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0-02 08:56:4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lǐng)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古代女子禮儀常識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采訪/胡凌虹
吳禮權(quán)(復(fù)旦大學(xué)教授,博導(dǎo))
現(xiàn)在比較常見的抱拳作揖,出現(xiàn)于清朝年間,是古代傳統(tǒng)作揖的一種簡化。作揖在老一輩人中還有,南方人比較少,我去北京,一些老年人還是會給我作揖的。作揖是一種很好的問候方式,我很贊成。人多了握手來不及,也不方便,一個人對著很多人,一個人對著另一個人遠遠作揖,很簡便,不像鞠躬,比較復(fù)雜,也太累。相互之間問候,有的時候還要說話,說的到底得體不得體是一個問題,作個揖,不說話,意思到了就行。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但是現(xiàn)在卻沒有自己傳統(tǒng)的禮儀了。能不能恢復(fù)作揖不一定,但作揖作為表現(xiàn)一個民族禮儀之邦的文明標志,一個抓手,提倡肯定是值得的。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應(yīng)該有自己的禮儀,展現(xiàn)一種適合自己民族的東西。握手禮中西方人都用,怎么區(qū)別不同國籍呢?一般是從膚色上看。我們一見鞠躬就知道是日本人或韓國人,那么能不能一看到作揖就知道是中國人呢。作揖比握手還要簡單、方便,推廣的可行性還是蠻大的。人們會教寵物作揖,那么人與人之間為什么不去學(xué)呢?至于采取怎樣的方式,在男子之間、女子之間,男子和女子之間該怎么作揖,都是可以討論的。當(dāng)然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西方的握手方式,普及作揖還是需要一個習(xí)慣的過程。
伊甸(詩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其實過去在老百姓之間作揖也不太多,需要到一定層次,比如知識分子,或者官員之間。如果付諸實踐,我們國人都像過去一樣作揖的話,我的感覺是比較怪,因為作揖不是單獨的禮節(jié)、問候方式,它還包含著文化層面的問題以及歷史的積淀,它是跟很多封建的文化,那種說不清楚的感覺混雜在一起的。劉半農(nóng)先生提出了“作揖主義”,作揖的意思已經(jīng)擴大化,不僅僅是問候,還是一種調(diào)和,和解,帶有一種過去舊時代文化的痕跡,所以不宜普遍推行。我覺得像我們這樣的國家,需要的并不是去恢復(fù)古老的東西,恰恰相反是去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東西。如果在創(chuàng)造不出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學(xué)習(xí)西方的最文明合理的禮節(jié)。我是比較贊成西方的一些禮節(jié),如握手,擁抱。盡管擁抱這個禮節(jié)我們還在使用,但是使用頻率不及西方,在特殊的場合,表達特殊的情感,握手還是輕了點,可以選擇擁抱。禮節(jié)是慢慢形成的,很難倡導(dǎo)出一種新的東西來。如果是刻意恢復(fù)作揖,也會有一種不自然的怪怪的感覺。如果現(xiàn)代人喜歡,把作揖作為一種禮節(jié)的方式來存在,也是可以的。在面向公眾,沒法體現(xiàn)握手問候的時候,作揖、鞠躬這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我平時很少作揖,不過一二十個人來告別,來不及一一握手,就作個揖代表告辭。作揖畢竟是國人比較熟悉的東西,在一定場合,用用也可以,大家都知道其表示的內(nèi)涵及適用的地方。
姚淵(漢文化推廣者,漢未央網(wǎng)站站長)
作揖跟我們漢服的推廣在運行上有著相似性,日常生活中推廣比較困難。漢服是在特定的禮儀場合中穿的,在穿著漢服的時候,應(yīng)該有同漢服相適應(yīng)的揖禮。所以我們復(fù)興漢服,緊接著就是要復(fù)興揖禮。揖禮不是非要依附在服裝上,凡是你覺得有必要通過民族的方式來表達情感的時候,都可以作揖。只要你有心,哪怕行一個幅度比較小的揖禮都是可以的。所以作揖比推廣漢服的門檻還要低。當(dāng)別人知道我是做漢文化的,他們會很有意識地跟我作揖,但一般作的可能就是江湖俠客般的抱手禮、拱手禮。正規(guī)揖禮手是直的,用在莊重的場合。明清以后漢朝的禮儀不斷衰弱,嚴肅的揖禮也不斷衰落下去,在市民文化興起之后,人們對作揖進行改造,形成了非常普遍的抱手禮、拱手禮。后來西方人看見的就是這種揖禮,所以他們認為穿著唐裝馬褂,行抱手禮的就是很中國的方式,其實很不得中國人的精髓。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揖禮就是最靠近現(xiàn)代的傳統(tǒng),卻不知道實際上還有一種遠離現(xiàn)代文化的傳統(tǒng),正規(guī)揖禮。它同中國的自信心,漢朝的黃金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刺岢?guī)作揖的原因,有一種情感因素在里面?;氐教岢茝V作揖,我覺得有必要,因為如果你努力去登天,就可能登上一座山,如果你只想登上一座山,你登上的可能就是一座小丘陵。我們可以把作揖的目標放在日常生活中,在一般場合,隨意一些,要求不用太高。但如果在穿著漢服的正規(guī)禮儀場合,我們還是提倡作正規(guī)的揖禮。此外,古代禮儀活動通常是男性之間,通常所說的作揖都建立在男性的基礎(chǔ)之上,在現(xiàn)代,女子行怎樣的禮儀,我覺得還需要規(guī)范和梳理。
同題問答
1、你知道“作揖”嗎?具體怎么做,清楚嗎?
Kent(加拿大籍華人):大概知道一點。
王強(公務(wù)員):作揖是中國文化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具體形式不清楚。
謝國劍(研究生):知道一點點,具體怎么做不清楚。
清水掛面(研究生):知道??赡芮宄?。
小鵬(外企職員):不清楚。
大樹(自由設(shè)計師):知道,雙手互握在前,彎腰60―90度。
Jane(經(jīng)理助理):知道。
Amanda(澳大利亞人):知道,就是一只手抱另一只手,表示“你好”的意思。
2、你在什么場合,看見過哪些人作揖?
Kent:長輩們過年或看到尊敬的人。
可人:以前很老的電影里容易看到作揖?,F(xiàn)在很少有人作揖了,年輕人不會,年紀大一點的人之間也不太會作揖。大概祖父輩才會有點關(guān)于“作揖”的記憶。
王強:年紀大的人,過年時,拜菩薩的時候。
謝國劍:電影、宣傳廣告片里,教科書上。
清水掛面:在電視里,當(dāng)某人見到景仰的長輩時會作揖。
小鵬:婚禮上,拜年的時候。
大樹:相聲演員,古代影視劇里。
Jane:過年的時候。
Amanda:大部分在香港片,中文片里。我爺爺奶奶是中國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我記得小的時候,過年時,父母親戚會相互作揖。
3、你平時作揖嗎?在什么場合下,你可能會作揖?
