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化學博士論文

化學博士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2-12-15 15:16:5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化學博士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化學博士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廣播電視大學;文化建設;文化認同;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4)11—0029—03

文化的定義很多,其中最廣泛的表述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或人類生活方式的總和。本文在認同這一概念的基礎上認為,學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學校內,經長期歷史積淀而形成的,以學校教師、學生、職工為主體創(chuàng)造并共享的校園精神氣候與氛圍。

我國廣播電視大學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放大學,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學生,大都市上海“每80個上海市民中就有一個電大畢業(yè)生,每8名在讀大學生中就有一名電大學生”。數(shù)十年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有人認為,廣播電視大學文化沒有自己文化特色,因而沒有文化。筆者認同廣播電視大學文化特質不突出,但是沒有特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沒有特色只是一個文化問題。而問題的關鍵是廣播電視大學師生的文化認同感不強。本文現(xiàn)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文化認同是廣播電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任何一所大學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設,包括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筆者認為,對于我國廣播電視大學而言,文化認同是文化建設的基礎。

文化認同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學校文化作為組織文化的一種,只有那些體現(xiàn)在師生員工身上,絕大多數(shù)師生員工認同、遵守并信任的文化,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許多學者認為,組織到底提倡何種文化或價值觀,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員工對文化是否認同。師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程度也是衡量一個學校文化建設的尺度。

1.文化認同可以增強師生的凝聚力

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據(jù)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采取行動。一般情況下,普通高校大學師生對本校的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尤其在我國當下“單位人”未能完成向“社會人”過渡的情況下,廣大師生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能夠與學校保持一致。這種一致性,就是凝聚力。

廣播電視大學學生和普通高校的學生不同,他們都是成人,有著學校、家庭和單位三個行動空間,每個人的學習目標不同,獲取知識的先后也不一致。學員的特點是比較“散”。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廣播電視大學文化,那么他們就能夠有效的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同時,作為一種心靈的黏合劑,它把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人都團結在本身文化的周圍,使師生員工對廣播電視大學產生一種心理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巨大凝聚力,使廣播電視大學不僅僅是現(xiàn)在的或過去的學習場所,更是自己的心靈家園。

2.文化認同可以規(guī)范師生的日常行為

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東西。大學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大學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被廣大師生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大學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大學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大學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

廣播電視大學的校規(guī)校紀即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學校在長期的文化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約束力,前者是帶有強制性的正式行為規(guī)范,后者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兩者都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就要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來規(guī)范和約束人們的言行舉止;另一方面,規(guī)章制度無論多么完善,都不可能明確到每個教師、學生的每個具體的行為。尤其是有了工作的廣播電視大學學生,即使開除學籍,他的成本很低,而全校師生在長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文化的約束力就能有效地彌補規(guī)章制度的不足,通過校園文化在學生心靈深處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構造出一種響應機制,營造出一種大家共同推崇和遵守的、高雅文明的精神文化氛圍。

3.文化認同可以形成得以傳承的學校品牌

現(xiàn)代符號學認為,能指和所指不可分割,能指對所指具有喚起性,特定的能指和所指構成特定的意指關系,這種意指關系一旦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特定符號的產品通過廣告、公關等擴散給消費者,消費者也就在品牌符號信號的認知與品牌產品消費體驗中接受了該符號的產品,而且連同符號本身——“品牌”。

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化,塑造著大學的形象。良好的大學形象是重要的無形資產,是大學成功辦學和區(qū)別于其他大學的標志。學校形象除對本校產生影響外,還會對本地區(qū)乃至社會各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顯示出廣播電視大學文化的巨大輻射作用。這種作用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化就有了傳續(xù)功能。

二、廣播電視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問題是文化認同感不強

與國內底蘊豐厚的大學相比,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歷史積淀不厚,底蘊不深,表象是廣播電視大學歷史文化感不厚重,無法充分體現(xiàn)廣播電視大學獨有的特色,但根本的問題還是廣播電視大學廣大師生的文化認同感不強。

1.先天的“補課”功能,阻礙了師生的文化認同

廣播電視大學從規(guī)模看任何一個普通高校都無法相比。但由于廣播電視大學誕生于高校資源稀缺、大批未能人大學的成人急需“補課”拿文憑和當時先進的傳播工具這三個條件。那時的紅火有它的特殊性,可以理解為計劃經濟的 遺產。而當下這三個條件都將減弱或消失。這就使得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化自信不足,從而阻礙了師生的文化認同。

2.對普通高校的文化克隆,放棄了師生的文化認同

認同是一種意向性反應。如果一個人置身于某個文化情境中,不與異文化接觸,可能談不上有認同的需要或沖動,認同發(fā)生在不同的文化接觸、碰撞和相互比較的場域中,是個體(群體)面對另一種異于自身存在的東西時,所產生的一種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應。

廣播電視大學由于歷史文化不厚重,在羨慕一些名校的同時,開始克隆這些名校的文化,這樣在短期也許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人云亦云,跟在知名大學的后面,邯鄲學步,最終喪失了自我,等于放棄了師生的文化認同。因為廣播電視大學的文化,不僅要有高校的特點,更多的還要有自己獨特的載體和個性。這種個性正是廣播電視大學文化區(qū)別其他大學文化的地方。如果這種特質逐漸消失,廣播電視大學文化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魅力。

3.濃厚的行政色彩,遮蔽了師生的文化認同

由于廣播電視大學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環(huán)境下,缺少普通高校應該具有的文化元素,行政化色彩較為濃厚。文化行為中,教學與科研的中心地位未能真正的確立,行政權力高于學術權力。從廣播電視大學內部機構設置可以看出,省市廣播電視大學根本就沒有按照學科專業(yè)設置內部機構,而是按照行政事務設立機構。加之廣播電視大學作為育人的主要參與者的教師數(shù)量嚴重不足,教學任務普遍過重,而且游離于教學和管理之間,大部分教授、副教授都是校長、處長、科長。學生也不像普通高校學生那樣認可自己的教師,更多地把廣播電視大學當成行政單位,這種行政化,遮蔽了廣播電視大學師生的文化認同。

三、廣播電視大學增強文化認同感的路徑

面對廣播電視大學當下文化建設的狀況,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存在的差距,因為大學文化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積淀。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妄自菲薄,必須立足于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點,有意識地挖掘、培育和張揚,更要生成、凸現(xiàn)和彰顯自己的特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具有操作性的路徑進入:

1.“一朝注冊,終身學習”,生成廣播電視大學“發(fā)了畢業(yè)證,可以不畢業(yè)”的學習文化

廣播電視大學是沒有圍墻的學校,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辦學理念命名的一所大學。保羅·朗格朗認為,在當今變化的社會,人們不可能獲得一種知識或技能就享用終生,教育的意義不再是獲得知識,而在于促進個人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終身教育思想被認為是“知識社會的根本原理”,并最終發(fā)展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導理念。開放的學習,必將成為公民終身學習、不斷提升的主要學習形式。而承擔終身學習的載體非廣播電視大學莫屬。因此,廣播電視大學要底氣十足地大力宣傳這張文化品牌,宣傳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特色,不僅讓學習者認同,更要讓教育界的其他系統(tǒng)和社會的各個領域都了解廣播電視大學,認同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方式、辦學理念。

