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9-24 18:51:14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茶文化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了一種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學生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的提高與發(fā)展,要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來實現(xiàn)。在教學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我校品德教研組對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研讀各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教學用書以及學生學習活動手冊,整體地把握了課標教材的編者意圖和教材編排課程內容的設計情況,針對教材在實施教學中存在的與本地區(qū)教學資源不適應,與本地區(qū)學生的社會生活經(jīng)歷不一致的教學內容,充分地利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了解各地區(qū)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教材編寫的原則,再到書店找材料,借助網(wǎng)絡資源等手段,列出了各年級的校本化整合修改的篇目。我校地處茶鄉(xiāng),根據(jù)社情、鄉(xiāng)情、校情和茶文化教育的特點,并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挖掘當?shù)匚幕?,整合教學資源,開發(fā)了適合不同年級校本教材。一年級教材從興趣入手,編寫一些既有趣又有意義的茶詩;二年級教材以故事為主,講述茶的來歷以及名人與茶的故事片;三年級教材介紹茶的生長、采摘、制作和茶歷史;四年級教材介紹茶的分類;五年級教材介紹泡茶的方法;六年級介紹茶與生活的關系。我校發(fā)揮茶鄉(xiāng)的優(yōu)勢,以茶為載體,整合教學資源,開發(fā)校本教材,教材中深入淺出,富教于樂的內容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
(二)以茶為載體,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開展活動教學
品德與社會旨在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制作、演練、游戲等多種方式進行活動和學習,讓學生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并發(fā)展各種能力。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兒童主要的學習形式不是聽講,而是參與活動。而兒童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積極參與活動,并深入體味活動的內涵,加深對生活和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因此,教師要關注來自學生實際生活的各種信息,捕捉并遴選其中有價值的內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標的主題,設計活動方案。雖然教材內容本身就是來自兒童生活的活動內容,但不管編者在編寫過程中如何想方設法,如何顧全大局也仍然無法滿足不同區(qū)域、不同生活經(jīng)歷的兒童需要。所以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要以本地本校本班學生生活實際為基點,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活動內容。如對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二級主題《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向現(xiàn)代化”這一課教學時,由于我校地處安溪,是鐵觀音的原產(chǎn)地,可引導學生到茶農家、茶山、茶科所、茶葉加工廠、茶都等地參觀訪問,了解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家鄉(xiāng)茶業(yè)的發(fā)展帶來的變化,使學生了解以前茶鄉(xiāng)人制茶“靠天吃飯”,純手工制作,而現(xiàn)在依靠恒溫除濕、空調做青,依靠智能化的茶業(yè)機械,茶鄉(xiāng)人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局面,提高了茶葉的產(chǎn)量和品質,讓科學技術成為了脫貧致富的好幫手。這樣就將教材提供的課程資源和茶鄉(xiāng)特有的資源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感受到茶鄉(xiāng)的發(fā)展與變化。學校把涉茶教育和品德與社會教育整合。教學生唱茶歌,跳茶舞,繪茶畫,演茶藝,使學校形成了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聯(lián)誼,以茶健身,以茶演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興文等茶文化活動隨處可見,校園里形成了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以茶為載體,創(chuàng)新課程評價,提倡多元評價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提倡多主體、開放性、多元化的評價,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工具要多樣化;評價主體要多元化;過程要注意差異化。科學地運用好評價,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對兒童活動過程的評價,即重點評價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tài)度、情感和表現(xiàn)出的價值觀以及活動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chuàng)意等精神。在評價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兒童采用觀察、訪談、閱讀、問卷等形式結合評價手冊、成長資料袋和兒童作品分析等方式進行多主體性的開放式的質性評價,把教師評、家長評、學生評與學生自評巧妙結合起來,努力做到評價主體的多元主動性,評價對象的個體靈活性,評價內容的多維立體性,評價操作的持續(xù)全程性,評價語言的積極激勵性。如我校結合縣情、校情開發(fā)了校本教材《成長的足跡》作為檔案袋研究活動的載體之一,促進學生全面、個性、主動發(fā)展。我校以茶為載體,創(chuàng)新課程評價,如將茶道文明禮儀評價和品德與社會課程評價相結合,設計評價表,讓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教師評,要求語言要文明,多用茶藝專業(yè)語言,做到彬彬有禮;恰當使用“謝謝你”“對不起”“請”等文明用語;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多學習茶詞詩賦,有得體的行為舉止;熟悉掌握茶文化知識及泡茶技巧;嚴格要求自己在外形、舉止乃至氣質上,做“和雅”少年,并將評價表放入成長檔案袋。
