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6-29 16:31:4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呼吸內科常見護理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1-0122-02
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一般為慢性病,其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且由于患者通常免疫功能不佳,行動不便,給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本文以2011年1月-2013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常見護理問題,并就其護理對策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150例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其中男88例,女62例,年齡60~75歲,平均(67.65±3.29)歲,所有患者均為呼吸道慢性疾病,診斷明確,其中慢性支氣管炎102例,阻塞性肺氣腫32例,其他呼吸道慢性疾病16例。為保證研究對象同質性,要求入院研究的患者無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半年內無搶救史,神志清醒,有獨立完成本研究所涉及調查問卷的能力。本研究方案上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對所有患者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使用根據(jù)改良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L-90-R)自制的《老年呼吸內科住院患者心理癥狀自評量表》,對包括焦慮、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等三個維度進行調查和統(tǒng)計,并與國內常模系相比較,研究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2)對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護理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心理健康情況
患者在焦慮、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方面得分皆高于國內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常見護理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132例(88.00%)患者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94例(62.67%)患者出現(xiàn)了皮膚護理問題,91例(60.67%)患者出現(xiàn)了飲食護理問題,另有52例(34.67%)患者出現(xiàn)了用藥護理問題,29例(19.33%)患者出現(xiàn)了日常護理問題。
3 討論
3.1 常見護理問題分析
在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中,研究對象在焦慮、抑郁和人際關系敏感方面得分高于國內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2 護理對策
對于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護理,應有重點的向心理護理、皮膚護理和飲食護理方面傾斜,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患者的護理措施。根據(jù)臨床實踐經驗,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不穩(wěn)定和低落,常常會因為小事而大發(fā)脾氣,或因一些原因既不愿意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另外有一部分患者感到自己是家庭的負擔,在人際交往中產生回避、敏感的情緒[2]。對此首先應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患者究竟是因為何種問題而產生的不良情緒,對患者心理癥狀的根源,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另外在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中開展一對一的健康教育效果極為有限,但開展團體健康教育項目則可以提高患者獲得和認可健康知識的能力[3]。在臨床實踐中,開展包括病房健康教育、興趣小組討論、養(yǎng)生知識分享等多種形式的心理護理干預項目,可以起到較好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效果。此外在心理護理階段,實行一對一護理責任制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一名護士主管一名患者的心理護理問題,有助于護患溝通的有效建立,對提高心理護理的效果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皮膚護理也是老年住院患者反映的主要護理問題之一,由于老年患者自身易感因素的原因,加之一些患者臥床時間長,不愿活動或無法自主活動,壓瘡的發(fā)生率較高[4]。對此在科室內使用了翻身登記卡,要求護士或家屬每隔一段時間必須幫助患者翻身,并對每位患者的翻身次數(shù)進行記錄。同時在科室內部設置皮膚護理小組,定期檢查患者易發(fā)壓瘡處的皮膚癥狀,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在飲食護理方面,邀請對此有經驗的營養(yǎng)科醫(yī)生給患者講解健康飲食概念,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身體情況,對每位患者給出建議飲食方案,幫助患者合理飲食。同時在用餐時間集中巡視病房,對食用辛辣食物或油膩食物的患者,及時給予勸阻。除上述護理問題,在對呼吸內科老年住院患者進行護理中,安全問題也尤為重要[5],要防止跌傷和走失,一旦發(fā)生此類事件,后果十分嚴重。對此除在病區(qū)按照輔助行走設施外,還應加強患者出入管理制度,對每一位自己走出病區(qū)的患者,都要問清去處,判斷患者是否具有獨立外出的能力,并及時通知家屬,以免走失發(fā)生意外。
參考文獻
[1]那麗秋,王菊賢,吳立靜,等.老年呼吸系統(tǒng)疾病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3):227-228.
[2]鄭淑華.呼吸內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見護理問題調查及對策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56-57.
[3]廖慧中,賀兼斌,張潔,等.綜合社區(qū)護理及家庭護理干預對老年吸入綜合征的預防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1309-1312.
