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巨乳人妻在线-国产久久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91桃色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首頁 優(yōu)秀范文 科技傳播論文

科技傳播論文賞析八篇

發(fā)布時間:2022-09-02 13:10:2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科技傳播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科技傳播論文

第1篇

摘要:科技傳播是人類傳播的一個基本分支,既有人類傳播的共性,也有其特殊的性質??萍夹畔⑼ㄟ^大眾傳播途徑迅速地擴散與傳遞,在知識經濟時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復雜性,科技信息逐漸顯露出一種戲劇化的傾向,雖滿足了受眾的某些需要,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副作用。文章從信息的編碼過程尋找戲劇化的文本性根源,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尋找其社會根源,以此實現科技傳播的本源性功能,推動社會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戲劇化”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提法。大眾傳媒從19世紀出現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商業(yè)化和消費文化的控制和熏陶,“戲劇化”也就成為一種必然的信息表現形式。

大眾文化的研究者認為,“電視畫面在強調人類的災難和悲劇時,引起的往往不是凈化和理解,而是戲劇化的濫情和憐憫,推出的只是一種很快就被耗盡的感情、一種假冒身臨其境的虛假儀式,最終將會使觀眾變得矯揉造作或厭倦透頂”。政治傳播學者在論及政治信息選擇和包裝時認為,“相對于復雜而又難以加工的媒介事件,那些可以精美包裝,并且用相對簡單卻戲劇性的方式加以陳述的媒介事件會得到更多的報道”拉?!靶侣勛铌P注的往往是那些能用戲劇化方式將其處理成簡單故事的事件”。wWW.133229.Com在科技傳播領域,一些調查報告也早已表明了這一擔心。2004年,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夜問的科學脫lzl秀節(jié)目尤其吸引年輕人,特別是有科學家參與,并且配有戲劇元素的時候。這些節(jié)目被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有害的,因為“被錯誤地引導的公眾和不知情的公眾一樣令人不安”。

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出有其特定的規(guī)律,同樣,科技信息的傳播也應該有其區(qū)別于其他社會信息、政治信息的傳播方式。在“信息爆炸”的大背景下,科技信息的有效傳播將影響到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地震是否可以預測的問題,就被媒體運用了戲劇化的表現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眾的誤解和不安;同樣,在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的一些節(jié)目中,戲劇化的編排方式也引起了廣泛爭議,這些都說明“戲劇化”在科技傳播中的普遍性和引起的種種弊端。研究這種傾向性,將有助于理解科技傳播的獨特規(guī)律和進行有效傳播的特殊含義。

一、信息戲劇化的戲劇原理

(一)信息戲劇化的本質是信息編碼的模仿性傾向

信息是符號和意義的統(tǒng)一體。信息傳播是符號的傳播,符號必須經過編碼、解碼、譯碼才能實現傳播的全過程。根據傳播目的的不同,編碼會體現不同的傾向性。從信息到新聞,是要體現信息的事實傾向性。而在這個符號化的編碼過程中,摻入戲劇元素將會使信息在進人大眾傳播環(huán)境中體現戲劇化的特征。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認為:“一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也是模仿,是對人的行動的模仿?!倍档抡J為,藝術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礎上的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西方美學史普遍主張藝術模仿論,即主張藝術本質上的對自然的模仿活動。因此,摻入戲劇元素,就是摻入一種模仿的傾向性,是一種在事實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和創(chuàng)造的編碼,是事實的模仿而非事實本身的傳播。同時,模仿的程度將反映戲劇化傾向的程度。既然模仿是藝術創(chuàng)造,那么添加在事實之上的創(chuàng)造出來(非原生)的內容越多,就表明其戲劇性越強。

(二)信息戲劇化的兩種表現形式

在戲劇理論中,戲劇性分為文學構成中的戲劇性和舞臺呈現中的戲劇性。我們不妨以此為標準,將信息的戲劇化表現形式也分為兩種,即以文字形式出現的戲劇化表現形式,如報紙、雜志和網絡文字新聞,以多媒體形式出現的戲劇化表現形式,如廣播、電視和網絡多媒體新聞傳播方式。

(三)戲劇化對受眾影響的兩種表現

西南師范大學教授胡潤森在《各戲劇元素之結構關系=》一文中指出,戲劇有九種構成元素,分別是戲劇臺詞、戲劇動作、戲劇時空、戲劇場面、戲劇情節(jié)、戲劇角色、戲劇意象、戲劇主題和戲劇節(jié)奏。

根據信息編碼過程中對不同層次元素的表現和突出程度,受眾會相應受到潛在和顯在的影響。比如,戲劇臺詞、戲劇動作具有“基礎性”、“具象性”、“單子性”、“原生性”特征,編碼過程如果突出這些元素,將會表現出顯在的影響,而戲劇主題、戲劇節(jié)奏具有“高層性”、“繼生性”、“綜合性”、“抽象性”特征,對受眾有潛在的影響。其他介于中間。

二、科技信息選擇戲劇化

科技信息來自科技活動、科技實踐,是實際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符合客觀規(guī)律,并以邏輯和概念等形式表現出來??萍夹允强萍夹畔⒌谋举|特征,也是傳播者進行選擇并進入大眾傳播渠道的出發(fā)點。上文論及,信息戲劇化的本質是信息編碼的模仿性傾向,“模仿”是戲劇性的本質。因此,科技信息選擇戲劇化也必然使其具有戲劇創(chuàng)作的特征。

在戲劇理論中,戲劇性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人的動作,二是人的意志沖突??萍夹畔騽⌒缘膩碓达@然不能這樣直接地去理解。通過仔細梳理當前科技新聞傳播的特征,發(fā)現科技信息的選擇確實部分與此相關,但內涵卻有所擴展。

科技信息是人進行科技實踐活動后的經驗總結,它雖然以邏輯和概念形式表現出來,但也是存在人的因素的。人是動作的發(fā)出者,科技信息能體現人的動作性,這就將是進行信息選擇的理由之一。同理,人的意志沖突可以構成戲劇性,那么經過概念擴展,可以理解為具有“矛盾性”的科技信息將是進行信息選擇的另一個理由。只不過,這里的矛盾性,不只是意志沖突,還有不同信息系統(tǒng)之間的矛盾等更多的矛盾范疇。

