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0 10:48:3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保護自然的感悟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一、感悟作品深意,培養(yǎng)文化美感
語文教材是洋溢著真、善、美,濃縮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美好情感的精華,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時,要緊緊抓住“愛國”這一主題,圍繞“我”的動作和表情變化來表達內心對祖國熱愛的情感。又如,在教學《長城》時,抓住“成千上萬的參觀者”這個詞組讓學生來感悟整個句子的人文意蘊。通過各種人登上長城后,想象目睹長城的不同感受,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不僅是酣暢飽滿的語言訓練,更是一次審美的滲透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好詮釋。
二、注重情感熏陶,完善自我人生
我們培養(yǎng)的是在生命過程中處于起跑階段的人,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良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格。如,《生命》一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么?”而后面的內容以飛蛾求生、巖縫中的瓜苗、傾聽等幾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義。生命短暫,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所以在教學中突出此重點,領悟故事中蘊含的內涵――生命的真諦。這種情感的感悟,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人文價值。
三、親近自然,熱愛自然,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絢麗多彩的,非常迷人,學生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麗,才能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如《秋天的雨》,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的秋天,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把秋雨人格化,或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或事物,很含蓄地抒情,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同時這種感情也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同時,結合教材讓學生搜集描寫大自然的文章,如《鳥的天堂》《桂林山水》等,開展詩文朗誦會,激發(fā)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之情。
四、珍視親情,愛滿天下
身臨于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大自然,閉上眼睛,聆聽自然與眾不同的心跳,也頗是一種別具一格的享受哦。
當我們依偎在樹的身邊時,它高大挺拔的身軀,成了我們風雨的避護傘!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無所畏懼!因為他保護著你,輕輕的把耳朵貼在樹干上聆聽樹的心跳,是激昂的,是堅韌的。一下一下清晰明了的心跳是那樣堅韌有力,這是一種自然的心跳,一種不畏風雨、堅韌不拔的心跳,他震撼著我弱小的心靈。我走出樹的懷抱,勇敢堅強地走向生活……
當我們走進小溪,把腳丫伸向水里,小溪的水潺潺的流過,即使在煩躁的心靈也會得到舒緩、凈化,變得開朗。輕輕聆聽小溪的心跳,是陽剛的,也是柔和的。。它時而急速奔騰,時而平靜柔和,他有著剛柔之美。一下一下明白曉暢的心跳是那樣積極向上。這是一種自然的心跳,一種與眾不同的心跳,它感染了我的心靈,讓我在困難面前,如水般勇敢的挑戰(zhàn)困難,不被壓倒。
文明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教師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生態(tài)文明因子,找到滲透點和結合點對學生進行生態(tài)文明教育,提高學生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
一、巧妙點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
教材涉及生態(tài)文明的內容,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語匯積累、品詞析句、理解課文等方面人手,適時地滲透生態(tài)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級語匯積累教學應把生態(tài)文明教育貫穿滲透其中。我們常見的獅子、熊貓、大象、老虎、熊等動物,生活在籠子里,它們?yōu)槭裁床荒茏杂勺栽诘厣钤谒鼈冏约旱募覉@里?教育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生態(tài)文明,思考入與動物、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面對教材中無數縱橫交織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契機,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仔細體味,自然地將生態(tài)文明教育滲透于教學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相機熏陶,讓學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賞“插圖”,直觀形象。小學語文插圖多達幾百幅,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例如,教學《桂林山水》,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清澈的湖水,翠綠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樹影。