[4]莊丹雯,李蔚,陳淑珍,等.呼吸科重癥患者非骨隆突部位壓瘡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4):1335-1336.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059-02
腹痛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癥,也是病人就診常見的原因之一。其病因復雜,表現(xiàn)多樣,除一部分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典型,能較快明確診斷外,仍有相當比例的腹痛患者難于在短時產內明確診斷。導致腹痛的原因有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婦科疾病等?,F(xiàn)將我院收治的以腹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內科疾病85例病人的觀察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觀察的內容和結果
1.1觀察的對象女40例,男60例,年齡在19~65歲之間,最后明確診斷的急性胃腸炎30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35例,膽系疾病15例,心血管疾病5例。
1.2詢問病史 包括現(xiàn)病史及既往史。對每個就診病人都應該詳細詢問個人生活史和既往史,臨床醫(yī)護人員很容易將腹痛的病因局限于腹腔內器官疾病,這樣容易增加心臟突發(fā)事件的誤診率。對40以上患者,即使無慢性胃病史,突然發(fā)作上腹痛應常做心電圖,以識別有無心臟及心包病變,本組4例心血管疾病在確診之前均進行了多項針對腹腔臟病變的輔助檢查和治療,其中1例曾行胃鏡檢查,確診時間腹腔內器官疾病明顯延長,由此可見,提高腹腔外器官疾病所致腹痛的認識,詢問病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認識尤為重要。
1.3觀察癥狀和體征
1.3.1癥狀:腹痛的部位及持續(xù)時間。
1.3.2腹痛的性質:如陳發(fā)性和持續(xù)性。
1.3.3腹痛伴隨癥狀,如:嘔吐、發(fā)熱、皮疹、腹瀉、腹脹、咳嗽、休克等。
1.3.4腹痛的姿勢和:如腹痛時,病人雙腿卷曲,借以減輕疼痛;體征;壓痛的部位,腹肌緊張、 壓痛入反跳痛。不同的患者其腹痛的臨床表現(xiàn)不盡相同,以腹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內科性疾病有如下特點:(1)腹痛可輕可重,短期內病情較少惡化,腹痛可反復發(fā)作,但加重不明顯。(2)癥狀及體征不致,主觀感覺腹痛劇烈,但檢查腹部體征不明顯,無明顯腹肌緊張,局部輕壓痛或壓痛。無反跳痛,部分患者喜按壓疼痛部位。
1.4輔助檢查 根據(jù)病史、癥狀、體征,對腹痛就診者均須進行血、尿糞常規(guī),心電圖、肝功能、腹部彩超、X線、內鏡及活檢等檢查,發(fā)病短期內血象正常或稍高,無中毒血象,急診腹部 X線檢查無明顯發(fā)現(xiàn)。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血生化和心臟彩超對腹腔外器官致內科性腹痛診斷幫助較大。
1.5病因 腹痛多數(shù)有腹部臟器疾病引起。但胸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腹痛。從本組病例中看,以腹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內科性疾病較常見的病因為急性胃腸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膽系疾病。以腹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腹腔外器官疾病也占一定比例,以心血管疾病為主。
1.6藥物的應用 在腹痛明確病因之前,抗生素是使用最多的藥物之一,要嚴格掌握抗生素的預防性應用,治療性應用,聯(lián)合應用的適應癥。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只能目地的;無原則的預防其結果不僅未能使繼發(fā)細菌感染減少,反而所得感染多為耐藥菌株所引起而不易控制。對比腹痛明確病因前后的抗生素使用情況,在明確病因前,明顯存在抗生素的濫用現(xiàn)象,這應引起臨床醫(yī)護人員的重視。此外,鎮(zhèn)痛劑在腹痛明確病因之前應謹慎使用,麻醉性鎮(zhèn)痛劑對某些急性病為相對禁忌,因為疼痛類型可能提供重要診斷線索,在腹痛明確病因前盡量不用或少用鎮(zhèn)痛劑,若要用,則應選用解痛類鎮(zhèn)痛劑而不選用麻醉性鎮(zhèn)痛劑。
2護理體會
2.1重視護士的自身素質 作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業(yè)務素質和思想素質,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感。一方面根據(jù)對不同年齡、性別、 職業(yè)、文化積度、家庭背景、經濟狀況、不同心理、社會狀況,不同疾病病人的觀察、體檢、交談、詢問,以及其他臨床試驗資料的分析,做出對病人身體上的反應和判斷,做好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工作,減輕病人身體的痛苦與不適感。另一方面,要觀察、分析病人的心理反應類型,通過美好的語言,和藹的態(tài)度,高度的同情心,耐心莊懇地聽取病人的主訴,進行治療性溝通與交流,使病人在住院期間和出院后均能有良好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維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以增進藥物和其他治療措施的效果,促進疾病的康復。
2.2重視病情的觀察臨床疾病的癥狀與體征的發(fā)展與變化也是由無到有,由不典型到典型,由簡單到復雜,護士應細心的觀察每一種疾病各種癥狀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并進行詳細記錄,如發(fā)現(xiàn)有異常的癥狀與體征出現(xiàn),護士要立即報告醫(yī)生,協(xié)助進一步檢查,以鑒別新的并發(fā)癥或疾病惡化的癥候,及進搶救病人生命。通過護士準確及進地觀察搜索到病人病情的早期微妙變化,為臨床醫(yī)師提供第一手的資料,以更快的速度作出相應的處理,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率。因此重視病情觀察,對病人的診斷,鑒別診斷,搶救以及康復均是十分重要的護理措施。
2.3重視輔助檢查,部分在入院時尚未明確診斷的腹痛病人,需要通過一項或多項檢查,以確定診斷,對那些已明確了診斷的病人,為了進一步確定疾病的部位、范圍以及嚴重程度,也需要作進一步的檢查,病人接受檢查前,護士必須明確該項檢查的目的、意義、檢查方法、操作程序,做好檢查前病人的心理和身體方面的準備,布置好檢查的環(huán)境,備齊用物和設備;在極檢查中熟知檢查步驟,熟練配合醫(yī)生進行操作,及時觀察病人在檢查中的反應,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針對性處理,檢查完畢,要觀察病人檢查后的反應,如有不適要及時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處理,檢查中留取的標本及時送檢,并要做好記錄。
2.4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熟練掌握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5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 腹痛病人一旦確診,醫(yī)生所開出的藥物治療方案,是針對不同的病種、不同年齡、不同病情、不同的個體敏感性而所給藥方法、途徑、劑量、濃度,給藥時間的選擇上都是十分嚴格的,護士在執(zhí)行藥物治療時要認真做到三查七對,真正使病人準確無誤的接收到所需的藥的治療,保持藥物一定的濃度,達到最佳的效果。對醫(yī)囑不清晰、不理解,有疑慮的,一定要及時詢問醫(yī)生,更改囑后方能執(zhí)行。
2.6熟悉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醫(yī)生開出治療藥物后,護士應熟悉各種藥物的藥理作用,向病人作出服藥的解釋,使病人樂于接受藥物治療。在用藥后,要仔細觀察記錄藥物所產生的治療作用,同時,了解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并向病人做好解釋,如解痙止痛藥用后可出現(xiàn)口干、面部潮紅、視力模糊、心律增快等癥狀,有些副作用可以避免,有些不可以避免,以及藥物有作用的時間及預后,使病人對副作用的出現(xiàn)有心理準備,必要時,遵醫(yī)囑給預相應的處理,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及影響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一、內科護理中常見的安全隱患分析