“動作性”是戲劇性的來源之一。在科技信息的選擇上,專家的話就是“動作性”的體現。在上文戲劇化對受眾顯在影響的論述中也提到,顯在的影響是第一層次戲劇元素的凸現,即臺詞和動作,引述專家的話,也就是臺詞與動作的體現。比較嚴肅、呆板的邏輯、概念式的信息報道,這顯然強化了“戲劇”效果。

戲劇性的另一個來源是“人的意志沖突”,即矛盾性。在對科技信息進行選擇的時候,矛盾性的體現是全方位的。

對科技信息的欲知與未知的矛盾??萍夹畔_萬象,種類繁多,關系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運用科技信息推動生產、改進生活質量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滿足這種需求、解決這樣的矛盾將是進行科技信息選擇的第一層意義。

科技信息自身的規(guī)律性矛盾??茖W知識從研究、論證到成果推出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

不同信息系統(tǒng)交織產生的矛盾。人類社會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社會系統(tǒng)的功能在于保證社會結構的整合性,通過與外部環(huán)境的交換來實現自我調節(jié),以適應環(huán)境變化,維持社會的運行和發(fā)展。社會信息系統(tǒng)是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基本系統(tǒng),它本身又是由各種子系統(tǒng)相互連接、相互交織而成的整體。按照不同的分類規(guī)則,子系統(tǒng)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按照信息類型分,可分為經濟信息系統(tǒng)、政治信息系統(tǒng)、文化信息系統(tǒng)等等。每個子系統(tǒng)既具有相對獨立的結構和功能,又與其他子系統(tǒng)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子系統(tǒng)之間的這種相互關系就是“矛盾”產生的根源之一,也就是造成“戲劇性”的來源之。

三、科技信息制作戲劇化

信息制作就是信息的編碼過程。在編碼過程中加入戲劇化的因子,就構成了科技信息傳播的戲劇化效果。它分為三個層次。

(一)突出戲劇元素

例如,2008年6月10日,《隙望》周刊發(fā)表了《地震學家都做了些什么》。它的開頭部分是這樣的:

近二十年來,我們也在二十幾次地震之前有所察覺,有一些地震也取得了減災實效,但這個比例很低,所以這個預報很難,地震預告沒有過關。

第2篇

關鍵詞: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知識服務;精準傳播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科技期刊出版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目前,信息技術已呈現出“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態(tài)勢,數據分析工具和基于云計算的數據資源成為期刊出版的重要特征[1],期刊出版的數字化和集群化發(fā)展成為當下期刊發(fā)展的主流趨勢,人工智能也將在學術期刊的出版、存取、質量評價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上得到廣泛應用,并推動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的變革[2]。目前,在科技期刊界,學者們就如何促進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fā)展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既包括理論層面的探討,又包括從實踐和案例的角度開展的應用研究[3-6]。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全球的科學產出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全球的科學產出相當于每9年就會翻1番[7],讀者也更容易被無用的信息轟炸,難以在期刊論文的海洋中高效準確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科技期刊要想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也愈來愈難。信息爆炸時代,科技期刊關注讀者“需要什么”比“提供了什么”更重要。在智能技術變革的時展潮流中,科技期刊應如何順應時展趨勢,利用智能技術整合資源,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創(chuàng)造科技期刊人、出版商、作者、讀者的共贏局面?本文從以上問題切入,嘗試從擴展學術搜索的路徑、構建個性化的精準推送平臺和多元化的傳播模式、向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方面探索在媒體融合形勢下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能力,以期為我國科技期刊媒體融合建設增瓦添磚。

1借助人工智能,擴展學術搜索的路徑

互聯(lián)網時代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搜索引擎在促進科技期刊的傳播、提高影響力等方面的功能逐漸凸顯。雖然現有的一些搜索門戶網站諸如Webofscience、PubMed、谷歌學術、各圖書館網站、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搜索引擎可以幫助讀者檢索科技論文,但是仍不能滿足用戶多樣化的檢索需求。Tancheva等[8]針對康奈爾大學圖書館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發(fā)現受訪者“往往既對搜索方法的效率感到滿意,同時又對搜索的棘手和費力感到不滿……當研究人員無法完成一個特定的搜索任務,他們很可能放棄現有的方法(或工具或技術),而不是找出如何使它工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開發(fā)新的模式解決學術出版的過量負載,利用智能技術優(yōu)化搜索引擎的現有功能。目前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探索開發(fā)基于人工智能的學術搜索引擎和知識服務。例如Springer網絡平臺不斷對其功能進行集成,并提供個性化服務功能;Elsevier等出版商為用戶等提供搜索引擎培訓課程;微軟學術(MicrosoftAcademic)通過在實體之間建立有意義的關聯(lián),自動生成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引導學者閱讀[2];2014年,Wiley線上圖書館為用戶提供了增強型HTML文章服務(AnywhereArticle),它將可讀性、交互性和可移植性設為用戶體驗的核心,使讀者能夠在頁面中快速找到最重要的信息[9]。一些關于科學出版的新模式和平臺被相繼開發(fā),如Chorus[10]通過集成服務和開放APIs,優(yōu)化了科技論文被搜索的路徑,并為政府機構、出版商、研究人員、圖書館員和作者提供可持續(xù)的解決方案。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一些專業(yè)的期刊集群,一部分學術期刊數據庫平臺也開始進行語義出版形式的探索,對科技期刊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和挖掘。不同的科技期刊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學術期刊的數據庫平臺建設過程中需要平臺開發(fā)團隊與期刊編輯充分交流[11],發(fā)揮編輯的優(yōu)勢和主導作用,凸顯本學科的學科特色。