操作上,可以采取“一朝注冊,終身學習”的辦法,使學員終身在廣播電視大學內,這就是廣播電視大學的比較優(yōu)勢。完全可以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計算機網絡、衛(wèi)星通訊及多媒體技術構筑虛擬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交流空間,不僅使文化傳播更為開放和便捷,也更有利于人的認知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的全面提升。同時,廣播電視大學可以廣泛開展“發(fā)了畢業(yè)證,可以不畢業(yè)”的各類非學歷繼續(xù)教育,從而生成廣播電視大學新的學習文化。

2.“一代名師,皆教電大”,凸顯廣播電視大學“請全國名師,上電大講堂”的包容文化

一所大學,表面看,在硬件,在生源。但其核心在于教師,在于大師。一個大師,就是一所大學的文化符號。前清華校長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大家都熟知的。

廣播電視大學沒有圍墻,高樓更少,校內短期不可能產生大師,普通大學之間,大師面臨選擇,而廣播電視大學有包容的能力,其開放性決定了它可以聘請全國的大師。因為廣播電視大學的開放,不僅僅是學習硬件的開放,更重要的是學習軟件的開放。完全可以在教師和教材上博采全國之長,聘請全國高等院校每一學科的優(yōu)秀教師和企事業(yè)單位的各方面專家,由他們擔任課程主講教師和教材主編,形成“一代名師,皆教電大”的氛圍,從而凸顯廣播電視大學“請全國名師,上電大講堂”的包容文化。

3.“亦生亦師,互教互學”,彰顯“面向社會,學用結合”的實用文化

前面所述,由于廣播電視大學克隆普通高校的文化,放棄了師生的文化認同,廣播電視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同于普通大學。紐曼認為,“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學習和掌握知識,而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思想或理智”,筆者認同這一說法,但這是普通大學的觀念。

廣播電視大學教職員工幾乎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一開始就打下了普通大學的文化烙印,使得教學與實踐嚴重脫離。因此,廣播電視大學教師除了聘請名師外,要有意識地從廣播電視大學學員中選擇事業(yè)、學術有成就的優(yōu)秀學員擔任教師。“亦生亦師,互教互學”,彰顯“面向社會,學用結合”的實用文化。這樣一方面,與實際相結合緊密,另一方面,增強學員對廣播電視大學的認可度,長期堅持,必將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并成為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徐敏.一所成人開放大學的“大愛”[N].解放日報,2010-05-22.

[2](關)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國際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3](法)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陳樹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第2篇

關鍵詞:信息時代 大學文化 傳播 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1

信息化是當今時展的大趨勢,信息必將成為第一生產要素,也將構成信息化社會的重要技術物質基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傳播加速了社會對于信息的需求與擴展,同時對于信息時代下大學文化傳播也是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而大學文化傳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精神基礎,應該適時地利用高效的傳播操作模式開展大學文化的傳播。所以,探析信息時代構建大學文化傳播模式的理論支撐,能夠為大學文化的傳播提供豐富的實踐意義和指導理論。

1 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建設

信息時代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而教育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有的知識繼承傳播活動也在經歷技術變革的洗禮。信息技術在被時代灌注以新的活力同時,也促進了大學文化教育與傳播的革新,并逐步衍生出教育現(xiàn)實的各種新現(xiàn)象與新問題,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大學文化的建設是全方位的文化建設,是長期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離不開物質的投入,也離不開對大學文化的傳播,兩者相輔相成。而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群體精神意識的傳遞,即大學文化的傳播。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需要繼承和借鑒中外經典文化傳播模式的理論,構建新模式來提升文化建設的傳播效果。

2 文化傳播的經典理論模式及借鑒

傳播模式是指研究傳播過程、性質和效果的公式???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經》一書中曾論述過在社會科學中模式的有構造和解釋兩大主要功能。具有代表性的傳播模式有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和“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在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研究中,將其經典傳播理論應用其中,吸取精髓,創(chuàng)新探索,構建符合時代氣息文化傳播的理論和執(zhí)行模式,凝聚成一種無形的合力與整體趨向,以培育高素質人才的建設,推動大學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2.1 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及其借鑒

2.1.1 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觀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動過程,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在人們滿足了物質層面上的需求后,便產生了精神層面上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就是其一。

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不再是直接產生物質產品,而是通過大學文化的傳播者的精神意識影響接收者的精神思維,使接收者產生與傳播者相近的精神意識,大學文化傳播者的目的是促成大學文化接收者的精神生產。

2.1.2 理論創(chuàng)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擴展“精神交往”視域下“課堂教學”的延伸。由于信息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日益進步,對文化知識的獲取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教育的傳統(tǒng)方式應由必須實行由知識型課堂教育傳播到思想型課堂教育傳播的轉型,即實現(xiàn)由傳播知識的傳統(tǒng)理念到塑造人的價值取向的現(xiàn)念的轉向。因此,就學校課堂教育的傳播而言,課堂上所傳播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者和受眾通過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即人類的精神交往關系。

實現(xiàn)“精神交往”視域下“QQ工具”的利用。大學師生間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和接收者的關系,還是彼此間精神交往的對象。利用QQ工具,教育者可以在課堂甚至通過網絡在學習生活、職業(yè)規(guī)劃和就業(yè)導向上給予學生加以指導,并能夠對學生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上的精神困擾和思想迷茫給予疏導和引路。

運用“精神交往”視域下“校園微博”的發(fā)展。當前,網絡傳播具有的巨大能量,正影響著文化導向?!拔⒉闭钱斍吧鐣窠煌顒拥囊粋€重要表現(xiàn),而學校選擇“微博”作為文化教育工具,恰恰迎合了當前國家建設發(fā)展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現(xiàn)狀。同時,“校園微博”的迅猛發(fā)展也證明了學校的這一選擇順應了時代和學生的普遍要求,有巨大的生命力和發(fā)展空間。

2.2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及其借鑒

2.2.1 馬萊茨克“大眾傳播場”理論

1963年,德國學者馬萊茨克在其《大眾傳播心理學》一書中,根據(jù)場論思想提出了一個大眾傳播場模式,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分析了影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諸多因素。這一模式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切入,將社會系統(tǒng)與傳播系統(tǒng)中各因素及其間的關系進一步細化,對那些可能對傳播各環(huán)節(jié)構成影響的因素進行了考察。

2.2.2 理論創(chuàng)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把大學教育過程看作是一個由教育者向大學生傳達相關道德信息的傳播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手段,將教育內容蘊含于各種信息之中,使道德教育從平面化向立體化、現(xiàn)代化和多元化的方向邁進,并逐步構建網絡道德教育傳播模式,以促進大學文化教育在網絡領域中的有效開展,探索解決大學生教育體系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借助網絡媒介開展教育時,首先應與學生在網上進行互動交流。通過校內人人、社區(qū)、論壇、Email和MSN、QQ等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并針對某一現(xiàn)實或熱點問題進行網絡探討。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模式的交流溝通方式,使教育者在平等和信任的氛圍中,真實地掌握了解學生綜合狀況,開展針對性的引導,使學生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素質向著主流方向發(fā)展;其次可以開展網上討論和虛擬課堂等形式,利用大學生教育網站,或者利用電視教育專題片、經典視頻教育課來開展網絡“虛擬課堂”,進一步增強網絡教育傳播模式的實效性。