1.1 操作不規(guī)范
操作不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為:醫(yī)生對患者下達醫(yī)囑時,語言含糊不清,目的不明確,護士不能嚴格按照醫(yī)囑執(zhí)行,在未經家屬或者醫(yī)生允許的情況下自行簽字,對護理過程記錄的不詳細,自作主張的更改護理記錄,導致了醫(yī)護之間的記錄不相符,這為護患之間埋下了安全隱患。
1.2 法律知識掌握不足
法律知識掌握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護理人員沒有充分學習法律法規(guī),在出現(xiàn)問題時,不能正確的運用法律來進行自我保護。在護理過程中還存在著護理人員只注重患者的康復情況,未注意對其隱私權等進行尊重。
1.3 護理人員經驗不足
護理人員的經驗不足也是導致在護理中容易出現(xiàn)安全隱患重要原因之一?;颊叱霈F(xiàn)危急情況的時候,護理人員不知如何進行處理,主要就是由于護理人員護理經驗不足,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耽誤了患者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風險的發(fā)生,使護理工作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技術是一個醫(yī)護人員的根木,但在具體的工作中,有些護士缺乏臨床經驗,對操作技術掌握不熟練,患者對其產生不信任感,這同樣為護理工作埋下安全隱患[1]。
1.4 患者自身也存在著安全隱患
現(xiàn)今,患者及其家屬對醫(yī)院的期望都相對較高,如果醫(yī)院對患者治療后效果不理想,患者就會表現(xiàn)出對醫(yī)院以及醫(yī)護工作者的不信任。這種心態(tài)上的變化,導致了護患雙方很難更好的配合治療,導致臨床治療效果不佳,患者往往將這種責任歸咎于護理人員,這也是護理人員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1.5 在管理方面同樣存在安全隱患
院內對護理人員的管理機制不健全,或者管理者木身管理經驗不足,在制定管理機制時就存在一定的缺陷,管理階層不能全面監(jiān)控護理人員的工作,使其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被發(fā)現(xiàn),這為護理工作埋卜了安全隱患。
二、防范措施分析
2.1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操作
在實際的內科護理工作中,應該不斷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操作,以減少不安全事件。我們可以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進行監(jiān)督,如果護理人員有操作不規(guī)范的地方應該及時進行糾正,以確保在護理中的正確操作。另外,針對護理人員的操作,應該有專門的人員進行定期講解,提高護理人員操作的規(guī)范性促進內科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2.2 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
通過不斷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也能進一步防范安全隱患的發(fā)生。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該明確自身工作責任,進而在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監(jiān)控,與患者進行交流的時候運用禮貌性的語言,護理動作要輕柔,本著患者的事情無小事的態(tài)度進行護理,進而可以使護理中的風險發(fā)生率降到最低,促進患者健康的恢復[2]。
2.3 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護理流程
我們還應該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護理流程,對護理的步驟固定化,要求護理人員在進行某項內科護理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護理步驟進行護理,一步都不可以省略。另外,我們還應該對護理人員的護理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對護理過程非常不規(guī)范的護理人員,應該進行處罰,以達到警示目的。對護理工作非常規(guī)范全面的護理人員,我們應該進行鼓勵,樹立榜樣,以進一步減少護理流程不規(guī)范行為,減少護理安全隱患,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2.4 對缺乏經驗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
針對護理人員的護理經驗不足導致的護理安全隱患,我們需要進行培訓,以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的安全。對于新聘用的護理人員,應該組織進行專業(yè)的培訓,對護理中容易出現(xiàn)安全隱患的地方進行詳細的解說,并要求護理人員不斷加強記憶,在發(fā)生危急情況的時候,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2.5 提高院內領導對護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作為醫(yī)院的管理人員,首先要建立風險隱患的意識,加強規(guī)范管理水平。對于護理方面的管理人員要逐步的對護理人員進行法律法規(guī)培訓、職業(yè)道德培訓。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和考核標準,對護理人員進行分批分層次進行培訓,進行考核是成績與當月獎金掛鉤。在對護理人員進行制定規(guī)章制度時,要求護理人員嚴格按照制度進行交接班、分級進行護理、定時巡視病房。同時對護理人員進行思想教育,加強其責任感,養(yǎng)成自覺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后要及時及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征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防止出現(xiàn)問題時患者不理解,發(fā)生護患糾紛。
2.6 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在對患者進行檢查前,對和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指導,這有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避免出現(xiàn)護患糾紛。作為護理人員,要轉變傳統(tǒng)的護理觀念,要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意愿和隱私等權利。要正確對待護理這一職業(yè),要從內心感覺護理職業(yè)是神圣的,在工作中注意自身的言行,從小事上體現(xiàn)出醫(yī)德醫(yī)風,充分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如果患者病情較重,住院時間相對較長,要對患者表示理解和同情,為患者創(chuàng)造最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充分為患者及其家屬考慮,認真對待患者的需求,讓他們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能夠認真和自愿的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
方法:根據(jù)有無應用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將2010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247例呼吸內科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僅進行呼吸內科常規(guī)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根據(jù)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指導下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基礎護理合格率和對護理服務滿意度。
