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15 15:04:0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化學成分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花錨屬植物的主要化學成分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類、裂環(huán)烯醚萜類、三萜類、黃酮類以及一些生物堿類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孫洪發(fā)等[4]從橢圓葉花錨中得到五種(口山)酮成分,分別為1,7-二羥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羥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羥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羥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羥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孫洪發(fā)等[5]又從橢圓葉花錨中得到3種(口山)酮苷成分,分別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錨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錨苷)為該屬植物抗肝炎的兩種有效成分。
張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譜(NMR)、質譜(MS)、紅外光譜(IR)、紫外光譜(UV)、差示掃描量熱(DSC)等分析方法首次從藏藥花錨中分離得到兩種針狀結晶化合物,分別為1-羥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huán)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羥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潔等[7]從橢葉花錨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離得到8個(口山)酮化合物,分別為1,7-二羥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羥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羥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羥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羥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羥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羥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羥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從花錨中分離得到了一種的黃酮類葡萄糖苷;高光躍等[9]從橢圓葉花錨全草中測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當藥苷;Dhasmana等[10]從橢圓葉花錨全草中分離得到齊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從花錨中分離得到了一種二糖酯裂環(huán)烯醚萜。
2藥理活性
花錨為藏蒙藥中治療肝膽系統(tǒng)疾病的常用藥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藏民族地區(qū),目前對花錨藥理活性的研究報道較少,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張經明等[12]采用花錨煎劑(含花錨苷)對CCl4造成的肝損傷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錨苷可明顯增加核糖核酸;藥理實驗證明,花錨中的花錨苷和去甲氧基花錨苷具有明顯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進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加速壞死組織的修復,是該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強[13]通過不同劑量西寧花錨對CCl4實驗性肝損傷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發(fā)現西寧花錨對CCl4損傷后小鼠肝糖元的儲存的恢復有一定的藥效,可顯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馬學惠等[14]在齊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損傷作用的研究中,發(fā)現該藥物能使血清GPT明顯下降,肝內甘油三酯積累量減少;同時,能使肝細胞變性、壞死明顯減輕,糖原蓄積增加,具有明顯的保肝降酶作用。宮新江等[15]的齊墩果酸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的研究表明,齊墩果酸能抑制環(huán)磷酰胺所致的肝細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細胞MTT值減小,說明齊墩果酸可抗環(huán)磷酰胺所致肝細胞損傷。
王曉峰等[16]采用原代培養(yǎng)的小鼠肝細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摻入的方法,研究經齊墩果酸預處理后的小鼠的肝細胞DNA和蛋白質合成速率的變化,結果發(fā)現齊墩果酸能促進肝細胞DNA及蛋白質合成,且合成速率明顯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曉峰等[17]報道齊墩果酸在對小鼠肝內谷丙轉氨酶及谷草轉氨酶的直接作用時,小鼠血清樣品與不同濃度的齊墩果酸分別作用后,谷丙轉氨酶活性則顯著降低,說明齊墩果酸對谷丙轉氨酶活性具有明顯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齊墩果酸對大鼠血糖的影響,結果顯示,齊墩果酸對化學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齊墩果酸對高血糖大鼠治療,結果發(fā)現單一的齊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時在血糖降低時肝糖原和血清胰島素均有明顯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種實驗性炎癥模型證實齊墩果酸對二甲苯與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膚和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對角叉菜膠等多種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墊腫脹都具有明顯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細胞膜的脂質過氧化是造成肝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潔等[7]在研究藏藥花錨中(口山)酮類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時,從橢葉花錨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離得到8個(口山)酮化合物,且該類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顯著抑制Fe2+-Cys誘導大鼠肝微粒體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體膜的氧化損傷。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橢圓葉花錨的干浸膏可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具有調節(jié)體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細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報道橢圓葉花錨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資源的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建立在生物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基礎上,培育地道地產中藏藥材是實現高原地區(qū)中藏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保證中藏藥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義花錨屬與獐牙菜屬植物等同屬于藏茵陳類藥物,被稱為“藏藥中的奇葩”,是治療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藥物之一。但是這種藥物資源一般生長在人跡罕至的高寒缺氧環(huán)境中,其再生周期較長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陳供需矛盾也由此變得越來越突出。
盡管野生橢圓葉花錨在青藏高原地區(qū)分布廣泛,資源較為豐富。但是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民族醫(yī)藥特別是藏藥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開始投資藏醫(yī)藥領域,橢圓葉花錨的藥用資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藥產業(yè)一度出現重成品生產輕藥材來源、重開發(fā)輕保護的問題,造成過度的采挖及收購現象,特別是在植物生長階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導致資源量銳減,野生植物資源日益枯竭。因此,對作為原料植物藥的橢圓葉花錨進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人工引種栽培為了解決藏茵陳類藥材資源嚴重短缺的實際問題,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經過3年的栽培與試驗,成功地解決了以往藏茵陳種子萌發(fā)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難以成活等關鍵技術問題。3種藏茵陳類藥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莖獐牙菜和花錨人工種植成功,并通過鑒定。經過專家的監(jiān)測和對比分析,這次人工栽培的3種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齊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資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顯著高于野生資源,人工條件下栽培藏茵陳類藥用植物的質量及其本身的藥用價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證。隨著青海省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橢圓葉花錨人工引種栽培技術的開發(fā)研究,青海省橢圓葉花錨人工種植規(guī)模逐漸擴大。橢圓葉花錨人工引種栽培試驗在該省也初見成效。陳桂琛等[23]對橢圓葉花錨的引種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橢圓葉花錨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數量、單株生物量等生長狀況指標明顯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學成分接近野生狀態(tài)的水平,說明野生橢圓葉花錨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鶴等[24]運用RP-HPLC建立了花錨中青蘭苷、去甲氧基花錨苷和花錨苷的含量分析方法,為栽培花錨替代野生花錨入藥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研究表明,栽培花錨中花錨苷和去甲氧基花錨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錨中的含量相比無明顯差別,可以初步證明栽培花錨可以替代野生花錨入藥。紀蘭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錨的品質能否代替野生花錨入藥時,通過指紋圖譜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結論:同一產地的野生與栽培花錨藥材色譜分離圖疊加比較,顯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證明栽培花錨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及數量符合花錨藥材的指紋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錨藥材入藥。
3.3組織培養(yǎng)隨著對花錨屬植物藥用成分不斷深入的研究,藥用潛力的挖掘,該屬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該屬植物野生資源的日益匱乏且面臨枯竭。該屬植物的人工引種栽培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行,但是,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對其的培育效率。
藥用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及應用已有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但還有相當多的植物目前尚沒有相應的離體培養(yǎng)技術。目前,花錨屬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技術至今尚未見成功的報道,仍然是個空缺。因此,建立該屬藥用植物的離體快繁技術的需求日漸增加,它也是實現高原地區(qū)中藏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主要途徑之一。
4最佳采集時期
從生物量的角度考慮,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時期。楊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區(qū)和生長物候期藏藥花錨有效成分齊墩果酸的含量變化實驗中,比較了野生狀態(tài)下不同海拔、栽培條件下不同生長時期花錨的齊墩果酸含量,為確定該藥材的采收時期、不同地區(qū)藥材的質量以及栽培地點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該研究發(fā)現花錨花期齊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藥材最多質量也最好。
吉文鶴等[24]研究了花錨中去甲氧基花錨苷和花錨苷的含量隨著不同生長期的變化趨勢,為藥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錨苷和花錨苷含量在營養(yǎng)期含量最高,從6~9月逐漸降低,從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慮,6月份(營養(yǎng)期)為花錨的最佳采收期。
5結語
花錨屬植物是藏蒙藥中治療肝炎類疾病的常用藥物,全草入藥,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該屬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環(huán)烯醚萜類、三萜類化合物及其它黃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國,該屬植物藥用歷史較長,故具有很高的藥理研究價值,特別是有關抗肝炎方面的研究顯示出較大的市場潛力,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調節(jié)體液免疫的藥理活性研究報道較少,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進一步的深入;另外對野生植物的過度采挖造成資源貧乏,采用人工的方法達到該藥物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也已成為目前及今后對該屬植物重點研究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包保全,孫啟時,包巴根那.花錨屬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3,26(5):382.