2.3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理論及其借鑒

2.3.1 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理論

1948年,傳播學先驅哈羅德?拉斯韋爾對社會傳播的過程、結構及其功能,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論述,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Who) 、說了什么(Says What) 、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對誰(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此模式簡明而清晰,成為早期傳播學研究的經典成果之一。

2.3.2 理論創(chuàng)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以5W模式分析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效果因素,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媒介、受眾和效果等五個層面找出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效果路徑。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應以網絡傳播方式為主,其組成要素為:傳播者―教育工作者、信息(傳播內容)―以聲音、文字或圖像為形式的網絡形式(QQ、博文、微博等);媒介―教育者的網絡媒介(微博、博客、QQ空間);受眾―在校大學生;效果―大學生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它的傳播模式就是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作撰寫的日志、博文、心得和轉載優(yōu)秀經典網貼,之后通過網絡傳播這個媒介傳播給學生并取得教育效果的過程。

作為大學生文化教育領域中的信息能否被學生接受并喜歡,能否可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否指導和引領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就業(yè),能否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直接決定了信息時代大學生文化傳播的實現(xiàn),這也是對教育工作者文字和思維能力提升的考驗。

2.4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及其借鑒

2.4.1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理論

1957年,美國傳播學者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整理當時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個適合于大眾傳播研究的有系統(tǒng)的模式。模式中提出了A、B、C的概念,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指出了傳播過程的交互性,注重了反饋的重要性。

2.4.2 理論創(chuàng)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用這一模式解釋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過程時,可視為:A為網絡文化的知識載體,B為大學生,C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如圖1。

圖1 “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式”――大學文化傳播模式

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是對傳統(tǒng)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新,更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育的超越與延伸。在大學文化傳播設計中引入模式來指導大學文化的傳播既理清了教育層次的思路又確保了校園文化的時代創(chuàng)新的實用性。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傳播模式的設計不斷完善與技術的日趨成熟,其功能日益豐富、邏輯日益復雜,這樣運用現(xiàn)代傳播學的視角來傳播大學生文化必將成為一條化繁為簡的捷徑。

2.5 “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及其借鑒

2.5.1 “波紋中心”傳播模式理論

由美國傳播學者R.E.希伯特等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大眾傳播過程猶如投石于水池中產生的現(xiàn)象――石子擊起波紋,波紋向外擴展到池邊時又朝中心反向波動;在擴展和回彈的過程中,波紋(即信息)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此模式強調大眾傳播同社會、文化等的關系,顯示了傳播過程的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

2.5.2 理論創(chuàng)新及時代意義的借鑒

在信息時代環(huán)境下,可以提出一個新的文化傳播理念――波紋教育,它的核心是波紋的傳播模式所帶來的強大聚眾效應和受眾主動參與學習的多極傳播行為。波紋式傳播能有助于實現(xiàn)傳統(tǒng)教育、網絡教育、虛擬課堂三大平臺的價值遞增。

從圖2來看,傳播的中心是文化,傳播的第一層是將一個明晰的文化知識傳遞到三大平臺上。在信息時代的大學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為了有效地利用資源,發(fā)揮三大平合開展教育的優(yōu)勢,在一個融會中外精髓文化的基礎上,突顯三個平臺的模式傳播文化的優(yōu)勢,配合校園各類教育活動的開展,達到同時抓取三大平臺所覆蓋的有效目標受眾的目的。

圖2 “波紋教育”圖

第二、第三層可理解為,文化知識經過三大平臺的傳播給各自所覆蓋的受眾后,吸引和深入影響了接受過文化教育的受眾群體,由此在每一個平臺下面,都培養(yǎng)出一批對各類文化教育產生濃厚興趣的“受眾學生圈”?!安y教育”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通過教育傳播定向及其他技術模式,以每個“受眾學生群體”為原點,通過其個人現(xiàn)實行為或虛擬的網絡活動模式,可進一步將文化知識擴散出去,實現(xiàn)多個原點的多極化傳播的后續(xù)行為,形成多個高效覆蓋的圈子文化,即形成波紋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最后一站――“受眾學生圈”的概念。

3 結束語

伴隨著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進程,教育信息的傳播途徑與作用機制發(fā)生重大變化,也使文化傳播研究的各方面呈現(xiàn)出新的范式,將不斷為大學文化傳播發(fā)展帶來新的挑戰(zhàn)和契機。在這種環(huán)境下,若要發(fā)揚和傳播大學文化,必須著眼于其載體,結合中外經典傳播理論,構建大學文化傳播的理論支撐模式,為新時期大學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大舉.信息時代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2,(6).

[2]羅文涵.信息時代背景下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探析[J].時代教育,2013,(1).

[3]胡欽太.論信息時代的教育傳播研究范式[J].理論探討,2010,(12).

[4]蘇婧.解讀“精神交往”視域下政務微博發(fā)展[J].科技傳播,2012,(9).

[5]吳果中.從“知識”到“生命”――課堂教學的精神交往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3).

[6]劉春花.QQ訪問:師生閑話中的精神交往[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7]徐婷婷.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

[8]史迎霞.基于5W傳播理論的思政博客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6).

[9]徐鵬.大視頻整合傳播的波紋營銷模型[J].市場觀察,2010,(11).

作者簡介:吳建利(196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遼寧大學學生工作處,遼寧沈陽 110136

房寧,遼寧大學學生工作處,遼寧沈陽 110136

第3篇

關鍵詞 芹菜;醇浸提;黃酮類化合物

中圖分類號Q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5-0118-03

黃酮類化合物泛指兩個苯環(huán)(A環(huán)與B環(huán))通過中央三碳鏈相互連接而的一系列C6-C3-C6化合物,主要指以2-苯基色原酮為母核的化合物,其基本結構為[1,4]:

芹菜應盡可能的食用葉子,因為葉子中礦物質、維生素的含量,明顯的較葉柄中的含量要豐富的多。葉柄含水份高,熱量低(17千卡/100g);種子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鈣、磷、鎂、鉀、鐵和鋅,熱量高(392千卡/100g)。

迄今為止已分離和鑒定的黃酮類化合物約5000余種,它們以配糖體或游離苷元的形式廣泛分布于植物界,是植物組織的次生代謝產物,具有抗炎、抗腫瘤、抗氧化、抗微生物、抑酶、降血脂、降血糖、降膽固醇、降低毛細血管脆性、保護新腦血管等多種生理功能和生物活性[5,6]。

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和生物活性的作用機制是多元性的,與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密切相關,通過影響多種酶的活性,作為金屬離子的絡合劑或自由基清除劑等途徑發(fā)揮以上作用[3]。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儀器

參考文獻

[1]Alain DongmoFlavonoids from Acacia pennata and their Cyclooxygenase (COX-1 and COX-2) Inhibitory Activities[J].Planta Medica; Sep2007,Vol.73 Issue 11,1202~1207,6.

