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0 16:18:1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數(shù)學四年級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努力n煉細膩、親和、生動、高效的教學風格,做學生喜愛的教師,因為“以生為本”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應有課堂教學本領的支撐。
【人物簡介】
林玉平,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鹽瀆校區(qū)副校長,江蘇省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多次獲省、市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應邀在省、市教學研討活動中執(zhí)教觀摩課數(shù)十節(jié),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數(shù)學論文十多篇。
參加“倉定志名師工作室”多年,經(jīng)歷了這個團隊的發(fā)展全程,參與了團隊幾乎所有的活動,印象最深的,是我們這個團隊在活動中的“紛爭不斷”。
爭“理”
在團隊的一次例行教學研討活動中,執(zhí)教老師把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一課中的例1和例2倒了個個兒,對這個問題,就爭得不可開交。
“這樣處理教材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從整節(jié)課的框架上看是合理的……”
“我反對,教材這樣編排一定有它的道理,教者這樣處理教材是對教材的誤讀,有失偏頗,我們應該在深入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
“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教材雖然重要,但是立足學生的學情更加重要,很顯然,相對于例1來說,例2更加簡單易懂,而且也能很順暢地從例2引到例1,這樣的換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
“什么是‘以生為本’?既然想要‘以生為本’,何不更徹底一點?以大問題驅(qū)動的模式,讓學生自己到課本中‘要’知識,至于例1、例2,讓他們自學,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其他學生解決不了的,老師再解決,豈不更好?”
……
磨課、研課是常有的事,這樣的爭論也就司空見慣,大到教學結(jié)構、設計思想,小到板書設計、語言面貌,都會聽到不同的聲音,似乎提不出意見就顯得沒“水準”一樣。而貫穿其中的是對教育旨歸的理論追問,是對教學設計的理性反思,是對教學實踐的理智判斷。教學因爭論而獲得了“理”的支撐,教師因爭論而獲得了“理”的滋養(yǎng)。
爭“真”
在教學研究、學術討論中有爭論很正常,然而,在閑暇時間、茶余飯后,也常?!跋鯚煆浡?。看似很小的一個問題、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簡單的一個判斷,都可能成為導火索,引得大家“唇槍舌劍”一回。
“當下的課堂,到底應該多使用黑板還是強調(diào)使用多媒體?”這個話題發(fā)自一次集體活動之余的閑聊。
“當然是用黑板好,黑板揮灑起來盡興,想在哪里添一句就添一句,想怎么調(diào)整就怎么調(diào)整,靈活,方便!一支粉筆在手中,黑板就活了??墒?,多媒體課件呢?做成什么樣就什么樣,太死板!我是堅決不用多媒體的!”
“你要知道,多媒體的使用可以使一些課堂不易直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變得簡單,比如長方形繞其中一條邊旋轉(zhuǎn)成圓柱體,你光說,學生能想象得出來嗎?但是課件一演示,學生都明白了。多媒體的作用不可替代!”
“想當年,多媒體還沒有誕生的時候,不照樣教學?不照樣出人才?不照樣出大師?沒有這么玄。”
“我前陣子到南京聽課,全省的賽課,結(jié)果課件卡了,得,從頭再來,貽笑大方啊!”有人附和。
“把需要學生想象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是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相反?”繼續(xù)質(zhì)疑多媒體。
“最近,在一封賀信上說,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我認為,如果教育改革不跟上信息技術科技革命的快車,教育將會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短板!這可是個大問題……”這個判斷很唬人。
“課堂教學改革倡導把課堂交給學生,那就應該讓學生多講、多說,老師退到一邊。讓學生來講,你怎么用課件呢?還是得用黑板!”唬不住。
“說到底,當前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本上就是代替黑板、代替板書,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作用。再說了,資源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是個問題,空把學生的視力給禍害了,你就饒了孩子們的眼睛吧!”打出情感牌。
“新技術還在不斷發(fā)展中,你說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況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方式研究方興未艾,我們要隨著科技進步的潮流而動!走著瞧吧?!泵黠@不服。
……
不管是這種率性而起的爭論,還是圍繞專題的討論,求“真”成了“爭”的基本思維方向:真實的情況是什么?正確的取向應該是什么?小學數(shù)學教學目前的實情因爭論而“真”相大白,教學方式的選擇面臨的困惑因爭論而“真”知層出,教學的有效性因爭論而變“偽”為“真”,教學的生成性因爭論而弄“假”成“真”。
爭“明”
在2014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動中,我校青年教師田紅梅榮獲特等獎,并受邀在頒獎活動中執(zhí)教一節(jié)示范課,內(nèi)容為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可能性》。今年是蘇教版新教材全面啟用的第一年,《可能性》這節(jié)課新教材放在四年級上冊,但這部分知識學生在二、三年級已經(jīng)基本學過了,也就是說,這是新舊兩個版本的教材在交接過程中出現(xiàn)交叉的一部分內(nèi)容。既然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那這節(jié)課到底教什么?