[2]何廷農,劉尚武,吳慶如.中國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291.
[3]黃燕,郁韶明.16種藥用植物種子發(fā)芽的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6,25(2):124.
[4]孫洪發(fā),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錨的三個新口山酮[J].植物學報,1983,25(5):460.
[5]孫洪發(fā),胡柏林,等.花錨的三個新口山酮苷[J].植物學報,1987,29(4):422.
【關鍵詞】吳茱萸化學成分吳茱萸堿正十八烷醇二十七烷醇
Abstract:ObjectiveToisolateandelucidatetheconstituentsofEvodiarutaecarpa.MethodsVariouschromatographictechnologieswereusedtoseparateandpurifytheconstituents.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onthe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data.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andidentifiedasevodiamine(Ⅰ),β-sitosterol(Ⅱ),quercetin(Ⅲ),1-octadecanol(Ⅳ),n-heptacosylalcohol(Ⅴ).ConclusionItisthefirsttimetofindcompound(Ⅳ)andcompound(Ⅴ)inthisplant.
Keywords:Evodia;ChemicalConstituents;Evodiamine;1-octadecanol;N-heptacosylalcohol
黔產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為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干燥近成熟的果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溫中散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癥的治療[1]?,F代醫(yī)學亦證明吳茱萸有鎮(zhèn)痛、安神、抗菌和抗缺氧等藥理作用,是中成藥“吳茱萸湯”和“左金丸”的主要成分[2]。
貴州作為我國四大中藥產區(qū)之一,具有豐富的藥用資源。本實驗從開發(fā)利用資源的角度,開展了黔產吳茱萸化學成分的研究,為其質量控制及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對黔產吳茱萸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離純化,得到5個化合物,即吳茱萸堿、β-谷甾醇、槲皮素、正十八烷醇、正二十七烷醇,其中正十八烷醇和正二十七烷醇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試劑
核磁共振波譜儀:INOVO400MHz(美國Varian公司),以TMS為內標;XT2型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計未校正,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質譜儀:HPMS5973(美國HP公司);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BruckerVector22(德國Brucker公司);薄層層析硅膠,柱層析硅膠(200~300目)均為中國青島海洋化工集團公司生產。藥材于2006-09采自貴州省貴陽市,經陳華國講師鑒定為吳茱萸Evodiarutaecarp(juss.)Benth.的果實,標本保存在貴州師范大學天然藥物質量控制研究中心。
2方法與結果
2.1提取和分離黔產吳茱萸干燥果實4kg,8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至基本無醇味。加入適量水分配,用氯仿萃取,所得氯仿部分經硅膠柱并以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氯仿-甲醇為溶劑系統(tǒng)反復柱層析得到5個化合物,其中Ⅰ(5g),Ⅱ(591mg),Ⅲ(63mg),Ⅳ(82mg),Ⅴ(39mg)。
2.2結構鑒定
2.2.1化合物Ⅰ黃色粉末,mp.278~280℃(氯仿),1H-NMR(400MHz,DMSO-d6):11.09(N-H,br,s,H-1),8.33~6.14(8H,m),4.65(1H,dd,J=4.4,12.6Hz,H-5b),3.20(1H,dt,J=4.4,12.6Hz,H5a),2.90(1H,dt,J=5.6,11.6Hz,H-6b),2.81(1H,dd,J=4.4,13.6Hz,H-6a),2.88(3H,s,Me-14),13C-NMR(DMSO-d6):164.3(C-21),148.8(C-15),136.5(C-13),133.5(C-17),130.7(C-2),128.0(C-19),126.0(C-8),121.9(C-11),120.3(C-18),119.3(C-20),118.9(C-10),118.3(C-9),117.5(C-16),111.7(C-12),111.5(C-7),69.8(C-3),40.9(C-5),19.5(C-6),36.5(Me);EIMS(m/e):301(M+),288,274,169,161,143,134.以上數據與文獻[3]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吳茱萸堿(evodiamine)。
2.2.2化合物Ⅱ
白色針狀晶體,mp.137~138℃(氯仿),Liebermann-Burchard反應陽性,EI-MS(m/e):414(M+),396((M+-18),381,367,354,342,329,303,273,255,231.以上數據與文獻[4]報道基本一致,通過薄層層析檢測Rf值與β-谷甾醇標準品一致,混和熔點不下降,故鑒定該化合物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2.3化合物Ⅲ
黃色粉末,mp.313~314℃(甲醇),鹽酸-鎂粉反應顯紅色,FeCl3反應顯烏綠色,1H-NMR(400MHz,DMSO-d6):12.51(1H,s,OH-5),10.83(1H,s,OH-7),9.64(1H,s,OH-3),9.41(1H,s,OH-4′),9.34(1H,s,OH-3′),7.69(1H,s,H-2′),7.56(1H,dd,J=2.0,8.2Hz,H-6′),6.89(1H,d,J=8.8Hz,H-5′),6.42(1H,s,H-8),6.20(1H,s,H-6),EI-MS(m/e):302(M+),285,274,257,245,229,217,153,137,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5]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槲皮素(quercetin)。
2.2.4化合物Ⅳ
白色粉末,mp72~73℃(氯仿),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5~1.61(4H,m),1.25(36H,s),0.88(3H,s),EI-MS(m/e):252(M+-18),224,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6]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十八烷醇(1-octadecanol)。
2.2.5化合物Ⅴ
白色粉末,mp75~76℃(丙酮),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3~1.60(4H,m),1.25(54H,s),0.88(3H,s),EI-MS(m/e):378(M+-18),364,350,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數據與文獻[7]報道基本一致,故鑒定該化合物為二十七烷醇(n-heptacosylalcohol)。
3討論
目前對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堿部分,而非生物堿部分的研究報道較少。本文報道的5個化學成分中,有4個為非生物堿,其中有2個化學成分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該研究為黔產吳茱萸藥材的質量控制及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了部分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胡熙明.中華本草,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26.
[2]王奇志,梁敬鈺.吳茱萸屬植物化學成分和生理活性的研究近況[J].中草藥,2004,35(8):附7.
[3]張虎,楊秀偉,崔育新,等.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和去氫吳茱萸堿NMR信號全指定[J].波譜學雜志,1999,16(6):563.
[4]廖瓊峰,謝社平,陳曉輝,等.陸英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06,29(9):916.
