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1-29 11:10:5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關鍵詞 慢性病;賦能管理;社區(qū)
中圖分類號:R181.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12-0050-02
Effect assessment of application of empowerment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LIU Anping
(Changz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3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mpowerment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Methods: By the randomized cluster sampling, th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strok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35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mong them there were 170 males and 180 females, and the mean age was (63.08±3.26) years ol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stroke were 156 cases, 131 cases and 63 cases, respectively. The control group had 400 patients, among them there were 198 males and 202 females, and the mean age was (62.96±3.73) years ol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stroke were 172 cases, 150 cases and 78 cas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fter empowerment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for six months were followed up and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he empowerment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the rates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fasting blood glucose control,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hemoglobin control complia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entral obesity rate and dyslipidemia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0.05). Conclusion: Empowerment management can produce obvious effect in the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 empowerment management; community
賦能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健康教育方法,主要原理是通過激發(fā)行動者的內在動力源,最終目的為達到健康行為改變的目標,可以用于患者,也可以擴展應用于相關醫(yī)護人員[1-3]。通過連續(xù)的賦能教育,可以幫助行動者建立正確的認知,認識到自我健康行為管理的責任感等等,指導與鼓勵他們做出自我決策。通過賦能達到引導學習者確定符合自身情況的目標與計劃,并使之更具行動力[2-3]。賦能的核心其實是激發(fā)教育對象的健康管理主動性,作為臨床健康教育的一種方法,其常見于社區(qū)護理、慢性病的R床或者社區(qū)管理當中,所涉及到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嬰幼兒造瘺口護理、潰瘍性結腸炎、腫瘤等等,通常都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進行賦能管理和自我管理,輔以情感支持溝通等因素的協(xié)同,幫助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積極主動的適應新情境,并及時準確通過專業(yè)幫助來解決各種健康相關問題是賦能管理應用于很多社區(qū)慢性病患者的宗旨[2-5]。本研究就賦能管理應用于社區(qū)慢性病患者的相關效果進行了評估。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本社區(qū)所轄的慢性病患者350例為賦能干預觀察組,其中男性170例(48.57%),女性180例(51.43%),平均年齡(63.08±3.26)歲,高血壓患者156例(44.57%),糖尿病患者131例(37.43%),以及腦卒中患者63例(18.00%)。并在本轄區(qū)的慢性病患者選取年齡性別可比的400例作為對照組,男性198例(占49.50%),女性202例(50.50%),平均年齡(62.96±3.73)歲,其中高血壓患者172例(43.00%),糖尿病患者150例(37.50%),腦卒中患者78例(19.50%)。兩組對象之間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賦能干預觀察組實施賦能培訓和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慢性病管理。
納入標準:本社區(qū)所轄的社區(qū)慢性病患者,均已在三級醫(yī)院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或腦卒中,能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嚴重精神病患者,排除不能配合本研究的患者等。全部患者均獲知情同意。
1.2 賦能干預
賦能干預首先引導社區(qū)患者確立問題,以討論、訪談的形式開展,明確患者目前的主要問題與健康需求。然后是情感的宣泄環(huán)節(jié),傾聽并鼓勵患者表達自我的情感,同時激發(fā)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責任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第三步通過訪談、討論等溝通形式,引導患者對自身問題提出改善的目標,最終的決定權在于患者,并且正面強化患者的自我管理積極心態(tài)。然后進行計劃的確認,在患者解決健康問題的過程中,定期進行溝通反饋,對于實施過程中的困難給予一些專業(yè)建議,從而保證患者自我健康行為改變計劃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最后進行行為評價。賦能培訓的具體內容涉及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基礎醫(yī)學知識以及預防康復基本知識,血壓和血糖等測量的基本技能。對照組給與常規(guī)的社區(qū)管理和普通的健康教育。
1.3 評價
評價干預前和隨訪6個月后的慢性病控制情況,血壓
1.4 統(tǒng)計分析
數據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較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慢性病控制情況比較
賦能管理干預后,觀察組的血壓控制達標率、空腹血糖控制達標率、餐后血糖控制達標率和糖化血紅蛋白控制達標率均比干預前有明顯提高(P均
2.2 干預前后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水平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超重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以及血脂異常率均比干預前有明顯降低(P均0.05,表2)。
3 討論
社區(qū)慢性病的管理重在預防與控制,所以使患者保持好良好的生理指標狀態(tài)不僅能維持患者較好的生活質量,還能延長生存期。近年來,通過健康教育等干預方式提高社區(qū)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關自控力和自我調整能力已經成為社區(qū)慢性病管理中重要的醫(yī)療手段[6-8]。對于社區(qū)慢性病患者來說,控制其各項生理指標的穩(wěn)定以及達到在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意義[9-11]。目前我國大多數社區(qū)管理的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以及一些精神疾患[12-13],所以本研究中針對的是本社區(qū)管理比例最高的糖尿病、高血壓和腦卒中患者。
近年來也被引薦并應用到更多的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中來[14-15]。本研究中經過賦能管理干預后,觀察組的血壓和血糖的控制水平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賦能管理在本社區(qū)中對于幾種主要慢性病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賦能管理充分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鼓詈頭⒍患者完善自我管理的環(huán)節(jié),因此與傳統(tǒng)的主觀宣教和古板管理比較,在提高慢性病控制水平等方面表現(xiàn)出更大的優(yōu)越性。
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賦能管理的干預還可降低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發(fā)生,調整血脂指標異常,支持賦能管理在社區(qū)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丁磊, 丁敏, 朱建華. 賦能理論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現(xiàn)狀[J]. 護理管理雜志, 2013, 13(4): 252-254.