Kent:一般沒有。
可人:很少作揖。
王強:不太作揖。
謝國劍:很少作揖。
清水掛面:會。在尊敬的老者面前,或者與關(guān)系親近的好朋友開個玩笑。
小鵬:給長輩拜年的時候。
大樹:不作揖。
Jane:拜年的時候。
Amanda:平時不作。
4、看到一些學(xué)者、明星對大眾作揖,你有怎樣的感覺?
Kent:沒有什么特別感覺,就好像看到握手。
可人:沒有感覺,很正常。
王強:感覺不錯,蠻有民族特色的,有風(fēng)度。
謝國劍:覺得可以,適用于人比較多的地方。
清水掛面:沒什么感覺。
小鵬:挺好的,中式的傳統(tǒng)禮儀嘛。
大樹:表示謙卑或尊重;還有熟悉人之間表示親熱,感覺比較搞笑。
Jane:沒什么感覺,很中國化。
Amanda:感覺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比較有禮貌。
5、你覺得“作揖”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
Kent:比握手古典,如果場合不對的話有點奇怪。
可人:一人對十人、百人的時候,作揖比較方便,此外,流行病盛行的時候作揖會有好處。但是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于握手,別人伸出手跟你握,你作個揖,人家會感到很別扭。一般來說,人與人接觸的面積越大,關(guān)系就感覺越好,作揖讓人感覺很客套。
王強:相比較握手,它有多個優(yōu)點,(1)作揖比較衛(wèi)生,降低傳染皮膚病的可能性。例如在非典時期,很多人不愿意身體接觸,握手改為作揖;(2)可以避免自討沒趣,握手是雙向的,對方必須有所響應(yīng),若一方?jīng)]有反應(yīng),另一方會比較尷尬,作揖不需要顯示太多的協(xié)作性;(3)握手禮,有一定的規(guī)矩,需要上級、長輩、女士先伸出手,萬一握手方式不正確,會給另一方產(chǎn)生不舒服的感覺。但作揖不同,可以不必分上下級;(4)人容易出手汗,握手不是很舒服。作揖可以在對方不愿意握手的情況下,表達出自己的好感。作揖的缺點是不如握手關(guān)系親近,因為肢體交流感覺更親密。
謝國劍:相對而言,作揖在傳統(tǒng)上有一段時間是被魯迅等人批判的,帶有封建文化的色彩。但若穿著唐裝作揖,感覺就比較好?;蛘咴诼≈氐膱龊希容^傳統(tǒng)的氛圍里,作揖會更加讓人有認同感。
清水掛面:顯示出個人謙虛和對對方的尊敬,缺點就是有些做作。
小鵬:我覺得優(yōu)點是有中國特色,弘揚民族傳統(tǒng);缺點是沒有肢體接觸,略顯疏遠。
大樹:好處和缺點不明,需要場合與心境。
Jane:中國的一個禮儀,使人感覺很謙虛。
Amanda:沒有多大感覺,就是一種禮貌,延續(xù)了中國的傳統(tǒng)。
6、日本人、韓國人見面會鞠躬,西方人見面通常會擁抱,你覺得有必要在現(xiàn)代提倡“作揖”這種中國的傳統(tǒng)問候方式嗎?
Kent:無所謂,可能有人覺得比握手衛(wèi)生,不過我不覺得,握手有體溫的傳遞,更能使雙方貼近,作揖有點隔膜,或者一點點虛偽。還是要看場合。
可人:我覺得沒什么必要,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發(fā)展到現(xiàn)在,作揖已經(jīng)斷掉幾十年,硬生生地恢復(fù)還需要一代人的認可。這不同于日本、韓國,人家鞠躬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延續(xù)至今,整個社會都完全認可。
王強:有必要,中國有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作揖從實際看也有諸多優(yōu)于其他問候方式的地方。
謝國劍:這個僅僅是一種符號,現(xiàn)代提倡沒有多大意義。只要從精神層面上領(lǐng)會就行。在平時的禮儀中推廣作揖有這個可能,提倡作揖并不讓人奇怪,但若是說到恢復(fù)、回歸或者變?yōu)橐环N潮流,我預(yù)測不太可能。
清水掛面:沒有必要,個人喜好問題。
小鵬:有必要,就像推崇唐裝、漢服一樣嘛,“作揖”有中國特色啊。
大樹:不需要。有點老八股感覺。
Jane:提倡,有傳統(tǒng)底蘊。
Amanda:有一點奇怪,因為這樣的動作都是需要自然的嘛。如果人們越來越接受西方人的習(xí)慣,比如喜歡抱抱別人,也沒問題,因為這樣人感覺比較舒服。
7、你怎么看待人們喜歡教小狗或猴子等動物作揖?
Kent:作為玩耍沒什么關(guān)系,好玩就好,沒人在乎。
可人:我對作揖并不排斥,任何場合有人或者動物作揖都很正常。教動物作揖,應(yīng)該來說是人想通過動物來表達一種心情,出于一種禮貌的方式。
王強:滿有意思的。
謝國劍:滿好看的,這可能與動物的特征有關(guān)系,作揖相比握手等其他動作更加容易些。
清水掛面:覺得挺好玩。
小鵬:無所謂。
大樹:純屬是為了博得大家一笑,另不想討論動物權(quán)利,已經(jīng)被養(yǎng)著了還能說什么?
Jane:很好玩,他們很聰明。
Amanda:真的嗎?沒有見到過。
8、握手、擁抱、接吻、作揖、鞠躬這幾種問候方式中,請按你的認可度給他們排個序。
Kent:我覺得要分場合和民族特點。作為和我同樣種族的人,在普通見面的場合,我會這樣排列:握手、作揖、擁抱、鞠躬、接吻。
可人:這個要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對象。大家不太認識的,握個手。關(guān)系非常好的朋友或親人之間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除了握手還會擁抱。在長輩面前,或者崇拜的人面前,一般用鞠躬,表示尊敬。作揖排在比較后面。對于接吻,中國人不太習(xí)慣,人們還沒開放到這個地步。
王強:握手、作揖,擁抱,鞠躬,接吻。
謝國劍:要分場合吧,在普通的生活中,握手肯定是最常用的。辭舊迎新,穿著唐裝的時候,在比較隆重的場合,表示尊敬的場合,可能會作揖。擁抱是比較熟的人之間。鞠躬,一般演講后可以鞠個躬。接吻這種問候方式在中國是極少見的,中國人難以接受。
清水掛面:握手、作揖、鞠躬、擁抱、接吻。
小鵬:握手、作揖、鞠躬、擁抱、接吻。
大樹:握手、擁抱、鞠躬、作揖、接吻。
Jane:握手、擁抱、鞠躬、作揖、接吻,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一般不熟悉的都握手。
Amanda:擁抱、接吻、握手、作揖、鞠躬。不認識的人握手最經(jīng)常了,擁抱是用在比較好的朋友之間,西方人喜歡抱抱別人。在澳大利亞第一次見面就是握手,見了幾次面有點熟了的話,可以接吻,最后比較熟了,就會擁抱。
70后、80后時尚青年看作揖
今天,你作揖了沒有?
