y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yè)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與此同時,現代農業(yè)也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對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構成了威脅。
1現代農業(yè)的負面影響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yè)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yè)及環(huán)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瘜W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yè)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huán)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從而導致了水環(huán)境的富營養(yǎng)化。
隨著我國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由此帶來的農業(yè)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作物的抗逆性下降,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yè)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從而誘發(fā)植物病蟲害的發(fā)生。不僅如此,農業(yè)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yǎng)成分的降低,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yè)化學品后,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yè)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yè)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huán)。
1.3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yè)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yè)強度不斷加大,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huán)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yè)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yǎng)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確保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2.1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水穩(wěn)性團粒結構的數量,提高土壤的滲水性,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yè)生產技術,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yè)的節(jié)本增效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為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guī)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tǒng)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產成本,也不利于環(huán)境保護及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3推廣節(jié)水灌溉技術
2.3.1革新地面灌水技術,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tǒng)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破壞土壤結構,而且也是造成農業(yè)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jié)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此外,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便于澆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從而減少了水蝕,保護了土壤。
2.3.2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yè)節(jié)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2001)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fā)育的前提下,適當抑制營養(yǎng)生長;后期補充灌溉,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就可以將傳統(tǒng)的3~5水減少為1~2水,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2.4推廣有機農業(yè)生產技術
關鍵詞:組合化學;農藥合成;應用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 this is the everlasting truth, this point in chemical production can also be reflecte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modern chemic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chemical and makes the fields are the benefi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pesticide synthesis and with all kinds of benefits.
