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1 17:08:5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yōu)槟x了8篇的心理學綜述性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fā),請盡情閱讀。
>> 學習音樂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一)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研究的新進展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綜述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分析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分析與建議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死亡態(tài)度的關系 探析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喪偶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 一般本科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調查研究 張家口市宣化區(qū)某老年公寓離退休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老年人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老年人身體鍛煉與提高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社會保障完善度的相關性——以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為例 國內空巢老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進展 機構養(yǎng)老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受社會支持、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影響研究 以探究法提升高一學生 思想政治學習幸福感的初步研究 老年人社會經濟地位與主觀幸福感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第7頁。
[5]時蓉華:《社會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18頁。
[6]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
[7]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第431-432頁。
[8]張璇:《潮州大鑼鼓的觀眾態(tài)度研究》,廣州:星海音樂學院,2008年第4期。
[9]樊星:《老年人參與學習活動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第120頁。
[10]任杰,金志成,楊秋娟:《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元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年第1期。
[11]溫亮宇:《老年音樂教育調查研究》,未刊稿,2011年。
[12]http:///index.htm。
[13]羅小平,余瑾等:《老年?精神?音樂――老年人精神音樂學在中國的應用與發(fā)展》,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年。
[14]劉沛:《世紀末的美國音樂教育動態(tài)述評》,《音樂世界》,1996年第1期。
[15]劉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第200頁。
[16]沈政:《腦科學與素質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第8期。
[17]注:詳見劉沛譯:《音樂行為研究的新方向》,《樂府新聲》,1993年第3期。
[18]吳姝:《音樂專業(y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初步研究》,《大眾文藝》,2009年第7期。
[19]黃虹:《愉悅、滿足、輕松之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20]羅小平:《老年精神音樂學芻議》,《黃鐘》,2006年第2期。
[21]羅小平,任杰:《鋼琴學習在認知老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民音樂》,2009年第8期。
[22]任杰,羅小平:《鋼琴學習對老年人的加工速度、工作記憶及流體智力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年第4期。
論文關鍵詞:心理學;體育;社會心理;路徑;態(tài)勢
論文摘要:從學科發(fā)展的內在邏輯規(guī)律出發(fā),運用文獻資料、個案分析、調查訪談等方法,以歸納和演繹為思維工具,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及發(fā)展歷程做一系統(tǒng)的分析。通過描述學科的發(fā)展脈絡,提出了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歷史起點,呈現(xiàn)了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點。分析了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現(xiàn)狀,認為在我國該學科發(fā)展落后于社會實踐的需要,處于遲滯階段并指明了原因;同時探討了體育社會心理學學科發(fā)展的基本問題—學科概念,嘗試性構建學科研究內容的結構體系。
體育社會心理學—做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為認識體育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視角。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在理論上它能夠拓展體育科學的研究范疇和角度,深化和豐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體育中的科學規(guī)律,進一步推動體育科學中的理論研究,充實運動心理學學科體系。在實踐中為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體育中人的行為、社會問題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據;對促進體育、人和社會三者的良性協(xié)調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的來利用體育來推動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但是體育社會心理學在運動心理學科體系中仍然處于邊緣的位置,發(fā)展落后于社會實踐的需要,在我國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1、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發(fā)展脈絡
在社會心理學發(fā)展過程中最初的一個實驗研究就是和體育緊密相連,lam年美國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進行了有無其他競爭對手的存在對個體競賽成績(即社會促進或說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影響的研究,這是一個典型的體育領域中社會心理學方向的實驗研究。這一研究被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 . W . Allport)認為是社會心理學正式誕生的標志,他認為只有實驗程序被引人有關人類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研究才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的正式出現(xiàn)。這一研究也早已經被公認為運動心理學的發(fā)端,同樣更有理由認為是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源起。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運動心理學在緩慢的發(fā)展著,對于體育中社會心理方向的研究更是很少。隨著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社會心理學開始發(fā)展繁榮,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也日漸深人。國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體育社會心理學正式展開研究,當時主要是探討運動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心理效應。1968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議上,正式提出要研究“運動、觀眾、和選手行動的交互作用”,此時標志著體育中有關社會心理方面的研究成為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議題之一。從2D世紀70年代至今該領域的研究有了快速發(fā)展,并趨向獨立。下面是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發(fā)展過程中主要文獻的基本情況:
從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團體的研究,包括運動團體、觀眾團體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團體、領導行為的研究;體育與人的社會化包括體育與個性發(fā)展、人格發(fā)展等;一些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攻擊、競爭與合作,社會促進等;社會認知:包括動機、歸因等。
2、當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及發(fā)展態(tài)勢
2.1目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狀況 我國的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是伴隨著運動心理學的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由于運動心理學有直接為競技體育運動實踐服務的優(yōu)勢,使得其中社會心理學方向的研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前我國體育領域中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是起步階段,出現(xiàn)了一批較有影響的研究文獻,見表2:
這些研究文獻多數(shù)介紹了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其中在2002年由張力為、任未多主編的《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一書介紹了我國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獻的產生是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中有重要意義的標志性事件。
2.2近年來有關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文獻分析 雖然有了以上一些重要研究文獻出現(xiàn),然而有關的社會心理方面針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卻仍然不多,關于體育社會心理學一些學科發(fā)展基本問題的研究也非常匾乏。筆者查閱了1998一2003年期間7種體育學術期刊(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體育與科學、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中有關社會心理方面研究的學術論文,其文獻數(shù)量情況如表3: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1998一2003年的6年時間里7種刊物中有關社會心理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總計76篇。前4年中文獻數(shù)量很少,但從2002年開始,體育社會心理學相關文獻數(shù)量有明顯大幅度的增加。
從發(fā)表文獻的研究數(shù)量分布來看,總數(shù)76篇中有24篇是針對體育與不同群體心理健康、心理素質方向的研究;關于不同群體參與體育動機與興趣方面的有20篇;有10篇是關于個體與心理發(fā)展方面的研究;有關運動人格與個性的9篇,其余的13篇分別是關于體育中攻擊行為、主場效應、領導方式、歸因方面的研究。顏軍在“1990一2001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現(xiàn)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一文中統(tǒng)計得出:10年間運動心理學論文中有82篇是與體育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占運動心理學論文總數(shù)7.7%。由此看出目前我國的體育論文中涉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標為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集中在:體育與群體心理健康,體育與心理發(fā)展,體育動機與興趣幾方面。缺少對體育團隊的研究,包括團隊的結構模式與凝聚力、內部的競爭與合作、團體的社會心理效應等;同時對于社會歸因、體育與人的社會化、社會態(tài)度也少見;對于體育領域中球迷騷亂、偶像崇拜集群行為、賭博、興奮劑、賄賂等失范行為的研究十分不足;體育與社會心理的交互作用過程,體育與社會的價值觀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研究幾乎沒有。
從論文的質量上看,種類上表現(xiàn)為調查描述性研究較多,實驗性研究幾乎沒有,重復研究較多;基礎理論性研究、應用性研究不足,總體表現(xiàn)為與當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fā)展結合的不緊密,對國外的前沿研究把握不足,研究整體上處于低水平階段,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仍然是處于遲滯狀態(tài)。但是已有的研究和當前體育發(fā)展形勢無形中為其發(fā)展打下了基礎,推動著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深人。
3、體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概念、研究內容結構體系
3.1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概念 界定一門學科的概念涉及到學科是否有獨立存在的權利和意義,同時還要界定它的學科性質、研究內容和領域,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邊界關系,這些學科的基本問題是學科發(fā)展的根基,決定了學科發(fā)展的前景。
國內目前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有如下兩種理解,第一種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運動團體中成員在交往、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心理現(xiàn)象以及個體與團體之間的相關系。在這個概念中指出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團體中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心理現(xiàn)象以及個體與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并沒有指出學科的性質。第二種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心理學是研究體育活動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團體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交互作用的科學,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這個概念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研究對象增加了一個方面:即團體與團體之間相互作用,并給出了學科所隸屬的科學范疇。從兩個已有概念中我們看出雙方都忽略了體育中關于人與社會之間互動作用的研究,如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體育中的人與社會文化、社會觀念、宗教信仰、體育中人的風俗習慣、時尚流行、偶像崇拜、這些內容同樣屬于社會心理學研究范疇,但是在以上兩個概念的表述中沒有包括進去,所以已有的學科概念的內涵不足以說明體育社會心理學全部的研究對象。
根據以上對體育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分析我們進行了如下的界定:體育社會心理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與體育中的人與社會(包括社會成員、群體、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之間相互作用過程心理現(xiàn)象和行為;它是把人、體育、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用心理學聯(lián)結起來的一門交叉性學科,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3.2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內容的結構體系 依據對體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概念的界定并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取向,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體系做了如下的構建。
體育中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心理活動過程和行為:主要是人際關系的研究,例如體育中的人際關系特點、人際關系模式、競爭與合作的心理研究、個體的社會歸因、人的社會性動機和需要等,這類研究是這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起點。
體育中群體內部、群體間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這是目前體育社會心理學最關注的一個研究內容,包括了和體育相關的各類群體的研究,運動群體、觀眾群體等。研究它們的群體構成模式、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的道德規(guī)范、群體中出現(xiàn)的心理現(xiàn)象和行為如社會助長、從眾、集群行為和失范行為等。
體育中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作用過程研究:這個方面是研究中比較重要但是卻被忽略的一個內容,它包括體育與人的社會化研究,這里面包含了體育與人的自我概念、心理發(fā)展;體育與人的社會態(tài)度;體育與宗教信仰、體育與社會價值觀、體育與民族心理、體育與人的社會認知等.