(四)以茶為載體,拓展教學時空,開展實踐活動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本課程的教學時空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教師應將本課程的教學與相關學科以及班隊活動、學校德育活動、社區(qū)活動、社會重大事件等緊密結合,從中捕捉、挖掘鮮活的素材,調動學生在課外學習和活動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知識,充實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同時將課內學習延伸至其他學科的學習或校內外其他活動中,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苯處熞鶕?jù)實際條件,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和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媒體已有的資源,以及購物、旅游、訪友等機會,引導學生適時地開展體驗、考察、調査、制作、游戲等活動,通過學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學生與學習對象的距離。利用勞動課,培植茶樹標本,參加種茶、采茶、制茶、揀茶和包茶等社會生產(chǎn)活動,以研究性學習為策略,讓學生參加茶實踐。利用校本課系統(tǒng)開設茶課,讓學生學習茶知識。用活動課教學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詩、演茶戲、畫茶畫、演茶藝,弘揚茶文化。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尋找了一個崗位扮演了一個角色獲得了一種感受學會了一種本領”,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受益匪淺。學生從問茶學茶知茶會茶到愛茶農愛茶鄉(xiāng)愛祖國,這無疑是一種質的飛躍。讓學生參與學茶、種茶、采茶、制茶的實踐體驗活動,學生從學習茶的歷史,茶的文化,茶對安溪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到經(jīng)歷茶樹的種植、管理,茶葉的采摘,茶葉的制作,以及茶葉的沖泡等過程一次次的動手實踐,一次次的艱辛勞作,學生受到的教育是實實在在的,體驗的感受是深刻的,正如同學們在體驗日記中寫到:“誰知杯中茶,葉葉皆辛苦?!薄昂蒙胶盟拍艹龊貌瑁枋谴笞匀毁n予我們的恩澤,我們要做大自然的好朋友”。通過以茶為載體,拓展教學時空,開展實踐活動使學校在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為如何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構建了新模式。
茶藝和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藝一般是針對飲茶的藝術而言的,從講究茶葉的品質、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飲茶的環(huán)境、飲茶的人際關系等。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泡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學習禮法等,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國茶文化》第二編“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果。蔡榮章先生也認為:“如要強調有形的動作部分,則使用茶藝,強調茶引發(fā)的思想與美感境界,則使用茶道?!敝笇Р杷嚨睦砟?,就是茶道?!辈璧赖木唧w表現(xiàn)形式有三種:煮茶、斗茶、工夫茶?,F(xiàn)代的茶藝一般分為四大類:表演型茶藝、待客型茶藝、營銷型茶藝、養(yǎng)生型茶藝。根據(jù)所沖泡茶葉種類的不同,各種類型的茶藝在沖泡的技藝、流程、茶具、飲茶環(huán)境、品茗方式等是千變萬化的。我國各民族大都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及飲茶習俗,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jīng)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xiàn)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不同民族的各種類型的茶藝、茶道、茶禮等,充分地展示了茶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茶文化的基本作用
(一)茶文化可以提升個人品格的修養(yǎng)
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飲用、品嘗過程中,伴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演化而來的,因此在不同的時期,茶文化反映了當時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從傳統(tǒng)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chuàng)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本础熬凑撸蛠砭床?,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還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xiàn)代生活的高尚表現(xiàn)?!鼻濉扒逭?,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舉,也是現(xiàn)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xiàn)?!濉值牧硪粚雍x是清心健身之意,因此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jù)的。”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融之感。團體商談、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于聯(lián)合與協(xié)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文化在提升個人品格修養(yǎng)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茶文化可以調解心態(tài),緩解心理壓力