[2]劉江,芻鳥.層析技術在天然產物高純度精制中的應用和相關理論研究[D]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6.4:28-48.

[3]Yuan.Jiang-Lan,Lv.Zhi-Gang,Hu.Zheng,Zou.Guo-Lin.Study on interaction between apigenin and human serum albumin by spectroscopy and molecular modeling[J].Journal of & A: Photobiology Chemistry; Sep2007,Vol191 Issue 2/3,104-113,10.

[4]劉澤敏,黃玉明.流動注射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芹菜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3(1):9-92.

[5]蔡健,王薇.黃瓜葉中總黃酮含量的研究[J].食品科學(工藝技術),2005(8):94-197.

[6]李方.黃酮類有機金屬配合物及其生物構效和協(xié)同作用的研究[D].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0:1-10.

[7]孫長花,張素華,張凌云.竹葉黃酮的生理活性與應用研究[J].四川食品與發(fā)酵,2006,1:13-16.

[8]張怡紅,張征林,宋葦,等.改性聚酰胺層析柱的性能及其在銀杏黃酮類化合物提取中的應用[J].植物資源與環(huán)境,1999,8(1):10-14.

[9]王怡紅,宋葦,崔群,等.聚酰胺層析柱用于銀杏黃酮分離時柱壽命的研究[J].化工時刊,1998,12(10):19-21.

[10]王林,廖華蓉.聚酰胺柱層析法測定銀杏葉保健制品總黃酮研究[J].職業(yè)衛(wèi)生與病傷,1994,9(3):168-169.

[11]張志國,陳錦屏,邵秀芝等.紅棗核類黃酮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7,28(2):67-70.

[12]陳旭丹,于曉瑩,等.三種黃酮類化合物抗自由基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7,28(6):20-22.

[13]李忠光,龔明.植物中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測定方法的改進[J].云南植物研究,2005,27(2):211-216.

[14]李丹,肖剛,等.苦蕎黃酮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0(6):62-64

[15]陳小萍,張衛(wèi)明等.茶樹花黃酮的提取及對羥自由基的清除效果[J].南京師大學報,2007,6(30):93-97.

[16]劉世民.洋蔥對亞硝酸鹽清除作用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4,25(2):81-82.

[17]余華,曹麗容,湯修琴.核桃體外清除亞硝酸鹽及阻斷亞硝胺合成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5(6):17-19.

第4篇

關鍵詞:教學模型;化學反應速率;教學設計;教學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288-01

化學反應速率是化學動力學的重要內容?;瘜W反應速率內容隸屬于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高中階段自主學習方法的運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鍛煉機會。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實踐,探究,學生已經初步涉及物質的本身性質,濃度,溫度、催化劑以及反應物的顆粒大小等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并已經掌握了一些實驗基本能力(操作技能、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簡單運用實驗解決問題能力、評價簡單實驗能力等)??梢姡@樣的編排符合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水平。從而為學習本內容奠定了基礎。

1."化學反應速率"模型的教學設計

圖1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生認識發(fā)展層級

數(shù)學模型是對所研究問題進行一種數(shù)學上的抽象,即把問題用科學的符號語言表述為一種數(shù)學結構。通過數(shù)學模型的邏輯推理、求解和運算,就能夠獲得客觀事物的有關結論?;瘜W反應速率方程是在大量實驗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數(shù)學模型,是濃度與化學反應速率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不同的化學反應,其反應濃度與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關系是不同的,速率方程實際上是一個經驗公式。因此這一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過程有助于擴展學生對規(guī)律研究的認識。

2.建立從具體知識的教學向為以觀念構建為核心的教學轉化

觀念建構為本教學在內容上也選擇和講授事實性知識,但事實性知識的作用更多的是觀念建構的工具和載體,最終目的是要在這些事實性知識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概括提煉而形成的深層的、可遷移的觀念或觀念性知識。由于觀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的把本來孤立和零散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與此同時,觀念建構為本教學強調要把學生置于真實有意義的學習環(huán)境里,通過問題解決和活動探究去建構觀念而不是僅僅記憶事實。觀念建構為本教學強調學習要在具體性知識的基礎,通過不斷的概括提煉而形成深層的觀點和思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學生對具體性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通過不斷應用知識把知識功能化,挖掘知識的認識價值和方法價值,從而把具體性知識轉化成觀念性知識。

由于本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涉及到的碰撞理論、活化能理論、速率方程等都是針對基元反應的,在應用于復雜反應時,可能會出現(xiàn)某些矛盾或錯誤,因此在教學中如果不涉及反應歷程和基元反應的內容,就會影響學生對反應速率的本質的理解,但是在本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加入反應歷程和基元反應,又會給學生增加學習的難度。因此,在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中是否要涉及這些相關內容有待于進一步討論。

參考文獻

[1]高瑛,馬宏偉,顏桂琴,化學教學,2005,(5):8-9

[2]陳瑞芝,化學教育,2007,28(8):48-50

[3]龔國祥,馬春生,劉江田,化學教育,2012,,33(3):12-24

第5篇

劉教授現(xiàn)任山東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藥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山東省藥物分子設計與創(chuàng)新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山東省保健科技協(xié)會常務理事;Current MedicinalChemistry、Drug Discoveries&Therapeutics、WorldJournal of Virology編委,《中國藥物化學雜志》和《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編委,十余種國際期刊的審稿人;山東省藥物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劉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抗病毒藥物的設計、合成與活性研究和天然產物及衍生物的合成與心腦血管藥理活性的研究,并已形成了自己穩(wěn)定的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擔國家重大、重點課題、國家自然基金等國家級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10余項。

在靶點的抗病毒藥物的合理設計、合成與活性研究方面,主要基于病毒(HIV、HBV、HMV和FluV)生命周期的分子生物學過程,針對病毒復制過程的關鍵酶或蛋白等靶點結構,通過計算機輔助,合理設計藥物、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開展HIV-i逆轉錄酶的非核苷類抑制劑、核苷類及其大分子綴合物的前藥研究,HIV-1侵入過程病毒gpl20吸附抑制劑和輔助受體CCR5拮抗劑研究,HIV-1轉錄過程Tat-TAR相互作用、Rev-REE相互作用抑制劑的研究;同時開展HBV侵入和包裝過程的非核苷類抗乙肝病毒抑制劑研究,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DNA聚合酶為靶點的抑制劑研究。

在活性天然產物的結構修飾與心腦血管藥理活性的研究方面,主要開展活性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結構修飾和抗缺血、抗血栓、抗血脂、抗氧化損傷等心腦血管活性研究。目前主要開展中藥川芎活性成分川芎嗪、川芎咔啉堿衍生物的結構修飾研究。