[2] 管慧. 賦能教育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16, 31(12): 111-112.
[3] 仇華, 顧健. 社區(qū)慢性病管理與干預[J]. 江蘇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 2014, 25(1): 153-155.
[4] 呂建芬. 社區(qū)慢性病護理干預研究[J]. 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15, 24(3): 323-325.
[5] 王文萍, 李蔚, 梁惠.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應用賦能教育模式的探討[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9): 71-73.
[6] 佘賀杲, 莫綺華, 馬亮, 等. 賦能教育模式對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 現(xiàn)代臨床護理, 2016, 15(3): 70-74.
[7] 梁莉莉, 張振香, 王盼盼. 賦能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的研究進展及啟示[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5, 31(34): 2650-2652.
[8] 楊新麗. 賦能教育理論在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 2014.
[9] 鄭建敏. 慢性病社區(qū)干預路徑探究[J]. 大家健康, 2014, 8(23): 319-320.
[10] 羅德蓮. 高血壓健康教育在社區(qū)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探討[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6, (3): 33-35.
[11] 何卓萍. 社區(qū)慢性病管理中群組管理的應用探討[J]. 吉林醫(yī)學, 2014, 35(23): 5305-5306.
[12] 蘭斌. 社區(qū)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路徑選擇的探索研究[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 2015, 13(15): 59-61.
[13] 顧厲, 陳向韻. 我國社區(qū)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4, 20(7): 862-865.
【關鍵詞】 慢性肺心病;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care measures of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aintaining airway patency, encourage patients to effectively cough, strengthen basic care, and was given health guidance for discharge.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care,excellence in 35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in 10 case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with medical advice and selfcare ability,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Care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結構和功能異常,產生肺血管阻力增高,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心擴張、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臟病。多發(fā)生在40歲以上人群,其中50~60歲年齡組為最高,約占患該病人數的40%以上。肺心病患者的死亡率與諸多因素有關,其中減少急性呼吸衰竭的發(fā)作次數,及時就診以及合理用氧,實施整體護理,進行健康宣教對緩解肺心病的發(fā)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F(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0例肺心病患者均為200711~200902收治的住院病人,男38例,女12例,年齡42~83(平均51)歲,均符合我國肺心病診斷標準[1]。本組均因并發(fā)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難而住院治療。入院時X線檢查除肺、胸基礎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征象外,全部患者均有肺動脈高壓征,如肺動脈段明顯突出或其高度≥3 mm;右心室肥大征;心電圖檢查表現(xiàn)有右心室肥大的改變,如心電軸右偏,額面平均電軸≥ +90,重度順鐘向轉位,RVI+SV5≥1.05 mV及肺型P波,少部分還可見右束支傳導阻滯及低電壓圖形。
1.2 治療與轉歸 本組50例患者通過積極抗感染、合理給氧、霧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對癥治療和護理好轉48例,死亡2例。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由于疾病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使病人產生恐懼、疑慮、煩惱、渴求等種種心理反應,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疾病,有時是工作忙而造成的緊張氣氛,一時不能徹底解除病痛而引起的焦慮與恐懼心理,占病人總數的70%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深入心理溝通,良好的護患關系本身就具有治療意義,多與病人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以優(yōu)良的態(tài)度、嫻熟的技術,贏得病人的信賴,使他們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對患者要高度負責,處處為其著想,各種操作果斷、利索,如遇緊急情況要沉著、冷靜,言行上表示信心,絲毫不能流露出不利于病情的言語和表情。對有自持心理的病人,應加強健康教育,提高他們對疾病的認識,更好地發(fā)揮病人對治療的主觀積極性。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做好祛痰工作,使痰液易于咳出,通過適當的擺放,使受累肺段內的支氣管盡可能垂直于地面,利用重力作用,促使肺葉、肺段氣道內的分泌物引流,配合有效的咳嗽將分泌物排出,3~4次/d,5~10min/次,對痰多無力咳出者,應協(xié)助咳痰,防止窒息,對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配合超聲霧化吸入及化痰藥。