以上是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內容結構體系的基本劃分和概括,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一個方向的研究往往會影響到其他的研究態(tài)勢,不同的研究內容之間有著復雜的內部關聯(lián)。
3.3我國體育杜會心理學發(fā)展形成目前遲緩態(tài)勢的原因 1)我國學術研究者沒有關注這一新興學科,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認識不足。這同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是密切相關,社會心理學在我國尚沒有取得學術主流地位。2)高素質研究人員的匾乏,最具研究實力的專業(yè)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很少主動介人體育領域中的研究,而專門的體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備的深厚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知識和科研方法,造成人力資源的有效使用不足。3)已有的研究結合實際的基本論述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論研究,影響學科發(fā)展的基本問題還沒有經歷學術爭鳴和探討從而達成學術共識,已有研究內容和范圍狹窄。4)研究方法單一,缺少科學的實驗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獻綜述、經驗概括較多,對比研究、嚴謹?shù)恼{查研究、實驗性研究不足,致使研究上很少有新的突破。
3.4體育社會心理學形成獨立學科所需要的內外部條件 體育社會心理學科的出現(xiàn)是有三個原因決定:社會中體育實踐活動的發(fā)展,相關母系學科的發(fā)展,研究人員的關注視角。據此,得出該學科的所需要的獨立條件,外部條件:社會發(fā)展對解釋和解決體育領域中新現(xiàn)象、新問題的學術渴求增加,從而加大投人來推動;與體育社會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的充分發(fā)展,社會心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等等;研究的隊伍增強、研究內容的充分深人、研究方法、工具的專門化等;相關的社會制度來支持并得到應有的學術關懷。內部條件:學科自身發(fā)展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拓展;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新問題增多致使研究的內容廣泛而深人,并有一定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形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群體活動;研究方法的完善和專門化。
1.科技寫作:是科技信息的書面貯存活動??萍紝懽鞯慕Y果,是形成科技文獻。
2.科技文獻:是以文字為主要表達手段的科技信息物質的載體。
3.科技寫作的特點: 1)科學性和先進性。2)寫作目的,是總結科學研究成果,促進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具有功利性和及時性:科技寫作必須及時、準確,方能收到應有效果。3)它的寫作對象,是專業(yè)科技工作者,因此表現(xiàn)出對象的專門性和狹隘性。4)寫作手段和工具,主要是自然語言的書面符號——文字外,還廣泛采用圖相、照片、表格、公式以及其他各種書面符號或手段。以期有效地展示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5)由于科技寫作是用文字等書面符號來記載科技信息和客觀規(guī)律,故必需符合其邏輯性和語言的基本要求,條分縷析、文通字順,使本專業(yè)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平易可讀。6)具有自身許多特殊性。
4.當今的科技寫作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類型繁雜:科技寫作除了傳統(tǒng)的專著、論文、報告的寫作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情報文獻、會議文獻、專利文獻、政府出版物、技術標準、產品樣本、學位論文、科技檔案、科技應用文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寫作。2)作者眾多3)數(shù)量龐大4)更新加快
5)應用縮短6)體裁成熟。
5.科技寫作主體的素質:素質,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是指先天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點,表現(xiàn)在內外感官,神經系統(tǒng)和腦的特點方面,也稱為生理素質。廣義的素質是指個人天賦稟性經過后天社會實踐所形成的心理品質和在各項精神和行為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素養(yǎng)。人們通常說的素質,一般包括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文化素質等。
6.寫作素質通常是指作者在收集素材、運思謀篇和書面表達等寫作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素養(yǎng)。對于科技寫作主體來說, 要提高自身素質, 重要的是在心理素質、政治品格、學識修養(yǎng)、審美理想四個方面下功夫。
7.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內容很豐富,本身就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對科技寫作活動有影響的主要是寫作主體的氣質、性格、興趣和情緒
8.氣質:是人類個體表現(xiàn)在心理活動上的動力特征,包括心理過程的快慢、強弱、顯隱、靈敏遲鈍等。心理學界將人的氣質分成四類: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
9.性格:是具有核心意義的、獨特的、帶有本質屬性的個性心理特征。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四個方面的特征構成:I. 態(tài)度特征。II. 意志特征。III. 情緒特征。IV. 理智特征。性格即是上述各種特征的綜合體。性格是氣質的外在表現(xiàn),并且有發(fā)展或遏制某些氣質特征的作用。
10.興趣: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表現(xiàn)為人們對某種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興趣并非與生俱來,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礎上,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通常具有四種品質:I. 興趣的傾向性。II.興趣的廣度。III. 興趣的穩(wěn)定性。IV.興趣的有效性。
11.情緒:字面含義是指一種被激起的心理狀態(tài),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觀點而產生的主觀體驗。心理學家認為,任何情緒都含有三個成分:主觀體驗、生理喚起、表情行為。關于情緒分類、情緒理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正在發(fā)展之中。但是,情緒對人類所有活動的影響和作用卻是被反復證實了的。
12.思維與科技寫作的關系:1)思維活動貫穿始終2)思維活動的主導作用:從根本上來說,科研工作是一種認識活動,是探索未知的客觀世界的工作。一方面,它必須遵重客觀事實,對研究客體取承認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活動,它又總是和研究者持的認識論分不開的。在科學發(fā)展中, 由于科學家在認識上的差異,而造成對同一客體的研得出相反結論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3)寫作是思維的手段、是思維的描述工具: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又始終與人腦的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思維是一個心理過程,是一種認識活動。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思維是認識活動中的核心成分。
13.科技寫作中的思維過程:1)選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運用。2)收集與利用資料—或然判斷到必然判斷的過程。3)從提綱到執(zhí)筆——嚴密的邏輯推理:從擬定提綱到執(zhí)筆成文,這是寫作的主體工作。4)修改與最后定稿——反饋的運用:科技寫作是復雜而艱辛的工作,從初稿的完成到最后的定稿,必須經過反復多次的修,要對全文的觀點,材料、結構、語言、表達方式等各方面進行調查、補充、完善,不恰當?shù)囊獎h除,修正。我們把這一過程叫“反饋”。
14.在科技寫作中的思維特點主要體現(xiàn)兩個方面,即思維活動的復雜性和邏輯思維是最基本的思維。1)科技寫作中思維活動的復雜性:人的思維活動一般分為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抽象思維,就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xiàn)實的過程。抽象思維又被當作邏輯思維的同義語。形象思維則以直覺、形象、想象作為自己認識世界的基礎。邏輯思維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科技寫作是以揭示、證明事物的某一規(guī)律為目的,
這就決定了達到這一目的的思維活動是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
15.邏輯思維的主要方法:1)歸納與演繹:歸納,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它是從個別事實去異求同得出一般的結論。演繹,則是從一般到特殊,從概念、原理走向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歸納與演繹是對立統(tǒng)一的。歸納是演繹的基礎,它通過對個別事物的研究概括出一般原理,它的終點也就是演繹的起點。演繹則是歸納的前導,幫助解決歸納的目的與方向,為歸納提供理論依據,其兩者是互為補充、相輔為用的。2)分析與綜合:分析,是在思維中將認識對象的整體分解為各個不同的組成部分或屬性,并個別加以考察的一種研究方法。綜合,則是在思維中將認識對象的各個不同的組成部分或屬性聯(lián)合起來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加以考察的一種研究方法。3)抽象與具體:抽象,指思維中對客觀事物某方面的屬性的認識。具體,則是事物矛盾內部各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在思維中的再現(xiàn)。
16.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1)學點形式邏輯:學習和掌握形式邏輯的原則和方法,是培養(yǎng)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經。2)學點辯證邏輯:辯證邏輯是研究辯證思維的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邏輯科學。3)學點數(shù)理邏輯:數(shù)理邏輯又稱符號邏輯、理論邏輯、數(shù)學邏輯。
17.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1)培養(yǎng)吸收和儲存信息的能力。2)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能力。3)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個性心理品質:責任感、頑強的毅力、學習新的科學方法。
18.科技論文按其發(fā)揮的作用來看可分為兩類:1)純學術性論文:是指科技工作者向科技部門送交的或供各專業(yè)性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純學術性論文反映了各學科領域內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學技術水平,反映了本學科發(fā)展的動向,它對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交流起著積極的作用。2)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者為申請學位而提交的論文。學位論文,尤其是博士學位論文是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但是這類論文更突出的作用還是為授予學位提供依據。
