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1-10 14:46:2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1篇的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研究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具有明顯的應用性和人文性色彩。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作家富里迪在《閱讀的力量》中指出:“閱讀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不僅可以充當一種強大的交流媒介或娛樂資源,而且打開了通向幾乎所有重要事物的知識之門。閱讀絕不僅僅是讀寫能力,還涉及解釋和想象,它是一種可以用來獲得意義的文化素養(yǎng)?!盵1]通過閱讀所發(fā)展的能力,從來就不是單一的,閱讀能力對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作用早已有目共睹。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對學生理解能力要求較高。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方法,從古詩詞的題材、語言、內容、背景、表達情感等不同方面明確群文議題并開展群文閱讀,可以有效達成閱讀目標。
一、群文閱讀概述
群文閱讀,簡單來說就是圍繞一個議題選擇一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群文議題可以根據作者、寫作方法、寫作背景、人物特點、寫作特點或情感表達等方面來確定,所選擇的文本內容應圍繞議題組成一個有關聯(lián)的整體,而不應該是隨意搭配。師生圍繞著這個議題來開展閱讀活動,可以獲得比單篇文本閱讀更廣泛的知識和更深刻的體驗[2]。群文閱讀的重點不僅在于學生閱讀量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帶來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的改變。簡單來說,群文閱讀是集體建構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通過文本朗讀、多篇文本比較、議題討論和信息整合,讓師生之間共同思考,達成共識,強化閱讀效果。群文閱讀的閱讀教學形態(tài)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一篇帶多篇”和“單元整組”
“一篇帶多篇”是群文閱讀最基本的閱讀教學形態(tài)之一,是以一篇教材文本為核心,整合其他相關主題文章開展閱讀活動。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靈活選擇閱讀材料,加強學生對不同文本中關鍵信息和內容的提取和概括,幫助學生掌握精讀、略讀、泛讀等閱讀技巧,加強學生閱讀的深度廣度。但單純的一篇帶多篇的教學方式也存在選擇范圍相對狹小的局限性,而“單元整組”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跟單篇教學相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單元內文章學習的先后順序,通過教師組織群文閱讀,豐富課堂內容,擴大閱讀范圍,強化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主體地位[3]。
(二)主題閱讀
群文閱讀活動除了在課堂內開展,課堂外也是很好的時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堂剩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因為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問題,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讓學生的閱讀范圍從課堂擴展到課下,通過海量閱讀來體會文本意義,獲得啟發(fā)和知識,同時通過不同文本比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層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4]。教師在組織群文閱讀活動時,需要加強對文本的深入研究,根據不同文本主題內容來把握單元議題,設計和優(yōu)化教學思路,提高對課堂的把控能力。在主題閱讀時,同一主題的多個文本內容之間會有碰撞交融的地方,教師在活動組織時需要進行科學篩選,對不同文本的相同點進行整合,提取群文議題,明確主題內容,讓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改變閱讀碎片化發(fā)展的趨向,促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
二、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教育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在古詩詞教學中,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固化、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缺乏興趣,而古詩詞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在不斷提高,學生在古詩詞考試和問題回答時依賴答題模板,缺乏變通。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和理解,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審美和鑒賞能力[5]。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要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進行更新和優(yōu)化,增強師生課堂互動。在群文閱讀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整理和歸納,教師自身要廣泛閱讀古詩詞,加強對古詩詞內容的研究,提高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和提升。
三、群文閱讀在統(tǒng)編版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要想給學生一杯水,就需要教師至少有一桶水。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實施者和指導者,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海量閱讀,掌握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并做到合理取舍,實現(xiàn)有效教學。