結果:觀察組患者基礎護理合格率和患者對呼吸內科護理人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有顯著性(P
結論:呼吸內科服務質量管理中應用服務質量差距模型能夠明顯改善呼吸內科患者基礎護理合格率,提高患者對呼吸內科護理人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關鍵詞: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呼吸內科護理管理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049-02
美國服務營銷學家帕拉休拉曼等于1985年提出的服務質量差距模型,該模型主要是通過分析辨別顧客所感知的服務質量與他們所期望之間的差距來幫助管理人員找出服務質量問題的根源,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努力消除存在的差距,最終達到提高服務質量的目的[1,2]。該模型在護理領域中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為管理者在解決護理服務質量問題時提供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分析思路,通過發(fā)現(xiàn)患者明確的與隱含的需要以便了解目前的護理服務與患者之間的差距,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改進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提供超越其期望的服務,提高住院患者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提高醫(yī)院的醫(yī)療質量[3,4]。本研究筆者觀察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應用前后1年在我院住院治療的247例呼吸內科患者,取得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應用前(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12例呼吸內科患者和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應用后(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35例呼吸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經過兩位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評估需要住院治療;②患者均有呼吸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③患者均為首次住院患者;④患者年齡均>18歲,但是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采用自編問卷對符合書本研究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患者進行測評。調查時間為出院時。在實施調查前,對本研究問卷調查員進行相關培訓,調查員經過筆試考試和專家面試考核合格后再對患者開始實施問卷調查。本研究筆者發(fā)放247份問卷,回收問卷時由調查員認真核對,剔除無效問卷,回收247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100%。
1.2.2調查工具和評價方法。①自編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學資料;②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6]: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出院時對患者進行調查,調查按照護理部下發(fā)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價標準進行,總分100分,≥60分為合格;③患者對呼吸內科護理人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7]:由患者家屬在出院時對護理部下發(fā)的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填寫來評價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該調查表總分100分,≥80分為滿意,否則認為不滿意。
1.2.3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僅進行呼吸內科常規(guī)護理,而觀察組患者則根據(jù)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指導下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針對呼吸內科護理人員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并查閱相關文獻,找出避免缺陷出現(xiàn)的原因,制定常見不良事件預防和護理措施。
1.2.3.1對照組護理方法。舉辦呼吸內科常見疾病科普講座,向患者詳細講解住院期間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教會自我調節(jié)和放松的方法,減少其出現(xiàn)焦慮、緊張和恐懼等負性情緒。
1.2.3.2觀察組護理方法。①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冊:根據(jù)對患者的評估情況制定,內容包括:科室簡介、主管醫(yī)生、護士,目前患者的診斷,各項檢查的異常值、治療方案等;②擔任患者的生活護理:包括幫助患者梳頭、洗手、洗腳、洗臉、飯前擦手、熱飯、喂飯、喂水、剪指/趾甲等日常生活;③患者互相教育:召開呼吸內科患者家屬經驗交流會,交流心得,可通過打電話、發(fā)短信息等方式,家屬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舉行呼吸內科疾病防治有獎知識競賽,加強健康宣教,激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④傳媒教育:組織患者和患者家屬觀看電視節(jié)目或VCD等傳媒,直觀形象的學習呼吸內科疾病相關知識,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報紙、發(fā)放宣傳資料和設立咨詢熱線等方式加強宣教。
1.3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對各變量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和描述性分析,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如果計量資料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年齡和病程等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如果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則用秩和檢驗,性別構成、患者對基礎護理合格率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等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ɑ=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對照組與觀察組患對基礎護理合格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對基礎護理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有顯著性(P