在這個方向性的問題上,參加研討的團隊成員們又“卯”上了。
“毫無疑問,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來設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也就是要體現(xiàn)‘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學生都會了,哪能還照著書上的教呢?”
“你要想一想,組委會讓青年教師同課異構這節(jié)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給聽課老師一些引導和啟發(fā),呈現(xiàn)一節(jié)類似‘樣本課’的課來,還是只是想讓大家看新奇?一味以學定教,脫離書本,會不會背離了展示這節(jié)課的初衷?”
兩種意見,指向同一個問題:這節(jié)課的起點在哪里?
經(jīng)過一番熱烈的“民主協(xié)商”,基本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同年齡的學生對“可能性”的理解所能達到的層次是不一樣的,盡管學生之前學過,對可能性有初步的認識,但他們對隨機現(xiàn)象的理解,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深。因此,教學應立足教材原本的呈現(xiàn),兼顧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新的思考和探究中逐步走向深入。
因爭論,迷茫的方向變得清晰,模糊的思路變得明朗;因爭論,非此即彼的兩難找到了中間地帶,模棱兩可的判斷找到了答題密碼。有了團隊無處不在的爭論,教學思想定位、教學方法選擇、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都逐漸變得明確、明白、明晰起來。
【教材呈現(xiàn)】
原題1:下面哪組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為什么?
原題2:一個三角形,兩邊的長分別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條邊的長可能是多少厘米?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原題3:先量出下面兩根小棒的長度,再想一想,能和它們圍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長可能是多少厘米?
原題4: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走哪一條路最近?
在實際教學中,逐一解決以上習題固然能鞏固“三角形任意三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知識點,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但是,總是以小棒為載體,運用結(jié)論進行判斷和選擇,學生始終感覺在進行數(shù)學訓練,興趣淡然,體會不到這一知識內(nèi)涵的豐富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此,我對練習進行了重新設計。
【教學片段】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知道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是大于第三邊的。這個知識在生活中用處可大著呢!不信,你看!
第一組:
師:木匠王師傅要找三根木料做一個三角形,他挑出了這樣三根,能做出來嗎?出示:
生:不能,因為第二根加第三根小于第一根。
師:只判斷這兩根就確定啦?
生:我覺得只要有兩條邊的和小于第三邊就肯定不行了。
師:那你為什么不先判斷第一根加第二根,或者第一根加第三根呢?
生:第一根最長,再加一根更長,肯定大于第三根。
師:那能不能圍成,最關鍵是看什么?
生:兩條短一些的邊加起來大于最長的邊。
師:哦!難怪你們這么快,原來還有這個竅門??!
第二組:
師:王師傅試了試,果然做不成三角形。無奈之下,換了一根。這回,能做起來嗎?
出示:
生:還是不能,因為第二根加第三根的和等于第一根,還是圍不成。
師:為什么選7+3來判斷?
生:因為7和3是較短的。這一組如果符合要求,其余的也一定符合要求!
師:說得真棒!
第三組:
師:王師傅兩次都沒做起來,有些不高興了,他拿起鋸子,把最長的一根鋸掉了一段!這回,他成功了嗎?
出示:
生(很失望):還是沒有!
師:怎么又失敗了呢?這最長的一根已經(jīng)被鋸短了呀!
生:不對,因為這一鋸,讓第二根成為最長的了,3厘米加3厘米小于7厘米,兩條短邊加起來小于最長的邊,還是做不成!
第四組:
師:王師傅一氣之下,把這根鋸短的扔掉了,他決心重新尋找!你們能給王師傅一些建議?(取整數(shù))
出示4:
生:5厘米。
師:可以嗎?