2.3 飲食護理 患者因久病體質衰弱,熱量及蛋白質消耗過多,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如米湯、菜湯、蛋湯、牛奶之類。不可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特別是花生蘿卜干等食物更要嚴格控制。裝有假牙者,囑其睡前一定要取下,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長期呼吸道反復感染,喉返神經的咳嗽反射功能差,甚至麻痹,或咳嗽后反射遲鈍,往往上述原因造成窒息或死亡。
轉貼于
2.4 正確氧療 肺心病搶救時合理用氧及觀察療效是主要措施之一。對糾正缺氧、搶救患者生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氧(1~2L/min),氧濃度控制在25%~30%之間,直至呼吸平穩(wěn),紫紺明顯減輕。要向患者及家屬進行正確氧療的指導,避免出現(xiàn)氧濃度過高或過低,影響氧療效果。
2.5 急性加重期的護理 此期主要是由于肺部感染所導致的呼吸功能不全。最突出的臨床表現(xiàn)是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和紫鉗,伴心功能不全致全身性水腫。此期病情的特點是病情重、變化快,易合并許多嚴重的并發(fā)癥。因此,此期病人的護理是關鍵的一環(huán)。病人入院后立即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合理吸氧。病人雖未獲得血氣檢查結果,吸氧是當務之急,但給氧濃度不宜過高,以免發(fā)生呼吸抑制,應采取低流量吸氧,為防止病人鼻黏膜干燥,應加濕化瓶,使氧濕化。
2.6 生命體征和尿量的觀察與護理 當肺部感染加重時,常合并右心衰竭、肺性腦病,患者出現(xiàn)少尿、呼吸頻率加快、脈搏加速,甚至心律失常。重癥患者可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臨床表現(xiàn)為低血壓、尿量減少、循環(huán)衰竭、神經系統(tǒng)紊亂等,所以應密切觀察血壓和尿量的改變。測脈搏要注意其強弱、快慢、有無早搏等。定期作心電圖檢查,必要時進行心電圖監(jiān)護,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2.7 咳嗽咳痰的護理 我們可以根據痰的色、量、性來判斷肺部疾病變化,同時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各種措施,協(xié)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暢。(1)監(jiān)測痰量、顏色和粘稠度,在床邊放痰杯,每天更換1次,及時向醫(yī)生報告任何出血現(xiàn)象;(2)保持呼吸通暢,協(xié)助患者排痰,對清醒的患者鼓勵其咳痰,無力咳出者,定時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必要時給霧化吸入,對昏迷患者,可采用吸痰器吸出痰液,如吸痰無效,痰稠堵塞氣道致患者嚴重呼吸困難或窒息應立即做氣管切開;(3)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適時開窗通風,冬季避免空氣直接對流以防病人受涼。
2.8 加強肺心病患者的夜間護理 夜間迷走神經興奮,大腦皮質對呼吸中樞的調節(jié)功能相對下降,患者肺通氣不足,二氧化碳潴留,導致呼吸性酸中毒發(fā)生或加重;由于夜間睡眠時,回心血量增加及膈肌上移,加重患者心臟負擔;夜間睡眠時,患者痰液有可能不能及時咳出,有時形成痰栓,有導致痰栓梗阻引起患者窒息的危險。以上這些因素影響患者的病情,使危重肺心病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夜間護士應做好床頭交接班,了解患者日間病情變化、主要治療、心理、睡眠及飲食情況,掌握常用的血氣分析指標,以助于觀察和判斷病情如發(fā)現(xiàn)患者有頭痛、意識恍惚、白天嗜睡、夜間興奮等,為肺性腦病的早期臨床表現(xiàn),應加強持續(xù)低流量吸氧,及時向醫(yī)生匯報病情。對于生命體征的觀察,要勤于觀察、仔細觀察,及時、及早地發(fā)現(xiàn)生命體征的異常變化,尤其是心電和呼吸的改變,及時報告醫(yī)生,使患者得到及時救治。有報道[1]54例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QT離散度均超過正常范圍,QT離散度的改變與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相關,QT離散度越長,心肌復極越不一致,患者就越易發(fā)生心律失常。
2.9 出院指導 出院時應做好衛(wèi)生宣教,告知患者調整心態(tài)、穩(wěn)定情緒的重要性,加強飲食管理,使其掌握防病治病的常識,鼓勵堅持戒煙,防止受涼感冒,加強鍛煉,指導患者學會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方法,避免與有呼吸道感染者接觸,避免去人群聚集處或通風差的地方,遵醫(yī)囑用抗生素及支氣管擴張劑,改進不良的生活習慣。定期門診復查,以防復發(fā)。
3 討論
慢性肺心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為常見,占80%~90%[3],導致肺心病急性發(fā)作的誘因主要為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肺心病由于長期缺氧,引起肺血管收縮、痙攣,導致肺動脈高壓。慢性缺氧產生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隨之增高,使肺動脈壓進一步升高。缺氧、感染使血小板活化,導致血栓形成,肺微循環(huán)障礙,更加強肺心病的病理變化[4]。特別是老年肺心病病人,往往咳痰無力、反應遲鈍,痰液不易排出,易導致氣道阻塞等一系列并發(fā)癥。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讓患者取合適的坐姿,指導他們在吸氣中進行快速短促有力的咳嗽,對咳嗽無力者給予必要的氣管刺激,使其咳嗽。痰膿稠者給予霧化吸人,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勵多飲水,病情嚴重體衰無力排痰者,給予電動吸痰,一般從口腔吸痰效果較好。通過對肺心病患者有效的護理,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延緩了肺心病的發(fā)展,最大限度發(fā)揮現(xiàn)有的肺功能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路灝珠,李宗明.內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678696.