(一)明確議題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最關鍵的是要明確議題,在選擇議題時要結合語文科目的學科特點、學科性質及教學情境,對單元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從某一個角度去選擇一個合適的議題。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為例,其中共有84首古詩詞,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根據題材劃分,有邊塞詩、送別詩、山水詩等;根據風格劃分,有婉約派、豪放派等;根據詩詞類型劃分,有唐詩、宋詞、元曲、樂府民歌等。根據不同的類型劃分,議題設計舉例如下。第一,以同一題材類型為議題。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題材分類主要包括山水田園詩、邊塞詩、贈別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詩等。按照同一題材類型來設計議題,增強學生對某一種題材類型古詩詞語言風格、表達方式或思想感情的認識[6]。例如,以李商隱《夜雨寄北》、王灣《次北固山下》,以及語文七年級下冊崔顥《黃鶴樓》、李白《春游洛城聞笛》等羈旅詩題材類型的古詩詞為例,進行文本整合,體會游子在他鄉(xiāng)的感受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羈旅詩中常用的意象表達方式,如雁、柳樹、夜曲等。再如,在詠史詩中,以杜牧《泊秦淮》、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和杜牧《赤壁》等同一題材類型的古詩詞整合,把握古詩詞中借古諷今的表達手法。第二,按照同一作者作品為議題。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主要收錄了杜甫、李白、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等各朝代詩人的作品,在確定議題時可以同一作者的作品作為議題,結合詩人的個人經歷及不同時期作品的特點,根據詩人的心路歷程進行設計。以詩人杜甫為例,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杜甫的詩包括七年級上冊的《望岳》、八年級上冊的《春望》、八年級下冊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根據詩人杜甫不同階段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分析,把握詩人杜甫的四個關鍵期。盛唐時期杜甫蓬勃向上的朝氣,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志氣;在仕途不順時杜甫的寫作風格沉郁頓挫,詩中滿是對朝廷腐敗的諷刺;在目睹“安史之亂”后,詩人杜甫表達出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親人的牽掛,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表達出詩人的愁思;在老年時期杜甫漂泊他鄉(xiāng),在詩中盡是孤苦惆悵。教師在設計議題時,可以讓學生將杜甫不同時期詩的風格和人生經歷結合起來,對杜甫的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對其他詩人的群文閱讀議題設計同理。第三,根據意象表達設計議題。在古詩詞中,意象是一個重要的元素,詩人通過意象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世界上的自然萬物聯(lián)系起來。把握意象所蘊含的情感,有助于對古詩詞整體基調的把握。例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詞中,就運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枯藤、昏鴉、西風、瘦馬等,這些意象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惆悵和哀傷的情緒,在秋風蕭瑟的景象中融入了游子的心境,表達出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在初中階段,古詩詞中比較常見的意象主要是通過植物、鳥獸或自然現(xiàn)象來表達的,如梅花、楊柳、松柏、菊花等植物類,還有烏鴉、寒蟬、沙鷗、鴻雁等鳥獸類,以及月亮、細雨、流水等自然現(xiàn)象。積累古詩詞中比較常見的寫作意象,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詩歌中的意境美,也可以體悟作者在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例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杜甫《月夜憶舍弟》、李白《峨眉山月歌》等詩詞中,都用到了月亮這個意象,在不同詩詞意境中,月亮通常成為詩人思念家鄉(xiāng)、友人,或者表達情感、寄托志向的象征。
(二)設計問題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明確議題,還要重視對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問題的有效設計也可以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以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該單元內容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合理控制問題難度,根據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層次化解讀,對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可以通過問題去進行互動和聯(lián)系。例如,在以意象為議題的群文閱讀活動中,王維的《使之塞上》中“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都用到了“雁”這一意象。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對“雁”這一意象展開思考,讓學生找到這些詩詞中的共同點,思考作者是如何通過“雁”來抒發(fā)感情的,抒發(fā)的是什么樣的感情。結合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的人生經歷來思考問題,把握文章關鍵點。如果學生在閱讀或解答問題時遇到困難,教師也可以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讓學生由淺及深地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課堂集體構建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集體構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集體構建是在不確定議題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揮個人智慧(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就是師生智慧共享),形成共識。