[5]于德泉,楊峻山.分析化學手冊,第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9:1.
含蛋白質(65%~70%);多種維生素(VA、VB1、VB2、VB3、VB6、VB12、VC、VE、VK1、葉酸、β-胡蘿卜素等);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Ca、Fe、K、Mg、P、Zn、Cu和Se等)、葉綠素、葉黃素、類胰島素、γ-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藻藍蛋白、免疫多糖、肌醇、甘露、葡萄糖、核酸、半乳糖、褐藻膠、藻多糖、活性小肽和酶等特殊生物活性物質。
2藥理作用
2.1抗輻射作用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屬多價醇,能使低濃度的修復酶的空間構象保持穩(wěn)定,從而保護酶的活性。藻藍蛋白具有顯著的抗輻射、抗突變的效應。螺旋藻的抗輻射作用還基于螺旋藻多糖存在一套較完整的DNA修復系統(tǒng),能明顯提高機體核酸內切酶的活性和加強受損細胞的DNA修復作用,能保護骨髓細胞免受輻射損傷。
2.2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與復制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藻藍蛋白及有機硒等,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從而加強機體自身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
2.3抗病毒作用螺旋藻多糖具有抗HIV-1(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SV-1(單純性皰疹病毒)作用。能抑制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HIV-1的復制。
2.4抗菌作用螺旋藻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抑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菌無抑制作用。
2.5對胃的保護作用螺旋藻因其堿性能提高胃內的PH值,使幽門螺旋桿菌喪失了生存環(huán)境,最終死亡。同時,其所含的豐富蛋白質、葉綠素、β-胡蘿卜素,對消化道上皮組織修復再生和發(fā)揮正常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2.6幫助建造正常的乳酸桿菌群實驗證明,食用螺旋藻能使體內的乳酸桿菌增多,并使機體從飲食中吸收維生素B1和其他維生素的效率提高。
2.7對免疫系統(tǒng)的作用螺旋藻中所含的螺旋藻多糖、藻藍蛋白、β-胡蘿卜素、維生素E以及有機硒、超氧化歧化酶(SOD)等抗氧化微營養(yǎng)素具有全面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可增強骨髓細胞的增殖活力,有利于巨噬細胞、T細胞和B細胞等免疫效應細胞的形成;明顯提高機體核酸內切酶的活性,加強機體DNA的修復合成作用,從而調節(jié)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
2.8抗過敏研究表明,螺旋藻能降低過敏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和顯著降低血中組胺水平,抑制抗DHPIgE引起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和腹膜肥大細胞釋放組胺。
2.9對心腦血管的作用螺旋藻所含脂肪均為不飽和脂肪酸,不含膽固醇。同時富含葉綠素,以及絲氨酸、鉀鹽、維生素B6等,能幫助人體合成膽堿,降低血壓,防止和減輕動脈硬化,螺旋藻中的γ-亞麻酸是人體前列腺素即荷爾蒙的前輩,具有降低血脂,保持血管彈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達到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降低中風發(fā)病率的效果。
2.10提高鐵的生物有效性和調理貧血癥螺旋藻中含有較豐富的鐵質、維生素B12、葉綠素和維生素C。
2.11減輕汞及藥物對腎的毒性科學家研究證實:螺旋藻減輕了實驗室老鼠汞和藥物的腎中毒??茖W家測定了兩個指標:腎的毒性血液尿氮(BUM)和血清肌酸。當老鼠飲食中添加30%的螺旋藻后,BUN和血清肌酸水平大幅下降。這一研究表明:螺旋藻對人類免受重金屬及藥物對腎臟的毒害有益處。
2.12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有研究表明,螺旋藻多糖能降低心、肝、腦組織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全血、肝臟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及還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提高紅細胞和腦組織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螺旋藻還能增強血清乳酸脫氫酶的活性,降低運動后血乳酸值,延長負重游泳時間。
3毒性反應
螺旋藻營養(yǎng)膠囊灌胃給藥8g/kg×7d,未發(fā)現小鼠死亡,其呼吸均勻,大小便及分泌情況正常,此劑量為成人推薦劑量的333倍。大鼠在慢性毒性實驗期間其形態(tài)、體重、病理切片檢查均正常,生長發(fā)育良好。急性毒性實驗結果表明給小白鼠最大耐受量的藥液后未出現任何毒性反應。
4臨床應用
增強機體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抗輻射作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腸易激綜合征;便秘和痔瘡;風濕?。桓哐?;高血壓;心臟??;糖尿?。回氀Y;肝病;腎臟??;白內障等。
5近況和未來
螺旋藻由于其高安全性、高營養(yǎng)性,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為“21世紀最理想的食品”,早已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應用。如今,螺旋藻除了營養(yǎng)保健功效外,其特殊的藥理作用正備受各國醫(yī)學界的關注,隨著研究的逐步展開,其潛在的醫(yī)用價值將被充分挖掘,也必將有其廣闊的前景。
【論文關鍵詞】螺旋藻;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毒性化學成分
【論文摘要】螺旋藻是現存地球上最古老的藥用植物之一,含有多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活性物質,近年來的研究證明螺旋藻具有廣泛而高效的藥用價值,可作為治療多種疾病的輔助藥物。本文主要通過螺旋藻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毒性反應、臨床應用等來進行論述。
分析化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基礎課,與后續(xù)學習的食品分析、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食品檢驗技術等課程聯系緊密,只有扎實掌握分析化學的基本理論、原理和實驗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學習食品分析等后續(xù)課程。目前本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分析化學課程安排51學時,但是現在分析化學教材中教學內容比較多,因此必須要精選教學內容才能解決分析化學課程內容多和學時少的矛盾。我們選用的教材是“十二五”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教材為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第五版)上冊,全書共分11各章節(jié),我們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分析化學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概論、分析試樣的采集和制備、分析化學中的誤差與數據處理、分析化學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第二層次是定量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四大滴定、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第一層次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相結合,其中分析化學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分析化學中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由于在后續(xù)課程中還要進一步學習,在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這兩部分內容安排學生自學;對于第二層次的教學內容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重點講授各種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應用,講授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特別要將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與課程結合起來,例如“三聚氰胺”事件、“蘇丹紅”事件等,這些內容既可以讓學生學到理論知識,還可以增進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興趣;而對于像滴定誤差計算、溶液pH值計算等理論性強而實際應用少的知識點作為選學內容,對于一些基礎扎實且有興趣掌握這部分內容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