[2] 涂希祥.54例肺心病QT離散度臨床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6,10(2):100.
【關鍵詞】 社區(qū)護理;康復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降低復發(fā)
[Abstract] Objective To monitor the effectiveness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PD.Methods 12 active and recurrent COPD cases were selected. Once a week home visit for half a year, the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as compare with that of before the patient started 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currence was reduced, the duration shortened and patients' ability in dealing with daily activities increased.Conclusion Community nursing can prevent the exacerbation of COPD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COPD patients.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ing; rehabilitation therapy; COPD; reducing the recurrence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fā)病,往往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近幾年呈上升趨勢發(fā)展,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目前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開展社區(qū)康復醫(yī)生護士上門服務或在社區(qū)健康服務中心指導康復治療,不斷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復發(f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COPD患者12例,均為石巖醫(yī)院水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慢病個案管理的病例,男9例,女3例;年齡59~83歲,平均71歲。全部患者符合 COPD診斷標準,其中由單純型慢性支氣管炎發(fā)展而來9例,伴有肺心病1例,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2例。
1.2 方法 從2008年6月起,1名全科醫(yī)生和1名社區(qū)護士,進行COPD專項問卷調查摸底,制定康復治療方案:(1)預防措施:家庭氧療每天8h(在不影響睡眠情況下可在夜間睡眠時執(zhí)行);(2)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每天2次,每次2撳,每次噴后漱 口;(3)指導縮唇呼吸操練習,在呼吸操情況下行走6min,每日1次;(4)加強體質鍛煉:每日室外活動30min,保持室內外通風;(5)健康教育:開健康教育 處方箋,合理用藥指導,加強營養(yǎng)支持,戒煙限酒。經過6個月的時間,對 COPD 患者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對照分析復況。
1.3 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 0級:能正?;顒樱瑹o氣短,對日常生活無影響;1級:一般勞動時出現(xiàn)氣短;2級:平地行走不氣短,速度較快或登樓、上坡時出現(xiàn)氣短;3級:慢走(百米內)即有氣短;4級:講話、穿衣、吃飯等較輕微活動時有氣短;5級:安靜時也出現(xiàn)氣短,無法平臥。當達到:0~1級時,患者生活能自理;2~3級時部分能自理;4~5級時不能自理[2]。
2 結果
2.1 治療護理前及治療護理后急性發(fā)作次數和發(fā)作住院情況 治療前平均每人在半年內住院2.2次,每次12天;治療后平均每人在半年內住院0.85次,每次7.1天。
2.2 治療護理前及治療護理后對生活能力的影響 治療護理前6例0~1級,患者生活能自理;4例2~3級,部分能自理;2例4~5級,不能自理;治療護理后9例0~1級,患者生活能自理;2例2~3級部分能自理;1例4~5級,不能自理。
3 討論與建議
家庭康復治療與護理是COPD患者降低復發(fā)的有效途徑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進行性發(fā)展的疾病,疾病的預后關鍵取決于患者的康復治療。本次社區(qū)康復治療護理是以預防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家庭氧療、指導呼吸操練習等措施,使急性發(fā)作次數在治療前后差別極為顯著,說明其能降低 COPD 患者的復發(fā),減少醫(yī)療費用,是一種康復和保健方法,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控制慢性病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家庭負擔;開展對 COPD 患者健康教育是勢在必行的,讓患者對危害因素(吸煙、大氣污染、職業(yè)暴露)認識有所提高,幫助改變不良健康行為,樹立正確健康行為模式,從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從治療護理前后對比可知,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療護理前后差別非常顯著,使患者活動和生活能力有所提高,從而減輕了心理精神壓力,同時為社會和家庭減輕了負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當前呼吸學界關注的熱點,根據WHO的統(tǒng)計,全球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COPD病死率在世界范圍內排在第6位。到2025年,它將上升為第3位。該病診斷時往往已較晚,故治療較困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藥能改變其病程的發(fā)展和肺功能的下降;COPD在全球造成的人力財力負擔是極大的[3]??祻推陬A防干預措施能夠潛在的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狀況,它比昂貴的臨床醫(yī)藥便宜得多,尤其在我國慢性病控制缺乏預防控制的綜合策略;花費較少的措施為慢性病患者發(fā)展良好成本效果的衛(wèi)生保健服務模式,是社區(qū)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 鐘南山.第二屆全國COPD與第八屆肺心病學術會議.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0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4208(2010)16-0042-01
探討逆行靜脈穿刺在老年慢性病患者靜脈輸液中的應用價值,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對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手足背末端采用逆行(離心)靜脈穿刺,取得了較好的穿刺效果,受到了患者的高度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36例。其中男80例,女56例,年齡在62~90歲,腦血管疾病52例,心血管疾病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8例,實驗組采用逆行f離心)性穿刺,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順行(向心)性穿刺,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選擇血管選擇手足背下1/2至指趾端為最常選擇的靜脈,而整個手足背的淺靜脈均為研究對象。