2利用智能算法,構建個性化的精準推送平臺

技術是科技期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推手,技術應用能力也成為科技期刊發(fā)展的競爭資源,充分利用技術強化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和加工能力,創(chuàng)新出版和傳播模式,滿足數字化時代的讀者需求,對于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和融合發(fā)展非常重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可以借助于算法實現科技期刊出版的智能化。算法的設計程序與設計者的思維密不可分,設計者選擇數據樣本、賦予數據意義、設計模型與算法,擁有數據并設定算法的智能化平臺具有很強的主導性[12],因此設計者需要盡可能考慮并消除算法偏見和利益沖突對精準傳播帶來的負面影響。日前,騰訊研究院和騰訊AILab聯(lián)合的人工智能倫理報告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需要價值引導,做到可用、可靠、可知、可控”[13]。目前“智能算法+學術期刊”已成為創(chuàng)新趨勢,學術期刊可構建信息數據基礎環(huán)境,進一步完成動態(tài)精準信息推薦,最后以傳受關系交互實現長期有效的黏性連接[14]。一方面可以通過算法整合資源,實現大量科技期刊的數字資源的聚合;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算法分析用戶的閱讀興趣、研究領域,基于用戶的需求建立相關用戶數據信息,從而進一步將數字資源和用戶數據相匹配,實現科技期刊的智能化精準傳播。如中國知網推出的“CNKI全球學術快報”整合全球文獻和超星集團推出的“域出版”超星學習通學術平臺[15],用戶不僅可以在其App上進行文獻檢索、分版閱讀、專題閱讀等,還可以與作者進行互動交流。此外,還可以利用智能算法設計追蹤用戶的信息反饋,通過學術平臺進一步增加用戶的體驗感,提升科技期刊的精準傳播能力。

3創(chuàng)新知識加工,構建多元化的傳播模式

在人工智能和融媒體時代,除了運用智能技術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平臺,科技期刊也需要充分發(fā)揮社交媒體的作用,通過加強期刊網站建設、建立App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平臺,可以根據各自領域的特點,對科技論文進行多次加工和編輯,構建個性化的傳播方式。如論文編輯平臺Kudos為作者提供了一種利用社交媒體使他們的論文更易下載和傳播的工具,通過為作者已發(fā)表的文章創(chuàng)建介紹并添加簡短的標題、易懂的摘要和補充內容,可以使他們的文章對讀者更具吸引力[16],學術出版平臺也可以通過建立二維碼,為讀者提供開放增值服務,使讀者進一步了解論文的數據、圖片等資料,實現與用戶的精準對接。如中國煤炭行業(yè)知識服務平臺為該平臺上的每篇論文制作了二維碼,用戶閱讀紙刊論文時,通過掃描其中的二維碼可以免費下載PDF、HTML文件,此外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向作者提問或向責任編輯反饋意見[17]。目前,郵件推送也正在成為科技期刊提升精準傳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國內一些期刊在這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例如:《計算機工程》基于語義分析和智能分詞等技術,設計了一套期刊內容精準推送系統(tǒng),將讀者—文章—標準關鍵詞進行匹配,通過郵件為潛在讀者推送與其研究方向相關的最新研究論文[18];《應用生態(tài)學報》通過運用大數據和數理統(tǒng)計方法,構建了科技期刊論文單篇推送客體指標體系,通過郵件對讀者進行單篇精準推送,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19]。此外,利用音頻、視頻、科學可視化等多媒體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表達豐富的科學信息,增加科技論文的廣泛傳播。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閱讀環(huán)境,提升讀者的體驗感,從而吸引了更多讀者的關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國燕博士及其團隊開展的前沿科學可視化研究和設計,使科技論文通過圖像的形式向讀者展現,提高了科技論文的交流和傳播,她通過對頂級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Cell》的一項實證研究發(fā)現,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和封面圖像的使用可以提高論文的引用率[20]。《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借助第三方AR展示平臺實現了學術期刊的多模式AR融合出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

4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第3篇

    在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并以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fā)現及 發(fā)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fā)明與發(fā)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 做的工作,發(fā)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

    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fā)明、發(fā)現的基礎(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yè)的延續(xù) 和,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xù)性不斷地 積累、創(chuàng)造、再積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 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fā)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fā)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

    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fā)明,都是社會 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 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學技術沒有國 界),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fā)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 的。

    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 的英國《》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 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 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chuàng)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

    從事臨床及醫(yī)療工作一線的其他人員,通過不斷地實踐,積累出較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 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將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并以論文形式發(fā)表 交流,就能發(fā)揮巨大的指導與借鑒作用,造福于人民。

    4啟迪學術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fā)展起各種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通過論文 的形式不斷地探索與交流,并相互啟迪,形成新的學術思想,以促進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論文寫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腦力勞動,它凝聚著巨大的艱辛。在寫作的過程中,隨著思維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4篇

農業(yè)科技期刊主要刊載農業(yè)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新信息等方面的文章,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涉及農業(yè)多個專業(yè)。農業(yè)科技期刊的主要讀者對象———農業(yè)基層科技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其主要工作是指導和解決廣大農民在農業(y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農戶比較認可他們推薦的作物新品種、各類新型肥料以及農藥,因此農戶使用的農資產品如新品種、新型肥料、新型農藥可以作為農業(yè)科技期刊的廣告宣傳對象。而且由于科技期刊報道的試驗結果經過實踐檢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因此讀者對其刊載的廣告也具有較高的信任度,農民也更容易接受科技期刊上的廣告產品。另一方面,廣告經營增加了科技期刊的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量,讀者可從期刊廣告中獲取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等信息,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業(yè)生產中得到應用[7-9]。

2科技期刊廣告經營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收入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包括期刊發(fā)行收入、廣告費收入、版面費收入,以及部分期刊主辦單位的辦刊補貼。據統(tǒng)計,美國科技期刊收入30%來自于發(fā)行、70%來自于廣告,歐洲40%來自于發(fā)行、60%來自于廣告,Nature和Science的廣告收入占到50%以上,而我國科技期刊的廣告收入占比不到5%??梢钥闯觯袌龌膰饪萍计诳杖肫赜趶V告和發(fā)行收入,廣告業(yè)務是科技期刊盈利的主要途徑。而在我國科技期刊處于非市場條件下,其收入偏重于版面費以及主辦單位的補貼。很明顯目前這種收入結構在市場化下是不可持續(xù)的,必須得到改變。

由于專業(yè)科技期刊自身的特性,只有專業(yè)的小眾讀者,決定其發(fā)行量不會很大。另一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的迅猛發(fā)展,科研人員利用文獻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從紙質期刊獲得科研信息轉向通過數據庫或者網絡搜索獲得專業(yè)知識信息,由于訂閱單個期刊能獲得的信息有限,滿足不了科技人員對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期刊紙質版訂閱必將呈不斷下滑趨勢,科技期刊的發(fā)行量逐漸萎縮是大勢所趨。而且目前科技期刊的訂價偏低,平均價格只有國外期刊的1%。因此想利用提高發(fā)行量來增加期刊收入的空間有限。