2注重課堂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滿堂灌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要越來越高,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人才培養(yǎng)需要,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課堂互動是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發(fā)生的具有促進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達到師生心理或行為的改變[3]。加強課堂互動,既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在分析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課堂提問、現場解題、專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師教學過程中,同時對一些性格內斂、自信心不足的同學進行語言鼓勵并分析參與課堂互動的益處,讓他們在分析化學課堂中也能積極參與互動并逐漸找到自信,學生參與互動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有機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分析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學習理論知識主要是想把它運用于實踐當中,所以分析化學課堂教學要與分析化學實驗內容緊密聯系。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實驗原理潛移默化到理論教學中來,例如在講授酸堿指示劑的時候,教師要向學生解答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時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劑,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時以酚酞為指示劑,減少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操作的疑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結合實驗中的問題,采用啟發(fā)式、提示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并能達到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4優(yōu)化考核方式,增強考核方法科學性
成績考核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檢驗“教”與“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傳統(tǒng)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試占有很大的比重,平時成績考核不夠全面,不僅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且不能做到全程考核學生學習效果,以這種方式評定成績,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使社會對人才質量的判斷出現偏差。我們可以結合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ǎng)要求,對分析化學課程考核方法進行改進,首先將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不僅可以減輕學生學期末的考試壓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增加平時成績的考核指標,平時成績由課后練習題成績、課堂討論成績、課程小論文成績、課堂筆記成績和考勤成績等幾部分組成,并且每個考核指標均制定相應的評分標準,比如課后練習題成績,首先精選練習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并給出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分析化學課程總共布置10次課后練習題,學生課后練習題最終成績?yōu)?0次課后練習題的平均成績;最后期末考試根據本課程特點,在考查學生知識點情況的前提下,增加知識應用性強的綜合題比重,以檢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后的分析化學課程考核方式可以全程、全面地檢查和督促學生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更能科學地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要求,該考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5結語
【關鍵詞】瓜馥木化學成分分離和提純馬兜鈴內酰胺AⅡ抗腫瘤活性
瓜馥木Fissistigmaoldhamii(Hemsl.)Merr.為番荔枝科(Annonaceae)瓜馥木屬(Fissistigma)植物,根入藥,性溫味辛,具有祛風除濕、鎮(zhèn)痛消腫、活血化淤等功效,主要用于跌打損傷、關節(jié)炎及坐骨神經痛的治療[1]。為尋找反映瓜馥木中抗炎、鎮(zhèn)痛活性特征成分,我們對瓜馥木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已報道O-甲基芒籽堿(O-methyl-moschtaoline)、酸花木堿(毛葉含笑堿,oxylopine)、氧代克斑寧(7-oxocrebanine)和胡蘿卜苷(daucosterol)等成分的研究[2]。本文報道另一個化合物的分離和結構鑒定,并探討該化合物對肺腺癌GLC-82及HL60白血病細胞株的抗腫瘤活性。
1儀器與材料
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計未校正);AB-HS型質譜儀;DRX-400型超導核磁共振儀,TMS為內標。3164型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美國FORMA公司);比色采用ThermoLabsystemsMultiskanMK3全自動酶標儀。
藥材采于江西,由江西中醫(yī)學院賴學文副教授鑒定為瓜馥木Fissistigmaoldhamii(Hemsl.)Merr.,標本存于廣東醫(yī)學院藥學教研室。
2方法與結果
2.1提取與分離瓜馥木根藥材經粉碎后用乙醇加熱回流提?。?h×3次),合并濾液,減壓濃縮得總浸膏590g。浸膏用5%HCl捏溶處理后其酸不溶性部分用蒸餾水洗至中性,用水分散均勻,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進行提取,回收溶劑得石油醚部分33.2g,氯仿部分63g,醋酸乙酯部分45.4g。氯仿部分反復進行硅膠柱色譜,以三氯甲烷-甲醇為洗脫劑,得馬兜鈴內酰胺AⅡ化合物(15mg)。
2.2結構鑒定采用化學和光譜的方法進行結構鑒定。該化合物與生物堿試劑反應呈陽性,推測該化合物為生物堿。EI-MS給出分子離子m/z265(M+,100),結合1H-NMR、13C-NMR,推斷分子式為C16H11NO3。UVλMeOHmaxnm:230,265,277;IRKBrmaxcm-1:3450,3251(羥基,NH),1691,1656(羰基),1614,1502(苯環(huán));EI-MS譜:265(M+,100),250(M+-CH3,51),222(M+-CH3-CO,18),UV,IR,EI-MS的特征顯示該化合物屬于馬兜鈴內酰胺類成分[3]。1H-NMR顯示在δ4.04(3H,s)為一甲氧基信號;δ7.08~9.26ppm處有6個芳香質子信號,其中δ9.26(1H,m),7.49(2H,m),7.77(1H,m)顯示出未取代的D環(huán)有4氫,H-5由于受3個環(huán)的去屏蔽作用,出現在最低場的δ9.26ppm處,可知δ7.49(2H,m)為H-6,H-7,δ7.77(1H,m)為H-8;δ7.08(1H,s)及7.68(1H,s)二個孤立芳香質子信號顯示A、C環(huán)上各有一孤立芳香質子,因此,A環(huán)中有兩個芳香質子被取代。13C-NMR顯示在δ171.8ppm處為內酰胺羰基信號,在δ150.7~107.1有14個芳碳信號,DEPT顯示有9個季碳、6個叔碳信號,δ57.4處為甲氧基。該化合物的UV,IR,1H-NMR,13C-NMR,EI-MS數據與文獻[3,4]中的馬兜鈴內酰胺AⅡ(AristolactamAⅡ)數據基本一致。因此,該化合物被鑒定為AristolactamAII,結構式見圖1。
圖1瓜馥木中各化合物結構式(略)
2.3樣品體外培養(yǎng)抗腫瘤作用實驗
2.3.1實驗分組實驗分為①空白組:每孔僅為1640培養(yǎng)液,在測光密度值(OD值)時用于調“0”;②對照組:每孔為含1640培養(yǎng)液稀釋的單細胞懸液;③實驗組:又分1.00×103,1.00×102,10.00,1.00,0.10,1.00×10-2μmol·L-1馬兜鈴內酰胺AⅡ組,即每孔含1640培養(yǎng)液稀釋的單細胞懸液和不同濃度馬兜鈴內酰胺AⅡ。精密稱量馬兜鈴內酰胺AⅡ后用少量DMSO充分溶解,再用1640培養(yǎng)基稀釋成不同濃度備用。各組每孔溶液總體積均為200.00μl。
2.3.2MTT法檢測藥物的抗腫瘤實驗取已貼壁的GLC-82細胞,用質量濃度為0.25%胰酶消化后,計數活細胞,用1640培養(yǎng)基稀釋成5×104/ml的單細胞懸液備用;取對數生長期的懸浮HL60細胞用1640培養(yǎng)基稀釋成1×105/ml的單細胞懸液備用。分別將兩種單細胞接種到96孔培養(yǎng)板,每組設4個復孔,對照組每孔加單細胞懸液200.00μl,不同濃度實驗組每孔加單細胞懸液190.00μl和不同濃度的馬兜鈴內酰胺AⅡ10.00μl;對照組和不同濃度實驗組細胞接種后置于37℃,100%相對濕度,含5%CO2和95%空氣的培養(yǎng)箱中預培養(yǎng)48h;然后取出,仔細地吸去上清液,于每孔中加入150.00μlDMSO,輕輕振蕩以使甲臜完全溶解;約1h后于490nm波長處用酶標儀測OD值。按抑制率=(1-實驗組OD值/對照組OD值)×100%計算。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組間樣本均數采用Dunnett-t檢驗。實驗數據及分析結果見表1。并用Probit回歸法[5]估算半數抑制濃度(IC50值),馬兜鈴內酰胺AⅡ對GLC-82,HL60細胞的IC50分別為234.35,101.17μmol·L-1。
表1馬兜鈴內酰胺AⅡ對GLC-82及HL60細胞抑制的影響(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n=4
3討論
本研究用MTT法研究發(fā)現:從瓜馥木中分離得到的單體化合物馬兜鈴內酰胺AⅡ堿對GLC-82細胞和HL60細胞均表現出一定的腫瘤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隨藥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強,作用強度與劑量呈一定的量效關系。
在低劑量1μmol·L-1以下時,馬兜鈴內酰胺AⅡ對肺腺癌GLC-82細胞株的作用不明顯(P>0.05),但對于白血病HL60細胞株抑制作用在劑量0.10μmol·L-1以上時作用明顯(P<0.01)。通過回歸計算的IC50分別為234.35,101.17μmol·L-1,其作用效果不同,表明馬兜鈴內酰胺AⅡ對兩種細胞株有一定的選擇作用,作用機制尚須進一步研究。
從瓜馥木中分離得到的O-甲基芒籽堿、氧代克斑寧等化合物對肺腺癌GLC-82細胞株亦有抗癌活性且作用強度相似(IC50分別為83.31,109.17μmol·L-1)[5],但馬兜鈴內酰胺AⅡ的IC50為234.35μmol·L-1,其作用強度不同,可能與化合物的結構類型有關(見圖1)?;衔颫-甲基芒籽堿、氧代克斑寧為阿樸菲類型生物堿,馬兜鈴內酰胺AⅡ為馬兜鈴內酰胺類型生物堿,研究表明針對肺腺癌GLC-82細胞株,化合物的結構母核起主導作用,各取代基團對它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響。初步構效關系研究表明,阿樸菲類型的生物堿對肺腺癌GLC-82細胞株的毒性作用稍強。
瓜馥木中生物堿為瓜馥木抗炎、鎮(zhèn)痛作用主要有效成分[6],MTT實驗法表明瓜馥木中的生物堿亦具抗腫瘤活性作用,提示瓜馥木藥材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第22版[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758.