茶不僅是一種安全的飲料,也是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以茶為載體的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是能夠應付人生挑戰(zhàn)的良師益友?,F(xiàn)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人的精神經(jīng)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需要有些東西來調節(jié)我們緊張的心態(tài),緩解我們的心理壓力,而人們進入茶樓或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在享受茶的沖泡藝術,在飲茶、品茶過程及茶葉自身的各種功效共同作用下,對緩解心理壓力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因此茶文化顯然起著一種重要催化劑的作用。
(三)茶文化可以架起人際交往的橋梁
鄂西土家族人喜愛喝茶與地形、氣候有一定關聯(lián)。鄂西地區(qū)崇山峻嶺,其氣多暖,夏季暑濕熱。史載“居高山者,寒多暑少,盛夏被不脫棉,晨夕必烘于炕。”“山中清晨,必有瘴氣,非霧非云,彌漫山谷,開早則雨,開遲則晴,四季占之不爽?!?卷28《風俗志》,P468)因此喝茶可以去瘴泄火。比如《鶴峰州志》云:“留駕司神仙茶園二處,所產(chǎn)者,味極腴,取泉水烹服,驅火除瘴,清心散氣,去脹止煩,并解一切雜癥?!?卷7《物產(chǎn)》,P483)《來鳳縣志》云:土人居“叢崖幽谷中,水泉冷冽,嵐瘴郁然,非辛熱不足以溫胃健脾也,故群然資之?!?卷28《風俗志》,P464)說明鄂西地區(qū)的土家族人或許最開始將茶葉作為藥引,用來去濕熱、治疾病,后逐漸發(fā)展,演化成為生活中的保健飲品,藉以養(yǎng)生護脾。而這一轉變,也使得茶葉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家庭的一種消費品,也使得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茶史茶文化延續(xù)不絕。
二、鄂西地區(qū)與茶有關的地名繁多
地名是人們賦予特定地理空間的專有名稱,常常是由生息于此的土著民族以自己的語言來命名,是一地文化的象征,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時,地名還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一個民族遷走之后,地名往往被保留;甚至于在新遷徙的地方,也以原來的地名來命名。而在鄂西地區(qū),許多地名都與茶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地名。翻閱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地名志,筆者發(fā)現(xiàn),各個縣、市均有與茶有關的地名,比如《鶴峰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中,鶴峰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茶地名分布,總數(shù)多達31處?!秮盹L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同樣如此,下轄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公社隨處可見與茶有關的地名,總數(shù)多達22處。其他各縣與茶有關的地名也不少,比如咸豐縣有23處,宣恩縣有47處,巴東縣有20處,長陽縣有17處。
可見茶地名是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一個普遍文化現(xiàn)象。縱觀這些茶地名,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大致可分為以下七類:一是表示茶葉生長的環(huán)境,比如“茶園坡”、“茶子坡”、“茶樁坡”這類?!安鑸@坡,此山坡上辟有大片茶園,故名”。(P160)“茶園坡,此坡茶樹多而名”。(P68)“茶園坡,在石梁司,一在石板坡,距城一百一十里,產(chǎn)茶,味美?!?P415)表明茶葉長在深山間,地形多為山坡,與鄂西山區(qū)的地形條件十分吻合。但不僅山區(qū)種植茶葉,在鄂西的坪壩、河灣邊、山坳口等許多地形條件下,都有茶樹生長?!耙安杵骸?、“茶院坪”、“茶園壩”等地名表示茶葉在坪壩地區(qū)有生長,甚至還有野生茶樹存在;“茶園溝”、“茶樹坳”、“茶園醕”等地名表示在低洼的山溝、溝壑以及山坳上都有茶樹生長?!安鑸@醕,此地茶樹密集成園,故名”。(P131)無論是在山地,還是溝壑間、坪壩處,鄂西地區(qū)遍種茶樹。二是直接表明該地產(chǎn)茶,茶葉是當?shù)匾豁椫饕е浴安鑸@”、“小茶園”、“茶園山”這類的地名,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各個縣、市均有分布。三是因生長茶樹而得名,比如“茶寮”、“上愛茶峒”、“大茶婭”、“茶林坡”等,“村附近坡上長有油茶樹,現(xiàn)已成林,故名茶林坡。”(P146)四是反映茶葉銷售和買賣情況,如“茶店子”,就是解放前商人收購紅茶的地方;“油茶鋪,因以前此地有一個小鋪子,專賣油茶湯,故名”(P47)“茶莊,盛產(chǎn)茶葉,過去有外地商人于此地設收購莊號,得名茶莊”(P368)。五是表明行政區(qū)劃單位,比如“老茶口”,是“老茶大隊公社駐地,地處兩溪交叉處,原名老岔口,后因此地出產(chǎn)油茶,故人們又稱為老茶口”。(P38)比如“茶園大隊,1958年公社化時,命名為茶園隊,1975年以管委會駐地板茶園更名為茶園大隊?!?P28)六是因與茶有關的故事傳說而得名,比如“茶時到虎”?!皞髡f古時,某年正月的一天,村民吃過飯,正集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突然跑來一只老虎,村民嚇得關門閉戶,故名茶時到虎”。(P79)七是以產(chǎn)茶知名之家而命名,比如“伍家茶園”、“神仙茶園”這類地名。與茶有關的地名,不僅僅只是這些包含“茶”字的地名,還有一類不含“茶”字,卻也與茶有關。比如“方家溝”、“巖蜂窩”、“姚家坡”、“楊家灣”等地名,該地的主要特產(chǎn)均有油茶、茶葉。這一類茶地名就太多了,其存在也間接證明了鄂西地區(qū)茶葉種植歷史的悠久和該地區(qū)普遍制茶,以茶為特色的風俗。從這些茶地名的來源看,鄂西地區(qū)不僅有野生茶樹,各地普遍種茶、售茶、飲茶,并且,與茶有關的故事也以地名的形式得以保存。
三、鄂西地區(qū)與茶有關的故事豐富