美麗的景色在學生心頭喚起的感覺,會產生愉悅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產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愿望,這就強化了生態(tài)文明教育。第二,欣賞朗誦,感知形象。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zhèn)涞纳铣思炎?,如《三亞落日》《草原》《黃果樹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課文。教學時,可播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通過聲音感受自然景觀的美麗,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生態(tài)文明保護得當,自然的美麗才能得以永恒,使學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態(tài)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讀,內悟形象。加強朗讀,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會收到良好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學《長城與運河》《迷人的張家界》這類課文,要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進而提升他們保護生態(tài)文明和自然資源的情感。
崇左,一個充滿著古意的名字—在這里,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古老而充沛的生命力,足以讓人心生敬畏。扶綏縣岜盆鄉(xiāng)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位于岜盆鄉(xiāng)弄廩村九重山。九重山是廣西崇左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域,范圍面積約20 平方公里。在這里,長久以來居住著一種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它是亞洲靈長類動物中瀕臨滅絕的一種,堪稱世界上最稀有的猴類,全球僅存700 只左右。因為白頭葉猴以樹葉和果子為生,體態(tài)優(yōu)雅,身手矯健,被譽為“石山精靈”。然而近年來,由于人類在廣西一些白頭葉猴棲息地的活動加劇,不停地進行墾荒和砍伐,致使白頭葉猴的生存空間和資源被人類侵占、瓜分,群體之間的繁衍和交流受到巨大影響。而近幾年日益惡劣的氣候與環(huán)境變化,也讓白頭葉猴的生存和繁衍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考驗。
成立于1979 年的弄崗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具有國際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14個關鍵地區(qū)之一,也是林業(yè)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選定的40 個A 級保護區(qū)之一。區(qū)內群峰嵯峨、山弄密集,溪流時隱時現,喀斯特地貌典型,植被為世界上罕見保存最完好的巖溶地區(qū)熱帶季雨林。由地下河天窗形成的“第一美人湖”和“第二美人湖”水質清澈湛藍,綺麗動人。
由平安VIP 俱樂部會員組成的精英團隊首次踏足這片秘境,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以珍稀動物白頭葉猴及其他瀕危動植物為主要目標的考察巡護活動。隊員們用鏡頭來記錄難得一見的秀美風景和瀕危物種,用心來感受正在面臨滅絕的人類之友的生命氣息,用責任來體現地球家園主人翁的擔當和使命感,此行的目的也正是希望借由精英人士豐富的人脈資源和社會號召力,呼吁更多人士的關注。
在自然保護區(qū)管理人員的協助之下,5月18日,我們開始了崇左自然保護區(qū)之旅。簡單的背囊,樸素的行裝,單純的言行—在徒步旅行的方式中,每個人首先卸下了喧囂都市中自己的社會身份與各種標簽,還原了最本真的個性。在莽莽叢林里,每個人都只是大自然的生靈之一,眼前的巍峨與蒼茫、險峻與馥郁,都是如此震懾人心。林間的清晨有些微涼,善于攀巖的白頭葉猴,此刻就在遠處的巖壁上三五成群地集結而行。在望遠鏡的視野中,這群精靈或尋找葉果,或自在呼吸,各行其是,安逸寧靜。有時候它們就在頭頂的樹冠上跳躍,或者就躲在樹葉底下觀察我們,似乎并不懼怕。這就是世界上最脆弱的生命嗎?可是在這一刻,它們如此信任地與人類比鄰而居,分享同一片藍天下的暮鼓晨鐘。對生命、對自然的感動,從每個人的心頭涌出—在氣候災害和環(huán)境變化的威脅之下,如何保存這300 萬年來定居于此的精靈物種?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和自然界的繁衍生息如何能達成一種平衡?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捍衛(wèi)它們的生命與尊嚴?這并不是當下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個人力量所能達到的高度,通過隊員們的親身體驗和思考、傳播,我們期望能讓社會各界合力守望這大自然的瑰寶。
弄崗自然保護區(qū)之行同樣讓人觸動,在郁郁蔥蔥的雨林里,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包括樟樹、任豆、海南椴、東京桐等間錯雜生,尤其是千年蜆木王,枝蔓盤恒,散發(fā)出來自遠古的神秘氣息。不管是霧氣氤氳、鳥鳴環(huán)繞、流水潺潺的清晨,還是晚霞絢爛、夕陽唱晚、倦鳥歸林的傍晚,所到之處,總能擁抱清新純凈的空氣,感受大自然的博愛與滋養(yǎng)。親近自然,最大的感悟就是,人類與這些動植物并無不同,都是仰賴大自然而生息繁衍。守望自然的家園,是我們最大的責任。
我讀完這本書后,覺得作者寫得生動、感人,打動人心。和諧不是掛在嘴邊的,而是要用行動來表示。
牽手你我,與愛同行中,《一個人感動一座城市》這篇故事很讓我感動。一個年僅28歲青年官兵,為了搶救一名素不相識的輕年女子,現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還有共享陽光,共創(chuàng)文明中《平民英雄》這篇也是一樣的,有時候我與你并不認識,但你有困難,我還是盡力幫助,這就是和諧,人與人之間一種美好的情感!