[2]彭新生,高幼衡,刁遠明,等.瓜馥木的化學成分研究(Ⅱ)[J].中草藥,2006,37(7):984.
[3]余冬蕾,郭劍,廖永紅,等.柴玉盤中的新內酰胺[J].植物學報,1999,41(10):1104.
[4]Wen-LiLo,Fang-RongChang,Yang-ChangWu.AlkaloidsfromtheLeavesofFissistigmaglaucescens[J].JorunaloftheChineseChemicalSociety,2000,47(6):1251.
【關鍵詞】蛇菰化學成分藥理活性
蛇菰科為雙子葉多年生寄生肉質草本植物。全株供藥用,具有補肝益腎,止血生肌,調經活血,清熱醒酒之功效[1]。又為民間補藥,可作行氣止痛劑,治痔瘡[2]、虛勞出血和腰痛等癥[3]。據最近有關部門研究,本種對肝炎[2]的療效頗為顯著[3]。隨著蛇菰應用范圍的擴大,它將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它還具有何種功效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為了探索蛇菰的化學成分形成的內在機制,指導不同地區(qū)的蛇菰開發(fā)不同的藥用價值,本文對近20年來有關蛇菰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的研究進行綜述。
1蛇菰科植物
蛇菰科有18個屬,全世界約120種,分布于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只有2屬,約20種,產自中國臺灣、香港、廣東、福建、江西、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4,5]。其在我國的主要分布情況見表1。我國是把蛇菰入藥最早的一個國家,歷代本草也有記述,《本草綱目》有較詳細記載,書中第28卷菜部稱蛇菰為“葛花菜”和“葛乳”,并詳細指出,“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華也”,又稱“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其色赤脆、蓋罩類也[3,6]。目前出現最多的俗稱為“鹿仙草”。其原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在《中國植物志》等文獻中有詳細描述。
2菰的化學成分的研究
蛇菰的化學成分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就已有報道[8],先后從蛇菰屬提取、分離、鑒定了近六十多種化學成分,其中重要并已經證實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主要有:三萜類,苯丙素類[8],甾醇類,鞣質類,黃酮[9]類及其苷等。本文重點對其主要成分的積累規(guī)律的研究進行綜述。表1蛇菰屬植物在我國的主要分布情況(略)
2.1三萜類已知三萜化合物只有五環(huán)三萜類,其中齊墩果烷型[9~11]有:
烏蘇烷型[10]有:羽扇豆烷型[9~14]有:
2.2苯丙素及其苷類苯丙酸[9,12]類:
木脂素[9,15]類:
2.3甾醇[12]及其苷類[9]:
2.4鞣質及其苷自然界中咖啡酰鞣質丹寧發(fā)現的很少,而在日本蛇菰中它卻是主要成分。蛇菰的鞣質類糖苷物中存在天然物中第一種四取代的葡萄糖苷,在化學分類學上有重要意義[16]。
日本蛇菰的跟蹤報道中表明其中含大量六羥基二苯甲?;℉HDP)苷及脫去一個水的HHDP——四羥基二苯駢呋喃二甲酰基苷[15]。
其它還有大量的是在葡萄糖苷1,2,3,4及6位上接咖啡酰(Caffeoyl)[8],棕櫚酰(Galloyl)等[16]。如:
2.5黃酮及其苷類二氫查爾酮類:TakashiTanaka等[15]對日本海桐蛇菰中分離出來的物質加入麥芽糖中,用α-葡萄糖苷酶使麥芽糖水解,測得蛇菰中一種物質3“-棕櫚酰-4”,6-HHDP酯的二氫查爾酮葡萄糖苷,對α-葡萄糖苷酶的水解作用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
二氫黃酮[15]類:
3蛇菰的藥理活性及臨床應用情況
3.1藥理活性
3.1.1抗哮喘活性V.Podimuang等[17]證明coniferin有抗哮喘活性。
3.1.2抗炎鎮(zhèn)痛活性平井裕子等[18]對從B.japonica分離出的化合物(-)-pinoresinol-β-D-glucoside(1),coniferin(2)和caffeicacidβ-O-glucosylester(3)進行了抗炎研究,結果發(fā)現該3種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阮漢利等[19,20]采用小鼠熱板法和醋酸扭體法觀察筒鞘蛇菰的鎮(zhèn)痛作用,結果發(fā)現:筒鞘蛇菰甲醇提取物能顯著提高小鼠熱刺激的痛閾水平;對小鼠二甲苯致炎性耳廓水腫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3.1.3抗腫瘤活性白樹勛[21]研究了鹿仙草B.laxiflora氯仿提取物的抗小鼠實體型肝腫瘤H22活性,結果表明其對肝癌有一定的療效。
3.1.4保肝活性C.NLin等[22]對包括蛇菰素A和B在內的抗肝炎損傷藥物進行了研究,表明蛇菰素B低劑量(10mg/kg)組即有較高的活性[GOT(9.2±2.3)%,GPT(6.9±2.4)%,P<0.05],而蛇菰素A高劑量組菰素具有較強的保肝活性。
3.1.5解酒毒作用戎聚全等[23]采用毒理和生化方法檢測蛇菰的安全性及其解酒毒后小白鼠的死亡率和血中乙醇濃度的變化,觀察蛇菰對修復酒精性肝損害的病理變化。研究發(fā)現蛇菰具有解酒毒作用。
3.2臨床應用蛇菰屬植物在民間得到廣泛應用,拉祜族[24]民間傳統(tǒng)用于治療神經官能癥、陽痿[25]、慢性肝炎、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月經過多,遺精,帶下等癥[26]。還有一種蛇菰科植物寬萼蛇菰(Balanophoralatisepala)是生長在泰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qū)的一種寄生植物,傳統(tǒng)醫(yī)療用于治療哮喘[27]。
據本屬植物有關資料報道,如:疏花蛇菰、思茅蛇菰、隱軸蛇菰及杯莖蛇菰均含有多糖、黃酮、蒽醌及強心苷等類成分,臨床試用于肝炎和肝硬化有一定療效[9]。
酒精中毒是我國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公共問題之一。而蛇菰是民間應用較廣的與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廣西瑤族和黔南布依族民間有飯酒前服用蛇菰解酒的習俗。蛇菰的解酒毒作用已經得到證實。臨床實踐證實,長期過量飲酒,可引起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或肝硬變,在誘發(fā)肝癌中可起到輔助致癌作用[23]。
4結語
國內外學者在蛇菰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為蛇菰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奠定了基礎。但目前仍存在許多理論上和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不同地區(qū)蛇菰的結構和化學成分存在較大,這就需要多學科交叉對蛇菰開展研究,進一步探索影響蛇菰藥材質量的內在因素。在充分認識蛇菰的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蛇菰生長發(fā)育過程與有效成分積累之間的關系和機制,探討蛇菰有效成分積累特點與植物結構、生長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指導鑒別蛇菰的生物學歸類。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蛇菰大多野生于西南省份,人工選育尚未開始,這就需要對我國蛇菰種質資源進行系統(tǒng)的多水平的認識和評價,從而為蛇菰品種的選育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鄧澤,倉漢德,張紹云.復方鹿仙草糖漿的研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3,65:361.