Keywords: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Synthetic pesticide;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現代化的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我們的生活也隨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幾乎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體現,可見化學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之大。而由于化學這一工業(yè)所獨有的學科性質,使得其在生活領域的作用尤為巨大,因為我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可避免的都會與化學產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其作用不言自明。而作為化學發(fā)展中的佼佼者,組合化學的發(fā)展更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1組合化學
1.1組合化學簡介
組合化學是化學這一學科中最新興起的一門工藝技術和研究方向,它一經研究發(fā)現就凸顯出了它的巨大利益和研究可利用性。并且由于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成果可以應用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一點更加大了人們對他的研究。組合化學是一門新興技術,它興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近20年的發(fā)展中,它已引起生物學、醫(yī)學和化學等領域有關研究人員的廣泛重視,并已在醫(yī)藥研究中取得了成功經驗。早期人們利用組合化學合成多肽庫,從中篩選出了許多有活性的化合物,包括抗原決定簇、抗生素、酶抑制劑、受體的配體等。組合化學的產生被認為是合成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在研究觀念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逐一合成、逐一純化、逐一篩選的模式。能多、快、高、省地合成大量結構各異的分子庫。并進行快速篩選,以尋找和優(yōu)化先導化合物。因此,組合化學已成為目前化學界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除應用于醫(yī)藥研究催化劑篩選無機功能材料等外,在農藥合成應用方面也有長足發(fā)展。這一點正是我們下文將要重點介紹的。組合化學的發(fā)展主要受益于固相有機合成的進步,其初期主要集中在肽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上。早在1963年,Merrifield利用固相技術合成了多肽,為組合化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八十年代中期,Geysen建立的多中心合成法,Houghton建立的茶葉袋法中首次引入了肽庫的概念。1991年Furka的混合-切分法的提出標志著組合化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近幾年來,伴隨著電腦的普及和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組合化學的發(fā)展速度更為迅速,現已推廣到小分子非肽化合物庫的合成,許多結構復雜的化合物庫已經被合成出來,大大加速了新材料的發(fā)現速度。
1.2組合化學的原理
我們接下來再來看下組合化學的合成原理是怎樣的,這樣既能讓我們對于組合化學有一個進一步的了解,并且還能夠使我們了解組合化學在農藥合成中具體是如何操作的。組合化學打破了傳統(tǒng)合成化學的觀念,不再以單個化合物為目標逐個地進行合成,而是選擇一系列結構、反應性能接近的構建模塊A1-An 與另一構建模塊B1-Bn 進行反應得到所有組合的混合物,這樣就可以一次性同步合成幾個幾十個甚至上萬個化合物形成了化合物庫(Compoundlibrary)。組合合成的特點就是用少數幾步反應可以得到數以萬計的化合物分子,它將化學合成、組合原理和計算機輔助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在短時間內,產生大批的分子多樣性群體,形成化合物庫,然后采用有效的手段對庫成分進行生物活性篩選,從而得到目標產物。
2組合化學在農藥合成中的應用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也知道了組合化學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產生新的材料和新的物質來供我們使用,這些新材料新物質一般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多年來,在農藥合成領域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合成方法,以單個化合物為目標,一步一步合成,最終獲得產物。這種方法耗時、費力,獲得新產品周期長,近年來,隨著組合化學的發(fā)展,人們把它引入到農藥合成領域,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大大縮短了新農藥的開發(fā)周期,降低了成本。應用組合化學方法進行新農藥合成研究,首先要進行化合物庫的合成,之后要對庫成分進行生物活性篩選,找到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并確定其結構?;衔飵斓脑O計、合成往往是比較重要的一步。
一般說來,組合化學在農藥合成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也就是說通過三種方式來進行,即固相合成法、液相合成法、帶載體的液相合成法。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看下這些方法的具體應用。