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者,而群文閱讀教學的應用打破了這一局面,讓學生能夠真正發(fā)揮課堂主動性,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集體構建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古詩詞閱讀中的心得體會,盡量避免簡單的答案,要通過反復討論的方式來構建文本的意義。教師要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由發(fā)揮,必要時給學生學習方向上的引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以邊塞詩為主題的群文閱讀中,可以整合岑參《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王維《使至塞上》、李賀《雁門太守行》,通過不同文本來領略古詩詞中所描繪的邊塞風光,去領悟“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去體會“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不同文本閱讀,比較不同作者在邊塞詩中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進而感受古詩詞的盛大、雄渾的氣象。
四、結語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應用,是對閱讀材料的重組和梳理。作為教師,要加強對群文閱讀議題的確定,根據古詩詞的題材類型、詩人、意象表達等角度來設計議題,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同時通過問題設計來引導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思考和理解,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并在教師帶領下進行集體構建,讓師生達成共識。
作者:何愛
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篇2
群文閱讀具有類比教學、對比教學的優(yōu)勢,將群文閱讀應用到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容、情感及寫作手法的理解。教師應及時革新古詩詞教學理念,找準角度切入群文閱讀教學,從根本上提升古詩詞教學效率。
一、做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發(fā)展語文思維
1.立足詩詞作者開展群文閱讀,發(fā)展詩詞認知思維
初中學生人生閱歷相對簡單,在閱讀古詩詞時難以透過寥寥數(shù)語領略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精選古詩詞作者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讓學生在縱向對比閱讀中體會作者不同時期的情感狀態(tài),發(fā)展學生的認知思維。以《己亥雜詩》的教學為例,教師以作者龔自珍構建群文閱讀內容,整合《知覺辨》《紅嬋詞》,組織學生閱讀,深入體會龔自珍年少有成,創(chuàng)作才華顯露時的少年意氣;整合《明良論》《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讓學生閱讀體會龔自珍初入仕途嶄露頭角的雄心壯志;整合《西郊落花歌》《能令公少年行》《詠史》,讓學生閱讀體會龔自珍仕途不順、報國無門之情。學生在閱讀中,自然能深入體會古詩詞蘊藏的情感,從而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
2.立足詩詞意象開展群文閱讀,發(fā)展抽象思維
意象是古詩詞最基本、最重要的審美元素,只有抓住意象,才能夠深刻領略古詩詞的深刻意蘊。學生形象思維固化,無法抽象地感知意象的“意”。教師可以整合相同意象的古詩詞,以群文閱讀促單篇閱讀,幫助學生理解意象的深層含義,使其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維。以《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的教學為例。根據詩中“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一句展開意象群文閱讀。我們可以導入有關重陽節(jié)、菊花的詩,如《過故人莊》中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醉花陰》中的“東籬把酒黃昏后”,《殘菊》中的“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等等。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些詩都描述了怎樣的景象?你能從中體會怎樣的情感?”通過群文閱讀使學生對“菊”形成初步認知,感受“菊”的意旨所在。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對“菊”這一意象的內涵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3.立足詩詞意境開展群文閱讀,發(fā)展共情思維
教師可以整合相似意境的古詩詞,組織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探索作品蘊藏的內在情感,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共情思維。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八月秋高風怒號’‘秋天漠漠向昏黑’‘雨腳如麻未斷絕’描述了怎樣的景象?從這些景象中你能體會作者怎樣的心情?”引導學生在分析詞句的過程中想象八月秋風怒號、大雨傾盆的景象,想象作者困窘的生活狀態(tài)。接著,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讓學生分析“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夜久語聲絕,獨聞泣幽咽”“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等詞句,從而體會作者無限的悲情與渴望戰(zhàn)亂結束的濟世情懷。通過群文閱讀,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入理解。
二、做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角度設計,培養(yǎng)關鍵能力
1.從詩詞標題切入群文閱讀,培養(yǎng)詩詞分析能力