19.學位論文又依學位的高低分為三種: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
20.學士學位論文:是大學畢業(yè)生取得學士稱號的一項重要考核。篇幅一般應為1萬字左右。
21.碩士論文:是碩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其學術水平要高于學士論文,篇幅一般應為2~5萬字左右。
22.博士學位論文:博士論文是博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篇幅一般應為5萬字以上。論文應反映出該科技領域最前沿的獨創(chuàng)性成果。因此博士論文被視為重要的科技文獻。由于學位論文都要經過考核或答辯。因此無論是論述還是介紹實驗方法、實驗裝置都要十分詳盡。
23.科技寫作的意義與作用:1)科技工作的組成部分2)科技研究的手段3)科技成果的標志:所謂發(fā)表,就是把科技成果公之于世。4)科技交流的工具5)推動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
24.科技寫作的學習方法與途徑:1)應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所謂寫作基本功,是指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乃至行款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要扎扎實實地進行字,詞、句、篇的訓練,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通過寫日記、板報稿、廣播稿、讀書筆記、書信等方法逐步提高基礎寫作的能力。2)勤學苦練,多讀、多寫,多改??萍紝懽鞯膶嵺`包括讀、寫、改三個方面。
25.科研課題:是指科研所圍繞進行并企圖得到解答的某一具體問題。
26.論文題目:通常是科研課題完成之后,在課題基礎上,以整個科研成果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做為論文題目。
27.主題:既不等于科研課題,也不完全等同于論文題目。在課題研究中,主題是指課題研究的結論部分。在論文中,主題是指該論文所提出的論點。所以,主題又稱為基本結論或中心論點。
28.選題的基本原則:1)要有科學性。2)要有應用性:所謂應用性,即所選的課題應能回答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或學術研究領域中的實際問題。能應用于生產實踐。3)要有可行性。
29.選題的具體途徑:1)站在前人的肩上,選取“前沿性”的課題。2)人類對自然及自身的認識并不是一次可以完結的,永遠處在一個過程之中,它需要不斷地深入與發(fā)展。在人們忽略的地方深入探索。3)前人對自然的認識有其不足之處,就是同代人也會由于站立的角度及其它因素不同而出現(xiàn)一些偏差與空白。選題時不要輕易放過別人忽略的地方,要能在這些地方尋到矛盾,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進去。被人們忽略的地方是大量存在的。4)從事科研時不應人為地設置不可逾越的禁區(qū),在選題時要敢于從自己熟知的學科跨入到生疏的學科,敢于修訂自己原來的計劃。5)勇于開拓新領域,善于獨辟蹊徑6)不要拒絕意外的獲取。
30.論文主題的確定:1)論文主題必須明確集中2)要能迅速成文。
31.科技資料的積累:科學研究和科技寫作所需要的積累,包括思想認識、理論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資料素材等等方面的積累。
32.積累資料的重要意義:1)掌握了資料,學術上才有發(fā)言權:掌握資料,一要多、二要精?!岸唷?,就是所掌握的資料要達到足夠的數(shù)量?!熬保褪歉鶕x題的需要選擇精當?shù)馁Y料。2)資料是形成論點的基礎。3)資料是撰寫論文的血肉。
33.收集資料的方法:1)直接信息的收集方法:a.在實驗中獲取直接信息實驗。b.調查或考察。C.測量: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定量測量。D.觀察。2)選取信息要做到針對性強即針對科研題目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周密細致的調查。
3)所取得的信息一定是事實:因為直接信息儲存于事實中,調查報告必須尊重客觀實際的,它得到的結論以調查事實為基礎,考察或調查報告是以充分確鑿的事實為依據。用事實去闡明道理、說明問題。4)要有堅強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34.收集整理資料需注意的問題:1)擇其思想精華,增補自己的感受2)擇其爭議之處,說明自己理由3)收集資料,要廣而深4)閱讀資料,要詳而略5)記錄精全:即精當、準確地記錄那些令人神思游移的精言妙語,同時盡可能把課題研究所需要的作全面記錄,不得疏忽遺漏。6)整理資料,要思而辨。
35.文章的結構也叫文章的布局:科技文章的結構就是對以科學技術為內容的文章的組織與構造,也即對要寫材料的安排科技寫作的結構特點。
36.科技論文寫作的特點:1)科技文獻相對固定的程式;2)體現(xiàn)內在邏輯:科技文獻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都有其內在的邏輯。這種內在邏輯,是靠文獻的結構來體現(xiàn)的。在執(zhí)筆寫作開始,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結構如何安排。結構是文章邏輯的展現(xiàn)。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規(guī)范性。另一方面,它又因每個寫作者思維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異。3)運用標題和序號:科技寫作的結構特點由于電腦排版技術發(fā)展的需要,在上述程式基礎上,現(xiàn)在的科技文獻多采用如下程式:1?????(標題)1.1?????(一級小標題)1.1.1?????(二級小標題)1.1.1?????(三級小標題)等等。具體編排形式可靈活掌握和運用。
37.科技論文的結構程式:
A. 標 題:標題是文章的總題目,它仿佛是文章的眼睛,透過它,人們可以看到全文的精髓。它可以在文章寫作之前擬出,也可以在文章寫成之后確定,往往是后者居多。文章的標題,必須簡明、確切、具體、傳神:a.簡明是指用字要少,但這少并不等于簡而陋。它必須確切反映論文的內容;少而明確才稱的上簡明。如果用字少而意義含混,那就寧可多用幾個字,以便題目的意義明確。b.確切是指題目的用字一定要準,不能有歧義;若題目有歧義,則容易使人產生誤解,這是擬題的大忌。c.具體即確定題目的弊病之一是失之抽象,貪大求全。d.傳神是指擬題的技巧。同一內容的文章,可以擬出若干個題目,其中必有一個是能傳達文章精神的。它能概括文章的課題,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從而使論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B.作者與單位:為論文署名,并標明作者所在單位,是論文的第二大結構程式。它表示作者對論文負責,對工作認真負責、對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代價(成果)的珍愛,同時,當公開發(fā)表時也便于科學同行或讀者與作者聯(lián)系,也要負學術責任。署名要放在標題之下,獨占一行正中的位置上,不應放在文后,也不應用化名和筆名, 這樣做往往會給導師或讀者帶來許多不便。應按其作用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名字的次序,工作量相等者則按姓氏筆劃的多少排序。
C. 摘要(關鍵詞或主題詞):較長的論文一般附有摘要??窃谡闹暗囊嗫煞Q為“提要”,正文之后也可叫做“摘錄”。摘要不是正文的解釋,而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濃縮.它是傳達全文的主要信息,使讀者決定是否需要閱讀全文。所有摘要中,一般不列圖表、不引例證、不與其它研究工作對比。摘要字數(shù)以300~500字為宜,不可過長。在摘要的下方應列出與標題和內容相關的3-5個主題詞或關鍵詞。為了加強交流,論文往往附有英文摘要和主題詞或關鍵詞。
D. 引 言:引言又稱前言或緒論、導語等,是論文的序論部分。其寫法如同所有文章的開頭一樣,要簡捷、明快、概括。即要以簡練的語言,交代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概括地介紹或提示研究的基本內容、結果。 E. 本 文:本文又稱本論或正文,是科技論文的主題部分。論文的重要內容全在這里。由于科技寫作的題材極其廣泛,不同學科、不同方法的研究都使得論文的寫作有所不同。因此,要規(guī)定一種萬能的本文結構程式是困難的。但本文的寫作也并非毫無規(guī)律可循。歸納起來,可分為理論性的闡述和實踐性的闡述兩方面。a.理論性的闡述:提出假說的事實的或理論的前提條件 假說的要點,適應范圍,論證所據的資料,具體闡述與計算,運用的方法(歸納、演繹、分析、綜合、類比、比較等)。結果 理論的內容、規(guī)律等。討論 應用的思想方法與工作方法,存在的問題,對不同的見解的評價等。b.實踐性的闡述包括調查或考察的闡述;實驗觀察的闡述。 F. 結 論:結論是全文的概括、總結、強調和提高。結論并不是重述本文中的研究結果,而是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科學的結論,也就是使研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huán),它要以本文的論述為基礎,但較本文的表述更精煉、更集中、更典型、更有價值。結論的寫法樣式,要根據作者的寫作習慣、風格,文章內容的規(guī)定性等不同而異。但是其寫作的要求有如下幾點:a.要有明顯的辯論性b.要有高度的理論性c.要有內在的聯(lián)系d.要有相對的獨立性.
G. 謝 詞:謝詞的文字要簡短,致謝的言辭應該懇切和實事求是,而不應該失之浮夸或單純的客套。至于“拉
大旗當虎皮”的做法,當然是不足取的。
H. 參考文獻:在科技論文的正文之后要列出本論文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所參考或引證的主要的文獻資料。列出參考文獻的目的:a.表明論文作者言之有據 便于研究相同或相似課題的同行從文獻目錄中得到啟示和進一步探討。b.表現(xiàn)論文作者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c.供指導教師或審稿專家了解論文作者對課題研究的范圍和努力的程度。d.為進行論文答辯向指導教師提供信息,便于指導教師進行審閱和評定成績。
I. 目次(目錄):長篇論文在標題之后多有目次,并標有頁碼。
J. 附 錄:在論文中不便收錄的研究資料、數(shù)據圖表、修訂或再版說明,以及譯名對照表等,均可作為附錄列文末,以供讀者參閱。
38.列出參考文獻的要求:1)按論文參考或引證的先后順序依次列出,不以文獻的重要程度或名家非名家的順序排列。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應該是正式出版或公開發(fā)行的,尚未公開發(fā)表的資料,別人不便考證,最好不要列出。包括書籍、雜志、報刊等。3)列舉參考文獻時,要標明序號、作者姓名、著作或文章名稱、頁數(shù)、出版單位、出版時間、版次等。
39.科技論文的寫作要求:1)客觀性2)規(guī)范性3)科學性。
40.考察(調查)報告的寫作:1)前言:基本同實驗性論文;2)主體部分需要詳細敘述如下問題:對哪些部門或哪些方面進行考察;對被考察的現(xiàn)象和事實作詳細說明,指出它們的意義;對上述現(xiàn)象和事實進行分析。3)結論:結論部分是報告的結尾,應列出考察所得的全部結論,并對結論的意義作評價。
41.綜述是總結某一科技領域在一段時期內的發(fā)展情況,做出綜合性描述的科技情報文獻。
42.綜述的特點:綜述的第一個特點是“綜”,就是說它綜合了某一個問題在某一段歷史時期內的發(fā)展概況,它既有縱的描寫,又有橫的對比。綜述的第二個特點是“述”。所謂述,不僅是指對某一段時期內文獻資料的綜合描述,而且還是指綜述的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后,對以前的工作適當?shù)脑u論,預測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43.綜述的寫作要求:破題:綜述的開端就要接觸到所要講的問題,絕不能繞圈子。綜述的題目是經過仔細選擇后確定的,它應當符合科技發(fā)展方向,符合當前生產與科學研究需要,也應能反映全世界的最新科技成就。
44.綜述的寫法:1)常見的寫法是按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敘述的。主要講清下面幾個問題:A.課題研究的主要方面;B.歷史過程概述;C.已解決了的問題,主要困難和存在的問題等。2)目前發(fā)展水平:即要指出目前各國的發(fā)展狀況,綜述的作者往往要概括出當前有代表性的幾種型號產品,說明每一種型號的原理、特點和待解決的問題。3)發(fā)展的方向預測:通過上述縱、橫對比與分析,有可能認清課題發(fā)展的主流和方向,從而做出較可靠的預測。4)綜述中列出的參考文獻有著特別的意義,這是因為人們利用綜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根據綜述提供的線索去查找原始資料,以便深入研究.