1)固相合成法是將反應物連接到不溶性的固相載體(solid-support)上的一種合成方法。這種方法是從Merrifield利用樹脂作為載體合成多肽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首先將一種反應物連接到帶有鏈接體的樹脂球載體上,然后再與另一反應物反應,生成連接在載體上的產物,最后經過濾、洗滌,使反應物與反應液分離,再經斷裂反應,得到所需化合物,這種方法不需要復雜的操作和提純步驟,所以固相合成能實現反應的自動化。目前常用的載體有合成樹脂、硅膠、玻璃和纖維素等,其中以樹脂使用較多。喻愛明等人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具有除草活性物質的先導化合物--氫化脲嘧啶,他們選擇Wang 樹脂作為載體,進行固相組合,合成構建氫化脲嘧啶化合物庫,丙烯酸酰氯與Wang樹脂作用,得到固載的丙烯酸酯,與伯胺經Micheal加成反應生成仲胺,隨后與異氰酸酯加成得到脲,在酸催化下從樹脂上解離的同時關環(huán),從而得到氫化脲嘧啶,在此基礎上通過變化取代基組合合成了含9種氫化脲嘧啶的小化合物庫它們的結構經GC-MS 所證實。固相有機合成法是構建化合物庫的主要方法,但這種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如需要選擇合適的載體和連接基,有額外的連接載體和從載體上解離的反應步驟,需要有合適的檢測方法和分析方法等。
2)液相組合合成,顧名思義反應都在液相中進行,不需要額外的連接載體,與固相組合合成相比具有易于實現,減少了與載體連接和解離步驟等優(yōu)點,但是產物純化困難,由于一般的小分子有機物的合成易于在液相中進行,故其應用范圍比較廣泛。李斌等人報道了在液相條件下,采用組合化學中的索引方法,用苯異氰酸酯與胺反應,設計并合成了一個含除草劑敵草隆和滅草隆的25個脲類化合物庫,用含異氰酸酯基團或胺基團的樹脂對產物進行了提純,并用HNMR 和LC-MS對各子庫進行了初步分析。此化合物庫分為10個子庫,用常規(guī)除草活性篩選方法對10個子庫進行除草活性篩選,依據子庫除草活性的順序重新發(fā)現了除草劑敵草隆和滅草隆,節(jié)省2.5倍的合成工作和篩選工作。組合化學方法也可用于研究物質的合成工藝,優(yōu)化合成路線。對甲苯磺酸乳酸乙酯是合成芳氧苯氧丙酸類除草劑如喹禾靈、惡唑禾草靈等的重要中間體。李斌等人在液相條件下用組合化學方法研究了對甲苯磺酸乳酸乙酯的合成工藝。他們用平行組合合成方法一次進行15個反應,用氣相色譜對反應進行跟蹤分析,以考察溶劑、堿、反應時間對對甲苯磺酸乳酸乙酯合成收率的影響,發(fā)現極性溶劑對反應有利。內乙酰脲(hydantion)有抗驚厥、抗心率不齊和抗糖尿病的生物活性,其除草和殺菌活性也受到人們的注意。Hanessian等人報道了用液相和固相兩種方法進行內乙酰脲庫的合成,取得了滿意的結果。
3)帶載體的液相組合合成法,這種方法是在液相反應中引入載體,目的是為了提高純化效率。固相反應的突出優(yōu)點是采用簡單的過濾手段就可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純化效果,液相合成中產物雖不易純化,但有些反應更適合在液相中進行,尤其是一些小分子雜環(huán)化合物的合成。
參考文獻
作為學科課程的化學課,是以間接經驗——現有的一整套系統(tǒng)化的知識為基礎的,而活動課則以直接經驗——通過實踐獲得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的感受與經歷為基礎的。因此,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科學上的嚴格界限,同樣是學習化學范疇里的內容。學科課程注重使學生掌握已經抽象化了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以及應用這些定律進行計算的技能;而活動課卻重視學生體驗概念和定律產生及作用的現實狀態(tài)和過程,并注重應用這些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科課程的教師開設活動課,選擇其較熟悉的知識領域作為切入口,是比較自然而有效的做法。
綜上分析,活動課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選擇化學方面的內容當然是可以的,但這并不是說活動課就必須與學科課程掛鉤?;瘜W教師開設化學活動課,可以作為其研究活動課程的一個起點。當然,化學活動課的活動內容不應只局限于化學領域。若把活動課作為學科課程的附屬課,把學生做化學課上的一些驗證性實驗或練習題就作為化學活動課,這就不妥了。根據活動課的廣泛性、多樣性、靈活性等原則,只要其內容合適、與化學略有沾邊的都可以入選。這就需要教師真正領悟活動課的內涵,真正理解開設活動課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把化學課與活動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活動課不只是流于形式。
筆者設計的化學活動課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如下:
一、化學實驗是化學活動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化學實驗既能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又能讓學生動手動腦,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瘜W實驗內容可以分以下幾類:
1.趣味實驗。這類實驗能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促使他們思考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制作實驗。這類實驗對操作有一定的要求,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并得到一些有用的成品或工藝品,從而產生較濃厚的興趣。這類實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提高實驗技都很有益處。
3.教學實驗研究。若學科課程中沒有演示的實驗或配合課堂內容的補充實驗,可讓學生在活動課上進行實踐、研究,借以鍛煉基本操作,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知識。
4.探索性實驗。這類實驗是學生學習過相關學科的知識及原理之后,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驗,帶有一定的探索性。實驗內容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化學教學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二是由教師指定給學生的社會課題,如環(huán)境保護、三廢處理等。探索性實驗要求學生有較多的思考和討論,對于操作的安排、步驟的設計、儀器藥品的選擇等都能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討論研究。