[2]張紹云,宋昆生,王海春,等.拉祜族藥“密都那此”的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1999,39:220.
[3]張紹云.蛇菰屬的藥用植物資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1998,31:27.
[4]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250.
[5]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種子植物資源基礎數據庫[DB/OL]1997-2004:15.
[6]張紹云,宋昆生.蛇菰屬的藥用植物資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1998,5(4):29.
[7]邢福武,李澤賢.中國蛇菰屬(蛇菰科)植物的修訂[J].植物研究.1992,12(4):379.
[8]龔蘇曉.鹿仙草中的咖啡酰、香豆酰、棓酰和六羥基二苯甲酰葡萄糖[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2,24(5):309.
[9]滕榮偉,王德祖,楊崇仁.蛇菰的化學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2000,22(2):225.
[10]夏新中,韓宏星,屠鵬飛.筒鞘蛇菰的三萜及甾醇成分研究[J].中草藥,2001,32(1):7.
[11]劉錫葵,李忠榮,邱明華,等.印度蛇菰的三萜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98,20(3):369.
[12]沈小玲,胡英杰,沈月毛,等.筒鞘蛇菰的化學成分(I)[J].中草藥,1996,27(5):259.
[13]戴忠,王鋼力,王峰,等.思茅蛇菰的化學成分研究(I)[J].中草藥,2005,36(6):830.
[14]戴忠,王鋼力,劉燕,等.思茅蛇菰的化學成分研究(Ⅱ)[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4):1131.
[15]Zhi-HongJIANG,TalcashiTANAKA,HiromiIwaTa,SaoriSAKAMOTO,YolcoHIROSE,andIsaoKOUEllagitanninsandLignanGlycosidesfromBalanophorajaponica(Balanophoraceae)[J].Chem.Pharma.Bull.2005,53(3):339.
[16]Zhi-HongJIANG,YolcoHIROSE,HiromiIwaTa,SaoriSAKAMOTO,TalcashiTANAKA,andIsaoKouCaffeoyl,Coumaroyl,Galloyl,andHexahydroxydiphenoylGlucosesfromBalanophorajaponica[J].Chem.Pharma.Bull,2001,49(7):887.
[17]V.Podimuang,S.Mongkolsuk,K.Yoshihira.ConstituentsofThreeThaiMedicinalPlants:Ardisiapolycephala(Myrsinaceae),Rhabdialycioides(Boraginaceae),andBalanophorapolyandra(Balanophoraceae)[J].Chem.pharm.Bull.,1971,19(1):207.
[18]Y.Hirai,H.Takase,H.Kobayashi,etal.ScreeningTestforAnti-inflammatoryCrudeDrugsBasedonInhibitionEffectofHistamineReleasefromMastCell[J].Naturalmedicine,1983,37(4):374.
[19]阮漢利,李娟,趙曉亞,等.筒鞘蛇菰鎮(zhèn)痛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6):910.
[20]阮漢利,李娟,趙曉亞,等.筒鞘蛇菰鎮(zhèn)痛有效部位的篩選[J].醫(yī)學導報,2006,25(2):383.
[21]白樹勛,張紹云,徐國輝,等.鹿仙草“B”抗肝癌的研究[J].云南中醫(yī)雜志,1984,3:53.
[22]Ch.N.Lin,W.P.Tome,AntihepatotoxicPrinciplesofSambucusformosana[J].Plantamedica,1988,54(3):223.
[23]戎聚全,張朝卿,沈振華,等.蛇菰抗酒毒的實驗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3,65:347.
[24]王海春,宋昆生.拉祜藥鹿仙草的生藥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1999,38:178.
[25]高秀麗,張榮平,婁旭,等.鹿仙草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成藥,2004,26(7):583.
【關鍵詞】莎草科寬葉苔草提取分離化學成分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fat-solublechemicalconstituentsofCarexsiderosticta.MethodsThecolumnchromatographywasusedforisolationofchemicalconstituents.Thechemicalconstituentswasseparatedandidentifiedbyphysiochemicalandspectroscopicanalysis.ResultsEleven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70%ethanolextractofCarexsiderostictaandfourofthemwereidentifiedasdotriacontan(Ⅰ),lacceroicacid(Ⅱ),β-sitosterol(Ⅲ),β-daucosterol(Ⅳ).ConclusionAmongthesecompoundsⅠ-Ⅳwereobtainedfromsedgefamilyforthefirsttime.