版面費收入與刊載文章數量有關,如果過度增加刊文量,必然會降低期刊質量,走入“偽市場化”的怪圈;同時版面費收入與作者經濟承受能力有關,收取過高的版面費給作者增加經濟負擔,挫傷作者的投稿熱情,特別是對那些必須由自己支付版面費的農業(yè)基層技術人員影響很大,會造成優(yōu)質稿源的流失。這兩方面都決定了通過版面費增加期刊收入也是行不通的。實踐表明:質量較高的專業(yè)技術類期刊其廣告收入也比較高,而且由于有較高的廣告收入,可以降低版面費,增加作者稿酬,吸進更多優(yōu)秀稿源,從而有利于提升期刊質量。因此科技期刊進行廣告經營,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提高科技期刊質量和發(fā)行量,期刊與廣告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

3影響科技期刊廣告經營的因素

3.1期刊定位

科技期刊的廣告經營首先取決于刊載文章內容的針對性以及穩(wěn)定性,即期刊定位。廣告客戶是否進行廣告投放取決于廣告信息能否有效到達公司產品用戶,而這種有效性是由期刊的內容對相關人群的吸引力決定的。因此,期刊定位要明確,而且有特色,有穩(wěn)定的讀者群,才能吸引到廣告客戶。

3.2期刊質量

期刊質量直接決定讀者的認可程度和市場占有的份額。期刊質量高,一般發(fā)行量就大,在該行業(yè)影響力大,其媒介作用強,對廣告客戶的新引力就大??萍计诳|量最重要體現在刊發(fā)文章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優(yōu)質稿源,最終體現在對作者的競爭特別是優(yōu)秀作者的競爭,因此提高為作者服務的水平是提高期刊質量的途徑之一。根據幾年工作的體驗,提高為作者服務水平可以體現在錄用快速、通知及時、發(fā)表時滯縮短、避免期刊拖期、提供有用的農業(yè)科技信息、降低版面費以及優(yōu)稿優(yōu)酬?,F在有種錯誤的觀念,一提到期刊市場化意味著降低期刊標準,多發(fā)文章,主要依靠版面費增加收入,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導致期刊質量下降,優(yōu)質稿源流失。因此,真正的期刊市場化是在保證期刊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進行的,因為只有期刊刊載的文章得到作者的認可,作者才會以在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為榮,才會把自己高質量的文章投過去,同時也愿意成為期刊的忠實讀者。

3.3期刊影響力

期刊影響力也就是有好的口碑,即期刊的品牌建設。不僅取決于期刊的質量,也與期刊發(fā)表的文章能被廣泛傳播與應用有關,在行業(yè)中和一定地域內知名度高,讀者眾多??萍计诳陨硪惨M行推廣宣傳,編輯除了修改文章,也要促進期刊刊載文章的傳播。因為傳播期刊中的文章也就是在宣傳期刊,增加期刊影響力。

4利用信息化提高期刊廣告經營的思路

4.1增加文章傳播途徑,擴大期刊影響力

科技期刊編輯不應只作為文章的修改加工者,更應成為文章傳播的推動者。因為科技文章只有在更大范圍的傳播,并及時送達需求者的手中,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同時也實現了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意義。如果營銷策劃工作得當,科技論文在傳播的同時也能給編輯部帶來一定甚至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目前大多數編輯部因為體制和經營管理問題,不重視科技論文的傳播,未能發(fā)揮其在農業(yè)生產中的巨大潛力。也很少思考如何利用科技論文增加期刊影響力,并將這一“冬眠”的資源開發(fā)出來,提高期刊經濟效益。目前,科技論文除了從三大數據庫(CNKI、萬方、維普)中可以下載(而且還要收費)外,很少有其他獲得途徑,這大大降低了科技論文的傳播效果?!陡=ㄞr業(yè)科技》每年刊載論文400篇左右,大部分文章是關于農業(yè)生產的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的總結,有巨大的推廣應用價值。為加大科技論文的傳播途徑,編輯部建立了期刊網站,并挑選一些實用性強的論文上傳到網站。同時,以期刊發(fā)表的文章作為資源,與福建省八市的農業(yè)信息網、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網、福建三農網合作,在這些網站專門開辟欄目刊登發(fā)表的科技論文,并及時更新。同時我們要求合作的網站要在首頁設有《福建農業(yè)科技》網站的鏈接,每篇文章結尾均有期刊的網站鏈接,并注明:歡迎投稿、訂閱、刊登廣告,以達到期刊宣傳(征稿、征訂廣告和發(fā)行)的目的。下一步將把文章按專業(yè)分類,如水稻、蔬菜、水果、土肥、植保,與各農業(yè)協(xié)會、學會合作,定期挑選一些優(yōu)秀論文作為行業(yè)動態(tài)信息供會員分享,并將這些合作模式擴展到周邊省份,如浙江、廣東、江西、湖南。盡管這些做法并未帶來直接經濟效益,但增加了科技論文的傳播范圍,讓更多的人更容易得到《福建農業(yè)科技》的文章,提升了《福建農業(yè)科技》影響力,等同于增加了在期刊刊登廣告的影響力。一個原來并不知道《福建農業(yè)科技》的作者也許因為看了網站上的文章而向期刊投稿,也許一個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因為看了幾篇自己需要的論文而訂閱期刊,也許一個廣告客戶看到發(fā)表的文章與其產品有關而進行廣告投放,最終實現了期刊的主要目的:爭取稿源、期刊訂閱和廣告。

4.2建立作者數據庫,開展定向廣告

分析期刊經營比較成功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做好平臺建設。如《低壓電器》建立了完善的專家(作者)數據庫和相關公司及產品數據庫,并對這些數據庫進行開發(fā)延伸,提供收費服務,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陡=ㄞr業(yè)科技》利用期刊采編系統(tǒng)建立了作者、讀者數據庫,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充分挖掘其利用價值。作者、讀者數據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姓名、工作單位(包括工作所在地區(qū)、所涉及的專業(yè))、職稱、聯(lián)系方式(電話和E-mail)。目前《福建農業(yè)科技》采編系統(tǒng)每年累計登記作者、讀者近1000位,多年累計下來數量相當可觀,可基本覆蓋福建全省及周邊省份的基層農業(yè)科技工作者,這是可以開發(fā)利用的寶貴資源,主要有以下利用形式:

(1)開展定向廣告。根據作者的工作性質發(fā)送針對性的電子郵件廣告。例如針對基層農技人員和種子站的管理人員定期發(fā)送作物新品種信息,對土肥站的技術人員發(fā)送與肥料有關的信息,對植保站的技術人員可發(fā)送新的農藥信息。這些廣告對于農業(yè)科技人員不是垃圾,而是具有參考價值的的行業(yè)資訊,他們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指導農業(yè)生產的同時,也為廣告客戶的產品進行了了解和宣傳。通過這種模式,農業(yè)科技人員得到需要的信息,廣告客戶的產品得到推廣,編輯部也得到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三方共贏。

(2)籌建專家數據庫。根據福建省各地的優(yōu)勢農作物,如莆田和云霄的枇杷、永春的蘆柑、安溪鐵觀音、飛橋的萵苣、古田的水蜜桃和食用菌,在每類作物中確定一到幾位作者作為咨詢專家,與其保持聯(lián)系,及時了解各種特色作物種植情況,讀者遇到相關的專業(yè)問題可代為咨詢。針對農業(yè)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向專家約稿,提供科學的解決思路,以吸引更多讀者,把期刊變成作者和讀者交流的平臺。

第5篇

1.資料來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發(fā)行的三類(基礎醫(yī)學類、藥學類、綜合類)醫(yī)學核心期刊[1],共51種期刊1617篇研究論文。2.分析內容 分別統(tǒng)計51種核心期刊中刊載動物實驗論文期刊所占比例;統(tǒng)計刊載動物實驗期刊中論著、實驗研究、研究論文欄目中動物實驗論文數及所占比例;所統(tǒng)計論文中使用各種實驗動物的分布情況;統(tǒng)計論文書寫中反映的獲得資助情況,根據論文中腳注,按國家級資助、省部級資助、軍隊資助、高等院校資助、未注資助分類統(tǒng)計;分析論文中寫明使用動物級別及動物來源論文數及比例。

二、結果

1.三類核心期刊中動物實驗期刊數及其中動物實驗論文數 由表1可見該三類期刊中動物實驗研究論文較多。基礎醫(yī)學類占期刊總數85,醫(yī)藥類、綜合類分別占85、72,平均80。該類期刊中動物實驗論文數占論文總數:基礎醫(yī)學為50、醫(yī)藥28、綜合類35,平均39。

2.論文中各種實驗動物分布 從表2可知我國實驗動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種,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較常見。

3.論文書寫中獲得資助情況 各類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資助的項目,為53.1,其次為國家級資助項目、省部級資助項目、軍隊、高等院校資助項目(見表3)。

4.論文中寫明動物級別次數及比例、動物來源數及比例 1617篇論文中629次使用動物,多數能寫明動物種類、體重、性別、數量,有366次寫明了動物來源(約58),僅有38次(約6)寫明了動物級別[2],其中普通動物(一級動物)7次,清潔級(二級動物)17次,無特殊病原體動物(三級動物)16次,無菌級(四級)0次。

三、討論

21世紀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新的信息時代,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種多功能的復合型信息傳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統(tǒng)地傳播科技知識和創(chuàng)新成果的載體。實驗動物是醫(yī)學研究的基礎和支撐條件,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生命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十幾年來我國醫(yī)學實驗動物事業(yè)在法規(guī)的制定、科學管理、專業(yè)建設、科研水平、動物質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提高,但仍存在著差距?;A醫(yī)學、藥學、綜合醫(yī)學是醫(yī)學中使用實驗動物較多的學科,通過20__年發(fā)行的在各專業(yè)享有較高聲譽的核心期刊中相關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正確認識實驗動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從我們的分析中可見,基礎醫(yī)學、藥學、綜合性醫(yī)學期刊中涉及實驗動物的期刊數、論文數和比例都很高,平均為80、39??梢娮鳛橹匾幕A學科之一的實驗動物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個世紀,人與自然、人與健康的諸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學研究來解決。在世紀之交的當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做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認識實驗動物工作對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實驗動物工作,使實驗動物科學水平更好地適應生命科學發(fā)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發(fā)展實驗動物工作 從論文分析中可見,目前我國動物試驗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動物,一些動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國既要有較具規(guī)模的大型實驗動物中心,而一般的實驗動物中心要根據實際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復,要確保飼養(yǎng)設施、飼養(yǎng)動物都達到醫(yī)學實驗動物的要求。

第6篇

關鍵詞:高校學報;數字化出版;模式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27

隨著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化出版已經成為未來出版業(yè)的發(fā)展趨勢。高校學報數字化出版的意義在于:一是提高編輯出版效率,網絡投稿、在線編輯、在線專家審稿、網絡發(fā)行以及作者、讀者和編輯之間的互動,將大大地提高雜志社的工作效率,節(jié)約大量的時間和經費;二是借助網絡平臺,學術產品的獲取性增加,個性化服務增強;三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出版,將打破紙質期刊出版日期、刊期的限制,可以實現即時在線出版,以及通過互聯(lián)網絡實現期刊的國際化,極大地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社會效益[1]。然而,高校學報普遍存在著對期刊數字化出版認識不夠,傳統(tǒng)出版單位自主研發(fā)能力不足,期刊數字化出版模式單一,平臺建設還只是剛剛起步,受眾的閱讀習慣改變還需時日,體制機制和行業(yè)標準滯后,版權問題突出等困惑[2]。目前,期刊數字化出版的腳步聲越來越近,高校學報有必要率先對數字化出版模式進行探討。

一、牢固樹立內容第一的觀點

高校學報的生存之本是學術信息的生產與傳播,高校學報體現出的學術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每一項科研活動和實驗過程成果的記錄都是讀者所關注的內容。因此,注重內容質量是高校學報走向數字化出版的必要條件,學術期刊的核心在內容,數字期刊的基礎也是內容[3]。相對于內容,出版技術永遠排在后面,平臺永遠是第二位的,技術供應商能夠給予內容提供商最先進的技術生產,最快最好的傳播,但絕不可能替代內容的價值創(chuàng)造。國際上一流的學術期刊,他們的編輯都把主要功夫用在學術論文上,積極參加學術活動,想方設法爭取高水平的論文[4]。