1.3穿刺方法實驗組采用逆行穿刺,穿刺者背向患者頭端,止血帶不宜過緊,繃緊皮膚或讓患者伸直關節(jié),向指趾方向進針。整針梗不能與血管保持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致使針尖在血管內翹起時,則需要用無菌棉球墊于針柄下,使針尖平穩(wěn)地置于管腔內,再以膠布托住棉球,而后交叉固定針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順行穿刺。
2 結果
靜脈穿刺發(fā)生液體滲漏實驗組6例,對照組為16例,實驗組靜脈穿刺一次成功67例,成功率98.5%;對照組靜脈穿刺一次成功57例,成功率83.8%。
3 討論
3.1老年患者靜脈穿刺的特點老年慢性病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和多臟器疾病,管壁增厚變硬,脆性增大,皮膚組織松弛,血管易滑動,不易固定,回血緩慢;長期靜脈輸液治療反復行靜脈穿刺及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導致管腔狹窄,管壁硬化,致使一些常用的靜脈遭到嚴重的破壞,造成有效穿刺部位減少,短時間內難以恢復,穿刺成功率降低。
關鍵詞: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还谛牟?;臨床研究;癥狀
肺心病即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二者合稱為“雙心病”,都是老年人?;嫉募膊?,二者同時并發(fā)的概率也較高[1]。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43例均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為觀察組,另外43例均為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患者,為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病癥和各項檢查結果,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以探究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特點,研究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53歲,全部患者的臨床病癥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相關標準。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3例,均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對照組43例,均為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為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患者,采取的治療方法為藻酸雙酯鈉15mg、復方氨基酸25mg、川芎嗪13mg以及肝素20mg。觀察組患者均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再予以硝酸酯類藥物以舒緩患者的心臟負荷,同時采用每天靜脈滴注加有60mg多巴酚丁胺和10mg酚妥拉明的500ml葡萄糖液。此外,還要根據觀察組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患者抗感染、通常呼吸、解痙化痰、吸氧平喘、利尿、強心維持水電平衡、糾正電解質以及維持酸堿平衡等的治療措施。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病癥和各項檢查結果,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1.3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數據分析處理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對統(tǒng)計得到的資料進行相應的數據檢驗,若P
2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出現(xiàn)了心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但是觀察組出現(xiàn)的概率明顯大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缺血性ST-T改變、束支傳導阻滯、電軸偏左的概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且P
兩組患者心電圖檢查結果比較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隨之不斷升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患病人數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由于長期的慢性缺氧使得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異常增加,導致冠狀動脈的血液流通減緩,血液粘度增加,最終導致血栓,與此同時由于心肌細胞處于缺氧狀態(tài)的時間過長而導致其缺氧敏感度降低,而耐受性增強[3]。故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心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抗感染、通常呼吸、解痙化痰、吸氧平喘、利尿、強心維持水電平衡、糾正電解質、營養(yǎng)支持以及維持酸堿平衡等的治療措施,在此基礎上合理的應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類藥物舒緩患者的心臟負荷,緩解冠心病。患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人由于心臟的左右兩部分均受到不利影響,因此引發(fā)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概率大于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患者,在左右心肺功能受到不利影響時,在氧氣治療、抗感染、利尿等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強心劑有利于緩解心力衰竭,而且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好于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患者。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86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觀察組43例,均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對照組43例,均為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患者,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病癥和心電圖各項檢查結果,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出現(xiàn)了心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難、心悸等癥狀,但是觀察組出現(xiàn)的概率明顯大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缺血性ST-T改變、電軸偏左等的概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4]。