我也特別喜歡美文品讀中《我喜歡》這篇文章,其實和諧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是愛護大自然的思想,現在溫度逐漸上升,環(huán)境越來越差,保護環(huán)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環(huán)境,還我們一個美好的家.
1.通過唐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感受色彩美。
在指導命題作文“我心目中的家鄉(xiāng)”時,先引述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讓學生思考。這樣,學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時,也領略到楓葉似火,蓮葉如碧,荷花如日的絢爛景色,體會其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感受到一種燦爛的色彩美。
2.巧析唐詩的畫面,體驗和諧美。
在指導學生以“人與自然”為話題寫作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增強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引入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接著和學生一起分析:鵝,“曲項向天歌”時是多么地歡暢??!為什么呢?因為有綠水,有清波,白鵝有一個寧靜、安詳、舒適的自然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悠哉悠哉地戲水、覓食,能不歡暢、能不引吭高歌嗎?鵝是這樣,人更是如此。接著,引入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币龑W生感受春風細雨、鳥鳴雀歌、香甜酣睡的美景,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之美,進入“我為花醉,花為我開,鳥為我鳴,我為鳥歌”的純美境界,激發(fā)學生為建設一個美好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努力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3.借助唐詩中如畫的景色,領略自然美。
在指導學生以“環(huán)境保護”為話題的寫作時,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溫室效應、酸雨、水土流失、山洪暴發(fā)、資源匱乏、能源危機、人炸和環(huán)境污染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類究竟該怎樣與自然相處呢?歷史上是不是一直都這樣呢?此時引入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痹僖龑W生想象:清晨日出時候,江邊盛開的花朵,在朝陽的輝映下,簡直比火還要紅艷。春天來了,江里的水,清綠得就像是藍色的一樣。江邊,各種動物在盡情地嬉戲、玩耍,不時傳來鳥鳴、鴨叫、雞啼……好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美景!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污染,遠離人類的掠奪和破壞,這就是自然美、生態(tài)美!學生在發(fā)出由衷感嘆的同時,心底自然也會升起保護環(huán)境的愿望。
4.巧借唐詩對生命現象的描述,感悟生命美。
在指導以“生命的意義”為話題的寫作時,引用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痹娭忻枋隽斯旁系牟?,無情的野火燒也燒不盡,溫暖的春風一來,又喚醒了它們的生命。小草這種堅韌剛強的生命力,會強烈地感染學生,使之產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敢于奮斗,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
5.巧用唐詩中涉及的植物,領會親情美。
關鍵詞:高中音樂;情感教育;生態(tài);生命
音樂是人類最為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所以,我們要借助音樂教學發(fā)展學生音樂感受力和鑒賞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要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以促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一、借助音樂教學滲透生態(tài)教育
面對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嚴重,我們不得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態(tài)教育,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tài)情感的功能。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學生感受音樂中的自然美來幫助學生意識到環(huán)境的價值,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得到培養(yǎng)。
如,教學《自然之韻》時,為了讓學生明白音樂來自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讓學生熱愛大自然,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欣賞了《百鳥朝鳳》《海浪的嬉戲》,并讓學生對比兩首音樂,讓學生了解作者不同的音樂表現手法中都包含了大自然的聲音,激發(fā)學生關注大自然的各種不同聲音,使
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xiāng),從而使學生樹立起生態(tài)保護的意識。
二、借助音樂教學滲透生命教育
所謂的生命教育是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并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我們要借助音樂中蘊含的情感,促使學生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感悟生命,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生命觀。