Keywords:Sedgefamily;Carexsiderosticta;Extractionandseparation;Chemicalconstituent
寬葉苔草CarexsiderostictaHance是莎草科苔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崖棕、鉆草。喜濕潤,耐蔭蔽。生于林下、山地陰坡及土質肥沃的陰濕地。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華中各省區(qū)?!侗静輬D經》中有記載:“味甘、辛,性溫”。文獻報道[1]其具有益氣養(yǎng)血,活血調經之功效,主治氣血虛弱,倦怠無力,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經閉。目前,尚未有文獻報道過寬葉苔草的化學成分,甚至未曾報道過莎草科苔草屬的同類植物的化學成分,因此,為了深入了解莎草科植物的化學成分,我們對寬葉苔草化學成分進行了全面研究,從其7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中分離出11個化合物,鑒定了其中4個化合物的結構,其余工作正在進行中。
1儀器和試劑
寬葉苔草采自于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ZF-Ⅰ型三用紫外分析儀(上海顧村電光儀器廠);RE-52Α旋轉蒸發(fā)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核磁共振波譜儀:INOVO400MHz(美國瓦里安公司),以TMS為內標;質儀:HEWLETTPAKARD211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BruckerVector22(德國Brucker公司);XT24型顯微熔點測定儀(溫度計未校正,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硅膠G(化學純)青島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2提取與分離
寬葉苔草的干燥粗粉2kg,用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將醇提液趁熱抽濾,合并濾液,減壓回收至無醇味,再用石油醚萃取,減壓回收溶劑,取殘渣70.2g,拌樣硅膠420g后進行常壓硅膠柱層析,石油醚-醋酸乙酯不同比例(100∶1~1∶1)洗脫,合并相同流分,用硅膠柱色譜得到4個單體化合物Ⅰ~Ⅳ,石油醚-醋酸乙酯(40∶1)得到化合物Ⅰ,Ⅱ,(10∶1)得到化合物Ⅲ,(1∶1)得到化合物Ⅳ,利用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確定了這4種化合物的結構。
3結果鑒定
化合物Ⅰ為白色粉末,化學式為:C32H66,GC-MS:450(M+),436,418,393,379,365,351,337,323,309,284,267,253,239,225,211,197,183,169,155,141,127,113,99,85,71,57,43,29,15等符合飽和脂肪烷烴碎裂規(guī)律。1H-NMR(CDCl3)δ:1.25(s,30×CH2),0.88(s,2×CH3),13C-NMR(CDCl3)δ分別為:31.92,29.69,29.36,22.69,14.12。依據1H-NMR和13C-NMR與參考文獻[2]中正三十二烷對照完全一致,故鑒定化合物Ⅰ為正三十二烷(dotriacontan)。
化合物Ⅱ為白色粉末狀結晶(石油醚~醋酸乙酯),mp76~78℃,IR(KBr)cm-1:3300(COOH),2917(CH3),2849(CH2),1709(C=O),1463(CH2),GS-MSm/z(%)顯示480(M+),465,424,410,368,129,115并出現111,97,85,71,57(C4H9+)等遞減14的碎片峰,以及73,129,185等相差56的含羧基的離子碎片峰〔(CH2)nCOOH〕及13C-NMR(CDCl3)δ中176.61(C=O),符合飽和脂肪酸的一般裂解規(guī)律,根據以上數據及參考文獻[3,4],推斷該化合物為正三十二烷酸(lacceroicacid)。
化合物Ⅲ為白色針狀晶體,mp134~136℃。Liebermann-Burchard反應陽性,分子式為:C29H50O。GS-MSM/Z:414(M+),396,381,329,303,255,213,145,107,85。1H-NMR(CDCl3)δ:5.33(1H,br,s,H-6),3.52(1H,m,H-3),1.02,0.80,0.85,0.66,0.85,0.90(各3H,×CH3)。13C-NMR(CDCl3)δ:37.2(C-1),31.6(C-2),71.8(C-3),42.3(C-4),140.7(C-5),121.7(C-6),31.9(C-7),31.9(C-8),50.1(C-9),36.5(C-10),21.1(C-11),39.8(C-12),42.3(C-13),56.8(C-14),24.3(C-15),28.2(C-16),56.0(C-17),11.8(C-18),19.4(C-19),36.1(C-20),18.8(C-21),33.9(C-22),26.0(C-23),45.8(C-24),29.1(C-25),19.9(C-26),19.0(C-27),23.0(C-28),12.0(C-29)。1H-NMR和13C-NMR與文獻報道的β-谷甾醇一致[5~8]故鑒定化合物Ⅲ為β-谷甾醇(β-sitosterol)。結構式見圖1[9]。
化合物Ⅳ白色粉末,mp295~297℃,Liebermann-Burchard反應和Molish反應均為陽性。IRν(cm-1):3415(-OH),1643(C=O),1022(C-O)。1H—NMR(CDCl3)δppm:0.69~1.26(6×CH3),4.20(1H,d,J=8Hz,H-1),5.37(1H,m,H-6)。糖部分C1~C6:100.86,78.92,76.17,75.54,73.29,61.61,說明是葡萄糖,苷元部分與β-谷甾醇相同,該化合物1H-NMR,13C-NMR數據與文獻[6,7]中胡蘿苷比較完全一致,故鑒定化合物Ⅳ為胡蘿卜苷(β-dauco-sterol)。結構式見圖2[9]。
圖1β谷甾醇結構式(略)
圖2胡蘿卜苷結構式(略)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8:556.
[2]梁光義,王道平,徐必學,等.民族藥騷羊古化學成分的研究[J].貴州科學,2003,21(1):58.
[3]畢志明,楊毅生,王崢濤,等.流蘇石斛化學成分的研究(Ⅰ)[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1,32(3):200.
[4]楊尚軍,仲英,駱宏豐,等.霞草根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11):680.
[5]鄭衛(wèi)平.唐于平,樓風昌,等.迭鞘石斛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0,3l(1):5.
[6]韋松,梁鴻,趙玉英.懷牛膝中化合物的分離鑒定[J].中國中藥雜志,1997,22(5):293.
[7]海力茜,梁鴻,趙玉英,等.多序巖黃芪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11):843.
【關鍵詞】豆葉霸王化學成分甾體皂苷黃酮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Zygophyllumfabaganddevelopamoreefficientqualitycontrolproject.Methods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zygophyllumfabagwereisolatedusingsilicalgelandSephedaxLH-20colomnchromatographyandstructurallyidentifiedbymeansofvariousmodernspectroscopictechnologiesbasedupontheirphysicalproperties.Results&ConclusionSevencompoundswereisloatedandidentifiedfromZygolphylumfabag,inwhichsixwereisolatedinZygolphylumfabagforthefirsttime.