因此,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僅要采用相應的藥物治療,還要采取解痙化痰、吸氧平喘、利尿、強心維持水電平衡、糾正電解質、營養(yǎng)支持等綜合性治療措施。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癥狀顯著,且病情更為嚴重,提高對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診斷效率,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是十分重要的[5-6]。
參考文獻:
[1]肖連英,張風宇.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電圖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2(9)
[2]孫秀霞,孟輝,吳根新.32例煤工塵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診斷治療體會[J].臨床肺科雜志.2014(5)
[3]向征,王敏,曾娟.雙源CT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3(11)
[4]楊偉光,王眙民,張麗.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曲美他嗪治療冠心病臨床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1(4)
關鍵詞:冠心??;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是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又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因為此時心臟博出的血液不能供應靜脈回流和身體各組織所需,所以極易發(fā)生心臟性猝死,而心臟性猝死的發(fā)生很多是因為非持續(xù)性心律失常導致。所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會并發(fā)室性心律失常,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所以在治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合并有室性心律失常時,不僅要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重點是針對心室重塑的機制,延緩和防止心室重塑的發(fā)展,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2]。本次研究選取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2013年4月~2014年12月因冠心病心力衰竭而入院治療的患者82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旨在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時的臨床指證和診治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2013年4月~2014年12月因冠心病心力衰竭而入院治療的患者82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61(±5.8)歲。
1.2 入選標準 ①有明確的冠心病既往病史,因心力衰竭而入院治療。②沒有明確的冠心病病史,因心力衰竭入院,冠脈造影診斷為冠心病,排除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者。③排除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排除嚴重的肺部、肝臟疾病;排除因腎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或者藥物引發(fā)的室性心律不齊患者;排除病竇綜合征以及嚴重竇性心動過緩患者。
1.3方法
1.3.1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例行心臟超聲,肝腎功能,血脂,心肌酶、BNP等各項檢查。觀察患者入院時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類型,觀察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數值(LVEF)、BNP濃度以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使用情況,出院后隨訪1個月,持續(xù)觀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情況和心力衰竭用藥情況。
1.3.2對發(fā)生室性心律失?;颊咴诔R?guī)抗心衰治療的同時,給予鹽酸胺碘酮片0.2g,3次/d,7 d后改為0.2 g,2次/d,14 d后改為0.2 g,1次/d,治療40 d后對療效進行評定。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心率、心律、電解質、肝腎功能情況。針對冠心病和延緩心室重構的治療能夠緩解患者心臟缺血,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從而減少心律失常的發(fā)生。術后隨訪顯示使用胺碘酮治療者的β-受體阻滯劑量低于未使用胺碘酮治療者的,這說明胺碘酮對心率的影響可以降低β-受體阻滯劑量的使用。
2 結果
82例因冠心病心力衰竭而入院治療的患者,其中有55例(67%)發(fā)生了室性心律失常,短陣室速7例,室性早搏48例,由此證明,左心室的內徑大,出現(xiàn)室性心律失常的幾率就高。本次研究顯示發(fā)生室性心律失?;颊叩哪X鈉肽(BNP)濃度值顯著高于未發(fā)生室性心律失?;颊叩腂NP值,而左心室射血分數值(LVEF)值顯著低于未發(fā)生室性心律失?;颊叩腖VEF值,從而證明發(fā)生室性心律失?;颊叩念A后效果不佳。臨床上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多為胺碘酮、穩(wěn)心顆粒、參松養(yǎng)心膠囊,其中胺碘酮治療能降低室性心律失?;颊叩摩?受體阻滯劑量。與不使用者比較β受體阻滯劑使用量下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CEI/ARB)類藥物量沒有明顯變化。
3 討論
冠心病已經發(fā)展成為我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高,呈現(xiàn)逐年上漲的趨勢[3],對患者生存質量已經造成嚴重的影響。心力衰竭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并發(fā)癥之一,與冠心病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次研究8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有67%的患者出現(xiàn)室性心律失常癥狀,這說明有冠心病史引發(fā)心力衰竭的患者出現(xiàn)心律失常的幾率較高。冠心病患者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是因為心肌損傷,致使心臟結構上的變化和功能退化,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發(fā)室性心律失常的關鍵是心肌重構。左心室的內徑越大,左心室的收縮能力下降就越嚴重,從而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的情況就越發(fā)嚴重,這就使心臟電活動處于一種不規(guī)律狀態(tài),最終引發(fā)了心律失常。而β受體阻滯劑在抗心律失常,改善左心室的結構和功能[4],阻斷心肌細胞膜上的β1受體具有良好的作用,所以β受體阻滯劑的使用可以延緩心室重構,在心力衰竭的治療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與臨床抗心律失常藥物和心衰治療藥物,以及患者的預后等都有著相互影響的作用,臨床治療和出院后的治療上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有很好的療效,可以在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郭彩青.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05:61-63.