一般來講,學生在寫開題報告時,往往只是知道開題報告要填寫的表格及需要填寫的內容,但難有一個可以參考的范例。所以,在寫作中仍然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開題報告的內容包括哪些?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xiàn)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
4、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5、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6、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及解決的措施?
7、主要參考文獻注意事項一、題目要準確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論文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論文的研討中心,題目就是告訴別人你要干什么或解決什么問題。
因此,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題目應當精練并完整表達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簡單的羅列現(xiàn)象或者陳述事實;文章題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標題;文章題目要體現(xiàn)研究的側重點,要呈現(xiàn)研究對象以及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研究的對象和研究內容一定要在題目呈現(xiàn));論文題目要新穎、簡潔,字數(shù)最好不超過20個字,如果確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標題;
二、框架要完整開題報告框架主體部分包含的內容主要有:
1.選題緣由
2.文獻綜述
3.研究的理論基礎
4.研究的主要內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6.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7.研究的步驟
8.論文提綱
三、主體要完美
(一)選題緣由選題緣由就是要說清楚我們?yōu)槭裁催x這項研究。首先,要闡明我們的研究人員的整體素質以及綜合考察研究人員在這個領域的合作研究更切實一些;第二,選題對我們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以及后續(xù)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典型性、新穎性;第三,該選題的時代背景和實現(xiàn)背景的意義如何;
(二)文獻綜述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文獻是我們文章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我們的文獻綜述很容易犯兩方面的錯誤,一是只是高度的加以概括和總結,三言兩語就結束了;二是把所有的文章和書本都一一羅列上去。文獻綜述的目的在于幫助我們理清思路,看前人是如何研究的,已有哪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獻綜述是我們現(xiàn)有研究的依據。對于文獻綜述的梳理我們不能馬虎或潦草的完成,文獻資料查詢一定要結合論文的關鍵詞,對大量文獻資料進行觀點提煉,并在歸納總結中思考自己研究的亮點。
(三)概念界定概念界定就是要對論文的關鍵詞下操作性定義,借鑒前人已有的經驗和經歷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尤其是要解釋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關概念的實際含義。如教學就研究論文當中就必須明確是學科教學、課堂教學、單純的指教師對學生的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等,我們就必須根據論文內容的需要界定清楚。
(四)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的理論基礎要基于自己的研究內容進行選擇,我們常常所說的理論基礎有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各類學科的權威性的一些教育教學觀點和理論。研究對象:根據自己的選題,確定研究對象,首先,一定要介紹清楚你的研究對象來源于哪些地區(qū);其次,這些研究對象你是如何選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哪個年齡段,哪個學歷層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對象一共有多少人,男女各多少人等,也可根據研究的需要對研究對象分類。四內容要要點化,注意術語的選用。研究內容一般是2~3點,當然也可以更多,但是如果只是一點是絕對不夠的。在研究內容中,首先提一下自己的研究內容,然后對自己的研究內容進行一些簡單的解釋。這一部分一般有半頁到一頁基本也就夠了(自己的觀點,僅供參考)。研究內容是要和將來的畢業(yè)設計結合起來的。所以在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要注意工作量和涉及的內容。首先工作量一定要夠,其次是涉及的面不能太散亂。因為在后面的研究生畢業(yè)論文中,自己的研究內容也就兩章,所以要把自己的工作做的相對集中一些,這樣更有利于將來寫畢業(yè)論文。
在寫研究內容時的術語。一般可以選擇的有:改進…的方法,提出…的方法。切忌寫:實現(xiàn)…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寫自己的研究內容的時候,一定是要可行的,有科學依據的,切忌自己憑空想象。
考慮要素①研究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②研究的內容。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tǒng)、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進程陷于被動。③研究的方法。選題確立后,最重要的莫過于方法。假如對牛彈琴,不看對象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采取一個新的視角,采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chuàng)新的結論。④創(chuàng)新點。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寫作要點第一、要寫什么這個重點要進行已有文獻綜述把有關的題目方面的已經有的國內外研究認真介紹一下先客觀介紹情況要如實陳述別人的觀點然后進行評述后主觀議論加以評估說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說有了這些研究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選題將要探討的問題。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論文要寫什么是根據文獻綜述得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如果不做綜述很可能你的選題早被別人做得很深了。
關鍵詞:綜述 音系獲得 漢語 普通話
一、引言
長期以來,兒童語言獲得問題一直是西方語言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與之相比,我國兒童語言獲得研究起步較晚,掌握的規(guī)律相當有限,如兒童早期音系的形成過程等(李行德,2009)。本文對1979年至2011年間我國內地發(fā)表的有關漢語兒童音系獲得的主要論文進行回顧,梳理該領域的主要研究角度和選題,借以管窺內地音系獲得研究的現(xiàn)狀,并對未來發(fā)展趨勢作出展望。
首先,我們對文章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如下。本文所謂“音系獲得”,是指兒童獲得有關某種語言的詞句如何發(fā)音的規(guī)律性知識的過程(Goodluck,1991:6)。但下文的討論將表明,不少學者在行文中并未對“音系獲得”作出嚴格界定,而是將其與“語音獲得”相混淆(楊蓓,2002:3)。語音獲得是指兒童掌握成人發(fā)音的過程。音系獲得屬語言學的研究范疇,注重音系表達和規(guī)則的建立過程;而語音獲得屬生物學或心理學研究范疇,強調語音的感知和發(fā)生過程。鑒于音系獲得與語音獲得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在綜述時暫時忽略二者差別。本文所謂“漢語兒童”是指生活在漢語普通話語言社區(qū)的0~5歲的正常兒童(但楊蓓,2002除外,該文是參考上海話語言獲得而寫成的)。
本文結構如下:第一部分界定論題并介紹全文結構;第二部分概述音系獲得的主要階段和相關理論,作為后續(xù)討論的背景;第三部分對我國內地兒童音系獲得研究進行分類綜述;第四部分簡要總結該領域研究現(xiàn)狀并對未來發(fā)展趨勢作出展望。
二、理論背景
(一)音系獲得的典型階段
音系獲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前語言發(fā)展期、第一詞階段和后第一詞階段(據Stoel-Gammon & Sosa,2009及Aitchison,2008:80)。
前語言發(fā)展期(0;0-0;12)可進一步分為前咿呀學語期和咿呀學語期。前咿呀學語期(0;0-0;6),嬰兒首先發(fā)出哭聲、咳嗽聲等非自主聲音;之后(0;2-0;4)自主發(fā)出舒適的叫聲或咕咕聲(Foster-Cohen,2002:20)以及近似元音的聲音(Stoel-Gammon & Sosa,2009);再后(0;4-0;6)便進入發(fā)音游戲階段,嬰兒會變換音高和響度,嘗試用不同的發(fā)音部位發(fā)音(Foster-Cohen,2002:20)。咿呀學語期(0;6-0;12),嬰兒將輔音與元音相結合,先后發(fā)出CV、CVCV等開音節(jié),嬰兒的輔音對立系統(tǒng)迅速擴展,但常見輔音仍局限于塞音、鼻音和滑音(Stoel-Gammon & Sosa,2009)。此外,在前語言階段,嬰兒的發(fā)音肌肉和感知能力得以發(fā)展。兒童說出第一個詞之前就具備范疇式感知能力,可以聽辨語音的區(qū)別性特征(詳見Goodluck,1991:13)。