5.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實驗。這類實驗內容的范圍很廣?;どa中各類反應的模擬實驗,與食品營養(yǎng)、醫(yī)藥衛(wèi)生、交通運輸、建筑材料、塑料合成、紡織裝飾、能源燃料等有關的各類實驗,都可作為選擇對象。這類實驗既有較強的趣味性,又能豐富化學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二、化學小論文
化學小論文的撰寫,是化學活動課的又一重要的內容及形式。這類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思維、操作、寫作等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學生在經過初步的調查和研究、查閱一些有關的資料、初步選定論題之后,根據自身的知識基礎和研究能力及學校條件等實際情況,擬訂討論和研究方案,再進行必要的實驗、調查,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最后反復核對校正,撰寫成論文。由于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研究能力有限,所以化學小論文應選擇較小的論題,篇幅宜短,內容宜淺,但在科學性和語言的簡潔明確方面應有嚴格的要求。
三、參觀與調查
校外的參觀與調查活動可開闊學生的視野,既培養(yǎng)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和觀察能力,又使學生親眼目睹化學等學科知識及技術在工農業(yè)及科技中的實際應用,從而加深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在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保護環(huán)境、勤奮勞動等方面也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校外參觀與調查的具體內容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組織各項活動。參觀和調查的范圍是很廣泛的,參觀活動可考慮工廠、科研所,如塑料廠、橡膠廠、煉鋼廠、煉鐵廠等。參觀的內容經講解后,應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參觀后可讓學生寫出參觀報告和感想,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發(fā)現能力和實踐能力。另外,還可對當地環(huán)境情況、三廢處理情況、環(huán)境污染情況和污染源進行調查分析,經過師生的論證,提出治理建議,可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還可以對當地使用的農藥、化肥的種類和特點、使用及保管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結合當地的實際提出使用和保管的科學方法,指導人們正確地使用農藥、化肥,以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
由于不受化學學科課程大綱的限制,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是極為豐富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還有不少形式,如化學史料、化學專題辯論會等。
英文名稱:生物醫(yī)學與環(huán)境科學(英文版)
主管單位:衛(wèi)生部
主辦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895-3988
國內刊號:11-2816/Q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國內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88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CI 科學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論文摘要 植物葉片病害嚴重影響植株的新陳代謝及生長發(fā)育。概述了植物葉片受侵染后的變化,并對植物葉片病害的種類進行了歸納,闡述了葉片病害防治的方法和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對植物葉片病害生物防治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植物病害是指在一定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在生理上和形態(tài)上發(fā)生了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表現出各種不正常的特征。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莖部病害、葉部病害等,其中葉片病害非常廣泛且后果相當嚴重。植物葉片病害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為制約農作物高產、優(yōu)質的主要障礙,影響作物的經濟效益,藥用植物的品質、產量等,觀賞植物一旦受其侵染即失去欣賞價值。
1植物葉片受病害后的變化
1.1形態(tài)變化
①變色:變色是葉片病害常見病狀。由于葉綠素被破壞,葉片變?yōu)榈G或黃綠色稱為褪綠;葉片普遍發(fā)黃稱為黃化;葉片變?yōu)辄S綠或黃白色鑲嵌狀稱為花葉。②壞死:壞死是細胞和組織的死亡,表現為葉斑和葉枯。③畸形:甘薯病毒侵染使葉片邊緣上卷,甚至扭曲。④萎蔫。⑤葉片穿孔和早落。
1.2細胞變化
細胞的數目和體積發(fā)生變化,細胞壁成分如纖維素、果膠等被消解,細胞壁被破壞,致使細胞質外流,葉綠素和相關酶的活性發(fā)生劇烈變化,同時受侵染的細胞會發(fā)生過敏反應、氧化裂解和細胞程序性死亡。
1.3生理變化
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片病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影響植物對有機物的合成和能量的獲得??股睾筒〕滔嚓P蛋白的合成以及代謝產物產量的變化等擾亂了植物的新陳代謝。
2植物葉片病害分類
2.1細菌病害