[2]尹進.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02:9-10.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人性化;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e care. Methods offer health lectures for patients to optimize hospital environment, to carry out warm, care services and the process of humanization. Result harmony of th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humane care and fully embodies the people-centered holistic care to meet the need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Key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humanity; care
社會在進步,護理學科也有長足的進步,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新觀念和護理模式,已在臨床實踐中的廣泛應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F(xiàn)代醫(yī)學表明,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化的、整體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心理、社會和精神上處于慢阻而舒適的狀態(tài),減少或降低不適程度,人性化護理更注意給予服務對象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具體到臨床工作中,要求護理人員更注意“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1]。人性化護理就是用充滿人情味的就診環(huán)境和服務方法,讓患者、家屬感到人文關懷[2],即為患者提供的一切服務以尊重、舒適、簡便為原則,使其有一種溫馨感,親切感和家庭感。
1 臨床資料
我院2005 年10 年月成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康復治療中心,五年多來,收治COPD患者10000余人次,經實施人性化護理后,抽樣調查患者滿意度95%。
2 人性化護理在硬件方面的體現(xiàn)
我院環(huán)境優(yōu)美,蒼松翠柏,花草樹木郁郁蔥蔥,是一個天然大氧吧。乒乓球、門球場、羽毛球場、籃球場、健身操場,各種娛樂場所健全。病房家庭化,舒適的床、精美的床旁燈,溫馨柔和的光線,大屏幕的電視,人性化的浴室、衛(wèi)生間。走廊上精美的風景壁畫及人性化的健康宣傳畫刊,悠揚的音樂在病區(qū)不時響起,這些無不營造著家的感覺?;颊咴谶@樣的環(huán)境中治療,身心都得到放松。
3 人性化護理在軟件方面的體現(xiàn)
3.1 健康知識講座
每周定時進行COPD知識講座,由我院院長親自主講,講課時圖文并茂,現(xiàn)場進行示范如何正確“霧化洗肺”,這樣的講課效果使患者及家屬受益匪淺,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 住院接送制度
我科患者出入院均有護士長親自隨車接送,患者住院檢查均由護士陪伴。入院時護士熱情接待,積極主動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住院常規(guī),從而消除了患者對醫(yī)院的陌生感和緊張焦慮情緒,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護理的“以人為中心” 的全程人性化護理。
3.3 健全的醫(yī)療制度
患者入院后,我們實行首診負責制,疑難病例討論制,院長會診制,出院隨訪制,充分體現(xiàn)了關愛患者、關愛生命。
3.4 對護理人員的要求
護理人員是實施人性化護理的主體,其工作態(tài)度及服務質量決定著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成功與失敗。我科護理人員積極參加大專及本科學習,每周組織業(yè)務學習和護理查房,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護士在為每一位患者提供服務時都是面帶微笑,舉止端莊,步履輕盈,不再稱呼床號或姓名,而是親切的稱呼“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颊叨颊f在這里住院比家里還好,什么都不用操心。
4 體會
目前我國醫(yī)院已悄然追求人與文化的和諧發(fā)展,展示人性關愛的蹤跡,人文關懷已成為醫(yī)院發(fā)展的主旋律[3],人性化護理是護理學科又一發(fā)展和進步,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創(chuàng)造品牌優(yōu)勢和管理優(yōu)勢勢在必行,開展人性化護理服務,可以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不段提高醫(y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盧毅力.人性化服務在產科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7, 10:40-41.