以茶為特色的風俗,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還表現(xiàn)為與茶有關的故事豐富多樣。比如宣恩伍家臺的“貢茶”,就有一段故事?!跋鄠髑〉蹛酆炔?,并言‘君不可一日無茶’,于是地方官吏紛紛尋訪好茶進貢。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舉人劉某時任宣恩知縣。聽說伍家臺的茶葉不錯,便令地方官吏選些上乘的給他來品嘗。在縣衙,他令人打來白鶴井的水為他沖泡,果然湯色碧綠,香味四溢?!谑窍蚧实鄯A告。第二年年初,皇帝令茶官千里迢迢趕到施南府,親臨宣恩伍家臺督辦茶葉,那時就屬伍冒臣茶藝最好,所以制成白毛貢茶,獻給皇帝后,龍顏大喜,夸個不停。并御筆寫下‘皇恩寵賜’四個大字,令人制成金子匾,由地方官送到伍冒臣家,供在中堂上?!?P78)從此,伍氏茶葉名揚四方,得名“貢茶”。此匾至今仍珍藏在宣恩縣博物館內。至于泡茶所用的白鶴井水,則又有另一個故事流傳,它與鶴峰的得名密切相關?!昂芫靡郧埃蓐柾了揪硟扔幸豢邶埦?,是東海龍王屬下的一條被貶青龍所幻化,用此井水所泡茶葉格外清甜,香飄四溢。香氣飄到武當山,太乙真人命弟子白鶴童兒尋訪香茶,學會這做茶的手藝。白鶴童兒化作年輕后生,追尋蹤跡到了容陽土司境地,拜當?shù)夭柁r向長生為師,學習制茶工藝,深得師傅真?zhèn)?,名聲越來越大,傳到土司那里,土司命覃疤子查看,這覃疤子為人陰險,便故意坑害白鶴,要他為土司制作一碗能飄出白鶴的茶,白鶴施法辦妥,躲過一劫。
1.1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展示程序性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對服務技能的高標準相耦合
福建閩南地區(qū)盛產(chǎn)茶,閩南人對茶情有獨鐘,且閩南人飲茶,從茶具、水質、用茶種類到斟飲的各個程序均備極考究。以烏龍茶鐵觀音為例,其茶藝表演程序甚至有十八道工序:焚香靜氣、葉嘉酬賓、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韻、玉液回壺、游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三龍護鼎、喜聞幽香、鑒賞三色、初品奇茗、盡杯謝茶,環(huán)節(jié)一道接一道,每一道都體現(xiàn)出“純、禮、雅、和”的文化精髓,每一個動作都講究規(guī)范的操作和程序。而規(guī)范化,程序化、標準化服務正是航空服務人才的起碼要求,同時在進行程序化的服務同時還要兼顧展示性和藝術性,這也是航空服務人才之所以成為服務行業(yè)內人才標桿的原因。通過對茶藝展示程序化的學習就能夠使學生在校內有相應的載體體會服務流程的藝術性,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行為習慣,按程序有條不紊、準確到位藝術化地進行服務流程的展示。同時這也是航空公司、地勤公司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1.2閩南茶文化中的“五境之美”茶藝氣質營造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對學生美感培養(yǎng)的目標相耦合
閩南茶文化重在圍繞著茶元素,通過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huán)境等展示國人生活之美。以環(huán)境中的茶席之美為例,閩南茶文化講究透過一席茶的布置有機平實、源遠流長而生命力不減的方式來體現(xiàn)文化,把茶席當成以生命自身的哲學體現(xiàn)之場。茶席不僅是單純的視覺美感,更要求符合泡茶邏輯,這個邏輯包含了對茶的解讀。種種細節(jié)的妥帖安排,會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閑潔。各個因素,如品茗的時令節(jié)氣、身邊的一景一物、水質水溫、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揀擇的用那把小壺還是這只蓋杯,每一個選擇都是那么的用心別具,但在決定前又不是只有唯一的選擇,每一個用心就體現(xiàn)在選擇的過程里,最后匯聚成一種特殊的氣質。航空服務人才美感的塑造也不僅是外表的,訓練有素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于美好形象和美好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給人帶來毫無做作的舒適感,把女性的柔美優(yōu)雅、男士的紳士帥氣演繹得恰到好處,有一種增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足的美感。因此在茶藝課中可以達到對航空服務專業(yè)學生進行氣質的培養(yǎng)、審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美境”的創(chuàng)新能力。
1.3閩南茶文化中的茶藝禮儀要求與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對禮儀的高要求相耦合
禮儀是茶藝的核心部分。閩南傳統(tǒng)茶道表演其實就是待人迎客的過程,它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寓意著一種東方待客禮節(jié)。而服務禮儀更是航空服務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中之重,特別是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jié)。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這兩者的耦合之處更是不言而喻。
2關于航空服務專業(yè)中茶藝課程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
前言
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fā)展,一方面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豐富知識,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匯了儒、佛、道諸家深刻的哲理,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yǎng),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xiàn)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現(xiàn)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xiàn)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chǎn)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tài)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