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14 17:28:4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初中德育的基本內容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英語教學 德育素材 德育教學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不容推辭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深深地認識到英語學科教學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除了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外,還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有效地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之中,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當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的滲透要注意經(jīng)常性、針對性、實效性,并講究教學策略,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挖掘校園文化,營造班級德育環(huán)境
環(huán)境是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校園環(huán)境重點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學校、班級應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學生的精神家園。優(yōu)美的班級環(huán)境,能凈化學生心靈、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要積極優(yōu)化班級環(huán)境,發(fā)揮班級的教育、審美、約束和導向功能,如美化班級環(huán)境,擺放flowers,發(fā)揮墻壁文化、黑板報文化等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把班級變?yōu)榻緦W生的綠色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活動,讓學生樂在其中,如有組織地開展班級、團隊、學生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經(jīng)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組織管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
二、挖掘德育素材,寓德育于課堂教學
英語教材是德育的載體,其中課本中的單元話題、短文閱讀都具有豐富的德育修養(yǎng)知識,教師用這樣的教材實施教學,在傳授英語知識、培養(yǎng)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自然就滲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如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7“Food Festival”部分,在“讓學生進一步談論人們對不同食物的喜好”的基礎上,反思不同的飲食習慣,并探討健康飲食的問題。在本部分的教學中,可以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談論自己與他人早、中、晚餐喜歡吃的食物,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又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3 Topic2 “What sweet music”中,我從網(wǎng)上下載了2012年春晚李云迪和王力宏合作的《金蛇狂舞》的視頻作為導入,讓學生觀看體會李云迪出色的鋼琴演奏,課下布置讓學生查找李云迪學習鋼琴的故事和取得的成就,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這些優(yōu)秀人物身上的勤學苦練、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久而久之,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再如“Teachers’Day的教學,通過結合“Women’s Day、Mothers’Day,F(xiàn)athers’Day”等節(jié)日系列活動,布置學生用英語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達到學以致用,又學會關心身邊的人。讓學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學生要學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讓學生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這樣就很好地實現(xiàn)了將課文內容與傳統(tǒng)美德相結合的教育目標。教學九年級上冊Unit4 Topic2 “When was it invented?”時,通過介紹愛迪生的發(fā)明和其遇到的困難挫折,啟發(fā)學生向科學家、數(shù)學家學習,學習他們愛觀察、愛思考、愛提問、愛實驗、愛發(fā)明,為人類謀福利的高尚思想行為,從而幫他們擺脫煩躁心理和厭學情緒,重新熱愛自己的學校生活。
三、開展課外活動,適時進行德育教育
英語課外活動是英語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開展課外活動不僅是培養(yǎng)和發(fā)揮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還可以豐富中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其道德情操,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具體生動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中學英語課外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九年級開展“中西方禮儀風俗差異”的英語沙龍活動,在學習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更多西方文化常識、背景知識等,可以進一步增強對外開放意識,樹立中國人的良好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國際主義思想;在學習完話題“Popula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后,組織一次環(huán)保海報的評選活動,學生們在活動中可以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意、繪畫方面的特長,將評選出的優(yōu)秀海報展出,既可以增強其他同學的環(huán)保意識,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引導學生領略英語的魅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愛國主義思想是一個公民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但對學生只講空洞的愛國是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滲透我國悠久的文明史、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等,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為了自然、深刻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在上課時著重引導學生自由地發(fā)表看法,進行討論。例如在教學中我結合China daily中有關因環(huán)境污染日趨嚴重的問題,以及提倡收集廢電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熱衷于綠色食品及北京等地區(qū)近幾年沙塵暴不斷等相關報道讓學生展開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發(fā)動學生開展愛護環(huán)境、愛我地球、做地球小衛(wèi)士的活動。這樣不僅可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關心時事,還可使學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huán)境,養(yǎng)成講衛(wèi)生、講道德的良好習慣。
實踐表明,英語教師應自覺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識,把德育滲透貫穿到英語教學始終,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變靜態(tài)的書本知識為解決多變的實際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美的熏陶,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求知欲,增強學生的道德思維。總之,初中英語教學的德育滲透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會達到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魯川,韓文清.中學學科教學中的隱性德育初探――談談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性[J].中學教育,2003(07).
[2]谷文明.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學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4.