劉教授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積累,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幾年在Bioorg Med Chem Lett、Bioorg MedChem,Chem Med Chem,Curr Med Chem,Curr Pharm Des、Mini Rev Med Chem、Arch Pharm,Arch Pharm Res、CurtHIV Res,Chem Biodiver、Antiviral Res,Heteroeycles、Molecules、Chem Biol Drug Des,Drugs Future,Chin Chem Lett,中國化學、有機化學、藥學學報、中國藥學雜志、中國藥物化學雜志、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等發(fā)表文章15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60余篇;主編《抗艾滋病藥物研究》專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北京,2006年12月)、主編《實驗室有機化合物制備與分離技術》專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北京,2011年2月)、主編《無機化學》《無機化學教程》教材;參編《分子核醫(yī)學》《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示蹤技術》等專著6部。曾獲山東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山東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2005、2010);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30項,其中授權14項:曾獲2001山東省青年科技獎、2004山東省優(yōu)秀中青年重點科技人才、2004年濟南市青年科技明星獎、2002年山東大學優(yōu)秀青年知識分子、2007年山東大學十大優(yōu)秀教師、2009年度山東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2009山東大學十大新聞人物提名獎、2010山東省醫(yī)學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他的研究成果曾經被國內外學術會議邀請作報告10余次;開發(fā)了頭孢地嗪、泰諾福韋酯等多個仿制藥物,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研制的抗艾滋病新藥“AZT-PEG綴合物”、抗流感新物SD-11,抗血管性癡呆、抗缺血、抗動脈粥樣硬化“川芎嗪衍生物DLJ14和B2”等多個候選藥物與多家企業(yè)分別簽訂了聯(lián)合開發(fā)協(xié)議,目前均處于臨床前的研究中。

劉教授作為一名教師,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教學中,他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研究,倡導啟發(fā)式、互動式、靈活多樣型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到扎實的理論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學習熱情和開放思維。近年他為研究生開設了《高等有機化學》《現(xiàn)代藥物制備與分離技術》《藥物合成反應》課程,為本科生講授《生物有機化學》《藥學專業(yè)英語》《無機化學》等課程。他備課認真,課堂講授條理清楚、邏輯生動,方法靈活、風趣幽默、充滿了時代氣息,從而使他成為藥學院課堂教學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自1999年以來,已招收碩、博士研究生40余人,畢業(yè)30余人。作為研究生導師,他對學生學習上像嚴父,生活上像慈母。他對學生言傳身教、嚴格要求,時時處處注意幫助他們在科研的實踐中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養(yǎng)成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使他們在畢業(yè)離校后能較快地適應社會,逐步成為棟梁之材,能在不同的領域和崗位發(fā)揮作用。無論工作多忙,劉教授都要堅持參加研究生每周的學術例會,他以自己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影響和感染著學生。他所指導的研究生畢業(yè)論文,連年被評為優(yōu)秀,多次被評為山東省優(yōu)秀碩士和博士論文。

第6篇

關鍵詞: 高性能 加工中心 結構特點

Mazak公司的JoeKraemer工學博士曾提出“高性能加工中心”的新概念。他著重強調了加工中心切削速度與加工零件精度的同時提高,它比高速切削機床更合理、更全面地反映了現(xiàn)代制造技術目前的發(fā)展方向。

高性能加工中心與高速加工中心的區(qū)別在于它除有一個能高速旋轉的主軸外,還設計了高精度的直線運動導軌、大功率主軸電機、精密主軸軸承、滾珠絲杠、高效伺服驅動電機和先進的CNC系統(tǒng)等。因而使加工中心在高效率下加工出高精度的零件,大大提高市場競爭力。

1.直線運動導軌

機床的各軸向運動的速度和精度,對實現(xiàn)高速切削至關重要。JoeKraemer博士在為高性能加工中心下定義時指出,在機床主軸轉速與刀具系統(tǒng)不變和保證滿足加工零件精度的前提下,如果各軸向運動不能達到f=7.62-11.43m/min的進給速度,就不能稱之為高性能加工中心。但是要達到如此高的進給速度,則采用普通機床的方形導軌是遠遠不能實現(xiàn)的,必須選用直線運動導軌。試驗證明,直線運動導軌的摩擦系數(shù)僅為普通方形導軌的1/20。由于直線運動導軌的滾柱與導軌間的接觸面積遠遠小于方形導軌,因此使功率消耗也降低為方形導軌的1/20,且能保持長時間的很少磨損,大大提高導軌的使用壽命。精密的直線運動導軌具有一個淬火硬度為HRC58-62的經精密導軌磨床磨削的V型直線形導軌,直線形導軌的結構簡單,因此,容易加工、裝配、測量,以及能選擇合適的滾柱直徑等。

直線運動導軌具有高的剛度,與相互運動體之間無間隙存在,因而很少產生振動,能加工出低表面粗糙度的零件表面,延長刀具的使用壽命。THK獨自研制開發(fā)的LM滾動直線導軌副,由于改進了鋼球接觸部的形狀,采用近似鋼球直徑的曲率半徑的R溝槽形狀,使得鋼球接觸面的容許負荷增加了十幾倍,而且能長時間保持高精度狀態(tài),運行2000Km后,磨損量僅為0.5Mm。正是由于其高剛性,并能實現(xiàn)高速進給,廣泛應用于高速加工機床。

2.精密滾珠絲杠和直線電機

加工中心的滾珠絲杠精度,以及直徑和螺距的大小直接影響加工中心的性能,尤其是在采用直線運動導軌的高性能加工中心都選擇高精度和大直徑大螺距的單頭滾珠絲杠。

競爭促進技術發(fā)展的典型例子莫過于THK美國公司的驅動速度可達200m/min的高速滾珠絲杠。一般認為滾珠絲杠傳動達到90m/min就不容易了,再快只能用直線電機驅動了。THK公司采用多種技術措施來提高滾珠絲杠的驅動速度:用特殊工程塑料做滾珠隔離架,既隔開滾珠,避免珠子間的摩擦,又起作用;為消除熱影響,絲杠為中空通冷卻液;為消除高速振動,中空絲杠內填阻尼材料,以提高阻尼特性。這是目前見到的驅動速度最快的滾珠絲杠。

大功率直線伺服電機,直接驅動工作臺作直線運動,并與由碳素纖維增強塑料制成的輕型結構工作臺和直線滾動導軌副匹配,實現(xiàn)高進給速度和高精度加工。

3.主軸軸承

從長遠的觀點上看,對磁力、氣動和靜壓軸承的市場需求量將會大大增加。但是,目前在高速機床中,最常用的還是組合式的向心推力滾珠軸承。在標準的機床主軸轉速條件下,在主軸前端經常安裝三排組合式的向心推力滾珠軸承,在主軸后端安裝兩排滾珠軸承。因為在主軸前端安裝三排組合式的向心止推滾珠軸承能極好地提高主軸剛度增加主軸的承載能力,這一點對于重載切削至關重要。

合理地選擇軸承材料同軸承種類同樣重要。雖然由軸承鋼制成的軸承目前仍被廣泛使用,但實踐證明,高速切削使用陶瓷軸承將表現(xiàn)出許多優(yōu)點。盡管軸承鋼制成的軸承價格便宜,但其重量遠比同樣規(guī)格的陶瓷軸承重得多,由于重量重,高速切削中發(fā)熱量大,必須配置復雜的冷卻系統(tǒng)。同時隨著主軸轉速的提高,使作用在軸承上的向心力增大,使軸承溫度升高,引起主軸尺寸增大,影響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使機床主軸所需功率增加。陶瓷軸承由于重量輕,將較好地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為了提高機床主軸剛度和切削能力,在陶瓷軸承上還可施加很大的預加載荷。由于陶瓷軸承有以上特點,因而使其使用壽命增長。