2.2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本研究筆者查閱服務質量差距模型理念相關文獻,對呼吸內科護理人員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找出缺陷出現(xiàn)的原因,制定常見不良事件預防和護理措施,并將其應用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呼吸內科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基礎護理合格率和患者對呼吸內科護理人員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有顯著性(P
參考文獻
[1]陶小紅,時維東.基于服務質量差距模型改進醫(yī)療護理服務質量[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8):533-535
[2]李東瑞,張培莉.以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分析縣級醫(yī)院護理服務質量現(xiàn)狀[J].護理學雜志,2011,26(9):46-48
濟寧醫(yī)院附屬醫(yī)院 山東省濟寧市 272000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呼吸內科中的相關護理工作首先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安 全隱患, 然后重點針對這些安全隱患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對策, 希望能夠有助于提高今后的呼吸內科護理的水平和效果。
關鍵詞 呼吸內科;護理工作;安全隱患;應對措施
呼吸內科所接受的病人一般都是存在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而這類患者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老齡化趨勢,并且還都比較虛弱,所以這就增大了相關護理工作人員進行護理的難度,尤其是這種疾病的治療對于臨床護理的要求還比較高,這就更進一步的促使相關人員必須做好護理工作,當然,首先必須分析當前存在的一些能夠影響到護理安全的一些因素,進而就可以針對這些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恰當?shù)淖o理,這也是本文寫作的一個主要思路。
1 呼吸內科護理安全隱患
1.1 患者自身導致的安全隱患
對于護理工作而言,其實一個雙方交互的過程,因此,對于護理的效果來說,不僅僅需要考慮到護理工作人員的因素,還需要考慮到患者的基本狀況,這一點對于護理安全隱患來說也是如此,當前很多護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安全隱患都是因為患者自身引起的,具體而言,其中存在的比較常見的安全隱患主要有兩點:(1)患者在護理工作中不配合,抵抗情緒比較強,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進行,進而導致一些安全隱患的出現(xiàn);(2)因為患者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私自采取了一些不恰當?shù)拇胧┮矔斐砂踩[患的出現(xiàn)。
1.2 溝通補償也會導致安全隱患出現(xiàn)
對于護理工作而言,護理工作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當前的呼吸內科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交流存在明顯的不足,這種交流較少的現(xiàn)象就會在較大程度上造成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信任匱乏,進而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進行,也會促使患者生出抵觸情緒,不利于病情的好轉,并且缺乏有效的溝通也不利于患者及時的了解自身的病情,對于相應知識的獲得也存在障礙,這些都在較大程度上阻礙著患者的積極發(fā)展,也很容易造成安全隱患的出現(xiàn)。
1.3 護理體制問題也是造成安全隱患出現(xiàn)的一個關鍵點
護理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來說其管理水平也必須得到相應的提高和加強,尤其是對于相應的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當前的護理監(jiān)督存在明顯的欠缺,相應的護理監(jiān)督機制極為不健全,進而導致護理工作的具體約束力不足,很容易造成各種護理問題的出現(xiàn),最終導致患者安全隱患的出現(xiàn)。
1.4 護理操作問題是導致安全隱患出現(xiàn)的一個直接原因
具體到安全隱患的產生來看,其必然和具體的護理工作實施效果存在直接的聯(lián)系,并且這種聯(lián)系還是極為密切的,一旦出現(xiàn)任何的護理失誤就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現(xiàn)安全隱患,比如,如果在護理過程中出現(xiàn)輸液錯誤的話,就會直接導致患者的病情出現(xiàn)惡化,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見,護理操作的準確性以及及時性的重要作用。
2 呼吸內科護理安全隱患應對措施
2.1 切實加強護理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
護理工作的正確開展必須以加強護理工作人員以及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為基礎,這種溝通的有效性是極為必要的,并且也是極為困難的,不僅僅對于溝通的內容存在較為復雜的要求,對于溝通的方式和技巧也需要護理工作人員進行準確的把握,具體來說,在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溝通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一方面,對于溝通的內容來說,應該首先告知患者其自身的病情狀況,并且還要充分全面的告知患者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項,避免患者因為自身的一些行為而影響到其病情的變化;(2)另外一方面,應該在溝通過程中加強對于溝通方式和技巧的學習,既要把問題和內容說明白,又要考慮到患者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并且要誠懇、真誠,這樣便有利于獲得患者的信任,而獲得了患者的信任就更進一步的確保了安全隱患的規(guī)避。
2.2 加強對于護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針對當前護理工作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極為明顯的制度不健全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相關管理人員必須依據(jù)呼吸內科的實際狀況以及護理工作的性質,建立完善的護理工作制度,并且還應該重點加強對于監(jiān)督制度的監(jiān)理,力求能夠較為全面的加強對于整個護理工作過程的監(jiān)督和控制,針對一些存在護理問題的人員給予及時的糾正和懲罰,避免安全隱患的生成。
2.3 加強對于護理人員的培訓
護理工作的難度其實是比較高的,護理人員需要具備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并且這種能力要求也應該是比較高的,因此,加強必要的培訓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培訓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1)一方面是需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培訓,力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盡職盡責,避免出現(xiàn)疏忽大意的現(xiàn)象;(2)另一方面則是要加強專業(yè)技能的培訓,這種技能所包括的內容就比較復雜,可以結合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來進行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呼吸內科所接待的病人具備一定的特殊性,這就要求相應的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必須加強對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并且好藥時時刻刻的保持高度的警覺性,針對當前護理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安全隱患來說,必須提高重視程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理,最終提高其護理的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金珠鳳. 呼吸內科護理安全隱患分析與防范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23(11):58