關鍵詞:學校德育;有效銜接;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2-0113-03
學校德育銜接是指不同層級學校德育的連續(xù)性和有序化狀態(tài)。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在大學和中學德育中人為地割裂了這兩個德育子系統(tǒng)的內在聯(lián)系,致使大學和中學的德育各自為戰(zhàn),無有效銜接,德育效果因而也受到了影響。為了增強大學和中學德育的有效銜接,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穩(wěn)定而科學的德育銜接機制,從而保證學校德育的有效實施。
一、加強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意義
1.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解決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的客觀需要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大學和中學德育日益暴露出許多問題和矛盾,具體包括大學和中學的德育目標脫節(jié)、內容重復度高、途徑和方法雷同、管理條塊分割嚴重、評價欠科學、德育工作者之間缺乏合作與溝通等。這些問題與矛盾的存在,均與大學和中學德育系統(tǒng)之間缺乏一套有效的銜接機制有關。為此,各級學校德育工作者應當將實踐中證明行之有效的銜接方法、銜接手段和銜接措施等加以總結,然后將其制度化,有步驟地推動大學和中學德育的銜接。只有通過銜接溝通機制、制度保障機制和評估反饋機制等,恰當處理德育系統(tǒng)構成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方能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和矛盾。
2.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實現(xiàn)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整體優(yōu)化的必然要求
在學校教育中,大學和中學本應是有聯(lián)系的,但我們在德育實踐中卻存在著諸多大學和中學互不聯(lián)系、缺乏照應的現(xiàn)象,從而人為地割裂了大學和中學德育之間的聯(lián)系。要改變這種狀況,各級德育管理部門應出臺一套與德育銜接有關的文件,應加強與德育銜接相適應的機制建設,以使德育銜接能夠基于制度的安排,從而促進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動。加強大學和中學育人機制的一體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大學和中學德育的整體效能。
3.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適應德育主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隨著社會變革步伐的加快,由大學與中學德育脫節(jié)所造成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學生從高中畢業(yè)進入大學后,由于不能迅速完成從高中學生向大學新生的角色轉換,他們中的一些人就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認知失調、情感受挫和心理失衡等問題,這對他們的成長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目前學校德育銜接機制欠缺使這一問題有進一步嚴重的趨勢。其主要表現(xiàn)為:由于管理機制的缺乏,使大學新生度過從高中學生到大學新生的“磨合期”的時間在增加;由于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者交流溝通的缺乏,妨礙了大學新生的思想轉變;由于制度保障機制的缺乏,影響了大學新生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由于評估與反饋機制的缺乏,影響了大學新生前進動力的形成。由此可見,加強大學與中學德育銜接機制的建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和中學各自的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滿足德育主體成長與成才的需要。
二、制約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因素分析
1.德育目標短視,忽視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長遠規(guī)劃
目標是指期望達成的結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將自己的關注點只局限在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上,而由高中向大學的過度則形成了“盲區(qū)”。具體而言,當前高中德育只著眼于對高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關心與引導,缺乏面向大學的預備教育。根據(jù)本人連續(xù)4年對本校大一新生的調查,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對大學的相關情況,如大學的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學習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環(huán)境等均不十分了解,這使很多由高中畢業(yè)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出現(xiàn)了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不適應的狀況。我國大學的錄取率目前大體在70%左右,所以這一狀況應該說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它告訴我們,必須加強中學和大學這兩個相鄰階段的德育中的銜接機制的建設,以使新入學的大一學生能較快地完成從高中生活向大學生活的轉變。
2.德育內容脫節(jié),違背了教育對象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性。然而,我國在德育課程的安排上卻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這一客觀規(guī)律。例如,初中、高中階段的德育本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以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但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要面對中考和高考,所以中學階段的德育就忽視了學生德性的養(yǎng)成。這也對大學的德育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即大學不得不為已進人大學的大學生補上中學時的德育養(yǎng)成課。比如,目前為大學新生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中,有一章就是專門為新人學的大一學生講授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以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因為屬于“補課”性質,所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學生還要接受連小學生都應該懂得的諸如文明禮貌和助人為樂一類的教育?