沙然
小時候讀《水滸》《西游》,熟人碰面,或者生人見禮,常常有這么一句話:唱個肥喏。
后來讀《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才徹底弄清楚這個元明時期最通行的禮數(shù)是怎么回事了。所謂“唱個大喏”就是一面拱揖,一面口中稱“喏”--至于為何說“喏”,大約與我們今天說“HI”差不多??傊@種敬禮方式叫做唱喏。喏聲很大,腰彎得很低,叫做唱個大喏或唱個肥喏。肥者,飽滿、火候到了的意思。
說到底,肥喏無非就是作揖,比作揖動靜大點而已。
自從有清以后,滿族的風(fēng)俗規(guī)矩一統(tǒng)天下,男人見禮改成打千兒,女人照面須道萬福。此后“肥喏”似乎就被徹底拋棄了。你看老舍筆下,落魄江湖的松二爺,八旗貴族的遺風(fēng)猶在,提著鳥籠上茶館,碰見常四爺,上前見禮,垂袖弓身,進一步退兩步。忽又想起剛進門見王老板時忘了請安,馬上轉(zhuǎn)身補禮:“王掌柜,您好哇!”退二進一,王掌柜萬沒料到,趕緊還禮,也來了個退二進一,終歸是晚了一拍。松二爺又連續(xù)來了三個退二進一,王掌柜還禮卻是一步?jīng)]趕上,步步趕不上,所有禮都晚了一拍。--據(jù)說這串臺步,是老舍親自教的。在歐洲巡回演出時,英國人高興得直吹口哨:“Great marvelous as beautiful as dance!”(太棒了!妙不可言!像舞蹈一樣優(yōu)美?。?/p>
當(dāng)滿清的歷史被雨打風(fēng)吹去之后,民國又開始盛行“拱手作揖”這種禮節(jié)。相比打千的舞蹈性與雕塑感,作揖就未免單調(diào)了些。自解放后改為握手后,終于失傳。
但海外華人依然固守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作揖,仍被世界公認為中華禮儀的典范。老外初到中國,若他聰明地學(xué)到了一個抱拳的動作,將會帶給我們多少驚喜,拉近多少彼此的距離。
但問題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E時代,我們連電子郵件都懶得發(fā),改為短信或者視頻通話,我們還會作揖么?
好吧,讓我們做一個假設(shè),不作揖還能做什么呢?
握手?這是西方最普遍的禮節(jié),那不涼不熱的溫度,不明不昧的笑容,不冷不淡的姿態(tài),不大不小的力量。讓你覺得,對面的這個人,是一架機器。況且,世界衛(wèi)生組織早就告戒我們,80%的病菌來自于手部接觸。你還敢去握么?那被無數(shù)細菌視作溫床的手?
擁抱?當(dāng)心那些別有用心的“抱抱團”,在你身上揩油。吃你豆腐不說,還會順帶掏走你的錢包。即使這樣的遭遇微乎其微,也要小心了,誰敢保證他不會趁機把剛吃過早點的滿手豬油使勁往你身上蹭?
鞠躬?拜托!腰彎多少度才算真誠呢?彎多了是卑躬屈膝,彎少了是心無誠意??傊秦i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那怎么辦,總不能像美國人那樣一見面就互相啃吧。
所以,思來想去,只剩下作揖了。它比鞠躬多一個拜會的動作,因此也多了一份真誠。它比握手少了身體的接觸,因此也少了一份危險。它不像擁抱那么故作親熱,卻顯得一團和氣,它不如貼面那樣刻露直白,更顯得溫文爾雅。作揖使得雙方既各自獨立又彼此關(guān)聯(lián),因為受禮者必須還禮。作揖使人與人之間多了眼神的交流,心靈的碰撞,而又保持著受之父母的高貴的身體與尊嚴,不被碰觸。作揖使得所有華夏兒女輕易就能認祖歸宗――它是如此具有符號感的動作。
總之,作揖在當(dāng)下,真是最好的禮儀方式了。敢問一句,今天,你作揖了沒有?
作揖在當(dāng)下的可行性
杜瓦
作揖,中國人傳統(tǒng)的交往禮節(jié)之一。在商業(yè)味越來越濃、人情味越來越淡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再親身實踐。印象里,最近見到作揖,只有兩次:一次是見于鄰家一小犬賣弄新學(xué)來的本事,頻頻給我們這些圍觀者作揖;還有一次,應(yīng)該是在“非典”流行的那個時期,握手、貼面的都免了,抱拳作揖,大家都安全。
具有3000年以上歷史的“揖禮”是否該就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眼見著肯德基、批薩、UPS快遞等等洋玩意充斥眼球,將我們的國產(chǎn)品牌推入冷宮,心中不免長吁短嘆:難道連祖宗的禮節(jié)也要讓位于他人?
就拿見面禮節(jié)而言,從任何角度而言,作揖也不輸于握手禮、接吻禮。據(jù)傳,起源于西方的握手禮,當(dāng)年始現(xiàn)于武士決斗之場合,為了表明身上沒有藏著暗器,故而握手。開句玩笑說,當(dāng)年的握手之后,很可能就是一場廝殺,毫無文明優(yōu)雅可言。別人決斗前的禮儀,作為了我們表達親切之意的禮儀,何苦來哉,我們又不是缺乏自己的禮節(jié)?
尤其在當(dāng)下,在花樣百出的“抱抱團”逐漸演變?yōu)椤?元錢抱一次美女”的鬧劇時,我們的有識之士是否應(yīng)該站起來呼吁揖禮的回歸和提倡,這才是中國人自己的禮節(jié)。若問作揖在當(dāng)下的可行性,隨手便可舉出幾條,以應(yīng)證其可行和優(yōu)勢。
1、古時的揖禮相對繁復(fù),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guān)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當(dāng)下,去繁留簡,只需抱拳拱手上舉就行。從簡而行,并非三叩九拜,從動作的難度系數(shù)上來講幾乎為零,人人得以效仿。
2、央視的《百家講壇》如今紅透半邊天。易中天火了、于丹火了,紀連海等等人都火了,他們宣講的是什么?說到底,不就是古人的一些東西嗎?不就是老百姓都知道但都說不太清楚的一些史實常識嗎?因此,在這文化哺乳過程中,易中天、于丹等人被扣上“文化奶爸、奶媽”的帽子也不見怪。從《百家講壇》聲名日隆中更可窺見的應(yīng)是什么?恕我大膽妄言,一是國人普遍的文史知識的匱乏;二又恰恰是如今的國人對老祖宗的歷史如饑似渴的了解愿望。那么,從心理而言,揖禮的回歸也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chǔ)”。
試想,如有一日,《百家講壇》上出現(xiàn)“中國的禮儀”之類的演說,定當(dāng)喚醒國人的認知,揖禮等完全可以被現(xiàn)代人接納采用的,傳統(tǒng)禮儀重新被推崇、流行,并非不可能的任務(wù)。就看《百家講壇》的編導(dǎo)何時采納了!