[關鍵詞] 全程優(yōu)化護理;慢性阻塞性肺??;舒適度;治療遵從性;心理狀態(tài)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b)-0149-02
相關研究報道結果顯示,采用全程護理的方法和措施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來說具有重要的臨床實踐意義[1]。因此,為了進一步探討本院全程優(yōu)化護理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舒適度、治療遵從性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效果,本文選取了本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入院治療的66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他們的相關臨床資料進行了比較分析,現(xiàn)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6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71歲,平均(67.13±7.11)歲;患者病程2~22年,平均病程(12.33±8.33)年。根據患者實施護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兩組,分別為實驗組33例,對照組3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如定期進行個人的衛(wèi)生護理,按時囑咐患者吃藥,保持病房內的通風,必要時給予患者常規(guī)氧療、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止咳等治療并配合營養(yǎng)護理、護理、排痰護理等基礎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采取了以下全程優(yōu)化護理措施:
(1)入院護理。從患者入院開始,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耐心的介紹。同時保證患者的救治環(huán)境整潔、干凈,病房內通風良好。(2)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病情呈現(xiàn)進行性發(fā)展并且逐漸加重,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護理人員此時除了耐心地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發(fā)病知識和治療方法,同時穩(wěn)定患者情緒,讓其盡快進入角色,適應救治環(huán)境,配合治療[2]。(3)飲食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主要食用一些清淡、高能量、高蛋白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腹部過度飽脹而增加肺的負擔,戒煙限酒。(4)恢復期鍛煉?;颊哌M入恢復期后,進行一些耐力性有氧運動,保證運動頻率、強度均適宜,生活規(guī)律,調整好作息時間,在運動的同時做到勞逸結合[3]。(5)出院前指導。患者出院前,對其耐心講解藥物使用方法、用量、不良反應,告知其遵醫(yī)囑服藥,提高患者對于長期、規(guī)律用藥重要性的認識。
1.3 臨床評價指標
觀察患者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舒適度、治療遵從性以及SCL-90評分結果。
1.4 療效判定標準
舒適度的判定標準為:本研究舒適度的測試通過本院自行設計的舒適度測試問卷進行地,問卷滿分8分,1~2分為不舒適;3~4分為一般;5~6分為較舒適;7~8分為舒適。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進行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后SaO2和舒適度的比較
研究顯示,在動脈血氧飽和度上,實驗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且組間比較P <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舒適度方面,實驗組33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不舒適,不舒適的比例僅為3.03%,而對照組33例患者中,則有7例患者不舒適,不舒適的比例高達21.21%,且組間比較P <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后治療遵從性的比較
結果證明,在按時檢查、按時吃藥、合理飲食、戒煙、堅持運動等5個方面,實驗組患者的遵從比例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P均 <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3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的比較
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后,在SCL-90的各項評分上,除了敵對一項實驗組得分為(1.48±0.34)分,對照組得分為(1.49±0.55)分,二者差異不大以外,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懼、偏執(zhí)等各項得分上,實驗組患者的得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常見疾病[4-5]。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臨床特征較為顯著,患者通常是持續(xù)存在氣流受限,并且這種氣流受限的情況表現(xiàn)出進行性的發(fā)展趨勢,同時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還會伴有氣道和肺對有害顆粒或氣體所致慢性炎癥反應的增加現(xiàn)象。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來說,有些患者可能會有合并癥發(fā)生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嚴重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從目前臨床上的相關病例統(tǒng)計分析上來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人群規(guī)模較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死亡率也較高,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來說,他們身體機能正處于逐漸減退的過程中,免疫體系的退化以及相關基礎慢性疾病的存在,致使如何幫助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康復,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6-7]。
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采用全程護理的方法和措施可以顯著地促進患者的康復。一般情況下,全程護理除了要求醫(yī)護人員要做好患者入院、特殊檢查、手術前后護理、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外,還要求每位護士對所負責患者身心問題要了如指掌,對于患者治療過程中病情變化及時進行全面地掌握,從而使患者與病房醫(yī)護人員密切配合,樂于接受治療,從而全面地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8]。而本文相關研究的比較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上述觀點:本文兩組患者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后,在動脈血氧飽和度上,實驗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在舒適比例方面,實驗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從整體的治療遵從性上看,實驗組患者的遵從比例顯著地高于對照組患者;從護理后的心理狀態(tài)上看,實驗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結合本文的相關研究結果筆者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本院針對老年COPD患者所采用的全程優(yōu)化護理措施的效果顯著,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改善了治療遵從性和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劉桂芹. 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霧化吸入的綜合護理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1):354-355.
[2] 徐鴻.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護理[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8):150-151.
[3] 劉建華. 老年慢阻肺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 中外醫(yī)療,2012,31(4):167.
[4] 李俊霞,時華云.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呼吸功能鍛煉和家庭護理[J]. 中外健康文摘, 2012,9(14):257-258.
[5] 王英. 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342-343.
[6] 鄒榮華,南小莉. 無創(chuàng)機械正壓通氣治療慢阻肺呼吸衰竭的護理[J]. 甘肅醫(yī)藥,2011,30(3):178-179.
[7] 黃靜瓊. 探討如何通過護理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住院天數[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4):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