[2] 錢維建. 淺談呼吸內科護理安全隱患及防范對策[J]. 中國臨床護理.2013,11(2):81
目的分析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效果。方法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間,選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shù)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模式,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在經過兩種護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0/42);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5.7%(36/42)。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而言,選擇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模式能夠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效果;觀察
在臨床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尤為常見,好發(fā)部位主要集中在支氣管、肺部、胸腔以及氣管中?;颊叩湫偷呐R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1],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將造成嚴重影響,情況嚴重的患者可能會發(fā)生重度缺氧、呼吸受阻甚至直接導致死亡。除了接受必要的臨床治療之外,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也顯得極其重要[2]。本次研究將分析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間,選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shù)字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均分成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給予綜合性護理模式,觀察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42.3±3.5)歲;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28~61歲,平均年齡(45.3±2.9)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飲食指導以及相關知識宣教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方法如下:
1.2.1用藥護理:對于呼吸內科患者而言,在用藥時需嚴格用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并記錄,充分、詳細了解患者用藥的不良反應以及藥物過敏史,在臨床用藥中要不斷進行調整,同時告知患者嚴謹擅自改藥、換藥,嚴禁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按照規(guī)定時間以及醫(yī)囑用藥。
1.2.2機械通氣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機械通氣護理顯得極為重要,特別是對于護理人員而言需要對機械通氣的方法、操作步驟有充分掌握,同時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采用機械通氣時需將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徹底清除,從根本上保證患者呼吸暢通,同時確保患者呼吸情況能與呼吸機一致,嚴格管理好氣囊,正確設定呼吸機參數(shù)。
1.2.3飲食指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的自身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平日可多進食多纖維素以及高蛋白質食物。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多加飲水。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可以幫助患者腹部進行按摩,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良好的飲食護理能夠為患者的治療以及預后提供有利保障。
1.2.4心理輔導:心理護理對于重癥患者而言尤為重要,由于患者對病情不了解,難免出現(xiàn)緊張、害怕、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輔導和幫助,為患者講解關于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傾聽患者主訴,深入患者內心進行輔導,消除患者的恐懼感以一顆良好心態(tài)面對治療。
1.3觀察指標。顯效:患者完全康復,所有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病情得到好轉,對日常生活具有輕微影響。無效:患者病情依然存在,并未得到好轉,癥狀改善不明顯甚至病情加重。
1.4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并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在經過兩種護理模式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0/42);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5.7%(36/42)。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討論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病情較重且容易反復發(fā)作,護理不當極有可能導致造成其他的感染或并發(fā)癥,使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預后,因此需要在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3]。我們給予觀察組患者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強化了藥物指導、機械通氣護理、飲食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等,其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4-5],進一步說明針對于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而言,選擇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模式能夠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精霞.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17):146-148.
[2]馮嵐.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3,11(6):116-118.
[3]徐盼盼.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現(xiàn)代養(yǎng)生B,2014,12(11):125-128.
[4]劉靜.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3,5(21):133-135.