古詩詞的標題中蘊藏著許多關鍵信息,做好標題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古詩詞的學習效率。通過深度分析、交流討論,讓學生總結不同標題的意旨,促進學生詩詞分析能力的發(fā)展。以《行路難(其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提出問題:“你能從本詩的標題中獲得什么信息?”引導學生對標題進行分析:“本詩是一首說‘難’的詩,可能是作者在旅行期間遇到了障礙,也可能是作者的人生之行遇到了困難?!狈治鲱}目后,教師可以展示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品鑒“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多歧路,今安在”等詩句的內涵,以加深學生對“行路難”的理解。教師還可以出示《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讓學生分析詩詞描述的內容:“《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贈詩,可能是作者對席間友人談話的答謝詩?!苯處熥穯枺骸熬唧w答謝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可能是友人為迷茫的作者指明奮斗的道路,也可能是友人勸勉、鼓勵作者振作精神,以克服眼前的困難。”通過分析標題,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
2.從詩詞格律切入群文閱讀,培養(yǎng)詩詞審美能力
格律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規(guī)則,包括字數(shù)、句數(shù)、對偶、平仄等方面的格式。教師可結合所學詩詞的格律組織群文閱讀,通過展示類似的古詩詞,組織學生填寫群文閱讀格律分析表等,讓學生對比分析不同古詩詞的結構、押韻特點,讓學生在綜合分析中感受古詩詞的格律之美。以《野望》的教學為例。這首詩與《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的體裁相同,皆是律詩。教師可將這幾首詩編為一組,先對《野望》提出問題:“《野望》這首詩一共有幾聯(lián)?《野望》的每一聯(lián)分別寫了什么?”“《野望》的韻腳是什么?”通過提問讓學生對《野望》一詩形成初步認知,使其了解《野望》所押的韻是“i”,明確《野望》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所描述的內容。在單篇詩詞格律分析的基礎上引入群文閱讀,并提出問題:“律詩一般有幾句?”“律詩一般是哪幾句押韻?通常壓的是什么韻?”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并總結規(guī)律,加深學生對律詩文體規(guī)律的認識。
三、做好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
讀寫結合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主要方式。教師在古詩詞群文閱讀中組織以讀促寫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在古詩詞群文閱讀中啟發(fā)詩詞創(chuàng)作靈感,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體會情感?二次創(chuàng)作”活動:準備群文閱讀材料《江城子密州出獵》《漁家傲?秋思》,讓學生自主閱讀。教師提出問題:“‘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中,作者為什么要寫‘醉’,換一個別的字怎么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寫出了怎樣的氣氛,這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fā)?”“‘濁酒一杯家萬里’中,‘萬’是否能改為千?‘萬’突出了什么?”“‘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中,‘千騎’描述了怎樣的場面?”以問題引領精讀,組織學生探索閱讀材料中量詞的用法,如“千”“萬”“八百里”“五十弦”等等,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理解詞的準確含義與表達的思想感情后,教師可以布置任務:“如果你是報國無門的辛棄疾,在一次醉酒后你會寫下怎樣的詩篇?如果你是被貶卻一心報國的蘇軾,你會寫下怎樣的詞句?如果你是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不滿的范仲淹,你會有怎樣的情緒?寫下怎樣的詞句?”以讀促寫,讓學生充分體會詞作者的心境,學習詞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情感。這時,學生通過仿寫詩詞、改寫詩歌、撰寫作文的形式,替辛棄疾、蘇軾、范仲淹表達一心報國的情感,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綜上所述,基于古詩詞教學的群文閱讀可以從詩詞作者、詩詞意象、詩詞意境、詩詞格律、詩詞主題、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等角度切入,設計系列教學活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認知、詩詞鑒賞能力。教師要明確群文閱讀的議題,設置好群文閱讀活動的步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綜合能力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
作者:楊軍
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篇3
隨著各省部編教材的投入使用,語文學科新課改已經進入新的階段,“整本書閱讀”“大單元教學”“群文教學”等代表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方向。因此,本文從“群文閱讀”角度談一談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建構模式。群文閱讀是指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一個議題,進行相關聯(lián)、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其改變了傳統(tǒng)單篇閱讀的模式,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群文閱讀教學建構是實施群文閱讀的關鍵所在,因此一線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建構。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建構現(xiàn)狀研究