3、孔子之道,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若干年前,如果重提孔孟之道,提倡推行古法禮儀,定被扣上種種大帽子。而如今,國人的思想越來越解放(當(dāng)然還不是完全開放),既然連師洋之流也可以我行我秀,我們重提老祖宗的文明禮儀更不會被看得像洪水猛獸一般。從人們的思想解放度而言,作揖在當(dāng)下,很可能被看作一種時尚的傳承,而非“老八股”。
4、就個人衛(wèi)生方面而言,作揖更有著其它禮儀方式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握手其實最不衛(wèi)生,看不見的病菌隨手傳播,女孩子有時候被人家硬握著不放,更是有苦說不出;貼面接吻最不自由,別人左臉湊過來了,再不愿意,也得以臉還臉,有時還得主動還以右臉。拱手作揖,不僅能避免雙方皮膚直接接觸,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菌傳染,也可使雙方心里都比較踏實。極度重視個人健康的現(xiàn)代人,干嘛不去推行揖禮呢?
5、韓少功先生曾經(jīng)如此贊譽揖禮的優(yōu)美-“人在握手時含胸曲背,低頭引頸,姿態(tài)實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際雙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見窘態(tài)。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懸吊之險,難免把某種莊重的外交或某種歡樂的重聚,搞得有點滑稽。作揖則無須有這種擔(dān)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fā),高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體形和美的氣度,讓周圍的人眼睛一亮――壯士也?!币氘?dāng)壯士,不一定轟轟烈烈,昂首挺胸作個揖就行。大家平起平坐,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由上可見,見面作揖,不僅是一種文雅而得體的禮節(jié),更可以稱作是一種科學(xué)而衛(wèi)生的禮節(jié),難怪《新聞周刊》曾經(jīng)如此定義:“中國人的‘作揖’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禮節(jié)”。那么,你有什么理由阻止它重回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呢?
80后,敬意之禮成了原創(chuàng)的舞臺
李志春
80后的時尚青年隨意而奔放,敬意之禮這種中規(guī)中矩的禮節(jié)不是萬分重要時刻決不輕易示人,他們在“自然狀態(tài)”下,敬意之禮成了原創(chuàng)的舞臺。
中國自古見面便有作揖之禮以表敬意。所謂作揖,既手到、口到、耳到,三位一體以向?qū)Ψ绞揪础6缃襁@種三位一體被解構(gòu)分離,手歸手,說歸說。路上兩人見面,少有敬稱,取而代之的是眼睛“噌”一亮,隨即發(fā)出“章魚!”“偉哥!”這種宏亮而又缺乏內(nèi)容的聲音。隨著招呼完后,兩人相背而去,誰都忘記了剛才的事情。
誠然,直呼昵稱多少有些隨便,但似乎卻是他們的禮,是打消兩人路過不語而尷尬的一種方式,見面一聲“HI!”,既顯出時代氣息,又算是共識的禮術(shù)。將繁化簡,將簡化“懶”。與親朋道別,一句“大家再會”取代傳統(tǒng)的一一告別,這就是速度加效率。將簡化“懶”是本事,將“懶”化無,那是境界。
見面打招呼多麻煩,先要掙扎著從不愿意開口到開口,隨后要“使勁”震動聲帶,好不容易在傷了數(shù)以千計的腦細胞后才憋出幾個字。點頭多簡便。脖子支了一天也累了,間歇性下垂,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快而猛的點下頭,既“鄭重”(對方來看點頭用力唄!),又讓脖子玩了下“過山車”,一個看看舒服,一個點著也自在。
當(dāng)口到、手到、耳到被解構(gòu)開了,當(dāng)敬與禮被割裂開了,我們要追問:80后的時尚青年,用什么禮儀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呢?我們還剩下什么能在這個時代示出我們的敬意呢?
專家評作揖
作揖,從天人合一談起
采訪對象:翁敏華
翁敏華,作家,民俗學(xué)家,上海師范大學(xué)女子文化學(xué)院副院長,博士生導(dǎo)師。著有《中國戲劇與民俗》、《中日韓戲劇文化因緣研究》等九部學(xué)術(shù)著作及散文集《討好歲月》。
作揖,從自然崇拜而來
“五四”以后,中國文化打破了很多束縛,有很多壞的東西被革除了。革除的時候是必須要心狠手辣下刀子的,就像對癌癥動手術(shù)一樣。動完手術(shù)以后呢,應(yīng)該是要調(diào)養(yǎng)的。不是說中國文化得了癌癥后就一無是處了,得過癌癥的人還是可以康復(fù)的,康復(fù)了以后還是有很多健康的東西能夠發(fā)揮它的作用。
比如說我最欣賞的中國文化就是“天人合一”。這個世界觀不光是我們國人要重新解讀,而且這對于全世界都是一筆財富。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接受的教育就是人定勝天,都是要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就是不斷的斗斗斗。結(jié)果受了多大的損害,我們心里很清楚。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真的是到了要重解“天人合一”、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世界觀的時候了。
“天人合一”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諧?,F(xiàn)代人向大自然無窮盡地索取,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大弊病。包裝過剩,物質(zhì)過剩,對人類來說并非福音,因為你的享用已經(jīng)超出你的需要了。
實際上很多中華文化包括那些儀式都和“天人合一”有關(guān)系。
比如說作揖這么一個小小的禮儀,其實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它分三類。
一類叫天揖。它是對天表示一種敬重,是一種敬畏之心?!盁o法無天”當(dāng)中就有個“天”字。天揖首先是敬天的用處,然后是對天子,對所有敬重的人,比如對老師。天揖的手勢是:稍稍地往上舉,叫推手小舉。(示范動作)
一類叫土揖,是從大地崇拜而來的,叫推手小下也。它是從大自然崇拜過渡到對人的敬意,比如老師對學(xué)生稍稍的來一下。你看這種名稱,天揖,土揖,都是從自然崇拜而來的。
還有一個平輩人之間的,叫時揖。天揖和土揖實際上是空間之揖,而時揖是時間之揖。用了個“時”,那就是平推,叫平推手也。
作揖,用手,用口,用耳
中國文化和中國字是很有關(guān)系的,中國字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一個密碼。
比如“揖”,它就是用手,用口,用耳,這三項都要有。
提手旁,一個口,一個耳,不光是抱疊雙手作一個揖,還要加上謙恭的用語,所以要用口,而且要能夠傾聽,不能漫不經(jīng)心的。人家在說謙恭的話“請多多關(guān)照”“請多多指教”,你不能不帶耳朵。這三點達到了,這個禮節(jié)才到位,這才是“揖”。
所以我們中國很多文字很有趣。比如說“昂”,“昂”就是太陽神崇拜啊。上面一個“日”,下面兩個手這么攤著(示范動作),這實際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個符號。我教的一個美國女領(lǐng)事,她問我“群情激昂”什么意思?!叭呵椤彼溃敲词裁唇小凹ぐ骸彼幻靼?。我說“激”就是風(fēng)吹過水面,所以是三點水。風(fēng)吹過水面是個什么樣子呢?你想想?!鞍骸笔鞘裁?,就是人攤著兩只手看太陽,我演示給她看,說“你看像不像”。她說,哎喲,我懂了!