細菌病害占有特殊的地位。細菌病害相對較少,多為急性壞死病。細菌形態(tài)微小,一般只能在潮濕環(huán)境里生存,進入植物體內只能在細胞間隙或木質部導管的死細胞里繁殖,不能透入完整的活細胞。細菌可通過非角質化部分(傷口)或天然孔口(氣孔、水孔、蜜腺等)侵入植物體。病原細菌有假單胞菌屬、短桿菌屬、黃單胞菌屬、棒桿菌屬、歐文氏菌屬等,如桉樹褐斑病、糖甜菜葉斑病、水稻白葉枯病。
2.2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在植物葉片病害中占主導地位,數量達80%以上。真菌沒有葉綠素,營養(yǎng)體主要是菌絲,可生長在寄主體內和體外,營養(yǎng)體生長到一定階段可以產生繁殖體。侵入途徑和細菌相似,可通過非角質化部分和天然孔口侵入,需潮濕環(huán)境等。一般在寄主表面長出的霉狀物、粉狀物等都是真菌病害,如小麥雪霉葉枯病、銀杏黑斑病、銀杏葉斑病、葡萄霜霉病等。
2.3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病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危害性很大。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細胞內寄生病原物,只含有1種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ssRNA,少數為dsRNA、dsDNA或ssDNA。傳染方式有嫁接傳染、汁液傳染、昆蟲和螨類傳染、線蟲和真菌傳染,其中以昆蟲最為嚴重。絕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會因受病毒病危害而不同程度減產或品質下降,如煙草病毒病、甘薯病毒病、玉米矮花葉病等。
3植物葉片病害防治
3.1物理防治
定期進行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氣;按合理比例施肥;嚴格按要求修剪,刀刃要鋒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據生長狀況不同調節(jié)修剪頻率;在早晨澆水,以使太陽很快曬干葉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發(fā)生的機會;使用抗病品種。
3.2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具有見效快、防病增產效果顯著等優(yōu)點,但它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現有殺菌劑毒性過高,抗藥性、農藥殘留問題嚴重等,這些問題影響著化學防治的發(fā)展方向,應積極開發(fā)新型無公害農藥,一要超高效:盡量減少藥劑或其代謝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二要選擇性:僅抑制靶標有害生物,對非靶標生物具有安全性;三要無公害:能迅速降解,對人體、有益生物體、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平衡無不良影響。
3.3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在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通過調節(jié)植物的微生物環(huán)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長,從而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3.1生防菌種類。①生防細菌:主要有芽孢桿菌、假單胞桿菌和土壤農桿菌等。研究表明,土壤農桿菌對小麥紋枯病菌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可使原生質外溢。②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淡紫擬青霉菌、菌根真菌等,其中應用最多的是木霉屬真菌。③放線菌:應用最多的是鏈霉菌及其變種,井岡霉素、內療素等制劑已應用于生產。④病原菌無致病力菌株。⑤病毒的弱毒株系。
3.3.2生物防治的機制。主要如下:①抗生作用;②重寄生作用;③競爭作用;④溶菌作用;⑤噬菌體。此外,生防機制可能還有:在逆境中,如干旱、養(yǎng)分的脅迫下,通過加強根系和植株的發(fā)育提高耐受性;可誘導植物對病菌的抗性;使病原菌的酶鈍化等。
3.3.3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①問題。生防菌在田間自然條件下定殖能力差;抗藥能力差;菌株穩(wěn)定性問題。②對策。向土壤中添加誘導生防菌種群增加或刺激生防菌產生抗菌素的物質,如殼聚糖等;進行菌株改良,利用誘變育種、原生質融合及轉化技術進行菌株改良;將菌株的抗性基因進行轉基因,培育抗性轉基因植物;利用菌株的抗性基因生產生物新一代農藥。
關鍵詞:農藥 無縫對接 探析
關鍵詞:農藥 無縫對接 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058-03
海南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農藥方向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具備化學、農藥交叉科學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藥、化工、檢測、管理等部門從事農藥等化工產品的生產、科技開發(fā)、應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此,要求本專業(yè)學生主要學習農業(yè)生物科學、生態(tài)科學、農業(yè)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發(fā)生、危害與綜合治理技術和農藥化學、農藥劑型與加工、農藥毒理學、農藥殘留檢測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專業(yè)技能。具備從事農藥新資源、新產品、新工藝進行研究、開發(fā)、設計和技術應用與推廣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無縫對接培養(yǎng)模式是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與企業(yè)同步的一種教育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所學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技能達到就業(yè)單位一線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在這種模式中, 學校和就業(yè)單位是人才培養(yǎng)供應鏈上兩個不同的節(jié)點,學生作為知識的載體進入高校,經過教育加工后再輸送到用人單位,實現兩個節(jié)點的無縫對接[1-3]。