Keywords:Zygolphylumfabag;Chemicalconstituents;Steroidalsaponins;Flavonoids
豆葉霸王Zygophyllumfabag隸屬于蒺藜科Zygophyllaceae駝蹄瓣屬ZygophyllumL.,具有祛熱抗炎、降低血糖、抗高血壓、止腹瀉、抗菌等功效。文獻調研表明其化學成分研究未見報道,我們對其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化學成分研究。從該植物中低極性分離鑒定了7種化學成分,它們分別是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Ⅰ),正二十八烷醇n-noctacosanol(Ⅱ),正三十二烷醇(Ⅲ),胡蘿卜苷(daucosterol)(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紫云英苷(astragalin)(Ⅵ),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Ⅶ)。化合物Ⅰ,Ⅱ,Ⅲ,Ⅳ,Ⅴ,Ⅵ為首次從該植物中獲得。
1儀器與試劑
Inova-600型核磁共振儀(中國人民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分析中心);BrukerAM-500型核磁共振儀(微量化學研究所分析中心)ZabspecE型質譜儀(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分析中心);BuchiR-200型旋轉蒸發(fā)儀;Buchi615中壓液相色譜儀;Waters515型高壓液相色譜儀,Waters2996檢測器;Empower工作站;YMC-PackPh(5μm,250mm×10mm,I.D.)半制備柱;柱層析用硅膠(100~200與200~300目,硅膠H)均為青島海洋化工廠產品;聚酰胺100~200目為浙江省臺州市路橋三甲生化塑料廠產品。
實驗所用材料豆葉霸王(全草)11.5kg為李國強博士于200408間采自我國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全部實驗材料均經李國強博士鑒定其學名,原植物或原生藥憑證標本藏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標本館(IMD),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地理研究所植物標本館(XJBI),新疆農業(yè)大學植物標本館(XJA)。
2方法與結果
2.1提取與分離豆葉霸王11.5kg,粉碎成粗粉,先用95%乙醇浸泡24h,然后用10倍量95%乙醇加熱回流提取3次,4h/次,然后再用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濾過,減壓蒸干溶劑,分散于水中,分別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對低極性部分進行了系統(tǒng)分離,得到了7個化合物。
2.2結構鑒定
2.2.1豆甾-4-烯-3-酮(Ⅰ)白色粉末(CHCl3),mp95~96℃,分子式為C29H48O。Libermann-Burchard反應陽性;EIMSm/z(%):412(M+,21),271(11),229(32),124(100);1HNMR(600MHz,CDCl3)δ:5.72(1H,s,H-4),1.18(3H,s,Me-19),0.93(3H,d,J=6.0Hz,Me-21),0.86(3H,t,J=7.2Hz,Me-29),0.84(3H,d,J=7.8Hz,Me-26),0.82(3H,d,J=7.8Hz,Me-27),0.73(3H,s,Me-18);13CNMR(150MHz,CDCl3)δ:35.7(C-1),34.0(C-2),199.7(C-3),123.7(C-4),171.7(C-5),32.9(C-6),32.0(C-7),35.6(C-8),53.8(C-9),38.6(C-10),21.0(C-11),39.6(C-12),42.4(C-13),55.9(C-14),24.2(C-15),28.2(C-16),56.0(C-17),12.0(C-18),17.4(C-19),36.1(C-20),18.7(C-21),33.9(C-22),26.1(C-23),45.8(C-24),29.1(C-25),19.8(C-26),19.0(C-27),23.1(C-28),11.9(C-29)。以上數據與文獻報道的豆甾-4-烯-3-酮[1]一致,故鑒定為豆甾-4-烯-3-酮。
2.2.2正二十八烷醇(Ⅱ)白色粉末(CHCl3),mp82~83℃,分子式為C28H58O;EIMSm/z(%):392(M-H2O,1),364(1),139(8),125(15),111(28),97(55),83(57),69(42),57(100),55(42);1HNMR(600MHz,CHCl3)δ:3.64(2H,t,J=6.6Hz,H-1),1.57(2H,m,H-2),1.25(50H,brs,H-3~H-27),0.88(3H,t,J=7.2Hz,H-28);13CNMR(150MHz,CDCl3)δ:63.1(C-1),31.9(C-2),29.7,29.6,29.5,29.4(C-4~C-26),25.7(C-3),22.7(C-27),14.1(C-28)。以上數據與文獻報道的正二十八烷醇[2]一致,故鑒定為正二十八烷醇。
2.2.3正三十二烷醇(Ⅲ)白色粉末(CHCl3),mp88~89℃,分子式為C32H66O;EIMSm/z(%):448(M-H2O,28),420(10),392(15),364(7),139(15),125(25),111(50),97(88),83(100),69(65),55(95);1HNMR(600MHz,CHCl3)δ:3.64(2H,t,J=6.6Hz,H-1),1.57(2H,m,H-2),1.26(58H,brs,H-3~H-31),0.88(3H,t,J=6.6Hz,H-32);13CNMR(150MHz,CDCl3)δ:63.1(C-1),31.9(C-2),29.7,29.6,29.5,29.4(C-4~C-30),25.7(C-3),22.7(C-31),14.1(C-32)。以上數據與文獻報道的正三十二烷醇[3]一致,故鑒定為正三十二烷醇。
2.2.4胡蘿卜苷(Ⅳ)白色無定形粉末,mp295~297℃,難溶于氯仿、甲醇,Liebermann-Burchard反應和Molish反應均為陽性;EI-MS(m/z):414(M+,M-glc,13),396(100),397(85),381(17),329(8),303(10),255(20),213(18),145(25),81(22),69(20)。與胡蘿卜苷對照品混合熔點不下降,薄層層析Rf值。
2.2.5β-谷甾醇(Ⅴ)白色針狀結晶,mp140~141℃,Liebermann-Burchard反應為陽性;EI-MS(m/z):414(M+,100),396(50),381(38),329(40),303(55),255(40),213(43),145(45),81(45),69(35)。與β-谷甾醇對照品混合熔點不下降,薄層層析Rf值與β-谷甾醇一致。
2.2.6紫云英苷(Ⅵ)黃色針狀結晶,mp170~171℃,鹽酸鎂粉反應陽性;1HNMR(400MHz,MeOD)δ:8.00(2H,d,J=8.8Hz,H-2′,6′),6.83(2H,d,J=8.8Hz,H-3′,6′),6.56(1H,d,J=1.2Hz,H-8),6.29(1H,d,J=1.2Hz,H-6),5.20(1H,d,J=6.8Hz,H-1"),3.16~3.71(6H,m,H-2"~6");13CNMR(100MHz,MeOD)δ:156.9(C-2),133.9(C-3),177.9(C-4),161.5(C-5),98.4(C-6),164.6(C-7),93.3(C-8),157.5(C-9),104.1(C-10),121.2(C-1′),130.7(C-2′,6′),160.0(C-4′),114.4(C-3′,5′),102.6(C-1"),74.2(C-2"),76.5(C-3"),69.8(C-4"),76.9(C-5"),61.1(C-6")。以上數據與文獻報道的紫云英苷[4]一致,故鑒定為紫云英苷。
2.2.7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Ⅶ)白色粉末,mp266~268℃,分子式:C36H56O10,Liebermann-Burchard反應和Molish反應均為陽性,薄層酸水解檢測含有葡萄糖;FAB-MSm/z:649[M+1]+,671[M+Na]+;1HNMR(400MHz,pyridine-d5)δ:5.99(1H,m,H-12),1.12(3H,s,H-23),0.94(3H,s,H-24),0.83(3H,s,H-25),1.08(3H,s,H-26),1.21(3H,d,J=6Hz,H-29),0.79(3H,d,J=6.4Hz,H-30),4.77(1H,d,J=7.6Hz,H-1′);13CNMR(100MHz,pyridine-d5)δ:40.6(C-1),28.0(C-2),90.0(C-3),41.3(C-4),57.0(C-5),19.9(C-6),38.2(C-7),40.7(C-8),48.4(C-9),38.8(C-10),24.6(C-11),130.2(C-12),135.4(C-13),58.1(C-14),27.7(C-15),26.8(C-16),50.0(C-17),56.2(C-18),39.0(C-19),40.3(C-20),31.9(C-21),38.4(C-22),29.3(C-23),18.4(C-24),17.8(C-25),20.2(C-26),181.3(C-27),179.3(C-28),19.5(C-29),22.6(C-30),108.2(C-1′),77.0(C-2′),79.5(C-3′),73.1(C-4′),80.0(C-5′),64.4(C-6′)。以上數據與文獻報道的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5]一致,故鑒定為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
3討論
前期的文獻工作表明皂苷類和黃酮類化合物是駝蹄瓣屬植物特征化學成分,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了這一點,具有一定的化學分類學意義,為將來進一步的研究該類植物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何萍,李帥,王素娟,等.半夏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9):671.
[2]胡幼華.寬果從菔化學成分的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95,11(2):71.
[3]浮光苗,余伯陽,朱丹妮.黑面神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2004,35(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