4.冷卻、及密封技術

高速機床容易產生較高溫度,如果不進行冷卻,將會引起熱變形。如為保證機床主軸的高精度,就必須穩(wěn)定地控制主軸和軸承的溫度。目前,機床根據(jù)主軸結構不同,選擇外冷方式、內冷方式或內外共同冷卻方式對主軸、軸承進行冷卻。為達到高速,技術也得到發(fā)展,美國SETCO公司采用Kluber-speed BF72-22合成脂對精密主軸組,可達到極高的速度,其速度系數(shù)可達到dn值2000000以上。

精密主軸常常由于污物的進入,造成主軸的失效,原因是應為密封不好。美國SETCO公司開發(fā)了新型專利“SETCO AisShield”空氣隔離密封,集成了摩擦密封和迷宮式密封的優(yōu)點。壓縮空氣切向送入固定前軸承座的循環(huán)槽,與主軸一起構成一個封閉的迷宮,空氣在槽內環(huán)繞主軸流動,該密封方式可使軸承壽命提高3倍。

5.數(shù)控系統(tǒng)

微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數(shù)控系統(tǒng)向小型化和高集成化發(fā)展提供條件,系統(tǒng)的運算速度和操作界面也有了很大的改進,數(shù)控系統(tǒng)向高速、高精度和易操作的方向發(fā)展。

主要有以下特點:

(1)納米插補:為了減少插補的輪廓誤差,F(xiàn)ANUC開發(fā)了納米級的插補功能,使數(shù)控系統(tǒng)在進行插補運算時采用1nm的精度進行運算,并以1nm的當量控制伺服電機的運行,系統(tǒng)的插補精度在1/1000000mm精度下運行,大幅度降低了系統(tǒng)的誤差。

(2)加速度控制(JERK):機床在加速度變化時,會造成機床振動,影響加工精度。采用了加加速度控制功能后,會自動對進給速度處理,使本來為單位脈沖函數(shù)的加加速度變成一定時間內加加速度變化的函數(shù),減少機床的振動。

(3)編程導入功能(manual guide I):該功能改變了傳統(tǒng)的使用G代碼的形式,而采用圖形對話編程的形式,提供大量的輔助編程、計算的對話畫面,使系統(tǒng)更容易操作。

綜上所述,對高性能加工中心,不僅需設計出高轉速的主軸,還需有高性能CNC系統(tǒng)、高精度直線導軌、精密滾珠絲杠、軸承、選擇合適的冷卻方式、機床/刀具接口等。上述技術目前已用于許多高性能機床的生產實際,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張江華.TK7640數(shù)控銑鏜床的運動誤差分析及其補償(碩士論文),2007.

[2]暢越星.數(shù)控落地銑鏜床主軸箱動力學分析與結構設計研究(碩士論文),2007.

[3]李軍華.數(shù)控機床主傳動齒輪綜合嚙合剛度研究(碩士論文),2007.

[4]張利平主編.液壓氣動技術速查手冊.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

[5]姜華.高速精密臥式加工中心開發(fā)的關鍵技術研究(博士論文),2007.

第7篇

1第一階段TCEM

醫(yī)學教育的第三階段在法語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簡稱TCEM。在第三階段的醫(yī)學教育中,醫(yī)學生實際上是已經具有執(zhí)業(yè)醫(yī)師執(zhí)照、有處方權的醫(yī)生,并全日制在醫(yī)院從事住院醫(yī)生的工作。他們通常在更高年資醫(yī)生的監(jiān)護下獨立完成診斷、檢查、處方、治療病人的全過程。根據(jù)專科的不同,TCEM為期3~5年。全科醫(yī)學教育的TCEM為3年,目標是培養(yǎng)家庭醫(yī)生,除了在醫(yī)院各科室間輪轉外,也可以去私人診所行使家庭醫(yī)生的職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數(shù)量的理論課程的學習。其他專科,如內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為期5年,醫(yī)學生同樣在教學醫(yī)院的相關??七M行輪轉,并完成相關理論課程的學習。TCEM結束時,醫(yī)學生必須通過醫(yī)學博士論文答辯,從而正式獲得國家醫(yī)學博士學位,為其醫(yī)學教育過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法國醫(yī)學教育特點分析

2.1國家統(tǒng)籌計劃

法國醫(yī)學教育具有很強的計劃性,這個計劃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由衛(wèi)生部根據(jù)當年全國對醫(yī)生的需要,決定全國醫(yī)學院的招生數(shù)量,即能夠通過PAES學年的考試進入P2的醫(yī)學生數(shù)量。這一計劃保證了通過數(shù)年艱苦學習的醫(yī)學生成為醫(yī)生以后,能夠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時也決定了醫(yī)學教育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競爭很激烈的學科。第二,根據(jù)DCEM4的醫(yī)學生人數(shù)和全國各地區(qū)對不同??漆t(yī)生的需求情況,制定當年進入TCEM的不同??迫藬?shù)。這一計劃使得各地區(qū)各??频膱?zhí)業(yè)醫(yī)生人數(shù)相對平衡;且醫(yī)學生想要選到心儀的??凭捅仨氁嫉胶玫拿危WC了醫(yī)學教育的高競爭力。

2.2重視臨床實踐

通過本文對法國醫(yī)學教育的介紹,不難看出在法國醫(yī)學教育中,臨床實踐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從P2學年前的4周護理實習開始,P2、D1學年有1周1~2次的床邊教學及暑期的2個月實習,D2、D3、D4學年的每天早上都在醫(yī)院實習,直至最后TCEM階段的全日制醫(yī)院工作。所以法國的醫(yī)學生接觸臨床時間非常早,且直接接觸臨床的時間隨著年級增加不斷增長。這種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到臨床實踐中,提高了醫(y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醫(yī)學思維模式,增進臨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論課程綜合性強

在法國的3階段醫(yī)學教育設置中,第一階段以理論授課為主,第二階段中理論課程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觀察這兩個階段的理論課程表不難發(fā)現(xiàn),所有的核心課程都是綜合性的課程,以第一階段的課程單元(UE)、第二階段的跨學科單元和系統(tǒng)課程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在P2和D1這兩個學年中,課程單元作為核心課程在4個學期中教授了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和診斷學,并根據(jù)人體解剖結構將這4個學科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分別以胸部、腹部、頭頸部和四肢的形式進行講授。在D2至D4的3個學年中,核心課程包括跨學科單元和系統(tǒng)課程這兩種。這種綜合課程的呈現(xiàn)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學生集中理解記憶,并提高學習效率。但是這種課程方式對授課教師要求比較高,需要4個學科的教師密切配合,進行集體備課,并且將相關內容融會貫通。