該專業(yè)辦學點在海南,地處國家最南端。各種熱帶經濟作物和糧農作物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廣泛,培養(yǎng)適合熱區(qū)的農藥人才尤為突出。目前關于農藥學人才培養(yǎng)經常報道[4],但是要培養(yǎng)適合熱區(qū)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使學生畢業(yè)后能直接開展企業(yè)的一線工作,達到無縫對接的要求,海南大學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學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1 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我國植物保護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內容大部分涉及普通的病、蟲、草害,而熱帶地區(qū)的病、蟲害一年四季發(fā)生,與普通的病、蟲害既有聯系也有顯著的區(qū)別。如果按照常規(guī)方式開展教學,勢必忽視熱帶地區(qū)獨特的病、蟲危害,導致學生與熱區(qū)就業(yè)單位的脫節(jié),就業(yè)單位還得自己培訓學生,這樣無形增加成本。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對該方向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將熱帶地區(qū)的作物種類,病、蟲害發(fā)生與發(fā)展情況,病、蟲害的種類等增加到課堂教學中,學生除了了解常規(guī)病、蟲害的知識外,還對熱帶地區(qū)的病、蟲害有了新的認識,這樣學生在熱區(qū)就業(yè)就能夠直接上手,達到一線人員的知識要求。
同時,海南省建立國際旅游島后,對環(huán)境保護要求提高,對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更加嚴格,對農藥的使用更加規(guī)范。因此,在開展農藥學的教學時,將綠色農藥作為其核心,所有例證和推導都以綠色農藥為對象,將高效、低毒、低殘留和環(huán)境友好農藥傳授給學生;將高毒農藥作為反面教材,時刻提醒同學,避免使用,從而引導學生規(guī)范使用農藥。
在實驗課內容的改革上,我們以素質教育、能力培養(yǎng)為主;以創(chuàng)新為目的,建立研究型的實驗教學方法。主要采取的做法是:盡量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有機整合實驗內容,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將熱帶地區(qū)的病蟲草害灌穿在實驗教學中。做到課堂實驗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實驗與科研、與企業(yè)需求相結合。使實驗課的內容既保留了教學大綱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結合傳統(tǒng)的板書、掛圖、標本,與現代的多媒體技術,3D效果,高性能攝影等技術銜接。做到聲、光、電等豐富的視覺效果,從感性上認識了解病蟲危害,從理性上掌握其防治方法,為進入社會學以致用,達到無縫對接要求。
2 編制熱區(qū)特色教材
植物保護專業(yè)辦學歷史悠久,全國各大農業(yè)院校都有開設。專業(yè)教材非常豐富,國家規(guī)劃教材、“十二五”教材層出不窮。現有全國通用的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學等教材都屬于大眾化、通用型教材。很多熱帶地區(qū)的作物、果樹、病蟲害等都未涉及到。然而,海南屬于熱帶地區(qū),該地區(qū)有自身獨特的氣候條件,有一年四季任意危害的病蟲害,內地居多教材涵蓋的教學內容屬于大宗作物,如水稻、小麥、棉花等,很多作物在海南分布較少,為此編制適合熱帶地區(qū)的特色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尤為重要。
為了有針對性開展熱帶地區(q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學院每年組織力量,依托本專業(yè)師資,針對熱點和緊迫需要的原則,編制熱帶特色教材。學校和學院充分考慮教師出版經費短缺的問題,每年資助部分教材出版。經過本專業(yè)教師的共同努力,現如今編制了多本特色教材,基本涵蓋了熱帶地區(qū)病蟲草等方面的內容。具體編制的教材如下:熱帶果樹病理學、熱帶植物細菌病害、熱帶園藝植物病理學、熱帶作物昆蟲學、熱帶農田雜草生態(tài)與管理、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學、熱帶作物生態(tài)學、熱帶作物病蟲草害名錄、熱帶飼料作物病蟲害防治學、反季節(jié)瓜菜病蟲害防治技術、冬季瓜菜安全用藥技術、生物農藥研究及品種介紹、農藥學科群實驗指導、植保機械與施藥技術、檳榔病蟲害田間診斷圖譜、橡膠樹病蟲害診斷圖譜等。
3 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植物保護農藥方向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實習、課程綜合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論文、畢業(yè)論文、社會實踐、科學研究技能訓練等,共計29.5周,占據大學學習生活1/6的時間。為了充分利用好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達到培養(yǎng)熱區(qū)特色人才的要求,我們詳細規(guī)劃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3.1與制度結合開展實踐教學
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上,學院實行了學制“3+1”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即學生在大學前3年以基礎理論學習為主,第4年以生產實習和畢業(yè)實習為主。該制度于2007年開始試點,現如今推廣到其他專業(yè)。學生在企業(yè)進行生產實習時,一方面,將自身3年的理論學習運用于企業(yè)的生產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學生動手動腦參與企業(yè)實踐活動,獨立開展企業(yè)安排的各項工作,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各項技能,了解了企業(yè)的生產情況,有利于學生步入社會,達到無縫對接的要求。