生判斷:3厘米+5厘米>7厘米,能圍成三角形。
生:8厘米也可以。
師:行嗎?其他學生判斷。
……
師: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有道理!王師傅想,你們要是能給我個范圍就好了!
生交流,匯報。
生:我認為只要大于4厘米小于10厘米都可以。
師:為什么?
生:如果正好是4厘米,那么3+4=7,圍不成,所以要比4厘米多;如果正好是10厘米,那么3+7=10,也圍不成,所以要比10厘米少。
師:看來,第三根的長度除了要比兩根之和短,還有什么要求?
生: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師:有了大家的建議,王師傅終于找到了合適的木料!
生不禁歡呼……
第五組:
師:王師傅完成了任務!一看時間,不早了,得趕緊回家!
出示:
師:王師傅從木料場回家,有幾條路可走?他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生:中間一條。
師:為什么?
生:兩邊的路是彎曲的,中間的是直的,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師: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能解釋嗎?
生:中間一條路和兩邊的路合在一起,可以看作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又是大于第三邊的,所以中間的路最近。
【設計思考】
特級教師吳正憲提出,要讓孩子享受既有“營養(yǎng)”又“好吃”的數(shù)學學習,單調(diào)的練習題如何烹飪成適合孩子的美味?本節(jié)課,主要做了以下思考:
有“營養(yǎng)”,要有明確的目標定位。課前,我首先對教材中安排的4道習題進行了研究。題1是根據(jù)每組中3條線段的長度判斷它們是否能圍成三角形,鞏固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認識,強化對三角形特征的認知。題2引導學生根據(jù)給定的三角形的兩條邊,討論第三邊的長度所在的區(qū)間,并選擇合適的第三邊的長度,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培養(yǎng)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發(fā)展空間觀念。題3要求先測量長度,再判斷能與之圍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長度。促使學生在尋求第三根小棒長度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三角形兩邊長度的差小于第三邊的認識,進而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認識與理解。題4則是讓學生應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理解。
以上習題的訓練目標成為我練習設計的首要定位,即: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內(nèi)在的達成目標應該是既定不變予以落實的。
有“營養(yǎng)”,要有助于提升思維能力。
教材習題是通過不同的要求,達成學習目標的,但每道題在獨立練習時,目標指向性比較單一,一道題解決一個問題。而關于三邊關系的知識,內(nèi)在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三條邊中任意一條邊長度的改變都有可能引起整體的變化。是否可以通過“變式”來溝通知識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不斷的思維轉(zhuǎn)換中加深對三邊關系的理解?這一想法成為練習設計的落腳點。于是梳理不同類型三角形的特點并有機串聯(lián),第一組是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的類型,通過追問,引導學生得出判斷的簡便方法,只要判斷兩條短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即可。第二組呈現(xiàn)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形,用于鞏固。第三組則在第二組的基礎上,將最長的變?yōu)樽疃痰?,此舉,從形式上來看,只是改變了一根小棒的長度,但從本質(zhì)上講,此時三角形三邊的長短關系則發(fā)生了變化,較短邊不再是前兩組的7和3,而是3和3,這就促使學生重新審視三邊長度整體把握后再作判斷。第四組只給定兩根小棒的長度,思考第三根小棒的長度區(qū)間,不僅考慮兩根之和大于第三邊,還要考慮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最后一組將知識應用于生活。此環(huán)節(jié)沒有出示過多的習題與要求,只是在一組練習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變式,由淺入深,逐步提升思維含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好吃”,要能激發(fā)兒童興趣。
很多學生抱怨數(shù)學冰冷、枯燥、無趣,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將原本鮮活的內(nèi)容生硬地呈現(xiàn)在了學生面前。課堂上,學生為了做題而做題,數(shù)學與生活成了兩張皮,學生絲毫體會不到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離開了課本在生活中能有何應用?兒童的心理特征決定了只有有趣的,才是他們愿意學的。激發(fā)學習興趣,理應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上述案例中,筆者反復思量,尋找與三邊關系緊密結(jié)合的生活原型,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出木匠王師傅做三角形的情境,學生在幫助王師傅尋找合適木料的過程中,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體會到了問題解決后的愉悅之情。
“好吃”,要站在兒童立場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