2.4醫(yī)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高

法國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國家制定教學大綱,但是沒有專門教材,醫(yī)學教育也不例外。醫(yī)學生上課的時候必須認真聽講,詳細記錄筆記,以供課后復習。授課教師一般會根據(jù)自己的授課內容,給出自編講義或大綱,附上參考書目,由學生課后自行查閱。由于理論授課時間有限,很多內容只進行提綱挈領的介紹,學生在課后自己鉆研參考書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相關課程論文的撰寫,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參考大量醫(yī)學書籍。此外拓展課程中的醫(yī)學論文分析、還有醫(yī)院定期舉行的病例討論,都可以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他們能夠獨立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醫(yī)生,即使從學校畢業(yè)后也必須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因此法國的醫(yī)學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為執(zhí)業(yè)后的終生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5重視全科醫(yī)生的培養(yǎng)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經濟、有效、全面的醫(yī)療服務,并避免過度醫(yī)療,法國非常注重全科醫(yī)生的培養(yǎng),并立法規(guī)定全科醫(yī)學教育是醫(yī)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每年通過國家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的醫(yī)學生中,有一半以上進入第三階段的全科醫(yī)學教育中。以2011年國家提供的7692個執(zhí)業(yè)醫(yī)師職位為例,其中的3930個職位是留給全科醫(yī)生的,其他的10個專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共3762個職位。在全科醫(yī)學的第三階段教育中,醫(yī)學生被要求在教學醫(yī)院的各??七M行輪轉以掌握各系統(tǒng)疾病包括疑難雜癥的診斷和治療,此外還必須到家庭醫(yī)生診所進行6個月的學習。選擇了全科醫(yī)學的學生在完成第三階段的學習后會成為全科醫(yī)生即家庭醫(yī)生,可以自己開辦診所或與他人合辦診所。家庭醫(yī)生是醫(yī)療服務中相對基礎的一部分,直接面對普通患者并提供衛(wèi)生保健服務,并將需要專科治療的病人分診到不同??七M行后續(xù)醫(yī)療服務。

2.6不斷改革中的法國醫(yī)學教育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生命科學的研究發(fā)展和醫(yī)療手段的不斷進步,法國的醫(yī)學教育也在與時俱進,教育體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斷進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別出現(xiàn)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選擇全科醫(yī)學的醫(yī)學生在第二階段即DCEM4學年后,不用參加考試,直接成為住院醫(yī)生,經過2年半的TCEM階段培訓后進行醫(yī)學博士論文答辯,答辯通過即可成為全科醫(yī)生。自2004年起,所有醫(yī)學生都必須參加全國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考試后再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和考試排名決定是否選擇全科專業(yè);且全科專業(yè)的TCEM階段延長到了3年;此舉是為了促進全科醫(yī)學的發(fā)展,提高家庭醫(yī)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2010年的醫(yī)學教育改革設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這個改革合并了臨床醫(yī)學、藥學、口腔醫(yī)學和助產科學的第一年基礎教育,使得醫(yī)學生的基礎課程又增加了藥學等相關專業(yè)的知識。通過以上的兩個實例不難看出,法國的醫(yī)學教育改革從來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劇烈變更,而是比較頻繁的小的改版,相對靈活且易于適應不斷變化的醫(yī)療環(huán)境。

3對我國醫(yī)學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啟示

在對于醫(yī)學生的選擇上,法國與我國類似,高中畢業(yè)生可以直接進入醫(yī)學院校。因此相比美國等國家的僅僅允許大學畢業(yè)生(具有學士學位)進入醫(yī)學院學習的制度來講,更適合作為參考對象。了解法國醫(yī)學教育制度后,結合我國醫(yī)學教育的現(xiàn)狀,會產生一些思考和啟示。我國的醫(yī)學教育制度一直延續(xù)建國以來制定的模式,沒有經歷過大型的變革,雖然比較貼近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特點,但是在某些層面確實與現(xiàn)代的醫(yī)療環(huán)境不相適應。如果能從法國的醫(yī)學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經驗、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用應該會比較可觀。

3.1醫(yī)學課程改革

法國的高等教育一貫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醫(yī)學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課程以課程單元和跨學科課程的形態(tài)為主,具有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科書,所以一門核心課程的學習需要查閱不同的理論書籍,并綜合閱讀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課程當中的醫(yī)學文獻分析等科目的設置,一方面培養(yǎng)了醫(yī)學生閱讀和寫作醫(yī)學論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我國,為了更好地適應目前的社會經濟形式和臨床醫(yī)療的現(xiàn)狀,目前許多醫(yī)學院校正在進行不同規(guī)模的課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為主流思想。PBL教學的形式是將一個復雜、有意義的問題交給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討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和掌握隱含于問題背后的醫(yī)學知識。這種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主動進行知識整合并鼓勵批判性思維。以江漢大學醫(yī)學院為例,經過這樣的課程改革后,PBL內容占到學生總課時數(shù)的20%左右。雖然這樣的課程設置方式還在試驗探索階段,但是從短期效果來看,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3.2醫(yī)學教育模式改革

法國醫(yī)學教育中注重臨床實踐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以我國目前比較主流的5年制醫(yī)學教育為例,前兩年半學生在基礎醫(yī)學院進行理論學習,除了某些條件比較理想的學校設有臨床模擬實驗室可以進行模擬實踐以外,大多數(shù)的時間學生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醫(yī)療實踐。在后兩年半中,醫(yī)學生有1年的時間學習臨床理論課程,1年的時間進行臨床實習。所以在5年的學習過程中,中國醫(yī)學生僅有1年時間來真正接觸臨床。反觀法國醫(yī)學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結束時的醫(yī)學生已經經歷了一次護理實習、一次兩個月的暑期實習和連續(xù)兩年的半日制實習(包括值班),對于臨床醫(yī)療環(huán)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們作為醫(yī)學生的臨床培訓還遠沒有結束。而且這種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更加直觀、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夠借鑒這樣的教學模式,應該可以增強我國的臨床醫(yī)學教育效率,提高畢業(yè)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3.3住院醫(yī)生培訓制度改革

第8篇

關鍵詞:經濟發(fā)展教育經費投入關系實證研究

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經費投入關系實證研究,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fā)展對教育經費投入影響實證研究;二是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分析實證研究。開展實證研究,西方早于中國,較中國而言更為成熟和系統(tǒng)。本文旨在從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經費投入關系實證研究方面進行梳理和總結。

1 經濟發(fā)展對教育經費投入的影響實證研究

經濟發(fā)展對教育經費投入的影響的相關理論,尤其是教育先行理論已被廣泛運用情況下,國內外對于經濟發(fā)展對教育經費投入的影響的實證研究甚少。吳開俊、黃瑩于2003年通過對1993年和1997年的教育經費投入總額及生均經費狀況的分析,提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對義務教育投入的影響[1]。姜春林、潘雄鋒于2005年通過對1991

-2002年數(shù)據(jù),分析了經濟總量與高等教育投入總量的關系,并建構了經濟總量與高等教育投入的二項式模型[2]。筆者曾在碩士論文《廣西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經費投入》一文中,通過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分別建立2001-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與教育經費投入總量關系模型、財政收入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關系模型,探討國內生產總值對教育經費投入總量、財政收入對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影響[3]。