這比什么注釋都要好,也是漢字的好處。
作揖與服飾有關(guān)
我今天穿了件中式衣服作揖,是因為我覺得作揖跟服飾,和場合都有關(guān)系。穿牛仔褲作個揖就不太像。西裝革履的作揖也不像,必須是像我現(xiàn)在這樣的大袖子的,寬松的,中國式的,而且即使是旗袍也不合適作揖。
作揖時最好有翻袖的動作,(動作演示)沒有當(dāng)然也無所謂,但是作揖的感覺必須是和中式衣服一脈相承的。
我也問了許多人,同輩的,學(xué)生的,老師的,他們也各有各的說法,有的認為,男女平等,男的可以作揖,女的也可以作揖,女的作揖也可以很豪爽,也很拿派(北方人說法)。但是也有人說作揖也太江湖氣了吧。我說這個江湖氣沒有關(guān)系。江湖這個詞多好啊,我們把它想像壞了,過去還有江湖學(xué)派,江湖詩派,學(xué)術(shù)也有江湖。江湖氣和流氓氣不是一回事情,江湖氣是要一點的,豪邁得很。
有的老師認為女的還是應(yīng)該幅度小些,我想想那變成“萬?!绷??!叭f?!焙孟癫惶小4┢炫圩鳌叭f?!边€行,旗袍本來就是顯腰的,“萬福”是在腰上的禮儀,感覺比較合適。
該行何種禮儀視場合而定
現(xiàn)在的中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太快,尤其上海人。
不像過去,過去中國人的禮節(jié)是問:你吃飯了么?這個問號是期待別人的回答,一表明了中國人吃飯的不容易,二是從表情上也顯示出他要你回答。那么就站下來開始聊天。今天做什么啦?買什么菜啊,什么菜和什么菜放一起炒,哎喲,就可以講上半天。這是真正的問候,是要“問”的,然后“候”在那里,等你回答。
現(xiàn)在哪里有這樣的閑功夫啊!過去常說的“你上哪去啊”,可這關(guān)你什么事啊,我上哪去還要向你匯報啊……我們過去的禮節(jié)好像有點打聽的味道呢,后來就變成“你好”,現(xiàn)在越來越簡化。所以可以提倡比如作揖禮儀、微笑禮儀、注目禮儀、招手禮儀、揚手禮儀等等。
禮儀視場合而定。有時候騎車你不能作揖,但是你已經(jīng)看見別人,別人也向你微笑了,你可以揚一下手。過去我們不是擦肩而過,要對面站定說一回話,后來變成擦肩而過說聲“你好”,現(xiàn)在變成擦輪而過不是擦肩了,不是自行車就是汽車了。那么擦輪而過時采用的禮儀就只能簡化為揚一下手、微笑一下。
滋養(yǎng)現(xiàn)代人心靈的傳統(tǒng)禮儀
中國人比較含蓄,東方人都這樣,所以作揖等手禮比擁抱合適。擁抱有時會嚇人一跳,感情沒有到那么濃的時候干嘛要擁抱。東方人藝術(shù)上的美感靈感,大量的來自于自然。山水對東方藝術(shù)家的吸引超過人體。只要看看我們的唐詩宋詞就知道了。當(dāng)然后來也有些艷詩是描寫一點人的身體,但主流的還是山水美,也體現(xiàn)了我們崇尚的“天人合一”。而西方藝術(shù)家的美感靈感大量的來自于人體美,特別是女人的線條美?,F(xiàn)在大家對《滿城盡帶黃金甲》有反感,這和我們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系。我們強調(diào)的是含蓄美,是穿衣服后顯得美,而不是不穿衣服的美。
不穿衣服的美在我們中國沒有傳統(tǒng),所以體現(xiàn)在禮儀上,我們對擁抱貼面等身體禮儀的感興趣程度和西方人是不一樣的。
日本人的鞠躬給人的感覺也很好,但是又有點距離。特別是第一次見面,你是什么人也不知道,感情沒有到很濃的地步,行此大禮感覺怪怪的。日本的這個禮儀和他們的和服、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guān)系。因為日本是個跪坐的民族,保留了中國唐以前的生活方式,韓國也是這樣,所以他們到現(xiàn)在最大的禮儀還是五體投地。這是真正的行大禮,趴在塌塌米上面,兩手攤著,真是身體的五個體(四肢加上軀體)全部趴在地上行大禮。他們的鞠躬,是跪拜禮的一種簡化形式。
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選擇題及答案
1.中國有一個傳統(tǒng)習(xí)俗,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過“小年”,通常人們要吃:(B)
A元宵 B飴糖 C臘八粥 D餃子
2.一種特殊的工藝美術(shù)制品,采用藍色的原料,用紫銅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爐反復(fù)燒結(jié)再磨光而成。這指的是:(A)
A景泰藍 B彩陶 C琉璃 D 銅鼎
3.中華民族的搖籃是:(C)
A黑龍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黃河流域 D長江流域
4.“陽關(guān)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東海 B西域 C南國 D中原
5.“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個月 B三年 C三個季度 D三十年
6.我們常說的“鴻雁傳書”源自于以下哪個歷史故事?C
A文姬歸漢 B霸王別姬 C蘇武牧羊 D楚漢相爭
7.秦始皇滅六國后,統(tǒng)一了全國文字,這種漢字稱作:B
A隸書 B小篆 C楷書 D行書
8.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圣領(lǐng)土,祖國大陸的人們開始和臺灣接觸,早在秦漢時期,臺灣在三國是稱為:A
A夷洲 B流求 C東番 D臺灣
9.不屬于中國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當(dāng)山 C九華山 D峨眉山
10.中國第一長洞是:D
A王屋山洞 B赤城山洞 C青城山洞 D雙河洞
11.下列哪個不是中國六大古都:A
A南昌 B開封 C西安 D洛陽
12.龍門石窟位于下列哪個?。篈
A河南 B 甘肅 C陜西 D山東
13.苗族的傳統(tǒng)樂器是:D
A笙 B笛 C蕭 D蘆笙
14.七夕節(jié),中國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餅 B巧果 C湯圓 D竹筒飯
15.人們?yōu)楹畏Q婦女為“巾幗”?A
A婦女戴的頭飾叫巾幗 B婦女善于織造
C源于一個叫巾幗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個叫巾幗的地方
16.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是在:A
A豐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
17.中國全部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共分幾個語系?A
A 5個 B 6個 C 7個 D 8個
18.中國古代宮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顏色?C
A黃色 B 紫色 C紅色 D藍色
19.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歲?C
A 60歲 B 100歲以上 C 80---100歲 D 70歲
20.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綠茶是最古老的品種,是我國品種最多,產(chǎn)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種,下列哪一項不是我國著名的綠茶?D
A西湖龍井 B太湖碧螺春 C廬山云霧 D鐵觀音
21.中國刺繡是在布上“以針,以線暈色”的藝術(shù),我國的刺繡馳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shù)明珠”,四大名繡不包括:B
A蘇繡 B顧繡 C蜀繡 D湘繡
22.在中國名山中,五岳占有顯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華山 C恒山 D嵩山
23.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里的“一寸”是用哪種古代計時器量出的時間單位?B
A圭表 B 漏刻 C日影 D漏壺
24.我國的戲曲臉譜最早出現(xiàn)在隋唐時期的:B
A雅樂 B燕樂 C清商樂 D蜀樂
25.現(xiàn)存最早的宋詞歌譜是:B
A《漢宮秋月》 B《白石道人歌曲》
C《白鳥朝鳳》 D《 葬花吟》
26. 北方人年夜飯要一般都要吃餃子,其象征意義是:C
A團圓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歲交子 D五福臨門
27. 一般認為,北宋風(fēng)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象?A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8.《紅樓夢》的四大家族中沒有下列哪個姓氏?A
A吳 B賈 C王 D史
29.下列不屬于我國四大傳說故事的是:D
A《牛郎織女》 B《孟江女》 C《白蛇傳》 D《山海經(jīng)》
30.下列不是東漢文學(xué)三崔的是:C
A崔駟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31.唐代詩人中別稱為詩鬼的詩人是:B
A 李白 B李賀 C白居易 D杜甫
32.不屬于文房四寶的是:D
A宣紙 B湖筆 C徽墨 D河硯
33.四大書院中位于江西的是:A
A白鹿書院 B石鼓書院 C應(yīng)天俯書院 D岳麓書院
34.我國傳統(tǒng)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幾個字?B
A 8 B 10 C 12 D 14
35.我們用“羞花”來形容歷史上哪位美女?B
A西施 B楊貴妃 C貂禪 D王昭君
36.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是在:A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漢代人楊震說的,他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A
A拒絕收禮 B勸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發(fā)誓
38.微劇是什么傳統(tǒng)戲劇的前身?B
A湘劇 B京劇 C豫劇 D川劇
39.京劇服裝中男性角色蟒袍上的動物是:C
A蛇 B鳳 C龍 D虎
40.“宰相”的“宰”最早指:B
A高級官吏 B官吏統(tǒng)稱 C低級官吏 D皇帝
4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馮夢龍的著作? (D)