第一詞階段(1;0-1;6)以兒童說出第一個詞(大約在一周歲)為起點。兒童在此階段第一次說出有意義的話語,并且繼續(xù)充實語音系統(tǒng),包括音段系統(tǒng)(如輔音對立和元音對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輔音性][+響音性][-延續(xù)性]等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系統(tǒng)(如語調、重音、聲調等)。此外,兒童話語的音節(jié)結構趨于復雜,出現(xiàn)CVC結構的閉音節(jié)。隨著上述語音成分的獲得,兒童開始構擬輸入話語的底層表達和相應的音系規(guī)則,并在隨后幾年中不斷修正。
后第一詞階段自第一詞階段之后開始,從1歲6個月到5歲甚至5歲以后。在此期間,兒童完全建立起他們的語音系統(tǒng),并掌握母語的音節(jié)結構。這也是國內外學者研究得最頻繁、最深入的階段。主要研究思路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對兒童的音系系統(tǒng)進行獨立分析;二是將兒童的語音產出與相應的成人語音形式進行對比。通過第一種研究,特別是通過縱向研究或結合多個橫斷研究,研究者可歸納出音位、聲調的獲得順序,亦可求出兒童構擬的音系規(guī)則(如變調規(guī)則等)。通過第二種研究,研究者可以對兒童語音產出的準確性進行評估,研究兒童將成人的語音輸入系統(tǒng)轉換為自己的語音產出的音系處理過程(如刪除音節(jié)尾音、簡化音節(jié)首輔音叢等)。
(二)音系獲得理論概述
為解釋兒童音系獲得的機制,研究人員提出多種理論假設。不少學者援引遲立忠(1997)稱主要有四種語音獲得理論,分別是普遍性理論、發(fā)音學習理論、成熟理論和精進調諧理論。為更好地厘清各家理論的關系,本文將各家理論分為五大類(參見Stoel-Gammon & Sosa 2009),詳見表1。
表1:主要音系獲得理論概述(據Stoel-Gammon & Sosa,2009)
理論流派 具體理論 主要假設
普遍順序理論 Roman Jakobson的普遍順序理論 音位對立的獲得遵循普遍順序??缯Z言觀察,音位出現(xiàn)頻率越高,標記性越弱,則越早被兒童獲得,故塞音的獲得早于擦音。
基于規(guī)則的理論 生成音系學理論 借助一整套先天的音系原則和結構,兒童在接觸到具體語言后可以構擬出自己的音系語法,確定語音輸入的底層表達和相應推導規(guī)則。音系獲得就是構擬和修正底層表達、推導規(guī)則和規(guī)則排列順序的過程。
自然音系學理論 兒童生而具有一套自然音系處理過程,兒童根據某種語言的語音輸入(或目標語言音系)對既有過程進行限制或重新排列其應用順序,從而獲得該種語言。
基于制約條件的理論 優(yōu)選論 兒童生而具有一套可被違反的制約條件。語音獲得過程中,兒童根據成人音系不斷調整制約條件的排列層級,直到制約條件層級排列可以選出最優(yōu)形式(即成人說話者使用的合語法形式)。
以兒童為中心的理論
韻律理論 兒童從一系列具有特定結構的詞中感知到某一韻律模式,進而在說話時重復該模式的顯著韻律特征。
認知理論 兒童根據自己的發(fā)音能力主動選擇要說的詞,并根據自己的語言經驗提出、驗證、修改自己的音系假設。
生物學理論 音系獲得的進度由兒童發(fā)音器官運動能力的發(fā)育狀況決定。
基于使用的音系學理論
基于使用的語言理論 音系獲得與詞匯獲得、詞語使用密切相關。詞頻較高的詞容易被感知和產出。
三、漢語音系獲得研究概覽
上文簡要介紹了音系獲得的主要階段和相關理論,本部分主要討論漢語音系獲得研究。近三十年來,我國內地研究者對漢語音系獲得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心理學角度的研究和語言學角度的研究。誠然,這樣分類看似不夠精確且有失公允,但我們可以藉此發(fā)現(xiàn),該領域的許多研究都缺少嚴格的語言學理論框架(參見李行德,2009;Peperkamp,2003)。
(一)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大多由心理學家展開,且與語言學理論關系不大。此外,由于缺少專業(yè)語言學知識,研究者在記錄和分析語料時出現(xiàn)偏差,如語音轉寫不準確,過分簡化等問題。吳天敏、許政援(1979)以及許政援(1996)即屬此類研究者。
吳天敏、許政援(1979)是對講漢語普通話的兒童進行的一項縱向跟蹤研究。他們先后選取5名嬰兒作為被試,定期記錄嬰幼兒0到3歲期間的語音產出。研究采用自然觀察法,兒童發(fā)出的音或說出的字均用拼音記下或用錄音機錄下。該研究主要開展于1955年至1966年間,其時內地尚未大量引進西方語言學理論。作為語言獲得的一般性研究,該論文并未對音系獲得給予足夠重視,而是將重點放在普通話的詞匯和句法獲得上。根據語料,吳、許認為言語獲得是一個連續(xù)、有序、規(guī)則的過程,可分為六個階段:簡單發(fā)音階段(0;0-0;3)、連續(xù)音節(jié)階段(0;4-0;8)、學話萌芽階段(0;9-0;12)、單詞句階段(1;0)、簡單句階段(1;0-2;0)以及復合句發(fā)展階段(2;0-3;0)。此外,他們還注意到語言獲得過程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吳、許對六個階段的劃分與第二部分第一節(jié)給出的描述基本吻合,支持語言獲得的普遍性假說。然而,盡管吳、許在文中提供了兒童語音獲得的珍貴語料(其中前語言發(fā)展期的語料尤其珍貴),但其在語料轉寫和分析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方面,將語料轉寫為漢語拼音可能不能準確反映兒童的真實發(fā)音;另一方面,吳、許對六階段中前三階段語料的分析沒有考慮音節(jié)結構、音段特征等,從而漏掉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此外,文中未明確闡明音段和聲調的獲得順序。
許政援(1996)重述吳天敏、許政援(1979)一文,將1982年至1992年間縱向研究所得數(shù)據與前文比較,并匯報了1992年至1995年間的橫斷研究。除六階段分期外,許政援(1996)歸納了對語言獲得的普遍性和個體性構成影響的四大因素:語言本身、大腦和語言器官的發(fā)展、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成人與兒童的互動(成人的言語教授、兒童的選擇和模仿、兒童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但文章仍未就音系獲得進行討論,沒有克服吳天敏、許政援(1979)一文的局限。
(二)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與上述研究不同,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漢語音系獲得研究語料更加準確,觀察更為深入。盡管如此,目前多數(shù)學者的語音獲得研究仍然缺少堅實的理論基礎,亦未能在某一音系學理論框架下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有鑒于此,我們將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進一步分為兩大類,即純描寫類研究和描寫兼解釋類研究。
1.純描寫類研究
無論是個案研究還是統(tǒng)計研究,純描寫類研究通常要對兒童的語音發(fā)展過程進行詳盡的語言學描寫,為后續(xù)研究積累了不少數(shù)據。該類研究主要關注音段或聲調的獲得順序,或進行兒童語音偏誤分析;研究方法多采用縱向自然觀察法,有的研究涉及多個被試,則輔之以圖片命名等心理語言學方法(如劉春燕,2007);其理論假設與普遍順序理論、認知理論和生物學理論相近(參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二節(jié)),但并未在嚴格理論框架下進行數(shù)據分析。
曹井香(2003)所做的縱向研究記錄了她女兒寧寧從出生到一歲九個月間的音系獲得情況。她采用日記法定期記錄寧寧早期音系發(fā)展數(shù)據。她將寧寧的早期音系獲得過程分為四個連續(xù)階段,即發(fā)聲練習階段(0;1-0;8)、發(fā)音練習階段(0;6-1;1)、音段系列階段(0;8-1;6)和自由組合階段(1;6之后)。其對上述四個階段特征的描述與前語言階段和第一詞階段的特征相符(參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一節(jié))。此外,曹井香詳細描寫了漢語普通話音段和聲調的獲得順序以及語調、輕聲、變調、兒化的獲得和相關音系處理過程。但是,曹井香(2003)的不足在于未提出嚴格的音系成分獲得標準。由于曹僅研究出生到一歲九個月的音系發(fā)展,她提出的音段和聲調獲得順序可能只是音系成分的出現(xiàn)順序;畢竟,有些在音系發(fā)展早期出現(xiàn)的音段可能到晚期才能被獲得。
鄧湘君(2004)描寫了一歲八個月兒童小頤的語音處理策略(即音系處理過程)。鄧湘君指出,小頤偏好使用“發(fā)音部位后置”這一語音處理策略,即用發(fā)音部位靠后的音段取代目標音段。鄧稱此種策略在前人文獻中鮮有提及,表現(xiàn)了個人偏好對音系獲得過程的影響,但是李嵬等(2000)的研究中已經對此策略做過報道。
司玉英(2006)研究了她女兒兩歲至五歲期間的音系獲得。劉春燕(2007)對一歲六個月到一歲十一個月的10名兒童進行縱向跟蹤研究,歷時半年。司玉英(2006)與劉春燕(2007)均考察了漢語音系獲得中的獲得順序和音系處理過程。兩者均注意到出現(xiàn)順序和獲得順序間的差別;只有當兒童能夠在自發(fā)言語中準確說出某一語音成分時,才視之為已經獲得該成分?,F(xiàn)將上述文章報道的獲得順序和音系處理過程歸納如下(見表2和表3)。
表2:漢語普通話音系成分的獲得順序(“﹥”表示“先于后者獲得”)
音系成分 類別 獲得順序
聲調 調位 陰平、去聲﹥陽平、上聲(曹井香,2003)
音變 調位﹥輕聲﹥變調(劉春燕,2007)
元音 發(fā)音部位 舌面音﹥卷舌音﹥舌尖音(司玉英,2006)
舌位前后 前、后元音﹥央元音(曹井香,2003)
唇狀 展唇元音﹥圓唇元音(同上)
音節(jié)結構 單元音﹥雙元音﹥鼻化元音(同上)
輔音 音節(jié)位置 音節(jié)尾輔音﹥音節(jié)首輔音(司玉英,2006)
發(fā)音部位 唇輔音﹥舌尖輔音(同上)
發(fā)音方式 鼻音、塞音﹥擦音、塞擦音﹥邊音①(曹井香,2003)
聲門狀態(tài) 濁音﹥清音;不送氣音﹥送氣音(曹井香,2003;司玉英,2006)
表3:漢語普通話音系獲得中的部分音系處理過程
音系處理過程
具體類型
舉例
同化
輔音和諧 [t?aikau]~ [t?ait?a](1;8)②(鄧湘君,2004)
刪除 CVV [wo214]~ [o214](1;8)(同上)
替代
塞音化 [xau214] ~ [tau214](2;0)(司玉英,2006)
擦音化 [k?γ51]~[xγ51](2;6)(同上)
發(fā)音部位前移 [k?u51]~ [tu51] (2;0)(同上)