3.2與企業(yè)結合開展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進企業(yè)使實踐教學活動與現實農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內容相一致,為學生提供實驗教學、實習教學、專業(yè)科研訓練、專業(yè)生產技能訓練和實際生產經營管理訓練的平臺,推動實踐教學向集成化發(fā)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做研究、做人做事的鍛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驗證和提高,成長為即用型人才。
學院將本專業(yè)學生的驗證性實驗教學、課程實習、畢業(yè)(生產)綜合實習、畢業(yè)論文的實踐平臺延伸到企業(yè),發(fā)揮企業(yè)生產經營與社會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優(yōu)勢,分享企業(yè)人、財、物的資源優(yōu)勢,推動實踐教學向開放化、集成化、自主化發(fā)展。
按照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位于??诘南嚓P企業(yè),如海南博士威農用化學有限公司、海南正業(yè)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南國綠洲農業(yè)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等,開展藥效試驗和技術推廣等內容;或者由專業(yè)教師帶隊到海南其他企業(yè),如樂東茂隆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海南惠民農產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三亞市南繁研究院等企事業(yè)單位進行參觀調研,改變了以往單一安排的實踐形式,推動了實踐教學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通過這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學生參加實踐更加積極主動,選擇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實踐內容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和鍛煉了具有不同志向的學生,使得這些學生選擇就業(yè)面更加廣泛,與社會對接更加具有適應性。
與學院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yè)從2006年不足10個,發(fā)展至現如今30余家知名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這些單位有的是科研院所,如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等,有的是農藥企業(yè),如海南正業(yè)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有的是事業(yè)單位,如農業(yè)廳海南出島冬季瓜菜質檢站等,還有農業(yè)公司,如海南惠民農產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等。學院與這些企業(yè)每年均通過院企研討會、院企聯歡晚會、院企趣味運動會等形式增進感情和促進合作。同時,在項目上,與企業(yè)合作開展項目研究,實現“學、研、產”相結合,很多學生也參與其中。這樣實施后,學生對企業(yè)有進一步的了解,且得到鍛煉;企業(yè)對學生有了初步認識,在用人招聘時會給予優(yōu)先考慮。
3.3與就業(yè)結合開展實踐教學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農藥的熱情和興趣,自新生入學開始,學院為每個新生班級配備了企業(yè)的高管作為名譽班主任,同時發(fā)放帶企業(yè)標志的班服,形成對幫活動。從2010年9月開始,位于海南省的幾家農資企業(yè),如海南正業(yè)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博士威農用化學有限公司、南國綠洲農業(yè)生產資料有限公司、樂東茂隆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等,由企業(yè)總經理擔任名譽班主任和學生創(chuàng)業(yè)導師,企業(yè)高管擔任名譽班主任和就業(yè)指導教師,與結對班級不定期地開展培訓、講座、交流、模擬面試、素質拓展、參觀學習等活動,為大學生講授辦企業(yè)、做人做事、服務社會等經驗和知識。
目前,學院已經與企業(yè)達成了各種合作協議,同時,在企業(yè)掛牌,作為實踐育人單位。學生利用最后一年在企業(yè)帶薪參加實習,部分學生還在企業(yè)開展畢業(yè)實習和畢業(yè)論文實驗等,有些能力強的學生還未畢業(yè)便被實習單位相中,將其轉為正式員工。將試用期提前到學生時代,畢業(yè)后直接結業(yè),從而實現大學生的“零距離”就業(yè)。
4 開展小班教學
為了提高課堂理論和實驗教學質量,學院從2012~2013學年第1學期開始實施《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學院學院理論和實驗教學編班(分組)暫行規(guī)定》,理論教學編班以專業(yè)(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為編班原則,實驗教學分組以專業(yè)(方向)班級人數為分組原則。
理論教學編班:以專業(yè)(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確定分班。專業(yè)(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在66人以下的不分班;專業(yè)(方向)修課的學生人數在66人以上的則分為二個班(可結合專業(yè)方向的自然分班數分成一個大班和一個小班,也可分成二個平衡班)可安排二個教師同時在二個教室上課,也可安排一個教師在不同時間分開上課。