目前,部編本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共84首,鑲入單元教學的古詩詞有36首,課外古詩詞誦讀48首。然而,部分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注意到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均采用統(tǒng)一的模式進行教學,詩歌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學生無法準確理解詩歌內容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無法精準把握和賞析詩歌手法,在理解上存在偏差;由于時代相距甚遠,學生對詩歌學習沒有興趣,容易產生陌生感和疏遠感;部分語文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僵化,學生學習興趣難以調動;部分語文教師過度強調詩歌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必要的語文要素的訓練。要想解決這些棘手問題,教師要運用規(guī)范化、程式化、多樣化、靈活化的教學建構模式。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研究
首先,當下部編本教材對古詩文的編排缺乏系統(tǒng)性。七年級的古詩詞編排依托于單元教學主題,分散在每個單元現(xiàn)代文后的助讀系統(tǒng)中,采用文詩混編形式,不成體系。八年級、九年級增加了古詩文的學習比重,將古詩和文言文編排在一個單元內,每冊書安排兩個單元的古詩文學習,此外還在中期和末期安排了兩次課外古詩詞誦讀??傮w而言,編排界限模糊,缺乏系統(tǒng)性,僅適用于學生進行單篇詩詞的學習,不利于學生進行系統(tǒng)性建構和閱讀視野的拓展,容易導致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出現(xiàn)片面化、表面化、機械化等問題。所以在此基礎上開展群文閱讀迫在眉睫。臺灣趙鏡中教授在描述臺灣課程改革后閱讀教學的變化時,第一次提出了“群文”概念。在此基礎上,學生的閱讀量逐步提升,教學成效顯著。由此,趙鏡中教授提出了群文閱讀的教學概念并描述了群文閱讀的具體特征:同一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2]。群文閱讀不僅改進了一線語文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僵化的現(xiàn)狀,還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讓學生從學一篇、會一篇文章,到現(xiàn)在會一類文章,促進了學生學習思維的螺旋性發(fā)展。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三、群文閱讀古詩詞教學建構
1.整體設計,整合教學
群文閱讀強調整體設計,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這里所說的整體設計,是包含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全方位整合。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四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四季美景”為主題,首先讓學生熟讀古詩,找出每首古詩對應的季節(jié)描寫,然后再針對找出來的季節(jié)進行總繪,從最簡單的一篇元曲——《天凈沙?秋思》切入教學,這篇文章是描繪冬天景象的,學生要找出其中所對應的景物描繪。學生很快找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等景物。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要進行這些景物描寫,學生很快得出寫景是為了抒情的。然后教師再次追問:作者抒發(fā)的是什么感情?學生也可以很快回答:抒發(fā)的是愁苦、孤寂的思鄉(xiāng)悲情。最后教師總結這種手法叫作“借景抒情”,正如王國維老先生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一切景語皆情語,抒發(fā)了游子在外漂泊孤寂、愁苦的濃濃鄉(xiāng)情。這里學生找到的特殊景物在古詩文中叫作意象。意象就是能夠傳達豐富意義的象,是傳情達意的主要手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在《天凈沙?秋思》中學到的方法,去朗讀描寫“夏”的古詩,以此類推,訓練學生獨立學習欣賞詩歌感情的能力。由此可見,整體設計有助于學生對同一特點的古詩文有一個整體綜合的把握,從而對同類型的詩歌進行整合或者對同樣手法的詩歌進行類比。品味意象是解讀詩歌感情的關鍵所在,學生可以通過分析意象多角度感悟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鑒賞詩歌感情的方法。這也給一線教師提供了一條道路,教師可以從意象著手,對初中古詩詞展開群文閱讀教學。
2.巧心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
群文閱讀指的是用同一議題結合多個文本而進行的探索性教學。議題就是課堂教學討論的話題,它是群文閱讀的中心問題。對教師來說,把握群文閱讀教學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必要選擇。本文以“戰(zhàn)爭”議題為例,談談如何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學設計。首先,教師要圈定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根據此背景確定好相應的詩人,再去找他們對應的文章。以唐朝為例,部分學生對唐朝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李白、杜甫等人的身上,有些學生對唐朝這段歷史有一部分了解,對唐朝怎樣由勝轉衰也略知一二,但要談及此中的詩人,學生卻說不出來幾個?;谏厦娴姆治觯P者確定了“安史之亂”這個時代背景,選取了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杜甫的《春望》,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王翰的《涼州詞二首其一》,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師生共同探討同一境遇下不同詩人對戰(zhàn)爭的情懷,從而感悟“戰(zhàn)爭”這一議題所承載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底蘊,由此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能夠得到適當?shù)奶嵘?。其次,教師要進行恰當?shù)膯栴}設計,合理的問題設計是推動群文閱讀的不懈動力。在問題設計方面,教師要提供解答域寬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的限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3]。教師要針對不同詩歌的異同點設計不同的提問角度,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針對性,同時每個問題之間都要有層級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內涵。根據上面的分析,筆者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及教學策略建構。