發(fā)音部位后移 [pa214] ~ [ta214] (2;2)(同上)
不送氣化 [t?ou55] ~[tou55](2;2)(同上)
送氣化 [pai35t?u51]~[p?ai35tu51](2;3)(劉春燕 ,2007)
滑音化 [?ou51]~[jou51](2;0)(司玉英,2006)
邊音化 [?u51] ~ [lu51](4;8)(同上)
交叉使用 [x]~[f], [l]~[n](2;0)(同上)
總之,上述文章記錄的數(shù)據大多取自第一詞階段前后,但他們均未作進一步分析,無法用語言學理論對音系獲得順序和音系處理過程作出解釋。
2.描寫兼解釋類研究
該類研究不僅對音系獲得進行描寫,而且嘗試在某一理論框架下進行解釋,以證明、充實或修正該理論。李嵬等(2000)和楊蓓(2002)就是該類研究的范例。上一小節(jié)已經討論過音系獲得順序、音系處理過程等問題,本小節(jié)主要探討該類實證研究的理論意義。
李嵬等(2000)選取129名說普通話的兒童(1;6-4;6)作為被試,通過圖片命名和圖片描述實驗收集被試的自發(fā)言語,進而確定各個年齡段兒童的音位系統(tǒng)和典型音系處理過程(或稱語音策略)。為解釋兒童的音系獲得順序(如調位>元音和音節(jié)尾輔音>音節(jié)首輔音),他們引入音系顯著理論(phonological saliency)(詳見楊蓓,2002:10)。根據該理論,音系顯著的判別標準之一是,某一音系成分的可選范圍越小則該音系成分的顯著性越高。換言之,音系成分的可選項越多,顯著性越弱,則越晚被獲得。由于普通話只有四個詞匯調,可選項遠少于輔音和元音的類別,故兒童最先獲得的是聲調。
楊蓓(2002)可能是迄今為止內地學者針對漢語音系獲得進行的最為全面的研究者之一③。與李嵬等(2000)相似,楊蓓(2002)以117名兒童(1;6-4;6)為被試進行了統(tǒng)計研究,但被試的母語是上海話而非普通話。楊蓓通過圖片命名、對話等方式取得語料,在此基礎上,楊蓓探討了音段獲得的年齡、不同音系結構單位的獲得順序以及多種音系處理過程。楊蓓(2002)與其他音系獲得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她采用非線性音系學理論(屬生成音系學理論,參見本文第二部分第一節(jié))進行數(shù)據分析。首先,在確定獲得順序時,楊蓓將音段進一步分析為區(qū)別性特征,如將[p]分析為{+輔音性,-響音性,-延續(xù)性, -濁音性,-展喉性,+唇性},進而計算出各個特征的獲得順序,并在特征幾何理論框架下,通過不同特征節(jié)點間的結構關系對特征的獲得順序作出解釋。其次,楊蓓將音系錯誤與特定的音系層面相聯(lián)系,進而概括出各個音系單位的獲得順序,如音段>音節(jié)>韻律單位>CV節(jié)點>詞匯詞。最后,楊考察了兒童語言中的同化過程并討論了同化的方向性。此外,她還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研究了上海話變調規(guī)則的獲得情況。與內地其他學者所做研究相比,楊蓓(2002)對語料的分析更深,結論概括性更強,顯示出非線性音系學的分析力和解釋力。
楊蓓(2002)使用的理論工具對于國內外研究者來說并不陌生。石鋒、溫寶瑩(2007)運用實驗語音學軟件分析40名普通話兒童(1;0-6;0)的元音發(fā)音,并提出普通話7個一級元音的獲得順序。李愛軍等(2011)研究普通話嬰幼兒輸入語言的聲學特征,測量了鑲嵌在名詞短句和動詞短句中的無意義雙音節(jié)同音詞在音高和時長方面的細微差異,認為嬰幼兒能夠借助韻律特征區(qū)分動詞和名詞。(關于非線性音系表達理論在音系獲得研究中的應用情況,參見Brown,2000。)借助新的儀器和分析技術,這些音系獲得研究在研究精度和深度上均取得了顯著進步。
四、簡評與結論
經過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內地漢語兒童音系獲得研究至少存在以下四點不足。
(一)研究數(shù)據有限
內地學者關于漢語音系獲得的論文數(shù)量很少,有關方言音系獲得和雙語環(huán)境下音系獲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該類研究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展多年,研究者已經發(fā)現(xiàn),與單語兒童相比,雙語兒童在韻律和音段獲得方面均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模式(Vihman,1996)。
(二)研究選題有限
目前不少研究選題過于寬泛。有關漢語元音和聲調獲得的深層次研究十分鮮見(石鋒、溫寶瑩,2007);此外,元音獲得始于一歲六個月之前,而此時嬰幼兒的感知和發(fā)音能力因不同語言而異(Goodluck,1991),因此漢語兒童的咿呀學語階段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理論背景有限
目前,很多語言獲得理論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許多理論假設未得到證實,譬如,音系獲得過程是否連續(xù)(李行德,1997),兒童音系是否與成人音系具有相同的底層表達,是否使用同樣的音系規(guī)則,等等。盡管如此,正如李行德(2009)所言,當前不少語言獲得研究仍然缺少語言學理論的支撐,理論框架不明,理論意義也不大。
(四)研究方法有限
研究者普遍采用的仍然是自然觀察法,國外針對嬰幼兒設計的吮吸頻率測量法(habitualization)等實驗方法并未得到應用。研究方法相對比較單一。
綜上所述,近三十年來我國內地漢語兒童音系獲得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學者們從心理學和語言學兩個角度切入,積累了一批研究數(shù)據,對漢語音系成分的獲得順序和兒童的音系處理過程進行了詳細描寫,并對部分現(xiàn)象作出了初步解釋。但是,內地音系獲得研究在研究選題、數(shù)據、方法、理論框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希望后續(xù)研究可以在質和量上取得突破,在描寫的基礎上提出理論解釋,進一步推動我國語言獲得領域乃至語言學學科的發(fā)展。
注 釋:
①值得注意的是,楊蓓(2002)一文給出的結論是邊音的獲得早于
鼻音,但她的被試以上海話為母語,這種獲得順序的差異可能源于上海話和普通話的語言差異,也可能源于被試的個體差異。該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②本文按照所引文獻中的寫法,用右上標逗號表示送氣音,故國際
音標的[t?]寫作[t’],下同。
③南開大學汪鵬的博士論文對兒童早期輔音系統(tǒng)獲得作了細致描寫
和深入探討,理論意義較大,但該文完成于2012年,不在本文綜述范圍內,故未提及。此外,天津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也作過一些語言獲得的研究,但作者未能在網上檢索到相關資料,故此處未予討論。特此說明。
參考文獻:
[1]Goodluck,Helen.Language Acquisi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1991.
[2]Stoel-Gammon,Carol & Sosa,Anna Vogel.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A].In Erika Hoff & Marilyn Shatz (Ed.).Blackwell Handbook of Language Acquisition[C].Oxford: Blackwell,2009:238~256.
[3]Aitchison,Jean.The Articulate Mammal: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M].London:Routledge,2008:70~95.
[4]Foster-Cohen,Susan H.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5]Peperkamp,S.Phonological Acquisition:Recent
Attainment and New Challenges[J].Language and Speech,2003,46:87~113.
[6]Brown,Cynthia.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Speech
Perception and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from Infant to Adult[A].In John Archibald (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C].Malden,MA:Blackwell, 2000:4~63.
[7]Vihman,M.M.Phonological development[M].Oxford:
Blackwell,1996.
[8]李行德.從語言學理論的角度研究語言獲得[J].南開語言學刊,2009,(1).
[9]楊蓓.上海兒童的上海話音系習得[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3.
[10]遲立忠.兒童語音獲得理論簡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3).
[11]吳天敏,許政援.初生到三歲兒童言語發(fā)展記錄的初步分析[J].心理學報,1979,(2).
[12]許政援.三歲前兒童語言發(fā)展的研究和有關的理論問題[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6,(3).
[13]劉春燕.18-23個月兒童普通話的語音發(fā)展(上海地區(qū))[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7.
[14]曹井香.漢族兒童早期語音發(fā)展個案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C],2003.
[15]鄧湘君.兒童語音習得中的語音處理策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1).
[16]李嵬,祝華,B. Dodd,姜濤,彭聃齡,舒華.說普通話兒童的語音習得[J].心理學報,2000,(2).
[17]司玉英.普通話兒童語音習得的個案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6,(1).
[18]石鋒,溫寶瑩.漢語普通話兒童的元音發(fā)展[J].中國語文,2007,(5).
[19]李愛軍,史如深,張釗.普通話嬰幼兒輸入語言中動詞和名詞的韻律特征[J].中國語文,2011,(5).