傳統(tǒng)期刊的出版單位,應該積極探索如何把現有的內容優(yōu)勢與信息化條件的傳播優(yōu)勢進行鏈接,在期刊數字化出版進程中,將多元化的傳播手段融入數字化出版進程,同時創(chuàng)新和拓展高校學報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內容優(yōu)勢,確立在數字期刊源頭的主動地位。

二、建設中國特色OA期刊集成平臺

(一)OA出版的定義及意義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對OA出版的定義是[5]:任何經由同行評審的電子期刊,以免費的方式提供給讀者或機構取用、下載、復制、打印、發(fā)行或檢索文章。簡單地說,OA就是開放存取,在科學領域,對學術論文采取“出版付費,閱讀免費”的一種全新傳播模式。

OA出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里主要討論狹義的范圍,即專指學術信息傳播。OA出版的最大特點是踐行“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使用”的理念。實現OA出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文獻的可獲取性,追求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和即年指標等體現期刊學術指標的最大化,在最大限度吸引專業(yè)讀者的同時獲得更多采集高水平論文的機會。如:STEVE LAWRENCE 在《NATURE》發(fā)表的《Online or Invisible》,通過對119 924篇公開發(fā)表的計算機科學方面的會議論文調查發(fā)現,OA論文的平均被引頻次為7.03,非OA論文的平均被引頻次為2.74,前者較后者被引頻次增加了2.56倍[6]。

(二)OA期刊的實現形式

OA期刊的實現形式,按其內容是否完全公開分為半OA期刊和完全OA期刊。半OA期刊有的學者又稱復合OA期刊,是指期刊中的論文,只提供部分的免費公開,作者每篇文章一次性地支付一定的費用就可以實現該文的半OA;完全OA期刊,是指期刊中的論文完全采用作者付費而讀者免費獲取的期刊;OA倉儲式則是國際上OA出版的又一種重要形式,截止2008年11月6日,全世界已有68個研究機構、資助機構和高等院校等制定了開放倉儲政策,已經注冊到ROARMAP的OA倉儲有926個,可免費獲取的論文有約1 100萬篇。

OA期刊的出版形式有多種,但并不是一種排它的模式,它可以與其它的出版模式共存、融合和互補,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自由選擇。OA期刊將不再被某一個出版公司的預算或財政所限制,因此OA所能達到的境界將不是任何一個出版集團所能夠勝任的。

(三)中國特色OA期刊出版體系的構建

我國80%的OA期刊分散上網,處在一種自發(fā)無序的狀態(tài),我們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從國情實際出發(fā),推動多元發(fā)展。對國內精品學術期刊要建立國際化的OA出版系統(tǒng),政府應該給予經費和政策的支持,重點扶持。中國知網、維普、萬方以及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等有影響有規(guī)模的數據庫,已成為我國學術傳播的主渠道,可以說具備了OA出版的雛形,但并沒有具備OA出版平臺的完備功能,而且他們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政府可以考慮通過差額補貼的方式,引導他們進行公益化轉型[7]。對于自建網絡為手段的自主化OA出版系統(tǒng),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和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鼓勵他們推動在自建網站上進行OA出版。高校學報應該率先試點這幾種多元化的OA出版模式。

中國科學院主持建設的OA期刊集成平臺――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承辦,已于2010年10月25日正式上線。平臺中已經收錄了111種期刊,近45萬篇論文,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三、建立功能強大的個性化自有網站

高校學報自建網站是數字化出版最有效的途徑。國際一流的期刊,如Nature,Science,Cell,Lancet,BMJ等在網絡上的表現也是一流的。首先,各個網站都有詳盡的基礎信息和完善的在線投稿系統(tǒng),能充分提供信息為作者服務,例如登錄Nature網站,不僅可以了解NPG(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40種刊物的報道范圍和具體內容,更可清楚地知道這一創(chuàng)刊于1869年的刊物的歷史、現狀和發(fā)展方向。其次,這些網站資源豐富,功能強大,形式靈活,充分為讀者服務,瀏覽這些刊物的網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信息和數據極其豐富,能通過不停地鏈接,找到許多相關數據庫和信息源,讓人應接不暇,在網站內的各個刊物,不僅可以通過作者、題目、任意關鍵詞等檢索,還可通過引用情況、DOI號等檢索。另外,這些網站都有多樣化的盈利模式,如有償訂閱,即在摘要和部分范文免費的基礎上,有償提供全文;單篇購買,每篇文章可“單篇/單面”購買;參與數據庫盈利,刊物本身是某些數據庫的一部分,從數據庫的集成收益中盈利;增值業(yè)務,通過期刊的延伸服務獲利,如Lancet的服務就可與手機運營商互聯(lián),還有廣告收益和個,等等[8]。

高校學報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目前已有的自建網站還很不成熟,由于實力和重視的程度不一,導致傳播效果差異明顯,文獻檢索不便,利用率也不高,與國外的一流期刊自建網站相比,應該在以下功能上努力探索:第一是稿件采編功能和互動功能,目前大多數高校學報啟用了期刊采編系統(tǒng),也有的開辟了網上互動功能,但這項工作還需要在所有高校學報中普遍推廣和使用,并完善相應的功能系統(tǒng);第二是學術交流功能,高校學報可以利用網站建立學術論壇,開展學術交流,比如針對學術前沿問題、社會熱點問題以及學科難點問題進行專題報道,吸引大家開展討論;第三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出版功能,即不受日期、刊期等因素的限制,實現即時出版,面向世界,與國際接軌;第四是多媒體傳播功能,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網站相當于建成多媒體傳播平臺,可以通過視頻、音頻、Flash等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服務,這是傳統(tǒng)傳播手段所不具備的,應該說多媒體互動網絡期刊是各類期刊未來發(fā)展的必然方向,前景廣闊。