chǎn)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fā)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fā)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xiàn),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jīng)》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lián)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tài),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xiàn)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jīng)》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zhí)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fā)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xié)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chuàng)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tài)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jié)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xiàn)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傊?,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guī)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jié),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tài)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jīng)》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jù)“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guī)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yōu)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huán)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xiàn)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guī)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xiàn)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lián)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yǎng)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jié)。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jié)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fā),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體現(xiàn)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yǎng)廉、雅志、勵節(jié)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jīng)》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jīng)》。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tǒng)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jīng)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jīng)》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碧拼娙隧f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fā)現(xiàn)、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xiàn)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huán)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huán)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碧烊t是指自然天成的環(huán)境?!缎煳拈L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huán)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據(jù)現(xiàn)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蛋白質、脂肪、茶多酚、咖啡堿、脂多糖和十多種維生素等各種成分多達350多種(一說400種以上),富有營養(yǎng),能調節(jié)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藥理作用。茶可謂具有“厚德載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使茶與道得到融合、升華,與“文以載道”,“茶以載道”得以成立,茶道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練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茶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秦漢時期的《神農食經(jīng)》已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碧啤恫杞?jīng)?一之源》:“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痹诓┐缶畹闹袊栉幕校璧朗呛诵?。茶道是以修道、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茶道”以茶為媒,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來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增進友誼、學習禮法、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tǒng)一。人的生存是現(xiàn)實的,也是超越的。處于現(xiàn)實中的人力求超越現(xiàn)實,克服現(xiàn)實的缺陷,擺脫現(xiàn)實的束縛,讓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讓情感得到宣泄和升華。茶道首先追求在虛靜玄觀之中,通過直覺體悟達到對人生、對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諸家精華而成。“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陸羽接受儒、道、佛諸家影響,并能夠融合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諸家精華與唐代文化的特色結合起來,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首創(chuàng)中國茶道精神。在陸羽的筆下,飲茶決不像烹肉、熬粥一樣,為食而食,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飲茶不只是一個物質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覺體悟的過程,強調在茶事之中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yǎng),陶冶情操,養(yǎng)成茶人品格。茶圣陸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導和推行的茗飲方式,可令飲者能細心領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飲中與清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lián)句相結合,旨在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儒家思想長期熏陶下,使中國人養(yǎng)成了謙遜、仁愛、忠義、孝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梢哉f,中國人對于民族文化有些很深刻的認識,許多的成語也都是從歷史故事中凝煉形成的,如“黔驢技窮”、“烽火連天”等等背后具有深刻內涵故事的成語,若是單純死板的進行直譯的話,則必然會使西方人覺得詫異,難以理解它的意思。同樣,西方人也有著特定的短語,如“Greekgift”,如果翻譯者不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則很顯然不會聯(lián)系到特洛伊戰(zhàn)爭中希臘人通過將士兵藏在木馬中而攻破特洛伊城池的這一歷史事實,這樣,翻譯者很容易就將它翻譯成了“希臘的贈品”,而不會正確翻譯為“圖謀害人的禮物”。所以說,歷史的發(fā)展對于語言的行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在翻譯中,翻譯者應注意歷史背景這一因素,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漢語拼音加英文相結合的方式,使翻譯出的詞句更容易被人理解。
二、社會風俗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及其影響
歷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會風俗方面的差異。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國人對于長輩、宗親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著明確的長輩稱呼,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稱呼有著明確的區(qū)分。而在西方國家,在長輩稱呼方面則沒有嚴格的要求和明顯的區(qū)別,如他們對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長輩,統(tǒng)一稱為“uncle”;對于阿姨、伯母、姑姑、嬸嬸等長輩,統(tǒng)一稱為“aunt”。因此,對于這一風俗差異,翻譯者語言在實際的翻譯中,根據(jù)上下文的聯(lián)系,來確定究竟應該用哪個詞匯來代指長輩身份,這樣才能使翻譯出的漢語更加地準確。此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虧、吃醋等等,這些詞可以說代表著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譯者將這些詞進行直譯的話,西方人自然很難理解這些詞所代表的另一層含義,甚至對此產(chǎn)生誤解,造成尷尬局面。對于這類詞,翻譯者可以在翻譯中進行適當?shù)奶鎿Q,如”吃醋”可以替換為“嫉妒”,從而使整體語意不發(fā)生的變化的情況下,使西方人很準確的理解中文含義,避免不必要的尷尬產(chǎn)生。
三、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及其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作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整個歷史文化發(fā)展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代表著吉祥如意、威嚴正氣等寓意。而在西方國家,龍則代表著邪惡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惡恐怖、破壞社會等負面角色,如噴火惡龍、巨龍怪獸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的英雄角色,如馴龍高手、屠龍大俠等等,而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則十分少見。此外,西方的中,有許多信封耶穌的人,他們的宗教用語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達的一種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國,佛教的“阿彌陀佛”則常常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語,盡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對于這些用語,在將其翻譯成英語時,很多時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聯(lián)系和通用的,雖然從理解上并無大礙,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因此,需要翻譯者在具體的翻譯時,要認真區(qū)別這類詞句,要針對具體的翻譯對象進行翻譯,注重差異,這樣,才能不會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確的翻譯。