論文關鍵詞:認知能力 情緒能力 消費者行為
論文摘要:縱觀目前國內外學者就認知及情緒對個體行為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集中于分別討論情緒及認知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對于情緒及認知對消費者行為共同作用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認知能力與情緒能力的理論綜述,分析兩者對消費者行為的共同作用,最終為經營者提供經營建議。
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攀升,中國已經開始進入消費大國的行列,消費者在社會經濟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消費者行為逐漸影響著整個市場的變化與發(fā)展。本文旨在通過對國內外認知能力及情緒能力對消費者行為影響的理論綜述及其共同作用的分析,為經營者提供經營建議。
1.理論綜述
1.1認知能力
對認知的最早研究出現(xiàn)在醫(yī)學領域,1947年出版的《變態(tài)心理學雜志》對電擊休克中的認知功能損益進行了研究。美國心理學家H. A. Witkin通過對知覺的研究抽離出認知能力的兩種類型,分別為獨立型認知和依存型認知,所謂獨立型即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自己的內部線索(經驗、價值觀)為依據,不易受周圍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所謂依賴型即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的線索為依據,易受周圍環(huán)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權威人士)的影響。隨著消費力加強,研究者逐漸將對認知的研究延伸到消費領域。Oshikawa和Sadaomi指出通過認知失調的降低可以增加品牌回購率。Noel和Roger認為基本的認知能力措施是消費者信息處理策略的預測因子。丁麗敏指出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認知與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中的問題認知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企業(yè)必須從消費者行為角度出發(fā),加強產品認知質量管理。同時楊偉文也指出品牌認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當前購買行為,并通過品牌關系影響消費者的未來購買行為。
1.2情緒能力
情緒可以劃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Kidwell指出消費者情緒能力是代表一個人能熟練運用情緒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期望的消費者購后,同時它也包含消費者解釋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購買決策和消費如何在一個消費集中使消費者感受和調整他們的情緒。情緒能力不同于認知能力,它被定義為特定領域知識的數(shù)量,這種特定知識是由先天個體差異或者經驗久而久之產生的。張戈零和陳曉紅指出,當積極的驚訝情緒被啟動時,被試者的總體滿意度顯著提高。耿黎輝從廣告、消費促進和公共關系等多方面引起的消費者情緒對購后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表明以上因素引發(fā)的消費情緒對滿意有直接影響,并通過滿意間接影響重購意向。陳曉紅和張戈零探討了消費者情緒對口碑傳播意愿的影響,并指出處于驚喜情緒的消費者更易表現(xiàn)出口碑傳播的意愿。田巧玲從營業(yè)員情緒的角度進行研究,并指出營業(yè)員在商業(yè)營銷過程中應保持良好的情緒并傳染給顧客,從而使購物過程順利完成。
1.3情緒與認知共同研究
Yi-Ting Yu和Dean通過比較情感和認知的預測能力,指出正面情緒是消費者忠誠的預測因子。陳勁和李志探討了認知和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指出認知是情緒的基礎,同時情緒又影響認知的加工水平。Sointu和Seppo研究了認知能力和情緒穩(wěn)定調整的相互作用,并指出認知能力可以緩沖情緒對滿意度的影響。
2.理論分析及經營啟示
2.1情緒能力與認知能力對消費者行為的共同作用
在消費者的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并不是單獨影響消費者行為,情緒在該過程中起到顯著的主導作用。當消費者處于正面情緒時其花費的金錢或時間將顯著高于負面情緒時的消費者。同時,如果消費者在決策過程中產生認知與情緒失調,為了減少認知失調,消費者將最大可能減少消費投入。因此,不同的情緒會對認知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最終的決策。
而認知方式也在消費者接觸產品資料過程中同樣影響消費者情緒,從而作用于消費者決策。在相同的認知能力水平下,當消費者出現(xiàn)正面情緒時產品購買量將明顯高于產生負面情緒時的購買量。而在相同的情緒能力水平下,獨立認知型消費者產品購買量波動將小于依存認知型消費者產品購買量波動。與此同時當獨立型認知消費者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其產品購買量波動將小于依存型認知消費者購買量的波動。
2.2經營啟示
綜上所述,經營者在培育消費群時應著重于消費者情緒能力的培養(yǎng)。而消費者情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刺激因素,因此應把關系投資作為一種經營方式,來滿足情感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利用關系投資喚起獨立型認知消費者的非理性需求,增強這部分消費者的品牌忠誠, 為經營者提供更大的利潤空間。在經營者發(fā)展長久商業(yè)關系的過程中, 不能僅僅培養(yǎng)消費群的認知能力,而應通過認知的培養(yǎng)逐漸激發(fā)消費者的情緒能力,通過情感方式構建持久的買賣關系。
參考文獻
[1]Stone CP,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47,42
[2]Oshikawa Sadaomi, Can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Explai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33:44-49.
[3]丁麗敏.談企業(yè)產品質量認知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職大學報.2007:99-100.
表1 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總信度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837
.852 .773 .651 .602
2.2.2 問卷的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間的相關系數(shù)矩陣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檢驗問卷的構想效度,從而對研究生職業(yè)價值觀結構的理論構想做進一步的探討。
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239人對18個題項的回答作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結合陡階檢驗準則提取因子,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4個,能解釋的總變異為57.446%。旋轉后的因子負荷情況見表2。
表2 價值觀問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
題號
項目
共同度
因素負荷
因素一 人際關系 (特征值為5.280,貢獻率為29.334%)
T17
和同事在一起感到心情愉快
.709
.833
T16
能常有一種愉悅的感受
.665
.779
T18
下班后,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570
.742
T15
能獲得他人的好評
.538
.713
T12
上司和同事好相處
.519
.688
T11
能受到他人尊敬
.501
.674
T9
能有許多親密的同事
.467
.451
因素二 職業(yè)優(yōu)越感 (特征值為2.112,貢獻率為11.732%)
T1
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674
.815
T5
工作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629
.766
T6
可以獲得事業(yè)上成就感
.596
.705
T2
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517
.673
因素三 物質生活(特征值為1.729,貢獻率為9.603%)
T4
單位解決戶口問題
.642
.743
T7
單位能夠提供住房
.565
.721
T3
單位解決兩地分居
.508
.711
T8
能使我方便照顧父母
.388
.517
因素四 職業(yè)發(fā)展(特征值為1.220,貢獻率為6.777%)
T13
較少考慮名利報酬
.659
.802
T10
單位少有改革或風險
.574
.671
T14
領導的性格人品符合期待
.619
.572
從表2可看到,抽取的4個因素共包括18個題項。因素1主要涉及與同事和上級的關系,命名為“人際關系”。因素2反映個人的才能發(fā)揮,命名為“職業(yè)優(yōu)越感”。因素3集中體現(xiàn)單位能為自己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命名為“物質生活”。因素4反映單位的發(fā)展前途,命名為“職業(yè)發(fā)展”。
為進一步檢驗問卷的效度,還考察了問卷的內部一致性效度,見表3。
表3 題項與因素及問卷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因素四
tota
T17
.822**
.640
T16
.769**
.595**
T18
.738**
.554**
T15
.717**
.590**
T12
.713**
.592**
T11
.722**
.594**
T9
.623**
.629**
T1
.768**
.425**
T5
.797**
.377**
T6
.786**
.531**
T2
.739**
.589**
T4
.748**
.339**
T7
.721**
.480**
T3
.707**
.363**
T8
.615**
.519**
T13
.745**
.348**
T10
.701**
.446**
T14
.492**
.645**
結果表明,除第9題以外,題項與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均顯著地高于它們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這說明各個題目之間的內部一致性效度較好。
3 研究生職業(yè)價值觀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試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西南大學選取330名研究生作為測量樣本。有效樣本220名,男155名,女67名。
參 考 文 獻
1. 張進輔.論青年價值觀的形成與引導.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3):82--87
2.楊靜,張進輔.青年職業(yè)價值觀研究述評.價值工程,2004(9):37—41
3.于海波. 高師生職業(yè)價值觀研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4.黃希庭,張進輔,張蜀林.我國五城市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的調查.心理學報,1989,3:274一283
5.鄭倫仁.國內外大學生職業(yè)價值觀比較研究綜述.高等工程價值研究,增刊,1998,68—71
6.丁雪紅.當代大學生職業(yè)動機的定量比較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
關鍵詞:醫(yī)學信息檢索;雙語;多模式;考試
考試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組織考試能有效地了解和考查教學效果,有助于改進教學。我國高?,F(xiàn)有的考試模式、考試評價制度,對促進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化,傳統(tǒng)的不合理的考試模式,對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制約作用逐漸凸現(xiàn)出來[1,2]。
1國內外考評分析