A、《初刻拍案驚奇》 B《喻世明言》 C《醒世恒言》 D《西廂記》
42、七月七日長生殿,_C_
A、夜深無人私語時B、相逢何必曾相識
C、夜半無人私語時D、相見時難別亦難
43、耳環(huán)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約束女性的行為 C、裝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44、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_D_”
A、士可忍,孰不可忍B、是可忍,孰不可忍
C、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5、四書包括:《論語》、《大學(xué)》、《孟子》、_B_
A、《禮記》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46、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晉、后漢、_B_
A、東周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47、“青梅竹馬”取自下列哪個典故(A)
A、李白《長干行》 B、白居易《長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隱《無題》
48、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學(xué)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失后,則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極
D、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9、王維擅長的詩體是_C_
A、詠物詩 B、詠景詩 C、山水田園詩 D、敘事詩
50、蘇軾的《題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東林寺 C、廬山 D、龍虎山
看了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選擇題的人還看:
1.傳統(tǒng)文化包括哪些內(nèi)容
2.傳統(tǒng)文化常識有哪些
3.中華文化傳統(tǒng)知識有哪些
4.什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含內(nèi)容
5.春節(jié)有哪些傳統(tǒng)文化知識
初二上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
《桃花源記》
【文體】記:可以是游記和碑記(或銘記)(主要的還是游記)。游記是收在文集中的記敘游覽山川名勝活動、描寫景物、用來抒發(fā)感情,讓思想在風(fēng)中飄蕩的一種文體(散文)。
【作者簡介】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人。東晉大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有《陶淵明集》傳世。
【內(nèi)容寫法】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gòu)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點字詞積累】
1、緣溪行( )2、落英繽紛( )3、漁人甚異之(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6、屋舍儼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8、阡陌交通( )10、具答之( )9、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
11、咸來問訊 悉如外人( )( )1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3、無論魏晉( )
14、皆嘆惋( )15、此中人語云( )16、便扶向路( )17、詣太守( )
18、尋向所志( )19、欣然規(guī)往( )20、尋病終( )
21、后遂無問津者( )22、漁人甚異之:( )23、便要還家:( )
【一詞多義】
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
尋 :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乃:見漁人,乃大驚 ( ) 乃不知有漢 ( )
舍:便舍船( ) 屋舍儼然( )
得: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
志:處處志之( ) 尋向所志 ( )
復(fù):不復(fù)出焉、不復(fù)得路 ( )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 )
遂:遂與外人間隔 ( ) 遂迷( ) 后遂無問津者 ( )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砣唬_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重點句子翻譯】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次,漁人劃著船)沿著溪水往前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畠砂稁装俨揭詢?nèi),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
復(fù)前行,欲窮其林?!獫O人又向前劃去,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只見那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園竹林之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镩g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便要還家,設(shè)灑殺雞作食。——人們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殷勤款待。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村里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约赫f,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獑柆F(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溆嗟娜擞指髯匝垵O人到他們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
不足為外人道也?!@兒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別的人說啊。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脱刂惹暗穆坊厝ィ宦飞咸幪帢松嫌浱?。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亓⒓磁扇穗S同漁人前往,漁人他們尋找先前所做的標志,結(jié)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來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關(guān)鍵句】
①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林——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寫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描寫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④表現(xiàn)桃花源中民風(fēng)淳樸,熱情好客——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結(jié)尾寫南陽劉子驥想尋訪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增強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傳奇色彩。
《陋室銘》
[文學(xué)常識] 1.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形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劉禹錫寫過的名詩句:1、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重點字詞積累】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階綠( )6、談笑有鴻儒( )
7、往來無白丁( )8、無絲竹之亂耳( )( )
9、無案牘之勞形:( )( )10、何陋之有( )
[重點句翻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簡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覺得簡陋了。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嗵﹂L上了臺階,使臺階綠了;草的綠色映入門簾,使屋內(nèi)也綠了。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獊斫煌?、聊天的人都是有學(xué)問的人,沒有見識淺陋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详栍兄T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楊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呢?