【關鍵詞】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護理;措施;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814-01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一種較常見的慢性多發(fā)病,各年齡段均有發(fā)生,病程長、容易反復?;颊叩闹饕Y狀是咳嗽、胸疼、精神緊張,嚴重時可引起咳血、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導致死亡。對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應嚴密觀察其病情變化,并給予心理護理、病情監(jiān)測護理、機械通氣護理、排痰濕化護理、藥物治療護理、飲食護理、口腔護理等臨床護理,可取得比較理想的療效。本文選取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通過8周的護理監(jiān)護,取得較好的療效。
1 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間收治的呼吸內科重癥患者68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在13-76歲,患者呼吸疾病的基礎情況為:支氣管擴張患者6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6例,肺癌患者5例,其他重癥患者4例。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治療的周期比較長,病情容易出現(xiàn)反復,甚至因惡化而危及生命。通?;颊邥虼司窬o張,心情煩躁,對治療不能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要依據(jù)患者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提供積極的心理治療,特別是對老年患者,更要有耐心。①要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將呼吸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給患者,講清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對治療的痛苦有心理準備。②要關心患者,人患病后,情緒不佳容易發(fā)脾氣,醫(yī)護人員要重視患者的訴求,度親切和藹,特別是對交流有障礙、反應遲鈍的患者,更要耐心細心。總之,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保持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2 病情監(jiān)測護理 病情監(jiān)測情況是醫(yī)生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的重要依據(jù),要求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加強對患者的意識、呼吸、輸液、咳嗽咯痰、生命體征和尿量等指標的留心觀察,遵照病情監(jiān)測操作規(guī)程處置。意識觀察:若患者出現(xiàn)意識朦朧不清、白天嗜睡、兩手撲擊樣震顫等情況,應加強觀察,并報告主治醫(yī)生;呼吸觀察:早期呼吸衰竭表現(xiàn)為呼吸過快或過慢,嚴重呼吸困難時常有點頭樣呼吸,護理人員對此要格外注意;輸液的觀察:輸液速度不宜過快,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惡心嘔吐、氣緊心慌、心律失常等不適反應??人杂^察:協(xié)助患者痰的排出,觀察咳嗽頻度、痰的黏稠程度、顏色氣味,如果有粉紅色泡沫痰,一般表明患者出現(xiàn)急性肺水腫。生命體征觀和尿量觀察:患者心源性休克常出現(xiàn)低血壓、神經系統(tǒng)紊亂,尿量減少等癥狀,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血壓和尿常規(guī)的變化。
2.3 機械通氣護理 采用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使用機械通氣應注意以下各事項:①要詳細記錄呼吸機的頻率、供氧壓力狀況、患者使用呼吸機后缺氧的改善狀況。②呼吸機參數(shù)可根據(jù)病情作適當調整,隨機檢測治療效果。③呼吸機撤除要根據(jù)患者的適應情況循序漸進,尤其注意避免呼吸肌疲勞,部分患者因對防止呼吸機依賴,可能造成撤機失敗。在臨床護理中,本組病例有1例在撤機時出現(xiàn)呼吸肌疲勞狀況,呼吸較微弱,自主呼吸維持不到24h。護理人員替患者佩戴呼吸機,采取加強營養(yǎng),鍛煉呼吸肌等手段進行護理,2周之后再次撤機,患者情況穩(wěn)定。
2.4 排痰濕化護理 呼吸衰竭晚期患者,一般伴有程度較深的呼吸困難,如合并感染病情加重,引起痰堵、咯血窒息等,嚴重時患者常在50-10min呼吸停止?;颊呖人允菍⒆灾髋懦龅挠行Х椒?,所以應鼓勵患者咳嗽,將痰咳出,還應要求患者多更換,以通暢呼吸,適當多飲水,可減少痰的產生。為幫助患者排痰,可對其翻身拍背,一般要求每2小時1次。神志清醒患者可采用每日2-3次做霧化吸入,機械排痰也是較好的選擇,可適當配合使用;禁止使用強鎮(zhèn)咳劑,以免造成患者因咳痰不出而窒息。
2.5 藥物治療護理 臨床上常采用氨茶堿藥物進行解痙止喘,因毒性原因,要嚴格準確掌握藥物的劑量、濃度;定量吸入β2受體興奮劑類藥物,可以抑制患者體內炎性介質的釋放,促進患者排痰。糖皮質激素藥物用于治療哮喘,應充分了解其作用及副作用。對患者進行靜脈用藥前,要了解患者用藥史,如出現(xiàn)不良反應,應及時終止注射。
2.6 飲食護理 許多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營養(yǎng)不良,身體虛弱,伴有便秘和腹瀉。醫(yī)護人員應對患者給予飲食上的指導,根據(jù)患者本身情況,多提供高纖維素飲食,補充蛋白質,建議多飲水,少食多餐。還可以對患者進行腹部環(huán)形按摩,可促進患者腸胃的蠕動,協(xié)助消化、排便。對腹瀉的患者,應用藥物治療,并適當補充營養(yǎng)。
2.7 口腔護理 為抗感染治療的需要,在對呼吸系統(tǒng)重癥患者治療時,抗生素的使用量比較大,常會導致口腔菌群失調,比如霉菌感染。因此要根據(jù)患者口腔黏膜變化情況,及時做好口腔清潔工作。
3 結 果
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8例重癥患者在經過上述臨床護理8周后,效果比較明顯,其中有45例患者得到痊愈出院,痊愈率為66.2%;有17例重癥患者癥狀明顯好轉,使患者總有效率達到94.0%;其余6例重癥患者病情惡化或死亡,死亡率為3%。
參考文獻