四、構建規(guī)?;?、集成化的出版平臺

數字化出版平臺成為當今國際出版潮流,數字化期刊集群發(fā)展最為成功的平臺基本由傳統(tǒng)出版商主導。如總部設在荷蘭的跨國科技出版公司――愛斯唯爾公司,其Science Direct期刊全文數據庫有2 500多種期刊;德國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團,其Springer Link全文電子期刊系統(tǒng)也超2 500種期刊;世界范圍內的出版商約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其Wiley interscience 期刊全文數據庫有1 400多種期刊。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投巨資建設先進的數字平臺,積聚期刊資源。

我國新聞出版總署在《新聞出版業(yè)“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中就明確要求實施數字化出版戰(zhàn)略,整合已有的數字資源,將內容采編、信息加工、自動排版、網絡銷售集于一體,打造數字出版綜合業(yè)務管理平臺,推動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tǒng)和示范工程的建立。幾年來,各相關單位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發(fā)展,但由于國家、學術界等對純數字化出版的認識和接受認可程度還不夠,真正定義上的數字化出版幾乎沒有。目前可以探索一批有相當規(guī)模的,數字化出版走在前列的高校學報,成立數字出版集團,實現集約化運行,增強競爭能力,起到示范帶動作用[9]。具體步驟可以分為三步走:首先針對參加試點的各高校學報,把創(chuàng)刊到現刊的所有文章全部作數字化處理,實行網上傳播;其次是實現論文的在線預出版,凡是通過了評審和編輯編校過的論文,先期在網上以單篇論文為單位在線,后的論文仍然繼續(xù)按照正常期刊出版印刷;最后,在時機成熟時出版真正意義上的純數字版的數字化期刊。

2010年10月《釀酒科技》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合作開辦的《“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正式啟動運行,該平臺將先于印刷期刊發(fā)表作者的數字版論文,徹底地解決學術時滯過長的問題,縮短了出版周期,快速實現期刊論文按篇即時在線出版,切實提高了學術期刊文獻出版的時效性和影響力。

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數字資源平臺期刊項目的啟動,依托中國科學院,以中國科學出版集團為基礎,以中國科學院學術期刊為核心,通過數字化出版平臺建設,建立起集內容采編、信息加工、網絡傳輸與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業(yè)務平臺,形成了完整的期刊數字出版鏈,形成對院內院外期刊提供服務的,代表中國期刊出版“國家隊”水平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和產業(yè)。該項目分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三步來完成。

五、結 語

需要決定供給,只有可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媒體才能在未來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fā)展。高校學報要緊跟世界數字出版的大潮,改變原來單一的載體形式,以滿足網絡時代的讀者需求,要積極采用新技術,轉變出版模式,促進高校學報網站的信息集成和網絡傳播,推進高校學報開放存取出版,促進傳統(tǒng)出版向數字化出版過渡,建立數字化出版新的盈利模式,這些探索將是高校學報跨越式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汪新紅.優(yōu)先數字出版是提高學術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種新模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2] 關衛(wèi)屏,劉 斌,游蘇寧.科技期刊“受眾即市場”理論初探[J].編輯學報,2010,23(1):5-7.

[3] 周小華.中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問題探討[J].理論學刊,2009,182(4):108-111.

[4] 晉雅芬.科技期刊數量增幅較快,質量差距不小[EB/OL].(2008-10-22)[2011-06-30]http:∥news.省略/a200810111001s33/htm.

[5] 盧小文.學術期刊出版數字化的路徑選擇――兼議學術期刊與數據庫出版平臺的關系[C]∥第八屆(2010)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萬方數據資源合作中心出版,2010.

[6] 余 望.OA期刊與傳統(tǒng)學術期刊的比較及我國發(fā)展OA期刊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編輯,2007(6):52-54.

[7] 吳月紅.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SWOT分析[J].編輯學報,2010,22(3):202-204.

[8] 鐘麗君.科技期刊數字化發(fā)展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89-692.

[9] 劉澤林.科技期刊:規(guī)模化出版•集約化經營•集團化管理[J].編輯學報,2010,22(6):508-510.

Study o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Model of University Journals

LI Guo-hua

(Periodical Press,W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第7篇

參考文獻是幫助作者自己學術觀點和引用文獻作者的學術觀點更好的進行區(qū)分,作者在引用了他人的勞動成果卻又不列出參考文獻只是一種剽竊或者是抄襲他人研究成果的體現。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武術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武術論文參考文獻:

[1]李吉遠,謝業(yè)雷?!拔幕鷳B(tài)”視閾下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與保護[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190-193.

[2]范銅鋼。傳統(tǒng)武術傳承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D].上海體育學院學位論文,2013.

[3]張云崖,牛愛軍,虞定海。傳統(tǒng)武術的非物質性傳承研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7):54-57.

[4]王崗,朱佳斌。傳統(tǒng)武術保護與傳承的實施路徑[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4):292-295,312.

[5]牛愛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對“傳統(tǒng)武術傳承人”保護問題的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10):52-55.

[6]洪浩,胡繼云。文化安全:傳統(tǒng)武術傳承人保護的新視閾[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6):53-58.

[7]彭荔麗。淺探傳統(tǒng)武術傳承內容流失[J].搏擊·武術科學,2014(5):41-43.

武術論文參考文獻:

[1]王艷麗.從武術與跆拳道的對比探尋武術發(fā)展之路[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0,4(2).

[2]羅遠東,李海英.武術與跆拳道普及程度差異原因探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6.

[3]劉衛(wèi)軍.跆拳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潘曉波.從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國武術的發(fā)展[J].成都:成都大學學報,2007,(2):82-84.

[5]崔浩瀾.“韓流”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沖擊與反思[J].體育文化導刊,2007,11(3).

[6]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傳播對武術傳播的啟示[J].上海: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4):44-48.

武術論文參考文獻:

[1]馬勇,王宇。《“人文奧運精神”與北京奧運賽場文化建設相關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3):73

[2]李劍。《對CBA職業(yè)聯(lián)賽賽場文化系統(tǒng)結構剖析》[J].體育與科學,2010,31(4):83

[3]鄭李茹。2010年的亞運會賽場禮儀和賽場文化建設探析[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9,22(3):28

[4]王偉博,林宏偉。奧運賽場的觀眾道德建設[J].體育科學研究,2008,12(1):11

[5]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20.