2 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分析實證研究

2.1 西方學者關于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分析的實證研究歷程 西方關于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分析實證研究源起于西奧多?W?舒爾茨,他提出關于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本模型:Y=F(K,AL,H)(其中,K表示資本,L表示未經過教育的簡單勞動力,H表示人力資本),并創(chuàng)立了計量教育經濟效益的余數(shù)分析法,也稱投資增量分析法,通過此辦法,根據(jù)美國1929-1957年的統(tǒng)計資料,計算出期間美國教育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7.3%,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為33%,完成了西方首次對教育經濟收益的宏觀定量分析[4]。1964年,加里?S?貝克爾提出了現(xiàn)代人力資本投資理論,提出了人力資本收益率計算公式,貝克爾還用具體數(shù)學計算和實證研究說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時也比較了不同教育等級之間的收益率差別[5]。美國芝加哥大學薩卡羅普洛斯于1973年出版《教育收益國際比較》一書,通過對33個國家教育投資社會效益的研究,得出幾個明顯帶有規(guī)律性的結論,這些結論現(xiàn)也基本被認同和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國教育投資政策和決策,具體如下[6]:①在一般情況下,教育投資的收益率高于物質投資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的銀行利率。研究分析表明,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一般都超過10%,超過銀行利率,特別是人均國民收入在100美元以下的發(fā)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收益率高于物質投資收益率。同時,人均國民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國家,教育收益率一般為19.9%,高出物質投資收益率4-5個百分點。②發(fā)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收益率一般高于發(fā)達國家教育投資收益率,發(fā)展中國家教育投資具有更大的經濟意義。③研究比較分析還發(fā)現(xiàn),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一般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根據(jù)33個國家比較:初等教育平均社會收益率為19.4%,個人平均教育收益率為23.7%;中等教育平均社會收益率為13.5%,個人平均教育收益率為16.3%;高等教育平均社會率為11.3%,個人平均教育收益率為17.6%。1990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提出技術進步內生增長模型,將人力資本視為內生增長變量[7]。

2.2 中國學者關于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分析實證研究歷程 我國關于教育與經濟發(fā)展關系的系統(tǒng)研究即定量分析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刁培萼在他主編的《教育文化學》中將教育力――各級學校教育的普及率、社會教育的水平等視為國力要素之一,并用此衡量教育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用定量分析法研究不同階段的教育收益;趙人偉、李實研究了1988年中國城鎮(zhèn)勞動力的教育投資收益率。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如以教育年限作為投資單位,教育的平均收益率是3.8%,即每增加1年的教育可提高個人收入3.8%,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的收益率分別是2.7%、3.4%、3.9%、4.5%。陳曉宇、閔維方研究了1996年中國城市勞動力的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按趙人偉等人同樣的計算方法,他們得到的結論是,教育的平均收益率為5.3%,初中、高中、中專、大專、本科教育的收益率分別為3.59%、4.19%、6.76%、4.67%、6.58%[6]。靳希斌(1997)年通過對1952-1978 年國民經濟增長的測算發(fā)現(xiàn),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20.9%[8]。賴德勝(1998)在其博士論文中也對1995年中國城鎮(zhèn)職工的教育收益率進行了估算,其結論是教育的平均收益率為5.73%,即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個人收入可增加5.73%,與1988年相比,中國教育投資的收益率有明顯提高。葉茂林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shù),提出了教育生產函數(shù),用以計量資本和初等教育以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層次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9]。陳用芳、邢志平基于Panel Data 模型分析,通過以1997-2005年3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面板數(shù)據(jù)為樣本,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因變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為自變量,開展回歸分析,得出基本結論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受教育人口比重每增加1%,可以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5012%[10]。鞏海霞在其博士論文《教育投入經濟效應研究――基于江蘇省的實證分析》中,利用神經網絡仿真法,以1990-2007年江蘇省的政府教育投入與家庭教育投入效益進行了分析,提出家庭教育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比例為1.10時,可獲得最大的地方生產總值[11]。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如范明、邱敦元、黎野、文浩、李萍、孫紹榮等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和研究,為該領域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總體而言,西方關于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分析實證研究早于我國,其不僅創(chuàng)立了對該領域影響深遠的研究模型,對全社會經濟效益、高等教育收益率、各級教育收益率、以及教育投資收益率國際比較中做了大量的研究,為國際研究教育經費投入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我國關于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影響實證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國家,但發(fā)展迅速,二十一世紀前的研究主要為對城鎮(zhèn)勞動力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近年的研究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出對模型建立的關注、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以及研究對象的范圍的逐步擴大的特點。

3 結語

我國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經費投入關系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后的研究,任務艱巨,我們應立足于:圍繞經濟發(fā)展要求,合理確定全國及地方教育經費投入比例標準;根據(jù)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效益分析,建立教育經費投入考核指標體系。為政府教育經費投入金額、結構、來源等的確定提供依據(jù)。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國外實證研究方法,對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效益進行分階段分層次分結構比較。首先,全面測算我國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考核經濟發(fā)展效益,開展國際比較,指出我國教育經費投入的優(yōu)勢與不足;其次,根據(jù)我國經濟發(fā)展階段對各層次教育經費投入效益及不同來源教育經費投入效益進行比較分析;根據(jù)比較分析提出我國教育經費投入的適度比例、結構及具體配置的政策。二是建立教育經費投入對經濟發(fā)展貢獻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機制。通過這一機制,對教育經費投入進行適時的調整和安排。

參考文獻:

[1]吳開俊,黃瑩.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對義務教育投入的影響[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

[2]姜春林,潘雄鋒.經濟增長對高等教育投入的計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09).

[3]王結玉.廣西經濟發(fā)展與教育經費投入關系研究[D].廣西大學,2010.

[4]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第1版)[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5]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理論[M].郭虹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靳希斌編著.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452-453.

[7]Romer P.M.,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

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783-792.

[8]劉偉.全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互動研究[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9]柯文靜.近年來教育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研究評述[J].第三屆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2011.

[10]陳用芳,邢志平.基于PanelData模型的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南平師專學報,2007(04).

[11]鞏海霞.教育投入經濟效應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09.

基金項目: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青年項目“廣西經濟發(fā)展與教育要素投入關系研究”(09BJLL012)的階段性成果。

在线观看午夜视频免费| 成熟性性生活免费视频| 香蕉视频网站欧美一区| 精品蜜桃臀91人少妇|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丝袜美腿蜜汁一龙二凤| 丝袜亚洲激情欧美日韩偷拍| 色婷婷丝袜一区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加勒比久久精品网址系列|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av观看| 男女互射视频在线观看|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二区综二| 亚洲清纯唯美激情四射| av天堂久久这里只有精品美国|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三级三级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女主播户外麻豆 |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不卡三区| 国产美女冒白浆视频免费| 欧美国内日本一区二区| 人妖系列中文字幕欧美系列| 成人大片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自产拍av在线| 在线视频天堂亚洲天堂|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欧美|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91|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色网| 成人性生活视频免费中文版|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丰满人妻中出av在线| 黑人巨大亚洲一区二区久| 手机不卡高清播放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激情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