小班化教學的目的是減少因學生人數過多,上課效果不理想,學生逃課、代課等問題。實行小班教學后,學生到課率、聽課效果明顯改善,對知識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5 開創(chuàng)特色的冬季小學期制
開展冬季小學期制是海南大學的特色。學校利用海南冬季暖和的自然條件,吸引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學校講學。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學院也積極聘請知名學者為農藥方向學生講學。近年學院外聘了中國科學院孫漢董院士,南京大學環(huán)境學院國家級教學名師左玉輝教授、南京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長江學者王源超教授,前來開展冬季小學期授課。
通過這種形式的講學,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了解他們的科研情況,為自己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礎。同時激勵學生認真學習,為考研深造做準備。
6 無縫對接下的零距離就業(yè)
植物保護(農藥)專業(yè)學生就業(yè)率一般在95%以上,最高達到100%。每年為了促進學生就業(yè),學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6.1出臺就業(yè)獎勵辦法
簽約率是學校對學院就業(yè)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標,學院根據簽約率對各畢業(yè)班級實行一次性兌現獎勵,將獎金發(fā)放到班級,作為班級的活動經費。具體獎勵標準依照畢業(yè)生就業(yè)簽約率與獎勵標準對照表(表1)進行。
表1 畢業(yè)生簽約率與獎勵標準對照表
備注:獎勵金額=V*T;簽約率=(勞動合同+協議書+升學錄取通知書)/畢業(yè)班級或學位點的總人數。
如符合本科畢業(yè)生就業(yè)先進班級獎勵的表彰條件,但出現以下情況之一的班級,學院將降低一個檔次獎勵或取消獎勵。
(1)班級有2個以上學生出現違約且影響到用人單位對我院學生產生不良評價;(2)班級在最后一學年當年出現1人以上的違紀,且受到學院或者學校的處理;(3)所在班級有2人次以上不按照學院要求進行畢業(yè)生產實習、畢業(yè)論文答辯或回校注冊。
6.2提供各種升造機會
學校和學院提供各種學習機會,鼓勵學生考研和出國。植物保護(農藥)專業(yè)每年績點在前5%的學生都有機會保送到國內211或985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近年來學生保送的學校有浙江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等。
學院為了鼓勵學生考研,每年還定期舉辦考研助推班,為有意愿讀研的學生提供培訓。近年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在10~30%之間。同時,學院的植物保護專業(yè)有2個博士點和6個碩士點,每年可以招收碩士和博士生70人左右,學院制定措施優(yōu)先招生本學院專業(yè)學生。
本專業(yè)學生有很多出國(境)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學校與境外2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94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具體項目有:校際交換生、中外聯合培養(yǎng)、境外實習和就業(yè)、短期赴境外交流及冬夏令營等。本學院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積極參與出國(境)交流和學習。
6.3建設農資職業(yè)經理人成長班
農資職業(yè)經理人成長班是海南大學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學院與農資行業(yè)的10家知名企業(yè)合作舉辦的特色班級。該班級的目標是聯合培養(yǎng)有志在農資行業(yè)發(fā)展的農資職業(yè)經理人,主要由經驗豐富的企業(yè)精英為學生授課,打造未來的職業(yè)經理人。這是一項高質量、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的院企合作,培養(yǎng)農資行業(yè)的未來職業(yè)經理人的人才工程。通過這種班級培養(yǎng),受訓學生獲得了農資部門一線人員的言傳身教,初步了解農資企業(yè)的運作模式,管理經驗。為今后自身發(fā)展埋下伏筆;同時,知名企業(yè)對通過層層選的成長班學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學員今后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7 結語
通過以上形式多樣的改革和實踐探索,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解決了學生在熱帶地區(qū)的直接就業(yè)問題,通過開展企
業(yè)、學院、事業(yè)單位三位一體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無縫對接的就
業(yè)。二是從教學內容上開展特色教材教學和綠色農藥教學,將綠色概念貫穿在該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中,為社會,特別是海南冬季瓜菜的安全生產,培養(yǎng)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建梁,張業(yè)琴.高等職業(yè)教育與大學無縫對接的實現機
制――澳大利亞學分轉換模式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09,30(3):44-48.
[2]黃春媚.加強校企合作實現無縫對接共創(chuàng)“三贏”局面[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10):30-32.
[3]譚宏,唐朝莉,郭躍,陶晶.高職院?!盁o縫對接”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的知識轉移模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93-95.
[4]宋寶安,趙德剛,楊松,等.農藥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1(1):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