(1)不同詩人,橫向比較
以下幾首詩都描寫了詩人遠赴塞外作戰(zhàn)的情形,但詩人的心境卻各不相同,詩人究竟想表達什么?又是如何表達的呢?設計目的: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訓練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對“邊塞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進一步的體悟,可以感受到不同詩人、不同詩歌所要傾訴的心聲,從而明白時代背景對思想感情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同一議題,橫向比較
基于以上對“戰(zhàn)爭”議題的情感分析,我們可以據此總結出“戰(zhàn)爭”議題的思想感情。設計目的:學生可以根據以上情感分析,對“戰(zhàn)爭”議題的感情進行分類,進一步感受不同詩人在同一種境遇下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不同心境,從而提升分析歸納能力。例如,思鄉(xiāng)懷人,“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夜上受降城聞笛》)表達了在外征戰(zhàn)的士兵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則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祈盼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再如,渴望建功立業(yè),能夠有所作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其四》)表達了詩人渴望報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又如,描寫大漠風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馬詩二十三首其五》)為我們展現(xiàn)了凄冷的邊塞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則描繪了邊陲大漠壯闊雄奇的景象。
(3)同一詩人,縱向比較
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眼中,詩人杜甫一直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風永遠是沉郁頓挫的。那么,杜甫有沒有不一樣的神采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將杜甫早年的詩歌《望岳》與晚年的詩歌《春望》進行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早年的杜甫是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擁有著雄心壯志,但隨著國家破敗,戰(zhàn)爭四起,再加上生活顛沛流離,晚年的杜甫十分凄涼,于是給后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三吏”“三別”。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對詩人的了解不會過于片面化。學生應當把詩人當成一個整體,去縱觀他的一生,這樣才能夠準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4)學做商女,創(chuàng)新歌唱
詩歌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安排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背誦,但這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一件無趣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讓無趣的詩歌充滿靈魂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做商女,把學詩當作一件樂事,吟誦出自己的樂章。筆者查閱了很多資料,也咨詢了很多音樂教師,總結出《青城山下白素貞》的純音樂更適合引導學生對節(jié)奏進行把握,并在上課時做出了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鞏固練習,巧化于心
針對每節(jié)課的上課內容,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升學生對同一類型文章的掌握程度,加強學生對上課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總體水平,使學生將原本浮于表面的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固有的能力,這樣能充分發(fā)揮群文閱讀的作用。如何設計問題?設計怎樣的問題?這也許是影響一線教師實施群文閱讀的主要問題。為此,教師要抓住群文閱讀的特點,結合教材的重點內容開展教學,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活學活用。例如,開展“月”的意象探究學習活動,教師可以展示不同詩人在不同境遇下對“月”這個意象的解讀?!端藿ǖ陆分?,孟浩然感嘆: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月夜憶舍弟》中,杜甫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兜麘倩ā分?,晏殊悵惘道: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教師可以把以上幾首詩放在一起,讓學生體會詩人對“月”這個意象的描繪所暗含的不同情懷,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當你臨窗獨坐,會心生怎樣的感慨?請在讀書角留下你的想法。
參考文獻:
[1]王玫,焦春艷.群文閱讀視角下古詩詞“1+X”教學建模的三大意識[J].中學語文,2021(10):23-25.
[2]趙鏡中.教會學生閱讀[J].小學語文教學,2011(1):19-21.
[3]劉大偉,蔣軍晶.群文閱讀教學:概念、價值及實踐路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32(1):33-37+123.
作者:尹純林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