[6]楊芳芳。賽場觀眾行為失范的成因與道德行為重塑[J].安徽體育科技,2011,32(4):21

[7]李富剛。當代中華武術傳播發(fā)展的新途徑-以《武林風》為例[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26(4):17-18

[8]胡玉璽。武林風欄目對武術在當今社會傳播與發(fā)展的啟示[J].中州體育·少林與太極,2010,1(1):5-8

[9]張鐵剛,陳陽光。從武林風探析如何提高武術散打的觀賞性[J].搏擊·武術科學,2010,7(8):45-46

[10]任占濤。電視節(jié)目形態(tài)創(chuàng)新研究[J].大舞臺,2008,4:34-35

[11]柳杰。淺析武林風對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影響[J].搏擊·武術科學,2013,10(1):16-18

[12]張尚松。散打運動員在比賽中情緒控制中的研究[D].吉林:吉林體育學院,2012:7-24

[13]曲潤杰,肖丹。散打裁判員注意品質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3):130

[14]劉振平,王琛林。論武術散打裁判員臨場執(zhí)裁能力的培養(yǎng)[J].搏擊武術科學,2011,8(2):65

[15]清。散打運動服裝的現狀和設計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20

[16]王秋月。河南省青少年傳統(tǒng)武術錦標賽看臺文化調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10:21

第8篇

關鍵詞:管理運營,規(guī)劃,長遠發(fā)展,創(chuàng)新

 

目前,黨和國家對科普工作極其重視,促使各地科技館建設如火如荼。我國國內科技類場館很多,而且各地還在不斷地興建各類科技館、博物館。但這些場館都存在一個經營能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對科技館當前及今后的管理運營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了如下的思考。論文參考網。

1.我國國內科技場館與國外科技場館相比,在管理運營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國外一些國家,例如英國,在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yè)都做得很到位,非常先進,尤其在科技館、博物館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給自足、入能敷出是國外科技場館的一個特點、一個優(yōu)勢。論文參考網。

我國科技類場館和國外的科技類場館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類場館既是向公眾開展科技活動的場所,又是向公眾傳播科技知識的主要社會力量。科技的教育、傳播,是全面提升公眾科技素質的基本手段。大眾除了在學校接受正規(guī)的科學教育外,科技館在傳播科技知識,提高科學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館在管理和運營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場館的建設、改造和日常運營中,片面追求大而全。

2)其功能主要以展覽、展示為主,缺乏與觀眾的互動、交流。

3)缺乏科技館的專業(yè)特色和地方特色。

4)經費不足,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備。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運營能力是科技館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面臨的首要的問題

科技館是面向公眾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重要陣地,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對促進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制約條件在于經費、管理,理念,還在于它履行社會教育職能、教育責任的方式和程度。

1)借鑒國外展館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成功的運營模式,多與國外展館溝通、交流、協(xié)作。

2)更新展品設計、制作理念,增加與觀眾的互動、交流。舉辦

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展覽教育。在創(chuàng)意和理念方面實現突破、跨越和提升,激發(fā)每個人對科學技術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高創(chuàng)新度,令人耳目一新。傳統(tǒng)的科技館,以陳列展品、展示為主,對觀眾的基本要求是“請勿動手”,而現在我們提倡和引領觀眾親自動手參與到活動當中,用“請你參與體驗”的方式,使觀眾從被動接受教育變?yōu)橹鲃蛹橙≈R。

3)加入地方特色元素,避免陷入雷同。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弘揚本土文化精髓。對當地地理、人文、歷史等元素進行深入研究和發(fā)掘,體現當地特色。

4) 提供優(yōu)質服務,為觀眾提供便利。主動引導,向不同年齡、不

同知識層次的觀眾推薦適合他們參觀、參與的項目等。論文參考網。同時開辟停車場,特殊人群服務區(qū)等以方便觀眾。

5)爭取當地政府的最大支持,除了政府投資外,盡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從社會、企業(yè)得到更多的贊助。

3.長遠規(guī)劃,確定科技館的總體經營方案,包括戰(zhàn)略目標、組織架構、管理模式、市場推廣、游客服務等。編制科技館日常經營的各種管理制度并有效地執(zhí)行

1)制定一個關于未來的計劃或規(guī)劃,體現未來三至五年的短期目標,甚至五到十年的長期目標。

2)加強科技館的自身管理,不斷增強科技館發(fā)展的活力和服務人員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服務人員進行不定期的服務培訓,建立積極向上的科技館館內文化。

3)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來科技館參觀,走多渠道、多樣化的科普宣傳道路。并留住回頭客,使回頭客成為科技館最好的宣傳使者。在農村或偏遠地區(qū)設立科技宣傳點,定期開展科技活動,普及科技知識。

4)解決經費問題,第一可以通過籌集資金的方式,而且不能依賴一個投資者,要從不同渠道獲取資助;第二可以創(chuàng)辦科普產業(yè),制作和銷售科技書刊,航海航空模型,科普小玩具等;第三可以適當地引進外資,共同管理。

科技館的管理運營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一項巨大而特別的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地積極探索。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現代化科技場館的管理運營模式、經營理念都是重大的課題。我們要借鑒和吸收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科技館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不斷推動科技館的發(fā)展進步,促進科普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

參考文獻

[1]閆荒亞. 展品創(chuàng)新中的幾點思考. 科協(xié)論壇, 2007.

[2]鐘燕凌. 創(chuàng)新與教育——新世紀科技館的發(fā)展方向. 海峽科學,2008.

[3]王曉帆. 現代科技館與主題文化. 科技館, 2009

[4]朱衛(wèi)國,曾勇. 科技館展品更新的探索與實踐. 科技館, 2009.

[5]常羽.科技館教育活動組織過程的思考. 科技館, 2009.

草草在线成年免费视频| 老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喜欢看的免费视频| 日韩少妇一级淫片免费|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欧美乱| 91九色最新国产在线| 韩国av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青青草原在线| 蜜桃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日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视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最近日本免费高清完整版| 午夜少妇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伦理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影院| 精品国产亚洲av剧情| 日韩一二三四区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视频在线不卡| 韩国三级在线视频网站| 在线免费观看91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观看| 三级av电影中文字幕| 国产大学生露脸在线视频| 亚洲黄色艳情视频录像| 偷拍色图一区二区二区| 亚洲色图视频免费观看| 不卡免费av在线高清|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黄色自拍av网站|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级| 日本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色哟哟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成年人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级特黄大片做受| 日本爱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