護理學專業(yè)核心課程項目化教學是以案例為載體,以任務為導向,學生通過完成與臨床工作對應的護理任務,達到復習護理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訓練臨床思維與職業(yè)素養(yǎng)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1]。內科護理是護理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核心課程,在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與臨床實踐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內容繁多復雜、理論性較強,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中教師為教學主導,學生主要為被動接受所學知識,課程中能接受大量內容,課后遺忘率較高,在后期臨床實習中多出現(xiàn)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情況,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臨床對應用型護理人才的需求[2]。我校護理系通過與臨床護理及教學專家交流,將項目化教學方法引進并逐步應用于護理專業(yè)教學實踐中,現(xiàn)對內科護理項目化教學情況進行簡要概述。
1.教學設計
課程體系上,內科護理原課程體系按人體各系統(tǒng)分為九章,各章按概述、該系統(tǒng)臨床常見疾病及常用護理技能的順序編寫[3]。內科護理項目化教學的設計保留了原各系統(tǒng)臨床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為各章內容,但名稱設計更改為相應科室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如原體系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人的護理”設計為“呼吸內科常見疾病病人的護理”,創(chuàng)造一個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以呼吸內科護士的角色進行學習,使其身處呼吸內科的情境中,充分認識科室常見病種、病人臨床表現(xiàn)及所需護理技能。
教學內容上,針對每種臨床常見內科疾病選擇典型案例,以案例為載體,學生按護理程序(即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實施-護理評價)對案例中的病人進行護理。雖然不同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治療及護理相關甚遠,但都可以按護理程序展開護理工作,使學生真正理解并將護理程序應用于臨床護理過程中,培養(yǎng)其良好的臨床護理思維,促使其主動學習理論知識、收集學習資料、將所學內容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
2.教學實施
本課程項目化教學實施流程為:首先教師以臨床典型案例為載體,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護理任務,主要包括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任務,同時給學生提供除教材之外可參考的視頻學習資料及網絡課程;學生通過課后自學教師提供的教學材料、查閱資料、咨詢教師等方式完成任務并填寫臨床任務單,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臨床過程;上課時各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師指導下按臨床護理程序模擬匯報完成任務;匯報后各組間相互進行評價,教師亦要評價、演示重要護理技能操作;最后學生根據(jù)同學和教師的評價意見對任務單進行修改、分組練習護理技能,課后亦需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
在項目化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根據(jù)課程目標及重難點,選擇臨床典型案例進行任務的設計,使刻板的理論知識具體展現(xiàn)在臨床案例中,如相應患者的一般資料、病史、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結果等。學生根據(jù)任務要求,課后主動學生理論知識,通過查閱視頻及網絡資源,有目標性的拓展了學習內容,角色扮演使學生能夠理解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熟悉護理過程中所需的理論知識,如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效結合,同時培養(yǎng)了其按護理程序進行護理工作的臨床思維及人文關懷等職業(yè)素養(yǎng)。匯報后各組間相互進行評價,可發(fā)現(xiàn)自身及同學間的不足,在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的同時,教師亦可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之后學生將積極主動地接受教師的點評、示范。課后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總結,能使學生深入理解護理實踐中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使之真正做到“學中有做、做中有學”。
3.教學效果
在長期接受傳統(tǒng)被動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學生對項目化教學在不同的階段其認識表現(xiàn)不同,本研究分別在內科護理項目化教學前期和中期對開展項目化教學的120名學生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對比了項目化前期和中期學生對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和項目化教學兩種教學方式選擇得出以下結果:在項目化教學的前期,認為傳統(tǒng)教學方式較項目化教學較優(yōu)越的學生為99名,占82.5%,選擇項目化教學的學生為16名,占13.3%;而在項目教學的中期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項目化教學的學生為91名,占75.8%,雖仍有27名(22.5%)學生堅持選擇傳統(tǒng)教學方式,但與前期調查結果相比已有顯著提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以上結果表明學生對項目化教學的適應雖經歷了一定過程[4],但通過多次訓練、真正理解這一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后,多數(shù)學生(約75.8%)認識到該教學方式可促使其課后主動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收集與任務相關的學習資料,課堂上在模擬臨床過程中亦掌握了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護理實踐中,使繁瑣的理論知識真正成為了所需之學,從而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