如,欣賞歌劇《芳草心》主題曲《小草》時,這首歌對學生來說都比較熟悉,但很少有學生能夠明白這首歌曲中包含的意義,也很少有學生熟悉《芳草心》這部音樂劇。所以,我引導學生在這首熟悉的旋律中、樸實的歌詞中感受“小草”的精神,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生命中遇到的挫折和坎坷,讓學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以后的生活,進而,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生命觀。
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苯處熞钊胪诰蛞魳返膬r值,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欣賞音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要遠遠超越時尚環(huán)保概念
自然主義風潮不僅僅存在于設計中,隨著世界潮流的進一步發(fā)展,生產、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將自然滲透。
在歐洲和法國,我們都非常關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及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內容,我們現在和很多法國的年輕企業(yè)、有很長歷史的大企業(yè)等一起在研究一個問題,即如何在我們進行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同時保護環(huán)境,進一步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境下的生產的發(fā)展。我們的協會現在已經和法國的環(huán)境部簽署了一項協議,協議的主旨在于如何推動服裝企業(yè)在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進一步投入。
剛才講的是有關保護環(huán)境的,實際上還有同樣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保護我們的消費者,即保護人類健康本身。這就是我們推動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的名稱是reach,項目主旨是如何在服裝設計和時尚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更關注消費者的人身健康。
綜上所述,我們在時裝業(yè)發(fā)展及制造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方面是有關環(huán)境保護,要保護環(huán)境;第二方面是有關消費者健康的關注,要保護人類健康。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生產原料、染織原料的運用方面都要同時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而中國作為最大的服裝制造和出口國,在這方面的關注對環(huán)境保護的發(fā)展有很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我對“自然”這個詞有幾個層面的理解,一是關于我們的大自然、天空、海洋、大地、各種生物,包括人類自己,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剛才我們關注到的環(huán)境問題。另一種自然是來自于心靈,像美好的、不做作的、輕松的、完全放開自己的心情,這也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這兩個層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把自然放到自己的品牌里?首先,作為設計師個體,我們的設計、我們的產品都是由心靈出發(fā),如果你想做自然的東西或者有關自然的東西,勢必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例如我自己,我非常喜歡旅行,常常會流連在山水之間,也非常喜歡各種動物和植物,所以我自己使用面料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愛上那些天然的面料,像棉、麻、絲、羊毛,這些都是我在設計中運用的主要的元素。
除了環(huán)保之外,我覺得自然也是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心靈的感悟。除了堅持使用天然面料,并使用污水處理得非常好的企業(yè)提供的面料,還有很多方面我們也要做到,在我自己設計的時候,我會把自己的經歷和情緒設計進去,比如我設計了一件襯衣,它的靈感可能融入了我某一次旅行中的感受,那么這件襯衣就變成了我對那一次在郊外旅行的記憶憑證。如果別人用言語或者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經歷,那么我就用我的服裝、用我的設計來描述我的經歷。
說到自然的元素,選擇自然面料作為品牌的特色或定位,剛才劉星女士說得很好。因為作為一個品牌,它都要有自己的風格,即定位,同時還要有文化內涵。其實,風格本身就包括文化內涵在其中。我們現在看到市場上有很多東西同質化、雷同比較多,如果所有的品牌都是發(fā)自設計師內心、發(fā)自企業(yè)內涵文化的,可能就會避免這一點。
從設計的角度來講,一個是服裝造型,一個是服裝色彩,這些都要從屬于你個人的品牌、文化的內涵。如果首先你的品牌文化是差異化的,是區(qū)別于別人的,那么你在考慮服裝造型和色彩的過程中自然地就會有區(qū)別于其他品牌的地方,所以關鍵還是在于品牌的定位和其風格特色。現在雖然大眾有這種意識,但受到國際流行的影響,受到消費市場不夠成熟的影響,以及設計師本身的眼界、素養(yǎng)的局限,應該說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到。
自然主義不是營銷概念
如果你只是在銷售的時候告訴消費者產品是環(huán)保的,而不是真正地做到了,消費者是不會買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