我國現(xiàn)行的高??荚u制度存在著諸多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①考試形式單一,考試范圍狹窄。目前高校考核的主要形式是筆試、口試、論文,在這幾種形式中,閉卷考試采用最多,其他形式使用較少。②考試內容重書本理論知識,局限于教材。存在考前劃范圍、定重點的現(xiàn)象,學生們普遍是"背多分"式學習,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③考試時間過于集中,學生學習壓力大。高??荚嚩嗉杏谄谀?,大多數(shù)院校在期末單獨抽出一至兩周作為"考試周",學生在短時間內承受著極大的考試壓力,造成了學習上臨時抱佛腳,突擊應付考試,不利于有效鞏固學習成果。④ 試卷分析與考試結果反饋力度不夠。教師閱卷只重判分,不注重試后分析,也沒有改進教學策略,為考試而考試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⑤傳統(tǒng)的考試方法違背了智能規(guī)律。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20世紀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3]。將智能歸納為九種,即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個體之間的智能差異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別,而在于其特長表現(xiàn)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以單一的模式來評判個性化的智能狀況。教育要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個體的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發(fā)揮至最高水平。
國外考試注重了平時成績及過程性的考核,考核形式實現(xiàn)了多樣性。借鑒國外高校的考試制度,對完善我國高??荚囍贫然蚩善鸬剿街梢怨ビ竦墓π4,5]。
美國強調過程評價的考核模式[6-8]。美國大學非常注重過程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安排不同的考核方式,以多樣化形式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課程的考核方式有口試、小組討論、課堂參與、案例學習論文、學期論文、期中測驗和期末考試等。采用科學的考試理念、靈活的考試方式和人性化的考試管理[9]。英國大學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考核方式有多種,如課堂討論發(fā)言(class discussion)、實地訪問調查報告(investigation)、課堂演講(presentation)、案例分析(case study)、分析報告(report)和撰寫論文(essay)等,論文和報告是主要的考核方式。德國大學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模式,在整個考試過程中沒有試卷,均是教授就約定好的課程提出問題,考生根據自己的學識作答,教授可隨時給予補充和提示,考試就像一個研討會。最后,經過教授和助教商討后,對學生的表現(xiàn)做出評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注重的是應用能力而非記憶性知識的考核[10], 在考試內容上,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或特長選擇考題,采用分次累積的計分方法,避免單一指標的評定方法,考試結束后,教師不僅要評定分數(shù),還要討論考試內容和方法,且根據學生的不足給予個別輔導。日本是注重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試模式。日本高校的考核由平時考核、定期考核以及學年考核相結合而成,突出考核的連續(xù)性與綜合性??荚嚪绞街饕罁n程的特點而定,很多高校對口試作為筆試的輔考核手段在一些課程中作為硬性規(guī)定。并且課程設計、科研論文、社會調查報告等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的考核方法也在逐漸代替?zhèn)鹘y(tǒng)筆試。
醫(yī)學信息檢索課是為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本科生開設的專業(yè)選修課。課程涉及生物學、醫(yī)學和信息技術,具有國際通用性強、可比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目前世界上大型的、權威的數(shù)據庫大多為英文數(shù)據庫,在檢索這些數(shù)據庫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專業(yè)英語打交道。雙語教學符合國家政策和我校的"十二五"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把北京工業(yè)大學建設成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的要求。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W生獲得與利用文獻情報、跟蹤世界前沿研究領域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學及獨立分析、研究、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學生對專業(yè)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
醫(yī)學信息檢索課自從2007年至今已經實施了8輪雙語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深刻體會到除了課堂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外,考試模式也必須多樣化。傳統(tǒng)的考試方法之題型不外乎選擇填空、簡述、論述等項目,學生只要背熟課本及筆記就可輕易獲得高分;而以做實習題代替考試的方法,學生仍處于被動地位,檢索方法應用的范圍很受限制,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11]。閉卷、開卷以及由老師出實習題以實際操作代替考試等方法均不太理想,因此需要開發(fā)新的、適合全面測試學生文獻檢索和專業(yè)英語應用能力的考試方法。
2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本課題研究的長期目標是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短期目標是使學生學會查找專業(yè)文獻的有效方法,掌握文獻綜述的撰寫方法,為申請科研基金項目和畢業(yè)設計做準備;并掌握一定的專業(yè)詞匯,能閱讀理解英文文獻。
2.1.1設計多模式的考試方式,使考試成績與應用能力密切聯(lián)系 傳統(tǒng)考試忽略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使得記憶力成為考試成功與否的決定要素,造成了"平時松、考前緊、考后忘"的現(xiàn)象。因而本課題設計多元化的考試方式,讓學生在學中考、考中學,在學習過程中順利完成考試,而且考試成績能充分展現(xiàn)對課程內容的應用能力。
2.1.2發(fā)揮考試作用,提升文獻閱讀與英文表達能力 傳統(tǒng)的文獻檢索課程,學生經常滿足于找到一些文獻,而不去關注所找到的文獻是否滿足要求,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利用文獻。課題研究制定合理的考試方案,督促學生閱讀文獻,掌握專業(yè)英語詞匯,并能夠準確表達。
2.1.3利用考試指揮棒,指導科技論文寫作 目前的本科生,在大學階段缺少科技論文寫作訓練,突出體現(xiàn)在科技項目的申請書和畢業(yè)論文上,從內容到格式都不符合規(guī)范,學生往往困惑于寫什么和如何寫的問題。在本課題研究中利用考試這個指揮棒,指導學生去提煉問題,學會清晰地書面表達,無疑對學生今后的科研和就業(y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2.2.1解決突擊考試、一次考試論成敗的問題,注重過程性考核,最大發(fā)揮學生潛能 本研究根據多元智能理論,設計了多模式考試方法,從動手、合作、口頭表達和書寫等多方面挖掘、提升個體的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發(fā)揮至最高水平。將考試分散到多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減輕了期末考試的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考試。
2.2.2解決重考試輕反饋的問題,注重溝通與反饋,以評促學
集中考試方式,教師閱卷判分后沒有機會面對學生進行試后分析。改革考試方案后,每次檢索報告均要評定成績作為課程總成績的組成部分,因而可以在檢索實習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與學生溝通互動,對檢索報告中的問題及時反饋,克服了為考試而考試的現(xiàn)象。
2.2.3解決考完即忘,強化課程的持續(xù)性和后效性 在科研項目申請、畢業(yè)設計、工程實踐環(huán)節(jié)中,項目組成員均積極參與,指導學生熟練應用文獻檢索技能,獲得相關信息,對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做出較全面的分析和總結,體現(xiàn)課程的持續(xù)性和后效性。
2.3 技術路線 ①課程的第一次課就公布考試方案,評分標準。聽課與課堂回答占總成績10%,檢索實習報告占30%,英文口頭報告占20%,綜述論文占40%。②在課堂教學各章節(jié)中穿插思考題和專業(yè)詞匯的解讀。③文獻檢索實習。充分利用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安排檢索實習尤其是對英文數(shù)據庫的檢索;檢索內容由學生根據專業(yè)興趣提供給教師,以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檢索中除了要求獲取目標文獻外,還強調對文獻摘要及專利權的翻譯。檢索課后通過教育在線提交實習報告。教師給每次報告評定成績,并在下次上課進行反饋,尤其是對英文文獻閱讀情況重點點評。④英文口頭報告。要求學生準備英文課件,就某個主題進行英文闡述和答辯。教師和同學提出問題,并對陳述內容和格式、陳述者的語音和儀態(tài)進行綜合評定。⑤撰寫綜述。由教師講解綜述論文撰寫的一般要求和規(guī)范,學生結合感興趣的專業(yè)課題,自定論文題目。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科或專業(yè)當前研究熱點擬出一部分參考選題。在綜述寫作的過程中,要查找和利用大量的文獻信息,促使學生自覺鉆研文獻檢索方法和技能,付諸于實踐。要求參考文獻中不少于1/2的英文文獻,督促學生認真閱讀理解外文文獻。通過綜述的寫作全面了解專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綜述的過程中也鍛煉了文筆,提高了寫作水平。教師寫出批改意見及建議,鼓勵學生向編輯部投稿,參考審稿人的意見反饋,在反復修改文章過程中培養(yǎng)細致和耐心的科研態(tài)度。⑥檢索過程的描述。在撰寫綜述的同時,要求詳細說明查找文獻信息資料的方法及過程,如怎樣分析研究檢索課題;怎樣選擇檢索途徑以及選擇檢索途徑的理由及結果;選擇了哪些檢索方法,為什么要這樣選擇,其效果如何;如何使用檢索工具及數(shù)據庫,如何利用網絡及電子資源;如何整理、分析、歸納檢索所得的文獻資料等等。⑦后續(xù)調研。項目組成員參與本科生科技基金和畢業(yè)論文的評審,掌握文獻檢索的應用情況,及時反饋到教學實踐中。
3結果
按照本研究思路,經過多輪的雙語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表現(xiàn)在:①課堂出勤率高,雖然多次調整課程安排,但每堂課的出勤率均在90%以上。②課堂氣氛較活躍,學生有較多的參與機會,如回答問題、朗讀、總結等。尤其在最后階段的英語口頭報告中,同學們非常踴躍,講臺前有的從容大方,有的口語流暢,有的詼諧幽默,充分展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的風采和較高的英語水平。個別口語稍差的同學在回答問題中也能體現(xiàn)出他們對所選課題較全面的了解和自己的見解。③實習檢索態(tài)度認真,檢索報告質量較高。同學們積極利用課堂上提供的環(huán)境進行檢索,并在課下進行完善和總結,從英文摘要的翻譯中可以看出學生專業(yè)文獻閱讀能力在逐步提高。④學生基本掌握綜述的寫作方法,已有學生在期末作業(yè)的基礎上,對內容經過修改和提煉,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了論文。⑤學期結束的師生互評中,學生的優(yōu)良率在80%以上,學生評教在90分以上,改變了雙語教學不受歡迎的局面。
4總結
教學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學生受專業(yè)知識的局限,對許多專業(yè)詞匯不理解,英文翻譯和用詞不規(guī)范,這提示專業(yè)課教師在授課中應強調常用專業(yè)詞匯,學生應加強專業(yè)文獻的閱讀,雙語教學應在更寬的范圍內推廣。
總之,改革考試方式,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模型,設計具體的操作方法。強化實習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做"中"學",讓考試不再成為負擔,學生能真正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并體會到收獲的喜悅。
參考文獻:
[1]寧蕓. 高??荚囍贫雀母锏娜舾伤伎糩J]. 教育與考試,2009,6:76-78.
[2]薛松梅,李樹雯.以能力和素質為導向的考試改革探索與實踐[J]. 教育探索,2009,1:29-30.
[3]林春麗.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啟示[J].高教論壇,2009,12:50-53.
[4]徐利謀,蔣建平,劉延慶.借鑒國外考試模式改革高職院??己朔绞絒J].職教通訊,2011,24:74-77.
[5]姜秀全.借鑒國外高??荚嚹J綄嵤﹦?chuàng)新課程考試改革[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31(5):44-47.
[6]邢維全.美國高??荚囋u價制度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天津電大學報,2009,13(3):49-51.
[7]陳棣沭,韓婧.美國大學課程成績評定方式對我國大學的啟示[J].教育科學,2009(6):76-81.
[8]梁澤磊,張同心,李永斌.中美高校課程考試比較研究[J].中電力教育,2011,29:65-72.
[9] 呂建強. 美國高校學業(yè)考試制度的概況及其特點[J]. 教育與考試,2012,1:91-96.