【關(guān)鍵句】
1、《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寫"陋室"環(huán)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表現(xiàn)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用比喻贊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6、《陋室銘》一文中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話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結(jié)尾把自己與古代賢士相比,表現(xiàn)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話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8、《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9、文中表現(xiàn)作者對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wù)的欣喜之情的語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10、表現(xiàn)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11、點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開頭起興,以虛襯實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愛蓮說》
[文學(xué)常識]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xué)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
【主題思想】
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賦予蓮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種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點字詞積累】
【蕃(fán)】多?!惊殹績H?!臼ⅰ看笠?guī)模?!居琛课??!救尽空慈??!惧肯礈?。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狙棵利惗欢饲f?!局病苛ⅰ?【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局^】認為?!倦[逸】隱居的人?!揪印科返赂呱械娜?。【鮮】少。 【宜】應(yīng)當(dāng)?!颈姟慷?。 【蔓】生枝蔓?!局Α繌堉?jié)?!就ねぁ柯柫⒌臉幼印?/p>
[重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對于)蓮花的愛好,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于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凈后卻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那里。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唉!愛(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
6、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愛牡丹的人,當(dāng)然是很多了。
[關(guān)鍵句]
1、描寫蓮花高潔質(zhì)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xiàn)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xiàn)蓮高潔品質(zhì),現(xiàn)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zhì)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quán)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zhì)?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huán)境習(xí)性、體態(tài)香氣、清高氣質(zhì)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fēng),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課文中的“牡丹”、“菊”、“蓮”分別象征什么樣的人?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寓著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 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 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學(xué)常識]
1、文學(xué)常識
四書:《論語》《大學(xué)》《孟子》《中庸》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2、本文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中的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寫作背景
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因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
【重點注釋】
1、選賢與能( ) 2、古人不獨親其親( ) ( )
3、不獨子其子( ) ( ) 4、男有分,女有歸( ) ( )
5、貨惡其棄于地也( ) 6、盜竊亂賊而不作( ) ( )
7、是謂大同 ( ) ( )
【重點句子翻譯】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實現(xiàn)的時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選,社會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所以人們都不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不只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矜、寡、孤、獨、殘疾者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yǎng)。
4、男有分,女有歸:男的都有職務(wù),女子都能有歸宿。
5、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7、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會發(fā)生
8、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所以(人們)只是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是理想社會。
[關(guān)鍵句]
1、總括全文的綱領(lǐng)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最能夠體現(xiàn)全社會的關(guān)愛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5、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請同時找出與其相對應(yīng)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對應(yīng)句: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對應(yīng)句:男有分,女有歸。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對應(yīng)句: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三峽》
[文學(xué)常識]
《三峽》節(jié)選自《水經(jīng)注·江水》,作者:酈道元(466—527),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時北魏著名的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
[內(nèi)容概括]本篇用彩筆描繪了三峽的景致,先總寫三峽的地貌,再寫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壯麗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憂傷的漁歌作結(jié),表現(xiàn)了山水雖佳,世上猶有貧窮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xiàn)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點詞語]
1、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2、一詞多義
[絕] 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zhuǎn)久絕[停止;消失] 一詞多義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 ①屬引凄異(連續(xù))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闕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清 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榮峻茂(水清)
3、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疾: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4、素湍綠潭 (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的水)
5、 回清倒影 (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4、常見短語
[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引]連續(xù)不斷。屬,連續(xù)。引,延長。
5、其他詞語
[嶂]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zhuǎn)。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shù)。