3.德育方法異位,降低了學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在德育過程中,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可以選擇和利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教育實踐中,德育教師就要根據(jù)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環(huán)境等情況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高中階段的德育教師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壓力,他們實施的多是以理論灌輸為主的德育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導致了兩種不良的后果:其一,由于使用了理論灌輸?shù)姆椒ǎ员緫秦S富多彩的德育就變得干癟而深奧,就在無形中降低了德育課的吸引力;其二,由于高中階段的德育內容過于追求理論的高度與深度,甚至將本應在大學講授的內容提前在高中階段來講授,所以也造成德育理論的過于飽和,也影響到大學德育的正常進行。在目前的德育實踐中,這種負面影響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了。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中,很多教師反映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學過了這門課中的多數(shù)內容,大學階段再讓他們學,他們當然就興趣不高。有的學生甚至反映:對這門課,他們的高中老師在講解的深度和難度等方面有的還超過了大學的老師,再繼續(xù)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不大。由此可見,若中學階段德育方法使用不當或對德育內容不適當?shù)剡^分拔高,就會使大學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學德育工作者若對中學的德育內容和方法等缺乏了解,若德育過程中缺少創(chuàng)新,也會使自己的德育失去其應有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4.德育評價失調,削弱了學校德育的功能
德育評價是評價者依據(jù)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一種行為。當前,大學和中學對德育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的標準不同,這就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對德育作銜接的動力,從而也就加劇了大學和中學德育脫節(jié)的狀況。對中學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評價是以
其德育活動的結果為衡量標準的,這種重結果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評價方法難以激發(fā)中學德育工作者關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大學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評價則與他們在與大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的德育課程的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卻無多大的關系。雖然目前部分高校開展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網(wǎng)上評教的活動,但由于沒有與教師的職稱評聘和福利待遇掛鉤,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這樣一來,要想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動地去了解中學里德育工作的狀況,從而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當然也要難一些。由此可見,德育評價機制的失調也在影響著德育工作者的銜接意識的形成,因而也影響著學校德育功能的發(fā)揮。
三、加強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建議
1.加強目標管理機制建設
實現(xiàn)目標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轉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要避免將長期目標短期化。所謂將長期目標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標管理中的短期目標通常會比較明確而具體,并且易于分解,因而極易使各層級的學校德育部門及其成員陷入一種短視或只顧短期目標的狀態(tài)。這種狀況在德育實踐中表現(xiàn)為,德育工作者往往僅關注本學段德育中具體目標的實現(xiàn),因而就忽視了德育的長期目標和總目標。“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長期性的工作,這就決定了學校德育工作者在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時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同時又要使各分目標與總目標相統(tǒng)一。另一方面,要對目標達成情況作客觀而全面的評估。由于德育活動有其特殊性,由于德育難以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在評定德育的實際成效時就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簡單的定性評估或定量評估。如在德育實踐中,德育評價者就不應當僅僅根據(jù)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次數(shù)或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德育工作的優(yōu)劣。相反,應當鼓勵德育工作者把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觀念與道德習慣的形成作為自己工作的目標追求。
2.加強溝通銜接機制建設
溝通銜接機制的建設主要應圍繞大學與中學德育工作者之間的溝通來進行。一是,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增強溝通與銜接的意識,要將眼光從只局限于本學段的德育對象變?yōu)橥瑫r也考慮到相鄰學段的德育對象,要對學校德育工作作整體把握。二是,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強自己溝通與銜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開展對相鄰學段學校德育狀況的考察與調研,弄清與他們在德育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推動德育銜接的路徑和方法。大學德育教師應當經(jīng)常地深入到中學中去,高中的德育教師也應經(jīng)常地到大學進行學習與考察,了解大學在教學與管理等方面的狀況。三是,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善于總結經(jīng)驗教訓,要從中摸索溝通與銜接的規(guī)律。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還應互相借鑒對方在德育教學與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進本學段的德育工作。
3.加強制度保障機制建設
針對當前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呈現(xiàn)出的自發(fā)與無序的狀況,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學校德育銜接才可能有章可循。有了制度后,各級學校也應將德育銜接納入自己的整體規(guī)劃中,應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使德育銜接走上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的路子。首先,要形成以學校黨委為核心的學校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其次,要增強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對德育銜接工作的宏觀管理的力度。學校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要為德育工作者制訂切實可行的銜接方案、搭建合作共事的銜接平臺、創(chuàng)設對話交流的銜接環(huán)境,以使德育銜接能長效化。再次,要加快落實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為德育銜接工作制定的微觀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并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中學德育工作者之間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研攻關等方面的交流與互動制度、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相互銜接的效果的評價制度、高中畢業(yè)生與大一新生德性發(fā)展狀況的調查制度等。應通過制度體系的建設,保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銜接實現(xiàn)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