四、思維方式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xiàn)及其影響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塑造文學作品的軀體,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離開彼此是不能夠獨立存在的。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的基礎工具就是英語,其可以極具象征性及表達性地傳達文學創(chuàng)造者的思維活動。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者對英語進行提煉與加工之后,就能夠表現(xiàn)出簡潔、高雅、通俗、華麗等文體風格。由此可見,英語是一種極富獨特性以及表現(xiàn)力的語言,能夠在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將其獨特的思想內涵表現(xiàn)出來。但是,英語會因為地域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以及等因素,存在一些差異,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原因。二者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除了一定的差異,例如在特有的俗語、諺語、典故等方面。
而這些不同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是除了母語國家之外所不能貫徹理解和掌握的。英國是英語的發(fā)源地,所以英式英語往往會因為文化傳承以及其,漫長的發(fā)展歷史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正宗”優(yōu)勢,但是這也同時會導致文學評論家們在使用英式英語的時候不能夠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當然,這種在文化傳承下形成的限制也是一種對傳統(tǒng)尊敬,將英式英語久經(jīng)歷史沉淀的莊嚴與穩(wěn)重完整的表現(xiàn)了出來。
雖然美式英語一定程度的將英式英語的大體繼承了下來,但是也會因為地域、文化、制度等的影響造成美式英語變得更加具有革新性和叛逆性。還可能是因為美式英語的歷史背景比較單薄,沒有那么多思想上的限制,而且美國文學史上的作家們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又表現(xiàn)的異常極端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涌現(xiàn)出了各個流派的作家,并陸續(xù)獲得了諾貝爾獎,使得美國文學體呈現(xiàn)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同時影響了文學評論者們在英語應用時具有較高的開放程度,正因為如此,美國文學評論相較于英國文學評論來說顯得更加自由、創(chuàng)新。除此之外,美國文學評論極易激發(fā)文學創(chuàng)作者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使文學思潮得到進一步的開化,這就是美國文學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文壇上后來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內涵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與美國文學評論不同的是,英國文學評論一直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掙脫之間掙扎的。17-18世紀,英國文學評論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轉變到具有荒誕的特征,這都充分說明了在這個時期英國文學評論都是一直在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打破間糾結與抗爭的。但是,自20世紀以來,文學評論家們開始對傳統(tǒng)的理論進行思考與審視,這就造成了英國文學評論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梢哉f,英國文學評論界除了伊格爾頓TerryEagleto之外,再也沒有出現(xiàn)有影響力的文學論家。解構主義、結構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等文學理論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國文學思想的影響。英國文學評論的發(fā)展趨勢是向著后現(xiàn)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權主義的方向進行的。并且英國文學評論與英國所具有的獨特內涵息息相關的,可以說,英國文學評論的發(fā)展和變化是與英國時代的變遷分不開的。
正因為有了文學的產(chǎn)生,才有了文學評論,所以說美國文學評論的發(fā)展是與美國文學研究分不開的。并且美國文學受到其他文學的影響非常大,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是殖民地國家。而其中對美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就是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盡管美國文學受到了歐洲大陸文學的深刻影響,但是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美國文學是英國文學在美國這塊肥沃的土壤上生根發(fā)芽,并且最終結出了新的果實,不可避免的是其有著部分的“遺傳基因”,但最終還是會形成一個獨立的、極具特色的個體。當然,美國文學評論也和美國文學具有同樣的特征,美國文學評論也受到了歐洲大陸文學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受到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的影響,但是美國文學評論也在其中發(fā)展出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