【重點句子翻譯】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飛奔的駿馬,駕著風(fēng),也沒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擋在這里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懸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間飛流沖蕩。)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每當(dāng)?shù)搅颂鞖獬跚缁蛳滤脑绯?,樹林和山澗顯得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時常有站在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異常凄涼。)
9、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空曠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
[關(guān)鍵句]
1、文中側(cè)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cè)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8、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9、寫夏水的句子:①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11、文中用“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描繪了山形的挺拔險峻,用“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寫盡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與朱元思書》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來形容江水湍急奔騰的氣勢,《三峽》一文中,間接表現(xiàn)江水相似特點的句子則是: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13、到三峽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峽,春冬時候的水依然像酈道元筆下所描寫的那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4、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點。
三峽的山的特點是:連綿不斷、高聳峻拔。夏季江水的特點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一、民族精神形成的“媒體合力”
所謂“媒體合力”是指多家媒體反映共同意見,形成巨大的媒體輿論聲勢,全方位地影響受眾。當(dāng)眾多新聞機構(gòu)輿論信息量供應(yīng)充裕,發(fā)出同一種聲音,輿論合力的效力尤其明顯①。
韓國電影票房的奇跡,與韓國民眾對本土電影非理性的熱愛,媒體輿論一律的行為是分不開的。不少影片的上映,媒體一律作正面表揚和鼓勵的報道,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會被認為是“不夠愛國”。而當(dāng)政府放寬“電影進口限額制度”時,電影人立刻示威游行,而韓國媒體對此一律給予最大的支持。
在涉及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的問題上,韓國的各種媒體(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紙雜志等)聯(lián)合起來,作為強有力的輿論工具,在強烈的民族精神驅(qū)使下,堅定立場,輿論一致,真實反映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的呼聲,態(tài)度堅決,給破壞者以有力的打擊。尤其是在對日關(guān)系上,韓國媒體體現(xiàn)出了決不妥協(xié)、誓死捍衛(wèi)國家利益的堅強決心。
二、為民族而戰(zhàn)的世界杯給了韓國媒體發(fā)展的契機
2002年5月31日開始的世界杯足球賽大大促進了韓國數(shù)字衛(wèi)星電視的發(fā)展,從5月30日到6月30日,韓國廣播公司(KBS)、文化廣播公司(MBC)、漢城廣播公司(SBS)等三大廣播電視網(wǎng)開始試播數(shù)字廣播電視節(jié)目。星空生活頻道還通過設(shè)立在主要商場和公共交通終點站的裝置,為全國提供高清晰度的數(shù)字電視轉(zhuǎn)播。相關(guān)媒體也說:“世界杯讓韓國的電視臺‘大發(fā)’了。隨著韓國隊的節(jié)節(jié)勝利,韓國電視臺獲得的廣告費也‘水漲船高’?!?/p>
主席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韓國民眾強烈的愛國心和罕見的民族凝聚力是支撐整個民族的精神。韓日世界杯期間,韓國球迷自身的團結(jié)和對國家隊的大力支持給全世界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們在場上口號統(tǒng)一、服裝統(tǒng)一,連道具都統(tǒng)一,數(shù)萬人掀起紅色的條幅,高呼“大韓民國”,單憑這些球迷的表現(xiàn)就足以從氣勢上為韓國球員贏得必勝的信心。一個僅4000萬人口的小國能成為世界體育強國,能培養(yǎng)出世界足球強隊,成為世界圍棋第一強國,就在于他們有這樣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因民族而生,永遠為生活在團結(jié)的民眾下的人們所珍視。
世界杯的舉辦非常成功,這為媒體凸現(xiàn)了民族精神的亮點,這個亮點,讓韓國的媒體也為之閃光。韓國輿論認為,在舉辦世界杯的過程中,要把韓國的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同時展示給世界。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02年6月18日,韓國隊力克歐洲勁旅意大利隊后,在漢城市政府廣場聚集了百萬群眾。而據(jù)媒體報道,參與通宵狂歡的人群離開以后,地上竟沒有留下垃圾,人們都自覺地收拾好了垃圾再離去,令清潔工人也感到驚奇②。這讓人記憶深刻的一幕深深體現(xiàn)了韓國人高度的自律,這是愛國的表現(xiàn),更是自身國民素質(zhì)的完美展現(xiàn)。
三、影視作為韓國媒體的招牌作品,時時以民族的厚重為精神寄托
影視作品蘊含和體現(xiàn)出的民族精神不僅使收視率攀升,更重要的是塑造出“韓流”背后的國際品牌形象,民族精神這一骨子里的東西使大韓民族逐漸內(nèi)秀和厚重起來。它所展示的這個民族是一個不容被忽視的民族,它在“韓流”中走出國門,在國際上自信地傳播著他們的偉大建設(shè)成果和試驗。
韓國人始終不忘在劇本中加入教育理念,不失時機地傳達人性化和正義感,激起人們努力向上和永不言敗的自信心和自我磨煉的能力??错n劇,感受到的是親情、愛情、友情和溫暖,還有愛心。都是很簡單很質(zhì)樸的道理,卻時時在提醒人們的良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整個國民的素質(zhì)?!洞箝L今》里地位卑微的古代女子長今克服挫折、苦難與別離,堅持對理想執(zhí)著的追求;2005年MBC的力作《美妙人生》里一個5歲的小女孩因為堅持和至愛親情的召喚,終于擺脫死神的追趕。
泡菜在韓國飲食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和意義,這一點在韓劇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韓國是個非常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禮儀之邦,其刻意宣揚本國“泡菜文化”,旨在培養(yǎng)本土民族文化傳統(tǒng)及愛國精神。2004年熱劇《對不起我愛你》里的男主角是個孤兒,童年時被領(lǐng)養(yǎng)到澳洲,卻交了個韓國的女友,不僅會說韓語,還出奇地愛吃泡菜。最后得了頑癥,就連死也要拼命回到自己的國家去死。
深受儒家傳統(tǒng)的影響,韓國社會發(fā)展中極其強調(diào)社會倫理價值,強調(diào)社會風(fēng)氣的純潔,強調(diào)愛國主義,強調(diào)人的精神面貌。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成為韓國人最突出的民族特點。這真是一個個性倔強的民族。他們的國旗雖然用的是八卦圖案,但他們的性格卻一點也不像水,而是像巖石,寸步不讓③。在韓劇里,永遠看不到外國車、外國手機,你經(jīng)常能看到的是大叔大嬸們憂國憂民,節(jié)水省油只買國貨的堅強有力的聲音。
四、借助強烈的民族精神,韓國媒體滴水穿石
在媒體的輿論傳播上有一招――滴水穿石,它是指對一個大的事件進行十天或一周的報道,會連續(xù)地在受眾那里形成完整的概念,每天提供的零碎意見就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形成的輿論具有漸進與穩(wěn)固的特性④?!绊n流”洶涌而來,鍥而不舍,細細地滲透到世界尤其是亞洲文化圈的國民頭腦當(dāng)中,真不愧是“溫柔一刀”隨風(fēng)潛入,不知不覺中,人們已經(jīng)逐漸淡漠了“哈日”,開始“哈韓”起來,而且,這股“哈韓”風(fēng)是愈吹愈烈,一發(fā)不可收拾。
韓國媒體的發(fā)家真可以用堅持不懈的韌性來形容。不管是報紙、電臺還是電視,在國家復(fù)興之初都跟整個國家的處境一樣――滿目瘡痍??扇缃瘢n劇對中國、日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的出口,為韓國賺取了大筆的外匯。據(jù)報道,2001年韓劇向海外出口9515集,收入達790萬美元;2002年出口12363集,收入達1639萬美元。當(dāng)年極度討厭肥皂劇的我們,現(xiàn)在卻對長達273集的《看了又看》、長達246集的《人魚小姐》等超長電視劇也能夠看得津津有味。此種類似的“大件商品”,不僅為其贏得了拓展業(yè)務(wù)、引進人才和技術(shù)的必備資金,同時,也通過“馬拉松”似的文化攻略,牽制住受眾的胃口,連續(xù)地在受眾那里形成完整的韓國文化和精神的概念。
五、民族精神與現(xiàn)代媒體科技的有效結(jié)合
韓國人自信,韓國媒體更是自信。網(wǎng)絡(luò)媒體積極參與世界交流是韓國傳播自我、交流文化的渠道,更是走向世界的自信、開放的表現(xiàn)。為了使文化交流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強,讓廣大朋友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韓國,韓國文化新聞處開通了“韓國在線”網(wǎng)站。作為最權(quán)威的官方網(wǎng)站,它提供從韓國概況、韓國文化藝術(shù)等一般常識,到旅韓與留學(xué)信息、熱門旅游路線等實用信息,非常有助于及時掌握韓國社會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這個網(wǎng)站包含來自世界各國的十幾種語言選擇。
韓國國際廣播電臺(KBS World Radio)于2000年7月開設(shè)多國語網(wǎng)頁,該臺10個語言廣播組分別開設(shè)網(wǎng)頁,專門為其語言對象國聽眾和網(wǎng)民提供網(wǎng)上服務(wù)。為此,世界各地的聽眾和網(wǎng)民可以從該臺10個不同的語言網(wǎng)頁中選擇自己喜愛的語言網(wǎng)頁,隨時都可以收聽新聞和各類專題節(jié)目。韓國國際廣播電臺還提供24小時網(wǎng)上直播服務(wù),聽眾可以在網(wǎng)上收聽10個語言組每天播出的整套節(jié)目。此外,他們還通過電子郵件接收聽眾和網(wǎng)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以制作出讓聽眾更滿意的節(jié)目。
注釋:
①④劉建明:《輿論傳播》,303頁,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1。
②陸亨?。骸督?jīng)濟參考報》,20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